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专利权 / 发明 / 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阅读:1093发布:2020-07-12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电磁加热组件包括盘座、第一加热结构和第二加热结构,盘座具有安装侧;第一加热结构包括第一线圈加热单元,第一线圈加热单元设于盘座的安装侧;第二加热结构设于盘座的安装侧,且位于盘座的加热盲区处,以至少对盘座的加热盲区进行加热。本发明通过在盘座的加热盲区处设置第二加热结构,改变电磁加热组件的加热区域和范围,使加热区域呈多区、多点分布,减小了电磁加热组件的加热盲区,改善了电磁加热组件的加热效果,进而使得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加热区域形成多区强弱分布,促使食材进行无序或者激烈翻滚,以激发营养析出,改善烹饪效果。,下面是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盘座,具有安装侧;
第一加热结构,包括第一线圈加热单元,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设于所述盘座的安装侧;以及,
第二加热结构,设于所述盘座的安装侧,且位于所述盘座的加热盲区处,以至少对所述盘座的加热盲区进行加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在所述盘座的周向上间隔设置,且在对应所述盘座的加热盲区心处预留有安装区域;
所述第二加热结构包括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安装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红外加热盘或热盘加热盘。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多个第二线圈加热单元,在自所述盘座的中心至边缘的方向上,所述多个第一线圈加热单元与所述多个第二线圈加热单元间隔设置;
其中,多个所述第二线圈加热单元在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叠,且投影重叠的两相邻第二线圈加热单元不在同一水平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设有多个,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延伸至所述盘座的加热盲区处,并在对应加热盲区处的投影部分重叠,且投影重叠的两相邻第一线圈加热单元不在同一水平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盘座的中心呈朝一侧凸起设置;
所述电磁加热组件还包括磁条,设于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远离所述盘座的一侧,所述磁条具有靠近所述盘座中心的内端和远离所述盘座中心的外端、以及朝向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的第一侧面,其中,在自所述磁条的外端至内端的方向上,所述磁条的第一侧面呈朝向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倾斜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条内端的厚度大于所述磁条外端的厚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盘座包括自所述盘座的中心朝向边缘延伸的底部,以及自所述底部的周缘朝一侧延伸的侧部;
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设于所述侧部,且朝向所述盘座的中心延伸至至少覆盖至所述底部和侧部的过渡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盘座中心至所述底部周缘的距离为S1,所述盘座中心至所述盘座边缘的距离为S2,1/3≤S1/S2≤2/3。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的形状与所在位置处的所述盘座的安装侧的形状相适配。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自所述盘座的侧部至少延伸至所述盘座的侧部与底部的过渡处,且在自所述盘座的底部到侧部的方向上和/或所述盘座的周向上,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呈与所述盘座的底部和侧部适配的弯曲状设置。
12.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加热组件。

说明书全文

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厨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0002] 电磁加热烹饪器具通常都设置有电磁加热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大多包括基电磁线圈加热单元,而基于电磁加热单元的原理,在没有线圈产生磁场位置,例如单个电磁线圈加热单元的中心位置等,电磁加热组件极易形成加热盲区,影响其加热效果,最终使得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加热区主要集中在至少一个整圈或者整环,而难以形成多个加热区或加热点。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旨在减少电磁加热组件的加热盲区,形成多区强弱分布的加热区域。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包括:
[0005] 盘座,具有安装侧;
[0006] 第一加热结构,包括第一线圈加热单元,所述第一线圈单元设于所述盘座的安装侧;以及,
[0007] 第二加热结构,设于所述盘座的安装侧,且位于所述盘座的加热盲区处,以至少对所述盘座的加热盲区进行加热。
[0008] 可选地,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在所述盘座的周向上间隔设置,且在对应所述盘座的加热盲区处预留有安装区域;
[0009] 所述第二加热结构包括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安装区域。
[0010] 可选地,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红外加热盘或热盘加热盘。
[0011] 可选地,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多个第二线圈加热单元,在自所述盘座的中心至边缘的方向上,所述多个第一线圈加热单元与所述多个第二线圈加热单元间隔设置;
[0012] 其中,多个所述第二线圈加热单元在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叠,且投影重叠的两相邻第二线圈加热单元不在同一水平面。
[0013] 可选地,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设有多个,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延伸至所述盘座的加热盲区处,并在对应加热盲区处的投影部分重叠,且投影重叠的两相邻第一线圈加热单元不在同一水平面。
[0014] 可选地,所述盘座的中心呈朝一侧凸起设置;
[0015] 所述电磁加热组件还包括磁条,设于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远离所述盘座的一侧,所述磁条具有靠近所述盘座中心的内端和远离所述盘座中心的外端、以及朝向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的第一侧面,其中,在自所述磁条的外端至内端的方向上,所述磁条的第一侧面呈朝向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倾斜设置。
[0016] 可选地,所述磁条内端的厚度大于所述磁条外端的厚度。
[0017] 可选地,所述盘座包括自所述盘座的中心朝向边缘延伸的底部,以及自所述底部的周缘朝一侧延伸的侧部;
[0018] 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设于所述侧部,且朝向所述盘座的中心延伸至至少覆盖至所述底部和侧部的过渡处。
[0019] 可选地,所述盘座中心至所述底部周缘的距离为S1,所述盘座中心至所述盘座边缘的距离为S2,1/3≤S1/S2≤2/3。
[0020] 可选地,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的形状与所在位置处的所述盘座的安装侧的形状相适配。
[0021] 可选地,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自所述盘座的侧部至少延伸至所述盘座的侧部与底部的过渡处,且在自所述盘座的底部到侧部的方向上和/或所述盘座的周向上,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呈与所述盘座的底部和侧部适配的弯曲状设置。
[0022]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所述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包括电磁加热组件,该电磁加热组件包括:
[0023] 盘座,具有安装侧;
[0024] 第一加热结构,包括第一线圈加热单元,所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设于所述盘座的安装侧;以及,
[0025] 第二加热结构,设于所述盘座的安装侧,且位于所述盘座的加热盲区处,以至少对所述盘座的加热盲区进行加热。
[0026]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盘座的加热盲区处设置第二加热结构,改变电磁加热组件的加热区域和范围,使加热区域呈多区、多点分布,减小了电磁加热组件的加热盲区,改善了电磁加热组件的加热效果,进而使得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加热区域形成多区强弱分布,促使食材进行无序或者激烈翻滚,以激发营养析出,改善烹饪效果。附图说明
[002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0029] 图2为图1中的电磁加热组件的侧视图;
[0030]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
[0031] 图4为图3中的电磁加热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0032] 图5为图3中的电磁加热组件的侧视图;
[0033]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的第三实施例的俯视图;
[0034] 图7为图6中的电磁加热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0035] 图8为图6中的电磁加热组件的侧视图;
[0036]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的第四实施例的俯视图;
[0037]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的第五实施例的俯视图;
[0038] 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的第六实施例的俯视图
[0039] 图12为本发明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的第七实施例的俯视图;
[0040] 图13为图12中的电磁加热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0041] 图14为图12中的电磁加热组件的侧视图;
[0042] 图15为本发明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的第八实施例的剖视图;
[0043] 图16为图15中的电磁加热组件的剖视图;
[0044] 图17为本发明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的第九实施例的剖视图;
[0045] 图18为图17中的电磁加热组件的剖视图;
[0046] 图19为本发明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的第十七实施例的剖视图;
[0047] 图20为图19中的电磁加热组件的剖视图;
[0048] 图21为本发明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的第十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0049] 图22为图21中的电磁加热组件的剖视图。
[0050] 附图标号说明:
[0051]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100 电磁加热组件 20 第一线圈加热单元
10 盘座 30 加热装置
11 底部 31 第二线圈加热单元
12 侧部 40 磁条
13 过渡处    
[0052]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54]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55]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56] 电磁加热烹饪器具通常都设置有电磁加热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大多包括基电磁线圈加热单元,而基于电磁加热单元的原理,在没有线圈产生磁场的位置,例如单个电磁线圈加热单元的中心位置等,电磁加热组件极易形成加热盲区,影响其加热效果,最终使得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加热区主要集中在至少一个整圈或者整环,而难以形成多个加热区或加热点。
[0057]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可以是例如电磁炉、电饭煲、料理机或炒菜机等等,该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包括电磁加热组件,图1至图22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100的实施例。
[0058] 请参阅图1、图3和图9,电磁加热组件100包括盘座10、第一加热结构以及第二加热结构,其中,盘座10具有安装侧;第一加热结构包括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设于盘座10的安装侧;第二加热结构设于盘座10的安装侧,且位于盘座10的加热盲区处,以至少对盘座10的加热盲区进行加热。
[0059] 需要说明的是,盘座10的加热盲区是指盘座10上没有线圈产生磁场的位置或区域,其可能形成于盘座10的中心区域,例如当盘座10上设置有一个电磁线圈加热单元时,通常采用多股线绕制成同心圆的方式,而此种绕制方式会使得盘座10的加热强区主要集中的线圈绕组的中间位置,而在盘座10的中心位置由于没有线圈产生磁场,因此在盘座10的中心位置容易形成加热盲区;或者,当盘座10上设置有多个电磁线圈加热单元时,相邻电磁线圈加热单元之间由于没有线圈产生磁场,也容易形成加热盲区,此外,单个电磁线圈加热单元的中心位置也容易形成加热盲区。因此,第二加热结构在设置时,应该根据盘座10上设置的电磁线圈加热单元的实际个数和排布方式进行设置,对应设置于单个电磁线圈加热单元的中心位置和/或相邻电磁线圈加热单元之间形成的加热盲区处,而在本发明提供的所有实施例中,均以加热盲区形成于盘座10的中心处、且第二加热结构对应设置于盘座10的中心处为例进行进一步说明。
[0060]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盘座10的加热盲区处设置第二加热结构,改变电磁加热组件100的加热区域和范围,使加热区域呈多区、多点分布,减小了电磁加热组件100的加热盲区,改善了电磁加热组件100的加热效果,进而使得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加热区域形成多区强弱分布,促使食材进行无序或者激烈翻滚,以激发营养析出,改善烹饪效果。
[0061] 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个数可以设置一个,也即由多股线绕制的同心圆线圈,也可以设置多个,呈分散间隔设置;对应地,第二加热结构的形成方式也有多种:对于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设置有多个的电磁加热组件100而言,可以在盘座10的加热盲区处单独安装加热装置30,比如热盘或者电磁线圈等;对于只具有一个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电磁加热组件100而言,可以通过改变磁条在盘座10的加热盲区处的形状,来增强电磁加热组件100加热盲区处的加热强度。其中,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可以在绕制好之后,采用例如粘贴等方式直接贴合安装在盘座10上,也可以不贴合于盘座10的安装侧,而借助于线圈固定支架(未图示)来安装,例如先将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绕制或者贴合在线圈固定支架上之后,再将线圈固定支架安装到盘座10上,或者是线圈固定支架自盘座10的安装侧凸设形成,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绕设于线圈固定支架上。当第二加热结构为加热装置30,且加热装置30为电磁线圈时,其安装方式与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安装方式同理,在此不做赘述。
[0062] 在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设置有多个的情况下,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具体个数不做限定,设置个数为2个或2个以上均可,且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形状也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是例如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其他不规则的形状等等,多个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在盘座10的周向上间隔设置,且在对应盘座10的加热盲区处预留有安装区域;第二加热结构包括加热装置30,设于安装区域。
[0063] 请参阅图1和图2,在电磁加热组件100的第一实施例中,加热装置30包括红外加热盘或热盘加热盘。由于红外加热盘或热盘加热盘只要发热丝设置的足够密集,是可以做到整个热盘均匀加热的,将其安装于电磁加热组件100的加热盲区处,通过多个电磁加热单元与红外或热盘加热两种方式结合,可以弥补常规同心圆线圈存在中心加热盲区的问题,同时还形成了多区加热的效果,更有助于改善电磁加热组件100的加热效果。进一步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与加热盲区处设置的红外加热盘或热盘加热盘各自独立控制,可以独立工作也可以同时工作,从而使得电磁加热组件100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加热需求调整加热区域,例如以电磁加热烹饪器具为电饭煲为例,当只需要小功率加热时,可以控制红外加热盘或热盘加热盘单独工作,形成文火慢煲的加热效果,或者控制外侧的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单独工作,形成周边加热翻滚的加热效果,而当需要大功率加热时,则红外加热盘或热盘加热盘与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同时加热,形成大火翻滚的加热效果。另外,多个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之间既可以采用串联的方式连接,也可以采用并联的方式连接,且可以设置成多个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彼此均为独立控制,从而可以控制由多个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形成的多个加热区域同时工作或部分工作,以适应不同的加热需求。对于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设置有多个的所有实施例,多个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工作方式均可以如此设置,后续不做赘述。
[0064] 参阅图3至图5,在电磁加热组件100的第二实施例中,加热装置30包括多个第二线圈加热单元31,在自盘座10的中心至边缘的方向上,多个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与多个第二线圈加热单元31间隔设置;其中,多个第二线圈加热单元3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叠,且投影重叠的两相邻第二线圈加热单元31不在同一水平面。通过在盘座10中心处单独设置多个第二线圈加热单元31,并且设置多个第二线圈加热单元31在对应盘座10加热盲区处的投影部分重叠,加强了电磁加热组件100在加热盲区处的磁场强度,同时,由于盘座10的中心位置不再是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中心,因此电磁加热组件100的中心区域也能加热,从而消除了盘座10中心的加热盲区,减小了盘座10的加热盲区范围,使电磁加热组件100具有更好的加热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在此实施例中,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和第二线圈加热单元31的个数均不做具体限定,且两者的个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图3至图5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和第二线圈加热单元31的个数均设置为4个,而在采取相同方式形成第二加热结构的其他实施例中,例如在图6至图8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个数为8个,第二线圈加热单元31的个数为4个,均可以达到增强电磁加热组件100加热盲区处的磁场强度,改善加热效果的目的。
[0065] 参阅图9至图11所示,加热装置30还可以是设置于盘座10的中心位置的单个第二线圈加热单元31,此时,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个数和形状同样不做限定,在图9所示的电磁加热组件100的第四实施例中,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个数为6个,且呈圆形设置,在图10所示的电磁加热组件100的第五实施例中,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个数为6个,且呈椭圆形设置,图11所示的电磁加热组件100的第六实施例中,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个数为6个,且呈六边形设置。
[0066] 除上述提供的在盘座10加热盲区处单独设置加热装置30的两种实施方式之外,第二加热结构也可以通过改变多个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排布方式来实现,图12至图14为本发明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100的第七实施例。在第七实施例中,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设有多个,至少部分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延伸至盘座10的加热盲区处,并在对应加热盲区处的投影部分重叠,且投影重叠的两相邻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不在同一水平面。如此,加强了电磁加热组件100加热盲区处的磁场强度,使得电磁加热组件100的加热盲区处也能加热,从而减小了电磁加热组件100的加热盲区,改善了电磁加热组件100的加热效果。
[0067] 对于电磁电磁加热组件100而言,一般还会通过设置磁条来增强磁场强度,所以,在盘座10的加热盲区处形成第二加热结构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对应改变磁条的结构来实现。具体地,由于实际应用于例如电饭煲等电磁加热烹饪器具中的盘座通常呈中心凸、两端凹的曲面设置,而磁条的常规设置方式为水平放置,且磁条两端的水平高度和厚度均相等,由此则造成靠近盘座中心处的磁条与盘座的距离更大,不利于电磁加热组件中心磁场的增强,基于此,本发明通过拉近盘座10中心处的磁条与盘座10的距离,来实现增强电磁加热组件100中心位置的磁场强度的目的。参阅图15和图17所示,盘座10的中心呈朝一侧凸起设置;电磁加热组件100还包括磁条40,设于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远离盘座10的一侧,磁条40具有靠近盘座10中心的内端和远离盘座10中心的外端、以及朝向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第一侧面,其中,在自磁条40的外端至内端的方向上,磁条40的第一侧面呈朝向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倾斜设置。如此,磁条40内端的水平高度大于磁条40外端,也即,拉近了磁条40内端与盘座10的距离,从而能够增强电磁加热组件100中心处的磁场强度,而且呈朝向盘座10倾斜的磁条40设计更加有利于将线引导至锅具上,从而起到减小锅具中心加热盲区、改善加热效果的作用。
[0068] 具体地,磁条40结构的设计可以参阅图15和16,为本发明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100的第八实施例,磁条40内端的厚度大于磁条40外端的厚度。也即,磁条40具有朝向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第一侧面和远离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第二侧面,在第五实施例中,磁条40的第一侧面呈朝向盘座10倾斜设置,而磁条40的第二侧面不需要改变,对磁条40整体结构的变动较小,更易于实现。磁条40结构的设计也可以参阅图17和图18,为本发明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100的第九实施例,磁条40内端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均朝向盘座10倾斜,也即,磁条40内端整体呈朝向盘座10倾斜设置,也可以实现拉近磁条40内端与盘座10距离的目的。
[0069] 上述通过改变磁条40结构来增强电磁加热组件100中心磁场强度的方式,既可以适用于仅具有一个绕制成同心圆的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电磁加热组件100,如图15和图16所示的第八实施例,以及图17和图18所示的第九实施例;也可以适用具有多个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电磁加热组件100,只要是在对应盘座10中心处设置有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电磁加热组件100均可适用,如图9至图11所示的第四至第六实施例、图19和图20所示的第十实施例,以及图21和图22所示的第十一实施例(在第十一实施例中,对应盘座10中心处为一电磁线圈加热单元20,通过该线圈加热单元20与磁条40结构的改进,共同形成为盘座
10中心区域的第二加热结构),均能够达到减少电磁加热组件100中心加热盲区的目的。
[0070] 通过在盘座10中心处设置第二加热结构,来减少电磁加热组件100加热盲区的方式,可以应用于平底形或者是凹型(即碗形)的电磁加热组件100,例如,第一至第十一实施例均可以应用于平底形的电磁加热组件100,第二至第十一实施例均可以应用于凹型的电磁加热组件100。而对于凹型的电磁加热组件100而言,请参阅图1、图3或图4,盘座10包括自盘座10的中心朝向边缘延伸的底部11,以及自底部11的周缘朝一侧延伸的侧部12;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设于侧部12,且朝向盘座10的中心延伸至至少覆盖至底部11和侧部12的过渡处13。其中的部分实施例,例如在盘座10中心处单独设置有加热装置30的方案,包括第一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可以延伸至覆盖到盘座10的底部11,也可以只延伸至覆盖盘座10的底部11和侧部12的过渡处13即可,如此,在盘座10的底部11、侧部12及底部11和侧部12的过渡处13均可以形成加热区域,具有更好的较热效果;而例如通过改变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排布方式或者改变磁条40结构的方案,包括第七至第十一实施例,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则需要延伸至覆盖到盘座10的底部11,才能实现通过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排布方式或磁条40结构的改变来形成位于盘座10中心处的第二加热结构。此外,对于第五至第八实施例而言,磁条40又可以包括对应底部11设置的底部磁条和对应侧部12设置的侧部磁条,至少对底部磁条的结构进行改进即可。
[0071] 进一步地,对于电磁加热烹饪器具例如电饭煲而言,盘座10的形状是与电饭煲内锅的形状相适配的,其中,盘座10的底部11与内锅的底部11对应,盘座10的侧部12则与内锅的侧部12对应,由此,通过在盘座10的底部11、侧部12以及底部11和侧部12的过渡处13同时分布有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使得对应在锅具的底部11、侧部12以及底部11和侧部12的过渡处13同时形成有加热区域,从而改善了电磁加热组件100对内锅的加热效果。请参阅图1,对盘座10的底部11和侧部12定义如下:盘座10中心至底部11周缘的距离为S1,盘座10中心至盘座10边缘的距离为S2,1/3≤S1/S2≤2/3,如此,与盘座10形状适配的内锅也满足此比例,内锅的外形较为美观,且则在内锅容积相同的前提下,既能避免S1/S2比值太小而使得内锅呈“瘦高状”,食材堆积过高,影响上层食材加热效果的问题,又能避免S1/S20比值太大而使得内锅呈“矮胖状”,导致内锅的占地面积较大的问题。
[0072] 需要说明的是,盘座10呈凹型设置时,其底部11和侧部12可以全部呈连续的弧形设置,而为了避免食材大量堆积在内锅的底部11,容易影响底部11食材加热效果的问题,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盘座10的底部11呈平面设置,而侧部12呈自底部11的周缘朝上的弧形状设置,在此种方式下,可以定义呈平面设置的部分为底部11,而呈弧形状设置的部分为侧部12,并且底部11占据盘座10的比例也与上述限定相同。
[0073] 为减少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与盘座10之间的间隙,改善电磁加热组件100的加热效果,优选设置为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形状与所在位置处的盘座10的安装侧的形状相适配,具体可以通过贴合盘座10的安装侧绕设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实现。
[0074] 进一步地,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的形状与所在位置处的盘座10的安装侧的形状相适配的具体方式为: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自盘座10的底部11朝向侧部12延伸至盘座10侧部12,且在自盘座10的底部11到侧部12的方向上和/或盘座10的周向上,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呈与盘座10的底部11和侧部12适配的弯曲状设置。如此,通过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在自盘座10的底部11至侧部12的方向上和/或盘座10的周向上均与盘座10的安装侧的形状相适配,使得第一线圈加热单元20与盘座10各处的距离保持相当,更为贴合,相应地,当锅具置于电磁加热组件100的工作侧进行加热时,线圈加热单元20与锅具在盘座10的底部11到侧部12的方向上和/或盘座10的周向上的距离保持相当,进而使得对锅具的底部到侧部的方向上和/或周向各处加热均匀,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电磁加热组件100的加热效果。
[0075]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