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垂钓的自漂浮鱼钩 |
|||||||
申请号 | CN200920175306.5 | 申请日 | 2009-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97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申请人 | 王朝晖; | 发明人 | 王朝晖; | ||||
摘要 | 一种用于垂钓的自漂浮鱼钩,包括钩柄,在钩柄顶端设置用于绑 钓线 的钩眼或扁平凸起,在钩柄的另一端设置钩弯,在钩弯的端部形成一钩咬,所述的钩咬包括钩矛、钩尖和倒钩,在所述的钩柄外部固定套接一漂浮外层,或者,在所述的钩柄外部套接或插接一空心漂浮套,所述的漂浮外层和空心漂浮套为圆柱体状的低 密度 发泡塑料或 橡胶 制成。本实用新型能克服鱼钩的比重大大高于 水 的比重的 缺陷 ,利于吸食性鱼类将鱼钩吸入口中;由于克服了鱼钩的比重大大高于水的比重的缺陷,在钓底时,鱼钩就不会陷入烂泥中或掉入石逢中,不会造成长时间无谓空等;在海钓的全游动钓法中采用大浮 力 钓鱼钩,避免钓鱼钩挂底。 | ||||||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垂钓的自漂浮鱼钩,包括钩柄(12),在钩柄(12)的顶端设置用于绑钓线的钩眼或凸起(11),在钩柄(12)的另一端设置钩弯(13),在钩弯(13)的端部形成一钩咬(14),所述的钩咬(14)包括钩矛(15)、钩尖(16)和倒钩(17),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钩柄(12)外部固定套接一漂浮外层(2),或者,在所述的钩柄(12)外部套接或插接一空心漂浮套(3),所述的漂浮外层(2)和空心漂浮套(3)为圆柱体状的低密度发泡塑料或橡胶制成,所述的漂浮外层(2)的直径为钩柄(12)直径的1.5倍至5倍之间;所述的漂浮外层(2)的长度是钩柄(12)总长度的20%到100%之间。 |
||||||
说明书全文 | 一种用于垂钓的自漂浮鱼钩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钩,尤其是指一种自漂浮鱼钩,属于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0002] 钓鱼是大众广泛参与的休闲活动。有关钓鱼的技法技巧装备层出不穷,但是钓鱼钩本身除钩型变化外,并没有太大改进。 [0005] 由于钓鱼钩的比重大大高于水的比重,单钩钓浮时,钓组的垂直顺序为漂、主线、坠、子线、钓鱼钩,子线阻挡钓鱼钩进入鱼的口中。为克服这一问题,一般采用尽量细的子线,其结果就是经常断线跑鱼,而且通常跑的都是大鱼。 [0006] 由于钓鱼钩的比重大大高于水的比重,钓底时,钓鱼钩有可能陷入烂泥中,或掉入石逢中,造成长时间无谓空等。 [0007] 由于钓鱼钩的比重大大高于水的比重,海钓中采用全游动钓法时,非常容易挂底。 发明内容[0009]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使鱼钩漂浮、并且可以调节鱼钩浮力的自漂浮鱼钩。 [0010]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1] 一种用于垂钓的自漂浮鱼钩,包括钩柄12,在钩柄12的顶端设置用于绑钓线的钩眼或凸起11,在钩柄12的另一端设置钩弯13,在钩弯13的端部形成一钩咬14,所述的钩咬14包括钩矛15、钩尖16和倒钩17,在所述的钩柄12外部固定套接一漂浮外层2,或者,在所述的钩柄12外部套接或插接一空心漂浮套3,所述的漂浮外层2和空心漂浮套3为圆柱体状的低密度发泡塑料或橡胶制成,所述的漂浮外层2的直径为钩柄12直径的1.5倍至5倍之间;所述的漂浮外层2的长度是钩柄12总长度的20%到100%之间。 [0012] 所述的自漂浮鱼钩,在所述的钩柄12外部与漂浮外层2的上端或下端套接或插接一空心漂浮套3。 [0013] 所述的自漂浮鱼钩,所述的漂浮外层2的直径为钩柄12直径的2倍至4倍之间;所述的漂浮外层2的长度是钩柄12总长度的40%至70%之间。 [0014] 所述的自漂浮鱼钩,所述的漂浮外层2的直径为钩柄12直径的3.5倍;所述的漂浮外层2的长度是钩柄12总长度的55%。 [0015] 所述的自漂浮鱼钩,所述的空心漂浮套3的直径与漂浮外层2的直径相匹配;所述的空心漂浮套3的长度与漂浮外层2的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钩柄12的总长度。 [0016] 所述的自漂浮鱼钩,所述的空心漂浮套3的直径为钩柄12直径的1.5倍至5倍之间;所述的空心漂浮套3的长度是钩柄12总长度的20%到100%之间。 [0017] 所述的自漂浮鱼钩,所述的空心漂浮套3的直径为钩柄12直径的2倍至4倍之间;所述的空心漂浮套3的长度是钩柄12总长度的30%到60%之间。 [0018] 所述的自漂浮鱼钩,所述的空心漂浮套3的直径为钩柄12直径的3.5倍;所述的空心漂浮套3的长度是钩柄12总长度的45%。 [0019]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能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消除鱼钩的比重大大高于水的比重的缺陷,利于吸食性鱼类将鱼钩吸入口中;单钩钓浮时,改变了常规钓组顺序,不会因为子线阻挡鱼将鱼钩吸入嘴里;同时,由于克服了鱼钩的比重大大高于水的比重的缺陷,在钓底时,鱼钩就不会陷入烂泥中或掉入石逢中,不会造成长时间无谓空等;特别是改进了海钓中的全游动钓法,即保证钓鱼钩尽量贴近海底移动,而又大大减少挂底的可能。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是本实用新型漂浮外层结构的示意图; [0022]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5是采用图1结构的鱼钩结构单钩钓底的示意图; [0025] 图6是全游动钓法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6] 1鱼钩 11钩眼或扁平突起 [0027] 12钩柄 13钩弯 [0028] 14钩咬 15钩矛 [0029] 16钩尖 17倒钩 [0030] 2漂浮外层 3空心漂浮套 [0031] 4子线 5咬铅 [0032] 6海床 具体实施方式[0033]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工作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0034]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用于垂钓的自漂浮鱼钩,包括钩柄12,在钩柄12的顶端设置用于绑钓线的钩眼或凸起11,在钩柄12的另一端设置钩弯13,在钩弯13的端部形成一钩咬14,所述的钩咬14包括钩矛15、钩尖16和倒钩17,在所述的钩柄12外部固定套接一漂浮外层2,或者,在所述的钩柄12外部套接或插接一空心漂浮套3,所述的漂浮外层2和空心漂浮套3为圆柱体状的低密度发泡塑料或橡胶制成,所述的漂浮外层2的直径为钩柄12直径的1.5倍至5倍之间;所述的漂浮外层2的长度是钩柄12总长度的20%到100%之间;进一步的,在所述的钩柄12外部与漂浮外层2的上端或下端套接或插接一空心漂浮套3,此间说明的是,所述的空心漂浮套3为一段独立的套管,可以根据需要,剪下一段,然后套接或插接在钩柄12上,如图3、图4、图5所示。 [0035] 所述的漂浮外层2的直径为钩柄12直径的2倍至4倍之间;所述的漂浮外层2的长度是钩柄12总长度的40%至70%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的漂浮外层2的直径为钩柄12直径的3.5倍;所述的漂浮外层2的长度是钩柄12总长度的55%;最佳的,所述的空心漂浮套3的直径与漂浮外层2的直径相匹配;所述的空心漂浮套3的长度与漂浮外层2的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钩柄12的总长度。 [0036] 此外,所述的空心漂浮套3的直径为钩柄12直径的1.5倍至5倍之间;所述的空心漂浮套3的长度是钩柄12总长度的20%到100%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的空心漂浮套3的直径为钩柄12直径的2倍至4倍之间;所述的空心漂浮套3的长度是钩柄12总长度的30%到60%之间;最佳的,所述的空心漂浮套3的直径为钩柄12直径的3.5倍;所述的空心漂浮套3的长度是钩柄12总长度的45%。 [0037] 此间说明的是,自漂浮钓鱼钩浮力大小按浮游矶钓国际惯例可分为00,0,1G,2G,3G,4G,,5G,,1B,2B,3B,4B,5B,这些只是常用浮力值,但并不局限于这几种浮力值。 [0038] 自漂浮钓鱼钩的应用: [0039] 1.单钩或多钩飞钩钓浮时,采用零浮力钓鱼钩如0号,钓鱼钩在水体中自由浮动,可随水流被吸入鱼口中。 [0040] 2.单钩或多钩钓底或钓浮时,采用小浮力钓鱼钩,通常1G到1B号,加鱼饵后,总浮力为零,在水体中自由浮动,可随水流被吸入鱼口中。 [0041] 3.单钩钓底时,采用一定浮力钓鱼钩,通常1B到5B,如图5,子线4上夹一串咬铅6,在浮力的作用下,水中由上到下的顺序为钓鱼钩加钓饵,子线,然后到水底的是子线和咬铅。这样一定程度上避免子线阻挡钓鱼钩进入鱼口中。 [0042] 4.炸弹钩钓底时,采用零浮力或小负浮力钓鱼钩,例如0号或00号,既保证钓鱼钩埋在糟食饵团内,又保证钓鱼钩随糟食自由流动到鱼口中。 [0043] 5.在海钓浮游矶钓鲷类鱼种时,由于鲷类生活习惯是在乱石海底,钓鱼钩要尽量贴近海底,而海底通常又高低不平,最有效的方法是全游动或负浮力钓组,但最大的缺陷是钓鱼钩挂底,既白白浪费时间,也容易断线丢钩。自漂浮钓鱼钩可以有效的克服这些问题,如图6,根据海水流速深度,可以选用1G到5B号自漂浮钓鱼钩,子线4上加一串咬铅5,在水流的作用下,子线成U型或V型。钓鱼钩始终离开海底一定距离以避免挂底。子线4上中间部分咬铅5贴海底6移动。相对钓鱼钩而言咬铅5比较不容易挂底。即便有石头阻挡咬铅5,相对钓鱼钩而言,也比较容易回收或跳过石头。这样钓饵钓鱼钩始终靠近海底,而又不容易挂底。在底钓其他鱼钟时,此方法仍然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