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
发明涉及
能源工程、农业工程、
生物发酵工程、
淡水制造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
太阳能热
风发电、
光伏发电、聚光发电、
风力发电、高空冷能开发、农业
温室等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1、现有的太阳能热风发电技术的热效率低,功能单一。2、现有的光伏发电、聚光发电、风力发电技术功能单一,成本高。3、现有的农业仍然是靠天吃饭。解决人类粮食和食物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温室农业(或称其为工厂化农业、现代农业、人工环境农业)。4、现有的日光温室的热风
温度小于60℃,如果热气流温度达到100-500℃,太阳能热风发电效率可提高十倍以上,光电转化率达到8%以上。5、现有的发酵装置的温度低,容积小,成本高。6、没有采用高性价比的新型
隔热集热保温材料——气凝胶、
真空玻璃。7、没有充分利用高空资源。例如高空气温比地面低几十度,没有利用高空的低温资源,来降温、制冷、
淡化海水等。例如高空的风速比地面高1-3倍。8、没有对农业、能源、环境保护等工程进行系统工程的集成创新;按照系统工程的“1+1>2”、“整体大于部分和”原理来估算共用集成效益,可以把单产业方式的新能源、新农业的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降低40-80%。9、因此,急需找到一种廉价、清洁和丰富的能源、农业、环保的绿色生态联合生产方式。
技术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缺点,提供一种吸热面式光能装置。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措施来达到。
[0004] 内容1。
[0005] 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包括有
建筑物或构筑物(1)、抽风筒系统(6)、热风发电系统(13),其中建筑物或构筑物(1)包括有下述部件:透光屋面(1.1)、
支撑系统(1.3)、进气口(1.6)、出气口(1.7);支撑系统(1.3)支承着透光屋面(1.1),透光屋面(1.1)
覆盖下部空间形成了室内集热空间(9);其中进气口(1.6)联通室外空间与室内集热空间(9),出气口(1.7)联通抽风筒系统(6)与室内集热空间(9);其热风发电系统(13)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风轮机(13.1)、发
电机(13.2);热风发电系统(13)设置在下述其中之一种
位置,抽风筒系统(6)的下部、抽风筒系统(6)的内部、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内部、室内集热空间(9)的内部;其特征在于:
[0006] 吸热面式光能装置还包括有吸热面系统(40);其吸热面系统(40)设置在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建筑物或构筑物(1)内、室内集热空间(9)内、建筑物或构筑物(1)外、室内集热空间(9)外、透光屋面(1.1)、透光屋面(1.1)的上表面、透光屋面(1.1)的下表面、抽风筒系统(6)外表面。
[0007] 例如,如果吸热面系统(40)设置在透光屋面(1.1),它只能够单面向下加热室内集热空间(9)中的环境空气(30)。例如,如果吸热面系统(40)设置在建筑物或构筑物(1)内、或者室内集热空间(9)内,它就能够向上和向下双面同时都加热室内集热空间(9)中的环境空气(30)。
[0008] 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可以进行热风发电。因为:其一。太阳的短波
辐射能进入建筑物或构筑物(1)后照射到
片层状的吸热面系统(40)上。由于吸热面系统(40)可以吸收90%以上的太阳的短波辐射能,所以被吸热面系统(40)吸收的绝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就转变成了长波辐射能再向外辐射;由于长波辐射能再向外辐射时加热了室内集热空间(9)中的环境空气(30),使环境空气(30)变成了热空气,热空气便产生上升运动。因此,片层状的吸热面系统(40)可生产上升的热空气。其二。再由于抽风筒系统(6)有“烟囱效应”的强大的
负压抽力,造成了这些热空气进入抽风筒系统(6)内,形成了竖直向上自流到高空的热风流(31)。结果竖直向上的热风流(31)在抽风筒系统(6)内的底部产生了强大的负压抽力,此时的热风发电系统(13)就可以利用这种强大的负压抽力来进行发电。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可以把吸热面系统(40)所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能其中的6%-30%间接转
化成为
电能。
[0009] 同时,吸热面系统(40)之中的光伏
电池面(42.1)或聚焦光伏电池(43.2.1)还可以把吸热面系统(40)所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能其中的8%-25%直接转化成为电能。再同时,抽风筒系统(6)顶部出口的高空高速水平风流还能够增加抽风筒系统(6)内负压抽力、加大筒内抽风速度,进一步提高发电量。
[0010] 同时,它还可以把地面的污染空气排放到几千米高空,大大改善城市的地面空气
质量;
[0011]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措施来达到。
[0012] 内容2。
[0013] 根据内容1所述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0014] 在吸热面系统(40)之中:
[0015] 吸热面系统(40)遮挡阳光面积占透光屋面(1.1)接受阳光面积的50%-100%;吸热面系统(40)呈平面状或曲面状,吸热面系统(40)的平面或内曲面呈垂直向或斜向面对着太阳光;
[0016] 吸热面系统(40)可设置成单面或者多面;在吸热面系统(40)设置成多面时,从俯视
角度看,把多面的吸热面系统(40)与透光屋面(1.1)设置成间条交错状或者间格交错状,在侧视角度看,把多面的吸热面系统(40)设置成锯齿状或者斜状;透过部分太阳光;这种方法可最大幅度地让下部室内集热空间(9)或地面吸收到更多的太阳光,增加
农作物的受光量;
[0017] 吸热面系统(40)在高度上可以设置成
单层或者多层;在吸热面系统(40)设置成多层时,从俯视角度看,把上下层的吸热面系统(40)设置成间条交错状或者间格交错状,这样也可以最大幅度地让下部室内集热空间(9)或地面吸收到更多的太阳光,增加农作物的受光量;
[0018] 吸热面系统(40)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聚光吸热面系统(43)、降温系统(44)、透光
外壳(45)、
跟踪系统(46)、小孔洞(48);其中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包括有选择性吸热面(41.1),其中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包括有光伏电池面(42.1),其中聚光吸热面系统(43)包括有聚光机构(43.1)、聚焦吸热面(43.2),其中降温系统(44)设置在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选择性吸热面(41.1)、光伏电池面(42.1)、聚焦吸热面(43.2);其选择性吸热面(41.1)、光伏电池面(42.1)、聚焦吸热面(43.2)的部件呈片层状;透光外壳(45)设置在吸热面系统(40)的外层:跟踪系统(46)设置在下述其中之一种系统: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聚光吸热面系统(43);其中小孔洞(48)贯通吸热面系统(40)
板面增加透光;
[0019] 其选择性吸热面(41.1)相当于太阳能真空管集热器、平板集热器中的集热
面层;由于选择性吸热面(41.1)可以吸收90%以上的太阳的短波辐射能,所以被吸热面系统(40)吸收的绝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就转变成了长波辐射能再向外辐射;由于长波辐射能再向外辐射时加热了室内集热空间(9)中的环境空气(30),使环境空气(30)变成了热空气,形成热风流(31)。
[0020] 其光伏电池面(42.1)也可以吸收90%以上的太阳的短波辐射能,但是它把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能其中的8%-20%直接转化成为电能之后,剩余的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能再转变成长波辐射能向外辐射;由于长波辐射能再向外辐射时加热了室内集热空间(9)中的环境空气(30),使环境空气(30)变成了热空气,形成热风流(31)。所以,光伏电池面(42.1)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吸热材料。
[0021] 其聚光机构(43.1)也可以吸收90%以上的太阳的短波辐射能,但是它把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能全部反射聚集到聚焦吸热面(43.2)中吸收;例如,如果聚焦吸热面(43.2)是聚焦高温光伏电池(43.2.1),其中20-30%的的太阳的短波辐射能直接转化成为电能之后,剩余的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能再转变成长波辐射能向外辐射时加热了室内集热空间(9)中的环境空气(30);例如,如果是聚焦吸热面(43.2)是聚焦高温真空腔体(43.2.2)或者聚焦腔体面(43.2.3),其长波辐射能再向管内辐射时加热了管内的空气,使管内的空气变成了超高温热空气,形成超高温热风流(31.3)。这个聚光机构(43.1)、聚焦吸热面(43.2)可把小于130℃的中温、高温热空气加热成130-600℃的超高温热空气,使光热发电的转化率大大提高到15%以上;所以,聚光吸热面系统(43)可以产生超高温热风流(31.3),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吸热材料。
[0022] 其中降温系统(44)可以把光伏电池面(42.1)或者聚焦吸热面(43.2)的聚焦光伏电池(43.2.1)上百度高温下降到只有几十度的中温;光伏电池面(42.1)或聚焦光伏电池(43.2.1)的温度越低,其发电性能越大。
[0023] 其中跟踪机构(46)可以追踪太阳光,使吸热面系统(40)的平面或内曲面在角度上设置成与太阳光线成垂直角度或者接近垂直角度;这样可以最大幅度地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能。
[0024] 内容3。
[0025] 根据内容1所述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0026] 吸热面式光能装置设置在下述其中之一位置:地面上、山上、建筑物(28)上、建筑群上、水面上、海面上;其平面形状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矩形、方形、圆形、多边形;
[0027] 在建筑物或构筑物(1)之中:
[0028] 其建筑物或构筑物(1)还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透光外墙面(1.2)、透光横向内隔层(1.4)、透光内隔墙(1.5)、上气口(1.8)、透光隔
热层(1.9);其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高度在1.5-150米之间;其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直径或边长在0.05-20公里之间;其中的透光屋面(1.1)或透光外墙面(1.2)或透光横向内隔层(1.4)或透光内隔墙(1.5)或透光隔热层(1.9)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刚性透光材料(21)、柔性透光材料(22);
其中的支撑系统(1.3)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支撑柱架(1.3.1)、支撑梁架(1.3.2);其中的进气口(1.6)设置在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外边沿位置;其中的出气口(1.7)联通抽风筒系统(6)与室内集热空间(9)的顶部或上部;
[0029] 其透光横向内隔层(1.4)设置在室内集热空间(9)内的上部或中部或下部,透光横向内隔层(1.4)包括有一层或多层,透光横向内隔层(1.4)把室内集热空间(9)分隔成多层,使建筑物或构筑物(1)相当于一座透光蓄热楼;其透光蓄热楼的底层是恒温恒湿的农业温室层(9.1),在农业温室层(9.1)之上是有单层或者多层的、温度逐步增加的热风加热层(9.2);经过多层透光横向内隔层(1.4)集热,延长了热风流(31)的流动路径,提高了热风流(31)的温度,进而提高了热风流(31)流速,提高了发电效率;
[0030] 其透光内隔墙(1.5)设置在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透光屋面(1.1)与透光横向内隔层(1.4)之间、透光横向内隔层(1.4)与透光横向内隔层(1.4)之间、透光横向内隔层(1.4)与地面或水面之间、热风加热层(9.2)内;透光内隔墙(1.5)把热风加热层(9.2)分隔形成螺旋状或折线状的热风流道(9.3),螺旋状或折线状的热风流道(9.3)延长了热风流(31)的流动路径,提高了热风流(31)的温度,进而提高了热风流(31)的流速,提高了发电效率;其出气口(1.7)还联通了热风加热层(9.2)或热风流道(9.3);
[0031] 其透光隔热层(1.9)设置在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透光屋面(1.1)、透光外墙面(1.2)、透光横向内隔层(1.4)、透光内隔墙(1.5)、透光屋面(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透光横向内隔层(1.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吸热面系统(40);透光隔热层(1.9)避免了室内集热空间(9)的热量向外散发损失,也提高了室内集热空间(9)的温度;
[0032] 在抽风筒系统(6)之中:
[0033] 抽风筒系统(6)的中部是
通风的内孔道(6.4);其抽风筒系统(6)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部件:筒囱(6.1)、筒楼(6.2)、筒内隔壁(6.3)、内孔道(6.4)、刚性筒体(6.5)、柔性筒体(6.6)、刚柔混合筒体(6.7)、导流出口(6.8)、集热器系统(20);其中筒楼(6.2)可以作为房屋使用,降低了抽风筒系统(6)的成本;内孔道(6.4)包括有单孔或者多孔;筒内隔壁(6.3)把内孔道(6.4)分隔成多孔;多孔内孔道(6.4)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中温孔道(6.4.1)、高温孔道(6.4.2)、超高温孔道(6.4.3)、冷能下降孔道(6.4.5);其中冷能下降孔道(6.4.5)用于高空的冷空气、冷能液体、冷水等等冷能向下输送的通道;
[0034] 抽风筒系统(6)采用下述其中之一种立体形状:直筒、锥筒、倒锥筒、文丘里管形、喉管形、双曲线形、渐阔形、三面筒、四面筒、五面筒、六面筒、多面筒;其高度在0.01-20公里之间,其直径在20-5000米之间;其壁厚在0.05-150米之间;其中文丘里管形、喉管形、双曲线形可以提高热风流(31)的风速;抽风筒系统(6)的下端连通室内集热空间(9)的上部,抽风筒系统(6)设置在下述其中之一位置: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中部、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边部、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角部;
[0035] 在热风发电系统(13)之中:其中的风轮机(13.1)采用水平轴式。
[0036] 内容4。
[0037] 根据内容1所述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0038] 吸热面式光能装置还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系统:保温蓄热水池(3)、保温发酵系统(4)、室外集热围墙(7)、燃烧加热系统(11)、抽水蓄能发电系统(12)、回热系统(16)、高空冷能下降利用系统(17)、高空冷凝
淡水系统(18)、风力发电系统(19)、集热器系统(20);
[0039] 其中,保温蓄热水池(3)设置在室内集热空间(9)的下部或底部;由于建筑物或构筑物(1)能够集蓄太阳光热量,在室内集热空间(9)产生30-70℃(甚至超过400℃)的热空气;在保温蓄热水池(3)内产生25-35℃的温
水体(甚至达到100℃);由于保温蓄热水池(3)可以在无太阳、无供热、无余热时,继续不断地放出热量加热空气,使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可以连续不断的发电;
[0040] 其中,保温发酵系统(4)设置在室内集热空间(9)的中部或下部或底部;因此,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可进行人工高温环境的动
植物养殖种植生产、
微生物的高温发酵生产;在高效生产农产品的同时,高温养殖种植的废弃动植物也可作为保温发酵系统(4)的发酵原料,高温发酵生产气体
燃料、
液体燃料(烷、醇、醚)和有机
肥料,形成生产食物和清洁能源的生态循环生产。高温发酵还能够快速处理有机垃圾、污水。当保温发酵系统(4)设置在保温蓄热水池(3)的温水体(3.5)中时,可以制造巨大的
发酵容器(4.1),相当于巨大的浮箱;既大大提高了发酵容积,又大大提高了发酵温度和产量,还大大降低了造价,一举三得;
[0041] 其中,室外集热围墙(7)设置在建筑物或构筑物(1)之外并且围合形成了室外集热场(2),室外集热场(2)可以为进入建筑物或构筑物(1)之前的冷空气预热,减少了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面积,降低了投资;
[0042] 其中,燃烧加热系统(11)设置在抽风筒系统(6)的底部或下部;在无太阳光时,启动燃烧加热系统(11)就可以利用燃料加热空气继续进行热风发电;
[0043] 其中,抽水蓄能发电系统(12)设置在抽风筒系统(6)的上部或中部在无太阳光时,启动抽水蓄能发电系统(12)就可以利用设置在抽风筒系统(6)的上部或中部的蓄水继续进行水力发电;
[0044] 其中,回热系统(16)设置在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建筑物或构筑物(1)、抽风筒系统(6)、保温蓄热水池(3);回热系统(16)能够把室内集热空间(9)、抽风筒系统(6)内的热量传递到保温蓄热水池(3)的水中;回热系统(16)能够把发电后的乏热气、乏
蒸汽的热量返回到室内集热空间(9)或聚焦吸热面(43.2)的聚焦高温真空腔体(43.2.2)、聚焦腔体面(43.2.3)中,对环境空气(30)进行初步加热;使热风流(31)获得更高的温度,进一步提高发电的热电转换率;其中聚焦高温真空腔体(43.2.2)或者聚焦腔体面(43.2.3)的长波辐射能再向管内辐射时加热了管内的热空气,使管内的热空气变成了超高温热空气,形成超高温热风流(31.3);
[0045] 其中,高空冷能下降利用系统(17)、高空冷凝淡水系统(18)设置在抽风筒系统(6)的筒身;高空冷能被高空冷能下降利用系统(17)竖直向下压力输送到地面,作为降温制冷的冷源;30-100℃的湿热空气被高空冷凝淡水装置(18)的高空冷气降温、冷凝成淡水之后用管道输送到地面形成
海水淡化生产;
[0046] 其中,风力发电系统(19)还可以设置在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抽风筒系统(6)、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支撑系统(1.3)上、透光蓄热楼(8)的支撑系统(1.3)上;风力发电系统(19)的塔筒
塔架(19.2)可以利用作为建筑物或构筑物(1)或透光蓄热楼(8)的支撑系统(1.3),降低造价;
[0047] 其中,集热器系统(20)设置在抽风筒系统(6)的面对太阳光一侧;集热器系统(20)可以把室内集热空间(9)的30-70℃热空气聚光加热到90-130℃,提高热风流(31)的流速、热风发电系统(13)的发电效率。
[0048] 内容5。
[0049] 根据内容2所述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0050] 在吸热面系统(40)之中:
[0051] 当吸热面系统(40)的平面或内曲面对着太阳光,在角度上设置成与太阳光线成垂直角度或者接近垂直角度;这样可以最大幅度地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能;
[0052] 吸热面系统(40)在高度上设置成多层时,从俯视角度看,把上层吸热面系统(40)与下层吸热面系统(40)设置成间条交错状或者间格交错状,最大幅度让下部室内集热空间(9)或地面吸收到更多的太阳光;
[0053] 吸热面系统(40)还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
底板(40.2)、面板(40.3)、吊架(40.5);
[0054] 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还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负荷
控制器、
蓄电池、逆变器;其中光伏电池面(42.1)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晶体
硅型电池、非晶硅型电池、
薄膜型电池、柔性薄膜型电池、聚光型电池、多元化合物型电池、染料敏化型电池、CaAs(砷化镓)型电池、CIGS(
铜铟镓硒)型电池、CdTe(锑化镉)型电池、InGaP/A型电池;
[0055] 聚光吸热面系统(43)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槽式、碟式、菲涅尔式、塔式、向下反射式、太阳能池式;其中聚焦吸热面(43.2)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真空管式、腔体式、平板式;
[0056] 其降温系统(44)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气体或蒸汽降温系统(44.1)、液体降温系统(44.2)、
热泵降温系统(44.3)、
热管降温系统(44.4)、翅片降温系统(44.5)、翅管降温系统(44.6);
[0057] 其选择性吸热面(41.1)或光伏电池面(42.1)或聚焦吸热面(43.2)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分层;选择性吸收热涂层(40.11)、减反层(40.12)、反光层(40.13)、低发射金属层(40.14)、隔热层(40.15);
[0058] 其聚焦吸热面(43.2)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聚焦光伏电池(43.2.1)、聚焦集热面(43.2.2)、聚焦腔体面(43.2.3)、聚焦真空腔体面(43.2.4);其聚焦吸热面(43.2)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部件:高温吸热面(43.2.5)、高温吸热腔体(43.2.6)、高温进气口(43.2.7)、高温出气口(43.2.8),其高温吸热腔体(43.2.6)两端设置有高温进气口(43.2.7)、高温出气口(43.2.8);其高温进气口(43.2.7)连接高温吸热腔体(43.2.6)的一端和室内集热空间(9)内部,吸热器的高温出气口(43.2.8)连接高温吸热腔体(43.2.6)的另一端和热风发电系统(13);降温系统(44)设置在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聚焦光伏电池(43.2.1)、高温吸热面(43.2.5)、高温吸热腔体(43.2.6);
[0059] 跟踪机构(46)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一维单轴跟踪式、二维双轴跟踪式;跟踪机构(46)可以与吊架(40.5)连接,利用的吊索的长短来改变吸热面系统(40)的平面或内曲面方向,达到跟踪太阳光的目的,这样可以简化跟踪机构(46)结构,降低造价和运行
费用。
[0060] 内容6。
[0061] 根据内容3所述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0062] 在建筑物或构筑物(1)之中,
[0063] 其透光外墙面(1.2)设置在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外围;
[0064] 透光横向内隔层(1.4)设置在支撑系统(1.3)上;透光横向内隔层(1.4)还可以设置有吸热面系统(40);
[0065] 出气口(1.7)还联通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抽风筒系统(6)的底部或下部、室内集热空间(9)的顶部或上部、热风加热层(9.2)、聚焦吸热面(43.2)的高温进气口(43.2.7);
[0066] 上气口(1.8)设置在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吸热面系统(40)、透光横向内隔层(1.4),它连通了农业温室层(8.1)与热风加热层(9.2),把农业温室层(9.1)的多余热量排放到热风加热层(9.2)中,并且进一步加热热风流(31);上气口(1.8)使农业温室层(9.1)保持恒温状态;
[0067] 其透光外墙面(1.2)或透光横向内隔层(1.4)或透光内隔墙(1.5)或透光隔热层(1.9)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刚性透光材料(21)、柔性透光材料(22);
[0068] 其透光外墙面(1.2)或透光横向内隔层(1.4)或透光内隔墙(1.5)或透光隔热层(1.9)设置有透光隔热层(1.9);透光隔热层(1.9)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气凝胶隔热层(1.9.1)、真空隔热层(1.9.2)、空气隔热层(1.9.3)、
泡沫隔热层(1.9.4)、透光胶隔热层(1.9.5);
[0069] 在在抽风筒系统(6)之中:
[0070] 其中抽风筒系统(6)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柔性筒体(6.2)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充气筒体((6.21)、布膜筒体(6.22);可用柔性筒体(6.2)或刚柔混合筒体(6.3)代替刚性筒体(6.1);的聚焦吸热面(43.2)的高温出气口(43.2.8)还联通抽风筒系统(6)的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中温孔道(6.4.1)、高温孔道(6.4.2)、超高温孔道(6.4.3)。
[0071] 内容7。
[0072] 根据内容5所述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0073] 在吸热面系统(40)之中,对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与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的相对位置,可采用下述其中之一种交错位置设置:上下位置交错设置、后前位置交错设置;这两种交错位置方式设置,使热风流(31)首先流过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然后再流过选择性吸热面(41.1),使热风流(31)的温度得到逐步加热升高,温度达到60-120℃左右。这样可以进一步提提高的热风流(31)发电效率;其中降温系统(44)设置在吸热面系统(40)的底板(40.2)上,这样可以直接有效地把吸热面系统(40)的热量交换出来提高热风流(31)的温度;
[0074] 聚焦光伏电池(43.2.1)或者聚焦集热面(43.2.2)或者聚焦腔体面(43.2.3)或者聚焦真空腔体面(43.2.4)也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分层;选择性吸收热涂层(40.11)、减反层(40.12)、反光层(40.13)、低发射金属层(40.14)、隔热层(40.15);
[0075] 其选择性吸收热涂层(40.11)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电
镀涂层、真空
蒸发镀膜涂层、真空溅射镀膜涂层、溅射
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紫金涂层;
[0076] 其减反层(40.12)包括有
铝氮化合物涂层;
[0077] 其反光层(40.13)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
银膜、铜膜、铝膜、汞膜、[0078] 其低发射金属层(40.14)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银层、铜层、铝层、
钢层;
[0079] 其中的
电镀涂层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黑镍涂层、黑铬涂层、黑钴涂层;其电化学涂层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铝
阳极氧化涂层、钢阳极氧化涂层、氧化铜转化涂层;其真空蒸发镀膜涂层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PbS/Al/Al涂层;其真空溅射镀膜涂层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
不锈钢-
碳/铜涂层、AlCN涂层、AlNXOY涂层、Ni-Cr涂层、渐变型Al-N/Al涂层、干涉-吸收型Al-N/Al涂层、渐变型SS-C/Cu涂层;其溅射金属陶瓷复合涂层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Ni-Al2O3涂层、Mo-Al2O3涂层、Wu-AlNX涂层。
[0080] 内容8。
[0081] 根据内容4所述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0082] 其中保温蓄热水池(3)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隔热池壁(3.1),还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池底(3.2)、隔热池底(3.3)、透光池顶盖(3.4)、温水体(3.5)、封闭池顶盖(3.6);其隔热池壁(3.1)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刚性隔热池壁(3.1.1)、柔性隔热池壁(3.1.2);围合的隔热池壁(3.1)构成有或无池底(3.2)或者隔热池底(3.3)的保温蓄热水池(3);透光池顶盖(3.4)或封闭池顶盖(3.6)覆盖温水体(3.5);保温蓄热水池(3)的深度在3-250米之间;保温蓄热水池(3)的隔热池壁(3.1)、隔热池底(3.3)包括有隔热保温层(23):柔性隔热池壁(3.1.2)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有机
纤维、无机纤维;保温发3
酵系统(4)的发酵容器(4.1)的容积在100-50万m之间,其容积大约占保温蓄热水池(3)容积的1-20%之间;
[0083] 其中保温发酵系统(4)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发酵容器(4.1)、隔热保温层(23),还包括有透光隔热顶盖面(4.3);其发酵容器(4.1)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刚性发酵容器(4.1.1)、柔性发酵容器(4.1.2);发酵容器(4.1)连通回热系统(16),回热系统(16)可以为发酵容器(4.1)提供热量,提高了发酵温度和产量;当在保温蓄热水池(3)的温水体(3.5)中设置发酵容器(4.1)时,保温发酵系统(4)既大大提高发酵容积,又大大提高了发酵温度和产量,还大大降低了造价,一举三得;
[0084] 其中室外集热围墙(7)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刚性透光材料(21)、柔性透光材料(22)、支撑系统(1.3):室外集热场(2)的平面形状包括下述一种或几种:园筒圈状、多边筒圈状;室外集热场(2)包括有多圈室外集热围墙(7),
内圈的室外集热围墙(7)下部是无墙开通的,便于热空气流向中心的抽风筒系统(6);
[0085] 其中燃烧加热系统(11)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燃烧设备(11.1)、
燃烧室(11.2)、燃料输送管路(11.3);
[0086] 其中回热系统(16)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系统,液体回热系统、热泵回热系统、热管回热系统;其回热系统(16)的吸热端或上端连接或者连通抽风筒系统(6)的出风口或上端,回热系统(16)的放热端或下端连接或者连通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建筑物或构筑物(1)内、室内集热空间(9)内、抽风筒系统(6)的进风口或下端;回热系统(16)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设备,吸热设备(16.1)、热传递管路(16.2)、放热设备(16.3)、驱动或压缩设备(16.4)、热量储存设备(16.5)、
传热工质(16.6);在回热系统(16)中,吸热设备(16.1)设置在回热系统(16)的吸热端或上端;放热设备(16.3)设置在回热系统(16)的放热端或下端;热传递管路(16.2)设置在吸热设备(16.1)和放热设备(16.3)之间,热传递管路(16.2)连接或者连通吸热设备(16.1)、放热设备(16.3);驱动或压缩设备(16.4)设置在热传递管路(16.2)中,驱动或压缩设备(16.4)连接或者连通热传递管路(16.2);热传递管路(16.2)的内部包括有传热工质(16.6);热传递管路(16.2)外表包括有保温层;
[0087] 其中,抽水蓄能发电系统(12)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下水库(12.1)、抽水设备(12.2)、上水库(12.3)、水力发电设备(12.4)、输水管路(12.5);其上水库(12.3)设置在抽风筒系统(6)的上部或中部;抽水设备(12.2)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交流电动抽水设备(12.2.1)、直流电动抽水设备(12.2.2);如果直流电动抽水设备(12.2.2)采用光伏电池面(42.1)、聚焦光伏电池(43.2.1)产生的直流电进行抽水作业,然后再采用水力发电设备(12.4)发出交流电,这样就可以节省了光伏发电的逆变器设备,即降低了光伏发电成本,又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0088] 回热系统(16)可以把排放到高空的热风流(31)的部分热量回收后传递回到建筑物或构筑物(1)内、室内集热空间(9)内、抽风筒系统(6)的进风口或下端;该热量可以把环境空气(30)初步加热成为中温热风流(31.1)或高温热风流(31.2);或者对底部的高温热风流(31.2)进行再加热,使高温热风流(31.3)获得更高的温度成为超高温热风流(31.3);即,提高了热风流(31)的温度差ΔT;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单位热量的做功热效率或者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发电的热效率;这也相当于间接地延长了热风流(31)上升的高度,即间接地延长了抽风筒系统(6)的高度差ΔH。热量每一次回热,相当于热风流(31)就重复上升一次高度差ΔH,也就是相当于热风流(31)增大了一个高度差ΔH;由于吸热面式光能装置的发电效率与热风流(31)上升的高度差ΔH或抽风筒系统(6)的高度差ΔH成正比,高度差ΔH越大,吸热面式光能装置的发电效率就越高。回热系统(16)可以使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发电效率提高几倍至几十倍;同时,由于吸热面式光能装置的热效率至少超过300%,因此可以把其中的一个100%热效率的排放到高空的热风流(31)的热量返回到抽风筒系统(6)的底部。把这其中的一个100%热效率的热量加热热风流(31),就实现了加
热能源自给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这样就彻底形成了不需要外来燃料的、可自生的能源生产装置;
[0089] 其中高空冷能下降利用系统(17)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引流斗(17.1)、引
流管道(17.2)、引风机(17.3)、引流
阀门(17.4)、喷射水雾设备(17.5);其一、高空冷气能在刚性筒体(6.1)或柔性筒体(6.2)的冷能下降孔道(6.4.5)内或引流管道(17.2)内,竖直向下自动输送到地面,或者被引流斗(17.1)或引风机(17.3)压力输送到地面,作为降温制冷的冷源;其二、从聚光吸热面系统(43)出来的几十度至几百度的干燥超高温热风流(31.3)遇到喷射水雾设备(17.5)喷射出来的水雾时,水雾迅速蒸发,蒸发将吸收干燥超高温热风流(31.3)的巨量热能,使干燥超高温热风流(31.3)温度急剧下降,立刻变成沉重的高
密度冷空气流(30.3),在冷能下降孔道(6.4.5)内自动下沉到地面,作为降温制冷的冷源;并且高密度冷空气流(30.3)还可以反向推动风力发电系统(19)进行冷风力发电;
[0090] 其中高空冷凝淡水系统(18)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喷射水雾设备(18.1)、冷凝设备(18.2)、收集设备(18.3)、海水管路(18.4)、淡水
下降管路(18.5);其一、高空水汽通
过冷凝设备(18.2)的金属箔膜时,容易降温冷
凝结成淡水;其二、从聚光吸热面系统(43)出来的几十度至几百度的干燥超高温热风流(31.3)遇到喷射水雾设备(18.1)喷射出来的海水水雾时,海水水雾迅速蒸发成淡水蒸汽(33),蒸发将吸收干燥超高温热风流(31.3)的巨量热能,使干燥超高温热风流(31.3)温度急剧下降,立刻变成沉重的高密度冷空气流(30.3),在冷能下降孔道(6.4.5)内自动下沉到地面,作为降温制冷的冷源;并且高密度冷空气流(30.3)还可以反向推动风力发电系统(19)进行冷风力发电;同时,淡水蒸汽(33)通过冷凝设备(18.2)时,容易降温冷凝结成淡水;其三、淡水蒸汽(33)降温冷凝结成淡水时,将释放出巨量的热能被冷凝设备(18.2)或回热系统(16)的吸热设备(16.1)吸收,通过淡水下降管路(18.5)或热传递管路(16.2)再把这部分巨量的热量传递回到建筑物或构筑物(1)内、室内集热空间(9)内、抽风筒系统(6)的进风口或下端继续
回收利用;
[0091] 其中风力发电系统(19)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风轮机(19.1)、塔筒塔架(19.2)、发电机(19.3);塔筒塔架(19.2)设置在建筑物或构筑物(1)或透光蓄热楼(8)的支撑系统(1.3)上。其塔筒塔架(19.2)可以利用作为建筑物或构筑物(1)或透光蓄热楼(8)的支撑系统(1.3);因为风力发电系统(19)的塔筒塔架(19.2)大约占其总造价的一半左右,塔筒塔架(19.2)一物多用,节约成本,降低投资30-60%,尤其是在海上的风力发电工程;
[0092] 其中集热器系统(20)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真空管集热器(20.1)、平板集热器(20.2)。
[0093] 内容9
[0094] 根据内容5或内容8所述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0095] 出气口(1.7)还联通聚焦吸热面(43.2)的高温进气口(43.2.7);
[0096] 聚焦吸热面(43.2)的高温出气口(43.2.8)还联通抽风筒系统(6)的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中温孔道(6.4.1)、高温孔道(6.4.2)、超高温孔道(6.4.3)。
[0097] 其喷射水雾设备(17.5)、喷射水雾设备(18.1)可以是同一设备,;其冷凝设备(18.2)、吸热设备(16.1)可以是同一设备,其淡水下降管路(18.5)、热传递管路(16.2)可以是同一设备;喷射水雾设备(18.1)还可以设置在建筑物或构筑物(1)中或者抽风筒系统(6)的底部还下部;淡水下降管路(18.5)、热传递管路(16.2)还可以设置在冷能下降孔道(6.4.5)内;高空冷凝淡水系统(18)连通降温系统(44)或聚焦吸热面(43.2);
[0098] 保温蓄热水池(3)、下水库(12.1)、热量储存设备(16.5)可以是同一设备,吸热设备(16.1)、上水库(12.3)可以是同一设备。
[0099] 内容10
[0100] 根据内容3或内容6或内容7所述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0101] 刚性透光材料(21)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平板玻璃、真空平板玻璃、中空平板玻璃、夹丝平板玻璃、夹胶平板玻璃、贴胶平板玻璃、气凝胶平板玻璃;
[0102] 柔性透光材料(22)包括有下述部件,有机塑料薄膜;
[0103] 隔热保温层(23)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泡沫保温层、蜂窝保温层、聚
氨酯保温层、气凝胶保温层;
[0104] 气凝胶隔热层(1.9.1)或气凝胶平板玻璃或气凝胶保温层包括有气凝胶(24);气2 2
凝胶(24)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TiO气凝胶、SiO2 气凝胶、疏水性气凝胶;
[0105] 封闭池顶盖(3.6)是铝板或塑料薄膜。与
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突出优点:
[0106] 1、由于板温度下降到35℃以下,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的光电转化率提高0.8-1.5%。2、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使建筑物或构筑物(1)或透光蓄热楼内的热风流(31)的温度达到80-130℃,太阳能热风发电效率可提高5倍以上,光电转化率达到3%以上。3、聚光吸热面系统(43)使建筑物或构筑物(1)或透光蓄热楼内的热风流(31)的温度达到130-500℃,太阳能热风发电效率可提高10倍以上,光电转化率达到8%以上。4、理论上预计:在财政零补贴或少补贴、政府零投资或少投资的情况下,吸热面式光能装置的太阳能综合发电成本能够降低至0.5元/kwh以下,甚至可以降低至火电成本的1/2,即0.25元/kwh左右。假若再将这0.25元/kwh的太阳能清洁电力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电化学工艺合成之后,就能够转化成为4~5元/升的“人造汽柴油”(醇、醚类),使这种巨量的、低碳或零碳的“人造汽柴油”作为今后的液体燃料能源。这样就彻底破解了全球
可再生能源大难题,进而彻底解决全球
气候暖化大难题。5、依靠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温室农业(或称其为工厂化农业、农业工厂、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能够把农业生产量、农业产值提高4~
10倍以上。这样就彻底破解了全世界“农业发展、农民就业富裕和农村城市化建设”这“三农”大难题。从此,人类社会将会从有一万年“靠天吃饭”历史的自然农业文明经济转型升级换代到“靠
温室大棚吃饭”的人控农业文明经济,从而又会引发一场自然农业到人控农业的“农业文明”的社会大革命。6、还能够通过采用建筑物或构筑物(1)---温室大棚覆盖国土来彻底保护大面积国土的脆弱生态环境。这样就轻易地彻底破解了全世界的“生态文明”转型升级换代的大难题。这将再会引发一场人类有史以来从自然生态环境转型升级换代到温室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的社会大革命。它建立起一个立体的、绿色的、循环的和可持续的“生态文明”社会的崭新发展模式。7、实现低成本的、巨大容积的高温发酵,保温发酵系统(4)使城市有机污水污物成为原料;依靠保温发酵系统(4),解决了城市有机污水污物垃圾难题,而且把污水污物垃圾变成为生产食物、能源的原料和
有机肥料。8、依靠吸热面式光能装置,还解决了海水淡化问题。9、找到一种廉价、清洁和丰富的能源、农业、环保的绿色生态联合生产方式。
附图说明
[0107] 下述附图中的数字标记的“\”表示“或”意思。例如(85)\(86),表示(85)或(86)。
[0108] 图1是在透光屋面(1.1)设置有倾斜选择性吸热面(41.1)或光伏电池面(42.1)的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侧剖简图
[0109] 图2、图3是在室内集热空间(9)内悬吊有倾斜选择性吸热面(41.1)或光伏电池面(42.1)的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侧剖简图
[0110] 图4、图5、图6是在室内集热空间(9)内设置有透光横向内隔层(1.4)、透光内隔墙(1.5)以及倾斜选择性吸热面(41.1)或光伏电池面(42.1)的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侧剖简图
[0111] 图7是在室内集热空间(9)内设置有透光横向内隔层(1.4)以及倾斜选择性吸热面(41.1)或光伏电池面(42.1)的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侧剖简图
[0112] 图8是多面倾斜选择性吸热面(41.1)或光伏电池面(42.1)与透光屋面(1.1)设置成间条交错状的俯视简图
[0113] 图9是多面倾斜选择性吸热面(41.1)或光伏电池面(42.1)与透光屋面(1.1)设置成间格交错状的俯视简图
[0114] 图10是在室内集热空间(9)内设置有透光横向内隔层(1.4)以及2层倾斜选择性吸热面(41.1)或光伏电池面(42.1)的局部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侧剖简图[0115] 图11是2层倾斜选择性吸热面(41.1)或光伏电池面(42.1)与透光横向内隔层(1.4)设置成间条交错状的俯视简图
[0116] 图12是2层倾斜选择性吸热面(41.1)或光伏电池面(42.1)与透光横向内隔层(1.4)设置成间格交错状的俯视简图
[0117] 图13是在透光屋面(1.1)设置有倾斜选择性吸热面(41.1)或光伏电池面(42.1)的、设置在在山坡上的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侧剖简图
[0118] 图14是在透光横向内隔层(1.4)设置有倾斜选择性吸热面(41.1)或光伏电池面(42.1)的、设置在在山坡上的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侧剖简图
[0119] 图15是在透光屋面(1.1)和透光屋面(1.1)上交错状设置有2层倾斜选择性吸热面(41.1)或光伏电池面(42.1)的、设置在在山坡上的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侧剖简图[0120] 图16是在透光屋面(1.1)设置有平铺选择性吸热面(41.1)或光伏电池面(42.1)的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侧剖简图
[0121] 图17是在透光横向内隔层(1.4)设置有平铺选择性吸热面(41.1)或光伏电池面(42.1)的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侧剖简图
[0122] 图18是在透光屋面(1.1)和透光屋面(1.1)上交错状设置有2层平铺选择性吸热面(41.1)或光伏电池面(42.1)的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侧剖简图
[0123] 图19是在抽风筒系统(6)外表面上交错状设置有倾斜选择性吸热面(41.1)或光伏电池面(42.1)的吸热面系统(40)的侧剖简图
[0124] 图20是设置有聚焦光伏电池(43.2.1)或聚焦集热面(43.2.2)的槽式、一维线追踪式的聚光吸热面系统(43)的侧剖简图
[0125] 图21是设置有聚焦腔体面(43.2.3)的槽式、一维线追踪式的聚光吸热面系统(43)的侧剖简图
[0126] 图22是设置有聚焦真空腔体面(43.2.4)的槽式、一维线追踪式的聚光吸热面系统(43)的侧剖简图
[0127] 图23是设置有聚焦光伏电池(43.2.1)、聚焦集热面(43.2.2)、聚焦腔体面(43.2.3)、聚焦真空腔体面(43.2.4)这4种槽式、一维线追踪式的聚光吸热面系统(43)的建筑物或构筑物(1)侧剖简图
[0128] 图24是设置有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聚光吸热面系统(43)的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侧剖简图
[0129] 图25是设置有透光内隔墙(1.5)把热风加热层(9.2)分隔形成螺旋状热风流道(9.3)的圆形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的俯视剖简图
[0130] 图26是设置有透光内隔墙(1.5)把热风加热层(9.2)分隔形成折线状热风流道(9.3)的、抽风筒系统(6)设置在矩形建筑物或构筑物(1)中部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的俯视剖简图
[0131] 图27是设置有透光内隔墙(1.5)把热风加热层(9.2)分隔形成折线状热风流道(9.3)的、抽风筒系统(6)设置在矩形建筑物或构筑物(1)边角部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的俯视剖简图
[0132] 图28是设置有筒内隔壁(6.3)的形成2孔内孔道(6.4)的抽风筒系统(6)俯视平剖简图
[0133] 图29是设置有筒内隔壁(6.3)的形成4孔内孔道(6.4)的抽风筒系统(6)俯视平剖简图
[0134] 图30是也设置有筒内隔壁(6.3)的形成4孔内孔道(6.4)的抽风筒系统(6)俯视平剖简图
[0135] 图31是设置有回热系统(16)、高空冷能下降利用系统(17)、高空冷凝淡水系统(18)的抽风筒系统(6)的导流出口(6.8)侧剖简图
[0136] 图32是有保温发酵系统(4)、吸热面系统(40)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的侧剖简图[0137] 图33、图34是有保温蓄热水池(3)、回热系统(16)、吸热面系统(40)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的侧剖简图,其中图34是有回热系统(16)。
[0138] 图35是增加有高空冷能下降利用系统(17)的、有多层集热空间(9)的、设置在水上、海上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的侧剖简图
[0139] 图36是回热系统(16)的工艺流程简图
[0140] 图37是增加有风力发电系统(19)的,设置在水上、海上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的侧剖简图
[0141] 图38是有多层集热空间(9)---相当于一座透光蓄热楼和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聚光吸热面系统(43)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的侧剖简图[0142] 图39、图40是增加有室外集热场(2)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的侧剖简图、俯视简图[0143] 图41是多个增加有室外集热场(2)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群的俯视简图[0144] 图42是增加有室外集热场(2)的,在陆上或水上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群的三维透视简图
[0145] 图43是两个设置在水上、海上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的三维透视简图[0146] 图44是抽风筒系统(6)设置在山顶上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的示意侧视图[0147] 图45、图46是建筑物或构筑物(1)设置在建筑物(28)、建筑物(28)群的房顶上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侧视简图
[0148] 图47是有隔热保温层(23)、透光隔热顶盖面(4.3)的漂浮在温水体(3.5)中的保温发酵系统(4)的正剖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0149]
实施例1。从图4、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9、图24、图25、图36、图43、图47可知,是一种是有建筑物或构筑物(1)、抽风筒系统(6)、热风发电系统(13)、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或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0150] 吸热面式光能装置还包括有吸热面系统(40)、保温蓄热水池(3)、保温发酵系统(4)、燃烧加热系统(11)、回热系统(16)、风力发电系统(19),吸热面式光能装置设置在地面上(图24的左半图)或水面上或海面上(图24的右半图);其建筑物或构筑物(1)平面形状采用圆形;其高度在1.5-150米之间;其直径或边长在0.05-20公里之间;其中:
[0151] 在建筑物或构筑物(1)之中:其建筑物或构筑物(1)(图24的左半图)还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透光屋面(1.1)、支撑系统(1.3)、进气口(1.6)、出气口(1.7)、透光外墙面(1.2)、斜向的透光横向内隔层(1.4)、透光内隔墙(1.5)、上气口(1.8)、透光隔热层(1.9);支撑系统(1.3)支承着透光屋面(1.1)(图中未画出),透光屋面(1.1)覆盖下部空间形成了室内集热空间(9);其中进气口(1.6)设置在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外沿;热风发电系统(13)设置在抽风筒系统(6)内或室内集热空间(9)内;其中的透光屋面(1.1)、透光外墙面(1.2)、斜向的透光横向内幅层(1.4)或透光内隔墙(1.5)或透光隔热层(1.9)采用刚性透光材料(21)的真空平板玻璃或中空平板玻璃;斜向的透光横向内隔层(1.4)设置在支撑系统(1.3)上并且设置有吸热面系统(40);斜向的透光横向内隔层(1.4)设置在室内集热空间(9)内的上部或中部,一层斜向的透光横向内隔层(1.4)把室内集热空间(9)分隔成2层,使建筑物或构筑物(1)相当于一座透光蓄热楼;其透光蓄热楼的底层是恒温恒湿的农业温室层(9.1),在农业温室层(9.1)之上是有单层的、温度逐步增加的热风加热层(9.2);其透光内隔墙(1.5)设置在透光屋面(1.1)与斜向的透光横向内隔层(1.4)之间;透光内隔墙(1.5)把热风加热层(9.2)分隔形成螺旋状或折线状的热风流道(9.3);其出气口(1.7)还联通了热风加热层(9.2)、热风流道(9.3);其透光隔热层(1.9)设置在透光屋面(1.1)、透光外墙面(1.2)、透光横向内隔层(1.4);其透光外墙面(1.2)设置在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外围;出气口(1.7)还联通抽风筒系统(6)的底部或下部与热风加热层(9.2);上气口(1.8)设置在透光横向内隔层(1.4),
[0152] 在抽风筒系统(6)之中:抽风筒系统(6)的中部是通风的内孔道(6.4);其抽风筒系统(6)是刚性筒体(6.5),它包括有筒囱(6.1)、筒楼(6.2)、内孔道(6.4)、导流出口(6.8)、集热器系统(20);内孔道(6.4)是单孔;抽风筒系统(6)采用直筒;其高度在600-1500米之间,其直径在80-200米之间;其壁厚在0.5-30米之间;抽风筒系统(6)设置在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中部;
[0153] 在热风发电系统(13)之中:其热风发电系统(13)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风轮机(13.1)、发电机(13.2);其中的风轮机(13.1)采用水平轴式;热风发电系统(13)设置在抽风筒系统(6)的下端;
[0154] 在吸热面系统(40)之中:
[0155] 其吸热面系统(40)设置在下述位置:建筑物或构筑物(1)内的透光横向内隔层(1.4)、抽风筒系统(6)外表面(图中未画出);吸热面系统(40)遮挡阳光面积占透光屋面(1.1)接受阳光面积的70%-80%;吸热面系统(40)呈平面状,吸热面系统(40)的平面对着太阳光,在角度上设置成与太阳光线成垂直角度或者接近垂直角度;吸热面系统(40)设置成多面,从俯视角度看,把多面的吸热面系统(40)与透光屋面(1.1)设置成间条交错状或者间格交错状,在侧视角度看,把多面的吸热面系统(40)设置成锯齿状或者斜状;吸热面系统(40)在高度上设置成多层,从俯视角度看,把上下层的吸热面系统(40)设置成间条交错状或者间格交错状;吸热面系统(40)包括有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或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降温系统(44)、透光外壳(45);吸热面系统(40)还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底板(40.2)、面板(40.3);其中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包括有选择性吸热面(41.1),其中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包括有光伏电池面(42.1),其选择性吸热面(41.1)、光伏电池面(42.1)的部件呈片层状;其降温系统(44)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翅片降温系统(44.5)、翅管降温系统(44.6),降温系统(44)设置在选择性吸热面(41.1)或者光伏电池面(42.1)的底板(40.2)上,这样可以直接有效地把吸热面系统(40)的热量交换出来提高热风流(31)的温度,图中未画出;透光外壳(45)设置在吸热面系统(40)的外层: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还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负荷控制器、蓄电池、逆变器;其中光伏电池面(42.1)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晶体硅型电池、非晶硅型电池、薄膜型电池、柔性薄膜型电池;其选择性吸热面(41.1)或光伏电池面(42.1)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分层;选择性吸收热涂层(40.11)、减反层(40.12)、反光层(40.13)、低发射金属层(40.14)、隔热层(40.15);吸热面系统(40)还包括有许多贯通吸热面系统(40)板面的小孔洞(48)来增加透光量,图中未画出;
[0156] 在保温蓄热水池(3)之中:保温蓄热水池(3)设置在室内集热空间(9)的下部或底部;保温蓄热水池(3)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隔热池壁(3.1),还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池底(3.2)、隔热池底(3.3)、透光池顶盖(3.4)、温水体(3.5)、封闭池顶盖(3.6);其隔热池壁(3.1)包括有刚性隔热池壁(3.1.1);围合的隔热池壁(3.1)构成有隔热池底(3.3)的保温蓄热水池(3);保温蓄热水池(3)的深度在6-25米之间;保温蓄热水池(3)的隔热池壁(3.1)、隔热池底(3.3)包括有隔热保温层(23):保温发酵系统(4)的发酵3
容器(4.1)的容积在2000-1万m之间,其容积大约占保温蓄热水池(3)容积的5%左右;
[0157] 在保温发酵系统(4)之中:保温蓄热水池(3)设置在室内集热空间(9)的下部或底部;保温发酵系统(4)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发酵容器(4.1)、隔热保温层(23),还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透光隔热顶盖面(4.3);其发酵容器(4.1)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刚性发酵容器(4.1.1)、柔性发酵容器(4.1.2);发酵容器(4.1)连通回热系统(16);
[0158] 在燃烧加热系统(11)之中:燃烧加热系统(11)设置在抽风筒系统(6)的底部或下部;燃烧加热系统(11)包括有燃烧设备(11.1)、燃烧室(11.2)、燃料输送管路(11.3);
[0159] 在回热系统(16))之中:回热系统(16)设置在下述位置:建筑物或构筑物(1)、抽风筒系统(6)、保温蓄热水池(3);回热系统(16)包括有下述系统,液体回热系统、热泵回热系统、热管回热系统;其回热系统(16)的吸热端或上端连接或者连通抽风筒系统(6)的出风口或上端,回热系统(16)的放热端或下端连接或者连通下述位置;室内集热空间(9)、热风加热层(9.2)、热风流道(9.3);回热系统(16)至少包括有下述设备,吸热设备(16.1)、热传递管路(16.2)、放热设备(16.3)、驱动或压缩设备(16.4)、热量储存设备(16.5)、传热工质(16.6);在回热系统(16)中,吸热设备(16.1)设置在回热系统(16)的吸热端或上端;放热设备(16.3)设置在回热系统(16)的放热端或下端;热传递管路(16.2)设置在吸热设备(16.1)和放热设备(16.3)之间,热传递管路(16.2)连接或者连通吸热设备(16.1)、放热设备(16.3);驱动或压缩设备(16.4)设置在热传递管路(16.2)中,驱动或压缩设备(16.4)连接或者连通热传递管路(16.2);热传递管路(16.2)的内部包括有传热工质(16.6);热传递管路(16.2)外表包括有保温层;
[0160] 在风力发电系统(19)之中:风力发电系统(19)设置在抽风筒系统(6)的筒囱(6.1)位置。
[0161] 实施例2。从图20、图21、图22、图23、图24、图28、图29、图30可知,是一种是有吸热面系统(40)采用聚光吸热面系统(43)、降温系统(44)、跟踪机构(46)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0162] 抽风筒系统(6)包括有筒内隔壁(6.3);筒内隔壁(6.3)把内孔道(6.4)分隔成多孔;多孔内孔道(6.4)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中温孔道(6.4.1)、高温孔道(6.4.2)、超高温孔道(6.4.3);
[0163] 吸热面系统(40)采用聚光吸热面系统(43)、降温系统(44)、跟踪机构(46),其中降温系统(44)、跟踪机构(46)图中未画出;聚光吸热面系统(43)包括有槽式;其中聚焦吸热面(43.2)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真空管式、腔体式、平板式;其降温系统(44)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气体或蒸汽降温系统(44.1)、液体降温系统(44.2)、热泵降温系统(44.3)、热管降温系统(44.4)、翅片降温系统(44.5)、翅管降温系统(44.6);其跟踪机构(46)采用一维单轴跟踪式;
[0164] 其中,聚光吸热面系统(43)包括有聚光机构(43.1)、聚焦吸热面(43.2);降温系统(44)设置在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光伏电池面(42.1)、聚焦吸热面(43.2);其聚光机构(43.1)、聚焦吸热面(43.2)的部件呈片层状;
[0165] 其中,其聚焦吸热面(43.2)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聚焦光伏电池(43.2.1)、聚焦集热面(43.2.2)、聚焦腔体面(43.2.3)、聚焦真空腔体面(43.2.4);其聚焦吸热面(43.2)包括有下述一种或几种部件:高温吸热面(43.2.5)、高温吸热腔体(43.2.6)、高温进气口(43.2.7)、高温出气口(43.2.8),其高温吸热腔体(43.2.6)两端设置有高温进气口(43.2.7)、高温出气口(43.2.8);其高温进气口(43.2.7)连接高温吸热腔体(43.2.6)的一端和室内集热空间(9)内部,吸热器的高温出气口(43.2.8)连接高温吸热腔体(43.2.6)的另一端和热风发电系统(13);降温系统(44)设置在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聚焦光伏电池(43.2.1)、高温吸热面(43.2.5)、高温吸热腔体(43.2.6);聚焦光伏电池(43.2.1)或者聚焦集热面(43.2.2)或者聚焦腔体面(43.2.3)或者聚焦真空腔体面(43.2.4)也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结构分层;选择性吸收热涂层(40.11)、减反层(40.12)、反光层(40.13)、低发射金属层(40.14)、隔热层(40.15);
[0166] 其中,聚焦吸热面(43.2)的高温出气口(43.2.8)还联通抽风筒系统(6)的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中温孔道(6.4.1)、高温孔道(6.4.2)、超高温孔道(6.4.3)。
[0167] 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
[0168] 实施例3。从图1、图2、图3、图5、图6、图7可知,是采用6种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或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其中在图2、图3、图5、图6之中,吸热面式光能装置还包括有跟踪机构(46),吸热面系统(40)还包括有吊架(40.5);跟踪机构(46)与吊架(40.5)连接,其跟踪机构(46)采用二维双轴跟踪式;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
[0169] 实施例4。从图5、图6、图7可知,是设置有水平向透光横向内隔层(1.4)的、3种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或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0170] 其中在图5、图6中,对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与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的相对位置,采用上下位置交错设置方式;即,吸热面系统(40)的上层有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其吸热面系统(40)的下层有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在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和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之间设置有水平向透光横向内隔层(1.4),其水平向透光横向内隔层(1.4)把把室内集热空间(9)分隔成2层,使建筑物或构筑物(1)相当于一座透光蓄热楼;其透光蓄热楼的底层是恒温恒湿的农业温室层(9.1),在农业温室层(9.1)之上是有单层的、温度逐步增加的热风加热层(9.2);这样使热风流(31)首先流过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然后再流过选择性吸热面(41.1),使热风流(31)的温度得到逐步加热升高,温度达到60-120℃左右。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
[0171] 其中在图6中,在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下面再设置有一层水平向透光横向内隔层(1.4);因此,热风加热层(9.2)有上下2层;下层热风加热层(9.2)的温度在60℃左右,以避免高温降低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的发电效率;在上层热风加热层(9.2)中,热风流(31)的温度在60-120℃左右。
[0172] 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
[0173] 实施例5。从图16、图17、图18可知,是3种采用平铺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或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
[0174] 实施例6。从图26、图27可知,是建筑物或构筑物(1)平面形状采用矩形或者方形的3种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或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其中在图26中,抽风筒系统(6)设置在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中部;其中在图27中,抽风筒系统(6)设置在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角部。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
[0175] 实施例7。从图13、图14、图15可知,是建筑物或构筑物(1)设置在山坡上的3种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或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
[0176] 实施例8。从图32、图33、图34、图37可知,是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透光屋面(1.1)采用刚性透光材料(21)、柔性透光材料(22)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图中虚线是采用柔性透光材料(22)的透光屋面(1.1),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
[0177] 实施例9。从图38可知,是建筑物或构筑物(1)设置多层热风加热层(9.2)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其中,在右半图中设置有透光内隔墙(1.5),透光内隔墙(1.5)把热风加热层(9.2)分隔形成螺旋状或折线状的热风流道(9.3);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
[0178] 实施例10。从图24、图28、图29、图30、图31、图34、图36可知,是设置回热系统(16)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
[0179] 其特征在于:回热系统(16)设置在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建筑物或构筑物(1)、抽风筒系统(6)、保温蓄热水池(3);其中回热系统(16)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系统,液体回热系统、热泵回热系统、热管回热系统;其回热系统(16)的吸热端或上端连接或者连通抽风筒系统(6)的出风口或上端,回热系统(16)的放热端或下端连接或者连通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建筑物或构筑物(1)内、室内集热空间(9)内、抽风筒系统(6)的进风口或下端;回热系统(16)至少包括有下述设备,吸热设备(16.1)、热传递管路(16.2)、放热设备(16.3)、驱动或压缩设备(16.4)、热量储存设备(16.5)、传热工质(16.6),其中驱动或压缩设备(16.4)、热量储存设备(16.5)、传热工质(16.6)图中未画出;在回热系统(16)中,吸热设备(16.1)设置在回热系统(16)的吸热端或上端;放热设备(16.3)设置在回热系统(16)的放热端或下端;热传递管路(16.2)设置在吸热设备(16.1)和放热设备(16.3)之间,热传递管路(16.2)连接或者连通吸热设备(16.1)、放热设备(16.3);驱动或压缩设备(16.4)设置在热传递管路(16.2)中,驱动或压缩设备(16.4)连接或者连通热传递管路(16.2);热传递管路(16.2)的内部包括有传热工质(16.6):热传递管路(16.2)外表包括有保温层。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
[0180] 实施例11。从图31、图35可知,是设置有高空冷能下降利用系统(17)、高空冷凝淡水系统(18)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
[0181] 其特征在于:高空冷能下降利用系统(17)、高空冷凝淡水系统(18)设置在抽风筒系统(6)的筒身;其高空冷能下降利用系统(17)包括有下述部件,引流斗(17.1)、引流管道(17.2)、引风机(17.3)、引流阀门(17.4)、喷射水雾设备(17.5),其中引风机(17.3)、引流阀门(17.4)图中未画出;其高空冷凝淡水系统(18)包括有下述部件:喷射水雾设备(18.1)、冷凝设备(18.2)、收集设备(18.3)、海水管路(18.4)、淡水下降管路(18.5),其中海水管路(18.4)图中未画出;其喷射水雾设备(17.5)、喷射水雾设备(18.1)可以是同一设备;其冷凝设备(18.2)、吸热设备(16.1)可以是同一设备,其淡水下降管路(18.5)、热传递管路(16.2)可以是同一设备;喷射水雾设备(18.1)还可以设置在建筑物或构筑物(1)中或者抽风筒系统(6)的底部还下部;淡水下降管路(18.5)、热传递管路(16.2)还可以设置在冷能下降孔道(6.4.5)内;高空冷凝淡水系统(18)连通降温系统(44)或聚焦吸热面(43.2)。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
[0182] 实施例12。从图39、图40、图41、图42可知,是设置有室外集热围墙(7)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
[0183] 其特征在于:室外集热围墙(7)设置在建筑物或构筑物(1)之外并且围合形成了室外集热场(2);其中室外集热围墙(7)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刚性透光材料(21)、柔性透光材料(22)、支撑系统(1.3);室外集热场(2)的平面形状包括下述一种或几种:园筒圈状、4边筒圈状;室外集热场(2)包括有多圈室外集热围墙(7),内圈的室外集热围墙(7)的下部是无墙开通的。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
[0184] 实施例13。从图24、图37可知,是设置有风力发电系统(19)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
[0185] 其特征在于:风力发电系统(19)设置在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抽风筒系统(6)、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支撑系统(1.3)上、透光蓄热楼(8)的支撑系统(1.3)上。因为海上的风力发电系统(19)的塔筒塔架(19.2)大约占其总造价的一半左右,塔筒塔架(19.2)一物多用节约成本,降低投资30-60%,尤其是在海上的风力发电工程。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
[0186] 实施例14。从图44可知是抽风筒系统(6)设置在山顶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
[0187] 其特征在于:把抽风筒系统(6)设置在山顶上。利用山峰高度增加抽风筒系统(6)的抽力、发电量;或者降低抽风筒系统(6)高度,降低造价。建筑物或构筑物(1)也可以设置在山坡上。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
[0188] 实施例15。从图45、图46可知是建筑物或构筑物(1)设置在建筑物(28)上吸热面式光能装置。
[0189] 其特征在于:建筑物或构筑物(1)设置在下述其中之一种位置:建筑物(28)的房顶上、建筑物(28)群的房顶上。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
[0190] 把建筑物或构筑物(1)设置在建筑物(28)、建筑物(28)群的房顶上,把透光外墙面(1.2)设置在建筑物(28)的外墙上,构成小型的、微型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进行农业、能源生产。透光外墙面(1.2)和透光隔热层(1.9)还可以作为外墙的结构件、装饰件,且有高效的隔热层功能;既大幅度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又能够产生电力、产生热能,一举五得。在图46中,建筑物或构筑物(1)的覆盖面积可以扩大到建筑物(28)群、或者整个街区。夏天,抽风筒系统(6)还可以作为高空冷能下降利用系统(17)的引流管道(17.2)把高空的冷空气(可低至零下70度)压力输送到地面,作为建筑物(28)群、或者整个街区降温制冷的冷源。高空冷能下降利用系统(17)的特征同实施例11。冬天,热风发电系统(13)还可以为建筑物(28)群、或者整个街区提供电力采暖。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
[0191] 实施例16。从图24可知,是设置有抽水蓄能发电系统(12)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抽水蓄能发电系统(12)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之一种部件,下水库(12.1)、抽水设备(12.2)、上水库(12.3)、水力发电设备(12.4)、输水管路(12.5);其中抽水设备(12.2)、水力发电设备(12.4)、输水管路(12.5)图中未画出;其上水库(12.3)设置在抽风筒系统(6)的上部或中部;抽水设备(12.2)至少包括有交流电动抽水设备(12.2.1)或直流电动抽水设备(12.2.2);其中保温蓄热水池(3)、下水库(12.1)、热量储存设备(16.5)可以是同一设备,吸热设备(16.1)、上水库(12.3)可以是同一设备。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
[0192] 实施例17。从图7的右半图可知,是包括有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或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的吸热面系统(40)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热风加热层(9.2)中包括有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见图7的右半图),或者在热风加热层(9.2)中包括有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见图7的左半图)。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
[0193] 实施例18。从图7的右半图可知,是包括有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或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的吸热面系统(40)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0194] 在热风加热层(9.2)中,吸热面系统(40)包括有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和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其中,按热风流(31)的流动方向,光伏电池面(42.1)设置在前段,选择性吸热面(41.1)设置在后段;即采用后前位置交错设置,热风流(31)先流过光伏电池面(42.1)形成了的热风流(31)温度在60℃左右,以避免高温降低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的发电效率;之后,热风流(31)再流过选择性吸热面(41.1)进一步得到加热,使热风流(31)的温度达到60-120℃左右,这样可以进一步提提高的热风流(31)发电效率。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
[0195] 实施例19。是包括有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和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的吸热面系统(40)的吸热面式光能装置。
[0196] 其特征在于:吸热面系统(40)包括有选择性吸热面系统(41)和光伏电池吸热面系统(42);其中选择性吸热面(41.1)、光伏电池面(42.1)间隔交错设置,图中未画出。其余特征同实施例1。这种选择性吸热面(41.1)、光伏电池面(42.1)间隔交错设置方法可以提高农业温室层(9.1)或者热风加热层(9.2)中的热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