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器

申请号 CN201510407897.4 申请日 2008-11-27 公开(公告)号 CN105042689B 公开(公告)日 2017-11-07
申请人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李相武;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其能够不增加室外侧 热交换器 的管内压 力 损失而增大室内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能力。该空气调节器由搭载了室内侧热交换器(10)的室内机和搭载了室外侧热交换器(20)的室外机构成;该室内侧热交换器(10)通过使多个传 热管 (12A)插通多个翅片(11)而构成,该多个 传热 管(12A)在管内面形成具有规定的导程 角 Ra的 螺旋槽 (13A);该室外侧热交换器(20)通过使多个传热管(22A)插通多个翅片(11)而构成,该多个传热管(22A)的螺旋槽(23A)的导程角Rb比用于室内侧热交换器(10)的传热管(10A)小。
权利要求

1.一种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由搭载了室内侧热交换器的室内机和搭载了室外侧热交换器的室外机构成;
该室内侧热交换器通过使多个传热管插通多个翅片而构成,该多个传热管在管内面形成了条数为40~60的螺旋槽
该室外侧热交换器通过使多个传热管插通多个翅片而构成,该多个传热管的螺旋槽的条数比用于上述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螺旋槽的条数多,该条数为60~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室内侧热交换器或室外侧热交换器,通过机械扩管方式或液压扩管方式使上述传热管扩管,从而将该传热管与上述翅片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机械扩管方式或液压扩管方式使上述传热管扩管时的扩管率,在上述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场合为105.5%~
106.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机械扩管方式或液压扩管方式使上述传热管扩管时的扩管率,在上述室外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场合为106%~
107.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由上述扩管接合了的上述传热管和上述翅片还通过钎焊进行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由或铜合金铝合金金属材料形成上述传热管。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用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使用制冷剂作为工作流体,同时,将上述热交换器用作上述蒸发器或上述冷凝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作为制冷剂使用R32。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作为制冷剂使用R410A。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作为制冷剂使用R407C或者二

说明书全文

空气调节器

[0001] 本申请是名称为“空气调节器”、国际申请日为2008年11月27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08/071492、国家申请号为200880113654.8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使用了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器,该热交换器具有带管内槽的传热管

背景技术

[0003] 以往,已知这样的使用了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式的空气调节器,该翅片管由翅片和传热管构成;该翅片按一定间隔配置,气体(空气)在其间流动;该传热管在内面具有螺旋槽,直地插入到各翅片,制冷剂在内部流动。
[0004] 空气调节器一般具有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四通阀;该蒸发器使制冷剂蒸发,由此时的气化热使空气及等冷却;该压缩机对从蒸发器排出的制冷剂进行压缩,使其为高温,供给到冷凝器;该冷凝器由制冷剂的热加热空气及水等;该膨胀阀使从冷凝器排出的制冷剂膨胀,使其成为低温,供给到蒸发器;该四通阀通过切换冷冻循环内的制冷剂流动的方向,进行采暖运转、制冷运转的切换。传热管装入到冷凝器、蒸发器中,含有冷冻机油的制冷剂流入到其内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47532号公报(图1、图13)
[0006] 可是,在上述那样的空气调节器中,使室外侧热交换器的通道数比室内侧热交换器的通道数大,从而减小采暖运转时的室外侧热交换器的管内压损失。然而,在这样将螺旋槽的导程角比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大的传热管用于室外侧热交换器的场合,存在随着室外侧热交换器的管内热传导率的增大,室外侧热交换器管内压力损失增大,制冷系数(COP)下降的难点。另外,近年来,希望改善对期间能量消耗效率(APF)贡献大的采暖性能。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就是鉴于以上点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不增加室外侧热交换器的管内压力损失、能够增大室内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能力的空气调节器。
[0008]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由搭载了室内侧热交换器的室内机和搭载了室外侧热交换器的室外机构成;该室内侧热交换器通过使多个传热管插通多个翅片而构成,该多个传热管在管内面形成了具有规定导程角的螺旋槽;该室外侧热交换器通过使多个传热管插通多个翅片而构成,该多个传热管的螺旋槽的导程角比用于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小。
[0009]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使室外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内面的螺旋槽的导程角比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内面的螺旋槽的导程角小,所以,难以发生越过室外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螺旋槽流动那样的流动,管内压力损失不增加,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另外,作为结果,能够增大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内面的螺旋槽的导程角,使产生于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螺旋槽间的液膜变薄,所以,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能够获得高效率的空气调节器。附图说明
[0010] 图1为从正面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侧热交换器的铅直方向截面的局部放大图。
[0011] 图2为从正面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外侧热交换器的铅直方向截面的局部放大图。
[0012] 图3为从侧面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侧热交换器的铅直方向截面的局部放大图。
[0013] 图4为从侧面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外侧热交换器的铅直方向截面的局部放大图。
[0014] 图5为从侧面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侧热交换器的铅直方向截面的局部放大图。
[0015] 图6为从侧面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外侧热交换器的铅直方向截面的局部放大图。
[0016] 图7为从正面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的制作顺序的铅直方向截面的局部放大图。
[0017] 符号的说明
[0018] Ra、Rb 导程角
[0019] 10 室内侧热交换器
[0020] 11、21 翅片
[0021] 12A~12C、22A~22C 传热管
[0022] 13A~13C、23A~23C 螺旋槽
[0023] 20 室外侧热交换器
[0024] Ha、Hb 螺旋槽的深度
[0025] 30 扩管球
[0026] 31 杆
[0027] 32 流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实施方式1
[0029] 下面根据图示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
[0030] 图1为从正面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侧热交换器的铅直方向截面的局部放大图,图2为从正面侧观察该室外侧热交换器的铅直方向截面的局部放大图,所有的图都表示相邻的传热管的截面和其间的翅片。
[0031]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器如图1及图2所示那样,室内侧热交换器10的翅片11及室外侧热交换器20的翅片21都由传热性良好的或铜合金铝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另外,贯通各个翅片11、21的传热管12A、22A也由传热性良好的铜或铜合金、铝或铝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而且在各传热管12A、22A的内面形成导程角Ra、Rb相互不同的螺旋槽13A、23A。
[0032] 为了降低热交换器的压力损失,可以期待通过调整管内面的螺旋槽13A、23A的导程角Ra、Rb而获得的效果比通过增加通道数而获得的效果大的效果。因此,在这里由搭载了室内侧热交换器10的室内机和搭载了室外侧热交换器20的室外机构成;该室内侧热交换器10使用在管内面具有螺旋槽13A的传热管12A,该螺旋槽13A具有35度~45度的导程角Ra;该室外侧热交换器20使用具有螺旋槽23A的传热管22A,该螺旋槽23A的导程角Rb比传热管12A小(25度~35度)。
[0033]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器中,将室外侧热交换器20的传热管22A的螺旋槽23A的导程角Rb设定在25度~35度的范围是因为,若将螺旋槽23A的导程角Rb的下限设在25度以下,则热交换效率的下降显著,另外,若将螺旋槽23A的导程角Rb的上限设在35度以上,则管内压力损失增加。这样,难以产生越过螺旋槽23A流动那样的流动,能够使管内压力损失不增加而提高热交换效率,能够获得高效率的空气调节器。
[0034] 另一方面,将室内侧热交换器10的传热管12A的螺旋槽13A的导程角的下限设在35度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管内传热性能,另外,将螺旋槽13A的导程角Ra的上限设为45度是因为,若设置为其以上,则管内压力损失的增加变得显著。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室内侧热交换器10的管内传热性能,能够获得高效率的热交换器。
[0035]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器中,增大室内侧热交换器10的传热管12A内面的螺旋槽13A的导程角Ra,使在螺旋槽13A之间产生的液膜变薄,所以,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能够获得高效率的空气调节器。
[0036] 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由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在使用制冷剂作为工作流体的冷冻循环中,用作蒸发器或冷凝器,有助于提高制冷系数(COP)。另外,作为制冷剂可以使用HC单一制冷剂或含HC的混合制冷剂、R32、R410A、R407C、二中的任一种,但这些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效率提高。
[0037] 实施方式2
[0038] 图3为从侧面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侧热交换器的铅直方向截面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从侧面侧观察该室外侧热交换器的铅直方向截面的局部放大图,在各图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0039]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器的传热管12B、22B也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由传热性良好的铜或铜合金、铝或铝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用作使用含有冷冻机油的制冷剂的热交换器的冷凝器或蒸发器用的传热管。
[0040] 更详细地说,在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12B和室外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22B的内面分别形成螺旋槽13B、23B,并且设定为室外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22B的螺旋槽23B的深度Hb(图4)比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12B的螺旋槽13B的深度Ha(图3)大(Hb>Ha)。
[0041]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器中,室外侧热交换器的螺旋槽23B的深度Hb最好为0.1mm~0.25mm。这样,管内压力损失不增加,能够进一步提高传热性能。然而,若设槽深在
0.25mm以上,则管内压力损失增加。
[0042] 另一方面,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12B的螺旋槽23B的深度Ha最好为0.08mm~0.2mm。这样,能够减小管内压力损失。
[0043] 这样,使室外侧热交换器的螺旋槽23B的深度Hb比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12B的螺旋槽23B的深度Ha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室外侧热交换器的管内传热性能,能够获得高效率的空气调节器。
[0044]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槽13B、23B的构成能够直接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1,在该场合,能够获得由上述实施方式1的螺旋槽导程角调整获得的效果和由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槽的深度调整获得的效果的叠加效果,所以,设计自由度扩大。
[0045] 实施方式3
[0046] 图5为从侧面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侧热交换器的铅直方向截面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从侧面侧观察该室外侧热交换器的铅直方向截面的局部放大图,在各图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0047]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器的传热管12C、22C也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由传热性良好的铜或铜合金、铝或铝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用作使用含有冷冻机油的制冷剂的热交换器的冷凝器或蒸发器用的传热管。
[0048] 更详细地说,在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12C和室外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22C的内面分别形成螺旋槽13C、23C,同时,设定为室外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22C的螺旋槽23C的条数比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12C的螺旋槽13C的条数多。
[0049]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器中,室外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22C的螺旋槽23C的条数最好为60~80。这样,能够不增加管内压力损失地进一步提高传热性能。然而,若槽条数在80以上,则管内压力损失增加。
[0050] 另一方面,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12C的螺旋槽13C的条数最好为40~60。这样,能够减小管内压力损失。
[0051] 这样,使室外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22C的螺旋槽23C的条数比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12C的螺旋槽13C的条数多,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室外侧热交换器的管内传热性能,能够获得高效率的空气调节器。
[0052] 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槽13C、23C的构成能够直接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1、2,在该场合,能够获得由上述实施方式1的螺旋槽导程角调整获得的效果、由本实施方式2的螺旋槽的深度调整获得的效果、以及由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槽条数调整获得的效果的三重效果,所以设计自由度进一步扩大。
[0053] 实施方式4
[0054] 图7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的制作顺序的、从正面侧观察的铅直方向截面的局部放大图,在图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室内侧热交换器及室外侧热交换器都按同样的顺序制作,所以,在这里以室内侧热交换器为例进行说明。
[0055]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器,按图7那样的顺序制作热交换器。首先,分别在长度方向中央部按规定的弯曲节距将各传热管12D弯曲加工成发针状,制作多个发针式管。接着,将这些发针式管插通到隔开规定间隔相互平行地配置的多片翅片11,然后,按照由杆31将扩管球30压入到发针式管内的机械扩管方式或由流体32的液压将扩管球30压入到发针式管内的液压扩管方式,对发针式管进行扩管,接合各翅片11和发针式管、即传热管12D。
[0056]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器中,仅通过以机械扩管方式或液压扩管方式对作为热交换器的构成部件的发针式管进行扩管,即可接合多个翅片11与发针式管(传热管12D),所以,热交换器的制作变得容易。
[0057] 实施方式5
[0058] 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仅通过发针式管的扩管将翅片11与发针式管(传热管12D)接合,但若不规定扩管率,则产品将产生偏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5中,规定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扩管率。
[0059]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使以机械扩管方式或液压扩管方式对发针式管进行扩管时的扩管率为105.5%~106.5%。这样,能够改善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与翅片的密接性,获得高效率的空气调节器。然而,若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扩管率在106.5%以上,则如已说明了的那样,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螺旋槽的条数比室外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螺旋槽的条数少,所以,在螺旋槽的顶部发生压坏,传热管与翅片的密接性恶化。
[0060] 实施方式6
[0061] 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仅由发针式管的扩管接合翅片11与发针式管(传热管12D),但若不规定扩管率,则将在产品中产生偏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6中规定室外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扩管率。
[0062]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室外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使以机械扩管方式或液压扩管方式对发针式管进行扩管时的扩管率为106%~107.5%。这样,能够改善室外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与翅片的密接性,获得高效率的空气调节器。此时,室外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螺旋槽的条数如已说明的那样比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螺旋槽的条数多,所以,在螺旋槽的顶部不发生压坏。另外,室外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扩管率变大,从而使传热管的内径变大,管内压力损失减小。
[0063] 在上述实施方式4~6中,仅由传热管的扩管接合翅片11与发针式管(传热管12D),但在通过扩管进行翅片11与发针式管(传热管12D)的接合后,也可进一步通过钎焊将传热管12D与翅片11完全接合,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0064] 实施例
[0065] 以下,与从本发明的范围脱离的比较例进行比较,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首先,制作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螺旋槽的导程角(以下称为“室内侧导程角”)为45度和室外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螺旋槽的导程角(以下称为“室外侧导程角”)为35度、室内侧导程角为35度和室外侧导程角为25度的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热交换器。另外,作为比较例,制作室内侧导程角为45度和室外侧导程角为45度、室内侧导程角为35度和室外侧导程角为35度、室内侧导程角为25度和室外侧导程角为25度的比较例1~比较例3的热交换器。下述表1表示使用了实施例1及实施例2以及比较例1~比较例3的热交换器的冷冻循环的采暖性能及制冷性能的制冷系数(COP=热交换器能力/压缩机输入)。
[0066] [表1]
[0067]  室内侧导程角 室外侧导程角 采暖COP(%) 制冷COP(%)
比较例1 45度 45度 100.0 100.0
实施例1 45度 35度 100.6 100.4
比较例2 35度 35度 99.5 99.8
实施例2 35度 25度 101.0 100.5
比较例3 25度 25度 99.0 99.5
[0068] 从表1可以看出,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热交换器与比较例1~比较例3相比,制冷系数(COP)都高,管内传热性能都提高了。
[0069] 接下来,制作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螺旋槽的深度(以下称“室内侧槽深”)为0.08mm和室外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螺旋槽的深度(以下称“室外侧槽深”)为0.1mm、室内侧槽深为0.2mm和室外侧槽深为0.25mm的实施例3及实施例4的热交换器。另外,作为比较例,制作室内侧槽深为0.08mm和室外侧槽深为0.08mm、室内侧槽深为0.2mm和室外侧槽深为
0.2mm、室内侧槽深为0.25mm和室外侧槽深为0.25mm的比较例4~比较例6的热交换器。在下述表2中表示使用实施例3及实施例4以及比较例4~比较例6的热交换器的冷冻循环的采暖性能及制冷性能的制冷系数(COP=热交换器能力/压缩机输入)。
[0070] [表2]
[0071]  室内侧槽深 室外侧槽深 采暖COP(%) 制冷COP(%)
比较例4 0.08mm 0.08mm 99.4 99.6
实施例3 0.08mm 0.1mm 100.4 100.2
比较例5 0.2mm 0.2mm 99.7 99.9
实施例4 0.2mm 0.25mm 100.5 100.3
比较例6 0.25mm 0.25mm 100.0 100.0
[0072] 从表2可以看出,实施例3及实施例4的热交换器与比较例4~比较例6相比,制冷系数(COP)都高,管内传热能力都提高了。
[0073] 然后,制作室内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螺旋槽的条数(以下称为“室内侧槽条数”)为40和室外侧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螺旋槽的条数(以下称为“室外侧槽条数”)为60、室内侧槽条数为60和室外侧槽条数为80的实施例5及实施例6的热交换器。另外,作为比较例,制作室内侧槽条数为40和室外侧槽条数为40、室内侧槽条数为60和室外侧槽条数为60、室内侧槽条数为80和室外侧槽条数为80的比较例7~比较例9的热交换器。在下述表3中表示使用了实施例5及实施例6、比较例7~比较例9的热交换器的冷冻循环的采暖性能及制冷性能的制冷系数(COP=热交换器能力/压缩机输入)。
[0074] [表3]
[0075]  室内侧槽条数 室外侧槽条数 采暖COP(%) 制冷COP(%)
比较例7 40 40 100.0 100.0
实施例5 40 60 100.6 100.3
比较例8 60 60 99.9 99.4
实施例6 60 80 100.8 100.5
比较例9 80 80 99.4 99.0
[0076] 从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5及实施例6的热交换器与比较例7~比较例9相比,制冷系数(COP)都高,管内传热能力都提高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