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和拉链用拉头

申请号 CN201180053507.8 申请日 2011-09-02 公开(公告)号 CN103188962B 公开(公告)日 2015-11-25
申请人 YKK株式会社; 发明人 滨田嘉一; 槻庆一; 宫崎阳平;
摘要 提供一种 拉链 用拉头,能够将形成为将拉链带的安装有螺旋状拉链链齿的面作为 正面 的正面使用型的止动机构,应用在将拉链带的安装有螺旋状拉链链齿的面作为 反面 的反面使用的拉链中。拉头(20、50)的拉头主体(21、51)的下翼板(30、60)在内侧面(31、61)具有沿前后方向自引导柱(23、53)向后口(27、57)延伸的隆起部(32、32a、62)。隆起部(32、32a、62)包括,靠引导柱(23、53)侧的在隆起部(32、32a、62)中 位置 最高的 水 平的第1上表面(33、33a、63),和位置低于第1上表面(33、33a、63)的靠后口(27、57)侧的第2上表面(34、34a、64)。拉头(20、50)的止动机构(40、70)的停止爪(42、72)在突出在链齿引导通路(28、58)内的状态下,与第1上表面(33、33a、63)上的螺旋状拉链链齿(11a、11b)卡合。在上述第1上表面(33、33a、63)上,可以载置左侧或右侧的螺旋状拉链链齿(11a、11b)的沿前后方向相邻的至少2个单位链齿(11c)。
权利要求

1.一种拉链,该拉链包括:
左右的拉链带(10a、10b);
左右的螺旋状拉链链齿(11a、11b),其分别安装在左右的拉链带(10a、10b)的反面的相对缘侧端部;
拉头(20),其用于使左右的螺旋状拉链链齿(11a、11b)啮合或分离,
该拉链的特征在于,
拉头(20)包括:
拉头主体(21、51),其包括上翼板(22、52)、下翼板(30、60)和连接该上下翼板(22、52、
30、60)的引导柱(23、53),该上翼板(22、52)具有爪孔(43、52c);
止动机构(40、70),其用于阻止拉头主体(21、51)的移动,
拉头主体(21、51)在上下翼板(22、52、30、60)间具备:
2个前口(26、56),它们在引导柱(23、53)的左右侧开口,供处于分离状态的左右的螺旋状拉链链齿(11a、11b)分别通过;
1个后口(27、57),其在前后方向的与引导柱(23、53)相反的一侧开口,供处于啮合状态的左右的螺旋状拉链链齿(11a、11b)通过;
Y字形的链齿引导通路(28、58),其形成在前口(26、56)与后口(27、57)之间,止动机构(40、70)具有能自上翼板(22、52)的爪孔(43、52c)向链齿引导通路(28、58)内突出的停止爪(42、72),
上述下翼板(30、60)在其内侧面(31、61)具有沿前后方向自上述引导柱(23、53)向后口(27、57)延伸的隆起部(32、32a、62),
隆起部(32、32a、62)包括:靠引导柱(23、53)侧的在隆起部(32、32a、62)中位置最高的平的第1上表面(33、33a、63),和位置低于第1上表面(33、33a、63)的靠后口(27、57)侧的第2上表面(34、34a、64),
上述停止爪(42、72)在突出到链齿引导通路(28、58)内的状态下与位于第1上表面(33、33a、63)之上的螺旋状拉链链齿(11a、11b)卡合,
上述第1上表面(33、33a、63)包括:等宽部(33b),其左右端边彼此平行;增宽部(33c),其左右端边(33e、33e)间的间隔自等宽部(33b)的引导柱(23、53)侧端起逐渐扩大,
上述第2上表面(34、64)水平,第1上表面(33、63)和第2上表面(34、64)由倾斜面(35、65)连接,上述等宽部(33b)与上述倾斜面(35、65)邻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中,
左侧或右侧的螺旋状拉链链齿(11a、11b)的沿前后方向相邻的至少2个单位链齿(11c)载置在上述第1上表面(33、33a、63)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其中,
上述第1上表面(33、33a、63)向后口(27、57)侧延伸,并至少延伸至增宽部(33c)的左右端边(33e、33e)的延长线交叉的交点(P)。
4.一种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该拉链用拉头包括:
拉头主体(21、51),其包括上翼板(22、52)、下翼板(30、60)和连接该上下翼板(22、52、
30、60)的引导柱(23、53),该上翼板(22、52)具有爪孔(43、52c);
止动机构(40、70),其用于阻止拉头主体(21、51)的移动,
拉头主体(21、51)在上下翼板(22、52、30、60)之间具备:
前口(26、56),其在引导柱(23、53)的左右侧开口;
后口(27、57),其在前后方向的与引导柱(23、53)相反的一侧开口;
Y字形的链齿引导通路(28、58),其形成在前口(26、56)与后口(27、57)之间,止动机构(40、70)具有能自上翼板(22、52)的爪孔(43、52c)向链齿引导通路(28、58)内突出的停止爪(42、72),
上述下翼板(30、60)在其内侧面(31、61)具有沿前后方向自上述引导柱(23、53)向后口(27、57)延伸的隆起部(32、32a、62),
隆起部(32、32a、62)包括:靠引导柱(23、53)侧的在隆起部(32、32a、62)中位置最高的水平的第1上表面(33、33a、63),和位置低于第1上表面(33、33a、63)的靠后口(27、57)侧的第2上表面(34、34a、64),
上述停止爪(42、72)在突出到链齿引导通路(28、58)内的状态下与第1上表面(33、
33a、63)相面对,
上述第1上表面(33、33a、63)包括:等宽部(33b),其左右端边彼此平行;增宽部(33c),其左右端边(33e、33e)间的间隔自等宽部(33b)的引导柱(23、53)侧端起逐渐扩大,
上述第2上表面(34、64)水平,第1上表面(33、63)和第2上表面(34、64)由倾斜面(35、65)连接,上述等宽部(33b)与上述倾斜面(35、65)邻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中,
上述第1上表面(33、33a、63)向后口(27、57)侧延伸,并至少延伸至增宽部(33c)的左右端边(33e、33e)的延长线交叉的交点(P)。

说明书全文

拉链和拉链用拉头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拉链和拉链用拉头,更详细而言,涉及将带止动功能的拉头应用于所谓“反面使用”的拉链带的拉链以及该种拉链使用的拉头,上述“反面使用”的拉链带将安装有螺旋状拉链链齿的面作为反面。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拉链的一种类型,公知一种在拉头中装入有止动机构的拉链,通过由使用者借助拉片使该拉头移动而开闭左右的拉链带,在日本特开昭63–145605号公报等中公开了该拉链的例子。该止动机构包括:凸轮轴,其使拉片能转动地与拉头的上翼板相连接;板簧部,其在使用者未拿起拉片时位于初始位置,当使用者提起拉片时,在凸轮轴的作用下,板簧部从初始位置开始位移;停止爪,其形成在板簧部的一端部,在板簧部位于初始位置时该停止爪自上翼板的爪孔向拉头内部的链齿引导通路突出。突出状态的停止爪能够在链齿引导通路中与即将啮合或刚刚分离的链齿抵接,该抵接成为阻而阻止拉头移动。另一方面,当使用者拿起拉片时,板簧部位移,使突出状态的停止爪自链齿引导通路撤出,由此拉头能够移动。
[0003] 另外,通常,将在一面安装有螺旋状拉链链齿(链齿)的拉链带的该一面用作拉链带的正面(正面使用),但是出于时尚性及其他理由,有时使安装有链齿的面作为拉链带的反面(反面使用)。在正面使用的情况下,链齿存在于拉头的上翼板与拉链带之间,相对于此在反面使用的情况下,拉链带配置在上翼板与链齿之间。因此,在将形成为正面使用型的上述止动机构应用为反面使用时,停止爪与链齿的卡合不充分,止动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另外,在制造与正面使用型的止动机构不同的反面使用型的止动机构时,成本增加,零件管理等也麻烦。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3–1456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6]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拉链和拉链用拉头,该拉链和该拉链用拉头能够将形成为将拉链带的安装有螺旋状拉链链齿的面作为正面的正面使用型的止动机构,应用在将拉链带的安装有螺旋状拉链链齿的面作为反面的反面使用型的拉链中。
[0007]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08]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采用本发明,拉链包括:左右的拉链带;左右的螺旋状拉链链齿,其分别安装在左右的拉链带的反面的相对缘侧端部;拉头,其用于使左右的螺旋状拉链链齿啮合或分离,拉头包括:拉头主体,其包括上翼板、下翼板和连接该上下翼板的引导柱,该上翼板具有爪孔;止动机构,其用于阻止拉头主体的移动,拉头主体在上下翼板之间具备:2个前口,它们在引导柱的左右侧开口,供处于分离状态的左右的螺旋状拉链链齿分别通过;1个后口,其在前后方向的与引导柱相反的一侧开口,供处于啮合状态的左右的螺旋状拉链链齿通过;Y字形的链齿引导通路,其形成在前口与后口之间,止动机构具有能自上翼板的爪孔向链齿引导通路内突出的停止爪,上述下翼板在其内侧面具有沿前后方向自上述引导柱向后口延伸的隆起部,隆起部包括靠引导柱侧的在隆起部中位置最高的平的第1上表面和位置低于第1上表面的靠后口侧的第2上表面,上述停止爪在突出到链齿引导通路内的状态下与第1上表面上的螺旋状拉链链齿卡合。
[0009] 在本发明中,在具备将安装有螺旋状拉链链齿的面作为反面的拉链带,和带止动机构的拉头的拉链中,在拉头的拉头主体的下翼板的内侧面设有隆起部。隆起部在靠引导柱侧的位置具有在隆起部中位置最高的水平(与下翼板的内侧面平行)的第1上表面,止动机构的停止爪在自爪孔突出到链齿引导通路内的状态下,该停止爪与载置在第1上表面上而被向上方抬起的螺旋状拉链链齿卡合。第1上表面上的螺旋状拉链链齿的沿前后方向相邻的单位链齿,在姿势稳定且处于同一高度位置的状态下与停止爪卡合。低于第1上表面的靠后口侧的第2上表面能够限制螺旋状拉链链齿在链齿引导通路的后口侧的姿势,可靠地维持左右的螺旋状拉链链齿的啮合头部的啮合状态。第2上表面可以水平,也可以倾斜。在第2上表面水平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倾斜面连接第1上表面和第2上表面。在第2上表面倾斜的情况下,第2上表面可以自第1上表面的啮合口侧端延伸至隆起部的啮合口侧端。
[0010]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左侧或右侧的螺旋状拉链链齿的沿前后方向相邻的至少2个单位链齿载置在上述第1上表面上。停止爪进入到载置在第1上表面上且被调整了姿势的2个单位链齿间,从而停止爪不会容易地脱离这2个单位链齿,能够有效地发挥止动功能。
[0011]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上述第1上表面包括:靠后口侧的等宽部,其左右端边间的间隔恒定;增宽部,其左右端边间的间隔自等宽部的靠引导柱侧的端部向引导柱侧逐渐扩大,第1上表面向啮合口侧延伸并至少延伸至增宽部的左右端边的延长线交叉的交点。由此,第1上表面在啮合口侧延伸到能载置左侧或右侧的螺旋状拉链链齿的沿前后方向相邻的至少2个单位链齿的程度。
[0012]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上述第2上表面水平,第1上表面和第2上表面由倾斜面连接。在该情况下,第2上表面能够限制螺旋状拉链链齿在链齿引导通路的后口侧的姿势,可靠地维持左右的螺旋状拉链链齿的啮合头部的啮合状态。此外,由于借助倾斜面连接第1上表面和第2上表面,所以左右的螺旋状拉链链齿在链齿引导通路内啮合或分离时,能够在隆起部上的第1上表面和第2上表面之间顺利地移动。
[0013]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发明,拉链用拉头包括:拉头主体,其包括上翼板、下翼板和连接该上下翼板的引导柱,该上翼板具有爪孔;止动机构,其用于阻止拉头主体的移动,拉头主体在上下翼板之间具备:前口,其在引导柱的左右侧开口;后口,其在前后方向的与引导柱相反的一侧开口;Y字形的链齿引导通路,其形成在前口与后口之间,止动机构具有能自上翼板的爪孔向链齿引导通路内突出的停止爪,上述下翼板在其内侧面具有沿前后方向自上述引导柱向啮合口延伸的隆起部,隆起部包括靠引导柱侧的在隆起部中位置最高的水平的第1上表面和位置低于第1上表面的靠啮合口侧的第2上表面,上述停止爪在突出在链齿引导通路内的状态下与第1上表面相面对。
[0014] 在本发明中,在拉链所使用的拉头中,在拉头主体的下翼板的内侧面设有隆起部。隆起部在靠引导柱侧的位置具有在隆起部中位置最高的水平(与下翼板的内侧面平行)的第1上表面,止动机构的停止爪在自爪孔突出到链齿引导通路内的状态下,与第1上表面相面对。螺旋状拉链链齿的位于第1上表面之上的沿前后方向相邻的单位链齿,在姿势稳定且位于同一高度位置的状态下与停止爪卡合。位置低于第1上表面的靠后口侧的第2上表面能够限制螺旋状拉链链齿在链齿引导通路的后口侧的姿势,可靠地维持左右的螺旋状拉链链齿的啮合头部的啮合状态。第2上表面可以水平,也可以倾斜。在第2上表面水平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倾斜面连接第1上表面和第2上表面。在第2上表面倾斜的情况下,第2上表面可以自第1上表面的后口侧端延伸至隆起部的后口侧端。
[0015]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上述第1上表面包括:靠后口侧的等宽部,其左右端边间的间隔恒定;增宽部,其左右端边间的间隔自等宽部的靠引导柱侧的端部向引导柱侧逐渐扩大,第1上表面向后口侧至少延伸至增宽部的左右端边的延长线交叉的交点。由此,第1上表面向后口侧延伸到能载置左侧或右侧的螺旋状拉链链齿的沿前后方向相邻的至少2个单位链齿的程度。
[0016]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上述第2上表面水平,第1上表面和第2上表面由倾斜面连接。在该情况下,第2上表面能够限制螺旋状拉链链齿在链齿引导通路的后口侧的姿势,可靠地维持左右的螺旋状拉链链齿的啮合头部的啮合状态。此外,由于借助倾斜面连接第1上表面和第2上表面,所以左右的螺旋状拉链链齿在链齿引导通路内啮合或分离时,能够在隆起部上的第1上表面和第2上表面之间顺利地移动。
[0017] 发明的效果
[0018] 采用本发明的拉链和拉链用拉头,能够利用设在拉头的下翼板的内侧面的隆起部的靠引导柱侧的水平的第1上表面,使链齿引导通路内的螺旋状拉链链齿稳定地抬升,而与突出状态的停止爪可靠地卡合。因此,能够将形成为将拉链带的安装有螺旋状拉链链齿的面作为正面的正面使用型的止动机构,应用为将拉链带的安装有螺旋状拉链链齿的面作为反面的反面使用型的止动机构。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剖切而示意性地表示的局部侧视说明图。
[0020] 图2是从图1的A–A线观察的拉头的下翼板的局部剖俯视说明图,用虚线表示螺旋状拉链链齿。
[0021] 图3是从图2的B–B线观察的拉链的纵剖说明图。
[0022] 图4是拉头的下翼板的立体图。
[0023] 图5是从拉头的下翼板的上表面(内侧面)侧观察该下翼板的局部剖视说明图。
[0024] 图6是从拉头的上翼板的下表面侧观察该上翼板的局部剖视说明图。
[0025] 图7是从侧面观察下翼板的隆起部、上翼板的隆起部和突出状态的停止爪的局部剖视说明图。
[0026]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突出状态的停止爪与螺旋状拉链链齿的卡合状态的纵剖说明图。
[0027] 图9是表示下翼板的隆起部的变形例的与图7相同的局部剖视说明图。
[0028]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侧视图。
[0029] 图11是安装拉片前的状态的图10的拉头的剖视说明图。
[0030] 图12是表示安装拉片的过程的拉头的剖视说明图。
[0031] 图13是表示安装拉片的过程的拉头的剖视说明图。
[0032] 图14是表示安装拉片的过程的拉头的剖视说明图。
[0033] 图15是表示拉片的安装作业结束了的状态的拉头的剖视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1的局部侧视说明图。图2是从图1的A–A线观察的后述的下翼板30的局部剖俯视说明图,用虚线表示左右的螺旋状拉链链齿11(11a、11b)。图3是从图2的B–B线观察的拉链1的纵剖说明图。拉链1包括左右(以下,左右及上下方向基于图3,面对图3的纸面定义左右及上下方向)一对拉链带10(10a、10b);左右一对螺旋状拉链链齿(以下也简称为“链齿”)11(11a、11b),它们被分别缝在各拉链带10的反面(在图1和图3中是下表面)的相对缘(开闭缘)侧端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以下简称为“拉头”)20,通过由使用者拉动拉片(参照图10等的参照附图标记80),使该拉链用拉头20能够沿左右的拉链带链齿11向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以下称为“前后方向”)移动。例如当使拉头向一个方向(前方)移动时,使处于分离状态的左右的拉链链齿11啮合,当使拉头向另一个方向(后方)移动时,使处于啮合状态的左右的拉链链齿分离。拉链链齿11是将单丝状的线材卷成螺旋状,在其局部具有与相对的拉链链齿11啮合的啮合头部12a、12b的螺旋状拉链链齿。另外,在拉链1中,采用将拉链带10的安装有链齿11的一侧的面用作反面的所谓“反面使用”形式。通过使拉头20沿前后方向移动,使左右的链齿11a、11b的啮合头部12a、12b啮合或分离,由此使左右的拉链带10a、10b闭合或打开。将左侧及右侧各链齿11a、11b上沿前后方向相邻的一圈螺旋部分称作“单位链齿”(参照图8的参照附图标记
11c)。拉头20包括:拉头主体(以下也简称为“主体”)21,其包括上翼板22、下翼板30和连接该上下翼板22、30的引导柱23;上述拉片,其借助拉片轴部44能转动地与形成在主体
21的上翼板22的上部的罩构件24相连接,图中省略图示该拉片;止动机构40,其组装于主体21的上翼板22,在使用者未拿起拉片时,该止动机构40能够阻止拉头20移动。另外,拉片也可以是止动机构40的一个结构要素。主体21在上翼板22与下翼板30之间具备:2个前口26,它们在引导柱23的左右侧开口,供分离状态的链齿11a、11b通过;1个后口27,其在前后方向的与引导柱23相反的一侧开口,供啮合状态的链齿11a、11b通过;Y字形的链齿引导通路28,其形成在前口26与后口27之间。另外,附图标记29、36是上下翼板22、
30的构成链齿引导通路28左右两侧部的凸缘,在链齿11a、11b通过链齿引导通路28时,拉链带10a、10b上除链齿11a、11b的安装部位以外的部分在上下的凸缘29、36间的间隙中通过。上凸缘29自上翼板22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突出。下凸缘36自下翼板30的左右两侧缘向上方以比上凸缘29长的长度突出。另外,下凸缘36是靠链齿11a、11b上与啮合头部12a、12b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起到对将单位链齿11c(参照图8)连接起来的U字形的翻转部13a、13b(参照图3)进行引导的作用。
[0035] 止动机构40可以使用现有的拉链用拉头所使用的止动机构,可以与日本特开昭63–145605号等公开的止动机构相同,例如在罩构件24的内部收容有:止动构件41,其具有形成在一端部的停止爪42;板簧45,其对该止动构件41的停止爪42施力,使该停止爪42向链齿引导通路28内突出,将拉片的拉片轴部44配置在止动构件41与上翼板22的上表面之间,而将拉片安装于主体21。在使用者未拿起拉片时,停止爪42在板簧45的弹性作用下自设于上翼板22的爪孔43(参照图6)向下方的链齿引导通路28突出,在链齿引导通路
28中与即将啮合或刚刚分离的链齿11抵接(参照图2),由此停止爪42成为阻力而能够阻止拉头20的移动。另一方面,在使用者拿起拉片进行操作时,拉片相对于上翼板22立起,拉片的拉片轴部44克服板簧45的弹性作用而使止动构件41位移,这使突出状态的停止爪
42撤回上方,从而拉头20能够移动。当使用者从该状态放开拉片时,停止爪42复位为突出状态。从图2的纸面方面看去,爪孔43设在上翼板22的比左右方向中央稍靠右侧的位置(在从下方观察上翼板22的图6中,爪孔43在比中央稍靠左侧的位置出现)。因此,如图
2所示,突出状态的停止爪42与即将啮合或刚刚分离的右侧的链齿11b的啮合头部12b卡合。止动机构40形成为将拉链带的安装有螺旋状拉链链齿的一侧的面照常用作正面的所谓“正面使用”形式。因此,在像上述那样形成为反面使用型的拉链1中,拉链带10存在于拉链链齿11与上翼板22的下表面之间,与正面使用型相比,螺旋状拉链链齿的位置偏向下方,所以突出状态的停止爪42不会与链齿牢固地卡合,止动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了改正这一点,以如下方式构成拉链1中的拉头20的下翼板30。如上所述,用于“反面使用”的拉链的拉链链齿11设置在拉链带10的反面,所以拉链链齿11如图3所示靠下翼板30侧,拉链链齿11与下翼板30的上表面和后述的隆起部32的上表面相接触。特别是,将隆起部
32形成为比下翼板30的上表面31突出,以使隆起部32更加易于与拉链链齿11相接触,限制拉链链齿11在链齿引导通路28内的姿势。
[0036] 图4是下翼板30的立体图,图5表示用水平截面表示引导柱23和凸缘36的、下翼板30的上表面(内侧面)31的图。下翼板30在上表面31具有隆起部32,该隆起部32从引导柱23的左右两侧面下端部到后口27附近在左右方向中央沿前后方向延伸。下翼板30的上表面31与上下方向正交且与上翼板22的下表面平行。以下,将与上表面31平行的面称作“水平(面)”。隆起部32也如图7等所示,包括:靠近引导柱23侧的平坦且水平的第1上表面33;靠近后口27侧的平坦且水平的第2上表面34,其从下翼板30的内侧面31起算的高度比第1上表面33的该高度稍低;倾斜面35,其连接第1上表面33和第2上表面34。倾斜面35自第1上表面33向第2上表面34下倾(从下翼板30的上表面31起算的高度从
引导柱23侧向后口27起逐渐降低地倾斜)。隆起部32的从上述内侧面31起算的高度(突出尺寸)在引导柱23侧比在后口27侧高。第1上表面33在靠引导柱23侧的位置沿引导柱23的下端部的左右两侧面分成两岔,延伸至引导柱23的与后口27相反的一侧的前后方向端附近。第1上表面3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在引导柱23侧比在后口27侧大。第1上表
面33包括:靠后口27侧的等宽部33b,其与倾斜面35邻接,该等宽部33b的左右端边彼此平行且左右端边间的间隔恒定;增宽部33c,其左右端边33e、33e间的间隔(包括只在图4中表示的凹陷部33d在内的全宽),自等宽部33b的引导柱23侧(前方)端起逐渐扩大。第
1上表面33自增宽部33c的引导柱23侧端向引导柱23的左右两侧面下端部进一步延伸。
参照图5,增宽部33c的左右端边33e、33e相对于等宽部33b的左右端边倾斜,在将这些端边33e、33e各自的延长线在隆起部32的上表面交叉的点设为点P时,等宽部33b、即第1上表面33形成为自引导柱23侧向后口27侧至少延伸至点P。即,第2上表面34和倾斜面
35配置在比点P靠后口27侧的位置。另外,倾斜面35也可以直接自点P的位置起配置在后口27侧。隆起部32的后口27侧端部自第2上表面34的后口27侧端以小坡度向上表
面31倾斜。也参照图2,第1上表面33位于链齿引导通路28中的、使左右的链齿11a、11b的啮合头部12a、12b即将啮合或刚刚分离的区域(即将啮合/刚刚分离区域)内,如上所述,在该区域内具有供止动机构40的停止爪42突出或没入的爪孔43。爪孔43位于与第1上表面33上的等宽部33b与增宽部33c的大致边界相面对的位置。因此,停止爪42配置为在自爪孔43向链齿引导通路28内突出时,与第1上表面33上的等宽部33b和增宽部33c的大致边界相面对。第2上表面34位于链齿引导通路28中的、左右的链齿11a、11b啮合后或分离前的区域(啮合后/分离前区域)内。倾斜面35位于链齿引导通路28中的、上述即将啮合/刚刚分离区域与啮合后/分离前区域之间的区域内,左右的链齿11a、11b的啮合头部12a、12b在该区域内开始啮合或开始分离。
[0037] 图6表示用水平截面表示引导柱23和凸缘29的、上翼板22的下表面的图。上翼板22在下表面具有隆起部25,该隆起部25在左右方向中央附近沿前后方向从引导柱23的左侧(图6中右侧)面下端部向后口27侧延伸。隆起部25相对于左右方向中央线只位于左侧(图6中右侧),而相对于左右方向中央线在右侧(图6中左侧)如上所述设有爪孔43。隆起部25从引导柱23向后口27侧延伸,并且直到爪孔43的后口27侧端之前,其在左右方向的宽度逐渐缩小,在该后口27的侧端之后,以恒定的宽度进一步延伸一些,以距后口27的距离比下翼板30的隆起部32距后口27的远的方式终止。另外,下翼板30的隆起部3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上翼板22的隆起部25的宽度大。图7是从侧面观察下翼板30的隆起部32、上翼板22的隆起部25和停止爪42的说明图。上翼板22的隆起部25的下表面25a是平坦的水平面,该下表面25a向后口27侧延伸至下翼板30的隆起部32的倾斜面35与第2上表面34的边界附近。
[0038]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拉链1中,在使用者未拿起拉片时、即未对左右的拉链带10a、10b进行开闭操作时,止动机构40的停止爪42借助弹性作用自爪孔43向链齿引导通路28内突出,处于突出状态。此时,下翼板30的隆起部32的第1上表面33使存在于链齿引导通路28内的即将啮合/刚刚分离区域的右侧的螺旋状拉链链齿11b抬起一些。由此,如图8所示,链齿11b向停止爪42靠近,所以链齿11b与突出状态的停止爪42可靠地卡合。由此,期望的止动功能得到发挥,拉头20的移动被阻止。此外,参照图8,如上所述,水平的第1上表面33形成为向后口27侧至少延伸至点P(参照图5),所以链齿11b的沿前后方向相邻的至少2个单位链齿11c被载置在第1上表面33的等宽部33b和增宽部33c上,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停止爪42进入到在第1上表面33上被以上述方式将姿势调整为同一高度位置的相邻的2个单位链齿11c间,从而停止爪42不会容易地从啮合头部12b间脱离,能够有效地发挥止动功能。在使用者拿起拉片对左右的拉链带10a、10b进行开闭操作的情况下,利用拉片轴部44借助止动构件41的位移使停止爪42自链齿引导通路28撤回到比上翼板22的下表面靠上方的位置。由此,拉头20能够移动。在进行该开闭操作时,下翼板30的隆起部32将链齿11通过的链齿引导通路28的上下间隔缩窄一些,从而减少左右的链齿11a、11b的啮合头部12a、12b的沿上下方向的摇晃。另外,由于第1上表面3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在引导柱23侧比在后口27侧大,所以在使分离状态的左右的链齿11a、
11b啮合时,能在第1上表面33上平顺地抬起链齿11a、11b,使停止爪42与链齿11更加可靠地卡合。此外,隆起部32的第2上表面34将链齿引导通路28的啮合后/分离前区域的上下间隔缩窄一些,从而能够限制左右的链齿11a、11b的啮合头部12a、12b的姿势,使啮合头部12a、12b更加可靠地啮合。另外,也能起到可靠地维持啮合头部12a、12b的啮合状态的作用。链齿11a、11b在啮合/分离时,经由倾斜面35在隆起部32上的第1上表面33与第2上表面34之间平顺地移动。
[0039] 如上所述,采用拉链1,在以反面使用方式使用的拉头中,能使停止爪42与螺旋状拉链链齿11准确地卡合,从而能够发挥止动机构的作用,且能够将正面使用型的止动机构40,应用在具有带反面使用的螺旋状拉链链齿11的拉链带10的拉链1中。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举出了隆起部32的第1上表面33和第2上表面34由倾斜面35连接的例
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图9中表示隆起部的变形例。该隆起部32a包括:第1上表面33a,其靠引导柱23(除隆起部以外均标注与图7等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侧,平坦且水平;第2上表面34a,其自第1上表面33a的后口27侧端朝向后口27以高度逐渐降低的方式倾斜。在该情况下,倾斜的第2上表面34a与第1上表面33a直接连接,另外,第1上表面33a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图7等所示的隆起部32的第1上表面33短。但是,图9的第
1上表面33a也向后口27侧延伸至图5的点P的位置,此结构未图示,换言之,第1上表面
33a与第2上表面34a的边界位于点P的位置或者位于比点P的位置靠后口27侧的位置。
链齿11b的沿前后方向相邻的至少2个单位链齿11c载置在第1上表面33a上。
[0040]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也可以在拉链带10的正面(具有拉链链齿11的一面的相反面),利用粘接剂粘贴由热塑性弹性体构成的膜状的材料,或涂敷较薄的熔融了的树脂,从而将拉链带10设置为形成有树脂层的拉链带,将本发明的拉头使用为具有该拉链带的拉链用的拉头。
[0041]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拉头50。图10是拉头50的侧视图,图11是安装拉片80前的状态的拉头50的剖视说明图。拉头50除了设在后述的下翼板60的上表面61的隆起部62以外,其他结构与日本特开2008–228808号公报公开的拉链用拉头大致相同。另外,可以代替上述具有止动机构40的拉头10,将拉头50应用于链齿11在反面出现的拉链带10,构成反面使用型的拉链。拉头50包括:拉头主体51,其包括上翼板52、下翼板60和连接该上下翼板52、60的引导柱53;止动机构70,其组装在拉头主体51的上翼板52上,在使用者未拿起拉片80时,该止动机构70能够阻止拉头20的移动。拉头主体51除了组装有止动机构70的部分以外,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拉头20的拉头主体21大致相同,拉头主体51在上翼板52与下翼板60之间具备:2个前口56,它们在引导柱53的左右侧开口;后口57,其在前后方向上的与引导柱53相反的一侧开口;Y字形的链齿引导通路58,其形成在前口56与后口57之间。
[0042] 止动机构70包括:开闭构件71,其能前后滑移地安装在上翼板52的上表面的后方侧(在图10等中是左侧,图10等中的右侧是前方);螺旋弹簧(未图示),其始终对开闭构件71向后方施力;板状的停止爪体73,其配置在上翼板52的上表面的前方侧,该停止爪体73具有停止爪72;大致罩状的拉片保持体74,其覆盖开闭构件71的上方及停止爪板73的四周;板簧75,其大致水平地安装在拉片保持体74的内侧上方,始终对停止爪体73向下方施力;拉片80,其能够安装于拉片保持体74或自拉片保持体74卸下。
[0043] 开闭构件71被螺旋弹簧向后方施力,通常位于图10和图11所示的初始位置,开闭构件71不能向比该初始位置靠后方的位置移动。开闭构件71包括左右延伸的后端部71A和自后端部71A的左右两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左右侧板71B。左右侧板71B包括向上方隆起的前方的第1山脊部71a和后方的第2山脊部71b、以及在上述第1山脊部71a与第2山脊部71b之间向下方凹陷的山谷部71c。停止爪板73包括:基端部73a,其在上翼板52的上表面的前方侧向上方隆起,受顶部为圆弧状截面的支承部52a支承;上方臂部73b及下方臂部73c,它们自基端部73a向后方呈两岔状延伸,下方臂部73c的前端部构成停止爪72。基端部73a的与支承部52a的顶部相对应的被支承部73d为凹圆弧状截面,停止爪板73能够以被支承部73d为中心上下些许摆动。停止爪板73在板簧75的作用下通常位于图11所示的初始位置。在该初始位置,下方臂部73c与上翼板52的上表面的自支承部52a的基端向后方下倾的倾斜部52b抵接,使其向下方的进一步摆动受到限制,另外,停止爪72自爪孔52c向下方的链齿引导通路58内突出,与未图示的链齿抵接,从而能够阻止拉头主体51的移动。
[0044] 拉片保持体74包括:背板74a,其以向上方稍微凸起的方式弯曲,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左右侧板74b,其自背板74a的左右端边向下方延伸。背板74a及左右侧板74b的大致前半部分与上翼板52的上表面相连接,另一方面,背板74a及左右侧板74b的大致后半部分与上翼板52的上表面隔开间隔。拉片保持体74的背板74a的后端部接近初始位置的开闭构件71的后端部并与开闭构件71的后端部隔着小间隙s。该小间隙s比后述的拉片80的轴部81的直径小。拉片保持体74的左右侧板74b包括向下方凸出的后端部的第1凸部74c、在比第1凸部74c靠前方的位置向下方凸出的第2凸部74d、在第1凸部74c与第2凸部74d之间向上方凹陷的第1凹部74e、和在第2凸部74d的前方与该第2凸部74d相邻
的第2凹部74f。第1凸部74c接近初始位置的开闭构件71的第1山脊部71a,并与该第
1山脊部71a分开比拉片80的轴部81的直径小的小间隙,第2凸部74d接近上述开闭构
件71的第2山脊部71b,并与该第2山脊部71b分开上述比拉片80的轴部81的直径小的
小间隙。拉片80包括,能在正反面以雕刻等方式设置标志(LOGO)等的拉片主体82(参照图11),和自拉片主体82延伸的矩形环状部81a。矩形环状部81a见下述具有被拉片保持体74等保持的轴部81。
[0045] 接下来,参照图12~图15说明将拉片80连接于拉片保持体74等的工序。首先,将拉片80的轴部81强制压入开闭构件71的后端部71A与拉片保持体74的后端部之间的小间隙s内。由此,开闭构件71克服螺旋弹簧的作用而偏向前方(参照图12)。接着,使轴部81向拉片保持体74的左右侧板74b的第1凹部74e上移,从而利用螺旋弹簧的作用使开闭构件71复位到初始位置(参照图13)。此时,轴部81位于开闭构件71的山谷部71c与拉片保持体74的第1凹部74e之间的比较大的间隙内。接着,利用轴部81向前方推压拉片保持体74的开闭构件71的第2山脊部71b,从而如图14所示,轴部81到达与拉片保持体74的第2凹部74f相对应的前后方向位置,进入停止爪体73的上下臂部73b、73c之间。此时,轴部81将上方臂部73b向上方抬起一些,由此板簧75以向上方稍微凸起的方式弯曲(参照图14)。如图15所示,当轴部81越过开闭构件71的第2山脊部71b时,开闭构件71和板簧75均复位到初始位置,完成拉片80的安装。由于很难利用位于该安装结束位置的轴部81使开闭构件71移动,所以不能出现只通过操作拉片80就卸下拉片80的情况。但是,可以使用另一个棒状构件等,从小间隙s向前方推动开闭构件71,从而按照上述工序的反向操作步骤自拉片保持体74卸下轴部81。
[0046] 另外,在图15的状态下,停止爪72自爪孔52c向下方的链齿引导通路58内突出而阻止拉头50的移动,当使用者拉动拉片80时,(以下动作未图示)利用轴部81使停止爪板74克服板簧75的作用而向上方摆动,由此停止爪72自链齿引导通路58撤回上方,拉头50能够移动。拉头50在下翼板60的上表面61具有隆起部62,隆起部62包括靠引导柱53侧的平坦且水平的第1上表面63、比第1上表面63位置低一些的靠后口57侧的平坦且水平的第2上表面64、和连接第1上表面63与第2上表面64的倾斜面65。第1上表面63
向后口57侧至少延伸至与图5的点P相对应的点。停止爪74配置为在自爪孔52c向链齿引导通路58内突出时,与第1上表面63相面对。
[0047] 附图标记说明
[0048] 1、拉链;10(10a、10b)、拉链带;11(11a、11b)、螺旋状拉链链齿;20、50、拉头;21、51、拉头主体;22、52、上翼板;23、53、引导柱;25、(上翼板的)隆起部;25a、(隆起部的)下表面;26、56、前口;27、57、后口;28、58、链齿引导通路;30、60、下翼板;32、32a、62、(下翼板的)隆起部;33、33a、63、第1上表面;34、34a、64、第2上表面;35、65、倾斜面;40、70、止动机构;42、72、停止爪;43、52c、爪孔;80、拉片;82、(拉片的)轴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