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呼吸装置

申请号 CN201610364780.7 申请日 2016-05-27 公开(公告)号 CN107432969A 公开(公告)日 2017-12-05
申请人 吴昆曈; 发明人 吴昆曈;
摘要 一种用于异物阻塞 呼吸道 时的急救呼吸装置,包含: 活塞 装置、单向 阀 组切换结构和面罩组件。该活塞装置包含活塞本体、套筒与连接阀。该套筒有两端,第一端开口以容许活塞本体进出,第二端有套筒通口。该连接阀位于套筒的第二端,用以连接面罩组件。该 单向阀 组切换结构包含转盘和连通于该转盘的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该第一单向阀使气体仅能从该套筒的外部流入该套筒的内部,该第二单向阀使气体仅能从该套筒的内部流向该套筒的外部。该转盘可选择性地使第一单向阀或第二单向阀的其中一个对准该套筒通口。
权利要求

1.一种急救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活塞装置(1,1’),包含活塞本体(11,11’)、套筒(12,12’)与连接(13,13’),该套筒(12,12’)呈中空长直状,在该套筒(12,12’)的轴向上有第一套筒端(121,121’)和相对位的第二套筒端(122,122’),该第一套筒端(121,121’)具有套筒开口(1211,1211’),以容许该活塞本体(11,11’)进行活塞运动,该连接阀(13,13’)位于该第二套筒端(122,122’)的一套筒端面(1221,1221’),该连接阀(13,13’)靠近套筒(12,12’)的一端连通于该第二套筒端(122,122’),远离该套筒(12,12’)的一端开口成连接阀通口(131,131’),该套筒端面(1221,1221’)更具有套筒通口(1223,1223’);
单向阀组切换结构(2,2’),连接于该套筒端面(1221,1221’),通过该套筒通口(1223,
1223’)连通于该套筒(12,12’),以控制气体仅能从该套筒(12,12’)的外部进入,或仅能从该套筒(12,12’)的内部流出;以及
面罩组件(3,3’),通过该连接阀(13,13’)连通于该活塞装置(1,1’),该面罩组件(3,
3’)包含接口(33,33’)、气管(32,32’)和面罩(31,31’);该接口(33,33’)连接于该连接阀(13,13’),该气管(32,32’)其一端连通于该接口(33,33’),另一端为开口,该面罩(31,31’)呈一罩体状,利用该罩体状的外侧凸出处固接该气管(32,32’)与该接口(33,3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急救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单向阀组切换结构(2)包含:
转盘(20),呈对称扁平状,具有第一转盘面(201)和位于相对面的第二转盘面(202),该转盘(20)的中央有转盘通口(203),以容许该连接阀(13)的具有该连接阀通口(131)的该端穿过,该第一转盘面(201)邻接于该第二套筒端(122)的该套筒端面(1221);以及至少一阀组(21),包含第一单向阀(211)和第二单向阀(212),该第一单向阀(211),为一进气阀,位于该第二转盘面(202)上,该第一单向阀(211)使气体仅能从其外部通过该第一单向阀(211)与该套筒通口(1223)流入该套筒(12)的内部,该第二单向阀(212),为一出气阀,位于该第二转盘面(202)上,其与该转盘通口(203)的中心的距离和该第一单向阀(211)与该中心的距离相同,该第二单向阀(212)使气体仅能从该套筒(12)的内部通过该套筒通口(1223)与该第二单向阀(212)流向该套筒(12)的外部;
其中,可选择性地使该第一单向阀(211)或该第二单向阀(212)的其中一个对准该套筒(12)的该套筒通口(122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急救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单向阀组切换结构(2’)包含:
至少一阀门组(21’),位于该套筒端面(1221’)上,每一阀门组(21’)包含第一单向阀(211’)和第二单向阀(212’),该第一单向阀(211’)连通于该套筒通口(1223’),该第一单向阀(211’)使气体仅能从其外部通过该第一单向阀(211’)与该套筒通口(1223’)流入该套筒(12’)的内部,该第二单向阀(212’)与该第一单向阀(211’)同时连通于该套筒通口(1223’),该第二单向阀(212’)使气体仅能从该套筒(12’)的内部通过该套筒通口(1223’)与该第二单向阀(212’)流向该套筒(12’)的外部;以及
转换闸(23’),位于该至少一阀门组(21’)的远离该套筒端面(1221’)的一侧,以可选择性地使该第一单向阀(211’)或该第二单向阀(212’)的其中一个容许气体通过。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急救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单向阀(211)包含:
外壳(2111),呈长直管状;
排气阀杆(2112),呈现长杆状(2112a),位于该外壳(2111)的内部,该排气阀杆(2112)接近于该活塞装置(1)的一端的部分呈现薄片状(2112b);
第一密封圈(2113),圈绕于该排气阀杆(2112)的该长杆状(2112a)的外侧;
排气阀管(2114),位于该外壳(2111)内,该排气阀杆(2112)位于该排气阀管(2114)内,且其内部接近该活塞装置(1)的该端具有环型挡板(2114a),环型挡板(2114a)的内径小于薄片状(2112b)的直径;
第二密封圈(2115),圈绕于该排气阀管(2114)的外侧,以抵顶于该第一单向阀(211)的内壁;
压缩弹簧(2116),圈绕于该排气阀杆(2112)的该长杆状(2112a)的外侧与该薄片状(2112b)之间,该压缩弹簧(2116)的一端抵顶于该环型挡板(2114)的具有第二密封圈(2113)的一侧的另一侧;以及
一排气阀扣(2117),位于该第一单向阀(211)的该外壳(2111)与该活塞装置(1)相互连通的该端的相对端内部,且该排气阀杆(2112)的该长杆状(2112a)的接近该活塞装置(1)的一端的相对端可固着于该排气阀扣(2117)上,该压缩弹簧(2116)的另一端抵顶于该排气阀扣(2117),该排气阀杆(2112)的该薄片状(2112b)隔着该第一密封圈(2113)抵顶于该环型挡板(2114a)。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急救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单向阀(212)包含:
外壳(2121),呈长直管状;
排气阀杆(2122),呈现长杆状(2122a),位于该外壳(2121)的内部,该排气阀杆(2122)远离于该活塞装置(1)的一端的部分呈现薄片状(2122b);
第一密封圈(2123),圈绕于该排气阀杆(2122)的该长杆状(2122a)的外侧;
排气阀管(2124),位于该外壳(2121)内,该排气阀杆(2122)位于该排气阀管(2124)内,且其内部接近该活塞装置(1)的该端的相对端具有环型挡板(2124a),环型挡板(2124a)的内径小于薄片状(2122b)的直径;
第二密封圈(2125),圈绕于该排气阀管(2124)的外侧,以抵顶于该第二单向阀(212)的内壁;
压缩弹簧(2126),圈绕于该排气阀杆(2122)的该长杆状(2122a)的外侧与该薄片状(2122b)之间,该压缩弹簧(2126)的一端抵顶于该环型挡板(2124a)的具有该第一密封圈(2123)的一侧的另一侧;以及
排气阀扣(2127),位于该第二单向阀(212)的该外壳(2121)与该活塞装置(1)相互连通的该端内部,且该排气阀杆(2122)的该长杆状(2122a)的接近该活塞装置(1)的一端可固着于该排气阀扣(2127)上,该压缩弹簧(2126)的另一端抵顶于该排气阀扣(2127),该排气阀杆(2122)的该薄片状(2122b)隔着该第一密封圈(2123)抵顶于该环型挡板(2124a)。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急救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单向阀,包含:
外壳(2111’),呈长直管状;
排气阀杆(2112’),呈现长杆状(2112a’),位于该外壳(2111’)的内部,该排气阀杆(2112’)接近于该活塞装置(1’)的一端的部分呈现薄片状(2112b’);
第一密封圈(2113’),圈绕于该排气阀杆(2112’)的该长杆状(2112a’)的外侧;
排气阀管(2114’),位于该外壳(2111’)内,该排气阀杆(2112’)位于该排气阀管(2114’)内,且其内部接近该活塞装置(1)的该端具有环型挡板(2114a’),环型挡板(2114a’)的内径小于薄片状(2112b’)的直径;
第二密封圈(2115’),圈绕于该排气阀管(2114’)的外侧,以抵顶于该第一单向阀(211’)的内壁;
压缩弹簧(2116’),圈绕于该排气阀杆(2112’)的该长杆状(2112a’)的外侧与该薄片状(2112b’)之间,该压缩弹簧(2116’)的一端抵顶于该环型挡板(2114’)的具有第二密封圈(2113’)的一侧的另一侧;以及
排气阀扣(2117’),位于该第一单向阀(211’)的该外壳(2111’)与该活塞装置(1)相互连通的该端的相对端内部,且该排气阀杆(2112’)的该长杆状(2112a’)的接近该活塞装置(1’)的一端的相对端可固着于该排气阀扣(2117’)上,该压缩弹簧(2116’)的另一端抵顶于该排气阀扣(2117’),该排气阀杆(2112’)的该薄片状(2112b’)隔着该第一密封圈(2113’)抵顶于该环型挡板(2114a’)。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急救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单向阀(212’)包含:
外壳(2121’),呈长直管状;
排气阀杆(2122’),呈现长杆状(2122a’),位于该外壳(2121’)的内部,该排气阀杆(2122’)远离于该活塞装置(1’)的一端的部分呈现薄片状(2122b’);
第一密封圈(2123’),圈绕于该排气阀杆(2122’)的该长杆状(2122a’)的外侧;
排气阀管(2124’),位于该外壳(2121’)内,该排气阀杆(2122’)位于该排气阀管(2124’)内,且其内部接近该活塞装置(1)的该端的相对端具有环型挡板(2124a’),环型挡板(2124a’)的内径小于薄片状(2122b’)的直径;
第二密封圈(2125’),圈绕于该排气阀管(2124’)的外侧,以抵顶于该第二单向阀(212’)的内壁;
压缩弹簧(2126’),圈绕于该排气阀杆(2122’)的该长杆状(2122a’)的外侧与该薄片状(2122b’)之间,该压缩弹簧(2126’)的一端抵顶于该环型挡板(2124a’)的具有该第一密封圈(2123’)的一侧的另一侧;以及
排气阀扣(2127’),位于该第二单向阀(212’)的该外壳(2121’)与该活塞装置(1’)相互连通的该端内部,且该排气阀杆(2122’)的该长杆状(2122a’)的接近该活塞装置(1’)的一端可固着于该排气阀扣(2127’)上,该压缩弹簧(2126’)的另一端抵顶于该排气阀扣(2127’),该排气阀杆(2122’)的该薄片状(2122b’)隔着该第一密封圈(2123’)抵顶于该环型挡板(2124a’)。

说明书全文

急救呼吸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急救呼吸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针对呼吸道有异物阻塞的状况时,兼具吸取排除呼吸道中的异物及协助吸气吐气功能的急救呼吸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呼吸道异物造成的窒息,若4-6分钟内不施予急救,常会造成呼吸停止而致命;就算救回了性命,也常会因缺时间过久,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目前国内,对于呼吸道异物阻塞伤患的急救,皆以哈姆立克(Heimlich Maneuver)急救法,因人员熟练度差异,有时会造成伤患额外的伤害。
[0003] 现有技术中,如图2所示,已有针对异物阻塞呼吸道的急救装置。该现有技术的急救装置,包含气管81,面罩82,出气83,气体84。但是,该急救装置仅能将阻塞呼吸道的急救呼吸道的异物吸出,无法再进一步重建呼吸循环。换句话说,该气阀83仅具排空异物的功能,无法提供部进气功能。也就是要排除异物时,可经由该气体泵84对被急救者进行呼吸道抽气的步骤,而因为该出气阀83的关系,抽气时该气管81可发挥最大的效率,以希望在对短的时间内或最少的次数将异物排除;然而,如果要再进行抽气式的急救步骤,必须将装置从被急救者脸上卸下,再将该气体泵84内的气体排除后,再重新装设在被急救者脸上,以再进行下一次的抽气步骤。如此,仅能进行单向的抽气步骤,若异物已经排除,被急救者仍无法重建自身的呼吸机制,恐会拉长了被急救者处于窒息状态的时间,恐造成不可回复的伤害。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是针对了这项缺失进行研究,而衍生出本发明的急救呼吸装置。

发明内容

[0004] 为解决上述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急救呼吸装置,将控制气体进出的气阀加以改良。亦即,将现有技术的单向气阀改良为单向阀组切换结构,而该单向阀组切换结构可视急救的状况更改为可以只有进气或出气的功能,以在不从被急救者脸上卸除急救呼吸装置的前提下,对被急救者施以往复视的完整急救步骤。
[0005]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急救呼吸装置包括活塞装置、单向阀组切换结构和面罩组件。该活塞装置包含活塞本体、套筒、与连接阀,该套筒呈中空长直状,在该套筒的轴向上有第一套筒端和相对位的第二套筒端,该第一套筒端具有套筒开口,以容许该活塞本体进行活塞运动,该连接阀位于该第二套筒端的端面,该连接阀靠近该套筒的一端连通于该第二套筒端,远离该套筒的一端开口成连接阀通口,该套筒端面更具有套筒通口。该单向阀组切换结构连接于该套筒端面,通过该套筒通口连通于该套筒,以控制气体仅能从该套筒的外部进入,或仅能从该套筒的内部流出。该面罩组件通过该连接阀连通于该活塞装置。
[0006]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单向阀组切换结构包含转盘和至少一阀组。转盘呈对称扁平状,具有第一转盘面和位于相对面的第二转盘面,转盘的中央有转盘通口,以容许连接阀的具有连接阀通口的该端穿过,第一转盘面邻接于第二套筒端的该端面。阀门组包含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第一单向阀为进气阀,位于第二转盘面上,第一单向阀使气体仅能从其外部通过第一单向阀与套筒通口流入套筒的内部。第二单向阀为出气阀,位于第二转盘面上,其与转盘通口的中心的距离和第一单向阀与该中心的距离相同。第二单向阀使气体仅能从套筒的内部通过套筒通口与第二单向阀流向套筒的外部。其中,转盘可选择性地使第一单向阀或第二单向阀的其中一个对准套筒的套筒通口。
[0007]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单向阀组切换结构包含转换闸和至少一阀门组。阀门组位于套筒端面上,包含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第一单向阀连通于套筒通口。第一单向阀使气体仅能从套筒的外部通过套筒通口流入套筒的内部。第二单向阀与第一单向阀同时连通于套筒通口。第二单向阀使气体仅能从套筒的内部通过套筒通口流向套筒的外部。转换闸位于阀门组的远离套筒端面的一侧,以可选择性地使第一单向阀或第二单向阀的其中一个容许气体通过。
[0008]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单向阀,包含:外壳、排气阀杆、第一密封圈、排气阀管、第二密封圈、压缩弹簧和排气阀扣。外壳呈长直管状。排气阀杆呈现长杆状,位于外壳的内部。排气阀杆接近于活塞装置的一端的部分呈现薄片状。第一密封圈圈绕于排气阀杆的长杆状的外侧。排气阀管位于外壳内,排气阀杆位于排气阀管内,且其内部接近活塞装置的该端具有环型挡板,环型挡板的内径小于薄片状的直径。第二密封圈圈绕于排气阀管的外侧,以抵顶于第一单向阀的内壁。压缩弹簧圈绕于排气阀杆的长杆状的外侧与薄片状之间。压缩弹簧的一端抵顶于环型挡板的具有第二密封圈的一侧的另一侧。排气阀扣位于第一单向阀的外壳与活塞装置相互连通的该端的一相对端内部,且排气阀杆的长杆状的接近活塞装置的一端的相对端可固着于排气阀扣上,压缩弹簧的另一端抵顶于排气阀扣,排气阀杆的薄片状隔着第一密封圈抵顶于环型挡板。
[0009]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单向阀,包含:外壳、排气阀杆、第一密封圈、排气阀管、第二密封圈、压缩弹簧和排气阀扣。外壳呈长直管状。排气阀杆,呈长杆状,位于外壳的内部。排气阀杆远离于活塞装置的一端的部分呈现薄片状。第一密封圈圈绕于排气阀杆的长杆状的外侧。排气阀管位于外壳内,排气阀杆位于排气阀管内,且其内部接近活塞装置的该端的相对端具有环型挡板,环型挡板的内径小于薄片状的直径。第二密封圈圈绕于排气阀管的外侧,以抵顶于第二单向阀的内壁。压缩弹簧圈绕于排气阀杆的长杆状的外侧与薄片状之间。压缩弹簧的一端抵顶于环型挡板的具有第二密封圈的一侧的另一侧。排气阀扣位于第二单向阀的外壳与活塞装置相互连通的该端的相对端内部,且排气阀杆的长杆状的接近活塞装置的一端的相对端可固着于排气阀扣上,压缩弹簧的另一端抵顶于排气阀扣,排气阀杆的薄片状隔着第一密封圈抵顶于环型挡板。
[0010]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面罩组件包含:接口、气管和面罩。接口连接于连接阀。气管其一端连通于接口,另一端为开口。面罩呈罩体状,利用罩体状的外侧的凸出处固接于气管连通于接口的该端。
[0011] 本发明因采用方向相反的两个单向阀所形成的阀门组,并通过切换的方式来控制气体流入套筒或流出套筒。因此,在紧急救护施作时,仅需简易的手动切换,即可达成使用者欲用以吸取被急救者卡在呼吸道的异物的功效,或推压气体入肺的功效。
[0012]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急救呼吸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0014] 图2为现有技术的急救装置示意图。
[0015] 图3为图1中第一单向阀的剖面示意图。
[0016] 图4为图1中第二单向阀的剖面示意图。
[0017] 图5为本发明的急救呼吸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0018] 图6为图5中单向阀组切换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
[0020] 图1是本发明的急救呼吸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急救呼吸装置包含活塞装置1、单向阀组切换结构2和面罩组件3。该活塞装置1包含活塞本体11、套筒12与连接阀13。该套筒12呈中空长直状,在该套筒12的轴向上具有第一套筒端121和相对位的第二套筒端122。该第一套筒端121具有套筒开口1211,以容许该活塞本体11进行活塞运动。该连接阀13位于该第二套筒端122的端面1221。该连接阀13靠近该套筒12的一端连通于该第二套筒端122,而远离该套筒2的一端则开口成连接阀通口131。该套筒端面1221更具有套筒通口1223。该单向阀组切换结构2连接于该套筒端面1221,通过该套筒通口1223连通于该套筒12,以除了该连接阀通口131以外,也可控制气体能从该套筒12的外部进入,或能从套筒12的内部流出。该面罩组件3包含接口33、气管32和面罩31。该接口33连接于该连接阀13,再连通于该活塞装置1。该气管32其一端连通于接口33,另一端为开口,以可放入病患的口中。该面罩31呈罩体状,利用该罩体状的外侧的凸出处固接于该气管32连通于该接口33的该端。
[0021] 请再参照图1,该单向阀组切换结构2包含转盘20和阀门组21(图1未有此编号)。转盘20呈对称扁平状,具有第一转盘面201和位于相对面的第二转盘面202。该转盘20的中央具有转盘通口203,以容许该连接阀13的具有该连接阀通口131的该端穿过。该第一转盘面201邻接于该第二套筒端122的该套筒端面1221。该阀门组21包含第一单向阀211和第二单向阀212。该第一单向阀211为进气阀,位于该第二转盘面202上。该第一单向阀211使气体仅能从其外部通过该第一单向阀211与该套筒通口1223流入该套筒12的内部,此为调整该转盘20,使该第一单向阀211对准该套筒通口1223。该第二单向阀212为出气阀,位于该第二转盘面202上,其与该转盘通口203的中心的距离和该第一单向阀211与该中心的距离相同。该第二单向阀212使气体仅能从该套筒12的内部通过该套筒通口1223与该第二单向阀212流向该套筒12的外部,此为调整该转盘20,使该第二单向阀212对准该套筒通口1223。从实际地操作而言,借由转动该转盘20,可选择性地使该第一单向阀211与该第二单向阀212的其中一个对准该套筒12的该套筒通口1223。
[0022] 参考图3,为本发明的急救呼吸装置的该第一实施例的该第一单向阀的剖面示意图。该第一单向阀211为进气阀,使气体仅能从该套筒12的外部通过该套筒通口1223流入该套筒12的内部。该第一单向阀211包含外壳2111、排气阀杆2112、第一密封圈2113、排气阀管2114、第二密封圈2115、压缩弹簧2116、排气阀扣2117。该外壳2111呈长直管状。该排气阀杆
2112呈现长杆状2112a,位于该外壳2111的内部;该排气阀杆2112接近于该活塞装置1的一端的部分呈现薄片状2112b。该第一密封圈2113圈绕于该排气阀杆2112的该长杆状2112a的外侧。该排气阀管2114位于该外壳2111内,该排气阀杆2112位于该排气阀管2114内,且其内部接近该活塞装置1的该端具有环型挡板2114a,环型挡板2114a的内径小于薄片状2112b的直径。该第二密封圈2115圈绕于该排气阀管2114的外侧,以抵顶于该第一单向阀211的内壁。该压缩弹簧2116圈绕于该排气阀杆2112的该长杆状2112a的外侧与该薄片状2112b之间。该压缩弹簧2116的一端抵顶于该环型挡板2114a的具有该第二密封圈2113的一侧的另一侧。该排气阀扣2117位于该第一单向阀211的该外壳2111与该转盘20及该活塞装置1相互连通的该端的相对端内部。该排气阀杆2112的该长杆状2112a的接近该转盘20及该活塞装置1的一端的相对端可固着于该排气阀扣2117上。该压缩弹簧2116的另一端抵顶于该排气阀扣2117。因此,该排气阀杆2112的该薄片状2112b隔着该第一密封圈2113抵顶于该环型挡板2114a。因此,当气体可以从该排气阀扣2117上外侧多个凹槽2117a通过,而往该转盘20的方向移动时,气体的压可在通过该环型挡板2114a的中间处时,推开被压缩弹簧2116牵制的该长杆状2112a,使该环型挡板2114a的具有该第二密封圈2113的该侧与该薄片状2112b之间产生空隙,使气体能够通过该空隙而经由该套筒通口1223进入到该套筒12内部。如此,则成为单向阀进气的应用。
[0023] 参考图4,为本发明的急救呼吸装置的该第一实施例的该第二单向阀的剖面示意图。该第二单向阀212为出气阀,使气体仅能从该套筒12的内部通过该套筒通口1223与该第二单向阀212流向该套筒12的外部。该第二单向阀212包含外壳2121、排气阀杆2122、第一密封圈2123、排气阀管2124、第二密封圈2125、压缩弹簧2126、排气阀扣2127。该外壳2121呈长直管状。该排气阀杆2122呈现长杆状2122a,位于该外壳2121的内部。该排气阀杆2122远离该该转盘20与该活塞装置1的一端的部分呈现薄片状2122b。该第一密封圈2123圈绕于该排气阀杆2122的该长杆状2122a的外侧。该排气阀管2124位于该外壳2121内。该排气阀杆2122位于该排气阀管2124内,且其内部接近该转盘20与该活塞装置1的该端的相对端具有环型挡板2124a,环型挡板2124a的内径小于薄片状2122b的直径。该第二密封圈2125圈绕于该排气阀管2124的外侧,以抵顶于该第二单向阀212的内壁。该压缩弹簧2126圈绕于该排气阀杆2122的该长杆状2122a的外侧与该薄片状2122b之间。该压缩弹簧2126的一端抵顶于该环型挡板2124a的具有该第一密封圈2123的一侧的另一侧。该排气阀扣2127位于该第二单向阀
212的该外壳2121与该转盘20与该活塞装置1相互连通的该端内部,且该排气阀杆2122的该长杆状2122a的接近该活塞装置1的一端可固着于该排气阀扣2127上。该压缩弹簧2126的另一端抵顶于该排气阀扣2127。该排气阀杆2122的该薄片状2122b隔着该第一密封圈2123抵顶于该环型挡板2124a。因此,当气体可以从该排气阀扣2127上外侧多个凹槽2127a通过,而往该转盘20的方向的相反方移动时,气体的压力可在通过该环型挡板2124a的中间处时,推开被压缩弹簧2126牵制的该长杆状2122a,使该环型挡板2124a的具有该第二密封圈2123的该侧与该薄片状2122b之间产生空隙,使气体能够通过该空隙而出去到该第二单向阀212外部。如此,则成为单向阀出气的应用。
[0024] 参考图1,当被急救者的呼吸道中卡有异物时,且在该活塞本体11塞满于该套筒12的状态下,可将该转盘20转至使该第二单向阀212(出气阀)对准该套筒12的该套筒通口1223,此时,该急救呼吸装置呈现外部气体只可从该气管32具有该开口的该端经过该连接阀13而进入该套筒12内部的状态。因此,可将该气管32具有该开口的该端插入被急救者的口中,并将该面罩31密闭式地覆盖住被急救者的口部及鼻部,再将该活塞本体11向外拉动,即可使该气管32将异物吸出,以从被急救者的口中排除。这是第一阶段的急救程序,若是可以排除异物且被急救者已能重建自己的呼吸机制,则急救程序到此结束。
[0025] 然而,当排除异物之后,仍未能重建被急救者的呼吸机制的话,则必须进行推压气体入肺的急救动作。因此,即可将该转盘20转至使该第一单向阀211(进气阀)对准该套筒12的该套筒通口1223的位置,此时,该急救呼吸装置呈现其内部气体只可从该套筒12内部、该连接阀13与该气管32具有该开口的该端而排除至该急救呼吸装置外部的状态,且在该活塞本体11被拉至使该套筒12为空筒的状态下,可将该气管32具有该开口的该端插入被急救者的口中,并将该面罩31密闭式地覆盖住被急救者的口部及鼻部,然后将该活塞本体11向该套筒12内部推动,使空气由该套筒12通过该连接阀13与该气管32而进入被急救者的呼吸道中。持续地,在不从被急救者的口中抽出该气管32,也不拿开该面罩31的状态,且在该活塞本体11充填于该套筒12的状态下,必须将该转盘20转至使该第二单向阀212(出气阀)对准该套筒12的该套筒通口1223的状态,此时,该急救呼吸装置呈现外部气体(此时为被急救者口中与咽喉内的气体)只可从该气管32具有该开口的该端经过该连接阀13而进入该套筒12内部的状态。然后,拉动该活塞本体11使被急救者口中与咽喉内的气体由被急救者的口中经由该连接阀13进入该套筒12,然后再经由该第二单向阀212流到套筒12的外部。如此地重复本段的步骤,直到被急救者可以自主呼吸为止。
[0026] 请参照图5,为本发明的急救呼吸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该单向阀组切换结构2’包含:至少一阀门组21’和转换闸23’。该阀门组21’位于该套筒端面1221’上,包含:第一单向阀211’和第二单向阀212’。第一单向阀211’连通于套筒通口1223’。第一单向阀211’使气体仅能从套筒12’的外部通过套筒通口1223’流入套筒12’的内部。第二单向阀212’与第一单向阀211’同时连通于套筒通口1223’。第二单向阀212’使气体仅能从套筒12’的内部通过套筒通口1223’流向套筒12’的外部。转换闸23’位于阀门组21’的远离套筒端面1221’的一侧,以可选择性地容许气体从第一单向阀211’或第二单向阀212’的其中一个通过。
[0027] 请参考图6,为本发明的本发明的急救呼吸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单向阀组切换结构的剖面示意图。该第一单向阀211’和该第二单向阀212’都位于套筒通口1223’上,所以借由该转换闸23’的切换,可选择性地容许气体由该第一单向阀211’或该第二单向阀212’的其中一个通过。
[0028] 参考图5-6,当被急救者的呼吸道中卡有异物时,且在该活塞本体11’塞满于该套筒12’的状态下,可将该转换闸23’切换至使该第二单向阀212’(出气阀)呈现可通气的状态,此时,该急救呼吸装置呈现外部气体只可从该气管32’具有该开口的该端经过该连接阀13’而进入该套筒12’内部的状态。因此,可将该气管32’具有该开口的该端插入被急救者的口中,并将该面罩31’密闭式地覆盖住被急救者的口部及鼻部,再将该活塞本体11’向外拉动,即可使该气管32’将异物吸出,以从被急救者的口中排除。这是第一阶段的急救程序,若是可以排除异物且被急救者已能重建自己的呼吸机制,则急救程序到此结束。
[0029] 然而,当排除异物之后,仍未能重建被急救者的呼吸机制的话,则必须进行推压气体入肺的急救动作。因此,即可将该转换闸23’切换至使该第一单向阀211’(进气阀)呈现可通气的状态,此时,该急救呼吸装置呈现其内部气体只可从该套筒12’内部、该连接阀13’与该气管32’具有该开口的该端而排除至该急救呼吸装置外部的状态,且在该活塞本体11’被拉至使该套筒12’为空筒的状态下,可将该气管32’具有该开口的该端插入被急救者的口中,并将该面罩31’密闭式地覆盖住被急救者的口部及鼻部,然后将该活塞本体11’向该套筒12’内部推动,使空气由该套筒12’通过该连接阀13’与该气管32’而进入被急救者的呼吸道中。持续地,在不从被急救者的口中抽出该气管32’,也不拿开该面罩31’的状态,且在该活塞本体11’充填于该套筒12’的状态下,必须将该转换闸23’切换至使该第二单向阀212’(出气阀)再度呈现可通气的状态,此时,该急救呼吸装置呈现外部气体(此时为被急救者口中与咽喉内的气体)只可从该气管32’具有该开口的该端经过该连接阀13’而进入该套筒12’内部的状态。然后,拉动该活塞本体11’使被急救者口中与咽喉内的气体由被急救者的口中经由该连接阀13’进入该套筒12’,然后再经由该第二单向阀212’流到套筒12’的外部。
如此地重复本段的步骤,直到被急救者可以自主呼吸为止。
[0030]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