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定影装置 |
|||||||
申请号 | CN201721664707.8 | 申请日 | 2017-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505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申请人 | 株式会社东芝;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高桥一寿; |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及具有其的图像形成装置。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第1支承部件,其以使第1旋转体可旋转的方式来支承第1旋转体;第2支承部件,其以使第2旋转体可旋转的方式来支承第2旋转体; 支架 ,其相对于第1支承部件的固定部隔开距离而安装于第2支承部件;以及施 力 部,其被配置于固定部与支架之间,以将第1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相互拉拽的方式来施力。支架在主体部的一端侧形成钩部,并且形成能够将插入部件从主体部的另一端侧朝向钩部倾斜插入的孔,在第2支承部件上具有 定位 部件,定位部件支承支架的钩部,并且限制安装有施力部的支架的另一端侧的移动。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使支架简单地安装于 框架 。 | ||||||
权利要求 |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
||||||
说明书全文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定影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使用定影装置来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等记录介质上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0002] 现有技术中,已知有在作为印刷对象物的记录介质(例如,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在被供给至转印部的纸张上转印调色剂图像。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由定影装置加热加压之后,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上。 [0003] 定影装置例如包括加热辊和加压辊,通过使附着有调色剂的纸张通过加热辊与加压辊的夹持部分,由热和压力将调色剂定影在纸张上。 [0004] 另外,加热辊和加压辊使用拉伸力强的螺旋弹簧,以彼此较强地相互拉拽的方式来组装。一般而言,当将螺旋弹簧安装于定影器时,一边用手拉伸螺旋弹簧,一边将其一端挂在挂钩等上。然而,在螺旋弹簧的张力强的情况下,需要一边拉伸螺旋弹簧,一边将一端挂在挂钩上,因此,螺旋弹簧的安装困难。因此,存在作业性差等不良情况。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安装支架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定影装置。 [0006]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第1旋转体;第2旋转体,其与所述第1旋转体相向;第1支承部件,其以使所述第1旋转体可旋转的方式来支承所述第1旋转体;第2支承部件,其以使所述第2旋转体可旋转的方式来支承所述第2旋转体;支架,其相对于形成于所述第1支承部件的固定部隔开距离而安装于所述第2支承部件,具有主体部和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侧的钩部,并且形成有能够将插入部件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侧朝向所述钩部倾斜插入的孔;施力部,其被配置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支架之间,以将所述第1旋转体和所述第2旋转体相互拉拽的方式来施力;定位部件,其形成于所述第2支承部件,支承所述支架的所述钩部,并且限制安装有所述施力部的所述支架的另一端侧的移动。 [0007]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具有:环状的定影带,其可旋转,并对形成于记录介质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加热辊,其沿所述定影带的径向相向配置,与所述定影带一起旋转来输送所述记录介质;加压辊,其被配置于所述定影带内,将所述定影带向所述加热辊的方向按压;第1支承部件,其以使包括所述定影带以及所述加压辊的第1旋转体可旋转的方式来支承所述第1旋转体;第2支承部件,其以使所述加热辊可旋转的方式来支承所述加热辊;支架,其相对于形成于所述第1支承部件的固定部隔开距离而安装于所述第2支承部件,具有主体部和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侧的钩部,并且形成能够将插入部件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侧朝向所述钩部倾斜插入的孔;施力部,其被配置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支架之间,以使所述第1旋转体和所述加热辊相互拉拽的方式来施力;以及定位部件,其形成于所述第2支承部件,支承所述支架的所述钩部,并且限制安装有所述施力部的所述支架的另一端侧的移动。 [0009]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 [0010] 图2是从侧面来观察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0011] 图3是概略地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图; [0012] 图4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的具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0013] 图5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0014] 图6是放大表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支架的立体图; [0015] 图7是说明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的弹簧(施力部)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 [0016] 图8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的弹簧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0017] 图9是表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支架的安装中使用的螺丝刀的顶端尺寸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0018]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同一位置标注同一标记。 [0019] (第1实施方式) [0020]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在图1中,图像形成装置10例如是作为复合机的MFP(Multi-Function Peripherals)、打印机、或复印机等。在以下的说明中以MFP为例进行说明。 [0021] 在MFP10的主体11的上部具有为透明玻璃的原稿台12。在原稿台12上以自由开闭的方式设置有自动原稿输送部(ADF)13。另外,在主体11的上部设置有操作面板14。操作面板14包括各种按键和触摸屏式的显示部。 [0022] 在主体11内的ADF13的下部,设置有作为图像读取部的扫描部15。扫描部15读取被ADF13输送的原稿或载置在原稿台上的原稿来生成图像数据。扫描部15具有图像传感器16。图像传感器16配置在主扫描方向(在图1中,进深方向)。 [0023] 并且,在主体11内的中央部具有构成图像形成部的打印部17。在主体11的下部,具有收容各种尺寸的纸张的多个供纸盒18。打印部17具有感光鼓和曝光部等。曝光部具有包括作为发光元件的LED的扫描头19。打印部17通过来自扫描头19的光线在主扫描方向上对感光鼓进行扫描来生成图像。 [0024] 打印部17对由扫描部15读取的图像数据、和由PC(Personal Computer)等制成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来在作为印刷对象物的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使用纸张S作为记录介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叙述,但还能够使用OHP薄片等作为记录介质。 [0025] 打印部17例如是基于串联方式的彩色激光打印机。打印部17包括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站20Y、20M、20C、20K。图像形成站20Y、20M、20C、20K在中间转印带21的下侧,从上游沿下游侧并列配置。另外,扫描头19也与图像形成站20Y、20M、20C、20K对应而在主扫描方向上设置多个扫描头19Y、19M、19C、19K。 [0026] 图像形成站20Y、20M、20C、20K是相同的结构。因此,以图像形成站20K为代表进行说明。图像形成站20K具有作为图像承载体的感光鼓22K。在感光鼓22K的周围,沿感光鼓22K的旋转方向t而配置有带电充电器23K、显影器24K、一次转印辊25K、清洁器26K等。在感光鼓22K的曝光位置,从扫描头19K来照射光,在感光鼓22K上承载静电潜像。 [0027] 带电充电器23K使感光鼓22K的表面一样地全部表面带电。显影器24K通过转印有显影偏压的显影辊将包含黑色的调色剂以及载体的双成分显影剂向感光鼓22K供给。在感光鼓22K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清洁器26K除去感光鼓22K的表面的残留调色剂。 [0028] 另外,在图像形成站20Y~20K的上部,设置有向显影器24Y~24K供给调色剂的调色剂盒27。调色剂盒27包括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等各种颜色的调色剂盒27Y、27M、27C、27K。 [0029] 中间转印带21架设在驱动辊31以及从动辊32上,且循环地移动。另外,中间转印带21与感光鼓22K相向接触。在中间转印带21与感光鼓22K相向的位置,设置有一次转印辊 25K。通过一次转印辊25K对中间转印带21施加一次转印电压,将感光鼓22K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21上。 [0030] 与架设中间转印带21的驱动辊31相向配置有二次转印辊33。当纸张S通过驱动辊31与二次转印辊33之间时,通过二次转印辊33对纸张S施加二次转印电压。并且,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在纸张S上。在中间转印带21的从动辊32附近,设置有带清洁器34。 [0031] 另外,扫描头19K与感光鼓22K相向,且作为曝光部来发挥作用。感光鼓22K以预先设定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在表面蓄积电荷。通过向感光鼓22K照射来自扫描头19K的光并进行曝光,来在感光鼓22K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另外,扫描头19Y、19M、19C同样在对应的图像形成站20Y、20M、20C的感光鼓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 [0033] 另外,如图1所示,在从供纸盒18到二次转印辊33之间,设置有输送辊35。输送辊35输送从供纸盒18内取出的纸张S。并且,在二次转印辊33的下游设置有定影装置36。定影装置36构成图像形成部的一部分。 [0034] 被输送至定影装置36的纸张S在定影装置36进行加热、加压,将图像定影在纸张S上。定影装置36的细节在之后进行叙述,但具有定影带、加热辊、加压辊。使图像定影后的纸张S通过一对排纸辊37向排纸托盘38排出。 [0035] 并且,在定影装置36的下游,设置有反转输送路径39。使纸张S暂时向排纸部38的方向输送,使排纸辊37反旋转,由此纸张S呈之字形在反转输送路径39中输送。反转输送路径39使纸张S反转并向二次转印辊33的方向引导。反转输送路径39在进行双面打印时使用。 [0036]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的打印部并不限定于串联方式,也可以是其他的方式。另外,显影器24的数量也并不限定于4个。 [0037] 接着,参照图2至图4,对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36进行说明。图2是从侧面来观察定影装置36的概略结构图。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36具有定影带41、加热辊42、加压辊43以及辅助辊44。 [0038] 定影带41是环形带。架设在加压辊43和辅助辊44上,定影带41卷绕在加热辊42的一部分上。加热辊42呈圆筒状,材质为铝、铁等金属性材料。加热辊42的表面为了难以使调色剂附着,而施加剥离性良好的涂层。加热辊42在两端具有轴,轴的两端由轴承进行保持。 [0039] 加压辊43将纸张S向加热辊42侧加压,使调色剂定影在纸张S上。加压辊43采用在金属的轴上卷绕橡胶的形态。辅助辊44对定影带41进行加热,因此由中空辊构成,材质例如为铝、铁等金属。辅助辊44被配置于纸张S的搬入侧。 [0041] 加压辊43通过规定的重量而夹着定影带41使其向加热辊42按压。加热辊42与定影带41接触的部分是定影夹持部。当纸张S通过定影夹持部时,通过热和压力将纸张S上的调色剂定影在纸张S上。 [0043] 另外,定影带41被垫片部件45向加热辊42按压。加热辊42通过配置于内部的卤素灯47,从内部通过放射热对加热辊42进行加热。辅助辊44通过配置于内部的卤素灯48,对定影带41进行加热。 [0044] 例如,当加热辊42沿图2的箭头A方向旋转时,定影带41沿箭头B方向进行旋转。并且,在定影带41与加压辊43之间的夹持部夹持纸张S,将纸张S向箭头C方向输送,并向箭头D方向排出。因此,纸张S通过夹持部,由此对纸张S给予热和压力使调色剂溶解,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S上。 [0045] 另外,定影带41、加压辊43以及辅助辊44构成第1旋转体,且被安装于第1支承部件51。加热辊42构成第2旋转体,且被安装于第2支承部件52。另外,在设置于第1支承部件51的臂53、与安装于第2支承部件52的支架54之间,安装有施力部55。作为施力部55,例如能够使用螺旋拉伸弹簧(helical extension spring)。下面,将作为施力部的螺旋拉伸弹簧55简称为弹簧55。 [0046] 臂53构成安装弹簧55的一端的固定部。通过弹簧55,以相互拉拽加热辊42和定影带41以及加压辊43的方式施力,通过加热辊42和定影带41来形成夹持部。 [0047] 另外,加热辊42和定影带41以及加压辊43使用张力强的弹簧55,以相互强力地拉拽的方式来组装。弹簧55的拉伸力强,因此,需要一边用手拉伸弹簧55,一边挂在挂钩等上,弹簧55的安装困难。在本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将弹簧55安装于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0048] 图3是概略地表示定影装置36的结构图。在图3中,定影装置36包括作为第1旋转体的定影带41、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加压辊43以及辅助辊44的第1支承部件51、以及以可旋转的方式来支承作为第2旋转体的加热辊42的第2支承部件52。第1支承部件51和第2支承部件52在主扫描方向(长度方向)上平行配置。 [0049] 第1支承部件51概略地呈L字形,在第1支承部件51的内部,在长度方向上安装有定影带41、加压辊43以及辅助辊44。另外,第2支承部件52概略地呈矩形,在第2支承部件52的内部在长度方向上安装有加热辊42。 [0050] 在图3中,纸张S被从第1支承部件51的端部511搬入(箭头C方向),被从第1支承部件51的顶部排出(箭头D方向)。另外,第1支承部件51的端部512以覆盖第2支承部件52的上部的方式延伸,整体呈L字形。 [0051] 另外,在第1支承部件51的端部5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作为固定部的臂53。并且,在第2支承部件52的下方的两端部,能够与臂53相向而分别安装支架54。 [0052] 并且,通过在臂53与支架54之间,安装拉伸力强的弹簧55,来使第1支承部件51和第2支承部件52相互拉拽。即,加热辊42和定影带41以及加压辊43通过弹簧55,被以相互强力地拉拽地方式来施力。另外,臂53与支架54之间被设定为按照弹簧55的拉伸力等而预先设定的距离L1。 [0053] 另外,在第1支承部件51与第2支承部件5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设置有安装驱动部的第3支承部件56。设置于第3支承部件56的驱动部包括用于使加热辊42旋转的马达49、以及对卤素灯47、48等供给电力的电源电路等。 [0054] 图4是表示定影装置36的具体的结构的立体图。在图4中,在第1支承部件51的内部,安装有定影带41、加压辊43以及辅助辊44,在第2支承部件52的内部安装有加热辊42。在图4中,示出定影装置36的外观,定影带41、加热辊42、加压辊43、辅助辊44被隐藏而无法看到。 [0055] 在第1支承部件51的端部51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作为固定部的臂53,在第2支承部件5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下方,与臂53相向而分别安装有支架54。 [0056] 支架54是钣金部件,被安装于构成第2支承部件52的框架57。另外,在臂53与支架54之间,以第1支承部件51和第2支承部件52相互拉拽的方式,安装有拉伸力强的弹簧55。支架54向框架57的安装方法、以及弹簧55向臂53与支架54之间的安装方法在后面进行叙述。 [0057] 另外,在第3支承部件56上,安装有构成包括马达49的驱动部的各种部件。并且,在第1支承部件51的顶部,沿第1支承部件51的长度方向,安装有多个引导部件58。该引导部件58在将纸张S向箭头D方向排出时发挥引导的作用。 [0058] 另外,在图4中,当设第1支承部件51以及第2支承部件52的长度方向为X时,由Y来表示高度方向,由Z来表示进深方向。在以下的图中,同样由X表示长度方向,由Y表示高度方向,由Z表示进深方向。 [0059] 接着,参照图5、图6,对安装弹簧55的臂53和支架54的结构、以及框架57的结构进行说明。 [0060] 图5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从箭头F方向来观察图4的圆E所示的部分、即、第2支承部件52的长度方向X上的一端的角部分的图。另外,图6是放大表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支架54的立体图。 [0061] 图5表示第2支承部件52的长度方向X上的一端的角部分,但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的角部分也是同样的结构。但是,如图4可知,一端的角部分和另一端的角部分是对称的结构。 [0062] 在图5中,构成第2支承部件52的框架57以在角部分垂直的方式,具有沿X方向延伸的第1框架571、和沿Z方向延伸的第2框架572。在略微远离第1框架571的角部分的位置,从底面朝向高度方向Y,形成有方形孔61。另外,第2框架572在进深方向Z的相反侧具有略微突出的突出部573,在突出部573的顶端形成有挂钩62。另外,在突出部573形成有螺孔63。另外,在方形孔61附近形成有螺孔64。 [0063] 另外,在第1支承部件5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的端部512,与第2框架572大致平行设置有臂53。臂53的与进深方向Z相反侧的顶端比第1框架571的面略微突出,在该突出部531形成有用于挂弹簧55的一端的孔65。 [0064] 另外,弹簧55的另一端挂在支架54上。支架54是钣金部件,在4处产生弯曲,具有5个面。即,如图6放大表示的那样,支架54具有弯曲成U字形而形成的主体71,一体具有从主体71的弯曲的一端72呈L字形延伸的钩部74。另外,在主体71的弯曲的另一端73形成有螺孔75。 [0065] 并且,在主体71上,具有用于挂弹簧55的另一端的孔76。 [0066] 另外,在主体71形成有孔,能够将插入部件从另一端73侧朝向钩部74倾斜插入。即,在主体71上形成有长孔77,在一端72形成有孔78。插入部件例如可以使用在螺栓的紧固中所使用的螺丝刀,但也可以使用其他棒状的插入部件。螺丝刀的顶端部能够从长孔77向孔78的方向,即向钩部74倾斜插入。并且,在钩部74的主体71侧,形成有螺孔79。 [0067] 支架54将弹簧55的另一端挂在孔76上,将钩部74的顶端插入并挂在第1框架571的方形孔61上。另外,使钩部74的相反侧的主体71的高度方向上的边缘卡合于第2框架572的挂钩62,据此将弹簧55固定于臂53与支架54之间。 [0068] 在形成于第1框架571的方形孔61中,插入支架54的钩部74,支承钩部74。另外,形成于第2框架572的挂钩62限制安装有弹簧55的支架54的另一端73侧的移动。方形孔61和挂钩62构成定位部件。 [0069] 下面,参照图7(a)、图7(b)以及图8,对支架54向框架57的安装方法、以及弹簧55向臂53与支架54之间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 [0070] 在图7(a)中,首先,将弹簧55的一端挂在形成于臂53的突出部531的孔65上。另外,将弹簧55的另一端挂在支架54的孔76上。支架54以主体71的另一端73与第2框架572相向,钩部74与第1框架571相向方式与框架57相对。并且,将支架54的钩部74的顶端插入并挂在第1框架571的方形孔61上。 [0071] 另外,将螺丝刀80的顶端朝向支架54的长孔77以及孔78插入。即,螺丝刀80的顶端从长孔77朝向钩部74倾斜插入。并且,将螺丝刀80的另一端向图7(a)所示的箭头G方向,即,克服弹簧55的拉伸力的方向按下。通过将螺丝刀80的另一端按下,支架54以钩部74为支点被按下,弹簧55伸长。 [0072] 接着,当支架54的主体71的上端下降到形成于第2框架572的挂钩62的位置时,如图7(b)的箭头H所示的那样,使螺丝刀80的另一端向第2框架572的方向移动而移动到上方。支架54被弹簧55拉伸,支架54的主体71的上端卡止于挂钩62。因此,即使将螺丝刀80的顶端从长孔77拔出,支架54也被框架57定位,不会脱离。支架54的另一端73与第2框架572相对。 [0073] 最终,如图8所示,在形成于支架54的另一端73的螺孔75与形成于第2框架572的螺孔63中插入螺栓81,由螺丝刀80进行紧固。另外,在形成于支架54的一端72侧的螺孔79(图6)与形成于第1框架571的螺孔64中插入螺栓82,由螺丝刀80进行紧固,支架54被固定于框架57。 [0074] 因此,第1支承部件51和第2支承部件52被弹簧55拉伸,相对于加热辊42,定影带41以及加压辊43被相互强力地拉拽。 [0075] 如图7(a)所示,当将螺丝刀80的顶端从支架54的长孔77倾斜插入,按下螺丝刀80的另一端时,钩部74成为支点。另外,支架54的长孔77成为作用点,螺丝刀80的另一端成为力点。即,能够通过“杠杆原理”,以钩部74为支点,将支架54克服弹簧55的拉伸力而简单地按下。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支架54安装于框架57。 [0076] 另外,螺丝刀80能够使用市售的用于螺栓紧固的十字螺丝刀。在MFP的组装中,为了紧固M3或M4尺寸的螺栓,可以使用2#刀头的螺丝刀80。 [0077] 支架54的供螺丝刀80的顶端通过的长孔77根据螺栓81、82的尺寸而不同。例如,当参考JIS-B4633(JIS是日本工业标准)来计算时,支架54的长孔77的尺寸(图6的长孔77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φ)是图9所示的数值。 [0078] 图9是表示用于支架54的安装的螺丝刀80的顶端尺寸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在图9中,NO.1~NO.4表示螺丝刀80的刀头型号,由M2~M8表示所使用的螺栓的尺寸。另外,螺丝刀的顶端尺寸表示螺丝刀80的顶端的轴径,长孔尺寸表示支架54的长孔77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φ。 [0079] 如由图9得知的那样,支架54的长孔77的尺寸φ被设定为比螺栓紧固所使用的螺丝刀80的顶端尺寸略大。若相对于螺丝刀80的顶端尺寸,长孔77的尺寸φ过大,则当将螺丝刀80的顶端部插入支架54的长孔时,产生摇晃。另外,若相对于螺丝刀80的顶端尺寸,长孔77的尺寸φ过小,则无法将螺丝刀80的顶端部插入支架54的长孔。因此,优选为,支架54的长孔77的尺寸φ被设定为比螺丝刀80的顶端尺寸略大。 [0080]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将支架54克服弹簧55的拉伸力简单地安装于框架57。另外,利用螺栓的紧固所使用的通用的螺丝刀来安装支架54,不需要使用特殊的工具。 [0081] (第2实施方式) [0082] 在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以使加热辊42和定影带41以及加压辊43相互拉拽的方式来施力,使用支架54和弹簧55。然而,并不限定于定影装置,为了使其他的旋转体相互拉拽,也能够使用支架54和弹簧55。 [0083] 例如,为了使一次转印辊25K和感光鼓22K以相互拉拽的方式进行施力,也可以使用支架54和弹簧55。在该例子中。将感光鼓22K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1支承部件,将一次转印辊25K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2支承部件。另外,在第1支承部件形成固定部,在第2支承部件安装支架54,并安装固定部和支架54的弹簧55。据此,能够将感光鼓22K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21上。 [0084] 另外,作为其他的例子,为了将图1所示的驱动辊31和二次转印辊33以相互拉拽的方式进行施力,也可以使用支架54和弹簧55。在该例子中,将驱动辊31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1支承部件,将二次转印辊33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2支承部件。另外,在第1支承部件形成固定部,在第2支承部件安装支架54,并安装固定部和支架54的弹簧55。据此,当纸张S通过驱动辊31与二次转印辊33之间时,能够将图像二次转印在纸张S上。 [0085] 除此之外,为了使一对排纸辊37相互拉拽,也可以使用支架54和弹簧55。 [0086] 并且,作为施力部,叙述了使用螺旋弹簧55的例子,但还能够代替螺旋弹簧55,而使用张力强的硬质树脂等来代替施力部。 [0087]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能够通过“杠杆原理”,使支架54克服施力部55的拉伸力而简单地安装于框架57。另外,若利用螺栓的紧固所使用的螺丝刀,为了安装支架54,不需要使用特殊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