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农用化学品和农药 / 农用化学品 / 肥料 / 硫包衣尿素 / 含有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及用途

含有噻霉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及用途

阅读:47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含有噻霉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及用途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含有噻霉 酮 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其有效成分为噻霉酮、氟吡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有效成分噻霉酮、氟吡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 质量 含量分别为1%-10%,1%-20%,1%-30%,其余为辅助成分。本发明所述种衣剂能够有效用于防治花生、 马 铃薯、玉米和小麦 农作物 的地下 害虫 蛴螬和地老虎、马铃薯软腐病及花生、玉米和小麦根腐病。,下面是含有噻霉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及用途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含有噻霉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为噻霉酮、氟吡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有效成分噻霉酮、氟吡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质量比例为1-10:1-20:1-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噻霉酮、氟吡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质量含量分别为1%-10%、1%-20%、
1%-30%,其余为辅助成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种衣剂可以配制成的农药制剂剂型为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含有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种衣剂剂型为悬浮种衣剂时,制剂中各成分所占的质量比为噻霉酮1%-
10%,氟吡菌酰胺1%-20%,氯虫苯甲酰胺1%-30%,辅助成分为:分散剂1%-5%,防冻剂
1%-5%,成膜剂0.1%-5%,增稠剂1%-5%,消泡剂0.1%-2%,警戒色1%-5%,补足
100%;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上述配方中各组分充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在砂磨机中砂磨2-3小时,使粒径在5微米以下,即得悬浮种衣剂。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含有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种衣剂剂型为可分散粉剂时,制剂中各成分所占的质量比为噻霉酮1%-
10%,氟吡菌酰胺1%-20%,氯虫苯甲酰胺1%-30%,辅助成分为:分散剂2%-8%,润湿剂
1%-6%,成膜剂1%-10%,警戒色1%-5%,填料补足100%;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上述配方中的各组分混合,在混合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经气流粉碎机进行粉碎,混合均匀后即得本发明的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含有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种衣剂剂型为可分散粒剂时,制剂中各成分所占的质量比为噻霉酮1%-
10%,氟吡菌酰胺1%-20%,氯虫苯甲酰胺1%-30%,辅助成分为:分散剂1%-6%,润湿剂
2%-6%,崩解剂1%-10%,成膜剂1%-5%,警戒色1%-5%,填料补足100%;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均匀,进行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机造粒,或加水捏合后进行挤压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即得本发明的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含有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其特征在于:
它的分散剂选自木质素磺酸盐,磺酸盐,聚羧酸盐,环己酮甲缩聚物,萘磺酸盐甲醛缩聚物,脂肪胺聚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它的润湿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拉开粉,润湿渗透剂T,茶皂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它的崩解剂选自膨润土,尿素,硫酸铵,硫酸钠,酸钠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它的增稠剂选自黄原胶,酸镁,羟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聚乙烯醇,海藻酸钠,阿拉伯胶,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钠等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它的成膜剂选择黄原胶,羟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海藻酸钠,聚乙烯醇,阿拉伯胶,聚丙烯酰胺,聚乙二醇,聚醋酸乙烯酯,淀粉等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它的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尿素,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它的消泡剂选自有机硅类消泡剂,脂肪醇类化合物,脂肪酸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它的填料选自高岭土,轻质碳酸钙,硅藻土,膨润土,凹凸棒土,陶土,白炭黑,玉米淀粉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它的警戒色选自玫瑰紫,玫瑰红,品红,胭脂红,酸性大红等色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用于花生、铃薯、玉米和小麦农作物播种时种子包衣处理及苗期防治花生、马铃薯、玉米和小麦农作物的地下害虫蛴螬和地老虎、马铃薯软腐病及花生、玉米和小麦根腐病。

说明书全文

含有噻霉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及用途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药复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

背景技术

[0002] 种衣剂是一种用于作物种子处理的,具有成膜特性的农药制剂,它能在种子表面固化含有农药有效成分的称为种衣的膜。种衣剂在土壤中吸膨胀但不被溶解,不影响种子正常发芽所需的水分和空气通过,所含的农药药效成分能够缓慢释放,保护种子不被地下害虫及各种病菌的伤害,具有防治苗期病害和虫害,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作物苗期健康生长等功效。
[0003] 噻霉酮(Benziothiazolinone),属异噻唑类杂环化合物,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性杀菌剂,也是一种保护性杀菌剂。其作用机制主要是:与细菌、真菌的细胞膜表面的阴离子结合或与巯基反应,破坏蛋白质和细胞膜的合成系统,抑制细菌、真菌的繁殖,干扰病原菌细胞新陈代谢,使其生理紊乱,导致病原菌死亡。该化合物对因细菌、真菌引起的农作物的腐烂病、溃疡病、炭疽病、黑星病、叶斑病、霜霉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对农作物十分安全。
[0004] 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化学式:C18H14BrCl2N5O2,化学名称:3-溴-N-[4-氯-2-甲基-6-[(甲基甲酰基)苯]-1-(3-氯吡啶-2-基)-1H-吡唑-5-甲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是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广谱杀虫剂,主要防治多种作物的鳞翅目害虫,特别是对幼虫活性高,对其他害虫也有较好的防效。其作用机理是激活兰尼受体,释放平滑肌和横纹肌细胞内贮存的,引起肌肉调节衰弱、麻瘅,直至害虫死亡。作用方式为胃毒和接触毒性,胃毒为主要作用方式。氯虫苯甲酰胺可经茎、叶表面渗透植物体内,还可通过根部吸收和在木质部移动。
[0005] 氟吡菌酰胺(Fluopyram),化学式:C17H20ClN3O2,化学名称:2,6-二氯-N-[(3-氯-5-三氟甲基-2-吡啶基)甲基]苯甲酰胺,是一种吡啶乙基苯甲酰胺类杀菌剂,通过阻碍呼吸链中琥珀酸脱氢霉的电子转移而抑制线粒体呼吸。可用于防除包括葡萄、梨和核果、蔬菜和大田作物等在内的70多种作物上的灰霉病、白粉病、菌核病等多种病害。
[0006] 蛴螬(Anomala cuprea),金龟甲的幼虫,对果园苗圃幼苗及其他作物的危害主要是春秋两季最重。蛴螬咬食幼苗嫩茎,薯芋类根被钻成孔眼,当植株枯黄而死时,它又转移到别的植株继续危害。此外,因蛴螬造成的伤口还可诱发病害。其中植食性蛴螬食性广泛,危害多种农作物、经济作物和花卉苗木,喜食刚播种的种子、根、块茎以及幼苗,是世界性的地下害虫,危害很大。
[0007] 地老虎,其主要种类有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大地老虎(Agrotistokionis)和黄地老虎(Euxoa segetum)等。地老虎为害特点是将茎基部咬断,造成作物缺苗断条。其中以小地老虎分布广、数量多为害重。地老虎喜欢在湿润的黏土地生活,大小地老虎常混合发生。在沿湖沿河的低湿洼地,或洪泛区、过水地、季节性积水地等处发生较严重。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幼虫钻挖敏捷、性凶暴,常互相残杀,耐饥强,对新鲜的泡桐叶和花有一定趋性。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对糖酒醋液有明显的趋性,并有季节性长距离迁飞的特性。
[0008] 花生根腐病,在花生各生育期皆可发生。花生播后出苗前染病,可引起烂种、烂芽。苗期受害引致根腐、苗枯;成株期受害引致根腐、茎基腐和荚腐,病株地上部表现矮小、生长不良、叶片变黄,终致全株枯萎。由于本病发病部位主要在根部及维管束,使病株根变褐腐烂,维管束变褐,主根皱缩干腐,形似老鼠尾状,患部表面有黄白色至淡红色霉层。病菌习居土壤中,在土中能存活数年,属维管束寄生菌,可堵塞导管和分泌毒素而使植株枯萎。
[0009] 小麦根腐病,由禾旋孢腔菌引起,为害小麦幼苗、成株的根、茎、叶、穗和种子的一种真菌病害。根腐病分布极广、小麦种植国家均有发生,中国主要发生在东北、西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区,近年来不断扩大,广东、福建麦区也有发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引起茎基腐、根腐;多湿地区除以上症状外,还引起叶斑、茎枯、穗颈枯。幼苗受侵,芽鞘和根部变褐甚至腐烂;严重时,幼芽不能出土而枯死;在分蘖期,根茎部产生褐斑,叶鞘发生褐色腐烂,严重时也可引起幼苗死亡。
[0010] 玉米根腐病,腐霉菌引起的根腐病,主要表现为中胚轴和整个根系逐渐变褐、变软、腐烂,根系生长严重受阻;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幼苗死亡。由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病斑主要发生在须根和中胚轴上,病斑褐色,沿中胚轴逐渐扩展,环剥胚轴并造成胚轴缢缩、干枯。病害侵染严重时,可导致幼苗叶片枯黄直至植株枯死。由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主要表现为根系端部的幼嫩部分呈现深褐色腐烂,组织逐渐坏死;与籽粒相连的中胚轴下部发生褐变、腐烂;植株叶片尖端变黄,病害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
[0011] 铃薯软腐病,是细菌性病害,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变种和黑胫病欧氏杆菌变种是软腐病的常见病原。这两种病原属厌气细菌,易在水中传播。软腐病的侵染循环与黑胫病相似。一般易从其他病斑进入,形成二次侵染、复合侵染。早前被感染的母株,可通过匍匐茎侵染子代块茎。温暖和高湿及缺有利于块茎软腐。地温在20℃-25℃或在25℃以上,收获的块茎会高度感病。遍布全世界马铃薯产区,每年不同程度的发生,是欧、美国家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
[0012] 目前,由于单剂产品使用频率过高,使得害虫和病菌抗药性正逐渐增强,对害虫和病菌的防治效果大大降低,即使加大用药量也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目前还没有关于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的报道。本专利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发现了这三种农药在种子的病害、尤其是防治花生、马铃薯、玉米和小麦农作物的地下害虫蛴螬和地老虎、马铃薯软腐病及花生、玉米和小麦根腐病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发明内容

[0013]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有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用于种子包衣使用,具有良好的杀虫和杀菌效果,用于防治花生、马铃薯、玉米和小麦农作物的地下害虫蛴螬和地老虎、马铃薯软腐病及花生、小麦和玉米根腐病。
[0014]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5] 所述的一种含有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有效成分为噻霉酮、氟吡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有效成分噻霉酮、氟吡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质量比例为1-10:1-20:1-30。
[0016] 所述的有效成分噻霉酮、氟吡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质量含量分别为1%-10%、1%-20%、1%-30%,其余为辅助成分。
[0017] 所述的种衣剂可以配制成的农药制剂剂型为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
[0018] 所述的种衣剂剂型为悬浮种衣剂时,制剂中各成分所占的质量比为噻霉酮1%-10%,氟吡菌酰胺1%-20%,氯虫苯甲酰胺1%-30%,辅助成分为:分散剂1%-5%,防冻剂
1%-5%,成膜剂0.1%-5%,增稠剂1%-5%,消泡剂0.1%-2%,警戒色1%-5%,水补足
100%;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上述配方中各组分充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在砂磨机中砂磨2-3小时,使粒径在5微米以下,即得悬浮种衣剂。
[0019] 所述的种衣剂剂型为可分散粉剂时,制剂中各成分所占的质量比为噻霉酮1%-10%,氟吡菌酰胺1%-20%,氯虫苯甲酰胺1%-30%,辅助成分为:分散剂2%-8%,润湿剂
1%-6%,成膜剂1%-10%,警戒色1%-5%,填料补足100%;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上述配方中的各组分混合,在混合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经气流粉碎机进行粉碎,混合均匀后即得本发明的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0020] 所述的种衣剂剂型为可分散粒剂时,制剂中各成分所占的质量比为噻霉酮1%-10%,氟吡菌酰胺1%-20%,氯虫苯甲酰胺1%-30%,辅助成分为:分散剂1%-6%,润湿剂
2%-6%,崩解剂1%-10%,成膜剂1%-5%,警戒色1%-5%,填料补足100%;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均匀,进行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机造粒,或加水捏合后进行挤压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即得本发明的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
[0021] 所述的分散剂选自木质素磺酸盐,磺酸盐,聚羧酸盐,环己酮甲缩聚物,萘磺酸盐甲醛缩聚物,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0022] 润湿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钙,拉开粉,润湿渗透剂T,茶皂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0023] 崩解剂选自膨润土,尿素,硫酸铵,硫酸钠,酸钠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0024] 增稠剂选自黄原胶,酸镁,羟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聚乙烯醇,海藻酸钠,阿拉伯胶,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钠等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0025] 成膜剂选择黄原胶,羟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海藻酸钠,聚乙烯醇,阿拉伯胶,聚丙烯酰胺,聚乙二醇,聚醋酸乙烯酯,淀粉等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0026] 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尿素,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0027] 消泡剂选自有机硅类消泡剂,脂肪醇类化合物,脂肪酸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0028] 填料选自高岭土,轻质碳酸钙,硅藻土,膨润土,凹凸棒土,陶土,白炭黑,玉米淀粉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0029] 警戒色选自玫瑰紫,玫瑰红,品红,胭脂红,酸性大红等色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0030] 所述的含有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用于花生、马铃薯、玉米和小麦农作物播种时种子包衣处理及苗期防治花生、马铃薯、玉米和小麦农作物的地下害虫蛴螬和地老虎、马铃薯软腐病及花生、玉米和小麦根腐病。
[0031]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
[0032] 1.目前现有的技术对花生、马铃薯、玉米和小麦农作物的病虫害的防治还是以叶面喷雾的方式为主,病虫害的防治需要通过多次施药才能有效控制,耗费人力物力,易增加病虫害抗药性,易造成环境污染。噻霉酮可以有效的预防细菌性和真菌性病害,氟吡菌酰胺作为杀菌剂可以抑制根腐病的发生,对种子处理后提前进行预防保护,大大提高药效,减小病害的发生。新政策新形势下,我们以绿色、省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药利用率为向导。本发明所述的含有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一次种子处理可以有效的控制病虫害和真菌细菌病害,使持效期增长,进而减少农药量和使用次数,减低防治成本,节省劳动力,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药的使用率;
[0033] 2.本发明所述的含有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组合物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0034] 3.本发明所述的含有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组合物用药量少,不易产生抗性;
[0035] 4.本发明所述的含有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组合物绿色、安全,对作物及害虫的天敌安全,对环境和人类安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
[0036] 5.本发明将杀细菌剂噻霉酮、杀真菌剂氟吡菌酰胺及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复配作为种衣剂,对植物生长周期的细菌真菌病害及地下虫害有很好的预防控制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不代表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8] 制剂实施例1:3%噻霉酮■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0039] 噻霉酮1%,氟吡菌酰胺1%,氯虫苯甲酰胺1%,分散剂6%,润湿剂3%,成膜剂4%,警戒色3%,填料补足100%,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后制得。
[0040] 制剂实施例2:8%噻霉酮■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0041] 噻霉酮1%,氟吡菌酰胺2%,氯虫苯甲酰胺5%,分散剂8%,润湿剂2%,成膜剂2%,警戒色3%,填料补足100%,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后制得。
[0042] 制剂实施例3:33%噻霉酮■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0043] 噻霉酮1%,氟吡菌酰胺2%,氯虫苯甲酰胺30%,分散剂6%,润湿剂4%,成膜剂3%,警戒色2%,填料补足100%。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后制得。
[0044] 制剂实施例4:16%噻霉酮■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0045] 噻霉酮3%,氟吡菌酰胺5%,氯虫苯甲酰胺8%,分散剂6%,润湿剂3%,成膜剂4%,警戒色3%,填料补足100%,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后制得。
[0046] 制剂实施例5:20%噻霉酮■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0047] 噻霉酮3%,氟吡菌酰胺5%,氯虫苯甲酰胺12%,分散剂8%,润湿剂2%,成膜剂2%,警戒色3%,填料补足100%,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后制得。
[0048] 制剂实施例6:18%噻霉酮■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0049] 噻霉酮3%,氟吡菌酰胺5%,氯虫苯甲酰胺10%,分散剂6%,润湿剂4%,成膜剂3%,警戒色2%,填料补足100%。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后制得。
[0050] 制剂实施例7:17%噻霉酮■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悬浮种衣剂[0051] 将分散剂4%,防冻剂4%,增稠剂3%,消泡剂0.5%,成膜剂1%,警戒色3%,水补足100%,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依次加入噻霉酮2%,氟吡菌酰胺10%,氯虫苯甲酰胺5%,在砂磨机中砂磨2-3小时,使粒径在5微米以下后制得。
[0052] 制剂实施例8:20%噻霉酮■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悬浮种衣剂[0053] 将分散剂5%,防冻剂3%,增稠剂3%,消泡剂0.5%,成膜剂3%,警戒色3%,水补足100%,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依次加入噻霉酮2%,氟吡菌酰胺10%,氯虫苯甲酰胺8%,在砂磨机中砂磨2-3小时,使粒径在5微米以下后制得。
[0054] 制剂实施例9:25%噻霉酮■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悬浮种衣剂[0055] 将分散剂5%,防冻剂5%,增稠剂2%,消泡剂0.5%,成膜剂2%,警戒色4%,水补足100%,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依次加入噻霉酮2%,氟吡菌酰胺10%,氯虫苯甲酰胺13%,在砂磨机中砂磨2-3小时,使粒径在5微米以下后制得。
[0056] 制剂实施例10:23%噻霉酮■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悬浮种衣剂[0057] 将分散剂4%,防冻剂4%,增稠剂3%,消泡剂0.5%,成膜剂1%,警戒色3%,水补足100%,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依次加入噻霉酮3%,氟吡菌酰胺10%,氯虫苯甲酰胺10%,在砂磨机中砂磨2-3小时,使粒径在5微米以下后制得。
[0058] 制剂实施例11:19%噻霉酮■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悬浮种衣剂[0059] 将分散剂5%,防冻剂3%,增稠剂3%,消泡剂0.5%,成膜剂3%,警戒色3%,水补足100%,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依次加入噻霉酮3%,氟吡菌酰胺8%,氯虫苯甲酰胺8%,在砂磨机中砂磨2-3小时,使粒径在5微米以下后制得。
[0060] 制剂实施例12:20%噻霉酮■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悬浮种衣剂[0061] 将分散剂5%,防冻剂5%,增稠剂2%,消泡剂0.5%,成膜剂2%,警戒色4%,水补足100%,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依次加入噻霉酮3%,氟吡菌酰胺7%,氯虫苯甲酰胺10%,在砂磨机中砂磨2-3小时,使粒径在5微米以下后制得。
[0062] 制剂实施例13:26%噻霉酮■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0063] 噻霉酮1%,氟吡菌酰胺20%,氯虫苯甲酰胺5%,分散剂8%,润湿剂3%,崩解剂15%,成膜剂3%,警戒色4%,填料补足100%。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后混合均匀,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机或加水捏合后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制得。
[0064] 制剂实施例14:16%噻霉酮■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0065] 噻霉酮1%,氟吡菌酰胺5%,氯虫苯甲酰胺10%%,分散剂5%,润湿剂5%,崩解剂10%,成膜剂2%,警戒色3%,填料补足100%。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后混合均匀,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机或加水捏合后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制得。
[0066] 制剂实施例15:40%噻霉酮■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0067] 噻霉酮10%,氟吡菌酰胺5%,氯虫苯甲酰胺25%,分散剂6%,润湿剂3%,崩解剂20%,成膜剂3%,警戒色1%,填料补足100%。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后混合均匀,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机或加水捏合后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制得。
[0068] 本实验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确定三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共毒系数(CTC),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
[0069]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效EC50)×100;
[0070] 理论毒力系数(TTI)=A药剂的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的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0071]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0072] 室内毒力测定实验采用浸虫法,将氯虫苯甲酰胺原药、氟吡菌酰原药和噻霉酮原药按一定比例配制,并稀释成5个浓度进行毒力实验,根据实验所得数据计算出LC50,并根据LC50计算出毒力指数与共毒系数。
[0073] 室内生测所需要的害虫均在害虫的发生期人工捕捉,所需害虫为蛴螬和地老虎成虫,对不同成虫在实验前进行处理。
[0074] 蛴螬:将成虫移入装有消毒保湿的沙壤土容器中,沙壤土的含水量为17%,厚度为10cm,纱网封口,置于25℃下以苹果树枝条为饲料进行饲养,隔天换一次饲料,同时收集土壤中的虫卵。将虫卵放入装有含水量为10%-20%的消毒沙壤土的培养皿中,盖上盖子,观察虫卵的发育情况。将初孵幼虫转移到装有含水量15%消毒沙壤土的养虫盒内,于25℃下单头饲养,用麦芽饲养至2龄。选择孵化天数一致的2龄(3d-5d)初期健康状况和个头大小相似的幼虫进行实验,将其浸入每个比例下5个不同浓度的药液中10s,后用滤纸吸去多余药液,重复4次,每个重复浸虫15头,并设4个不含药剂处理的空白对照。将上述处理过的幼虫转移至有新鲜花生叶片作为食物的玻璃管中,管口用潮湿的黑布遮盖,置于温度为25℃,湿度为70%的条件下进行饲养观察。
[0075] 地老虎:将成虫移入养虫笼内,以蜂蜜液为营养物质于25℃下饲养。在养虫笼中放入白纸供产卵,每天收集一次虫卵。将收集到的虫卵与25℃条件下进行孵化,将孵化的幼虫置于养虫盒内,饲养至3龄。选择孵化天数一致的3龄初期健康状况和个头大小相似的幼虫进行实验,将其浸入每个比例下5个不同浓度的药液中10s,后用滤纸吸去多余药液,重复4次,每个重复浸虫15头,并设4个不含药剂处理的空白对照。将上述处理过的幼虫转移至有新鲜花生叶片的玻璃管中于温度为25℃,湿度为70%的条件下进行饲养观察。
[0076] 检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如下:
[0077] 处理后72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判断标准为虫体明显收缩或针刺不能正常爬动,记录总虫数和死亡虫数。
[0078] 死亡率(%)=死亡虫数/处理虫数×100
[0079] 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空白死亡率)/(1-空白死亡率)×100[0080] 对照死亡率<5%,无需校正;对照死亡率5%-20%,需校正;对照死亡率>20%,试验需重新做。
[0081] 马铃薯软腐病:室内抑菌效果测定方法:采用浊度法测定杀菌组合物对病菌的抑制作用。试验遵照国家行业标准《NYT1156.16-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16部分:抑制细菌生长量试验浑浊度法》,稀释成不同浓度的药剂母液,充分震荡混匀后,将不同体积的药剂母液加入装有50ml NB培养基的250ml规格三瓶中,配成不同浓度的含药培养基,对照加同体积无菌水,充分混匀后备用。将培养好的病菌稀释到100NTU。每瓶含药培养基接种50μL种子液,于30℃200rpm培养24h后,分别测各瓶的浑浊度值。测得的数据输入Excel表格,采用以下公式计算该药剂在各浓度下对病菌的生长抑制率。
[0082]
[0083] 花生、玉米和小麦根腐病:室内真菌抑菌效果测定方法: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NY/T1156.2-2006》。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结果基础上,根据不同药剂组合和配比不同,浓度梯度设置亦有所不同,抑菌率在5%-90%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设清水对照组,重复三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针将菌饼接于不同药剂浓度的培养基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盖上皿盖,置于适宜温度的烘箱中培养;
待对照组菌落长满时,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单位为毫米(mm)。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其平均值。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各药剂处理的菌丝生长抑制率,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几率值做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
[0084]
[0085] 按照上述试验方法分别进行了对蛴螬和地老虎及软腐病和根腐病的室内毒力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6所示。
[0086] 生测实施例1
[0087] 表1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不同配比对蛴螬的毒力测定结果[0088]
[0089] 由测定结果表1可知:噻霉酮、氟吡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对蛴螬的LC50分别为15.84mg/L、13.24mg/L和3.28mg/L,按有效成分质量比1-10:1-20:1-30比例混配后对蛴螬均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
[0090] 生测实施例2
[0091] 表2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不同配比对地老虎的毒力测定结果[0092]
[0093]
[0094] 由测定结果表2可知:噻霉酮、氟吡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对地老虎的LC50分别为18.13mg/L、17.88mg/L和3.45mg/L,按有效成分质量比1-10:1-20:1-30比例混配后对地老虎均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
[0095] 生测实施例3
[0096] 表3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不同配比对马铃薯软腐病的毒力测定结果
[0097]
[0098]
[0099] 由测定结果表3可知:氯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对马铃薯软腐病的LC50分别为2.74mg/L、3.49mg/L和12.78mg/L,按有效成分质量比1-10:1-20:1-30比例混配后对马铃薯软腐病均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
[0100] 生测实施例4
[0101] 表4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不同配比对花生根腐病的毒力测定结果[0102]
[0103] 由测定结果表4可知: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对花生根腐病的LC50分别为2.93mg/L、2.88mg/L和13.96mg/L,按有效成分质量比1-10:1-20:1-30比例混配后对花生根腐病均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
[0104] 生测实施例5
[0105] 表5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不同配比对玉米根腐病的毒力测定结果[0106]
[0107] 由测定结果表5可知: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对玉米根腐病的LC50分别为2.77mg/L、1.75mg/L和13.74mg/L,按有效成分质量比1-10:1-20:1-30比例混配后对玉米根腐病均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
[0108] 生测实施例6
[0109] 表6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不同配比对小麦根腐病的毒力测定结果[0110]
[0111] 由测定结果表6可知: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对小麦根腐病的LC50分别为2.35mg/L、1.48mg/L和11.87mg/L,按有效成分质量比1-10:1-20:1-30比例混配后对小麦根腐病均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
[0112] 下面结合大田药效试验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0113] 田间药效将从室内发芽率和病虫害防效两个方面进行,调查方法如下:
[0114] 每个处理取100粒种子进行发芽率测定,室内发芽率(%)=发芽种子/拌种种子总数×100%;
[0115] 从出苗到生育期结束观察是否有药害产生;
[0116] 在种子出苗后3-4叶期,进行地下害虫调查,凡是被蛴螬和地老虎咬伤或咬死的苗均记为虫伤苗数,计算防虫效果,虫伤苗率(%)=虫伤苗数/被调查总株数×100%,防虫效果(%)=(对照区虫伤苗率-处理区虫伤苗率)/对照区虫伤苗率×100%。
[0117] 生测实施例7
[0118] 将制剂实施例1、制剂实施例3、制剂实施例5和制剂实施例7按有效成分20g/亩进行拌种,对照不做处理,各取100粒花生种子进行发芽率测试,测试结果如表7所示:
[0119] 表7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对花生发芽率测定结果[0120]处理 发芽率(%)
制剂实施例1 93
制剂实施例3 91
制剂实施例5 92
制剂实施例7 94
对照 93
[0121] 从表7可以看出,种衣剂的包衣处理对花生的发芽没有明显的影响,对种子发芽期间安全。
[0122] 将制剂实施例按照有效成分20g/亩的用量进行本实验,对照药剂为1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0123] 实验区域为每个小区66.7m2,重复3次;施药后的防效调查方法为:在实验处理区内随机取样5点,按照国家田间试验相关标准调查虫伤苗数,计算防效。
[0124] 本发明实验于2018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进行。防治对象为花生地下害虫,防治效果如表8所示。
[0125] 表8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对花生地下害虫的田间试验结果
[0126]
[0127]
[0128] 从表8试验结果表明: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复配的种衣剂对防治花生地下害虫效果优秀,相比单剂防治效果显著,说明三种有效成分复配后有很好的增效及预防作用。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制剂对花生幼苗产生药害,复配种衣剂对花生作物使用安全。
[0129] 生测实施例8
[0130] 将制剂实施例2、制剂实施例4、制剂实施例6和制剂实施例8按有效成分20g/亩进行拌种,对照不做处理,各取100块马铃薯进行发芽率测试,测试结果如表9所示:
[0131] 表9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对马铃薯发芽率测定结果[0132]处理 发芽率(%)
制剂实施例2 94
制剂实施例4 92
制剂实施例6 95
制剂实施例8 94
对照 94
[0133] 从表9可以看出,种衣剂的包衣处理对马铃薯的发芽没有明显的影响,对种子发芽期间安全。
[0134] 将制剂实施例按照有效成分20g/亩的用量进行本实验,对照药剂为1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0135] 实验区域为每个小区66.7m2,重复3次;施药后的防效调查方法为:在实验处理区内随机取样5点,按照国家田间试验相关标准调查虫伤苗数,计算防效。
[0136] 本发明实验于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进行。防治对象为马铃薯地下害虫,防治效果如表10所示。-
[0137] 表8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对马铃薯地下害虫的田间试验结果
[0138]
[0139] 从表10试验结果表明: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复配的种衣剂对防治马铃薯地下害虫效果优秀,相比单剂防治效果显著,说明三种有效成分复配后有很好的增效及预防作用。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制剂对马铃薯幼苗产生药害,复配种衣剂对马铃薯作物使用安全。
[0140] 生测实施例9
[0141] 将制剂实施例9、制剂实施例11、制剂实施例13和制剂实施例15按有效成分20g/亩进行拌种,对照不做处理,各取100粒玉米进行发芽率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1所示:
[0142] 表11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对玉米发芽率测定结果[0143]处理 发芽率(%)
制剂实施例9 93
制剂实施例11 92
制剂实施例13 95
制剂实施例15 94
对照 93
[0144] 从表11可以看出,种衣剂的包衣处理对玉米的发芽没有明显的影响,对种子发芽期间安全。
[0145] 将制剂实施例按照有效成分20g/亩的用量进行本实验,对照药剂为1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0146] 实验区域为每个小区66.7m2,重复3次;施药后的防效调查方法为:在实验处理区内随机取样5点,按照国家田间试验相关标准调查虫伤苗数,计算防效。
[0147] 本发明实验于2018年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进行。防治对象为玉米地下害虫,防治效果如表12所示。-
[0148] 表12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对玉米地下害虫的田间试验结果
[0149]
[0150] 从表12试验结果表明: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复配的种衣剂对防治玉米地下害虫效果优秀,相比单剂防治效果显著,说明三种有效成分复配后有很好的增效及预防作用。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制剂对玉米幼苗产生药害,复配种衣剂对玉米作物使用安全。
[0151] 生测实施例10
[0152] 将制剂实施例10、制剂实施例12和制剂实施例14按有效成分20g/亩进行拌种,对照不做处理,各取100粒小麦进行发芽率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3所示:
[0153] 表13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对小麦发芽率测定结果[0154]
[0155]
[0156] 从表13可以看出,种衣剂的包衣处理对小麦的发芽没有明显的影响,对种子发芽期间安全。
[0157] 将制剂实施例按照有效成分20g/亩的用量进行本实验,对照药剂为1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0158] 实验区域为每个小区66.7m2,重复3次;施药后的防效调查方法为:在实验处理区内随机取样5点,按照国家田间试验相关标准调查虫伤苗数,计算防效。
[0159] 本发明实验于2018年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地区进行。防治对象为小麦地下害虫,防治效果如表14所示。-
[0160] 表14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对小麦地下害虫的田间试验结果
[0161]
[0162] 从表14试验结果表明: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复配的种衣剂对防治小麦地下害虫效果优秀,相比单剂防治效果显著,说明三种有效成分复配后有很好的增效及预防作用。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制剂对小麦幼苗产生药害,复配种衣剂对小麦作物使用安全。
[0163] 生测实施例11
[0164] 1.实验处理:本实验根据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为5%噻霉酮悬浮剂、10%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和6.7%噻霉酮·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将5%噻霉酮悬浮剂和10%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分别取100g和50g混合配制成有效成分为1:1的悬浮剂)。
[0165] 2.试验方法:试验区域为每个小区66.7m2,重复3次;施药前调查及施药后的防效调查方法为:在实验处理区内随机取样5点,按照国家田间试验相关标准进行病情分级,计算防效。
[0166] 本发明实验于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进行,按每亩有效成分2g、4g和6g兑水进行均匀喷雾,共施药1次,药后7天、14天和21天查看的防治结果见表15:
[0167] 噻霉酮、氟吡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不同比例复配对马铃薯软腐病药效试验[0168]
[0169] 从表15可以看出,噻霉酮、氟吡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组合物在相对低的用量下对马铃薯软腐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防治效果,相比两种单剂及两种单剂的复配制剂防治效果显著,说明三种有效成分复配后有很好的增效作用。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制剂对马铃薯幼苗产生药害,复配种衣剂对马铃薯作物使用安全。
[0170] 生测实施例12
[0171] 1.实验处理:本实验根据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为5%噻霉酮悬浮剂、10%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和6.7%噻霉酮·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将5%噻霉酮悬浮剂和10%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分别取100g和50g混合配制成有效成分为1:1的悬浮剂)。
[0172] 2.试验方法:试验区域为每个小区66.7m2,重复3次;施药前调查及施药后的防效调查方法为:在实验处理区内随机取样5点,按照国家田间试验相关标准进行病情分级,计算防效。
[0173] 本发明实验于2018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进行,按每亩有效成分2g、4g和6g兑水进行均匀喷雾,共施药1次,药后7天、14天和21天查看的防治结果见表16:
[0174] 噻霉酮、氟吡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不同比例复配对花生根腐病药效试验[0175]
[0176]
[0177] 从表16可以看出,噻霉酮、氟吡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组合物在相对低的用量下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防治效果,相比两种单剂及两种单剂的复配制剂防治效果显著,说明三种有效成分复配后有很好的增效作用。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制剂对花生幼苗产生药害,复配种衣剂对花生作物使用安全。生测实施例13
[0178] 1.实验处理:本实验根据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为5%噻霉酮悬浮剂、10%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和6.7%噻霉酮·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将5%噻霉酮悬浮剂和10%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分别取100g和50g混合配制成有效成分为1:1的悬浮剂)。
[0179] 2.试验方法:试验区域为每个小区66.7m2,重复3次;施药前调查及施药后的防效调查方法为:在实验处理区内随机取样5点,按照国家田间试验相关标准进行病情分级,计算防效。
[0180] 本发明实验于2018年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进行,按每亩有效成分2g、4g和6g兑水进行均匀喷雾,共施药1次,药后7天、14天和21天查看的防治结果见表17:
[0181] 噻霉酮、氟吡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不同比例复配对玉米根腐病药效试验[0182]
[0183] 从表17可以看出,噻霉酮、氟吡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组合物在相对低的用量下对玉米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防治效果,相比两种单剂及两种单剂的复配制剂防治效果显著,说明三种有效成分复配后有很好的增效作用。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制剂对玉米幼苗产生药害,复配种衣剂对玉米作物使用安全。
[0184] 生测实施例14
[0185] 1.实验处理:本实验根据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为5%噻霉酮悬浮剂、10%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和6.7%噻霉酮·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将5%噻霉酮悬浮剂和10%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分别取100g和50g混合配制成有效成分为1:1的悬浮剂)。
[0186] 2.试验方法:试验区域为每个小区66.7m2,重复3次;施药前调查及施药后的防效调查方法为:在实验处理区内随机取样5点,按照国家田间试验相关标准进行病情分级,计算防效。
[0187] 本发明实验于2018年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地区进行,按每亩有效成分2g、4g和6g兑水进行均匀喷雾,共施药1次,药后7天、14天和21天查看的防治结果见表18:
[0188] 噻霉酮、氟吡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不同比例复配对小麦根腐病药效试验[0189]
[0190] 从表18可以看出,噻霉酮、氟吡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组合物在相对低的用量下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防治效果,相比两种单剂及两种单剂的复配制剂防治效果显著,说明三种有效成分复配后有很好的增效作用。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制剂对小麦幼苗产生药害,复配种衣剂对小麦作物使用安全。
[0191] 从以上14个生测实施例可知,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按照质量比1-10:1-20:1-30进行复配,可制成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对花生、马铃薯、玉米和小麦作物的地下害虫蛴螬和地老虎、马铃薯软腐病及花生、玉米和小麦根腐病有显著的预防和防治效果,且增效作用明显,降低了农药用药量和生产成本,对作物安全,持效期长,省力省时,提高了农药的使用效率,是预防和防治花生、马铃薯、玉米和小麦作物地下害虫及根腐病和马铃薯软腐病的理想药剂,在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0192]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组合物是采用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三种有效成分的复配方案,其杀虫活性和杀菌活性不是简单的三种有效成分活性的叠加,与现有单一制剂或两种有效成分的组合相比,除具有明显的杀虫和杀菌效果外,而且有显著的增效作用,防治成本降低,对作物安全,持效期长,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