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燃料种类 / 燃料 / 一种在柴油机基础上改用汽油点燃发动机的复合进气道

一种在柴油机基础上改用汽油点燃发动机的复合进气道

阅读:2发布:2021-04-05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在柴油机基础上改用汽油点燃发动机的复合进气道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在柴油机 基础 上改用 汽油 燃料 的 发动机 的复合进气道,是在保留原有柴油机平底缸盖的基础上,通过采用螺旋和切向的复合进气道增加缸内纵向 滚流 强度,在缸内形成斜轴 涡流 。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缸内 湍流 强度的同时促进火焰的径向传播,提高火焰传播速度,从而保证发动机在改用汽油燃料后仍具有较好的动 力 性及经济性,进而配合三效催化器,在后处理系统大为简化的条件下满足中重型商用车发动机性能及排放的要求。(ESM)同样的 发明 创造已同日 申请 发明 专利,下面是一种在柴油机基础上改用汽油点燃发动机的复合进气道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在柴油机基础上改用汽油燃料发动机的复合进气道,其特征在于:由螺旋进气道(1)和切向进气道(2)组成;
所述螺旋进气道(1)由依次相连的直流段(4)、向下盘旋的螺旋段(5)以及螺旋进气道出口(6-1)组成,所述的螺旋段(5)位于气缸的缸盖(8)上方,所述的直流段(4)的进口端为螺旋进气道入口(3-1),所述的螺旋进气道出口(6-1)设置在缸盖上并与气缸内连通,所述缸盖(8)底面为沿平方向设置的平面,在缸盖(8)中心位置安装有火花塞(9);所述的螺旋段(5)的顶部设置有一个用于固定和导向气杆的第一圆孔(7-1),所述第一圆孔(7-1)的中心轴线和所述螺旋进气道出口(6-1)的中心轴线重合;
所述切向进气道(2)的入口端为切向进气道入口(3-2),所述的切向进气道的出口端为切向进气道出口(6-2),所述的切向进气道出口(6-2)设置在缸盖(8)上并与气缸内连通;所述的切向进气道(2)的顶部设置有一个用于固定和导向气门阀杆的第二圆孔(7-2),所述第二圆孔(7-2)的中心轴线和所述切向进气道出口(6-2)的中心轴线重合;
所述螺旋进气道入口(3-1)与所述切向进气道入口(3-2)的形状一致,所述螺旋进气道入口(3-1)和所述切向进气道入口(3-2)所在竖直平面均与缸盖(8)底面所在水平面垂直,所述螺旋进气道出口(6-1)和所述切向进气道出口(6-2)以缸盖(8)的一条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分布;
所述螺旋进气道入口(3-1)中轴线距离螺旋进气道出口(6-1)所在平面之间的高度H与所述切向进气道入口(3-2)中轴线距离切向进气道出口(6-2)所在平面之间的高度H相同;
所述螺旋进气道(1)与螺旋进气道的直流段(4)的竖直中心面相交形成的轮廓线的下侧轮廓线(1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入口直线段(10-1)和第一圆弧段(10-2),所述第一入口直线段(10-1)与螺旋进气道入口(3-1)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夹α1为85-90°;所述第一圆弧段(10-2)的半径R1与螺旋进气道出口(6-1)的半径r1的比值为2.3-2.7,所述第一圆弧段(10-2)在螺旋进气道出口(6-1)位置处的切线与螺旋进气道出口(6-1)所在平面的法向之间的夹角β1为20-30°,所述的第一入口直线段(10-1)和第一圆弧段(10-2)之间的连接圆弧半径R2为4-6mm,所述的第一圆弧段(10-2)与螺旋进气道出口(6-1)之间的连接圆弧半径R3为4-6mm;
所述螺旋进气道的直流段(4)与螺旋进气道的直流段(4)的竖直中心面相交形成的轮廓线的外侧轮廓线(11)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入口直线段(11-1)及第二圆弧段(11-2),所述第二入口直线段(11-1)与螺旋进气道入口(3-1)所在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α2为85-90°;所述第二圆弧段(11-2)的半径R4与螺旋进气道出口(6-1)的半径r1的比值为10-12;所述第二入口直线段(11-1)和所述第二圆弧段(11-2)的相交处相切设置;
所述螺旋进气道螺旋段(5)的蜗壳外半径R5与螺旋进气道出口(6-1)处的半径r1的比值为1.1-1.2,所述螺旋进气道螺旋段(5)的蜗壳内半径R6与螺旋进气道出口(6-1)的半径r1的比值为0.5-0.7,所述螺旋进气道螺旋段(5)的螺旋室高度G与螺旋进气道入口(3-1)水平中心轴线距离螺旋进气道出口(6-1)所在平面之间的高度H的比值为0.6-0.8;
所述切向进气道(2)与切向进气道竖直中心面相交形成的轮廓线的下侧轮廓线(12)包括第三入口直线段(12-1)和出口直线段(12-2),所述出口直线段(12-2)与第三入口直线段(12-1)之间通过连接圆弧连接,所述第三入口直线段(12-1)与切向进气道入口(3-2)所在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α3为85-90°;所述出口直线段(12-2)与切向进气道出口(6-2)所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γ为40-48°,所述的连接圆弧的圆弧半径R7与切向进气道出口(6-2)的半径r2的比值为1.8-2.5,所述的出口直线段(12-2)与切向进气道出口(6-2)之间的连接圆弧半径R8为4-6mm;
所述切向进气道(2)与切向进气道竖直中心面相交形成的轮廓线的上侧轮廓线(1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入口直线段(13-1)及第三圆弧段(13-2),所述第四入口直线段(13-1)与切向进气道入口(3-2)所在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α4为85-90°;所述第三圆弧段(13-2)的半径R9与切向进气道出口(6-2)处的半径r2的比值为5-6,所述第三圆弧段(13-2)在切向进气道出口(6-2)位置处的切线与切向进气道出口(6-2)所在水平面的法向之间的夹角β2为5-
15°,所述第三圆弧段(13-2)与第四入口直线段(13-1)之间的连接圆弧半径R10同切向进气道出口(6-2)处的半径r2的比值为6-7,所述第三圆弧段(13-2)与切向进气道出口(6-2)之间的连接圆弧半径R11为4-6mm。

说明书全文

一种在柴油机基础上改用汽油点燃发动机的复合进气道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进气道结构设计优化,特别是一种在柴油机基础上改用汽油点燃发动机的复合进气道。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排放法规的不断升级,柴油机对后处理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后处理装置集成的复杂程度及使用成本也明显增加。通过在原有柴油机基础上改用汽油燃料当量预混燃烧可仅通过三元催化转化器满足超低排放要求,从而使得后处理系统大为简化,降低发动机整体使用及标定成本;另一方面,柴油机机体强度较高,相比传统汽油机可承受更高爆发压,因此改用汽油燃料后,结合高增压比、高压缩比、废气稀释等先进的燃烧技术仍可实现较高的发动机热效率及升功率,满足商用车需求。然而,现有柴油机平台多采用平底缸盖、螺旋进气道及ω型燃烧室,缸内流动以涡流为主,其主要作用是为增加柴油和空气的混合程度及混合速率,当改用汽油点火燃烧时,有序的涡流流场会限制火焰的径向传播,从而降低火焰传播速度,爆震倾向增加。因此需对该汽油点燃式发动机的进气道结构进行进一步改进。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在柴油机基础上改用汽油点燃发动机的复合进气道,通过气道结构的优化设计打破缸内有序的涡流场,增加纵向滚流强度,提高缸内湍流强度的同时促进火焰的径向传播,提高火焰传播速度。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在柴油机基础上改用汽油燃料的发动机的复合进气道,由螺旋进气道和切向进气道组成;
[0006] 所述螺旋进气道由依次相连的直流段、向下盘旋的螺旋段以及螺旋进气道出口组成,所述的螺旋段位于气缸的缸盖上方,所述的直流段的进口端为螺旋进气道入口,所述的螺旋进气道出口设置在缸盖上并与气缸内连通,所述缸盖底面为沿平方向设置的平面,在缸盖中心位置安装有火花塞;所述的螺旋段的顶部设置有一个用于固定和导向气杆的第一圆孔,所述第一圆孔的中心轴线和所述螺旋进气道出口的中心轴线重合;
[0007] 所述切向进气道的入口端为切向进气道入口,所述的切向进气道的出口端为切向进气道出口,所述的切向进气道出口设置在缸盖上并与气缸内连通;所述的切向进气道的顶部设置有一个用于固定和导向气门阀杆的第二圆孔,所述第二圆孔的中心轴线和所述切向进气道出口的中心轴线重合;
[0008] 所述螺旋进气道入口与所述切向进气道入口的形状一致,所述螺旋进气道入口和所述切向进气道入口所在竖直平面均与缸盖底面所在水平面垂直,所述螺旋进气道出口和所述切向进气道出口以缸盖的一条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分布;
[0009] 所述螺旋进气道入口中轴线距离螺旋进气道出口所在平面之间的高度H与所述切向进气道入口中轴线距离切向进气道出口所在平面之间的高度H相同;
[0010] 所述螺旋进气道与螺旋进气道的直流段的竖直中心面相交形成的轮廓线的下侧轮廓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入口直线段和第一圆弧段,所述第一入口直线段与螺旋进气道入口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夹α1为85-90°;所述第一圆弧段的半径R1与螺旋进气道出口的半径r1的比值为2.3-2.7,所述第一圆弧段在螺旋进气道出口位置处的切线与螺旋进气道出口所在平面的法向之间的夹角β1为20-30°,所述的第一入口直线段和第一圆弧段之间的连接圆弧半径R2为4-6mm,所述的第一圆弧段与螺旋进气道出口之间的连接圆弧半径R3为4-6mm;
[0011] 所述螺旋进气道的直流段与螺旋进气道的直流段的竖直中心面相交形成的轮廓线的外侧轮廓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入口直线段及第二圆弧段,所述第二入口直线段与螺旋进气道入口所在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α2为85-90°;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半径R4与螺旋进气道出口的半径r1的比值为10-12;所述第二入口直线段和所述第二圆弧段的相交处相切设置;
[0012] 所述螺旋进气道螺旋段的蜗壳外半径R5与螺旋进气道出口处的半径r1的比值为1.1-1.2,所述螺旋进气道螺旋段的蜗壳内半径R6与螺旋进气道出口的半径r1的比值为
0.5-0.7,所述螺旋进气道螺旋段的螺旋室高度G与螺旋进气道入口水平中心轴线距离螺旋进气道出口所在平面之间的高度H的比值为0.6-0.8;
[0013] 所述切向进气道与切向进气道竖直中心面相交形成的轮廓线的下侧轮廓线包括第三入口直线段和出口直线段,所述出口直线段与第三入口直线段之间通过连接圆弧连接,所述第三入口直线段与切向进气道入口所在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α3为85-90°;所述出口直线段与切向进气道出口所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γ为40-48°,所述的连接圆弧的圆弧半径R7与切向进气道出口的半径r2的比值为1.8-2.5,所述的出口直线段与切向进气道出口之间的连接圆弧半径R8为4-6mm;
[0014] 所述切向进气道与切向进气道竖直中心面相交形成的轮廓线的上侧轮廓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入口直线段及第三圆弧段,所述第四入口直线段与切向进气道入口所在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α4为85-90°;所述第三圆弧段的半径R9与切向进气道出口处的半径r2的比值为5-6,所述第三圆弧段在切向进气道出口位置处的切线与切向进气道出口所在水平面的法向之间的夹角β2为5-15°,所述第三圆弧段与第四入口直线段之间的连接圆弧半径R10同切向进气道出口处的半径r2的比值为6-7,所述第三圆弧段与切向进气道出口之间的连接圆弧半径R11为4-6mm。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6] 通过螺旋和切向复合进气道的设计增加缸内纵向滚流强度,在缸内形成斜轴涡流,一方面增加点火时刻火花塞位置的湍流强度,促进火核的形成和火焰的早期传播;另一方面原螺旋进气道燃烧系统内的有序涡流场被扰乱,将明显提高燃烧过程中火焰传播速度,降低爆震倾向,提高缸内最大爆发压力,使得发动机改用汽油燃料后仍可实现相对较高的热效率及升功率,从而保证发动机在改用汽油燃料后仍具有较好的动力性及经济性,进而配合三效催化器,在后处理系统大为简化的条件下满足中重型商用车发动机性能及排放的要求。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柴油机基础上改用汽油点燃发动机的复合气道的俯视示意图;
[0018] 图2为螺旋进气道在A-A截面的剖面图;
[0019] 图3为切向进气道在B-B截面的剖面图;
[0020]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柴油机基础上改用汽油点燃发动机的复合气道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结构,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22]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在柴油机基础上改用汽油点燃发动机的复合进气道由螺旋进气道1和切向进气道2组成。
[0023] 所述螺旋进气道1由依次相连的直流段4、向下盘旋的螺旋段5以及螺旋进气道出口6-1组成,所述的螺旋段5位于气缸的缸盖8上方。所述的直流段4的进口端为螺旋进气道入口3-1。所述的螺旋进气道出口6-1设置在缸盖8上,并与气缸内连通。所述缸盖8底面为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平面,在缸盖8中心位置安装有火花塞9。所述的螺旋段5的顶部设置有一个用于固定和导向气门阀杆的第一圆孔7-1,所述第一圆孔7-1的中心轴线和所述螺旋进气道出口6-1的中心轴线重合。
[0024] 所述切向进气道2的入口端为切向进气道入口3-2,所述的切向进气道2的出口端为切向进气道出口6-2。所述的切向进气道出口6-2设置在缸盖8上并与气缸内连通。所述的切向进气道2的顶部设置有一个用于固定和导向气门阀杆的第二圆孔7-2,所述第二圆孔7-2的中心轴线和所述切向进气道出口6-2的中心轴线重合。
[0025] 所述螺旋进气道入口3-1与所述切向进气道入口3-2的形状一致,所述螺旋进气道入口3-1和所述切向进气道入口3-2所在竖直平面均与缸盖8底面所在水平面垂直。所述螺旋进气道出口6-1和所述切向进气道出口6-2以缸盖8的一条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分布。
[0026]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螺旋进气道入口3-1中轴线距离螺旋进气道出口6-1所在平面之间的高度H与所述切向进气道入口3-2中轴线距离切向进气道出口6-2所在平面之间的高度H相同。
[0027] 如图2所示,所述螺旋进气道1与螺旋进气道的直流段4的竖直中心面A-A相交形成的轮廓线的下侧轮廓线1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入口直线段10-1和第一圆弧段10-2,所述第一入口直线段10-1与螺旋进气道入口3-1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α1为85-90°;所述第一圆弧段10-2的半径R1与螺旋进气道出口6-1的半径r1的比值为2.3-2.7,所述第一圆弧段10-2在螺旋进气道出口6-1位置处的切线与螺旋进气道出口6-1所在平面的法向之间的夹角β1为20-30°,所述的第一入口直线段10-1和第一圆弧段10-2之间的连接圆弧半径R2为4-
6mm,所述的第一圆弧段10-2与螺旋进气道出口6-1之间的连接圆弧半径R3为4-6mm。
[0028] 如图2所示,所述螺旋进气道1的直流段4与螺旋进气道直流段4的竖直中心面A-A相交形成的轮廓线的外侧轮廓线11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入口直线段11-1及第二圆弧段11-2,所述第二入口直线段11-1与螺旋进气道入口3-1所在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α2为85-90°;
所述第二圆弧段11-2的半径R4与螺旋进气道出口6-1的半径r1的比值为10-12;所述第二入口直线段11-1和所述第二圆弧段11-2的相交处相切设置。
[0029] 如图1所示,所述螺旋进气道螺旋段5的蜗壳外半径R5与螺旋进气道出口6-1处的半径r1的比值为1.1-1.2,所述螺旋进气道螺旋段5的蜗壳内半径R6与螺旋进气道出口6-1的半径r1的比值为0.5-0.7。如图2所示,所述螺旋进气道螺旋段5的螺旋室高度G与螺旋进气道入口3-1水平中心轴线距离螺旋进气道出口6-1所在平面之间的高度H的比值为0.6-0.8,如图2所示。
[0030] 如图3所示,所述切向进气道2与切向进气道竖直中心面B-B相交形成的轮廓线的下侧轮廓线12包括第三入口直线段12-1和出口直线段12-2,所述出口直线段12-2与第三入口直线段12-1之间通过连接圆弧连接,所述第三入口直线段12-1与切向进气道入口3-2所在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α3为85-90°;所述出口直线段12-2与切向进气道出口6-2所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γ为40-48°,所述的连接圆弧的圆弧半径R7与切向进气道出口6-2的半径r2的比值为1.8-2.5,所述的出口直线段12-2与切向进气道出口6-2之间的连接圆弧半径R8为4-6mm。
[0031] 如图3所示,所述切向进气道2与切向进气道竖直中心面B-B相交形成的轮廓线的上侧轮廓线1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入口直线段13-1及第三圆弧段13-2,所述第四入口直线段13-1与切向进气道入口3-2所在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α4为85-90°;所述第三圆弧段13-2的半径R9与切向进气道出口6-2处的半径r2的比值为5-6,所述第三圆弧段13-2在切向进气道出口6-2位置处的切线与切向进气道出口6-2所在水平面的法向之间的夹角β2为5-15°,所述第三圆弧段13-2与第四入口直线段13-1之间的连接圆弧半径R10同切向进气道出口6-2处的半径r2的比值为6-7,所述第三圆弧段13-2与切向进气道出口6-2之间的连接圆弧半径R11为4-6mm。
[0032] 实施例1
[0033] 本实施例中发动机气缸直径D为90mm,压缩比为12,缸盖为四气门结构。如图1所示,该发动机的复合进气道由螺旋进气道1和切向进气道2组成。螺旋进气道1由依次相连的直流段4、向下盘旋的螺旋段5以及螺旋进气道出口6-1组成,螺旋段5位于气缸的缸盖8上方。直流段4的进口端为螺旋进气道入口3-1。螺旋进气道出口6-1出口设置在缸盖8上并与气缸内连通。缸盖8底面为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平面,在缸盖8中心位置安装有火花塞9。螺旋段5的顶部设置有一个用于固定和导向气门阀杆的第一圆孔7-1,第一圆孔7-1的中心轴线和螺旋进气道出口6-1的中心轴线重合。切向进气道2的入口端为切向进气道入口3-2,切向进气道2的出口端为切向进气道出口6-2。切向进气道出口6-2设置在缸盖8上并与气缸内连通。切向进气道2的顶部设置有一个用于固定和导向气门阀杆的第二圆孔7-2,第二圆孔7-2的中心轴线和切向进气道出口6-2的中心轴线重合螺旋进气道入口3-1与切向进气道入口3-2的形状一致,螺旋进气道入口3-1和切向进气道入口3-2所在竖直平面均与缸盖8底面所在水平面垂直。螺旋进气道出口6-1和切向进气道出口6-2以缸盖8的一条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分布。如图2和图3所示,螺旋进气道入口3-1中轴线距离螺旋进气道出口6-1所在平面之间的高度H与所述切向进气道入口3-2中轴线距离切向进气道出口6-2所在平面之间的高度H相同,均为51mm。
[0034] 本实施例中,螺旋进气道出口6-1的半径r1为20mm,切向进气道出口6-2的半径r2为20mm。如图2所示,螺旋进气道1与螺旋进气道直流段4的竖直中心面A-A相交形成的轮廓线的下侧轮廓线1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入口直线段10-1和第一圆弧段10-2,第一入口直线段10-1与螺旋进气道入口3-1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α1为85°;第一圆弧段10-2的半径R1为53mm,第一圆弧段10-2在螺旋进气道出口6-1位置处的切线与螺旋进气道出口6-1所在平面的法向之间的夹角β1为23°,第一入口直线段10-1和第一圆弧段10-2之间的连接圆弧半径R2为5mm,第一圆弧段10-2与螺旋进气道出口6-1之间的连接圆弧半径R3为5mm。螺旋进气道1的直流段4与螺旋进气道直流段4的竖直中心面A-A相交形成的轮廓线的外侧轮廓线11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入口直线段11-1及第二圆弧段11-2,第二入口直线段11-1与螺旋进气道入口3-1所在平面的夹角α2为89°;第二圆弧段的半径R4为230mm;第二入口直线段11-1和所述第二圆弧段11-2的相交处相切设置。如图1所示,螺旋进气道螺旋段5的蜗壳外半径R5为24mm,螺旋进气道螺旋段5的蜗壳内半径R6为13mm;螺旋进气道螺旋段5的螺旋室高度G为35.7mm,如图2所示。如图3所示,切向进气道2与切向进气道竖直中心面B-B相交形成的轮廓线的下侧轮廓线12包括第三入口直线段12-1和出口直线段12-2,出口直线段12-2与第三入口直线段12-1之间通过连接圆弧连接,第三入口直线段12-1与切向进气道入口3-2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α3为86°;出口直线段12-2与切向进气道出口6-2所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γ为44°,连接圆弧的圆弧半径R7为42mm,出口直线段12-2与切向进气道出口6-2之间的连接圆弧半径R8为5mm。切向进气道2与切向进气道竖直中心面B-B相交形成的轮廓线的上侧轮廓线1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入口直线段13-1及第三圆弧段13-2,第四入口直线段13-1与切向进气道入口3-2所在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α4为90°;第三圆弧段13-2的半径R9为104mm,第三圆弧段13-2在切向进气道出口6-2位置处的切线与切向进气道出口6-2所在水平面的法向之间的夹角β2为11°,第三圆弧段13-2与第四入口直线段13-1之间的连接圆弧半径R10为
132mm,第三圆弧段13-2与切向进气道出口6-2之间的连接圆弧半径R11为5mm。
[0035] 测试效果:
[0036] 本实用新型在保留原有柴油机平底缸盖的基础上,通过采用螺旋和切向的复合进气道增加缸内纵向滚流强度,在缸内形成斜轴涡流,增加点火时刻火花塞位置的湍流强度,促进火核的形成和火焰的早期传播,并且将原螺旋进气道燃烧系统内的有序涡流场扰乱,明显提高燃烧过程中火焰传播速率,降低爆震倾向。
[0037] 尽管上面结合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变形,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