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防护监测装置 |
|||||||
申请号 | CN201710586556.7 | 申请日 | 2017-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921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申请人 | 成都华科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蒋涛; 黄万强; | ||||
摘要 |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车载防护监测装置,包括:振动传感检测单元,用于检测车子在行进或停止状态时是否有大于预设强度的振动; 图像采集 单元,用于在检测到有所述大于预设强度的振动时,采集车周身的图像信息;真实状况获取单元,用于对所述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获取真实引起振动的事物的图像,并存储记录,进而能够提高监测的效果。 | ||||||
权利要求 | 1.一种车载防护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
||||||
说明书全文 | 一种车载防护监测装置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 现有的汽车虽然可以配备行车记录仪,但是,行车记录仪能够采集到的图像信息很有限,对于不同方位发生的情况也无法捕捉到。 [0003] 因此,现有汽车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监测的效果。 发明内容[000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载防护监测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汽车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监测的效果的技术问题。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载防护监测装置,包括:振动传感检测单元,用于检测车子在行进或停止状态时是否有大于预设强度的振动; 图像采集单元,用于在检测到有所述大于预设强度的振动时,采集车周身的图像信息; 真实状况获取单元,用于对所述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获取真实引起振动的事物的图像,并存储记录。 [0006] 进一步地,所述图像采集单元具体设置于车身外的四周以及底座。 [0007] 进一步地,真实状况获取单元具体用于:对所述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获取可能引起振动的事物的图像;将所述可能引起振动的事物的图像与预设的引起振动事物的图像的特征进行比对;在比对一致时,确定为真实引起振动的事物的图像,并存储记录。 [000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采用的一种车载防护监测装置,通过振动传感检测单元检测车子在行进或者停止状态时是否有大于预设强度的振动,从而及时开启图像采集单元,来采集车周身的图像信息,然后由真实状况获取单元对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获取真实引起振动的事物的图像,存储并记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汽车并不能引起很好的监测的效果,进而能够提高监测的效果。 附图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0010]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载防护监测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汽车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监测的效果的技术问题。 [001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防护监测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振动传感检测单元10,用于检测车子在行进或停止状态时是否有大于预设强度的振动;图像采集单元20,用于在检测到有大于预设强度的振动时,采集车周身的图像信息;真实状况获取单元30,用于对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获取真实引起振动的事物的图像,并存储记录。 [0013]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该图像采集单元设置于车身处的四周以及底座。能够采集车身周围发生的情况,或者车底的行车路况情况。 [0014] 比如,当车身发生剐蹭产生的振动时,通过开启图像采集单元采集周围的图像,获取事故发生的源头,具体是哪个车与本车发生的剐蹭,确定事故责任人。当由于路况不好,遇到大坑时发生的振动时,通过开启图像采集单元采集车底的路况情况,获取振动的源头信息,最终将发生振动的情况的图像存储并记录下来。 [0015] 具体地,真实状况获取单元具体对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获取真实引起振动的事物的图像,并存储记录,具体处理的情况:对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获取可能引起振动的事物的图像,比如,当前采集到车身被剐蹭时的振动现象,通过开启多个摄像头,采集到距离本车较近的多个车;然后,将可能引起振动的事物的图像与预设的引起振动事物的图像的特征进行比对,该预设的引起振动事物的图像的特征具体可以是距离最近的特征,慌忙逃窜的特征,或者是距离最近且停滞不前的特征等,从而根据上述预设的引起振动事物的图像的特征比较之后,根据比较一致的情况,确定哪个事真实引起振动的事物的图像,并将该图像进行存储记录,便于用户日后翻阅查找。比如,还可以是当前采集到车身晃动强烈的振动现象,通过开启多个摄像头,采集到车底座下方的路况,并获取到该路况的图像,将该图像与预设的引起振动事物的路况图像的特征进行比对,在比对一致时,确定该路况是引起振动的事物的图像,并存储记录。这样,用户下次经过这里时,能够绕开这段路况,使得行车安全。 [0016] 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很好的监测目的,进而提高监测的效果。 [0017]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