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联型的布制面搭扣

申请号 CN201380050653.4 申请日 2013-08-16 公开(公告)号 CN104703498A 公开(公告)日 2015-06-10
申请人 可乐丽粘贴扣带株式会社; 发明人 开高敬义; 山下正美; 前田和也;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双面联 锁 型的布制面搭扣,在具有基布、在该基布的表面存在的钩状联锁元件以及在该基布的背面存在的圈状联锁元件的布制面搭扣中,构成该基布的底 经纱 和底 纬纱 、以及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是均由聚酯系 树脂 形成的纱,且该底纬纱包含皮芯型的热熔接性聚酯系 纤维 ,并且,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均被构成该基布的该热熔接性纤维固定于基布。
权利要求

1.一种布制面搭扣,是具有基布、在该基布的表面存在的钩状联元件以及在该基布的背面存在的圈状联锁元件的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基布的底经纱和底纬纱、以及所述钩状联锁元件和所述圈状联锁元件是均由聚酯系树脂形成的纱,且所述底纬纱包含皮芯型的热熔接性聚酯系纤维,并且,所述钩状联锁元件和所述圈状联锁元件均被构成所述基布的该热熔接性纤维固定于基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制面搭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状联锁元件与所述圈状联锁元件的元件密度之比为钩状联锁元件:圈状联锁元件=1:1.3~1:4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布制面搭扣,其特征在于:
2
所述圈状联锁元件的密度以复丝单位计处于40~100个/cm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布制面搭扣,其特征在于:
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和圈状联锁元件用纱平行于底经纱并沿底纬纱方向交替地织入于基布。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布制面搭扣,其特征在于:
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和圈状联锁元件用纱以相对于底经纱4根为1根的比例织入于基布,所述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和所述圈状联锁元件用纱在所述基布内不交叉或不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布制面搭扣,其特征在于:
在钩状联锁元件用纱跨3根底经纱的部位形成有所述钩状联锁元件,在圈状联锁元件用纱跨1根底经纱的部位形成有所述圈状联锁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布制面搭扣,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织入结构:
所述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在形成钩状联锁元件后,下沉到下一个底纬纱之下,并浮出于再下一个底纬纱之上,然后进一步下沉到又下一个底纬纱之下,并在该又下一个底纬纱和更下一个底纬纱之间浮出基布面而在跨相邻的3根底经纱的部位形成钩状联锁元件,另一方面,所述圈状联锁元件用纱在形成圈状联锁元件后,下沉到下一个底纬纱之下,并在该下一个底纬纱和再下一个底纬纱之间浮出基布面而在跨相邻的1根底经纱的部位形成圈状联锁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布制面搭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状联锁元件用纱为单丝纱,所述圈状联锁元件用纱为复丝纱,所述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和所述圈状联锁元件用纱均为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系树脂形成的纱。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布制面搭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状联锁元件用纱是直径为0.15~0.30mm的单丝纱,且所述圈状联锁元件用纱是由5~9根丝构成的、总分特为150~350分特的复丝纱。

说明书全文

双面联型的布制面搭扣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在基布的单面存在由聚酯系纤维形成的钩状联锁元件,并且,在其相反面存在圈状联锁元件,该面搭扣具有优良的外观品位、联锁以及耐久性。

背景技术

[0002] 从以往,已知有一种在基布的表面存在钩状联锁元件且在基布的背面存在圈状联锁元件的、所谓的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此种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与以往的将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设置在不同的面的两种面搭扣粘贴于支撑体基布的两面的面搭扣相比,仅一种面搭扣就足够,所以最近需求增大。
[0003] 在此种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中,将联锁元件固定于基布而不让联锁元件从基布被拔出是极为重要的。作为其代表例,例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了以无气喷涂方式向在两面具有联锁元件的面搭扣涂布树脂丙烯酸酯树脂、ASB树脂、SB树脂、聚酯系树脂、系树脂等溶液或乳胶液,由此将联锁元件固定于基布的技术方案。
[0004] 此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了使用乙烯-醋酸乙烯酯、聚乙烯、无规聚丙烯、乙烯-丙烯酸、共聚尼龙、共聚聚酯等粉末状的熔融型粘合剂涂布于在两面具有联锁元件的面搭扣上将联锁元件固定于基布的技术方案。
[0005] 并且,在专利文献3记载了在两面具有联锁元件的面搭扣等中,在底经纱的一部分使用热熔接纱(thermal adhesive yarn)或熔点低的热熔融性的树脂粉末等来将联锁元件固定于基布的技术方案。
[0006] 此外,在专利文献4记载了在由表基布和背基布构成的双重织物中,织入联锁元件用纱,而且将熔点低的热熔融纱也织入并加热熔融,从而将两基布熔接成一体的技术方案。
[0007] 然而,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记载的制造方法中,在两面具有联锁元件的面搭扣的基布的任意一个面上涂布粘合剂。即,在具有钩状联锁元件的面或者具有圈状联锁元件的面中的任意其中一个面上涂布粘合剂。此时,如果在成为圈状联锁元件的复丝上涂布粘合剂,构成复丝的纤维被粘合剂集束成单丝状并被凝固,大幅度损失联锁性能,因此,通常使用在具有钩状联锁元件的面涂布的方法。但是,如果在钩状联锁元件面涂布粘合剂,当然也在钩状联锁元件纱的表面附着粘合剂。
[0008] 钩状联锁元件是将单丝纱形成为圈状后切断单脚部而形成为钩状,但是将单丝圈的单脚部切断的加工工序是在用粘合剂等将联锁元件纱固定于基布之后进行。即,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的制造方法中,对附着有粘合剂的单丝纱的圈进行切断加工而形成钩状联锁元件。并且,在对附着有粘合剂的单丝纱进行切断加工时,切断刃有时剥掉附着于单丝纱的粘合剂的一部分。而且,未被完全剥掉的粘合剂残留在钩状联锁元件上,看上去附着有垃圾,因此,会有损于外观品位。为了抑制外观品位的降低而减少涂布的粘合剂的量,则因联锁剥离的反复而联锁元件容易从基布拔出,耐久性会大幅度下降。
[0009] 此外,在专利文献3以及专利文献4记载的技术中,在底经纱的一部分使用了热熔接纱,但是,在使用多个不同的性质的纱来作为底经纱的情况下,由于纱间的热收缩率不同,面搭扣会出现褶皱,或如果染色性不同则出现条纹状的颜色不均,会有损于外观品位。而且,如果使用热熔接纱来作为底经纱,平行地织入底经纱的联锁元件用纱不能牢固地固定于基布,因联锁元件的联锁剥离而容易从基布拔出,耐久性变差。
[0010] 本发明人发现:在面搭扣基布的表面和背面分别具有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的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中,通过使用热熔接纱来作为底纬纱,无需在基布上涂布粘合剂,且无需使用热熔接纱来作为底经纱,从而制得耐久性极为优良、且联锁力也优良、外观品位也优良的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
[0011] 另一方面,从以往已知,面搭扣中专使用尼龙系纤维,但是在将尼龙系纤维使用于钩状联锁元件、圈状联锁元件、底经纱、或者底纬纱的情况下,湿润尺寸稳定性变差,面搭扣因吸而成为起伏的状态。
[0012] 而且,在以往的面搭扣中,在基布上涂布粘合剂来获得联锁元件的耐拔出性,以使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在联锁剥离时不被拔出,但是在涂布粘合剂的情况下,基布被粘合剂凝固而刚直,不适用于要求柔软性的衣物领域。
[0013] 也提出有作为构成面搭扣的纤维使用热熔接性纤维,并使该热熔接性纤维熔融而使基布中的联锁元件用纤维熔接,以此提高联锁元件的耐拔出性的技术(专利文献5)。但是,作为构成基布的纤维使用聚酰胺系纤维的情况下,该聚酰胺系纤维耐热性差,因热熔接处理,其纤维性能会大幅度下降。
[0014] 现有技术文献
[0015] 专利文献
[0016]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4-49904号
[0017]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61714号
[0018]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351106号
[0019]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报第3647357号
[0020]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公报第4690315号

发明内容

[0021]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表面和背面分别具有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的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具有优良的联锁力和优良的耐久性、即不会因反复联锁剥离而联锁元件从基布拔出,而且,不会损及外观品位。
[0022] 本发明人发现:在面搭扣基布的表面和背面分别具有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的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中,通过使用热熔接纱来作为底纬纱,无需在基布上涂布粘合剂,且无需使用热熔接纱来作为底经纱,并通过使用聚酯系纤维来作为构成面搭扣的纤维,从而制得耐久性极为优良、且联锁力也优良、外观品位也优良的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
[0023] 即,本发明一方面涉及一种布制面搭扣,是具有基布、在该基布的表面存在的钩状联锁元件以及在该基布的背面存在的圈状联锁元件的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构成该基布的底经纱和底纬纱、以及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是均由聚酯系树脂形成的纱,且该底纬纱包含皮芯型的热熔接性聚酯系纤维(thermal adhesive polyester fiber),并且,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均被构成该基布的该热熔接性纤维固定于基布。
[0024] 根据本发明,钩状联锁元件以及圈状联锁元件被构成基布的底纬纱熔接固定,因此,无需将粘合剂涂布于基布的表面或背面、即联锁元件存在的面,因此,能够制得外观品位优良的双面搭扣。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本发明的双面联锁型布制面搭扣的底纬纱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
[0027] 首先,本实施方式的面搭扣主要包括钩状联锁元件用单丝纱、圈状联锁元件用复丝纱、底经纱以及底纬纱。
[0028] 对于钩状联锁元件,要求刚直性以及钩形状以轻微的力不伸展的、所谓的钩形状保持性,为此,使用粗的合成纤维制的单丝纱。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单丝纱,优选使用由聚酯系形成的单丝纱,更优选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系聚酯形成的单丝纱。
[0029]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系聚酯是由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单位形成的聚酯,主要是由对苯二甲酸和1,4-丁二醇进行缩合反应而制得的聚酯,如果是少量,也可以在不妨碍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将对苯二甲酸和1,4-丁二醇以外的聚合单位加成。作为此种聚合单位的代表例,可举出间苯二甲酸、苯二甲酸、二甲酸二甲酯等芳香族二羧酸己二酸、癸二酸等脂肪族二羧酸;乙二醇、丙二醇等二醇类;苯甲酸、乳酸等酸(oxycarbonic acid)等。进一步,在上述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系聚酯中也可以少量添加其以外的聚合物
[0030] 作为由此种聚酯形成的钩状联锁元件用单丝纱的粗度,从形成钩状联锁元件的织造性的观点上讲,优选直径0.15~0.30mm的范围,更优选直径0.18~0.25mm的范围。该粗度与以往的一般的面搭扣的钩状联锁元件的粗度相比稍细,但是该细度给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带来柔然性这一性能。
[0031] 接下来,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圈状联锁元件使用由聚酯系形成的复丝纱,更优选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系聚酯形成的复丝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系聚酯与上述钩状联锁元件的部分说明的相同。
[0032] 作为由此种聚酯形成的圈状联锁元件用复丝纱,优选使用由5~9根丝构成的、总分特为150~350分特的复丝纱。为通过热熔接将圈状联锁元件牢固地固定于基布,优选减少构成圈状联锁元件的丝的根数,使热熔接性树脂浸透到丝间。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圈状联锁元件用复丝纱的上述丝根数与构成以往一般使用的圈状联锁元件的复丝纱的丝根数10~24根相比稍少。更优选由6~8根丝构成的总分特为230~330分特的复丝纱。
[003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圈状联锁元件的复丝纱也可以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系聚酯的复丝中包含少数的其他丝纱。
[0034]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钩状联锁元件的高度优选1.5~3.0mm,作为圈状联锁元件的高度优选1.6~4.0mm的范围。更优选钩状联锁元件的高度为1.5~2.5mm,圈状联锁元件的高度为1.6~3.0mm。
[0035]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钩状联锁元件的密度,从容易进入圈状联锁元件间的2 2
观点上,优选15~60个/cm的范围,特别优选20~40个/cm 的范围。并且,作为圈状联
2
锁元件的密度,从容易获得高联锁性的观点上,以复丝单位计优选40~100个/cm的范围,
2
特别优选40~70个/cm的范围。
[003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钩状联锁元件密度与圈状联锁元件密度的比率在获得高联锁力的方面变得重要。用于获得高联锁性的元件密度的比率优选钩状联锁元件:圈状联锁元件=1:1.3~1:4,更优选1:1.5~1:3。如果钩状联锁元件密度过高于该范围,且圈状联锁元件密度过高于该范围也有可能无法获得高联锁性。以往一般使用钩状联锁元件:圈状联锁元件=1:1左右,但应该注意到在本发明中规定的范围偏离该一般的值。
[0037]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钩状联锁元件的单丝纱以及构成圈状联锁元件的复丝纱与底经纱平行地插入于基布,在各处跨底经纱而形成圈,并且,为了固定圈形状而被施加热。
[0038]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彼此的联锁元件容易进入的观点上,优选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和圈状联锁元件用纱沿底纬纱方向交替地与底经纱平行地织入基布的情况,即基布的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和圈状联锁元件用纱如图1记载的那样不会交叉或接触而每隔一根交替织入于基布的情况。
[0039] 此外,图1中的各符号表示如下,即、1:基布的底经纱、2:钩状联锁元件、3:圈状联锁元件、A:具有钩状联锁元件的底经纱和联锁元件纱的组合区域(列)、B:具有圈状联锁元件的底经纱和联锁元件纱的组合区域(列)。
[0040] 通常在同一面上混合存在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的面搭扣的情况下是采用将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和圈状联锁元件用纱分别连续多根织入于基布的织法,因此,将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和圈状联锁元件用纱沿底纬纱方向每隔一根交替地平行于底经纱而织入基布的方法可以说是特别的。
[004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分别固定于基布的观点上,优选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和圈状联锁元件用纱如图1所示相对于4根底经纱为1根的比例织入于基布,且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和圈状联锁元件用纱在基布内不交叉或不接触地织入于基布的情况。
[0042]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从容易联锁的观点上,优选在钩状联锁元件用纱跨3根底经纱的部位形成钩状联锁元件,在圈状联锁元件用纱跨1根底经纱的部位形成圈状联锁元件。
[0043]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容易获得高联锁力的观点上,优选如下织入结构(weaving structure):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在形成钩状联锁元件后,下沉到下一个底纬纱之下,并浮出于再下一个底纬纱之上,然后进一步下沉到又下一个底纬纱之下,并在该又下一个与更下一个底纬纱之间浮出基布面而在跨相邻的3根底经纱的部位形成钩状联锁元件,另一方面,圈状联锁元件用纱在形成圈状联锁元件后,下沉到下一个底纬纱之下,并在该下一个底纬纱与再下一个底纬纱之间浮出基布面而在跨相邻的1根底经纱的部位形成圈状联锁元件。
[0044] 在本实施方式的面搭扣中,为固定钩状联锁元件的钩形状以及圈状联锁元件的圈形状而施加的热同时使构成基布的热熔接性纤维熔接,将圈状联锁元件以及钩状联锁元件固定于基布。因此,作为被施加的热的温度,一般使用热熔接性纤维熔融的温度且钩状联锁元件用单丝纱以及圈状联锁元件用复丝纱热固定的温度、即180~220℃,更优选190~210℃的范围。
[0045] 并且,钩状联锁元件用圈的圈脚部的单侧部被切断,成为钩状联锁元件。而且,作为为了形成钩状联锁元件而使用的切断钩状联锁元件用圈的单侧部的切断方法,优选具有一个可动切断刃在两个固定刃之间往复运动而切断的结构的装置。
[0046]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面搭扣中,如图1所示,交替地使用构成钩状联锁元件的4根底经纱的组合和构成圈状联锁元件的4根底经纱的组合来形成基布,这点在联锁元件的固定方面优选。也就是说,组合底经纱4根和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在表面侧形成钩状联锁元件用圈,并在其旁边配置底经纱4根和圈状联锁元件用纱的组合而在背面侧形成圈状联锁元件用圈。以此种组合排列,在织成时对纱的负担少,而且充分获得利用热熔接纱的基布的固定力。
[0047] 接下来,在本实施方式的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中,作为构成基布的底经纱,优选使用聚酯系复丝纱。尤其,优选耐热性优良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系复丝纱。当然,也可以包含一些共聚成分、其他聚合物或其他填料,但是由于底经纱是通过在面搭扣的长度方向上连续存在而给制造面搭扣带来工序稳定性的纱,因此,在热处理条件上优选收缩等变化少的纱,因此,更优选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均聚物形成。
[0048] 构成底经纱的复丝纱的粗度优选由12~96根丝构成、总分特为75~250分特的复丝纱,尤其优选由24~48根丝构成、总分特为100~200分特的复丝纱。并且,将此种复丝纱以热处理后的底经纱织成密度为50~90根/cm的方式构成基布。
[0049] 此外,构成钩状联锁元件的单丝纱以及构成圈状联锁元件的复丝纱如上所述地以平行于底经纱的方式织入基布。钩状联锁元件用单丝纱以及圈状联锁元件用复丝纱的织入根数以合计优选相对于经纱根数20根(包含钩状联锁元件用单丝纱以及圈状联锁元件用复丝纱)为3~6根左右,尤其优选如上所述的相对于5根为1根的比例。
[0050] 最后,作为使用于本实施方式的面搭扣的基布的底纬纱,优选由能够在上述热处理条件下热熔接而将钩状联锁元件用单丝纱以及圈状联锁元件用复丝纱的根部牢固地固定于基布的聚酯系树脂形成的纱。例如,作为适合例可举出具有芯成分在热处理条件下不熔融但皮成分熔融的皮芯型的剖面的聚酯系纤维。具体而言,作为代表例可举出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为芯成分,将以间苯二甲酸、己二酸等为代表的共聚成分大量(例如20~30mol%)共聚而成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共聚物作为皮成分的皮芯型聚酯纤维。
[0051] 芯成分与皮成分的比率以重量比优选5:5~8:2的范围。并且,在构成底纬纱的纤维中所占的热熔接性纤维的比例优选25~100重量%,尤其最为优选全部底纬纱实质上由热熔接性纤维形成。如果芯成分少,面搭扣在长度方向上会容易断裂,如果皮成分少,熔接固定力会降低。
[0052] 而且,为了将钩状联锁元件以及圈状联锁元件均牢固地固定于基布,优选作为底纬纱而使用的热熔接性纤维热熔接,并且,热熔接时纤维本身收缩来夹紧钩状联锁元件以及圈状联锁元件的根部,为此,作为底纬纱而使用的热熔接性纤维优选在热处理条件下发生大幅度热收缩的纤维。具体而言,适合使用在200℃下加热1分钟时的干热收缩率为10%~20%的纤维,尤其适合使用该收缩率为12%~16%的纤维。
[0053] 此外,构成底纬纱的复丝纱的粗度优选由12~72根丝构成、总分特为80~300分特的复丝纱,尤其优选由15~48根丝构成、总分特为100~250分特的复丝纱。并且,优选将此种复丝纱以热处理后的织成密度为15~25根/cm的方式织入于基布。而且,作为底纬纱的重量比例优选相对于构成面搭扣的钩状联锁元件用单丝纱和圈状联锁元件用复丝纱以及底经纱和底纬纱的合计重量为15%~40%。
[0054] 此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面搭扣是通过将基布构成纤维热熔接而固定联锁元件的面搭扣,而且是使其热收缩来更牢固地固定联锁元件的面搭扣,适合于在基布上不涂布粘合剂的面搭扣,当然,也可以适用于以往的面搭扣那样在基布上涂布粘合剂的情况。
[0055] 作为基布的织物组织,优选将钩状联锁元件用单丝纱以及圈状联锁元件用复丝纱作为底经纱的一部分的平纹梭织。
[0056] 本实施方式的面搭扣由聚酯系纤维形成,因此,不发生颜色不均,能够均匀地染色。
[0057] 本实施方式的钩和圈一体型的面搭扣能够使用于以往的面搭扣被使用的各种用途领域。例如,护具类、各种玩具类、土木用片材的固定、各种板以及壁材的固定、将太阳能电池固定于屋顶、电气元件的固定、小东西类、窗帘等,但尤其适合于束带的用途。
[0058] 即,本实施方式的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中,钩状联锁元件面和圈状联锁元件面以表背成一体,因此,具有将钩状联锁元件面和圈状联锁元件面以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卷绕成螺旋状,面搭扣即可联锁捆绑的优点。因此,适合使用于包装以及捆扎缆线。而且,通过将本实施方式的面搭扣安装于两端部的带状物缠绕在捆扎物的周围,并将两端部的表面和背面重叠,由此能够牢固地捆扎。
[0059] 本说明书公开了如上所述的各种方式的技术,将其中的主要技术概括如下。
[0060] 本发明一方面涉及一种布制面搭扣,是具有基布、在该基布的表面存在的钩状联锁元件以及在该基布的背面存在的圈状联锁元件的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构成该基布的底经纱和底纬纱、以及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是均由聚酯系树脂形成的纱,且该底纬纱包含皮芯型的热熔接性聚酯系纤维,并且,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均被构成该基布的该热熔接性纤维固定于基布。
[0061] 根据此种构成,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被构成基布的底纬纱熔接固定,因此,无需将粘合剂涂布在基布的表面或背面,即无需在联锁元件存在的面上涂布粘合剂,因此,制得外观品位优良的双面搭扣。
[0062] 而且,在本发明的钩和圈一体型的面搭扣的情况下,构成基布的底经纱和底纬纱、以及构成钩状联锁元件的单丝纱以及构成圈状联锁元件的复丝纱均为聚酯系纤维,因此,使用底纬纱而牢固地热熔接固定,联锁元件的耐久性提高且获得高联锁力。
[0063] 并且,在本发明中,构成基布的底纬纱以及底经纱均为聚酯系纤维,因此,不会像聚酰胺系纤维那样,在热熔接时热劣化而纤维性能大幅度降低,且不会发生因湿气而面搭扣起伏的情况。
[0064] 而且,在本发明的钩和圈一体型的面搭扣的情况下,无需将用于固定联锁元件的粘合剂涂布于基布上,因此,面搭扣柔软,而且具有外观品位优美的优点,因此,在要求柔软性或光泽优美性的领域中也能使用。而且,构成面搭扣的纤维大致全部为聚酯系纤维,因此染色时能够用同一染色工序大致均匀地染色,不会发生以往的面搭扣那样因混入有不同种类的纤维而染色性不同所造成的颜色不均的问题。
[0065] 此外,在所述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中,优选:钩状联锁元件与圈状联锁元件的元件密度之比为钩状联锁元件:圈状联锁元件=1:1.3~1:4的范围。认为据此获得高的联锁力,且获得高的耐久性。
[0066] 而且,在所述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中,为了使彼此的联锁元件容易进入,优选: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和圈状联锁元件用纱平行于底经纱并沿底纬纱方向交替地织入于基布。
[0067] 此外,在所述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中,优选: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和圈状联锁元件用纱以相对于底经纱4根为1根的比例织入于基布,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和圈状联锁元件用纱在基布内不交叉或不接触。据此,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分别被固定于基布。
[0068] 而且,在所述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中,在钩状联锁元件用纱跨3根底经纱的部位形成有钩状联锁元件,在圈状联锁元件用纱跨1根底经纱的部位形成有圈状联锁元件。据此,能够制得更容易联锁的面搭扣。
[0069] 此外,在所述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中,优选:具有如下织入结构: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在形成钩状联锁元件后,下沉到下一个底纬纱之下,并浮出于再下一个底纬纱之上,然后进一步下沉到又下一个底纬纱之下,并在该又下一个底纬纱和更下一个底纬纱之间浮出基布面而在跨相邻的3根底经纱的部位形成钩状联锁元件,另一方面,圈状联锁元件用纱在形成圈状联锁元件后,下沉到下一个底纬纱之下,并在该下一个底纬纱和再下一个底纬纱之间浮出基布面而在跨相邻的1根底经纱的部位形成圈状联锁元件。
[0070] 根据此种构成,认为容易获得更高的联锁力。
[0071] 而且,在所述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中,优选:钩状联锁元件用纱为单丝纱,圈状联锁元件用纱为复丝纱,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和圈状联锁元件用纱均为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系树脂形成的纱。
[0072] 根据此种构成,其柔软的性质使得圈状联锁元件的丝容易散开,钩状联锁元件容易钩挂在圈状联锁元件的丝上,即使是轻度的荷重也获得高联锁力。
[0073] 而且,作为构成钩状联锁元件的单丝纱,通过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系聚酯纤维,获得高的联锁力,但是如果反复联锁和剥离,圈状联锁元件的丝的一部分从基布部拔出而有损于外观品位,而且也存在耐久性的问题,而在本发明中,优选构成钩状联锁元件的单丝纱是也具有柔软的性质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系聚酯,由此,联锁元件的耐拔出性得到改善。
[0074] 此外,在所述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中,优选:钩状联锁元件用纱是直径为0.15~0.30mm的单丝纱,且圈状联锁元件用纱是由5~9根丝构成的、总分特为150~350分特的复丝纱。
[0075] 认为:如上所述地减少构成圈状联锁元件的丝的根数来使热熔接性树脂浸透到丝之间,由此能够利用热熔接将圈状联锁元件牢固地固定于基布。
[0076] 实施例
[0077] 下面,基于实施例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此外,在实施例中,将干热收缩率按照日本工业规格JIS L1013、联锁力按照日本工业规格JIS L3416,以面搭扣宽度80mm进行了测量。
[0078] 实施例1
[0079] 作为构成面搭扣的基布的底经纱和底纬纱、以及钩状联锁元件用单丝纱和圈状联锁元件用复丝纱准备了以下的纱。
[0080] [底经纱]
[0081] ·由熔点260℃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形成的复丝纱
[0082] ·总分特以及丝根数:167dtex、30根
[0083] [底纬纱(由皮芯型复合纤维形成的热熔接性复丝纱)]
[0084] ·芯成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熔点:260℃)
[0085] ·皮成分:间苯二甲酸25mol%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共聚物(软化点“190℃)[0086] ·芯皮比率(重量比):70:30
[0087] ·总分特以及丝根数:116dtex、24根
[0088] ·200℃下的干热收缩率:13%
[0089] [钩状联锁元件用单丝纱]
[0090]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纤维(熔点:220℃)
[0091] ·纤度:410dtex(直径:0.20mm)
[0092] [圈状联锁元件用复丝纱]
[0093]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纤维(熔点:220℃)
[0094] ·总分特以及丝根数:265dtex、7根
[0095] 使用上述4种纱,在以下的条件下,制得了交替地具有存在钩状联锁元件的区域(A)和与(A)区域相邻且在背面存在圈状联锁元件的区域(B)的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
[0096] [存在钩状联锁元件的区域(A)]
[0097] 使用上述底经纱、底纬纱以及钩状联锁元件用单丝,使用平纹梭织来作为织物组织,以织成密度(热收缩处理后)为底经纱55根/cm、底纬纱20根/cm的方式织成。并且,以如下方式在基布上形成了圈,即:相对于4根底经纱为1根的比例将钩状联锁元件用单丝与底经纱平行地织入,在下沉到3根底纬纱之下而浮出后跨3根底经纱,并在所跨的部位形成圈。
[0098] [存在圈状联锁元件的区域(B)]
[0099] 使用上述底经纱、底纬纱以及钩状联锁元件用单丝,使用平纹梭织来作为织物组织,以织成密度(热收缩处理后)为底经纱55根/cm、底纬纱20根/cm的方式织成。并且,以如下方式在基布上形成了圈,即:相对于4根底经纱为1根的比例将圈状联锁元件用复丝与底经纱平行地织入,在下沉到1根底纬纱之下而浮出后跨1根底经纱,并在所跨的部位形成圈。此外,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和圈状联锁元件用纱不交叉也不接触。
[0100] 另外,上述(A)区域和(B)区域不是分别织成而是同时织成,由此制造了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具体而言,将底纬纱均织入(A)和(B)而织成,从而形成了(A)区域和(B)区域交替存在的面搭扣。即,如图1所示,观察面搭扣带的剖面,以上述(A)区域和(B)区域以交替存在的方式被织成,即:钩状联锁元件列区域(A:底经纱4根+钩状联锁元件用纱1根)的旁边存在圈状联锁元件列区域(B:底经纱4根+圈状联锁元件用纱1根),在其旁边又存在钩状联锁元件列区域(A:底经纱4根+钩状联锁元件用纱1根),又在其旁边存在圈状联锁元件列区域(B:底经纱4根+圈状联锁元件用纱1根)。并且,在钩状联锁元件存在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存在圈状联锁元件。此外,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和圈状联锁元件用纱不交叉也不接触。
[0101] 将以上述条件织成的用于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用带的布,在200℃下实施了热处理,即:在只有底纬纱的皮成分热熔融且底经纱、钩状联锁元件用单丝纱、圈状联锁元件用复丝纱以及底纬纱的芯成分不热熔融的温度区域进行热处理。底纬纱大幅度收缩,且皮成分熔融而使存在于近旁的纱熔接。其结果,基布在底纬纱方向收缩了9%。并且,使所制得的织物冷却后,切断钩状联锁元件用圈的单脚部而形成了钩状联锁元件。
[0102] 所制得的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的钩状联锁元件密度为30个/cm2,而且,钩状2
联锁元件的自基布面起的高度为1.7mm,圈状联锁元件密度为60个/cm,而且,圈状联锁元件的自基布面起的高度为1.8mm。
[0103] 将如上所述地制得的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在能够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染色的高压条件下染色成藏蓝色,没有染色不均,染色成具有高级感的深的藏蓝色。
[0104] 被染色的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与以往的在背面涂布防止联锁元件拔出的树脂(背面涂层用树脂)的一般的面搭扣相比,基布极为柔软,将该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浸渍于水中10分钟后从水中取出,但形态以及联锁力无任何变化,基布处于平坦的状态,而且,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在恒定方向上对齐,且联锁元件的表面无异物附着,外观品位极为优良。
[0105] 接着,求出了所制得的面搭扣的联锁力。将其结果示于表1。此外,联锁力是在80mm宽的面搭扣的剪断方向和剥离方向这两个方向上测量。而且,对该面搭扣彼此反复进行了联锁剥离2000次,观察了之后的圈状联锁元件从基布拔出的情况以及圈纤维的断开情况。将该结果记载于表1。
[0106] 从表1可知,本实施例的钩和圈一体型面搭扣的联锁力高,观察了反复联锁剥离2000次后的面搭扣,联锁元件的拔出只有一点,几乎没有观察到圈纤维的断开,并没有损及外观和联锁力。
[0107] 实施例2~4
[0108] 除了减少上述实施例1中构成圈状联锁元件列区域的圈状联锁元件的圈的形成2
而将圈状联锁元件密度变更为40个/c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面搭扣(实施例
2)。
[0109] 此外,除了变更上述实施例1中构成钩状联锁元件列区域的钩状联锁元件用纱的2
根数,并将钩状联锁元件密度变更为60个/c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面搭扣(实施例3)。
[0110] 另外,除了增加上述实施例1中构成圈状联锁元件列区域的圈状联锁元件用纱的2
根数,并增加圈状联锁元件的圈的数量而将圈状联锁元件密度变更为100个/c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面搭扣(实施例4)。
[0111] 然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观察了制得的染色后的面搭扣的外观品位、联锁力、以及反复联锁剥离2000次后的圈状联锁元件的拔出情况以及圈纤维的断开情况。将该结果示于表1。
[0112] 如表1所记载,实施例2~4的面搭扣的联锁力均比实施例1差,但是,联锁元件的拔出情况却比实施例1好一点。此外,在实施例2~4的面搭扣中,几乎观察不到圈纤维的断开。关于外观品位,实施例2~4的面搭扣极为优良,完全观察不到染色不均而优良。
[0113] 尤其在实施例2中,推测圈状联锁元件密度比实施例1小,因此,一个钩状联锁元件联锁于圈状联锁元件的机会减少,其结果,钩挂于圈状联锁元件的钩状联锁元件的整体数量减少,而联锁力下降。
[0114] 此外,在实施例3中,认为由于钩状联锁元件密度增加,所以钩挂于圈状联锁元件的钩状联锁元件的整体数量增加,但是观察联锁面,发现钩状联锁元件的顶部和圈状联锁元件的顶部只是接触而已,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未进入彼此的元件之间的部分多。推测这是因为钩状联锁元件以及圈状联锁元件的元件密度过高。
[0115] 此外,在实施例4中,认为由于圈状联锁元件密度增加,所以与钩状联锁元件钩挂的圈状联锁元件的数量增加,但是观察联锁面,发现与实施例3同样,钩状联锁元件的顶部和圈状联锁元件的顶部只是接触而已,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未进入彼此的元件之间的部分多。推测这是因为圈状联锁元件的元件密度过高而圈状联锁元件未能充分散开,联锁的钩状联锁元件的数量减少。
[0116] 即,在上述实施例2~4中,推测由于几乎没有联锁元件之间的间隙,钩状联锁元件以及圈状联锁元件难以进入长度方向的联锁元件的间隙,其结果,联锁的元件的整体数量减少,联锁力降低。
[0117] 此外,关于反复联锁剥离2000次后的联锁元件的拔出情况,确认到实施例1的面搭扣与实施例2~4相比略有圈状联锁元件用纱的纤维拔出的情况,但从初期的联锁力推测,这是由于实施例1的面搭扣中钩状联锁元件所钩挂的圈状联锁元件的数量多,相应地拔出的圈状联锁元件的数量也变多。
[0118] 实施例5
[0119] 除了将上述实施例1中的钩状联锁元件置换为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形成的单丝(熔点:260℃、纤度:298dtex、直径0.17mm)、将圈状联锁元件置换为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形成的复丝(熔点:260℃、纤度:265dtex、丝根数7根)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面搭扣。
[0120] 然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观察了制得的面搭扣的联锁力、反复联锁剥离2000次后的圈状联锁元件的拔出情况以及有无圈纤维的断开情况,而且也进行了外观品位的观察。将该结果示于表1。
[0121] 另外,由于实施例5的钩状联锁元件用纱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单丝纱,考虑到变得刚直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制纤维的特征,将纤度设定为比实施例1细。
[0122] 由表1的结果可知,获得了初期联锁力虽然低于实施例1的面搭扣,但是不逊色于实施例2~4的面搭扣的结果。而且,剥离2000次后的联锁元件的拔出程度与实施例1的面搭扣大致同等。此外,几乎没有观察到圈纤维的断开。
[0123] 与实施例1的面搭扣相比联锁剥离力低,由于观察到构成圈状联锁元件的复丝纱没能分散为各个丝而保持集束状态,因此推测这使得联锁力成为低值。此外,关于外观品位,与上述实施例1~3相比无差距而优良,具有高级感,在湿润的情况下该评价也没变。
[0124] 表1
[0125]
[0126] 此外,表中,PET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简称,PBT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的简称。
[0127] 比较例1
[0128] 除了代替上述实施例1中作为底纬纱使用的热熔接性纤维而使用由24根丝构成的120分特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形成的不是热熔接性的一般的复丝纱,并且将聚氨酯乳2
胶液以固体成分45g/m喷涂在钩状联锁元件面侧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了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将所制得的面搭扣的性能一并记载于表1。
[0129] 该比较例的面搭扣在性能上没有大问题,但是附着于钩状联锁元件的表面的聚氨酯系粘合剂的一部分剥离,像是在表面附着灰尘似的存在白粉,而且通过反复联锁剥离而发生更多的白粉,给人便宜的印象,且面搭扣本身与上述实施例1~4相比硬,在柔然性方面差。另外,关于染色物,基布的钩状联锁元件侧的面和钩状联锁元件的表面存在聚氨酯层,该层以及被该层覆盖的联锁元件以及基布未充分染色,表背存在浓淡差,并没有给人具有高级感的印象。
[0130] 比较例2
[0131] 除了将实施例1的底经纱中存在于联锁元件用纱的旁边的纱置换为实施例1中使用的热熔接性纤维,并且将底纬纱置换为比较例1中使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制的复丝纱以外,通过相同的方法制造了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
[0132] 所制得的面搭扣在制造时,底经纱热熔接而发生收缩,工序管理极为困难,所制得的面搭扣也在各处发生起伏,外观品位差。而且,通过2000次联锁剥离而圈状联锁元件从基布面拔出,联锁力大幅度降低,作为面搭扣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此外,在经纱方向上的经条纹显眼,是无法满足要求的面搭扣。将结果一并记载于上述表1。
[0133] 比较例3
[0134] 作为构成基布的底经纱和底纬纱、以及钩状联锁元件用单丝纱和圈状联锁元件用复丝纱准备了以下的纱。
[0135] [底经纱]
[0136] ·由熔点225℃的尼龙6形成的复丝纱
[0137] ·总分特以及丝根数:155dtex、12根
[0138] [底纬纱]
[0139] ·与底经纱相同
[0140] [钩状联锁元件用单丝纱]
[0141] ·由尼龙66形成的单丝纱(熔点:235℃)
[0142] ·dtex(直径:0.20mm)
[0143] [圈状联锁元件用复丝纱]
[0144] ·由尼龙6形成的复丝纱(熔点:225℃)
[0145] ·总分特以及丝根数:235dtex、10根
[0146] 使用上述4种纱,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织成条件织成,并且使用不让尼龙热劣化的195℃的蒸汽实施热处理,固定了圈形状。而且,关于联锁元件向基布的固定,通过无气喷涂方式将聚氨酯系乳胶液涂布于钩状联锁元件面并进行了干燥。进一步,切断钩状联锁元件用圈的单脚部形成了钩状联锁元件。将所制得的面搭扣在染色聚酰胺织物的条件下染色为深的藏蓝色。
[0147] 所制得的面搭扣的联锁元件密度以及联锁元件高度等与实施例1的面搭扣相比几乎没有差异。并且,与实施例1同样,确认了所制得的面搭扣的钩面的外观品位、联锁力以及反复联锁剥离2000次后的外观品位。
[0148] 其结果,在外观品位方面,涂布于钩状联锁元件面的元件固定用的粘合剂从钩状联锁元件纱剥离而看上去像白色的粉。并且,如果反复联锁剥离,粘合剂的剥离被促进,白粉变得更多。此外,推测以喷涂方式进行涂布时喷出不均,在钩状联锁元件面上出现了在宽度方向上的涂布量的不均所造成的粘合剂的光泽部分,无法说带外观品位优美。
[0149] 比较例4
[0150] 除了将上述比较例3的钩状联锁元件置换为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形成的单丝(熔点:260℃、纤度:298dtex、直径0.17mm)、将圈状联锁元件置换为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形成的复丝(熔点:260℃、纤度:265dtex、丝根数7根)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地制作了面搭扣。
[0151] 然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确认了所制得的面搭扣的外观品位、联锁力、反复联锁剥离2000次后的外观品位。其结果,与比较例3的面搭扣同样,观察到因元件固定用的粘合剂剥离而造成的白粉,反复进行了联锁剥离,与比较例3的面搭扣同样产生了更多的白粉。而且同样地出现了涂布不均导致的光泽部分,无法说是外观品位优良的面搭扣。
[0152] 实施例6
[0153] 在上述实施例4中均等地选出基布面上存在的钩状联锁元件的三分之一,将这些2
的根部切断而去除,由此将钩状联锁元件的密度减少至20个/cm,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
4相同的方法制作了面搭扣。
[0154] 实施例7
[0155] 除了将上述实施例1的构成圈状联锁元件的复丝纱置换为以往用作一般的圈面搭扣的圈状联锁元件的丝根数为15根的复丝纱、即由熔点220℃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形成的265dtex/15丝的复丝纱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了面搭扣。
[0156] 实施例8
[0157] 将上述实施例1中形成钩状联锁元件的部位、即跨3根底经纱的部位变更为跨1根底经纱,并在该部位形成钩状联锁元件用的圈,且将形成圈状联锁元件的部位、即跨1根底经纱的部位变更为1根也不跨,并在该部位形成圈状联锁元件用的圈,除此以外,通过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了面搭扣。
[0158] 将在上述实施例6~8中制得的各面搭扣与实施例1~5同样地分别观察了染色后的面搭扣的外观品位、联锁力、以及反复联锁剥离2000次后的圈状联锁元件的拔出情况和联锁元件的圈纤维的断开状态。将其结果示于表2。
[0159] 表2
[0160]
[0161] 从表2可知,实施例6~8的面搭扣的联锁力均比实施例1的面搭扣差,但是外观品位均与实施例1一样极为优良,完全没有观察到染色不均,是优良的面搭扣。
[0162] 尤其实施例6的面搭扣,虽然圈状联锁元件的个数与钩状联锁元件的个数相比过多,但是观察联锁状态,钩状联锁元件的顶部和圈状联锁元件的顶部充分接触但进入联锁元件之间的却不多,与实施例1的面搭扣相比,在联锁力方面稍弱。圈状联锁元件的耐拔出性以及耐纤维断开性与实施例1的面搭扣同等。
[0163] 此外,实施例7的面搭扣是作为构成圈状联锁元件的复丝纱使用了与以往的用于一般的圈面搭扣的复丝纱相同程度的丝根数多的复丝纱的情况,由于丝根数多,使用于底纬纱的热熔接性树脂未能充分浸透到圈状联锁元件用复丝内,观察到反复联锁剥离2000次后的圈状联锁元件的拔出有一点。而且,圈状联锁元件用复丝的一根纤维细,1根纤维的力变弱,观察到圈状联锁元件用复丝的纤维被断开一点。
[0164] 另外,关于实施例8的面搭扣,不能说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的朝向是面向了容易联锁的方向,其结果,联锁的联锁元件数量比实施例1的面搭扣少,预想未能获得高的联锁力。圈状联锁元件的耐拔出性以及耐纤维断开性与实施例1的面搭扣同等。
[0165] 本申请以2012年9月28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2-216238为基础,其内容包含在本发明中。
[0166] 为了表述本发明,在上述说明中参照附图通过实施方式适当且充分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认识到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容易地对上述的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及/或改良。因此,解释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实施的变更方式或改良方式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权利要求范围,该变更方式或该改良方式就包含在该权利要求范围。
[0167]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68] 本发明在涉及面搭扣的技术领域中具有广泛的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