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尽管“人工智能”成为热词已经好多年了,但真正出现在我国的政府报告中,还尚属首次。
目前,我们身边有很多“智能”产品,比如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家居……似乎“智能”已经无处不在,新推出的科技产品尤其离不开“智能”二字。但实际上,我们现在使用的智能产品,和理论中的人工智能还有很大距离。
人工智能的定义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显然,现在还没有一款智能产品能像人一样思考,但“人工智能”是我们现代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无论是硅谷的谷歌、微软,还是国内的互联网巨头BAT,都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投入巨大,实现“人工智能”似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新生事物在诞生前总会面临争议,人工智能也不例外。关于人工智能的论战,参与者甚众。支持者的队伍星光闪耀,例如前面提到的科技巨头,都将海量资源导入到人工智能的研发。质疑者的阵容同样强大,例如物理学家霍金、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卡,都对人工智能的隐忧频频发表看法。
二
我们先来看看正方的观点。无论从多少个角度加以阐释,人类支持人工智能的最根本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利益。
对企业来说,人工智能比人类更能适应单调重复的工作,且出错几率小,成本低,能持续工作的时间更长,也更易于管理,比如说,就不会有一个人工智能的工会来向企业投诉。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联姻,更能将其为企业创收的能力极致释放,在金融服务、医疗、市场、销售这样的数据丰富的部门和业务智能部门尤为显著。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人工智能将使生活更加便捷。对此,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就举过三个例子:一、语音交互技术。智能手机利用语音输入的速度比键盘输入快3倍,输入准确率更高,且并不仅限于手机,还可运用于未来的智能家居等许多领域。二、自动驾驶。自动驾驶除了可以帮助大家节约时间,做的好的话,也希望每天可以多救500条人命。三、医疗。人工智能可以让医患之间的沟通变得更为快捷和方便。
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当然并不仅限以上三个例子,其对人们生活便利化的影响可谓存在于方方面面。
三
俗话说,兼听则明。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对人工智能的反方观点。
首先,人工智能是否一直能为人类所控制,是最受质疑的一点。霍金就曾说:“我不认为人工智能的进步一定会是良性的。一旦机器到达能够自我进化的临界阶段,我们就无法预测它们的目标是否会与我们的一致。”相比于他最早的言论,“全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他此次发出的质疑算是最温和的了。
而关于人工智能种种激烈的质疑言论不止于此,尼克·博斯特伦在其2014年的畅销书《超级智能:路径、危险与策略》中就警示人们,人工智能将会书写人类的终结。
这些质疑,不仅包括人类难以控制AI,忧虑未来机器智能将取代人类智慧,我们将不再是地球最有趣的产物,甚至人类能否继续存在都成疑。
对此,在人工智能技术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未雨绸缪,将大量资源布防到“人工智能安全”领域。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向Future of Life Institute组织捐赠了1000万美元用于人工智能安全研究,莱弗休姆未来情报中心也接收到1500万美元用于研发智能的未来,还有最近成立不久的非营利组织OpenAI,花费10亿美元招贤纳才,为解决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群策群力。
另外,人工智能的隐忧还体现在它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人工智能的投入,将解放出大批劳动力,在高效率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这批“被解放”的劳动力该何去何从?
《工业时代2:人工智能》的作者埃里克·布吕诺尔夫松就表示过:“我们的技术飞速进步,这是好的,但我们的技术、组织和机构并没有跟上,因此无法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福利”。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看好人工智能的未来,但也表达了对未来经济的忧思,“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是失业”。
四
虽然,如今人工智能仍在起步,但机器取代人力已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发展的趋势。不断发展的技术在创造新的工作,也在吞噬旧的工作,而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造成的就业市场波动恐怕也是空前的。
公平,还是效率,这是经济学一直以来研究的课题。而就业和效率之间的博弈,恐怕是日后人工智能发展绕不过的一道难题。
无论争议的观点如何,人工智能都是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但在这个前进的过程中,我们不禁要想,人类的创造能力与日俱增,我们的社会也空前繁荣,但在未来的图景里,我们究竟为人类自身留下了多少位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