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械,特别是手枪的握把 |
|||||||
申请号 | CN200510115756.1 | 申请日 | 2005-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773209A | 公开(公告)日 | 2006-05-17 |
申请人 | 伯莱塔·皮埃特罗武器制造公司; | 发明人 | 鲁格·古萨利·伯莱塔; | ||||
摘要 | 一种枪械(12)特别是手枪的握把(10),包含大体上沿形成方向(16)延伸的本体(14)及可拆装地安装于本体(14)的与武器扳机相对的后部区域的握持部(20)。该握持部(20)至少部分地封装和 覆盖 本体(14)的后部表面(14a)以及侧部表面(14b)的一部分。在形成方向(16)成横向的插入方向上操作的,用于将握持部(20) 锁 定于本体(14)上的装置设置于本体(14)和握持部(20)的至少一个侧面部分上,并包含与握持部(20)相联并在形成方向(16)上相对于与本体相联的第二刮板(54)偏移的第一刮板(52)。干涉装置置于第一和第二刮板(52,54)之间,用于锁定握持部(20)。 | ||||||
权利要求 | 1.一种枪械(12),特别是手枪的握把(10),包含: |
||||||
说明书全文 | 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对象为一种枪械握把,特别是手枪握把。 背景技术已知地,手枪握把包括一后面的握持部,通常称为“脊框”(backstrap), 其可拆卸地安装于一握把本体上,以便在必要时,其可以用不同的加工精度、 材质、形状和尺寸的握把替换,以与相中该枪的射手手部最好地匹配。 现有技术中的手枪在脊框和握把本体间具有多个耦接或锁定装置的实施 例。公知的耦接装置的第一个例子是横向安装于脊框上的销子,其位于脊框 基座和本体基座之间的握把后部区域上。 公知的耦接装置的第二个例子是,该脊框被作为与火药筒弹仓的延伸部 成一整体部分,火药筒弹仓用于插入握把本体底部。 该公知的解决方案具有一些缺陷。例如,该公知的解决方案虽然避免阶 梯或不正确的排列,却无法确保脊框与本体的最佳耦接。在一些解决方案中, 尽管所提供的耦接装置被证明在制造和使用时相当复杂,但本体和脊框之间 的联接和连续性还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发明内容本发明核心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枪械握把,特别是手枪握把,其具有克服 参照现有技术说明缺陷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特别地,本发明核心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握把,其中脊框能够稳固和有效 地和本体联接而不与本体之间出现任何台阶,以使射手对于握把具有连续性 的感受。 本发明核心的另一问题是提供一种制造以及射手使用起来更为容易的公 知握把的变体。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枪械,特别是手枪的握把,包 含:本体,大体上沿形成方向延伸,握持部,相对于扳机,可拆装地安装于 本体的后部区域,所述握持部相对于本体形成方向的横截平面,用于封装和 至少部分地覆盖本体的后部表面以及本体的侧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将握持 部锁定于本体上的装置,其沿着握持部在本体上的插接方向操作,所述插接 方向大体与本体的形成方向成横向,所述锁定装置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刮板, 其与握持部相联的;至少一个第二刮板,其与本体相联;以及一干涉装置, 其置于第一和第二刮板之间,用于在插接方向上锁定握持部,以及其中所述 锁定装置设置于本体和握持部的至少一个侧面部分上。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包含握把的手枪的几个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2示出本发明握把和成套工具的侧视图; 图3示出本发明握把的几个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4示出本发明握把的局部侧视图,其中几个部件用虚线表示以突出其 它部件; 图5为握把沿图4中线V-V的截面; 图6为握把沿图4中线VI-VI的截面; 图7和图8示出本发明在各种装配组合下握把沿图4中线V-V的截面图; 图9和图10示出图8中各种装配组合下的放大了的局部; 图11从本发明握把的一个部件内部示出的局部截面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根据本发明的握把,进一步的特征和优点将参照附图,从下面优选的但 非限制实施例的说明中得以明了。 参照所述附图,枪械12的握把整体,特别是手枪的握把用10来表示。 沿附图标记16所示方向延伸的握把本体由14表示。参照示出的实施例, 本体14的形成方向16与手枪的枪管(未示出)间大体上呈横向设置。方便 地,握把10的本体14可以作为适于容置枪管的一部分,因此提供了所谓的 武器枪身。 握持部由20表示,可移除地安装在本体14相对于武器的扳机的后部区 域。 换句话说,对于握把10和手枪,术语“后部”是指在与扳机或枪口相对 的部分或表面的下方。术语“前部”指分布在扳机或枪口一侧的部分或表面, 而术语“侧面”指介于前部和后部间的连接部分或表面。另外,术语“上部” 和“下部”用于指射手握持武器的正常使用情况下,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置。 方便地,握持部20部分地覆盖本体14。换句话说,握持部20与枪口和 扳机相对,用作使用者手掌和食指部分的支撑物。根据一惯的限定,握持部 20也被称作“脊框”。 根据可能的实施例,握持部20适用于至少部分地封装和覆盖本体14的 后部表面14a和侧部表面14b,相对于与本体形成方向16成横向的平面。优 选地,握持部20的横向截面基本呈U形,弯曲的联接片适合用于覆盖本体 14的后部表面,而“U”型两臂用于覆盖本体14的侧部表面的相应的区域。 方便地,本体14具有一凹槽22用于接收握持部20。换句话说,握持部 20使与握持部毗连的本体部分的表面连续,而且握把具有一连续的外部表面 在本体和握持部间的过渡区域没有台阶。 握持部20从本体14的形成方向16横向的插接方向24方便地嵌在本体 14上。 根据可能的实施例,握持部20包含一适于使用者握持的外部表面26以 及面向本体14的内部表面28。方便地,外部表面26可以进行装饰或在其上 雕刻,或者其他方法使使用者适当地和舒适地握持。根据可能的实施例,如 同从内部看到的,在图11中示出了握持部20的一半。 根据可能的实施例,从握持部20的内部表面28延伸有第一凸起部30。 第一凸起部30顺着握持部20的弯曲部分,方便地形成于与本体14的形成方 向16横截的方向。换言之,凸起部30在本体上沿着握持部的封装方向延伸。 根据可能的实施例,第一凸起部30主要沿着握持部20的后部和侧面部 分延伸,其厚度可以不同,优选地从侧面部分向后面部分逐渐减小(图11)。 根据不同的实施例,未示出,第一凸起部可以绝大部分只在握持部的侧 面部分延伸。 根据图解的实施例,握持部20包含沿本体14的形成方向16重复的多个 第一凸起部30,可选择地与第一凹口32匹配。换言之,就形成于与本体14 的主要形成方向16平行的平面的握持部的截面而论,握持部20的内部表面 28的边缘优选为齿状形状。 根据可能的实施例,在本体14的形成方向16上延伸的凹槽由34表示。 当第一凸起部30沿着握持部的侧面和后面部分延伸时,凹槽34贯穿第一凸 起部30。凹槽34优选地设置于握持部的侧面部分。更优选地,握持部的两个 侧面部分都具有一凹槽34。 根据可能的实施例,握持部20的侧部边缘包含一厚度较握持部薄的外伸 部36并向内部表面28设置。优选地,外伸部36形成在握持部20在本体14 的形成方向16上的整个高度。 方便地,外伸部36具有一在握持部的内部表面28和外部表面26间横向 设置的第一斜坡面38。方便地,第一斜坡面38设置成由内部表面28延伸至 外部表面26。 根据可能的实施例,本体14包含第二凸起部40。优选地,第二凸起部 40在本体14的后部和侧面部分的区域延伸。换言之,第二凸起部40面向握 持部20的内部表面28,从本体14的侧部表面14b和后部表面14a延伸。 第二凸起部40顺着本体的弯曲部分,形成于本体14的形成方向16的横 向方向上。换言之,第二凸起部40在本体14上沿握持部的封装方向延伸。 根据可能的实施例,第二凸起部40以不同的厚度在本体14的形成方向 16的横向方向延伸,优选地从侧面部分向后部厚度逐渐减小(图7)。 根据不同的实施例,未示出,第二凸起部40主要在本体的侧面部分延伸。 根据示出的实施例,本体14包含多个沿本体14的形成方向重复设置的 第二凸起部40,交互伴有相应的第二凹口42。换言之,就沿着与本体14的 主要形成方向16平行的平面形成的截面而论,本体的后部或侧面部分的边缘 优选地为齿状形状。 方便地,第二凸起部40沿着本体14的形成方向重复地并相对于第一凸 起部30交替地并偏移地设置,以便握持部20的第一凸起部30适合插进本体 14的相应的第二凹口42,以及本体14的第二凸起部40适合插进握持部20 的第一凹口32。 根据可能的实施例,就与本体的形成方向的横向方向而论,本体的第二 凸起部40较握持部的第一凸起部30延伸较短。当凹槽34被设置时,本体14 的第二凸起部40方便地在该凹槽中终止。 根据可能的实施例,本体在凹槽22的侧边缘包含一沿本体的形成方向16 延伸的座部44。优选地,本体14的每一侧面部分都包含一座部44。 根据可能的实施例,座部44形成在握持部20在本体14的形成方向16 上的整个高度。 方便地,座部44包含第二斜坡面46,其横向地布置于本体14的侧部表 面14b和外部表面之间。 根据可能的实施例,第二斜坡面46与第一斜坡面38平行,并适合于邻 接到握持部的相应的第一斜坡面38上。 根据可能的实施例,握把10包含干涉装置48,其具有适合于插入握持部 20和本体14之间以将握持部在插入方向24上,也就是与形成方向16呈横向 的方向上锁定于本体上的干涉部件。 根据一可能的实施例,干涉部件包含至少一个大体为直线的棒50。 干涉部件可被方便地插入由本体14的侧部表面14b和握持部20的内部 表面28限定的壁凹51中。例如,干涉部件适合于沿着握持部的凹槽34插入。 优选地,干涉部件适合于插入握持部和本体的各侧面部分之间。 根据附图说明的实施例,干涉部件为U形,每一直线区段(棒50)被插 入握持部和本体的侧面部分。方便地,U形的干涉部件的直线区段在各自的 连接部分50a附近具有一转角。换言之,每一棒50具有一微小弯曲度P以便 U的较低部分相对于棒50的余下的直线区段略微向前弯曲。 根据如上所述的可能的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握把方便地包含在本体上 的握持部24的插入方向上将握持部20锁定于本体14之上的装置。 锁定装置包含第一刮板52,与握持部20相联并且在本体14的形成方向 16上相对于与本体相联的第二刮板54偏移。锁定装置进一步包括干涉装置 48,置于第一和第二刮板之间用于在插入方向24将握持部锁定。 根据如上所示出和描述的实施例,第一凸起部30限定(define)握持部 的所述第一刮板52,然而第二凸起部40限定本体的所述第二刮板54。换言 之,第一和第二凸起部限定各自的第一和第二邻接面56、58,该邻接面在干 涉装置上起到与本体相结合作用(图7)。方便地,第一和第二邻接面在本体 14的形成方向16上延伸。 特别地,第一凸起部30的一端部限定了第一刮板52和对干涉装置起到 结合作用的第一邻接面56。类似地,第二凸起部的一端部限定第二刮板54和 对干涉装置起到结合作用的第二邻接面58。方便地,第一刮板52和第一邻接 面56由凹槽34来限定。 对于第一凸起部30和第二凸起部40,第一和第二邻接面56、58分别为 各自凸起部的头部表面。 一般地,根据可能的实施例,锁定装置沿着至少本体和握持部的一侧设 置,优选地沿着本体和握持部的两侧设置。 根据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锁定装置包含多个位于握持部上的沿本体的 形成方向16设置的第一刮板52,以及位于本体上多个沿本体形成方向16设 置的第二刮板54。特别地,第一刮板和第二刮板交替并且在本体14的形成方 向16上偏移。 方便地,第一和第二刮板52、54形成于握持部和本体的各自相互面对的 表面上。 根据可能的实施例,干涉部件沿着本体的形成方向形成并在本体14的形 成方向16上插到第一刮板52和第二刮板54之间。 根据可能的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握把在握持部20和本体14之间包含 引导装置,用于握持部在本体形成方向16横向的插入方向24插入本体。优 选地,引导装置进一步限定用于在本体14的形成方向16上将握持部锁定于 本体上的装置。 方便地,引导装置限定将握持部20锁定在本体14上的装置的第一刮板 52和第二刮板54,该用于锁定的装置在本体的握持部20的插入方向起作用。 根据可能的实施例,引导装置限定一在握持部20和本体14的相对面之 间的适形耦合。该适形耦合适合于将握持部20在本体的形成方向16上锁定 在本体14上。 方便地,握持部20和本体14的相对面之间的适形耦合沿形成方向16的 横向方向延伸,实质上是沿握持部在本体上的封装方向延伸。 根据可能的实施例,握持部和本体的相对面之间的适形耦合在本体的形 成方向16上重复地设置。 参照显示的实施例,同样的第一凸起部30和第二凸起部40限定所述的 适形耦合、所述的引导装置以及用于将握持部沿本体的形成方向锁定于本体 上的装置。 根据可能的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握把包含将握持部20的侧面边缘扣紧 于本体14上的装置。优选地,该扣紧装置包含握持部和本体之间的适形耦合。 参照示出的实施例,外伸部36和相应的座部44限定所述适形耦合。优 选地,握持部的侧面边缘包含第一斜坡面38,其紧靠本体14的相应的第二斜 坡面46。方便地,握持部20的外部表面与邻近握持部的本体部分20的外部 表面齐平。 参照示出的实施例,用于固定枪身的塞子62的销子由60表示。该销子 60适合容纳于本体14上的一贯通座部64,该贯通座部64相对形成方向16 成横向设置,位于本体14的两个侧部表面之间。安装在本体14上的握持部 20盖住销子60和贯通座部64。方便地,干涉部件48安装于贯通座部64和 销子60上以阻止后者脱出。优选地,当提供U形的干涉部件时,销子被设置 于干涉部件的弯曲部P。 根据可能的实施例,本发明还涉及一成套工具,其包含有具有握持部20 的握把10以及可再选的握持部20a、20b,这些握持部在形状和/或尺寸和/或 材质和/或表面精度方面彼此不同(图1和图2)。每一个可再选的握持部20a, 20b包含参照握持部20所描述的部件。 上面描述的握把的组装方法将通过握持部20在本体14上组装的方法进 行描述,如图7-10所示的一些组装步骤。 所选择的握持部在插入方向24上靠近本体14,也就是本体14的形成方 向16的横向方向(图7)。 握持部20的第一凸起部30在第二凸起部40之间并且在本体14的第二 凹口内滑动,从而引导握持部20就位,这样,第一刮板52相对于第二刮板 54彼此交替和偏移。 握持部20插到本体14上,直至凹槽34超出第二凸起部40的尾部。各 自的第一和第二邻接面56、58按照平行于本体14的形成方向16的方向设置, 分别在该方向上交替和偏移。此外,各自的第一和第二邻接面56、58互相内 向面对,朝着各自的相隔一段距离的凹槽34,该距离依赖于工作公差和理论 上对应于凹槽34的宽度。 当握持部插入本体14,握持部的外伸部36插进本体的相应的座部44中, 直至相应的第一和第二斜坡面38、46相互紧靠。 这种情况下,握持部20在凹槽22内封装和围绕本体14,这样射手不会 感觉到在本体外部表面和握持部之间的任何台阶或不规则物。 干涉装置48特别是干涉部件沿着凹槽34插入,也就是在第一邻接面56 和第二邻接面58之间。特别地,通过使用一U形干涉部件,不仅棒50安装 于各凹槽34中而且“U”的连接部分50a紧靠于本体的较低部分。方便地, 握把本体14包含至少一个适合于收纳连接部分50a的台阶66,特别是当干涉 部件具有一向前倾斜的较低部分。图8出示了组装好的握把的截面图。 如果由于微小的工作公差握持部不能最佳地插入本体,干涉装置将安装 于第一邻接面56和第二邻接面58之间,从而移动它们使它们彼此远离,这 样迫使外伸部36进入各自的座部44中,如图9和图10所图解的那样。 在组装完成后,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相互配合以便将握持部锁定于 本体上,因而避免后者可能从本体的形成方向脱落。同时,干涉装置防止握 持部在本体的形成方向的横向方向上从本体上脱落。(也就是插接方向)。 图4示出装配后的握把,握持部20用虚线和幻影标示出。第一凸起部30 (第一刮板52)用虚线标示出以显示它们相对于第二凸起部40(第二刮板54) 的位置。干涉部件48插入在形成方向16上交替地排列的第一和第二刮板之 间。结果,握持部和本体间的扣接按照形成方向16的握持部的整个高度分布。 再者,握持部的各侧面部分均扣接于本体上。 为了替换握持部,比如用成套工具中适合射手的另一握持部来替换,干 涉部件在本体的形成方向从各个凹槽34上移开。通过提供一U形干涉部件, 干涉部件可由连接部分50a被抓紧,同样可以从握把下面异材移开。 因此,第一和第二刮板自由地在插入方向上相互滑动,以及握持部可在 插入方向从本体移开,显而易见是沿着实际插入方式的相反方式。 通过以上陈述,受欢迎的是本发明提供了本领域特别的需要,也就是能 够更换后部握持部(脊框),比如用别的最适合射手握把的握持部替换。 这种需要可以通过提供一个装置来满足,其在与本体的形成方向的横向 插入方向上锁定握持部。这些装置可以方便地安装在本体和握持部的侧面部 分上,并在本体的形成方向进行操作。由于这种方便的结构,在插入方向可 以获的握持部和握把本体的有效锁定。方便地,可以提供一单一的干涉部件 用于沿本体的一侧面部分装备的多个邻接面和握持部之间的相互结合。 通过方便地提供一干涉部件,组装和拆卸的步骤因插入或移除干涉部件 变得简单化。再者,通过在本体的形成方向延伸干涉部件,不仅可以在多个 邻接面上而且在包含握持部的整个高度的邻接面上提供锁定功能。 通过用于锁定握持部于本体上的装置的方便的结构,干涉部件可以被用 于握持部和本体之间而不妨碍射手的把握。 通过在本体上和握持部上提供至少一个凸起部,可以得到有利于握持部 导入本体上的引导装置,其中凸起部在本体形成方向上相互偏移的。作为凸 起部的形状和延伸的一个功能,引导装置可以方便地在本体的形成方向上限 定将握持部锁定于本体上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握把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同样地由于该结构上的简单化, 其能够以很低的成本制造以及由射手直接地和直观地使用。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提供上述说明和图解部分的变体和附件。 作为在附图中示出部分的一种选择,可以只提供握持部的一个第一凸起 部以及本体的一第二凸起部。类似地,可以只提供握持部的一个第一刮板以 及本体的一个第二刮板。 根据可能的实施例,凸起部可以具有与附图中显示的不同形状、尺寸。 例如,凸起部可以仅在握持部和本体的侧面部分。特别地,第一凸起部可以 只包含凹槽34之外的末端部分。 方便地,干涉装置可以不同于那些图示的部分。例如,一右干涉部件和 一左干涉部件,或者只提供一形状不同于图示的一干涉部件。 侧面边缘的扣紧装置可以具有不同于图示的结构。例如,外伸部和相应 的座部可以为一容许握持部的边缘插入本体座部内的台阶形状或其它形状。 根据可能的实施例,通过设置于一在外伸部上沿本体的形成方向延伸的 贯通孔以及本体上的用于收纳干涉部件的各自的贯通孔,干涉装置可被导入 扣紧装置, 对于上面所述的握把的优选实施例,旨在满足随时的、特定的需要,本 领域的那些普通技术人员,用其他同等功能的部件可能对所述部件进行一系 列的修正、改装和替换,而不脱离下面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