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扣 |
|||||||
申请号 | CN201180007049.4 | 申请日 | 2011-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48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申请人 | 株式会社利富高; | 发明人 | 石井大阳; | ||||
摘要 | 本 发明 提供一种带扣,至少具备一处紧扣部分,在将带状体从背面侧插通并向前面侧一旦拉出之后,通过第一 横杆 与第二横杆之间并再次向背面侧拉出而卷挂于第一横杆上时,该紧扣部分紧扣在该带状体上。该紧扣部分具备:夹持部件,该夹持部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侧架部上,并且在使自由端部从带扣的前面侧最接近第一横杆的转动 位置 上,在该自由端部与第一横杆之间夹持带状体;以及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相对于夹持部件在使自由端部从第一横杆远离的方向上的转动,在该夹持部件上产生抵抗该转动的弹性 变形 。 | ||||||
权利要求 | 1.一种带扣,具备至少一处紧扣部分,该紧扣部分具有一对侧架部、和架设于该一对侧架部之间的第一横杆及第二横杆,在将带状体从背面侧插通于一对侧架部之间并向前面侧一旦拉出之后,通过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之间并再次向背面侧拉出而卷挂于第一横杆上时,该紧扣部分紧扣在该带状体上, |
||||||
说明书全文 | 带扣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 已有具备如下所述的紧扣部分而成的带扣,即、该紧扣部分具有一对侧架部、和架设于该一对侧架部之间的第一横杆及第二横杆,在使带状体从背面侧插通于一对侧架部之间并向前面侧一旦拉出之后,通过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之间并再次向背面侧拉出而卷挂于第一横杆上时,该紧扣部分紧扣在该带状体上(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 [0003] 该带扣具有如下功能:越是在被插通的带状体上作用张力,对该带状体的紧扣力越强。另一方面,就该带扣而言,若不在带状体上作用张力,或者该张力减小,则由于第二横杆不会牢固地按压于带状体的拉出部分上,因此成为可产生对带状体的紧扣位置的变动的状态。典型的是存在如下情况:若紧扣在带扣上并系紧身体的特定部位(例如腰或胸)、物品的特定部位(例如背包的袋部分)的带状体因步行或搬运等原因从该特定部位移动而在该带状体上稍微产生松弛,则带扣相对于该带状体的紧扣位置产生变动,从而导致在该带状体上产生比之前更大的松弛。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59447号公报 [000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6-14881号公报 发明内容[0008]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9]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的问题点在于:在这种带扣中,即使在张力不作用于作为紧扣对象的带状体上,或者该张力减少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带扣相对于该带状体的紧扣位置。 [0010]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1] 为了实现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将带扣做成如下结构:具有一对侧架部、和架设于该一对侧架部之间的第一横杆及第二横杆,该带扣至少具备一处紧扣部分,在将带状体从背面侧插通于一对侧架部之间并向前面侧一旦拉出之后,通过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之间并再次向背面侧拉出而卷挂于第一横杆上时,该紧扣部分紧扣在该带状体上,该紧扣部分具备:夹持部件,该夹持部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侧架部上,并且在使自由端部从带扣的前面侧最接近第一横杆的转动位置上,在该自由端部与第一横杆之间夹持带状体;以及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相对于夹持部件在使自由端部从上述第一横杆远离的方向上的转动,在该夹持部件上产生抵抗该转动的弹性变形。 [0012] 在使带状体通过构成上述紧扣部分的第二横杆的杆背面下而卷挂与第一横杆上,并且从两个横杆之间再次通过第二横杆的杆背面下从带扣拉出带状体时,第二横杆按压在带状体的该拉出部位。越在带状体上作用张力,第二横杆越有力地按压在带状体上。由此,可以实现带扣对带状体的任意位置的紧扣。另外,在这样将带状体插通、紧扣于带扣的紧扣部分上的状态下,即使在张力不作用于作为紧扣对象的带状体上,或者该张力减少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夹持部件使带状体在其长度方向不移动。由保持机构更加稳定地维持利用夹持部件得到的带状体的夹持状态。其结果,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使带扣的相对于带状体的紧扣位置不发生变化,不会在该带状体上产生大幅度的松弛。 [0013] 上述保持机构是形成于侧架部且在夹持部件的至少转动时与其一部分抵接的突出部,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更加优选为预先在该突出部的夹住突出端的两侧分别形成锥形部。 [0014] 另外,将上述夹持部件如下构成:将基端部轴支承于侧架部上,并且在该基端部与自由端部之间的中间部与保持机构抵接,并由线材构成,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更加优选为以具备分别具有基端部的一对中间部和架设于该一对中间部之间的自由端部的方式成形线材。 [0015] 在使夹持部件从在第一横杆与自由端部之间夹持带状体的转动位置朝向对夹持部件解除该夹持的方向转动时,该夹持部件的中间部与作为突出部的保持机构解接触,从而在该夹持部件产生弹性变形。具体而言,在将位于上述转动位置的夹持部件朝向解除上述夹持的方向进行转动操作时,上述锥形部的一侧与中间部接触,夹持部件逐渐朝向使一对中间部之间的间隔变宽的方向弹性变形,由此容许夹持部件的转动,而另一方面,位于上述转动位置的状态不会简单地被解除。这样在使中间部产生弹性变形的同时夹持部件转动至该中间部越过突出端的位置时,夹持部件因中间部的弹性复位而强制地转动,由夹持部件夹持带状体的状态被解除。这样在使位于没有夹持带状体的位置的夹持部件朝向上述转动位置进行转动操作时,上述锥形部的另一侧与中间部接触,夹持部件逐渐朝向使一对中间部之间的间隔变宽的方向弹性变形,因此即使是夹持部件位于没有夹持带状体的位置的状态,也不会简单地被解除。 [0016] 如果将构成上述夹持部件的线材成形为:具备分别具有基端部的一对中间部、和横跨于该一对中间部之间的自由端部,且中间部具备卷绕部,并且将保持机构做成设于侧架部且在与上述线材的基端部不同的位置支承上述卷绕部的该卷绕部的支承部,则在使夹持部件从夹持部件的自由端部在与第一横杆之间夹住带状体的转动位置朝向使自由端部从该第一横杆远离的方向转动时,能够使上述卷绕部产生弹性变形,由此,夹持部件的自由端部在与第一横杆的杆前面之间夹住带状体的状态不会简单地被解除。 [0017] 另外,若预先将上述夹持部件的自由端部的表面做成粗面,则能够增大该自由端部与带状体之间的摩擦阻力,能够提高利用该夹持部件得到的带状体的夹持状态。 [0018] 发明的效果 [0019]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带扣中,即使在张力不作用于作为紧扣对象的带状体,或者该张力减少的情况下,利用夹持部件和其保持机构也能够维持带扣相对于该带状体的紧扣位置,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在该带状体上产生大幅度的松弛。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带扣的分解立体图。 [0021] 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带扣的主视图,并且夹持部件位于第一转动位置上。 [0022] 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带扣的侧视图,并且夹持部件位于第一转动位置上。 [0023] 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带扣的剖视图,并且夹持部件位于第一转动位置上。 [0024] 图5是第一实施例的带扣的侧视图,并且夹持部件位于第二转动位置上。 [0025] 图6是图5的A-A线剖视图。 [0026]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带扣的主视图。 [0027] 图8是第二实施例的带扣的侧视图。 [0028]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带扣的主视图。 [0029] 图10是第三实施例的带扣的剖视图。 [0030]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带扣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0031] 图12是第四实施例的带扣的主视图。 [0032] 图13是第四实施例的带扣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0033] 以下,基于图1~图13,对本发明的典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的带扣至少具备一处通过插通带状体W而紧扣在该带状体W上的紧扣部分1。该紧扣部分1具有:一对侧架部10、10;架设于该一对侧架部10、10之间的第一横杆11;以及在与该第一横杆 11之间隔着间隔且架设于一对侧架部10、10之间的第二横杆12,并且具备如下结构而构成,即、当使带状体W从背面侧Bw插通于一对侧架部10、10之间而向前面侧Fw一旦拉出之后,通过第一横杆11和第二横杆12之间并再次向背面侧Bw拉出而卷挂于第一横杆11上时,紧扣在该带状体W上。 [0034] 在图1~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图9及图10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以及图11~图13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中,带扣具备一处所涉及的紧扣部分1和一处带状体W的安装部分2。而且,该带扣构成为,借助于带扣使插通在紧扣部分1的带状体W与卷挂在安装部分2上的带状体W连接。 [0035] 图7及图8所示的第二实施例是具备可拆装地嵌入在呈扁平筒状且未图示的阴带扣内的插入部3的带扣(以下成为阳带扣)。而且,在该阳带扣上具备一处上述紧扣部分1。插入部3由左右一对弹性配合脚30、30和位于该一对弹性配合脚30、30之间的中脚31构成。阳带扣的插入部3朝向阴带扣内的插入利用左右一对弹性配合脚30、30的朝向内侧的挠入而被容许,并且利用在该插入结束位置上的该弹性配合脚30的挠曲恢复,使形成于该弹性配合脚30的外侧部的突出部30a进入并配合在形成于上述阳带扣的侧部的配合窗上。 而且,通过从外侧对进入该配合窗的突出部30a进行按压操作来使一对弹性配合脚30、30产生挠入而能够解除该配合状态。在该第二实施例中,通过使紧扣在阳带扣的紧扣部分1上的带状体W与安装有阴带扣的部件对应并卡合两者来进行连接。 [0036] 若在带扣上设置两处以上的上述紧扣部分1,则能够借助于带扣使两条以上的带状体W以可调整紧扣位置的方式进行连接。例如,若以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安装部分2代替该紧扣部分1,则能够借助于第一实施例的带扣使两条以上的带状体W以可调整紧扣位置的方式进行连接。 [0037] 在构成该紧扣部分1的一对侧架部10、10之间形成与带状体W的宽度大致相等或大于该宽度的间隔。 [0038] 第一横杆11分别使其两端一体连接在侧架部10的架内侧面10h上。另外,具备:构成带扣前面的一部分的杆前面11a;以及在与该杆前面11a之间形成角部11b的杆侧面 11c。一对杆侧面11c、11c之间的间隔在带扣的背面侧Bw变窄,第一横杆11构成为在带扣的背面侧Bw具备顶部11d。在该第一横杆11的顶部11d与构成带扣的背面的一部分的侧架部10的架背面10a之间形成有间隔。 [0039] 第二横杆12分别使其两端一体连接在侧架部10的内侧面10h上。在该第二横杆12与第一横杆11之间形成有使带状体W通过的间隔。第二横杆12具有构成带扣的背面的一部分的杆背面12a。第二横杆12的朝向第一横杆11的杆侧面12b与上述杆背面12a之间的角部12c成为顶上所插通的带状体W的有棱角的形状。 [0040] 若将带状体W通过构成上述紧扣部分1的第二横杆12的杆背面12a的下方而卷挂在第一横杆11上且从两个横杆11、12之间再次通过第二横杆12的杆背面12a的下方而从带扣拉出带状体W,则以使第二横杆12的上述角部12c顶上带状体W的方式第二横杆12紧压带状体W的该拉出部位Wa。越对带状体W作用张力,则第二横杆12越有力地压紧带状体。由此,可以实现带扣对带状体W的任意位置的紧扣。该紧扣能够通过使第二横杆12的杆背面12a从带状体W隔离开的操作来解除。(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将带扣的第二横杆12侧向图4的箭头F的方向抬起。) [004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带扣中,在上述紧扣部分1具备:夹持部件4,该夹持部件4可转动地支撑在上述侧架部10上,并且在使自由端部41从带扣的前面侧Fw最接近第一横杆11的转动位置上,在该自由端部41与第一横杆11之间来夹持带状体W;以及保持机构5,该保持机构5相对于该夹持部件4在使自由端部41从第一横杆11隔离的方向的转动而对该夹持部件4产生克服该转动的弹性变形。 [0042]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如上所述地使带状体W插通、紧扣在带扣的紧扣部分1的状态下,即使在张力不作用于该带状体W上、或者张力减少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夹持部件4使带状体W在其长度方向上不移动。由夹持部件4得到的带状体W的夹持状态由保持机构5进一步稳定地维持。其结果,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使带扣的相对于带状体W的紧扣位置不产生变化,不会在该带状体W上产生大幅度的松弛。例如,即使在紧扣于带扣上而系紧身体的特定部位(例如腰或胸)、物品的特定部位(例如背包的袋部分)的带状体因步行或搬运等原因从该特定部位移动而在该带状体W上稍微产生松弛的情况下,也不会在带状体W上产生比之前更大的松弛。就带扣相对于带状体W的紧扣位置的变更而言,在使夹持部件4一边弹性变形一边向使自由端部41从第一横杆11远离的方向转动的状态下,能够通过以第二横杆12的杆背面12a从带状体W远离的方式操作带扣来实现。 [0043] (第一实施例) [0044] 在图1~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带扣为如下结构:在一对侧架部10、10的一侧的端部之间架设第二横杆12,在该一对侧架部10、10的另一侧的端部之间具有成为上述安装部分2的横杆20,在两者之间具有第一横杆11。在第二横杆12上一体连接有构成带扣的前面的一部分的舌片6。该舌片6从第二横杆12的位于带扣的前面侧的部位朝向远离第一横杆11的方向突出,其突出的边缘构成带扣的外轮廓的一部分。一对侧架部10、10在带扣的前面侧Fw,在其长度方向的大致中间的位置制作顶部10b,并且使侧架部1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随着从顶部10b朝向端部侧而逐渐变窄地形成。 [0045] 在该第一实施例中,夹持部件4如下地构成:使基端部40轴支承在侧架部10上,并且在该基端部40与自由端部41之间的中间部42与保持机构5抵接且由金属制的线材构成。另外,该夹持部件4是将上述线材形成为具备分别具有基端部40的一对中间部42、42、以及横跨于该一对中间部42、42之间的自由端部41而构成。在图示的例子中,该线材的自由端部41具有大致横跨于一对侧架部10、10的架外侧面10d之间的长度。中间部42从自由端部41朝向与自由端部41交叉的方向延伸。基端部40形成于中间部42的末端,朝向与中间部42正交的方向向另一个中间部42侧突出。在该例子中,线材的一对中间部 42、42在安装于侧架部10之前的状态下分别以随着朝向其末端而逐渐接近另一个中间部 42的方式从自由端部41倾斜地延伸。(图1) [0046] 在一对侧架部10、10上分别形成有可转动地收纳夹持部件4的基端部40的轴孔10c。轴孔10c在侧架部10的架外侧面10d敞开,并且在该侧架部10与第二横杆12的连接部位形成于带扣的背面侧Bw。 [0047] 夹持部件4以如下方式可转动地组合在侧部架10上:使一个基端部40从侧架部10的外侧进入一对侧架部10、10的一个轴孔10c中,并且,使另一个基端部40从侧架部10的外侧进入一对侧架部10、10的另一个轴孔10c中,从而夹持部件4可转动地组合在侧部架10上。做成如下的结构:利用该进入,夹持部件4的中间部42在因侧架部10的架外侧面10d而与自由端部41正交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而且,该夹持部件4在使其自由端部41接触在第一横杆11的杆前面11a和朝向横杆20侧的杆侧面11c之间的角部11b的转动位置(图3/以下,将该转动位置称为第一转动位置)、和使该自由端部41位于第二横杆12的杆前面12d上的转动位置(图5/以下,将该转动位置称为第二转动位置)之间转动。 [0048] 另外,上述保持机构5形成于侧架部10上,并且作为在夹持部件4的至少旋转时与其一部分抵接的突出部50而构成。在该例子中,该突出部50分别形成于一对侧架部10、10的架外侧面10d。在图示的例子中,该突出部50形成于成为侧架部10中的大致第一横杆11与第二横杆12之间的部位。另外,该突出部50构成为形成如下的翘片状,该翘片状沿着构成侧架部10的带扣的前面的一部分的架前面10e与架外侧面10d之间的角部朝向与该架外侧面10d正交的方向突出。 [0049] 另外,在该例子中,该突出部50的夹住突出端50b的两侧分别成为锥形部50a。即,该突出部50以夹住从侧架部10的架外侧面10d最突出的突出端50b的方式具备朝向第一横杆11侧的锥形部50a和朝向第二横杆12侧的锥形部50a。 [0050] 而且,在该例子中,在使夹持部件4在第一转动位置和第二转动位置的范围内转动时,该夹持部件4的中间部42与作为突出部50的保持机构5接触,从而在该夹持部件4上产生弹性变形。具体而言,在使位于第一转动位置的夹持部件4朝向第二转动位置进行转动操作时,上述锥形部50a与中间部42接触,从而使夹持部件4朝向使一对中间部42、42之间的间隔变宽的方向逐渐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可使夹持部件4朝向第二转动位置转动,并且其相反地,该位于第一转动位置的状态不会被简单地被解除。这样,若一边使中间部42弹性变形一边使夹持部件4转动至该中间部42越过突出端50b的位置,则夹持部件4因中间部42的弹性复位而强制地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由夹持部件4夹持带状体W的状态被解除。在使位于第二转动位置的夹持部件4朝向第一转动位置进行转动操作时,上述锥形部50a与中间部42接触,从而使夹持部件4朝向使一对中间部42、42之间的间隔变大的方向逐渐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夹持部件4位于第二转动位置的状态不会简单地被解除。 [0051] 此外,在该例子中,在侧架部10的架外侧面10d上形成有当夹持部件4位于第一转动位置时收纳其中间部42的凹部10f,并且在架前面10e形成有夹持部件4位于该第一转动位置时收纳自由端部41的凹部10g,另外,在第一横杆11的第一转动位置上的自由端部41所接触的角部11b上实施有倒角。 [0052] (第二实施例) [0053] 在图7及图8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作为带扣的阳带扣为如下结构:在一对侧架部10、10的一侧的端部之间架设第二横杆12,在该一对侧架部10、10的另一侧的端部之间具有横杆7,在两者之间具有第一横杆11。在第二横杆12上一体连接有构成带扣的前面的一部分的舌片6。该舌片6朝向从第一横杆11远离的方向突出,其突出的边缘构成带扣的外轮廓的一部分。在上述横杆7的杆外面一体连接有上述左右一对弹性配合脚30、30以及中脚31的基部。由于该第二实施例的带扣的其余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带扣实质上相同,因此对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部分,在第二实施例的各图上标注与第一实施例的各图所使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54] (第三实施例) [0055] 在图9及图10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带扣在一对侧架部10、10的两端之间分别架设横杆8、20,并具备由该一对侧架部10、10和一对横杆8、20形成的方形框状部。一对横杆8、20的一个作为上述安装部分2发挥作用。 [0056] 第一横杆11及第二横杆12在该一对横杆8、20之间架设于一对侧架部10、10之间。第一横杆11位于上述安装部分2侧。 [0057] 在该例子中,在一对侧架部10、10上也分别形成有可转动地收纳夹持部件4的基端部40的轴孔10c。轴孔10c在侧架部10的架内侧面敞开,并且在该侧架部10和不成为上述安装部分2的横杆的连接部位附近形成于带扣的背面侧Bw。 [0058] 夹持部件4以如下方式可转动地组合在侧部架10上:通过使从中间部42的末端向外侧突出的一个基端部40从侧架部10的内侧插入一对侧架部10、10的一个轴孔10c中,并且,使从中间部42的末端向外侧突出的另一个基端部40从侧架部10的内侧插入一对侧架部10、10的另一个轴孔10c,从而夹持部件4可转动地组合在侧部架10上。在该例子中,在向侧架部10组合之前的状态下,夹持部件4的一对中间部42、42的外面之间的间隔与一对侧架部10、10的架内侧面之间的间隔大致一致。因此,该组合与在夹持部件4上产生朝向使夹持部件4的一对中间部42、42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方向的弹性变形同时进行。 [0059] 另外,在该例子中,构成上述保持机构5的突出部50分别形成于一对侧架部10、10的架内侧面10h。在图示的例子中,该突出部50形成于成为侧架部10的第二横杆12和不成为上述安装部分2的横杆8之间的部位。另外,该突出部50构成如下方式形成的翘片状,该翘片状沿着构成侧架部10的带扣的前面的一部分的架前面10e与架内侧面10h之间的角部朝向与该架内侧面10h正交的方向突出。 [0060] 在该例子中,在夹持部件4的自由端部41在与第一横杆11的杆前面11a之间夹住带状体W的第一转动位置上,夹持部件4的中间部42会位于突出部50的背面下。(图10)若使夹持部件4从该状态朝向使自由端部41从第一横杆11远离的方向转动,则中间部42被突出部50按压,从而夹持部件4朝向使一对中间部42、42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若夹持部件4从该状态转动至其中间部42越过突出部50的突出端50b的位置,则夹持部件4朝向使一对中间部42、42之间的间隔变宽的方向进行弹性复位,因此夹持部件4强制地转动至在突出部50和不成为安装部分2的横杆8之间夹入中间部42的转动位置(在图10中以假象线表示)。 [0061] 由于该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带扣的其余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带扣实质上相同,因此对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部分,在第三实施例的各图上标注与第一实施例的各图所使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62] (第四实施例) [0063] 在图11~图13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中,带扣在一对侧架部10、10的两端之间分别架设横杆8、20,并具备由该一对侧架部10、10和一对横杆形成的方形框状部。使一对横杆8、20的一个作为上述安装部分2发挥作用。 [0064] 第一横杆11及第二横杆12在该一对横杆8、20之间架设于一对侧架部10、10之间。第一横杆11位于上述安装部分2侧。 [0065] 在该例子中,夹持部件4是将线材以如下方式成形来构成,即、具备:分别具有基端部40的一对中间部42、42;以及横跨于该一对中间部42、42之间的自由端部41,而且,中间部42具备卷绕部43。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一对中间部42、42的末端分别形成有绕一圈量的卷绕部43。该卷绕部43的卷绕轴线构成为与自由端部41及基端部40大致平行。 [0066] 另外,上述保持机构5作为设于侧架部10且在与上述线材的基端部40不同的位置支承上述卷绕部43的该卷绕部43的支承部51而构成。在图示的例子中,该支承部51作为从侧架部10的架内侧面10h突出的轴状突起而构成,并插通于上述卷绕部43。 [0067] 在该例子中,在一对侧架部10、10上分别形成有可转动地收纳夹持部件4的基端部40的轴孔10c。轴孔10c在侧架部10的架内侧面10h以及外侧面10d敞开。该轴孔10c和支承部51设于第二横杆12与不成为上述安装部分2的横杆8之间。支承部51位于比轴孔10c更靠第二横杆12侧的位置上。 [0068] 夹持部件4以如下方式可转动地组合在侧部架10上:将从中间部42的末端向外侧突出的一个基端部40从侧架部10的内侧插入一对侧架部10、10的一个轴孔10c中,并且,将从中间部42的末端向外侧突出的另一个基端部40从侧架部10的内侧插入一对侧架部10、10的另一个轴孔10c中,同时将一对侧架部10、10的一个支承部51插通于一个中间部42的卷绕部43,并且将一对侧架部10、10的另一个支承部51插通于另一个中间部42的卷绕部43,从而夹持部件4可转动地组合在侧部架10上。而且,构成为:若使夹持部件4从夹持部件4的自由端部41在与第一横杆11的杆前面之间夹住带状体W的第一转动位置朝向使自由端部41从第一横杆11远离的方向转动,则上述卷绕部43发生弹性变形。 [0069] 由此,在该例子中,夹持部件4的自由端部41在与第一横杆11的杆前面11a之间夹持带状体W的状态不会简单地被解除。(图13)带扣相对于带状体W的紧扣位置的变更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即、一边使夹持部件4的卷绕部43产生弹性变形一边使其向使自由端部41从第一横杆11远离的方向转动。 [0070] 由于该第四实施例所涉及的带扣的其余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带扣实质上相同,因此对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部分,在第四实施例的各图上标注与第一实施例的各图所使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71] (其他) [0072] 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然在一对侧架部10、10的双方分别具有成为保持机构5的突出部50,但是也可以仅在一对侧架部10、10的一方具有突出部50。 [0073] 另外,若预先将以上所说明的夹持部件4的自由端部41的表面做成粗面,则能够增大在上述第一转动位置上的该自由端部41与带状体W之间的摩擦阻力,能够提高在该第一转动位置上的带状体W的夹持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