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专利权 / 专利合作条约 / 第I章 / 国际申请 / 明显错误 / 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变与认知

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变与认知

阅读:794发布:2021-04-13

专利汇可以提供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变与认知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一种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 时空 演变与认知方法,包括:1)多源、多尺度遥感影像的尺度转换;2)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城镇信息提取;3)多尺度城镇格局-结构-功能时空关系分析;4)人口分布与城镇特征的时空关联和耦合分析;5)构建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模拟预测系统;6)不同情景下人口分布的时空监测与认知。优点:以人口普查与统计数据、多尺度遥感数据和多源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数据源,研究多尺度城镇空间格局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构建顾及城镇特征格局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化模型,从多级空间尺度上精细刻画人口分布 密度 的分界线,为人口资源利用与政策调整、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提供理论 基础 和技术 支撑 。,下面是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变与认知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变与认知,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
(1)多源、多尺度遥感影像的尺度转换:结合地面成像/非成像光谱数据和野外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城镇空间信息在不同空间尺度遥感数据上的光谱特性和空间尺度效应,分析城镇空间特征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表达特征,确立城镇信息提取的最合适空间尺度,构建多源遥感数据的尺度转换模型;
(2)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城镇信息提取:结合当前国际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与分类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构建多源遥感信息几何、时态、纹理和空间关系特征提取及优化组合方法,挖掘和提取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先验特征知识,分析影像分割层全局标准差、信息熵、分离度与分割尺度关系,研究基于面向对象的中国典型城镇信息的智能提取与解释;
(3)多尺度城镇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关系分析:定量分析不同尺度下城镇景观格局的空间特点与时空联系;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和城镇扩张指数,利用空间状态转移模型和景观综合动态模型来分析城镇景观的动态度、均衡度、空间转移、开发强度和未来趋势,利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揭示多层级、多尺度城镇景观格局-结构-功能特征及其演变;
(4)人口分布与城镇特征的时空关联和耦合分析:结合典型城镇建设现状与规划布局,揭示多层级、多尺度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差异与发展演变特征,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和模型来分析人口分布与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关联与耦合特征,揭示人口分布与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空间载体匹配关系,剖析不同城镇特征时空演变情景下人口分布与城镇结构-功能的时空响应特征;
(5)构建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模拟预测系统:以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时空演变为切入点,分析不同监测要素对人口分布演变的驱动能与驱动过程,构建顾及城镇特征格局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化模型,并结合野外调查资料与验证数据,依据其他不同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要素对人口分布的驱动作用,优化模型结构,实现不同情景下人口分布的科学模拟与精准预测;
(6)不同情景下人口分布的时空监测与认知:从省、市、县和乡镇多级空间尺度对人口分布密度进行空间刻画;提取人口分布密度分级分界线、突变线和缓冲区,揭示不同时期“胡焕庸线”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趋势;以城市群、生态经济区和农牧交错带等特征区域,揭示人口分布时空特征和演化规律,为人口政策的调整与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变与认知,其特征是所述步骤(1)多源、多尺度遥感影像的尺度转换,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1)首先,以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为基准,构建基准遥感数据和待配准遥感数据间的空间数据矩阵,建立波谱矢量模型,选择影像配准样本点集,并以此点集为种子点,遍历整个矢量矩阵数据,计算波谱矢量夹角,获取基准遥感影像和待配准影像间的同名点,通过设置矢量夹角阈值和空间位置残差,筛选出基准遥感数据和待配准遥感数据间的基准点集合参考点集,进而利用双线性内插方法对待配准遥感数据进行空间配准;
2)其次,利用支持向量机对所获取的多源遥感影像进行预分割,初步提取城镇空间信息斑,获取表征城镇信息的最大面积斑块、最小面积斑块和中位数面积斑块,计算斑块数量与斑块面积的概率分布状况,根据概率分布和斑块信息粗糙度分析基于遥感影像的城镇信息提取结果的差异,分析不同尺度下城镇信息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尺度效应,并最终确定城镇信息提取的最合适空间尺度;
3)最后,根据所城镇信息提取的最合适空间尺度,开展多源遥感数据尺度上推与下推研究,构建多尺度遥感数据的空间尺度分形转换模型,以实现多源遥感数据的空间尺度转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变与认知,其特征是所述步骤(1)多源、多尺度遥感影像的尺度转换采用改进的差分盒算法,具体为利用基于遥感影像的城镇信息预分割结果中最小面积斑块的像素数量为起始参考窗口S0,m×n个像素,为尺度下推基准,对M×N个像素的整景遥感影像I进行分割,整景遥感影像的灰度总数为G,s为每个参考窗口S0在z轴方向的灰度值,则影像分割比例r可表示为:
r=G/S=(M·N)/(m·n)
每个S0网格中均会有大小为m×n×s的盒子柱,并对各盒子按递减或递增顺序进行如下编号1、2、…,n,则在S0尺度下的第(i,j)网格中像素的灰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可分别记为gmax、gmin,故第(i,j)网格内的盒子总数计算得出:
nr(i,j)=(gmax-gmin)/s+1
因此,对应整景遥感影像中所有网格的盒子总数为:
Ar=∑nr(i,j)
同样,利用基于遥感影像预分割结果中最大面积斑块的像素数量为最大参考窗口St,如m×n个像素,为尺度上推基准,按照上述过程计算出连续尺度下所对应的盒子总数,进而通过求logd(Tr)与logd(1/r)线性拟合对分形维数D进行估计,即:
D=alogd(Ar)/logd(1/r)+b
上式中,a为直线拟合系数,b为截距,d为遥感影像维度;
依据上述过程,通过计算标准差、方差等统计参数来控制拟合效果,计算不同尺度遥感影像的分形维特征,实现遥感影像的多维尺度转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变与认知,其特征是所述步骤(2)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城镇信息提取,包括以下步骤:
1)在获取全球不同尺度下多源城镇信息产品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数据集,通过空间叠加来获取城镇扩展的演变特征,提取历史时期城镇空间扩展信息,继而叠加到经过尺度转的多源遥感数据上,获取城镇空间土地利用/覆被所对应的光谱信息、纹理信息、语义信息和空间结构与组合信息等,从而获取基于遥感影像的城镇空间分布的特征信息,构建城镇信息专家知识库,以辅助决策城镇信息的提取与验证。
2)其次,基于面向对象技术开展城镇信息提取,构建长时间序列城镇信息数据集;结合遥感影像的分形维特征,对支持向量机模型计算过程中特征信息的分割、合并和优化组合进行了改进,利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对光谱异质度、纹理异质度和分形维特征进行探测,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控制和剔除超出阈值的特征斑块信息,且以专家知识库中城镇信息作为先验知识和样本数据,来实现多源遥感影像的初步分割,以提高模型的运算速度和计算效率;在进一步的迭代运算中,通过构建多层次特征知识与特征知识对象树,优化模型中光谱异质度和纹理异质度的参数组合,完成遥感影像的自动智能分割;
3)同时,开展城镇空间信息的自动识别,以地面光谱采集数据、全球定位导航数据和专家知识数据集,构建模糊识别方法和模糊权重因子,实现对城镇信息进行多层次识别与管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变与认知,其特征是还可以根据实时获取的遥感影像特征自动、快速地获取城镇空间分布信息,构建中国城镇信息长时间序列数据集,其中,遥感影像异质度的计算方法如下:
f=wvaluehvalue+wshapehshape
式中,wvalue和wshape分别为光谱异质度和纹理异质度的权重因子,且二者之和等于1。
光谱异质度hvalue可表示为:
纹理异质度hshape可表示为:
式中,σ1c、σ2c和σmc分别为合并前相邻对象像元灰度的标准差和合并后新对象像元灰度标准差;n1和n2分别为相邻对象像元数量;wc为遥感数据c波段的权重;wcmpct和wsmooth分别为影像对象的紧致度和光滑度,二者之和为1;l1、l2和lm分别为对象合并前后的实际边界;b1、b2和bm分别为合并前后对象的最小外包矩形边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变与认知,其特征是所述步骤(3)多尺度城镇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关系分析,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根据城镇实地调研资料和数据,利用分形分维方法计算不同尺度下景观类型的空间结构与组合特征、纹理特征和光谱特征,计算城镇景观类型在不同分维尺度下的空间异质性;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利用空间聚类如距离聚类和相似度聚类和分形计算结果分析不同尺度下城镇空间格局的尺度效应,建立起不同尺度下城镇景观格局的空间关系;
2)同时,根据景观类型的空间聚类特征和空间异质性,采用分区研究视角和分层研究视角出发,以构建不同尺度下城镇景观特征信息,进而利用变异函数、协方差函数和信息熵等方法来分析连续尺度序列变化下景观破碎度指数的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城镇景观格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其次,从斑块、类型和景观三个尺度出发,结合景观聚类分区特征,构建多尺度景观格局指数如密度指数、形状指数、蔓延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不同空间区域、不同空间尺度下城镇景观格局的多样性、复杂性、连通性和聚散性等时空特征,结合空间状态转移矩阵和综合动态度模型来揭示城镇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趋势;考虑到景观格局的空间相关性,引入空间重力-引力模型和空间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城镇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时空关联,继而利用空隙度指数、Kruskcal算法和Ripley’s L函数等多维尺度分析方法来揭示多尺度城镇景观格局特征;
所述空间重力-引力模型可表示为:
上式中,Iij表示景观类型/斑块i与景观类型/斑块j间的物流联系引力;k为引力系数;
Mi和Mj分别为景观类型/斑块i和景观类型/斑块j的景观格局指数;dij为景观类型(或斑块)i和景观类型/斑块j之间的距离,取值为重心距离或中心距离;r为距离衰减系数;
空隙度指数Λ(r)可表示为:
Λ(r)={∑S2(n(S,r)/(M-r+1)2))}/{[∑S(n(S,r)/(M-r+1)2)]2}
式中,r为不同的观测尺度;S为景观组分在特定观测尺度M下出现的频率,M取值为ri,i=0,…,n;n(S,r)为景观组分所占据S个网格的观测尺度数量;
Ripley’s L函数L(d)可表示为:
式中,A为研究区面积;n为点的个数;d为距离尺度;dij为点i与点j间的距离(其中,dij≤d);i和j取值范围为(1,n);
4)最后,结合国家统计年鉴和行政界线数据,构建城镇空间边界信息及其社会经济数据矢量数据集,从城镇体系结构发育、城镇功能扩散与更替和产业空间集聚角度出发,分析多层级、多尺度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差异与演变特征,剖析不同空间区域的城镇体系、功能及其内部结构的空间布局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变与认知,其特征是所述步骤(4)人口分布与城镇特征的时空关联和耦合分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ArcSDE数据库引擎对人口普查与统计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进行空间链接与拓扑关联,检验数据的逻辑一致性、完整性与正确性,构建人口数据、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一体化数据库,实现人口数据与基础地理数据的统一存储和集中管理;
2)其次,以典型城镇现状与发展规划数据为数据源,提取城镇功能分区及其人口数据,进而从人口分布与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时空耦合的交互胁迫效应、交互耦合机理与规律和交互胁迫病理险三个角度出发,利用耦合度指数、协调度指数和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分析人口分布与城镇特征的空间转移、空间聚类、空间可达性和空间累积阻力等耦合特征,揭示人口分布与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耦合和时空关联;其中,耦合度指数可表示为:
式中,f(x)为人口分布指标,g(y)为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指标;C为耦合度;T为人口分布与城镇结构-功能的综合发展指数;D为协调度;α和β为待定系数;
3)同时,人口分布指标通过人口分布密度、人口男女比例等来构建;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指标则通过建设规模与密度、发展速度、绿地面积、交通里长、消费能力和创业就业等来构建,即可通过统计年鉴和土地利用/覆被等数据中提取;另外,在获取各项指标后,因数据量纲存在差异,对各个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和权重熵值计算,以建立与人口分布指标间的空间相关关系;
4)最后,以人口分布与城镇格局-结构-功能的协调度为根节点,以耦合度和综合发展指数为子节点,并根据人口分布与城镇格局-结构-功能的相关指标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为叶节点或低一级节点,制定多维空间关联规则,构建多维空间树状结构,进而通过调整节点间的前后关联关系或影响程度来调整该结构,模拟、预测人口分布与城镇格局-结构-功能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分析不同情景下人口分布与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响应特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变与认知,其特征是所述步骤(5)构建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模拟预测系统,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在步骤(4)中所提取的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要素指标和树状耦合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气象要素自然要素指标,分析中国长时间序列人口空间分布的发展过程和形成原因,分别以人口空间分布和城镇格局空间特征为第一结果变量和第一主驱动因变量,利用VENSIM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人口分布与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系统动力学过程,将影响人口分布的要素指标树状结构在VENSIM PLE图形工具中通过因果连线表达出来,建立各个要素指标间的流率流位因果图,构建模型运行的行为方程,同时对模型中方程及其单位进行错误检查,设置工作台变量,模拟运行之后,对模型结构进行分析,如原因树分析、结果输出分析和反馈回路分析等,初步修正模型结构和参数;
2)其次,因不同的驱动要素和驱动过程对人口分布产生的影响效果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驱动要素对人口分布的驱动时间周期相差很大,如气象因子、地形,故结合分层分区时空耦合与推演方法,分析人口分布驱动指标的时间和空间滞后效应,继而根据相关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程度及它们间的空间关联特征来建立相应的协因变量或协因变量子系统,同时根据模型反馈结果,优化上述系统动力学过程及其动力学参数,提高顾及城镇特征格局的人口分布系统动力学系统的性能与精度,并最终完成各因变量胁迫能力的空间网格化表达;
3)最后,根据系统动力学模拟过程运行结果,以城镇空间格局特征为出发点,引入空间曲面模型和时空状态转移模型,根据各因变量的胁迫程度,构建估计城镇特征格局的人口分布模拟与预测系统,同时,利用广义交叉验证指标、期望真实平方误差和最大似然估计参数验证方法保证所构建系统的保真度和光滑性,实现中国人口分布的科学模拟和精准预测;
其中,人口分布的空间曲面模型采用薄板样条模型来实现人口数据的空间化表达,即:
式中,f(xi,yi,zi)为最大限度接近观测值的估计函数;(xi,yi,zi)为坐标和人口密度,构成欧式三维空间;U为径向基函数;di为坐标点(x,y,z)和(xi,yi,zi)间的欧式距离;a=[a1,a2,a3,a4],b=[b1,b2,…,bn]T,且aj和bi两参数可通过下式求解,即:
式中,E是n×n矩阵,Eij=U(dij);T为4×n矩阵;
时空动态转移模型采用尔科夫状态转移矩阵,即:
式中,St、St+1分别为t、t+1时刻人口分布的状态,Pi,j为状态转移概率矩阵,且∑Pi,j=1;
另外,系统精度评价指标主要采用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来分析,即:
式中,PT为人口分布密度的真实值,可根据实地调查获取;PP为人口分布密度的模拟预测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变与认知,其特征是所述步骤(6)不同情景下人口分布的时空监测与认知,包括以下步骤:
1)依托空间信息技术,分别取人口密度P为25、50、100、200、400、500、800、1000和2000人/km2,利用密度分级分割方法提取中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突变线和缓冲区,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定量分析“胡焕庸线”沿线点成城镇区域或城镇群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实现“胡焕庸线”的空间刻画与时空认知;
2)其次,从省、市、县和乡镇多级空间尺度出发,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流分析方法,提取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指数,如重心转移指数、莫兰指数、均衡指数、人口空间梯度、人口结构指数和人口生态优化指数,揭示中国人口时空分布的聚集-疏散特征及其空间效应;
3)根据人口空间分布的分异特征,结合步骤(4)中的多维空间树状结构,完善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或指标、气候因子、植被覆盖、土地利用/覆被、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改变和优化不同驱动要素的多维空间关联规则,设置人口分布模拟预测的不同情景或条件,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时空转移过程及其发展规律。
4)同时,根据不同驱动要素的多维空间关联规则,分析不同驱动要素的空间配置对国家宏观尺度和区域尺度上人口分布时空变化的影响程度,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结合中国未来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人口空间再分布的调控政策和发展建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变与认知,其特征是揭示中国人口分布时空变化过程中,所涉及到主要的数据模型和方法如下:
1)人口分布重心及其转移计算表示为:
式中,x、y为研究单元人口中心的坐标;n为研究单元数量;xi、yj和Pi分别为第i统计单元中心的坐标和人口数量或人口密度;
2)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则利用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来描述,分别表示为:
式中,n为研究单元数量,wij为空间权重,Pi和Pj分别为研究单元i和j的人口密度, 为人口密度平均值;
3)人口分布梯度变化表示为:
式中,(xi,yi)和(xj,yj)为研究单元数量Pi和Pj分别为研究单元i和j的人口密度;fx和fy分别为人口密度在x和y方向的变化率,可通过三阶反距离平方权方法计算得出;
4)人口分布均衡性指数表示为:
式中:U、C和G分别为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n为研究区数量;xi为第i区人口与研究区总人口的比值;yi为第i区面积与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比值;Pi和Pj分别为第i和j研究单元的人口密度; 为人口密度平均值;f(Pi)和f(Pj)分别为第i和j研究单元的占全部区域面积的比重。

说明书全文

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变与认知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一种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变与认知,属于环境监测与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在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等多元要素的长期共同作用下,厘清当前中国人口分布格局及其与自然环境的时空耦合和时空演变特征对于解决诸多人地矛盾和社会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人口资源大国,合理开发人资源、人口空间再分布已成为广大民众共同关心的话题,尤其是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人口布局呈现出显著的集聚和疏散特征,尤其是城镇格局的改变,持续影响着城镇人口空间布局。开展顾及城镇特征格局的人口分布时空模拟与预测研究,认清人口分布的时空特征、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是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优化和完善人口布局的前提条件。因此,开展人口分布时空监测与科学认知研究,揭示人口分布变化成因及其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人口资源利用方式和人口分布格局调控措施,对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科学意义。
[0003] “胡焕庸线”直观地反映了中国人口地理空间分布的差异,是中国人文地理状况(如俗文化、历史遗产、产业布局、社会经济、农牧交错带、城镇格局等)和自然地理状况(如气候变化、地质地貌、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等)的重要分界线。在人地关系的长期作用下,中国人口分布呈现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空间格局。随着第二、三地理本性条件的持续改变与调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稳定性必将在局部地区有所突破。
[0004]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调整和优化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重要驱动力。城镇格局时空演变表征了人-地关系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作用强度与作用模式。受社会经济发展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的因素影响,中国人口向东部沿海大城镇集聚的现象较显著,而中小城镇集聚能力明显不足。从区域层面上,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不均衡发展造成人口大规模、规律性的迁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中国城镇化建设早已不再过度盲目地关注于城镇规模,而是侧重于城镇内部结构和功能定位的调整与完善,而城镇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则将势必改变其人口分布结构与空间格局。因此,开展人口分布与城镇格局的时空耦合与时空关联研究是揭示中国人口集聚-疏散的重要途径。
[0005] 空间信息技术为人口数据的空间表达及其与城镇特征格局时空耦合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早期的人口分布研究以行政区划为研究单元的普查和调查统计数据为主,运用单纯的数据网格化方法,在局部和特定的时间范围内获取人口空间分布的相关影响因素,造成人口统计数据与驱动要素指标间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性和不确定性。相反,空间信息技术和空间模拟预测方法研究综合考虑了自然、社会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提升人们对人口地理定量研究结果的解释和认知能力。同时,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尺度特征,其研究需要相应尺度空间数据的支持,而多源遥感数据的尺度效应分析与尺度转换模型则有效地解决了数据尺度问题,推进了人口分布的精细空间表达。另外,传统的人口分布研究通常侧重于城镇土地规模及其空间分布对人口集聚-疏散的影响,而城镇景观格局研究方法有效地拓展了人口分布研究的思路,综合考虑其他城镇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耦合特征。因此,在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开展多尺度人口分布与城镇特征格局的时空耦合研究,对实现人口分布的精细空间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
[0006] 人口分布空间表达是在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时空耦合的基础上,定量化地确定各相关因素或指标对人口分布的驱动作用,发掘人口数据所隐含的空间信息,并通过构建时空演变模型实现对客观世界人口地理分布的模拟、再现和预测,是开展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人口分布时空模拟与预测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表达方法和空间建模参考因素或指标两个方面。常见的人口空间表达模型和方法有空间插值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灰色动态关联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和地理流方法等;所考虑的要素有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遥感影像光谱与尺度特征、气候要素、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地资源、国家政策和产业结构等。基于时空模拟与预测模型的人口数据空间表达结果能从不同时空尺度上刻画人口分布格局,便于和其他多源、多尺度时空数据进行数据融合,有效地为人口问题及其他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和参数。因此,科学地挖掘人口分布的驱动机制与要素,构建科学的人口分布时空模拟与预测模型是人口分布空间表达的重点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提出的是一种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变与认知,以人口普查与统计数据、多尺度遥感数据和多源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数据源,借助地面光谱数据和野外调研数据,确定城镇信息提取的最合适空间尺度,挖掘城镇信息提取的先验特征知识,研究基于面向对象的城镇信息智能提取与解释方法,研究多层级、多尺度城镇空间格局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结合其他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相关要素对人口分布演变的驱动作用与驱动能力,构建和优化顾及城镇特征格局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化模型,从多级空间尺度上精细刻画人口分布密度的分界线、突变线和缓冲区,揭示不同时期人口集聚时空演化特征与规律,提出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的应对措施,实现人口分布的科学调查、监测与空间认知,为中国未来人口资源利用与政策调整、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东西部和谐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0008]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变与认知,包括如下步骤:(1)多源、多尺度遥感影像的尺度转换:结合地面成像/非成像光谱数据和野外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城镇空间信息在不同空间尺度遥感数据上的光谱特性和空间尺度效应,分析城镇空间特征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表达特征,确立城镇信息提取的最合适空间尺度,构建多源遥感数据的尺度转换模型;
(2)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城镇信息提取:结合当前国际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与分类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构建多源遥感信息几何、时态、纹理和空间关系特征提取及优化组合方法,挖掘和提取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先验特征知识,分析影像分割层全局标准差、信息熵、分离度与分割尺度关系,研究基于面向对象的中国典型城镇信息的智能提取与解释;
(3)多尺度城镇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关系分析:定量分析不同尺度下城镇景观格局的空间特点与时空联系;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和城镇扩张指数,利用空间状态转移模型和景观综合动态模型来分析城镇景观的动态度、均衡度、空间转移、开发强度和未来趋势,利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揭示多层级、多尺度城镇景观格局-结构-功能特征及其演变;
(4)人口分布与城镇特征的时空关联和耦合分析:结合典型城镇建设现状与规划布局,揭示多层级、多尺度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差异与发展演变特征,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和模型来分析人口分布与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关联与耦合特征,揭示人口分布与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空间载体匹配关系,剖析不同城镇特征时空演变情景下人口分布与城镇结构-功能的时空响应特征;
(5)构建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模拟预测系统:以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时空演变为切入点,分析不同监测要素对人口分布演变的驱动能力与驱动过程,构建顾及城镇特征格局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化模型,并结合野外调查资料与验证数据,依据其他不同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要素对人口分布的驱动作用,优化模型结构,实现不同情景下人口分布的科学模拟与精准预测;
(6)不同情景下人口分布的时空监测与认知:从省、市、县和乡镇多级空间尺度对人口分布密度进行空间刻画;提取人口分布密度分级分界线、突变线和缓冲区,揭示不同时期“胡焕庸线”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趋势;以城市群、生态经济区和农牧交错带等特征区域,揭示人口分布时空特征和演化规律,为人口政策的调整与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0009] 所述步骤(1)多源、多尺度遥感影像的尺度转换,包括以下具体步骤:1)首先,以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为基准,构建基准遥感数据和待配准遥感数据间的空间数据矩阵,建立波谱矢量模型,选择影像配准样本点集,并以此点集为种子点,遍历整个矢量矩阵数据,计算波谱矢量夹角,获取基准遥感影像和待配准影像间的同名点,通过设置矢量夹角阈值和空间位置残差,筛选出基准遥感数据和待配准遥感数据间的基准点集合参考点集,进而利用双线性内插方法对待配准遥感数据进行空间配准;
2)其次,利用支持向量机对所获取的多源遥感影像进行预分割,初步提取城镇空间信息斑,获取表征城镇信息的最大面积斑块、最小面积斑块和中位数面积斑块,计算斑块数量与斑块面积的概率分布状况,根据概率分布和斑块信息粗糙度分析基于遥感影像的城镇信息提取结果的差异,分析不同尺度下城镇信息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尺度效应,并最终确定城镇信息提取的最合适空间尺度;
3)最后,根据所城镇信息提取的最合适空间尺度,开展多源遥感数据尺度上推与下推研究,构建多尺度遥感数据的空间尺度分形转换模型,以实现多源遥感数据的空间尺度转换。
[0010] 所述步骤(1)多源、多尺度遥感影像的尺度转换采用改进的差分盒算法,具体为利用基于遥感影像的城镇信息预分割结果中最小面积斑块的像素数量为起始参考窗口S0,m×n个像素,为尺度下推基准,对M×N个像素的整景遥感影像I进行分割,整景遥感影像的灰度总数为G,s为每个参考窗口S0在z轴方向的灰度值,则影像分割比例r可表示为:r=G/S=(M·N)/(m·n)
每个S0网格中均会有大小为m×n×s的盒子柱,并对各盒子按递减或递增顺序进行如下编号1、2、…,n,则在S0尺度下的第(i,j)网格中像素的灰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可分别记为gmax、gmin,故第(i,j)网格内的盒子总数计算得出:
nr(i,j)=(gmax-gmin)/s+1
因此,对应整景遥感影像中所有网格的盒子总数为:
Ar=∑nr(i,j)
同样,利用基于遥感影像预分割结果中最大面积斑块的像素数量为最大参考窗口St,如m×n个像素,为尺度上推基准,按照上述过程计算出连续尺度下所对应的盒子总数,进而通过求logd(Tr)与logd(1/r)线性拟合对分形维数D进行估计,即:
D=alogd(Ar)/logd(1/r)+b
上式中,a为直线拟合系数,b为截距,d为遥感影像维度;
依据上述过程,通过计算标准差、方差等统计参数来控制拟合效果,计算不同尺度遥感影像的分形维特征,实现遥感影像的多维尺度转换。
[0011] 所述步骤(2)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城镇信息提取,包括以下步骤:1)在获取全球不同尺度下多源城镇信息产品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数据集,通过空间叠加来获取城镇扩展的演变特征,提取历史时期城镇空间扩展信息,继而叠加到经过尺度转的多源遥感数据上,获取城镇空间土地利用/覆被所对应的光谱信息、纹理信息、语义信息和空间结构与组合信息等,从而获取基于遥感影像的城镇空间分布的特征信息,构建城镇信息专家知识库,以辅助决策城镇信息的提取与验证。
[0012] 2)其次,基于面向对象技术开展城镇信息提取,构建长时间序列城镇信息数据集;结合遥感影像的分形维特征,对支持向量机模型计算过程中特征信息的分割、合并和优化组合进行了改进,利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对光谱异质度、纹理异质度和分形维特征进行探测,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控制和剔除超出阈值的特征斑块信息,且以专家知识库中城镇信息作为先验知识和样本数据,来实现多源遥感影像的初步分割,以提高模型的运算速度和计算效率;在进一步的迭代运算中,通过构建多层次特征知识与特征知识对象树,优化模型中光谱异质度和纹理异质度的参数组合,完成遥感影像的自动智能分割;
3)同时,开展城镇空间信息的自动识别,以地面光谱采集数据、全球定位导航数据和专家知识数据集,构建模糊识别方法和模糊权重因子,实现对城镇信息进行多层次识别与管理。
[0013] 还可以根据实时获取的遥感影像特征自动、快速地获取城镇空间分布信息,构建中国城镇信息长时间序列数据集,其中,遥感影像异质度的计算方法如下:f=wvaluehvalue+wshapehshape
式中,wvalue和wshape分别为光谱异质度和纹理异质度的权重因子,且二者之和等于1。
[0014] 光谱异质度hvalue可表示为:纹理异质度hshape可表示为:
式中,σ1c、σ2c和σmc分别为合并前相邻对象像元灰度的标准差和合并后新对象像元灰度标准差;n1和n2分别为相邻对象像元数量;wc为遥感数据c波段的权重;wcmpct和wsmooth分别为影像对象的紧致度和光滑度,二者之和为1;l1、l2和lm分别为对象合并前后的实际边界;b1、b2和bm分别为合并前后对象的最小外包矩形边界。
[0015] 所述步骤(3)多尺度城镇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关系分析,包括以下步骤:1)首先,根据城镇实地调研资料和数据,利用分形分维方法计算不同尺度下景观类型的空间结构与组合特征、纹理特征和光谱特征,计算城镇景观类型在不同分维尺度下的空间异质性;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利用空间聚类如距离聚类和相似度聚类和分形计算结果分析不同尺度下城镇空间格局的尺度效应,建立起不同尺度下城镇景观格局的空间关系;
2)同时,根据景观类型的空间聚类特征和空间异质性,采用分区研究视角和分层研究视角出发,以构建不同尺度下城镇景观特征信息,进而利用变异函数、协方差函数和信息熵等方法来分析连续尺度序列变化下景观破碎度指数的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城镇景观格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其次,从斑块、类型和景观三个尺度出发,结合景观聚类分区特征,构建多尺度景观格局指数如密度指数、形状指数、蔓延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不同空间区域、不同空间尺度下城镇景观格局的多样性、复杂性、连通性和聚散性等时空特征,结合空间状态转移矩阵和综合动态度模型来揭示城镇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趋势;考虑到景观格局的空间相关性,引入空间重力-引力模型和空间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城镇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时空关联,继而利用空隙度指数、Kruskcal算法和Ripley’s L函数等多维尺度分析方法来揭示多尺度城镇景观格局特征;
所述空间重力-引力模型可表示为:
上式中,Iij表示景观类型/斑块i与景观类型/斑块j间的物流联系引力;k为引力系数;
Mi和Mj分别为景观类型/斑块i和景观类型/斑块j的景观格局指数;dij为景观类型(或斑块)i和景观类型/斑块j之间的距离,取值为重心距离或中心距离;r为距离衰减系数;
空隙度指数Λ(r)可表示为:
Λ(r)={∑S2(n(S,r)/(M-r+1)2))}/{[∑S(n(S,r)/(M-r+1)2)]2}
式中,r为不同的观测尺度;S为景观组分在特定观测尺度M下出现的频率,M取值为ri,i=0,…,n;n(S,r)为景观组分所占据S个网格的观测尺度数量;
Ripley’s L函数L(d)可表示为:
式中,A为研究区面积;n为点的个数;d为距离尺度;dij为点i与点j间的距离(其中,dij≤d);i和j取值范围为(1,n);
4)最后,结合国家统计年鉴和行政界线数据,构建城镇空间边界信息及其社会经济数据矢量数据集,从城镇体系结构发育、城镇功能扩散与更替和产业空间集聚角度出发,分析多层级、多尺度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差异与演变特征,剖析不同空间区域的城镇体系、功能及其内部结构的空间布局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0016] 所述步骤(4)人口分布与城镇特征的时空关联和耦合分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利用ArcSDE数据库引擎对人口普查与统计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进行空间链接与拓扑关联,检验数据的逻辑一致性、完整性与正确性,构建人口数据、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一体化数据库,实现人口数据与基础地理数据的统一存储和集中管理;
2)其次,以典型城镇现状与发展规划数据为数据源,提取城镇功能分区及其人口数据,进而从人口分布与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时空耦合的交互胁迫效应、交互耦合机理与规律和交互胁迫病理风险三个角度出发,利用耦合度指数、协调度指数和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分析人口分布与城镇特征的空间转移、空间聚类、空间可达性和空间累积阻力等耦合特征,揭示人口分布与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耦合和时空关联;其中,耦合度指数可表示为:
式中,f(x)为人口分布指标,g(y)为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指标;C为耦合度;T为人口分布与城镇结构-功能的综合发展指数;D为协调度;α和β为待定系数;
3)同时,人口分布指标通过人口分布密度、人口男女比例等来构建;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指标则通过建设规模与密度、发展速度、绿地面积、交通里长、消费能力和创业就业等来构建,即可通过统计年鉴和土地利用/覆被等数据中提取;另外,在获取各项指标后,因数据量纲存在差异,对各个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和权重熵值计算,以建立与人口分布指标间的空间相关关系;
4)最后,以人口分布与城镇格局-结构-功能的协调度为根节点,以耦合度和综合发展指数为子节点,并根据人口分布与城镇格局-结构-功能的相关指标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为叶节点或低一级节点,制定多维空间关联规则,构建多维空间树状结构,进而通过调整节点间的前后关联关系或影响程度来调整该结构,模拟、预测人口分布与城镇格局-结构-功能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分析不同情景下人口分布与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响应特征。
[0017] 所述步骤(5)构建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模拟预测系统,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在步骤(4)中所提取的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要素指标和树状耦合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气象要素自然要素指标,分析中国长时间序列人口空间分布的发展过程和形成原因,分别以人口空间分布和城镇格局空间特征为第一结果变量和第一主驱动因变量,利用VENSIM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人口分布与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系统动力学过程,将影响人口分布的要素指标树状结构在VENSIM PLE图形工具中通过因果连线表达出来,建立各个要素指标间的流率流位因果图,构建模型运行的行为方程,同时对模型中方程及其单位进行错误检查,设置工作台变量,模拟运行之后,对模型结构进行分析,如原因树分析、结果输出分析和反馈回路分析等,初步修正模型结构和参数;
2)其次,因不同的驱动要素和驱动过程对人口分布产生的影响效果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驱动要素对人口分布的驱动时间周期相差很大,如气象因子、地形,故结合分层分区时空耦合与推演方法,分析人口分布驱动指标的时间和空间滞后效应,继而根据相关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程度及它们间的空间关联特征来建立相应的协因变量或协因变量子系统,同时根据模型反馈结果,优化上述系统动力学过程及其动力学参数,提高顾及城镇特征格局的人口分布系统动力学系统的性能与精度,并最终完成各因变量胁迫能力的空间网格化表达;
3)最后,根据系统动力学模拟过程运行结果,以城镇空间格局特征为出发点,引入空间曲面模型和时空状态转移模型,根据各因变量的胁迫程度,构建估计城镇特征格局的人口分布模拟与预测系统,同时,利用广义交叉验证指标、期望真实平方误差和最大似然估计参数验证方法保证所构建系统的保真度和光滑性,实现中国人口分布的科学模拟和精准预测;
其中,人口分布的空间曲面模型采用薄板样条模型来实现人口数据的空间化表达,即:
式中,f(xi,yi,zi)为最大限度接近观测值的估计函数;(xi,yi,zi)为坐标和人口密度,构成欧式三维空间;U为径向基函数;di为坐标点(x,y,z)和(xi,yi,zi)间的欧式距离;a=[a1,a2,a3,a4],b=[b1,b2,,bn]T,且aj和bi两参数可通过下式求解,即:
式中,E是n×n矩阵,Eij=U(dij);T为4×n矩阵;
时空动态转移模型采用尔科夫状态转移矩阵,即:
式中,St、St+1分别为t、t+1时刻人口分布的状态,Pi,j为状态转移概率矩阵,且∑Pi,j=
1;
另外,系统精度评价指标主要采用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来分析,即:
式中,PT为人口分布密度的真实值,可根据实地调查获取;PP为人口分布密度的模拟预测值。
[0018] 所述步骤(6)不同情景下人口分布的时空监测与认知,包括以下步骤:1)依托空间信息技术,分别取人口密度P为25、50、100、200、400、500、800、1000和2000人/km2,利用密度分级分割方法提取中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突变线和缓冲区,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定量分析“胡焕庸线”沿线点成城镇区域或城镇群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实现“胡焕庸线”的空间刻画与时空认知;
2)其次,从省、市、县和乡镇多级空间尺度出发,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流分析方法,提取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指数,如重心转移指数、莫兰指数、均衡指数、人口空间梯度、人口结构指数和人口生态优化指数,揭示中国人口时空分布的聚集-疏散特征及其空间效应;
3)根据人口空间分布的分异特征,结合步骤(4)中的多维空间树状结构,完善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或指标、气候因子、植被覆盖、土地利用/覆被、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改变和优化不同驱动要素的多维空间关联规则,设置人口分布模拟预测的不同情景或条件,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时空转移过程及其发展规律。
[0019] 4)同时,根据不同驱动要素的多维空间关联规则,分析不同驱动要素的空间配置对国家宏观尺度和区域尺度上人口分布时空变化的影响程度,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结合中国未来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人口空间再分布的调控政策和发展建议。
[0020] 在揭示中国人口分布时空变化过程中,所涉及到主要的数据模型和方法如下:1)人口分布重心及其转移计算表示为:
式中,x、y为研究单元人口中心的坐标;n为研究单元数量;xi、yj和Pi分别为第i统计单元中心的坐标和人口数量或人口密度;
2)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则利用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来描述,分别表示为:
式中,n为研究单元数量,wij为空间权重,Pi和Pj分别为研究单元i和j的人口密度, 为人口密度平均值;
3)人口分布梯度变化表示为:
式中,(xi,yi)和(xj,yj)为研究单元数量Pi和Pj分别为研究单元i和j的人口密度;fx和fy分别为人口密度在x和y方向的变化率,可通过三阶反距离平方权方法计算得出;
4)人口分布均衡性指数表示为:
式中:U、C和G分别为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n为研究区数量;xi为第i区人口与研究区总人口的比值;yi为第i区面积与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比值;Pi和Pj分别为第i和j研究单元的人口密度;为人口密度平均值;f(Pi)和f(Pj)分别为第i和j研究单元的占全部区域面积的比重。
[002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针对城镇信息和人口数据在数据源、时空分辨率、数据形式和调查监测手段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下人口分布与城镇特征信息表达、尺度效应和尺度转换方法,构建了有效的多元要素空间表达与尺度转化模型,实现了人口分布、城镇信息的多尺度表达。
[0022] 2)针对人口分布受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演变为切入点,构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与曲面模型的人口分布模拟与预测模型,实现了人口分布的动态模拟与监测。
[0023] 3)以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为人口分布研究的切入点,结合多源空间信息及其处理技术,从不同时空尺度上定量地表达了人口分布,精细刻画人口分布集疏特征,实现了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监测与科学认知。
[0024] 4)不同情景下人口分布的时空监测与认知的模拟与预测,有效地揭示了复杂因素影响条件下人口分布的动态演变过程,为未来人口资源利用与政策调整、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附图说明
[0025] 附图1是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变与认知的基本步骤与技术思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变与认知,包括如下步骤:
(1)多源、多尺度遥感影像的尺度转换;
(2)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城镇信息提取;
(3)多尺度城镇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关系分析;
(4)人口分布与城镇特征的时空关联和耦合分析;
(5)构建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模拟预测系统;
(6)不同情景下人口分布的时空监测与认知。
[0027] 所述的(1)多源、多尺度遥感影像的尺度转换:为保证城镇信息提取的空间位置精度,以获取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为基准,构建基准遥感数据和待配准遥感数据间的空间数据矩阵,建立波谱角矢量模型,选择影像配准样本点集(如野外光谱采集时所获取的全球定位数据),并以此点集为种子点,遍历整个矢量矩阵数据,计算波谱矢量夹角,获取基准遥感影像和待配准影像间的同名点,通过设置矢量夹角阈值和空间位置残差,筛选出基准遥感数据和待配准遥感数据间的基准点集合参考点集,进而利用双线性内插方法对待配准遥感数据进行空间配准。其次,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对所获取的多源遥感影像进行预分割,初步提取城镇空间信息斑块,获取表征城镇信息的最大面积斑块、最小面积斑块和中位数面积斑块,计算斑块数量与斑块面积的概率分布状况,根据概率分布和斑块信息粗糙度(通过对斑块信息熵和卫星导航定位数据支持下的地面成像/非成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来分析基于遥感影像的城镇信息提取结果的差异,分析不同尺度下城镇信息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尺度效应,并最终确定城镇信息提取的最合适空间尺度。最后,根据所城镇信息提取的最合适空间尺度,开展多源遥感数据尺度上推与下推研究,构建多尺度遥感数据的空间尺度分形转换模型,以实现多源遥感数据的空间尺度转换。本专利对差分盒算法进行了改进,具体思想为:利用基于遥感影像的城镇信息预分割结果中最小面积斑块的像素数量为起始参考窗口S0(如m×n个像素,为尺度下推基准)对整景遥感影像I(M×N个像素)进行分割。整景遥感影像的灰度总数为G,s为每个参考窗口S0在z轴方向的灰度值,则影像分割比例r可表示为:
r=G/S=(M·N)/(m·n)
于是,每个S0网格中均会有大小为m×n×s的盒子柱,并对各盒子按递减或递增顺序进行编号(1,2,…,n),则在S0尺度下的第(i,j)网格中像素的灰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可分别记为gmax、gmin,故第(i,j)网格内的盒子总数计算得出:
nr(i,j)=(gmax-gmin)/s+1
因此,对应整景遥感影像中所有网格的盒子总数为:
Ar=∑nr(i,j)
同样,利用基于遥感影像预分割结果中最大面积斑块的像素数量为最大参考窗口St(如m×n个像素,为尺度上推基准),按照上述过程可计算出连续尺度下所对应的盒子总数,进而通过求logd(Tr)与logd(1/r)线性拟合对分形维数D进行估计,即:
D=alogd(Ar)/logd(1/r)+b
上式中,a为直线拟合系数,b为截距,d为遥感影像维度。
[0028] 依据上述过程,通过计算标准差、方差等统计参数来控制拟合效果,计算出不同尺度遥感影像的分形维特征,实现遥感影像的多维尺度转换。
[0029] 所述的(2)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城镇信息提取:随着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时代,建设用地和人口分布日益呈现明显的集聚性,尤其是近50年来,世界各国城镇化建设逐渐转入内涵式发展,故城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发展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城镇规划与建设制度日益完善,城镇空间布局、功能内涵和功能板块日益完善和优化,大量的空间信息在城市发展研究中也得到科学、有效地应用。同时,世界上大量的、不同尺度的城镇土地利用信息产品陆续出现,为全球城镇化研究和全球变化研究提供大量的数据基础。作为数据产品本身而言,国际已有的城镇空间信息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数据,同时也为最新数据产品的研究和获取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验证价值。在获取全球不同尺度下多源城镇信息产品的基础上,本专利初步构建城镇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数据集,通过空间叠加来获取城镇扩展的演变特征,提取历史时期城镇空间扩展信息,继而叠加到经过尺度转的多源遥感数据上,以获取城镇空间土地利用/覆被所对应的光谱信息、纹理信息、语义信息和空间结构与组合信息等,从而获取基于遥感影像的城镇空间分布的特征信息,构建城镇信息专家知识库,以辅助决策城镇信息的提取与验证。其次,基于面向对象技术开展城镇信息提取,构建长时间序列城镇信息数据集。本专利结合遥感影像的分形维特征,对支持向量机模型计算过程中特征信息的分割、合并和优化组合进行了改进,利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对光谱异质度、纹理异质度和分形维特征进行探测,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控制和剔除超出阈值的特征斑块信息,且以专家知识库中城镇信息作为先验知识和样本数据,来实现多源遥感影像的初步分割,以提高模型的运算速度和计算效率。在进一步的迭代运算中,通过构建多层次特征知识与特征知识对象树,优化模型中光谱异质度和纹理异质度的参数组合,完成遥感影像的自动智能分割。同时,开展城镇空间信息的自动识别,以地面光谱采集数据、全球定位导航数据和专家知识数据集,构建模糊识别方法和模糊权重因子,实现对城镇信息进行多层次识别与管理。另外,在上述运算过程的基础上,可根据实时获取的遥感影像特征,自动、快速地获取城镇空间分布信息,构建中国城镇信息长时间序列数据集。其中,遥感影像异质度的计算方法如下:f=wvaluehvalue+wshapehshape
式中,wvalue和wshape分别为光谱异质度和纹理异质度的权重因子,且二者之和等于1。
[0030] 光谱异质度hvalue可表示为:纹理异质度hshape可表示为:
式中,σ1c、σ2c和σmc分别为合并前相邻对象像元灰度的标准差和合并后新对象像元灰度标准差;n1和n2分别为相邻对象像元数量;wc为遥感数据c波段的权重;wcmpct和wsmooth分别为影像对象的紧致度和光滑度,二者之和为1;l1、l2和lm分别为对象合并前后的实际边界;b1、b2和bm分别为合并前后对象的最小外包矩形边界。
[0031] 所述的(3)多尺度城镇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关系分析:首先,根据城镇实地调研资料和数据,利用分形分维方法计算不同尺度下景观类型的空间结构与组合特征、纹理特征和光谱特征,计算城镇景观类型在不同分维尺度下的空间异质性;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利用空间聚类(如距离聚类和相似度聚类等)和分形计算结果分析不同尺度下城镇空间格局的尺度效应,建立起不同尺度下城镇景观格局的空间关系。同时,根据景观类型的空间聚类特征和空间异质性,采用分区研究视角和分层研究视角出发,以构建不同尺度下城镇景观特征信息,进而利用变异函数、协方差函数和信息熵等方法来分析连续尺度序列变化下景观破碎度指数的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城镇景观格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次,从斑块、类型和景观三个尺度出发,结合景观聚类分区特征,构建多尺度景观格局指数(如密度指数、形状指数、蔓延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等),分析不同空间区域、不同空间尺度下城镇景观格局的多样性、复杂性、连通性和聚散性等时空特征,结合空间状态转移矩阵和综合动态度模型来揭示城镇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趋势。考虑到景观格局的空间相关性,引入空间重力-引力模型和空间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城镇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时空关联,继而利用空隙度指数、Kruskcal算法和Ripley’s L函数等多维尺度分析方法来揭示多尺度城镇景观格局特征。最后,结合国家统计年鉴和行政界线数据,构建城镇空间边界信息及其社会经济数据矢量数据集,从城镇体系结构发育、城镇功能扩散与更替(如扩展类型、邻近度和梯度等)和产业空间集聚角度出发,分析多层级、多尺度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差异与演变特征,剖析不同空间区域的城镇体系(如城市群或经济区(圈))、功能及其内部结构的空间布局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其中:空间重力-引力模型可表示为:
上式中,Iij表示景观类型(或斑块)i与景观类型(或斑块)j间的物流联系引力;k为引力系数;Mi和Mj分别为景观类型(或斑块)i和景观类型(或斑块)j的景观格局指数(如形状指数、聚散性指数等);dij为景观类型(或斑块)i和景观类型(或斑块)j之间的距离(取值为重心距离或中心距离);r为距离衰减系数。
[0032] 空隙度指数Λ(r)可表示为:Λ(r)={∑S2(n(S,r)/(M-r+1)2))}/{[∑S(n(S,r)/(M-r+1)2)]2}
式中,r为不同的观测尺度;S为景观组分在特定观测尺度M(M取值为ri,i=0,…,n)下出现的频率;n(S,r)为景观组分所占据S个网格的观测尺度数量。
[0033] Ripley’s L函数L(d)可表示为:式中,A为研究区面积;n为点的个数;d为距离尺度;dij为点i与点j间的距离(其中,dij≤d);i和j取值范围为(1,n)。
[0034] 所述的(4)人口分布与城镇特征的时空关联和耦合分析:因中国人口数据和城镇空间数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早期中国人口统计数据缺乏一致性,且行政区划受区域经济发展会在一定时期得到调整,故本专利以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县域统计年鉴(县市卷和乡镇卷)和1:100万基础地理数据为数据源,以行政单元为基本单元,利用ArcSDE数据库引擎对人口普查与统计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进行空间链接与拓扑关联,检验数据的逻辑一致性、完整性与正确性,构建人口数据(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等)、属性数据(如人口密度、出生率、死亡率、男女比例等)和空间数据(如行政单元的中心、重心和面积等)的一体化数据库,实现人口数据与基础地理数据的统一存储和集中管理。其次,中国人口分布长期呈现“西部地广人稀、东部地少人密”的趋势,为有针对性揭示中国人口分布的时空差异,以典型城镇现状与发展规划数据为数据源,以“胡焕庸线”沿线城市群(腾冲-漠河一线的城镇及城市群)、丝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群为典型城镇区,形成“两横一纵”的人口分布研究空间,提取城镇功能分区及其人口数据,进而从人口分布与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时空耦合的交互胁迫效应、交互耦合机理与规律和交互胁迫病理风险三个角度出发,利用耦合度指数、协调度指数和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分析人口分布与城镇特征的空间转移、空间聚类、空间可达性和空间累积阻力等耦合特征,揭示人口分布与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耦合和时空关联。其中,耦合度指数可表示为:式中,f(x)为人口分布指标,g(y)为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指标;C为耦合度;T为人口分布与城镇结构-功能的综合发展指数;D为协调度;α和β为待定系数。同时,人口分布指标通过人口分布密度、人口男女比例等来构建;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指标则通过建设规模与密度、发展速度、绿地面积(或绿地率)、交通里长、消费能力和创业就业等来构建,即可通过统计年鉴和土地利用/覆被等数据中提取。另外,在获取各项指标后,因数据量纲存在差异,故需要对各个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和权重熵值计算,以建立与人口分布指标间的空间相关关系。最后,以人口分布与城镇格局-结构-功能的协调度为根节点,以耦合度和综合发展指数为子节点,并根据人口分布与城镇格局-结构-功能的相关指标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为叶节点或低一级节点,制定多维空间关联规则(如节点间的层次关系等),构建多维空间树状结构,进而通过调整节点间的前后关联关系或影响程度来调整该结构,模拟、预测人口分布与城镇格局-结构-功能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分析不同情景下人口分布与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响应特征。
[0035] 所述的(5)构建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模拟预测系统:在步骤(4)中所提取的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要素指标和树状耦合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气象要素等自然要素指标,分析中国长时间序列人口空间分布的发展过程和形成原因,分别以人口空间分布和城镇格局空间特征为第一结果变量和第一主驱动因变量,利用VENSIM系统动力学模型来构建人口分布与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系统动力学过程,将影响人口分布的要素指标树状结构在VENSIM PLE图形工具中通过因果连线表达出来,建立各个要素指标间的流率流位因果图,构建模型运行的行为方程(Equations),同时对模型中方程(如logistics模型、等)及其单位进行错误检查(使用Check Model子项),设置工作台变量,模拟运行之后,对模型结构进行分析,如原因树分析、结果输出分析和反馈回路分析等,初步修正模型结构和参数。其次,因不同的驱动要素和驱动过程对人口分布产生的影响效果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驱动要素对人口分布的驱动时间周期相差很大,如气象因子、地形等要素,故本专利结合分层分区时空耦合与推演方法,分析人口分布驱动指标的时间和空间滞后效应,继而根据相关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程度及它们间的空间关联特征来建立相应的协因变量或协因变量子系统,同时根据模型反馈结果,优化上述系统动力学过程及其动力学参数,提高顾及城镇特征格局的人口分布系统动力学系统的性能与精度,并最终完成各因变量胁迫能力的空间网格化表达。最后,根据系统动力学模拟过程运行结果,以城镇空间格局特征为出发点,引入空间曲面模型(如薄板样条模型、克里金模型等)和时空状态转移模型(如马尔柯夫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等),根据各因变量的胁迫程度,构建估计城镇特征格局的人口分布模拟与预测系统,同时,利用广义交叉验证指标、期望真实平方误差和最大似然估计等参数验证方法来保证所构建系统的保真度和光滑性,实现中国人口分布的科学模拟和精准预测。其中,人口分布的空间曲面模型采用薄板样条模型来实现人口数据的空间化表达,即:式中,f(xi,yi,zi)为最大限度接近观测值的估计函数;(xi,yi,zi)为坐标和人口密度,构成欧式三维空间;U为径向基函数;di为坐标点(x,y,z)和(xi,yi,zi)间的欧式距离;a=[a1,a2,a3,a4],b=[b1,b2,,bn]T,且aj和bi两参数可通过下式求解,即:
式中,E是n×n矩阵,Eij=U(dij);T为4×n矩阵;
[0036] 时空动态转移模型采用马尔科夫状态转移矩阵,即:式中,St、St+1分别为t、t+1时刻人口分布的状态,Pi,j为状态转移概率矩阵,且∑Pi,j=
1。
[0037] 另外,系统精度评价指标主要采用平均相对误差(MRE)和均方根误差(RMSE)来分析,即:式中,PT为人口分布密度的真实值,可根据实地调查获取;PP为人口分布密度的模拟预测值。
[0038] 所述的(6)不同情景下人口分布的时空监测与认知:依托空间信息技术,利用密度分级分割方法(分别取人口密度P为25、50、100、200、400、500、800、1000和2000人/km2)提取中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突变线和缓冲区,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定量分析“胡焕庸线”沿线点成城镇区域或城镇群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实现“胡焕庸线”的空间刻画与时空认知。其次,从省(市)、县和乡镇多级空间尺度出发,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流分析方法,提取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指数,如重心转移指数、莫兰指数、均衡指数、人口空间梯度、人口结构指数和人口生态优化指数等,揭示中国人口时空分布的聚集-疏散特征及其空间效应。根据人口空间分布的分异特征,结合步骤(4)中的多维空间树状结构,完善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或指标(如地形地貌(从数字高程模型中提取)、气候因子(运用降雨和气温的空间插值结果,或基于大气模式模拟的气象栅格数据)、植被覆盖(长时间序列遥感植被数据产品)、土地利用/覆被(利用国际土地利用/覆被产品和本专利中提取生成的数据产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上述数据均可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共享平台中申请获取),改变和优化不同驱动要素的多维空间关联规则,设置人口分布模拟预测的不同情景或条件,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时空转移过程及其发展规律。同时,根据不同驱动要素的多维空间关联规则,分析不同驱动要素的空间配置对国家宏观尺度和区域尺度上人口分布时空变化的影响程度,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结合中国未来城镇空间格局-结构-功能的时空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人口空间再分布的调控政策和发展建议。在揭示中国人口分布时空变化过程中,所涉及到主要的数据模型和方法如下:人口分布重心及其转移计算表示为:
式中,x、y为研究单元人口中心的坐标;n为研究单元数量;xi、yj和Pi分别为第i统计单元中心的坐标和人口数量(或人口密度)。
[0039] 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则利用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来描述,分别表示为:式中,n为研究单元数量,wij为空间权重,Pi和Pj分别为研究单元i和j的人口密度, 为人口密度平均值。
[0040] 人口分布梯度变化可表示为:式中,(xi,yi)和(xj,yj)为研究单元数量Pi和Pj分别为研究单元i和j的人口密度;fx和fy分别为人口密度在x和y方向的变化率,可通过三阶反距离平方权方法计算得出。
[0041] 人口分布均衡性指数可表示为:式中:U、C和G分别为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n为研究区数量;xi为第i区人口与研究区总人口的比值;yi为第i区面积与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比值;Pi和Pj分别为第i和j研究单元的人口密度; 为人口密度平均值;f(Pi)和f(Pj)分别为第i和j研究单元的占全部区域面积的比重。
[0042] 本发明提出一种完整、科学、有效地基于先验知识的顾及城镇格局特征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变与认知方法,将遥感技术、空间模拟和空间分析等空间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引入到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研究中,充分整合多源、多尺度时空信息,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空间信息技术在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的时空演变中的研究,实现对人口和经济空间分布演化机制和规律的科学监测和空间认知,摸清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空间耦合及其影响因素的驱动格局,为区域人口和经济布局优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可有效地指导各级政府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布局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挖掘区域城镇建设及其格局时空演变特征,从不同时空尺度上深入研究城市和经济融合的形式与程度、城市职能的转变,定量地揭示城市与区域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特征,在不同情景下开展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的时空模拟与预测,可进一步指导区域未来城乡发展规划、功能定位和战略布局,为各级政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提供决策支持。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