首页 / 专利库 / 物理 / 蒸发 / 制冷剂蒸发器

制冷剂蒸发

阅读:1055发布:2020-06-13

专利汇可以提供制冷剂蒸发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在制冷剂 蒸发 器 (1)中,连结形成于罐部(23)的内部的第1制冷剂集合部(23a)与形成于罐部(13)的内部的第2制冷剂分配部(13b),且连结形成于罐部(23)的内部的第2制冷剂集合部(23b)与形成于罐部(13)的内部的第1制冷剂分配部(13a)。在罐部(23)的外表面及罐部(13)的外表面接合有在内部流通制冷剂的中间罐部(33)。通过罐部(23)的外壁、罐部(13)的外壁及中间罐部(33)的外壁形成流通制冷剂的罐外制冷剂空间(34)。,下面是制冷剂蒸发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制冷剂蒸发器,在流动于外部的被冷却流体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其特征在于,
具备相对于所述被冷却流体的流向串联配置的第1蒸发部(20)及第2蒸发部(10),所述第1蒸发部(20)及所述第2蒸发部(10)分别具有:
将流通制冷剂的多个管(111,211)层积而构成的热交换芯部(11,21);及连接于所述多个管(111,211)的两端部且进行在所述多个管(111,211)流动的制冷剂的集合或分配的一对罐部(12,13,22,23),
所述第1蒸发部(20)的所述热交换芯部(21)具有由所述多个管(211)中的一部分的管群构成的第1芯部(21a)、及由所述多个管(211)中的剩余部分的管群构成的第2芯部(21b),
所述第2蒸发部(10)的所述热交换芯部(11)具有由所述多个管(111)中的在所述被冷却流体的流向上与所述第1芯部(21a)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管群构成的第3芯部(11a)、及由所述多个管(111)中的在所述被冷却流体的流向上与所述第2芯部(21b)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管群构成的第4芯部(11b),
所述第1蒸发部(20)的所述一对罐部(22,23)中的一方的罐部(23)构成含有使来自所述第1芯部(21a)的制冷剂集合的第1制冷剂集合部(23a)、及使来自所述第2芯部(21b)的制冷剂集合的第2制冷剂集合部(23b),
所述第2蒸发部(10)的所述一对罐部(12,13)中的一方的罐部(13)构成含有对所述第3芯部(11a)配置制冷剂的第1制冷剂分配部(13a)、及对所述第4芯部(11b)分配制冷剂的第2制冷剂分配部(13b),
所述第1蒸发部(20)及所述第2蒸发部(10)经由将所述第1制冷剂集合部(23a)的制冷剂引导向所述第2制冷剂分配部(13b)的第1连通部(33)、及将所述第2制冷剂集合部(23b)的制冷剂引导向所述第1制冷剂分配部(13a)的第2连通部(34)而连结,在所述第1蒸发部(20)的所述一方的罐部(23)的外表面及所述第2蒸发部(10)的所述一方的罐部(13)的外表面接合有在内部流通制冷剂的中间罐部(33),通过所述第1蒸发部(20)的所述一方的罐部(23)的外壁、所述第2蒸发部(10)的所述一方的罐部(13)的外壁及所述中间罐部(33)的外壁形成流通制冷剂的罐外制冷剂空间(34),
所述中间罐部(33)构成所述第1连通部,且所述罐外制冷剂空间(34)构成所述第2连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罐部(33)具有使该中间罐部(33)的外壁向该中间罐部(33)的内侧凹陷的凹部(331),所述外壁是与所述第1蒸发部(20)的所述一方的罐部(23)及所述第2蒸发部(10)的所述一方的罐部(13)这双方相对的外壁,
通过所述第1蒸发部(20)的所述一方的罐部(23)的外壁、所述第2蒸发部(10)的所述一方的罐部(13)的外壁及所述中间罐部(33)的所述凹部(331)的外壁形成所述罐外制冷剂空间(3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剂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蒸发部(20)的所述一方的罐部(23)的与所述中间罐部(33)相对的部位形成有第1贯通孔(422b),
在所述中间罐部(33)的与所述第1贯通孔(422b)对应的部位形成有第2贯通孔(333a),
经由所述第1贯通孔(422b)及所述第2贯通孔(333a)使所述第1蒸发部(20)的所述一方的罐部(23)内与所述中间罐部(33)内连通,
在所述第2蒸发部(10)的所述一方的罐部(13)的与所述中间罐部(33)相对的部位形成有第3贯通孔(421b),
在所述中间罐部(33)的与所述第3贯通孔(421b)对应的部位形成有第4贯通孔(332a),
经由所述第3贯通孔(421b)及所述第4贯通孔(332a)使所述第2蒸发部(10)的所述一方的罐部(13)内与所述中间罐部(33)内连通,
在所述第1蒸发部(20)的所述一方的罐部(23)与所述中间罐部(33)的接合面上且所述第1贯通孔(422b)或所述第2贯通孔(333a)与所述凹部(331)之间、及所述第2蒸发部(10)的所述一方的罐部(13)与所述中间罐部(33)的接合面上且所述第3贯通孔(421b)或所述第4贯通孔(332a)与所述凹部(331)之间的至少一方,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槽部(35)。

说明书全文

制冷剂蒸发

[0001]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0002] 本发明基于2013年5月24日申请的日本申请号2013-110057号,其记载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领域

[0003]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剂蒸发器

背景技术

[0004] 制冷剂蒸发器起到如下冷却用热交换器的作用:通过从在外部流动的被冷却流体(例如空气)吸热,并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液相制冷剂)蒸发,从而冷却被冷却流体。
[0005] 作为该种制冷剂蒸发器,已知一种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其将具备层积多个管而构成的热交换芯部及连接于多个管的两端部的一对罐部的第1、第2蒸发部串联配置在被冷却流体的流向上,经由一对连通部将各蒸发部的一方的罐部彼此连结。
[0006] 在该专利文献1的制冷剂蒸发器中,为如下结构:在第1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流动的制冷剂经由各蒸发部的一方的罐部及将该罐部彼此连结的一对连通部流入第2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时,在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调换制冷剂流。即,制冷剂蒸发器构成为如下:通过一对连通部中的一方的连通部,使在第1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一侧流动的制冷剂向第2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另一侧流动,且通过另一方的连通部使在第1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另一侧流动的制冷剂向第2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一侧流动。
[0007] 在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制冷剂蒸发器中,在各蒸发部的一方的罐部设置中间罐部,在该中间罐部内配置分隔部件而形成两个制冷剂流路,从而构成连通部。
[0008] 现有技术文献
[0009] 专利文献
[0010]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077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1]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制冷剂蒸发器中,分隔部件例如通过钎焊接合于中间罐部内壁面。因此,在中间罐部内壁面与分隔部件之间发生钎焊不良的话,有无法保持中间罐部内的制冷剂流路的独立性,无法在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调换制冷剂流的可能性。
[0012]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在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上调换制冷剂流的制冷剂蒸发器。
[0013]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一种在流动于外部的被冷却流体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蒸发器具备相对于被冷却流体的流向串联配置的第1蒸发部及第2蒸发部。第1蒸发部及第2蒸发部分别具有:将流通制冷剂的多个管层积而构成的热交换芯部;及连接于多个管的两端部且进行在多个管流动的制冷剂的集合或分配的一对罐部。第1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具有由多个管中的一部分的管群构成的第1芯部、及由多个管中的剩余部分的管群构成的第2芯部。第2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具有由多个管中的在被冷却流体的流向上与第1芯部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管群构成的第3芯部、及由多个管中的在被冷却流体的流向上与第2芯部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管群构成的第4芯部。第1蒸发部的一对罐部中的一方的罐部构成含有使来自第1芯部的制冷剂集合的第1制冷剂集合部、及使来自第2芯部的制冷剂集合的第2制冷剂集合部。第2蒸发部的一对罐部中的一方的罐部构成含有对第3芯部配置制冷剂的第1制冷剂分配部、及对第4芯部分配制冷剂的第2制冷剂分配部。第1蒸发部及第2蒸发部经由将第1制冷剂集合部的制冷剂引导向第2制冷剂分配部的第
1连通部、及将第2制冷剂集合部的制冷剂引导向第1制冷剂分配部的第2连通部而连结。
在第1蒸发部的一方的罐部的外表面及第2蒸发部的一方的罐部的外表面接合有在内部流通制冷剂的中间罐部。通过第1蒸发部的一方的罐部的外壁、第2蒸发部的一方的罐部的外壁及中间罐部的外壁形成流通制冷剂的罐外制冷剂空间,中间罐部构成第1连通部,且罐外制冷剂空间构成第2连通部。
[0014] 由此,设置中间罐部作为第1连通部,且将通过第1蒸发部的一方的罐部的外壁、第2蒸发部的一方的罐部的外壁及中间罐部的外壁形成的罐外制冷剂空间作为第2连通部,从而能够使第1连通部与第2连通部构成为相互独立的制冷剂流路。因此,能够可靠地在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上、即管的层积方向上调换制冷剂流。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制冷剂蒸发器的立体图。
[0016]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制冷剂蒸发器的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
[0017]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制冷剂蒸发器的中间罐部附近的分解立体图。
[0018]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制冷剂蒸发器的第2上侧罐部、第2下风侧罐部及中间罐部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0019] 图5是沿图4的V-V线的剖视图。
[0020] 图6是用于对第1实施方式的制冷剂蒸发器中的制冷剂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0021] 图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制冷剂蒸发器的第2上风侧罐部、第2下风侧罐部及中间罐部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0022] 图8是沿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0023] 图9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制冷剂蒸发器的第2上风侧罐部、第2下风侧罐部及中间罐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之间,对相互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标记相同的符号。
[0025] (第1实施方式)
[0026] 根据图1~图6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蒸发器1是如下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应用于调整车室内的温度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通过从向车室内送风的送风空气吸热而使制冷剂(液相制冷剂)蒸发,从而冷却送风空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空气相当于“在外部流动的被冷却流体”。
[0027] 如众所周知的,制冷循环除制冷剂蒸发器1以外,具备未图示的压缩机散热器(冷凝器)及膨胀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散热器与膨胀阀之间配置受液器而构成为接收循环。另外,在制冷循环的制冷剂中混入有用于润滑压缩机的冷冻机油,冷冻机油的一部分与制冷剂一起在循环中循环。
[0028]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蒸发器1构成为具备相对于送风空气的流向(被冷却流体的流向)X串联配置的两个蒸发部10、20。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两个蒸发部10、20中的配置于送风空气的流向X的上风侧(上游侧)的蒸发部称为上风侧蒸发部10,将配置于送风空气的流向X的下风侧(下游侧)的蒸发部称为下风侧蒸发部20。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上风侧蒸发部10构成“第2蒸发部”,下风侧蒸发部20构成“第1蒸发部”。
[0029] 上风侧蒸发部10及下风侧蒸发部20的基本结构相同,分别构成为具有热交换芯部11、21和配置于热交换芯部11、21的上下两侧的一对罐部12、13、22、23。
[003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风侧蒸发部10中的热交换芯部称为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将下风侧蒸发部20中的热交换芯部称为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另外,将上风侧蒸发部10中的一对罐部12、13中的配置于上方侧的罐部称为第1上风侧罐部12,将配置于下方侧的罐部称为第2上风侧罐部13。同样的,将下风侧蒸发部20中的一对罐部22、23中的配置于上方侧的罐部称为第1下风侧罐部22,将配置于下方侧的罐部称为第2下风侧罐部23。
[0031] 本实施方式的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及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分别由层积体构成,该层积体中,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管111、211与接合于相邻的管111、211之间的翅片112交互层积配置。另外,以下,将多个管111、211及多个翅片112的层积体的层积方向称为管层积方向。
[0032] 在此,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具有由多个管111中的一部分的管群构成的第1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a及由多个管111中的剩余部分的管群构成的第2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b。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a构成“第3芯部”,第2上风侧热交换芯部
11b构成“第4芯部”。
[0033]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送风空气的流向X观察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时,由存在于管层积方向的右侧的管群构成第1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a,由存在于管层积方向的左侧的管群构成第2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b。
[0034] 另外,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具有由多个管211中的一部分的管群构成的第1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a及由多个管211中的剩余部分的管群构成的第2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b。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a构成“第1芯部”,第2下风侧热交换芯部
21b构成“第2芯部”。
[0035]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送风空气的流向X观察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时,由存在于管层积方向的右侧的管群构成第1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a,由存在于管层积方向的左侧的管群构成第2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送风空气的流向X观察时,第1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a及第1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a以彼此重合(相对)的方式配置,且第2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b及第2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b以彼此重合(相对)的方式配置。
[0036] 各管111,211由扁平管构成,该扁平管在内部形成有流通制冷剂的制冷剂通路,且其截面形状为沿送风空气的流向X延伸的扁平形状。
[0037] 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管11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上端侧)连接于第1上风侧罐部12,且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下端侧)连接于第2上风侧罐部13。另外,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的管21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上端侧)连接于第1下风侧罐部22,且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下端侧)连接于第2下风侧罐部23。
[0038] 各翅片112是将薄板材弯曲成波形而成形的波纹状翅片,接合于管111、211的平坦的外面侧,构成使送风空气与制冷剂的传热面积扩大用的热交换促进单元。
[0039] 在管111、211及翅片112的层积体中,在管层积方向的两端部配置有增强各热交换芯部11、12的侧板113。另外,侧板113与配置于管层积方向的最外侧的翅片112接合。
[0040] 第1上风侧罐部12由如下的筒状部件构成:该筒状部件的一端侧(从送风空气的流向X观察时的左侧端部)被封闭,且在另一端侧(从送风空气的流向X观察时的右侧端部)形成有用于从罐内部向压缩机(省略图示)的吸入侧导出制冷剂的制冷剂导出口12a。该第1上风侧罐部12在底部形成有插入结合各管111的一端侧(上端侧)的贯通孔(省略图示)。即,第1上风侧罐部12以其内部空间连通于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各管111的方式构成,起到使来自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各芯部11a、11b的制冷剂集合的制冷剂集合部的作用。
[0041] 第1下风侧罐部22由如下的筒状部件构成:该筒状部件的一端侧封闭,且在另一端侧形成有用于向罐内部导入被膨胀阀(省略图示)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的制冷剂导入口22a。该第1下风侧罐部22在底部形成有插入结合各管211的一端侧(上端侧)的贯通孔(省略图示)。即,第1下风侧罐部22以其内部空间连通于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的各管
211的方式构成,起到向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的各芯部21a、21b分配制冷剂的制冷剂分配部的作用。
[0042] 第2上风侧罐部13由两端侧被封闭的筒状部件构成。该第2上风侧罐部13的顶部形成有插入接合各管111的另一端侧(下端侧)的贯通孔(省略图示)。即,第2上风侧罐部13以其内部空间连通于各管111的方式构成。
[0043] 另外,在第2上风侧罐部13的内部,在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配置有分隔部件131,通过该分隔部件131,将罐内部空间分隔为构成第1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a的各管111所连通的空间与构成第2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b的各管111所连通的空间。
[0044] 在此,第2上风侧罐部13的内部中的与构成第1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a的各管111连通的空间构成对第1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a分配制冷剂的第1制冷剂分配部13a,与构成第2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b的各管111连通的空间构成对第2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b分配制冷剂的第2制冷剂分配部13b。
[0045] 第2下风侧罐部23由两端侧被封闭的筒状部件构成。该第2下风侧罐部23的顶部形成有插入接合各管211的另一端侧(下端侧)的贯通孔(省略图示)。即,第2下风侧罐部23以其内部空间连通于各管211的方式构成。
[0046] 在第2下风侧罐部23的内部,在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配置有分隔部件231,通过该分隔部件231,将罐内部空间分隔为构成第1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a的各管211所连通的空间与构成第2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b的各管211所连通的空间。
[0047] 在此,第2下风侧罐部23的内部中的与构成第1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a的各管211连通的空间构成使来自第1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a的制冷剂集合的第1制冷剂集合部
23a,与构成第2上风侧热交换芯部21b的各管211连通的空间构成使来自第2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b的制冷剂集合的第2制冷剂集合部23b。
[0048] 在此,对本实施方式的第2上风侧罐部13及第2下风侧罐部23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0049] 如图3~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2上风侧罐部13及第2下风侧罐部23一体地形成。第2下风侧罐部23及第2上风侧罐部13构成为具有:插入接合有管111、211的芯板41、以及与芯板41一起构成罐内空间(第1制冷剂分配部13a、第2制冷剂分配部13b、第1制冷剂集合部23a及第2制冷剂集合部23b)的罐主体部42。
[0050] 芯板41形成为截面大致W字形。详细而言,芯板41具有:插入接合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管111的上风侧管接合面411、以及插入接合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的管211的下风侧管接合面412。另外,芯板41具有芯板侧凸部413,该芯板侧凸部413配置于两个管接合面411、412之间,且相对于两个管接合面411、412向与热交换芯部11、21相反的一侧突出。
[0051] 罐主体部42形成为截面大致W字形。详细而言,罐主体部42具有:与上风侧管接合面411一起构成第1制冷剂分配部13a及第2制冷剂分配部13b的上风侧罐主体部421、以及与下风侧管接合面412一起构成第1制冷剂集合部23a及第2制冷剂集合部23b的下风侧罐主体部422。另外,罐主体部42具有罐主体部侧凸部423,该罐主体部侧凸部423配置于两个罐主体部421、421之间,且相对于两个罐主体部421、422向热交换芯部11、21侧突出。
[0052] 通过接合芯板41的芯板侧凸部413与罐主体部421的罐主体部侧凸部423,从而分隔出第2上风侧罐部13与第2下风侧罐部23。
[0053] 以在上风侧管接合面411与上风侧罐主体部421之间配置有分隔部件131的状态进行接合,从而分隔出第1制冷剂分配部13a与第2制冷剂分配部13b。另外,以在下风侧管接合面412与下风侧罐主体部422之间配置有分隔部件231的状态进行接合,从而分隔出第1制冷剂集合部23a与第2制冷剂集合部23b。
[0054] 在罐主体部42的与热交换芯部11、12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图3的下方侧的外壁)接合有后述的中间罐部33的外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罐部33的外表面接合于:罐主体部侧凸部423的外表面、上风侧罐主体部421中与罐主体部侧凸部423连接的截面为直线状的部分(以下称为上风侧直线部421a)的外表面、及下风侧罐主体部422中与罐主体部侧凸部423连接的截面为直线状的部分(以下称为下风侧直线部422a)的外表面。
[0055] 在上风侧直线部421a的相对于分隔部件131而位于与制冷剂导出部12a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形成有贯通其表里的第1上风侧贯通孔421b。另外,在上风侧直线部421a的相对于分隔部件131而位于制冷剂导出部12a侧的部分形成有贯通其表里的第2上风侧贯通孔421c。
[0056] 第1上风侧贯通孔421b设置于上风侧直线部421a的与制冷剂导出部12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第2上风侧贯通孔421c配置于上风侧直线部421a的分隔部件131的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上风侧贯通孔421b的开口面积比第2上风侧贯通孔421c的开口面积大。
[0057] 在下风侧直线部422a的相对于分隔部件231而位于制冷剂导入部22a侧的部分形成有贯通其表里的第1下风侧贯通孔422b。另外,在下风侧直线部422a的相对于分隔部件231而位于与制冷剂导入部22a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形成有贯通其表里的第2下风侧贯通孔422c。
[0058] 第1下风侧贯通孔422b设置于上风侧直线部421a的制冷剂导入部22a侧的端部。第2下风侧贯通孔422c配置于下风侧直线部422a的分隔部件231的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下风侧贯通孔422b的开口面积比第2下风侧贯通孔422c的开口面积大。
[0059] 中间罐部33由在内部形成有流通制冷剂的制冷剂流通路的筒状部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一张金属板弯曲成筒状来形成中间罐部33。
[0060] 中间罐部33具有使与罐主体部42相对的外壁向该中间罐部33的内侧(图3中的下方侧)凹陷的凹部331。即,凹部331是通过使中间罐部33的与第2下风侧罐部23及第2上风侧罐部13这双方相对的外壁向该中间罐部33的内侧凹陷而形成的。
[0061] 凹部331配置于该中间罐部33的与分隔部件131、231对应的部位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管层积方向的中央部)。
[0062] 通过设置该凹部331,从而由罐主体部42的外壁及中间罐部33的凹部331的外壁形成制冷剂所流通的罐外制冷剂空间34。更详细而言,通过中间罐部33的凹部331的外壁、罐主体部侧凸部423的外壁、上风侧直线部421a的外壁及下风侧直线部422a的外壁形成罐外制冷剂空间34。
[0063] 在此,在中间罐部33中,将与罐主体部42的上风侧直线部421a接合的部位称为上风侧壁面332,将与罐主体部42的下风侧直线部422a接合的部位称为下风侧壁面333。
[0064] 在上风侧壁面332中的与第1上风侧贯通孔421b对应的部位形成有贯通其表里的第1中间罐部侧贯通孔332a。第1中间罐部侧贯通孔332a形成为与第1上风侧贯通孔421b相同的形状。
[0065] 在下风侧壁面333中的与第1下风侧贯通孔422b对应的部位形成有贯通其表里的第2中间罐部侧贯通孔333a。第2中间罐部侧贯通孔333a形成为与第1下风侧贯通孔422b相同的形状。
[0066] 如上所述,通过形成第2上风侧罐部13、第2下风侧罐部23及中间罐部33,如图6的虚线箭头所示,在第1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a中下降后的制冷剂流入第2下风侧罐部
23的第1制冷剂集合部23a。流入第1制冷剂集合部23a的制冷剂经由第1下风侧贯通孔
422b及第2中间罐部侧贯通孔333a流入中间罐部33。
[0067] 流入中间罐部33的制冷剂经由第1中间罐部侧贯通孔332a及第1上风侧贯通孔421b流入第2上风侧罐部13的第2制冷剂分配部13b。流入第2制冷剂分配部13b的制冷剂在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第2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b中上升。
[0068] 另一方面,如图6的单点划线所示,在第2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b中下降后的制冷剂流入第2下风侧罐部23的第2制冷剂集合部23b。流入第2制冷剂集合部23b的制冷剂经由第2下风侧贯通孔422c流入罐外制冷剂空间34。
[0069] 流入罐外制冷剂空间34的制冷剂经由第2上风侧贯通孔421c流入第2上风侧罐部13的第1制冷剂分配部13a。流入第1制冷剂分配部13a的制冷剂在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第1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a中上升。
[0070]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下风侧贯通孔422b构成“第1贯通孔”,第2中间罐部侧贯通孔333a构成“第2贯通孔”。另外,第1上风侧贯通孔421b构成“第3贯通孔”,第1中间罐部侧贯通孔332a构成“第4贯通孔”。
[0071] 通过按如上方式构成的中间罐部33及罐外制冷剂空间34,将第2下风侧罐部23中的第1制冷剂集合部23a内的制冷剂引导向第2上风侧罐部13的第2制冷剂分配部13b,且将第2下风侧罐部23中的第2制冷剂集合部23b内的制冷剂引导向第2上风侧罐部13的第1制冷剂分配部13a。即,中间罐部33及罐外制冷剂空间34构成为在各热交换芯部11、21中在芯宽度方向上调换制冷剂流。
[0072]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罐部33构成“第1连通部”,罐外制冷剂空间34构成“第2连通部”。
[0073]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蒸发器1中,通过设置中间罐部33,从而构成将来自第1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a的制冷剂引导向第2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b的第1制冷剂流路(参照图6的虚线箭头)。另外,通过形成由第2下风侧罐部23的外壁、第2上风侧罐部13的外壁及中间罐部33的外壁形成的罐外制冷剂空间34,从而构成将来自第2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b的制冷剂引导向第1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a的第1制冷剂流路(参照图6的单点划线箭头)。
[0074] 由此,能够使第1制冷剂流路与第2制冷剂流路构成为相互独立的制冷剂流路。因此,能够可靠地在热交换芯部11a、11b、21a、21b的宽度方向(管层积方向)调换制冷剂流。
[0075] (第2实施方式)
[0076] 基于图7及图8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在第2上风侧罐部13与中间罐部33的接合面、及第2下风侧罐部23与中间罐部33的接合面设置与外部连通的槽部35。
[0077] 如图7及图8所示,在罐主体部42的上风侧直线部421a及下风侧直线部422a合计设置有四个在与罐主体部42的长度方向(管层积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槽部35。在此,将槽部35中的设置于上风侧壁面332的槽部35称为上风侧槽部351,将设置于下风侧壁面333的槽部35称为下风侧槽部352。
[0078]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各设置有两个上风侧槽部351及两个下风侧槽部352。从送风空气的流向X观察制冷剂蒸发器1时,上风侧槽部351及下风侧槽部352配置于重合的位置。
[0079] 两个上风侧槽部351中的一个配置于第1上风侧贯通孔421b(第1中间罐部侧贯通孔332a)与凹部331之间。两个下风侧槽部352中的一个配置于第1下风侧贯通孔422b(第2中间罐部侧贯通孔333a)与凹部331之间。
[0080] 然而,在在罐主体部42的外壁与中间罐部33的外壁之间发生钎焊不良的情况下,在第1上风侧贯通孔421b(第1中间罐部侧贯通孔332a)与罐外制冷剂空间34之间、第1下风侧贯通孔422b(第2中间罐部侧贯通孔333a)与罐外制冷剂空间34之间有连通的可能性。此时,有在中间罐部33流通的第1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与在罐外制冷剂空间34流通的第2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混合,而无法保持制冷剂流路的独立性的担忧。
[0081] 通常,为了检测钎焊不良,采用一种在制冷剂蒸发器1内封入规定压的检查流体、通过检查流体的外部流出来检测因钎焊不良等而导致的泄漏的检查方法。然而,在发生如上所述的在第1、第2上风侧贯通孔421b、422b与罐外制冷剂空间34之间产生连通的钎焊不良的情况下,在检查泄漏时,由于检查流体不漏出到外部,因而无法检测钎焊不良。
[0082] 对此,如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在第2上风侧罐部13与中间罐部33的接合面、及第2下风侧罐部23与中间罐部33的接合面设置与外部连通的槽部35,从而在发生前述的在第1、第2上风侧贯通孔421b、422b与罐外制冷剂空间34之间产生连通的钎焊不良的情况下,在检查泄漏时检查流体经由该槽部35流出到外部,因此能够容易检测钎焊不良。
[0083] (其他实施方式)
[0084]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如下的各种各样的变形
[0085]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通过使一张金属板弯曲成筒状而形成中间罐部33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中间罐部33的结构不限定于此。
[0086] 例如,如图9所示,也可以通过组合并接合半圆筒状的第1罐部件33A与形成为覆盖第1罐部件33A的第2罐部件33B,来形成中间罐部33。
[0087]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使第2上风侧罐部13及第2下风侧罐部23一体形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第2上风侧罐部13与第2下风侧罐部23分体地构成。
[0088]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如下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作为制冷剂蒸发器1,从送风空气的流向X观察时,以第1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a及第1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a重合的方式配置,且以第2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b及第2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b重合的方式配置,但不限于此。作为制冷剂蒸发器1,也可以是从送风空气的流向X观察时,以第1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a及第1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a的至少一部分重合的方式配置,或者以第2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b及第2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b的至少一部分重合的方式配置。
[0089] 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优选将制冷剂蒸发器1的上风侧蒸发部10配置在下风侧蒸发部20的送风空气的流向X的上游侧,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上风侧蒸发部10配置在下风侧蒸发部20的送风空气的流向X的下游侧。
[0090]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由多个管111、211和翅片112构成各热交换芯部11、2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仅由多个管111、211构成各热交换芯部11、21。另外,在由多个管111、211和翅片112构成各热交换芯部11、21的情况下,翅片112不限于波纹状翅片,也可以采用板翅片。
[0091]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制冷剂蒸发器1应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器等所使用的制冷循环。
[0092]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对在罐主体部42形成槽部35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中间罐部33槽部35。
[0093]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对在第2上风侧罐部13与中间罐部33的接合面、及第2下风侧罐部23与中间罐部33的接合面这双方设置槽部35的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第2上风侧罐部13与中间罐部33的接合面、及第2下风侧罐部23与中间罐部33的接合面中的任一方设置槽部35。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