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 |
|||||||
申请号 | CN201710613579.2 | 申请日 | 2017-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758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申请人 | 四川聚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孙素蓉; | ||||
摘要 | 本 发明 属于中药制剂领域,目的是根据中医 治疗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的认识机理而提供的一种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 质量 份比如下:细辛7g、白芥子8g、甘遂2g、甘草13g、肉桂6g、白芷12g、莪术12g、羌活23g、元胡12g、瓜蒌皮20g、桑白皮12g、白术12g、黄芪28g、浙贝母12g、桔梗10g、地龙10g、茯苓12g、半夏8g、麻黄10g、百合42g、败酱草42g、生姜65g;本发明提供的药物是一个标本兼治的中药组方。 | ||||||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
||||||
说明书全文 | 一种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特别是供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患者使用的中药组合物的领域。 背景技术[0002] 哮喘又名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此种炎症常伴随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过治疗而逆转。 [0003]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需要进一步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炎、食管反流综合征等疾患)。 [0004] 气管炎,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炎性变化,黏液分泌增多,因缺乏负离子而使气管黏膜上皮绒毛内呼吸酶的活性降低,影响肺泡的分泌功能及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临床上以长期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特征。本病早期症状较轻,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且病程缓慢,故不为人们注意。晚期病变进展,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肺功能遭受损害,影响健康及劳动力极大。本病为我国常见多发病之一,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吸烟患者明显高于不吸烟患者,在我国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农村较城市发病率稍高。 [0005]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种可有效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0006] 随着我国中医中药学的不断发展,在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中医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的优点,且在治疗过程中疗效好、见效快、毒副作用小等优势,针对现有西医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的现状,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以解决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问题。该药物是以常见的中药为原料,通过选择合理的药物及质量份比,可有效治疗上述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 [0007] 为达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细辛3~9g、白芥子5~10g、甘遂1~3g、甘草3~16g、肉桂2~8g、白芷5~16g、莪术8~ 16g、羌活10~30g、元胡3~16g、瓜蒌皮15~25g、桑白皮9~16g、白术8~16g、黄芪9~35g、浙贝母6~15g、桔梗5~12g、地龙5~12g、茯苓10~16g、半夏3~10g、麻黄3~12g、百合15~ 60g、败酱草25~60g、生姜40~80g。 [0008] 一种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细辛5~8g、白芥子6~9g、甘遂1.5~2.5g、甘草5~14g、肉桂3~7g、白芷6~14g、莪术9~14g、羌活11~26g、元胡6~14g、瓜蒌皮18~22g、桑白皮10~14g、白术10~14g、黄芪10~ 31g、浙贝母7~13g、桔梗6~11g、地龙6~11g、茯苓11~14g、半夏5~9g、麻黄5~11g、百合 18~50g、败酱草28~50g、生姜48~70g。 [0009] 一种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细辛7g、白芥子8g、甘遂2g、甘草13g、肉桂6g、白芷12g、莪术12g、羌活23g、元胡12g、瓜蒌皮20g、桑白皮12g、白术12g、黄芪28g、浙贝母12g、桔梗10g、地龙10g、茯苓12g、半夏8g、麻黄10g、百合42g、败酱草42g、生姜65g。 [0010] 一种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而成:A除生姜(打汁备用)外,将上述其它原料中药拣去杂质、粉尘及干燥后,按照质量份比共研为极细末待用; B、将上述制备好的姜汁和粉末状药物放在药器中混合拌均,然后调成糊状,即得外敷药物。 [0011] 一种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方法为:将上述制备好的药物分别外敷于大椎、肺俞、膈俞、心俞等穴位,贴敷时间为:每年夏季的头伏、中伏和末伏三天,每天贴敷/次,贴敷68min后取下(如:取下后表面发红或有简单刺痛,可不做特殊处理,只须将贴敷处洗净即可)。治疗6~12天后,症状全部消失,不再咳嗽、气喘,呼吸通畅,获临床痊愈。 [0012] 本发明组方中的各原料中药在中国药典、中国辞典以及中华本草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本发明选用其中最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药理功效:细辛,性味:辛、温,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之功效,用于治疗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白芥子,性味:无臭、味辛、辣,具有温肺豁痰利气、乳腺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甘遂,性味:苦、寒,有毒,具有泻水逐饮之功效,用于治疗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用于治疗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肉桂,性味:性大热、味辛、甘,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之功效,用于治疗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 白芷,性味:性温、味辛、气芳香、微苦,具有祛风湿、活血排脓、生肌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头痛、牙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瘙痒; 莪术,性味: 味辛、苦、性温,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血气心痛、饮食积滞、脘腹胀痛、血滞经闭、痛经、症瘕瘤痞块、跌打损伤; 羌活,性味:辛苦、温,具有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之功效,用于治疗感冒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 元胡,性味:味辛、苦,性温,具有活血散瘀,利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全身各部气滞血瘀之痛、痛经、经闭、症瘕、产后瘀阻、跌扑损伤、疝气作痛; 瓜蒌皮,性味:性味、甘、寒,具有清化热痰,利气宽胸之功效,用于治疗痰热咳嗽、胸闷胁痛、咽痛、胸痛、吐血、衄血、消渴、便秘、痈疮肿毒; 桑白皮,性味:味甘、辛、性寒,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喘咳痰、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白术,性味:味苦、甘、性温,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疗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等症; 黄芪,性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浙贝母,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热化痰、降气止咳、散结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或痰热咳嗽、肺痈吐脓、瘰疬瘿瘤、疮痈肿毒; 桔梗,性味:性平、味苦、辛,有小毒,具有祛痰、利咽、宣肺、排脓、利五脏、补气血、补五劳、养气之功效,用于治疗咽喉肿痛、肺痈吐脓、咳嗽痰多、痢疾腹痛、胞满胁痛、口舌生疮、赤目肿痛、小便癃闭; 地龙,性味:味咸、性寒,具有清势止痉、平肝熄风、通经活络、平喘利尿之功效,用于治疗热病发热狂燥、惊痫抽搐、肝阳头痛、中风偏瘫、风湿痹痛、肺热喘咳、小便不通; 茯苓,性味:甘、淡、平,具有利水药、渗湿利尿药之功效,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半夏,性味:辛、温,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用于治疗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麻黄,性味:辛;微苦、性温,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邪壅于肺、肺气不宣、咳嗽气喘、风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肌肤不仁以及风疹瘙痒、阴疽痰核; 百合,性味:甘、微苦、微寒,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疗阴虚久嗽、痰中带血、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或情志不遂所致的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痈肿、湿疮等症; 败酱草,性味:辛、苦、凉,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活血行瘀之功效,用于治疗肠痈、肺痈及疮痈肿毒、实热瘀滞所致的胸腹疼痛、产后瘀滞腹痛。 [0013] 本发明药物是基于中医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的原则,从依据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的病理机制及药理作用认为:就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本发明所提供的药物中的各原料中药药效共奏,对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0014]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的治疗而提出的一种中药配方,采用该配方制备的药物药效好,见效快,是一个标本兼治的中药组方,特别适合临床使用。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实施例1: 一种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细辛7g、白芥子8g、甘遂2g、甘草13g、肉桂6g、白芷12g、莪术12g、羌活23g、元胡12g、瓜蒌皮20g、桑白皮12g、白术12g、黄芪28g、浙贝母12g、桔梗10g、地龙10g、茯苓12g、半夏8g、麻黄10g、百合42g、败酱草42g、生姜65g。 [0015] 实施例2:一种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细辛8g、白芥子9g、甘遂2.5g、甘草14g、肉桂7g、白芷14g、莪术14g、羌活26g、元胡14g、瓜蒌皮22g、桑白皮14g、白术14g、黄芪31g、浙贝母13g、桔梗11g、地龙11g、茯苓14g、半夏9g、麻黄11g、百合50g、败酱草50g、生姜70g。 [0016] 实施例3:一种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细辛9g、白芥子10g、甘遂3g、甘草16g、肉桂8g、白芷16g、莪术16g、羌活30g、元胡16g、瓜蒌皮25g、桑白皮16g、白术16g、黄芪35g、浙贝母15g、桔梗12g、地龙12g、茯苓16g、半夏10g、麻黄12g、百合60g、败酱草60g、生姜80g。 [0017] 典型病例经临床诊断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患者共2080例,年龄为47岁以上的1050例,只有1030例为47岁以下。2080例患者中痊愈的1850例,有效的230例,总有效率达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