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风能 / 失速控制 / 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

双拉式自动复位闩系统

阅读:607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双拉式自动复位闩系统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双拉式自动复位闩 锁 系统,其被配置为在非电动情况和电动情况下操作。该闩锁系统包括释放系统、释放臂和联接臂。手动释放臂围绕第一轴线枢转地接合到固定结构。该联接臂围绕从第一轴线偏移的第二轴线枢转,并且该联接臂适于在非电动情况下在两次手动致动释放臂时将释放臂联接到释放系统。该联接臂还适于在电动情况下保持释放臂与释放系统的分离。,下面是双拉式自动复位闩系统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双拉式自动复位闩系统,包括:
释放臂,所述释放臂适于在手动致动时围绕第一轴线在第一旋转方向枢转,所述释放臂包括在第一次旋转中周向地面向的止动面;
联接臂,所述联接臂适于围绕第二轴线在联接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枢转,其中所述联接臂在处于联接状态时与所述止动面接触,并且当处于分离状态时与所述止动面周向地间隔开,并且所述第一轴线偏离所述第二轴线;
复位杆,所述复位杆适于围绕第三轴线旋转,所述复位杆包括第一挡面,所述第一挡面相对于所述第三轴线面向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以及超控连杆,所述超控连杆枢转地接合到所述联接臂并且适于围绕第四轴线枢转,所述超控连杆包括相对于第四轴线径向向外地面向的第二挡面;
偏置构件,所述偏置构件适于在相对于所述第二轴线的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对所述联接臂施加偏置
其中在初始手动致动释放臂时,所述超控连杆适于相对于所述第三轴线与所述复位杆周向地接触,以便在第一旋转方向上反向驱动复位杆和所述联接臂,所述联接臂处于分离状态,并且所述联接臂与所述第一挡面接触;以及
其中在继续手动致动所述释放臂时,所述联接臂与所述第一挡面间隔开而与所述第二挡面接触,并且所述联接臂处于分离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进一步包括:
自动复位开关,所述自动复位开关被配置为在第一挡面从联接臂脱离并且第二挡面与联接臂接触之后被致动。
3.一种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包括:
释放系统,所述释放系统适于在电动情况下实现解锁;
释放臂,所述释放臂围绕第一轴线枢转地接合到固定结构,其中在所述电动情况下,手动致动所述释放臂不会使所述释放臂联接到所述释放系统,并且在非电动情况下,第二次连续手动致动所述释放臂使得所述释放臂与所述释放系统联接以实现手动解锁;
联接臂,所述联接臂围绕第二轴线枢转地接合到所述释放臂,其中所述联接臂在联接时与所述释放系统接触;
超控连杆,所述超控连杆围绕第三轴线枢转地接合到所述释放臂;以及
复位杆,所述复位杆围绕第四轴线旋转地接合到所述固定结构,并且所述复位杆适于在手动致动释放臂之后并且在电动情况下将所述释放系统复位到原始位置,同时所述释放臂保持与所述释放系统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其中,在初始第一次手动致动所述释放臂期间,所述联接臂与所述复位杆接触,从而阻止所述联接臂将所述释放臂与所述释放臂联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其中,继续手动致动所述释放臂实现阻挡转变,其中所述联接臂与所述复位杆的接触被释放,并且所述联接臂转变为与所述超控连杆滑动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其中,所述超控连杆与所述复位杆接触,从而在手动致动所述释放臂期间驱动所述复位杆。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其中,所述超控连杆与所述复位杆接触,从而在手动致动所述释放臂期间驱动所述复位杆。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进一步包括:
齿轮原位开关,所述齿轮原位开关被配置为在第一次手动致动所述释放臂期间被致动;以及
电子控制器,所述电子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电动情况下从所述齿轮原位开关处接收齿轮致动信号,在接收到所述齿轮致动信号时启动计时器,并且在计时器期满时,激励所述释放系统的达以将所述释放系统复位到原始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进一步包括:
自动复位开关,所述自动复位开关被配置为,在电动情况下,在所述释放臂的所述第一次手动致动完成时被致动,其中所述电子控制器被配置为在所述电动情况下从所述自动复位开关接收复位致动信号,并且激励所述马达将所述释放系统复位到原始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进一步包括:
开关连杆,所述开关连杆适于致动所述自动复位开关,其中,所述开关连杆围绕所述第三轴线枢转地连接到所述释放臂。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进一步包括:
复位杆,所述复位杆接合到由所述马达驱动的齿轮,其中所述复位杆和所述齿轮适于围绕所述第四轴线旋转,并且齿轮原位开关通过与所述复位杆接触而被致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其中,在手动致动所述释放臂时,所述超控连杆适于接合所述复位杆以围绕所述第四轴线驱动所述复位杆,并且其中驱动所述复位杆引起所述联接臂的阻挡转变以保持释放臂与所述释放系统的分离。
13.一种操作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方法,包括:
在非电动情况下,使释放臂从原始位置围绕第一轴线第一次枢转,其中所述释放臂枢转地接合到在所述第一轴线处固定结构;
通过联接臂与复位杆的接触,阻止所述联接臂将所述释放臂联接到释放系统,所述复位杆适于接合所述释放系统,其中所述联接臂围绕第二轴线枢转地接合到所述固定结构,并且所述复位杆围绕第三轴线枢转地接合到固定结构;
在所述第一次枢转期间,使超控连杆接触到所述复位杆,其中所述超控连杆围绕第四轴线枢转地接合到所述释放臂;
通过所述超控连杆到所述复位杆的接触反向驱动所述复位杆,继续第一次枢转;
随着继续第一次枢转,通过释放所述联接臂与所述复位杆的接触、同时使所述联接臂可滑动地接触所述超控连杆,来转变对所述联接臂的阻挡;
随着继续第一次枢转,使所述复位杆从所述超控连杆释放;
解除对所述联接臂的阻挡;
随着继续第一次枢转,使所述超控连杆固定到所述联接臂上;
通过所述释放臂和所述释放系统之间的所述联接臂的联接,使所述释放臂接合到所述释放系统;以及
在所述非电动情况下,对所述释放臂执行第二次枢转以手动地致动所述释放系统。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轴线、第二轴线、第三轴线和第四轴线彼此间隔并且彼此平行。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电动情况下,所述释放臂的所述第二次枢转不会手动地致动所述释放系统。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电动情况下,使所述释放臂围绕所述第一轴线第一次枢转;
通过所述联接臂与适于接合所述释放系统的所述复位杆的接触,阻止所述联接臂将所述释放臂连接到所述释放系统;
在所述第一次枢转期间,使所述超控连杆接触到所述复位杆;
通过所述超控连杆到所述复位杆的接触反向驱动所述复位杆,继续第一次枢转;
随着第一次枢转的继续,通过释放所述联接臂与所述复位杆的接触来转变对所述联接臂的阻挡,同时使所述联接臂滑动地接触到超控连杆;
当所述复位杆被反向驱动时,通过齿轮原位开关与所述复位杆的接触来致动所述齿轮原位开关;
在电动情况下,在致动齿轮原位开关时启动计时器;以及
在电动情况下,当规定时间段期满时,使所述释放系统复位到原始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齿轮原位开关被配置为实现对所述释放系统的马达的控制,并且在自动复位事件期间关闭所述马达以避免马达失速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电动情况下,随着第一次枢转的继续,使所述复位杆从所述超控连杆释放;以及通过自动复位开关与开关连杆的接触来致动所述自动复位开关,其中,所述开关连杆围绕所述第四轴线枢转地连接到所述释放臂。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自动复位开关被配置为在被致动时实现对所述释放系统的马达的控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电动情况下,通过所述马达驱动所述复位杆使所述释放系统返回到所述原始位置。

说明书全文

双拉式自动复位闩系统

[0001]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 本申请要求2018年9月28日提交的序号为62/738,448的美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通过引用结合于本公开中。

背景技术

[0003] 本公开的主题涉及闩锁,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
[0004] 在一些车辆中,门可以包括具有内部释放手柄的电动释放闩锁,但可以不具有机械外部释放臂,可以不具有锁芯释放臂,或者可以包括儿童锁。各种政府法规或其他要求可能会使这类系统具有双拉式释放系统。在非电动情况下,第一次拉动释放缆索可不释放闩锁,但可使释放缆索联接到闩锁释放系统。在第二次拉动释放缆索时,闩锁会释放。
[0005] 在电动情况下,第一次拉动可能不释放闩锁,并且在发生第二次拉动之前,系统必须再次复位并完全分离缆索和释放系统。这使得第二次拉动的作用与第一次拉动相同(即,闩锁未被释放)。由于双拉式释放系统是机械的,在第二次拉动发生之前,使用达来电复位系统。不幸的是,时机往往是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在第一次拉动期间,系统何时分离且何时再次联接。此外,部分拉动可以部分解锁门,其足以释放系统但不会复位系统。另外,在系统能够告知控制器为马达供电以复位之前,快速连续发生的两次拉动可以释放门。因此,希望提供一种改进的闩锁系统和操作的方法。发明内容
[0006] 根据一个非限制性示例性实施例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包括:释放臂、联接臂、复位杆和超控连杆,以及偏置构件。释放臂适于在手动致动时围绕第一轴线在第一旋转方向枢转,并且包括在第一旋转中沿周向地面向的止动面。联接臂适于围绕偏离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在联接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枢转,当处于联接状态时与止动面接触,并且当处于分离状态时与止动面周向地间隔开。复位杆适于围绕第三轴线旋转,并且包括第一挡面(block-out surface),其面向相对于第三轴线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超控连杆可枢转地接合到联接臂并且适于围绕第四轴线枢转。超控连杆包括相对于第四轴线径向向外的第二挡面。偏置构件适于在第一旋转方向上相对于第二轴线在联接臂上施加偏置。在初始手动致动释放臂时,超控连杆适于相对于第三轴线与复位杆周向接触,以便在第一旋转方向上反向驱动复位杆和联接臂,联接臂处于分离状态,并且联接臂与第一挡面接触。在继续手动致动释放臂时,联接臂与第一挡面间隔开并且与第二挡面接触,并且联接臂处于分离状态。
[0007] 除了前述实施例之外,该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包括自动复位开关,该自动复位开关被配置为在第一挡面从联接臂脱离并且第二挡面与联接臂接触之后被致动。
[0008] 在另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包括:适于在电动情况下实现解锁的释放系统;围绕第一轴线枢转地接合到固定结构的释放臂,其中,在电动情况下手动致动释放臂不会使释放臂联接到释放系统,并且在非电动情况下,第二次连续手动致动释放臂使得释放臂与释放系统联接以实现手动解锁;联接臂,其围绕第二轴线可枢转地接合到释放臂,其中联接臂在联接时与释放系统接触;超控连杆,其围绕第三轴线枢转地接合到释放臂;复位杆,其围绕第四轴线可旋转地接合到固定结构,并且适于在手动致动释放臂之后和在电动情况下将系统复位到原始位置,同时释放臂保持与释放系统分离。
[0009] 除了前述实施例之外,在初始第一次手动致动释放臂期间,联接臂与复位杆接触,从而阻止联接臂将释放臂与释放系统联接。
[0010] 作为前述实施例的替代或补充,继续手动致动释放臂实现阻挡转变,其中联接臂与复位杆的接触被释放并且联接臂转变为与超控连杆的滑动接触。
[0011] 作为前述实施例的替代或补充,超控连杆与复位杆接触,从而在手动致动释放臂时驱动复位杆。
[0012] 除了前述实施例之外,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包括齿轮原位开关,其被配置为在第一次手动致动释放臂时被致动;以及电子控制器,其被配置为在电动情况下从齿轮原位开关接收齿轮致动信号,在接收到致动信号时启动计时器,并且在计时器停止时激励释放系统的马达以将系统复位到原始位置。
[0013] 作为前述实施例的替代或补充,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包括自动复位开关,该自动复位开关被配置为,在电动情况下,在释放臂的第一次手动致动完成时被致动。其中,电子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电动情况下从自动复位开关接收复位致动信号,并且激励马达以将系统复位到原始位置。
[0014] 作为前述实施例的替代或补充,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包括适于致动自动复位开关的开关连杆,其中,开关连杆围绕第三轴线可枢转地连接到释放臂。
[0015] 作为前述实施例的替代或补充,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包括复位杆,其与由马达驱动的齿轮接合,其中复位杆和齿轮适于围绕第四轴线枢转,齿轮原位开关通过与复位杆接触而被致动。
[0016] 作为前述实施例的替代或补充,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包括超控连杆,该超控连杆围绕第三轴线可枢转地接合到释放臂,其中,在手动致动释放臂时,超控连杆适于接合复位杆以围绕第四轴线驱动复位杆。驱动复位杆引起联接臂的阻挡转变,以使释放臂从释放系统保持分离。
[0017] 在另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一种操作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非电动情况下,使释放臂从原始位置围绕第一轴线第一次枢转,其中释放臂可枢转地接合到围绕第一轴线的固定结构;通过联接臂与适于接合释放系统的复位杆的接触阻止联接臂将释放臂联接到释放系统,其中联接臂围绕第二轴线可枢转地接合到固定结构,并且复位杆围绕第三轴线可枢转地接合到固定结构;在第一次枢转期间,使超控连杆接触到复位杆,其中超控连杆围绕第四轴线可枢转地接合到释放臂;随着第一次枢转的继续,通过超控连杆与复位杆的接触反向驱动复位杆;随着第一次枢转的继续,通过释放联接臂与复位杆的接触来转变对联接臂的阻挡,同时使联接臂接可滑动地接触到超控连杆;随着第一次枢转的继续,使复位杆从超控连杆释放;解除对联接臂的阻挡;随着第一次枢转的继续,使超控连杆固定到联接臂上;通过联接释放臂和释放系统之间的联接臂使释放臂接合到释放系统;以及在非电动情况下,执行释放臂的第二次枢转以手动致动释放系统。
[0018] 除了前述实施例之外,第一轴线、第二轴线、第三轴线和第四轴线彼此间隔并且彼此平行。
[0019] 作为前述实施例的替代或补充,在电动情况下,释放臂的第二次枢转将不会手动致动释放系统。
[0020] 作为前述实施例的替代或补充,该方法包括:在电动情况下,使释放臂绕第一轴线第一次枢转;通过联接臂与适于接合释放系统的复位杆的接触阻止联接臂将释放臂连接到释放系统;在第一次枢转期间,使超控连杆接触到复位杆;随着第一次枢转的继续,通过超控连杆与复位杆的接触反向驱动复位杆;随着第一次枢转的继续,通过释放联接臂与复位杆的接触来转变联接臂的阻挡,同时使联接臂可滑动地接触到超控连杆;当复位杆被反向驱动时,通过齿轮原位开关与复位杆的接触来致动齿轮原位开关;在电动情况下,在致动齿轮原位开关时启动计时器;并且在电动情况下,在规定的时间段期满时将系统复位到原始位置。
[0021] 作为前述实施例的替代或补充,齿轮原位开关被配置以实现对释放系统的马达的控制,并且在自动复位事件下关闭马达以避免马达失速
[0022] 作为前述实施例的替代或补充,该方法包括在电动情况下,随着第一次枢转的继续,使复位杆从超控连杆释放;通过自动复位开关与开关连杆的接触来致动自动复位开关,其中开关连杆围绕第四轴线可枢转地连接到释放臂。
[0023] 作为前述实施例的替代或补充,自动复位开关被配置为在致动时实现对释放系统的马达的控制。
[0024] 作为前述实施例的替代或补充,该方法包括在电动情况下通过马达驱动复位杆以使系统返回原始位置。
[0025] 附图简要说明
[0026] 以下描述不应被视为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参考附图,相同的元件编号相同:
[0027] 图1是作为本公开的一个非限制性示例性实施例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透视图;
[0028] 图2是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电动释放系统的局部平面图和局部示意图;
[0029] 图3是电动释放系统的透视图;
[0030] 图4是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局部未组装透视图;
[0031] 图5是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齿轮和复位杆的未组装透视图;
[0032] 图6是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齿轮和复位杆的另一个未组装的透视图;
[0033] 图7示出了在分离状态下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局部透视图;
[0034] 图8示出了在分离状态下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另一局部透视图;
[0035] 图9示出了在联接状态下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局部平面图;
[0036] 图10示出了在联接状态下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另一局部平面图;
[0037] 图11示出了在分离状态下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局部平面图,其中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释放臂通过第一次拉动手动地旋转大约3度从而使复位杆与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超控连杆接触;
[0038] 图12A示出了在分离状态下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局部平面图,其中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释放臂通过第一次拉动手动地旋转大约6度,从而便于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联接杆的阻挡转变;
[0039] 图12B是类似于图12的从相反的一侧观察的局部平面图;
[0040] 图13示出在分离状态下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局部平面图,其中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释放臂通过第一次拉动手动地旋转大约9度,从而使得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齿轮原位开关激活;
[0041] 图14示出了在分离状态下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局部平面图,其中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释放臂通过第一次拉动手动地旋转约20度,从而便于从复位杆释放超控连杆;
[0042] 图15示出了在分离状态下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局部平面图,其中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释放臂通过第一次拉动手动地旋转大约22度,从而便于通过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开关连杆致动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自动复位开关;
[0043] 图16示出了在分离状态下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局部平面图,其中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释放臂通过第一次拉动手动地旋转大约28度,并且大体示出了对联接臂的初始解除阻挡;
[0044] 图17是在非电动情况下,并且自动复位模式处于“关闭”状态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局部平面图,并且随着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释放臂通过第一次拉动手动地旋转大约28度,并且随着联接臂朝向联接状态移动;
[0045] 图18是在非电动情况下,并且自动复位模式处于“关闭”状态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局部平面图,类似于图17,示出了释放臂的构件与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电动释放臂滑动接触;和
[0046] 图19是在非电动情况下,并且自动复位模式处于“关闭”状态的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的局部平面图,类似于图18,示出了第一次拉动结束和联接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47] 本公开通过示例而非限制的方式参考附图给出了所公开的装置和方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详细描述。
[0048] 参考图1,其示出了双拉式自动复位闩锁系统20,其中壳体的一部分被移除以示出内部细节。闩锁系统20包括固定结构22(例如,壳体),释放臂24(即,缆索或手动释放臂),释放系统25(例如,电动释放系统),联接臂28,超控连杆30,复位杆34(同样参见图5和图6),开关连杆38,自动复位开关44和齿轮原位开关46。释放系统25可包括电动释放臂26,齿轮32,电动马达40和蜗轮42。释放系统25的电动马达40适于驱动(即,旋转)蜗轮42,蜗轮42继而围绕旋转轴线48在相对于旋转轴线48的旋转驱动方向(参见箭头50)上驱动齿轮32。齿轮32的旋转驱动电动释放臂26,电动释放臂26围绕枢转轴线52并沿相同的但是相对于枢转轴线52的驱动方向50(例如,如图所示顺时针方向)枢转,当电动释放臂26沿方向50枢转时,闩锁系统20通常移动朝向未解锁状态。在一个实施例中,旋转轴线48和枢转轴线52大体上平行于彼此并且彼此间隔开。
[0049] 闩锁系统20还可以包括电子控制器53,其可以包括处理器(例如,微处理器)和电子存储介质,其可以是非暂时性的。处理器包括计时器55,并且电子存储介质包括由处理器的计时器55施加的预编程时间段。自动复位开关44被配置为将复位致动信号57发送到控制器53,控制器53处理信号57并向马达40输出命令或激励信号59。齿轮原位开关46被配置以发送复位致动信号到控制器。然后,控制器53可以启动计时器55,并在预编程的时间段期满时向马达40发送命令或激励信号63。可以预期并理解的是,系统20可以包括多个控制器和/或每个开关44,46可以包括集成控制器。
[0050] 参见图2和图3,闩锁系统20的释放系统25还可包括偏置构件54(例如,盘绕的扭矩弹簧),棘爪56,爪58和撞针60。电动释放臂26在驱动方向50上的枢转运动抵抗由偏置构件54施加的偏置力(参见箭头62),并且便于棘爪56的致动(例如,旋转),这进一步致动爪58以从撞针60释放。棘爪56和爪58可以旋转地安装到壳体22,并且撞针60通常安装到固定结构
64(例如,门框)。
[0051] 释放系统25的齿轮32包括圆盘部件64和凸轮部件66,圆盘部件64承载与蜗轮42配合的多个齿轮齿。凸轮部件66可以刚性地附接到圆盘部件。在一个实施例中,齿轮22可以是一个整体件,并且可以由注模塑料制成。
[0052] 在一个实施例中,释放系统25的电动释放臂26从枢转轴线52径向向外突出并且到达可以定向超出旋转轴线48的区段68(例如,远端区段)。远端区段68包括凸轮部分70,其适于与齿轮32的凸轮部件66可操作地接触或配合。齿轮32的凸轮部件66和凸轮部分70可大致沿周向彼此相对。凸轮部件66通常面朝驱动方向50,并且凸轮部分70通常面朝与驱动方向50相反的圆周方向(参见箭头72)。
[0053] 在一个实施例中,齿轮32的凸轮部件66和电动释放臂26的凸轮部分70被成形为促进电动释放臂26的低速,高扭矩操作以从撞针60初始地棘爪58。在释放之后,随着电动释放臂26在驱动方向50上的继续枢转,电动释放臂26的运动可以转变为高速和低扭矩状态。在一个示例中,为了便于在操作条件中所期望的变化,凸轮部件66和凸轮部分70可以各自为蛇形的形状,或促进所期望的速度和扭矩的变化的其他复杂形状。
[0054] 闩锁系统20适于需要用户两次手动拉动以实现释放系统25的致动,并且在非电动情况(即,没有电力)下从撞针60释放爪58。更具体地,在非电动情况下,在第一次拉动释放臂24之前和第一次拉动之后,释放臂24保持与释放系统25“分离”。直到释放臂24第二次被拉动,释放臂24接合(即,联接)释放系统25以便从撞针60手动释放爪58。在电动情况下(系统被配置以通过电动马达40致动),闩锁系统20适于保持释放臂24与释放系统25“分离”,而不管用户手动拉动的次数。
[0055] 因此,闩锁系统20的一个功能是在电动情况下,在第一次拉动事件期间但在第二次拉动事件能够发生之前复位系统(即,实现分离)。系统20的另一个功能是不允许部分联接的情况发生。也就是说,如果系统20启用部分拉动以联接系统,如果连续快速完成两次拉动,系统可以具有最小的自我复位的时间,并且爪58可以从撞针60释放。
[0056] 参见图1和图4,释放臂24可枢转地接合到壳体22,构造成围绕轴线52枢转,并且直接连接到释放缆索(未示出)。释放缆索通常可以是由用户抓握和拉动的机械元件。当被拉动时,释放臂24围绕轴线52沿旋转方向50枢转(见图4)。
[0057] 电动释放臂26可枢转地接合到释放臂24,围绕轴线52枢转,并且如前所述,适于从撞针60释放爪58。联接臂28可枢转地接合到壳体22,被构造成围绕轴线73枢转,并且便于释放臂24与电动释放臂26的联接和分离。超控连杆30和开关连杆38围绕轴线74可枢转地接合到释放臂24。轴线52,73,74大体上彼此平行,并且彼此间隔开。
[0058] 如图4最佳示出,释放臂24包括第一臂76和第二臂78,每个臂从轴线52径向向外突出。第一臂76承载周向相对的面80,82,其可至少部分地限定开口84。第二臂78可以与第一臂76径向相对并径向地突出到远端86。联接臂28包括从轴线73径向向外间隔开的构件88,并且轴向突出穿过第一臂76的开口84。超控连杆30围绕轴线74可枢转的连接到第二臂78的远端86。
[0059] 在操作中,面80用作原始位置的硬止动件用于联接臂28。当处于联接状态时,联接臂28搁置在面80上。面82可以永远不会与联接臂28接触,而仅在槽或开口84中提供间隙,如此联接臂28能够实现完整的行程。
[0060] 参见图1、图5和图6,复位杆34可以是圆盘状的,并且适于围绕轴线48旋转。当系统20分离时,复位杆34通常由于许多因素而保持在分离位置。例如,反向驱动齿轮32所需的扭矩足以防止复位杆34的移动而没有额外的外力,该外力能够在复位杆34上提供足够的扭矩以反向驱动马达40。复位杆34可包括叶片89(见图5和6),叶片89通常相对于轴线48径向向外突出。叶片89适于将复位杆34偏置在原位或最大行程位置(即,分离位置)。进一步设想,其他方法可以应用于偏置复位杠杆34,包括使用偏心弹簧。
[0061] 参见图1、图7和图8,示出了在分离状态下的闩锁系统20。当与释放系统25分离时,复位杆34保持联接臂28打开,从而使联接臂28与电动释放臂26分离。当联接臂28打开时,联接臂28的构件88可以是靠近(但不接触)释放臂24的面82并与面80间隔开。联接臂28的旋转位置可以由复位杆34和/或超控连杆30单独控制。当系统20联接时,联接臂28与作为硬止动件的面80接触,并且联接臂28的旋转位置不再由复位杆34或超控连杆30控制。
[0062] 当处于分离状态时,如果释放臂24旋转,那么联接臂28将与释放臂24一起移动,但释放臂将不会在第一次拉动时移动电动释放臂26。联接臂28在释放臂24上枢转。因此,在释放臂被致动的任何时候,联接臂28将与释放臂24平移或旋转。致动释放臂24不会直接影响释放臂24的旋转位置。因此,例如,当系统20联接时,联接臂28将不会围绕轴线73旋转。当分离时,联接臂28相对于轴线73的旋转位置由复位杆34或超控连杆30控制。当联接臂28联接时,面80控制旋转位置。
[0063] 当处于分离状态时,闩锁系统20处于原始位置。原始位置是有或者没有电力的位置,并且是第一次手动拉动开始时的位置。
[0064] 参见图1、图9和图10,示出了在联接状态下的闩锁系统20。当联接时,联接臂28与释放系统25的电动释放臂26接合或联接。如果释放臂24沿旋转方向50(见图9)旋转,则电动释放臂26将与联接臂28一起移动,因为联接臂28的构件88是与释放臂24的面80接触的(同样参见图4)。作为一个示例,图15和16示出了在通电时,自动复位操作完成之后,完成第一次手动拉动的结果。图9和10示出了在断电时(或自动复位模式关闭),完成第一次手动拉动的结果。
[0065] 在操作中,联接臂28或者将释放臂24接合(即,联接)(参见图9和图10)到释放系统25的电动释放臂26或者使释放臂24从释放系统25的电动释放臂26分离(参见图7和图8),其可以以两种方式“阻挡(blocked-out)”。对于第一种方式,连接到齿轮32的复位杆34(同样参见图5和图6)被构造成阻挡联接臂28。对于第二种方式,超控连杆30便于阻挡联接杆28。
[0066] 参见图8和图11,通过复位杆34的第二连接端96实现阻挡,其驱动并保持联接臂28打开。如果复位杆34和齿轮32处于反向驱动状态,则由第二连接端96承载的周向面向的挡面95不再与联接臂28接触,并且联接臂28上的复位弹簧100将开始移动联接臂至联接状态。例如,在系统20的第一次拉动下,超控连杆30开始反向驱动复位杆34。当这发生时,复位杆
34开始允许联接臂28朝向联接状态移动。但是,当联接臂28朝向联接状态移动时,联接臂28随后与由超控连杆30承载的表面110接触(参见图12A)。当这发生时,复位杆34继续反向驱动。随着反向驱动的继续,复位杆34不再控制联接臂28的位置,而是超控连杆30控制联接臂
28的位置。
[0067] 随着操作的继续,并且由于释放臂24继续被拉动,复位杆34成为完全反向驱动,并且壳体22的斜坡特征112迫使在超控连杆30上的旋转。该旋转首先从反向驱动复位杆34脱离超控连杆30,然后随着行程的继续,复位杆34脱离联接臂28(见图16和图17)。此时,可能会出现两种自动复位方案。在通电(即,自动复位模式)情况下,齿轮32在超控连杆30与复位杆34脱离之后立即驱动复位杆34回到联接位置(参见图16),意图是在其有机会脱离第二挡面110之前再次阻挡联接臂28(即,永远不会完全解除阻挡)。在断电模式中,复位杆34不移动,并且当第二挡面110脱离时,联接臂28完全移动到联接位置并且硬止动在面80。
[0068] 超控连杆30还可以应用于解除对复位杆34的阻挡,并且反向驱动齿轮32。在释放臂24在分离情况下行进期间,超控连杆30可以首先开始解除对复位杆的阻挡,其还反向驱动齿轮。一旦复位杆34不再阻挡联接臂28,超控连杆30就与复位杆34脱离接合。
[0069] 此时,激活自动复位开关44(参见图1)。如果释放系统25有电,则齿轮32(即,由马达40驱动)将驱动复位杆34返回到阻挡位置(同样参见图16和17),并且一旦释放臂24返回原位以再次拉动,其能够再次被反向驱动。如果没有电,则超控连杆30将继续行进,并且由于系统20的壳体特征,超控连杆30将从联接臂28旋转、解除阻挡或脱离接合,从而有助于系统20完全解除阻挡。此时,联接臂28可以自由地与释放系统25重新接合。当释放臂24返回原位时,联接臂28将释放臂26联接至电动释放臂26,并且在第二次拉动时,能够从撞针60释放爪58。
[0070] 参见图6,复位杆34的连接端94与齿轮32的内部配合。当复位杆34旋转时,连接端94的位置便于齿轮32,蜗杆42和马达40的反向驱动。相反,如果齿轮32沿相反方向旋转,则连接端94便于将复位杆34驱动回到复位杆的初始位置。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齿轮32和复位杆34可以是一个单一的部件(即,一体件)。
[0071] 为了使自动复位(即,第一和第二拉动之间的复位)起作用,系统20包括自动复位开关44和齿轮原位开关46(参见图1)。齿轮原位开关46由复位杆34(同样参见图7)或齿轮32的径向挤压件90激活。自动复位开关44在释放臂24的行程中的特定点处被激活,并且可以由开关连杆38直接激活(参见图1)。
[0072] 在操作中,当系统20联接时,开关连杆38致动自动复位开关44(参见图1、图9和图10)。开关44的致动激活马达40,使马达40沿旋转方向72驱动齿轮32。齿轮32的止动件92可旋转地接合复位杆34的连接端94(参见图4),从而在从联接状态(参见图10)驱动到分离状态(参见图8)时通过齿轮32旋转复位杆34。而且,当在方向72上旋转时,复位杆34的第二连接端96接触联接臂28的延伸部98的远端,使得联接臂28围绕轴线73沿方向72枢转。一旦联接臂28处于分离状态,超控连杆30利用偏置构件100(例如,螺旋弹簧)的偏置力自由旋转到其分离状态。
[0073] 参见图11,系统20以分离状态示出。在操作中,当用户拉动电缆时(未示出,参见箭头102的方向),释放臂24开始围绕轴线52在方向50上枢转。在该初始行程期间,在由复位杆34所承载的接触表面104和超控连杆30的远端106之间进行初始接触。接触表面104面向圆周的或旋转方向72。
[0074] 参见图图12A和图12B,释放臂24沿方向50继续旋转(例如,从大约3度到大约6度)便于阻挡转变。更具体地,当复位杆34经由超控连杆30的远端106与复位杆34的接触表面104的接触而被反向驱动(即,在方向50上)时,复位杆34不再阻挡联接臂28,因为联接臂28的延伸部98现在与复位杆34的第二连接端96周向地间隔开。从而,联接臂28现在由超控连杆30阻挡。更具体地说。联接臂28的第二径向延伸部108接触或毗邻由超控连杆30承载并且相对于轴线74面向径向向外方向的圆周挡面110。应当理解,术语“反向驱动”是齿轮的机械旋转,其中齿轮使蜗轮42和马达40旋转。术语“驱动”意味着马达40被提供电力以驱动工作齿轮42和齿轮32。
[0075] 参见图13,释放臂24沿方向50的继续旋转(例如,从大约6度到大约9度)使得齿轮原位开关46当其在复位杆34的挤压件90上时激活。此时,联接臂28保持被阻挡,并且系统20处于分离状态。
[0076] 如在图12中最佳所示的。弹簧100影响超控连杆和连杆。针对图12A所示,弹簧100使联接臂朝顺时针方向偏转,并且使超控连杆在逆时针方向偏转。
[0077] 再次参见图1,在电动情况下,并且在齿轮原位开关46在部分第一次拉动时将信号61发送到控制器52之后,启动计时器55。如果第一次拉动没有完全完成,并且自动复位开关
44未被致动,则在预编程时间段期满之前,控制器53将命令信号63发送到马达40。然后马达
40可以驱动齿轮32到一个原始位置。可以预期和理解的是,齿轮原位开关46和控制器53还可以配置成在自动复位事件期间使马达40断电,以避免马达40在硬止动时失速。
[0078] 参见图14,释放臂24沿方向50的继续旋转(例如,从大约9度到大约20度)使得超控连杆30的远端106骑放在壳体22的斜坡特征112上。这种滑动接触导致超控连杆30围绕轴线74在旋转方向72上枢转,克服弹簧100的偏置压力,直到远端106径向地清除复位杆34的接触表面104。以这种方式,超控连杆30从复位杆34脱离接合。此时,联接臂28保持被阻挡,并且系统20处于分离状态(同样参见图18)。
[0079] 参见图15,释放臂24沿方向50的继续旋转(例如,从大约20度到大约22度)使得开关连杆38移动并激活自动复位开关44。此时,联接器杆28保持被阻挡(即,延伸部108与表面110接触),系统20处于分离状态。
[0080] 自动复位开关44的激活向马达40施加沿方向72驱动齿轮32的信号。当齿轮32沿方向72旋转时,齿轮32承载复位杆38一起直到连接端96,再次,与联接臂28的延伸部98的远端接触。
[0081] 参见图16,释放臂24沿方向50的继续旋转(例如,从大约22度到大约28度)继续阻挡联接臂28,保持系统处于分离状态。超控连杆30不能反向驱动复位杆34,直到超控连杆30返回原位。超控连杆30适于保持联接臂28被阻挡,直到复位杆38达到大约28度的行程。额外的6度的行程提供了系统在联接臂28变成无阻挡之前自动复位的时间窗口,并且系统在联接臂完全无阻挡之前不能联接。图16示出了在非电动情况下超控连杆30不阻挡联接臂28的方向(即,大约28度的行程)。
[0082] 参见图17、图18和图19,在非电动情况下和/或自动复位模式“关闭”状态期间,在第一次拉动尝试期间,联接臂28被超控连杆30解除阻挡(例如,在大约28度),而且改为,联接臂28在方向72上自由旋转并阻挡超控连杆30。更具体地,延伸部108清除超控连杆30的表面110,围绕轴线73在方向72上旋转,直到延伸部108抵靠周向地面向的由超控连杆30承载的面114。该接触件将超控连杆30的远端106保持远离复位杆34。几乎同时,联接臂28的构件88与具有电动释放臂26的周向延伸表面116滑动接触(见图18),并且直到构件88接合电动释放臂26。当构件88与相对于轴线52在圆周的或旋转方向72面向的面118接触时完成这种接合(参见图1和图19)。联接臂28现在处于与释放系统25联接的状态。用户对电缆的第二次拉动现在可以释放系统20。
[0083] 本系统20进一步地能够根据其应用的系统提供附加功能。沿相反方向72(即,反向驱动方向)旋转齿轮32可用于提供附加功能,其包括但也不限于闩锁的电动释放,电动锁定,在第一次拉动释放和第二次拉动释放之间(即,联接或分离系统)的电子切换,电动收紧等。系统20还可以替换闩锁中的传统机械儿童锁。系统可以松开类似于儿童锁系统的内部手柄,但是可以通过不将复位马达驱动回到分离状态来关闭。同样,儿童锁可以打开或关闭,而不需要系统中的附加致动器或组件。在崩溃后的情况下,系统可以提供切换到第一次拉动释放或关闭儿童锁的功能。在一种情况下,这可能允许坐在汽车后座的人在没有前排乘客的情况下逃离。
[0084] 术语“约”旨在包括与基于提交本公开时可用的设备的特定量的测量相关联的误差程度。
[0085] 这里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并不旨在限制本公开。如这里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说明,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将进一步理解,,术语“包括”和/或“包含”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详细说明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组。
[0086] 虽然本公开已经参考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并且可以用等同物替换其元件。另外,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实质范围的情况下,在本公开的教导下,可以进行许多修改以适应特定情况或材料。因此,本公开的意图不限于将公开的特定实施例作为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考虑,但是本公开将包括落入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实施例。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