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后勤 / 条形码阅读器 / 基于虹膜算法的电力安全信息识别与智能管理系统

基于虹膜算法的电安全信息识别与智能管理系统

阅读:1029发布:2020-06-08

专利汇可以提供基于虹膜算法的电安全信息识别与智能管理系统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了一种基于虹膜 算法 的电 力 安全信息识别与智能管理系统,包括位于工况现场的识别终端以及与其连接的远程管理模 块 ,识别终端包括人员识别单元、工器具识别单元与报警单元,远程管理模块包括 控制器 以及与之连接的 存储器 ,存储器与报警单元连接;人员识别单元包括基于虹膜 图像处理 的视频监控模块,工器具识别单元包括扫描装置、识别标签以及与扫描装置连接的阅读器;本发明将虹膜 生物 识别技术和RFID 条形码 技术,并结合无线网络应用,为用户提供准确快捷的人员、资产设备数据收集、统计、管理,实现对重要场所的人员出入管理及整个资产设备生命周期包括对资产设备的 跟踪 、 定位 、维修保养等进行实时跟踪管理。,下面是基于虹膜算法的电安全信息识别与智能管理系统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基于虹膜算法的电安全信息识别与智能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工况现场的识别终端以及与其连接的远程管理模,所述识别终端包括人员识别单元、工器具识别单元与报警单元,所述远程管理模块包括控制器以及与之连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报警单元连接;所述人员识别单元包括基于虹膜图像处理的视频监控模块,所述工器具识别单元包括扫描装置、识别标签以及与所述扫描装置连接的阅读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虹膜算法的电力安全信息识别与智能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终端与所述远程管理模块通过光纤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虹膜算法的电力安全信息识别与智能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终端与所述远程管理模块通过无线物联网络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基于虹膜算法的电力安全信息识别与智能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终端与所述远程管理模块均由感应电源供电,所述感应电源包括平板电容器以及与其连接的整流器降压转换器电池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虹膜算法的电力安全信息识别与智能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器包括功率放大器频率控制器,所述功率放大器包括前端输入型OTL放大电路;所述频率控制器由三相不可控整流电路、H桥逆变电路、输出滤波器串联谐振电路组成。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基于虹膜算法的电力安全信息识别与智能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视频监控模块包括可控光源、高清摄像头以及与其连接的录像机,所述高清摄像头包括若干个,所述录像机为多路输入式,所述视频监控单元与控制器连接。
7.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基于虹膜算法的电力安全信息识别与智能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装置包括条形码标签扫描仪,所述条形码扫描采用射频识别技术。
8.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基于虹膜算法的电力安全信息识别与智能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数据采集卡、数据交换器与服务器,所述服务器为计算机服务终端,所述终端上设置双向网络通信接口与无线收发天线。
9.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基于虹膜算法的电力安全信息识别与智能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单元包括声光报警装置和闭装置,所述闭锁装置包括电气闭锁接点与电气锁具。

说明书全文

基于虹膜算法的电安全信息识别与智能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信息识别与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虹膜算法的电力安全信息识别与智能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我国目前供电企业的变电站、调度大楼、特种作业工器具室等重要场所的计算机管理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技术越来越成熟,运行稳定性也越来越高,基本实现了登记人员、设备信息和查询设备存储状况的功能,但目前大多数重要场所的人员进出及重要设备、工器具的入库、领用、试验等功能都是依靠指纹、手掌、RFID芯片植入等手段来实现,其效果并不理想,指纹和手掌的唯一性并不能完全保证,另外芯片植入的方式造价较高,实现起来也较为麻烦,应用效果很不理想,尤其是人员识别和工器具设备管理为两套单独系统系统,不仅造成了重复投资,安全性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漏洞,其功能也并不完善。
[0003] 申请号为201410028693.5的发明专利公开一种数字化保护装置自动测试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属于智能电力测试验证技术领域,所述系统包括检验解析模、参数管理模块、61850客户端模块、测例管理模块、测试控制模块、报告输出模块和配置库模块。自动根据定值信息生成测试用例;针对数字化保护装置类型,建设测试案例库;自动将数字化保护装置的定值下装到装置;自动完成控制继电保护测试仪给数字化保护装置加量和控制报文;自动输出测试报告。对于二次继电保护厂家出厂快速完成检验、电力公司验收保护装置、智能电力现场装置测试等应用场景能大大降低工作人员的重复性、繁琐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0004] 申请号为201320065724.5的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变电设施无人值守远程监控装置,所述的监控装置包括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装置、规约转换装置、网络交换机、网桥、卫星授时装置和远程控制中心,所述的数据采集与监控装置通过以太网与规约转换装置连接,所述的规约转换装置与网络交换机连接,所述的网络交换机通过网桥与远程控制中心连接,所述的卫星授时装置通过网桥与远程控制中心连接。本发明利用远程数据传输技术,将分散的变电站通过数据采集、接收、分析处理与控制,实现了遥控、遥测、遥信等数据的站级监控层、间隔级监控层以及信息交互层的远程数据传输与实时监控,本发明实现了变电站无人值守,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高了管控平与管护即时性,提高经济效益。
[0005] 目前虹膜身份认证技术日趋成熟,并且物联网RFID技术已经更新至条形码识别,鉴于虹膜身份识别技术的唯一性、非接触性和条形码RFID技术的低成本,易实现性,如果将最新的虹膜生物识别技术和RFID条形码技术,并结合无线网络应用,就可以为用户提供准确快捷的人员、资产设备数据收集、统计、管理,实现对重要场所的人员出入管理及整个资产设备生命周期包括对资产设备的跟踪定位、维修保养等进行实时跟踪管理。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基于虹膜算法的电力安全信息识别与智能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准确快捷的对人员信息、设备工具数据进行收集、管理,同时实现人员和设备双重安全。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基于虹膜算法的电力安全信息识别与智能管理系统,包括位于工况现场的识别终端以及与其连接的远程管理模块,所述识别终端包括人员识别单元、工器具识别单元与报警单元,所述远程管理模块包括控制器以及与之连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报警单元连接;所述人员识别单元包括基于虹膜图像处理的视频监控模块,所述工器具识别单元包括扫描装置、识别标签以及与所述扫描装置连接的阅读器。
[0008] 所述识别终端与所述远程管理模块通过光纤连接。
[0009] 优选地,所述识别终端与所述远程管理模块通过无线物联网络连接。
[0010] 所述识别终端与所述远程管理模块均由感应电源供电,所述感应电源包括平板电容器以及与其连接的整流器降压转换器电池组。
[0011] 所述整流器包括功率放大器频率控制器,所述功率放大器包括前端输入型OTL放大电路;所述频率控制器由三相不可控整流电路、H桥逆变电路、输出滤波器串联谐振电路组成。
[0012] 所述视频监控模块包括可控光源、高清摄像头以及与其连接的录像机,所述高清摄像头包括若干个,所述录像机为多路输入式,所述视频监控单元与控制器连接。
[0013] 所述扫描装置包括条形码标签扫描仪,所述条形码扫描采用射频识别技术。
[0014] 所述控制器包括数据采集卡、数据交换器与服务器,所述服务器为计算机服务终端,所述终端上设置双向网络通信接口与无线收发天线。
[0015] 所述报警单元包括声光报警装置和闭装置,所述闭锁装置包括电气闭锁接点与电气锁具。
[0016] 本发明的核心在于识别模式的创新,尤其是将虹膜生物识别技术和RFID条形码技术,并结合无线网络应用,为用户提供准确快捷的人员、资产设备数据收集、统计、管理,实现对重要场所的人员出入管理及整个资产设备生命周期包括对资产设备的跟踪、定位、维修保养等进行实时跟踪管理。当前,虹膜身份识别技术仅用于变电站五防闭锁,无法全面覆盖至整个供电企业的所有重要场所,重要设备采用的物联网技术仅停留在前几代的芯片植入状态,从技术层面来说,重要场所进出人员的权限管理与重要设备出入库管理的之间没有关联,即人员管理与设备管理不能做到一体化,而且人员识别和工器具设备管理为两套单独系统系统,不仅造成了重复投资,安全性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漏洞,其功能也并不完善,而且市场中普遍采用的虹膜身份识别技术采用的大多为前几代的低速识别算法,并且有接触性要求,对身份识别来说达不到高效管理。
[0017] 本发明采用的是识别终端与远程管理模块相结合,其中,识别终端包括人员识别单元、工器具识别单元与报警单元,人员识别单元包括基于虹膜图像处理的视频监控模块,视频监控模块包括可控光源、高清摄像头以及与其连接的录像机,高清摄像头包括若干个,分为专进行虹膜图像信息采样的专用摄像头以及对现场环境进行动态监控的视频摄像头,录像机为多路输入式;专用摄像头可以成像8bit256级灰度图。可控光源提供照明,并且照明程度人为可控,使虹膜可以清晰地成像。光源稳定且随入射光线强度的变化,瞳孔会产生收缩或扩张,牵动虹膜变化,增大匹配时的误差。稳定光源,即稳定了虹膜,可以提高匹配的精度
[0018] 录像机连接控制器的数据采集卡,数据采集卡连接计算机服务终端,服务终端中包括针对虹膜图像的分析系统,可以对拍摄下的虹膜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对虹膜内外边界的定位,提取出虹膜部分进行直方图均衡及归一化操作等。之后从处理后的虹膜图像中提取需要的纹理特征,包括像冠、水晶体、细丝、斑点、结构、凹点、射线、皱纹和条纹等,识别阶段即将待识别的图像的特征向量与预存的参考图像的特征向量进行匹配的过程,是典型的模式识别问题,通过比较提取的特征向量之间的相似性,进而确定图像是否来自同一对象,以达到鉴定身份的目的,本方案中虹膜图像的分析系统采用的是基于Haar 小波变换虹膜识别算法。
[0019] 工器具识别单元包括扫描装置、识别标签以及与扫描装置连接的阅读器,扫描装置包括条形码标签扫描仪,条形码扫描采用射频识别技术,即RFID技术,条形码标签扫描仪是用于无线(非接触式)读取标签信息的设备,阅读器可以将识别后的信息进行实时显示;识别标签采用物联网技术,由耦合元件及条形码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重要设备、工器具等物资上标识目标对象;在新工器具采购完成准备入库时,需要将每个工器具都贴上识别标签。在向数据库录入工器具的信息时,还需要将其置于扫描仪处,让扫描仪的读写器将写入系统为该工器具分配的ID号写入标签条形码中。此后,当有工器具需要变更状态时,如借出、报修、归还等,都需要持工器具从 RFID扫描仪前通过,RFID读到标签,传给系统,系统根据功能需求自动进行相关处理。这样对重要设备、工器具的领用、归还等操作进行记录,可视化可追踪管理工器具,确保工器具的安全使用;根据对管理工作的研究和实际需求分析,引入 RFID条形码技术,运用该技术实现对工器具的管理是合理而且可行的,并且具有先进性。
[0020] 识别终端与远程管理模块通过光纤或无线物联网络连接,识别终端与远程管理模块均由感应电源供电,感应电源包括平板电容器以及与其连接的整流器、降压转换器、蓄电池组;整流器包括功率放大器与频率控制器,功率放大器包括前端输入型OTL放大电路;频率控制器由三相不可控整流电路、H桥逆变电路、输出滤波器和串联谐振电路组成。无源感应取能器件直接安装在电力环境的高压电场中,以平板电容器取能,并将感生电能经整流、降压等一系列转换最终输入蓄电池组。
[0021] 报警单元包括声光报警装置和闭锁装置,闭锁装置包括电气闭锁接点与电气锁具,当发生人员身份识别错误或是工器具识别错误时,启动声光报警装置,提醒工作人员注意,闭锁装置包括与控制器连接的主闭锁装置以及分别安装在各个电气场所的多个从闭锁装置,主从闭锁装置之间采用远程无线通信连接;闭锁装置根据识别终端与管理模块的控制信号来判别是否进行门限及设备柜开闭与闭锁保护。闭锁门禁装置中,电气闭锁接点与中控台计算机及电脑钥匙连接,实现门禁状态一致;电气锁具主要是指五防钥匙,是更进一步的双重保险设置,可以防误主机根据预先储存的防误闭锁逻辑库及当前设备位置状态,对每一项模拟操作进行闭锁逻辑判断,将正确的模拟操作内容生成实际操作程序传输给电脑钥匙,操作人员按照电脑钥匙显示的操作内容,依次打开相应的编码锁对门限及设备进行操作。
[0022] 本发明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有益效果在于:1、针对当前电力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而提出,问题包括安全试验的意思较为淡漠,外观检查流于形式;使用不规范并缺乏保养和维护;管理方式仍依赖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以纸张文件为基础来进行记录,追踪管理存在效率低下,出错率高等问题;少数企业试用了条码实现了资产数量识别和管理,但无法监督人员的有效工作只能对数量进行管理,只能对类别进行数量管理,不能够对每件物品的属性进行有效管理,且不能将单件物品的数据及时传递给责任对象,同时伴随着物品的流失,划分责任不清,不能够把物品与人进行有效的电子记录。
[0023] 2、利用可以与管理系统主机相接且能够双向通信的虹膜生物识别系统、工器具识别系统两个系统类别和门禁控制系统,依据虹膜算法进行人员身份识别,防止非法进入;工器具识别采用射频技术,实现对物品的管控;利用虹膜算法的生物识别技术和射频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实现智能安全管理,形成了资产管控、人员权限控制,限制非法进入达到了安全管理的智能化。
[0024] 3、进行基于图像交换的虹膜识别研究,包括虹膜信息采集模块和虹膜信息采集模块相比且可对采集信息分析处理实现身份识别的控制器;控制器对虹膜图像进行分析、处理,主要包括虹膜图像定位、图像灰度标定及增强处理、图像归一化处理、特征提取和特征匹配;通过虹膜身份识别对人员进行管理,利用射频技术对安全工器具进行物品管理,通过双向通讯技术实现主控及门禁的管理使系统可靠性、准确性、识别速度都有明显提高,全面提升了虹膜识别质量。它的高安全性和非接触性,是其它生物识别系统(如指纹、面像、手型等)无法相比的。根据物联网技术,在射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二者之间我们找到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它能够将设备、账本;设备、变电站、供应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原本复杂、烦琐的工作变得轻松、简单。
[0025] 4、本发明首次采用虹膜生物识别与射频技术相结合方式实现安全工器具的管理,具有可靠性高、准确、功能完备、操作简单的特点;将原来使用的人员识别和工器具管理系统有机结合,减少了投资,增加了经济效益,安装方便,提高企业的安全运行水平;本发明设计新颖合理,可靠性高、准确性高,功能完备,操作简单,灵活性强,可扩展性强,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附图说明
[0026] 图1是本发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2是本发明基于虹膜算法的识别流程图
[0028] 图3是本发明功率放大器电路结构图。
[0029] 图4是本发明频率控制器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4所示,基于虹膜算法的电力安全信息识别与智能管理系统,包括位于工况现场的识别终端以及与其连接的远程管理模块,识别终端包括人员识别单元1、工器具识别单元2与报警单元3,远程管理模块包括控制器4以及与之连接的存储器5,存储器与报警单元连接;人员识别单元包括基于虹膜图像处理的视频监控模块,工器具识别单元包括扫描装置9、识别标签10以及与扫描装置连接的阅读器11;识别终端与远程管理模块通过光纤连接;识别终端与远程管理模块均由感应电源17供电,感应电源包括平板电容器18以及与其连接的整流器19、降压转换器20、蓄电池组21;整流器包括功率放大器与频率控制器,功率放大器包括前端输入型OTL放大电路;频率控制器由三相不可控整流电路、H桥逆变电路、输出滤波器和串联谐振电路组成;视频监控模块包括可控光源6、高清摄像头7以及与其连接的录像机8,高清摄像头包括若干个,录像机为多路输入式,视频监控单元与控制器连接;扫描装置包括条形码标签扫描仪,条形码扫描采用射频识别技术;控制器包括数据采集卡12、数据交换器13与服务器14,服务器为计算机服务终端,终端上设置双向网络通信接口与无线收发天线;报警单元包括声光报警装置15和闭锁装置16,闭锁装置包括电气闭锁接点与电气锁具。
[0031] 本发明的核心在于识别模式的创新,尤其是将虹膜生物识别技术和RFID条形码技术,并结合无线网络应用,为用户提供准确快捷的人员、资产设备数据收集、统计、管理,实现对重要场所的人员出入管理及整个资产设备生命周期包括对资产设备的跟踪、定位、维修保养等进行实时跟踪管理。当前,虹膜身份识别技术仅用于变电站五防闭锁,无法全面覆盖至整个供电企业的所有重要场所,重要设备采用的物联网技术仅停留在前几代的芯片植入状态,从技术层面来说,重要场所进出人员的权限管理与重要设备出入库管理的之间没有关联,即人员管理与设备管理不能做到一体化,而且人员识别和工器具设备管理为两套单独系统系统,不仅造成了重复投资,安全性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漏洞,其功能也并不完善,而且市场中普遍采用的虹膜身份识别技术采用的大多为前几代的低速识别算法,并且有接触性要求,对身份识别来说达不到高效管理。
[0032] 本发明采用的是识别终端与远程管理模块相结合,其中,识别终端包括人员识别单元、工器具识别单元与报警单元,人员识别单元包括基于虹膜图像处理的视频监控模块,视频监控模块包括可控光源、高清摄像头以及与其连接的录像机,高清摄像头包括若干个,分为专门进行虹膜图像信息采样的专用摄像头以及对现场环境进行动态监控的视频摄像头,录像机为多路输入式;专用摄像头可以成像8bit256级灰度图。可控光源提供照明,并且照明程度人为可控,使虹膜可以清晰地成像。光源稳定且随入射光线强度的变化,瞳孔会产生收缩或扩张,牵动虹膜变化,增大匹配时的误差。稳定光源,即稳定了虹膜,可以提高匹配的精度。
[0033] 录像机连接控制器的数据采集卡,数据采集卡连接计算机服务终端,服务终端中包括针对虹膜图像的分析系统,可以对拍摄下的虹膜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对虹膜内外边界的定位,提取出虹膜部分进行直方图均衡及归一化操作等。之后从处理后的虹膜图像中提取需要的纹理特征,包括像冠、水晶体、细丝、斑点、结构、凹点、射线、皱纹和条纹等,识别阶段即将待识别的图像的特征向量与预存的参考图像的特征向量进行匹配的过程,是典型的模式识别问题,通过比较提取的特征向量之间的相似性,进而确定图像是否来自同一对象,以达到鉴定身份的目的,本方案中虹膜图像的分析系统采用的是基于Haar小波变换的虹膜识别算法。
[0034] 这种基于Haar小波变换的虹膜识别算法和基于WED的虹膜图像识别技术要点在以下几个方面:1.虹膜定位:在进行虹膜模式匹配前,应对虹膜的边界进行定位,换言之,就是要找出瞳孔与虹膜之间( 内边界)、虹膜与巩膜之间( 外边界) 的2 个边界]。通过Canny 边缘检测算子对获得的虹膜图像进行边缘检测, Canny 边缘检测器是高斯函数的一阶导数。
是对信噪比与定位之乘积的最优化逼近算子,只要选择一个适当的阈值, 它便能够定位出虹膜的边缘, 然后通过Daugman的圆形检测算子对虹膜图像进行精确定位, 这样便得到虹膜的精确位置,通过这种方法,定位不仅准确,而且速度很快,约0.8s, 可以满足实时性的要求. 通过虹膜定位,可以将虹膜从图像中分离出来。
[0035] 2. 虹膜图像的归一化:由于光照强度及虹膜震颤的变化,瞳孔的大小会发生变化,而且在虹膜纹理中发生的弹性变形也会影响虹膜模式匹配,因此,为了实现精确的匹配,必须对定位后的虹膜图像进行归一化,补偿大小和瞳孔缩放引起的变异。因为虹膜内外边界都为圆形,可以使用极坐标方法进行归一化,以瞳孔中心为起点,以虹膜内外边界的交点坐标分别为(xi(H),yi(H))和(x0(H),y0(H)),则利用式(1) , 即可将虹膜图像中的每个点一一映射到极坐标(r ,H)中。由于上下眼皮会遮挡虹膜的顶端, 为了排除这部分,以瞳孔为中心, 逆时针截取的虹膜区域,然后将截取135度- 360度的虹膜区域在极坐标中展成矩形大小为40 *256 像素, 使矩形的行对应虹膜的半径,列对应所取的度。
[0036] 3. Haar小波变换技术: 如果基本小波 满足容许条件则对于任一函数 其连续小波变换定义为:
其中尺度参数 , b为平移参数. 根据Parseval定理, 式( 2) 可以写为:
其中 是表示 的Fourier 变换.采用二维小波变换, 对于任一函数
,其连续小波变换定义为
其中二维小波 也应满足相应的容许条件,所用的二维Haar 小波的表达式为
这里选择Haar小波的原因是它具有正交性、紧致性及广义线性相位。本项目提出的基于Haar 小波变换的虹膜识别算法无论从速度和识别准确率上都可以满足识别的要求. 这种算法由于缩短了编码长度, 从而减少了计算量, 提高了编码速度, 有利于实时识别. 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0037] 4. 基于WED的虹膜图像识别技术: 在提取了虹膜图像的特征信息后,要对其进行分类,以达到识别图像的目的。本文提出了两种匹配方法对虹膜图像进行识别,一种是计算图像特征值之间的加权欧式距离(WED)的方法,另一种是利用学习了足够特征信息的BP神经网络对图像进行识别的方法。
[0038] 具体方法是先将参考图片的特征向量编译成.mat文件保存,再对测试图片提取特征向量并分别载入,用算法计算待测图像特征值与每幅标准图像特征值间的WED值,将结果一一对比,通过算法得到最小WED值的序号和数值。若待测虹膜特征值的WED在k时最小,并且此WED值小于设定的阈值,则认为待测虹膜是第k个虹膜,从而识别出虹膜,达到身份鉴定的目的。加权欧式距离(WED)的定义,其中Ai代表第i个子图的加权系数,BN和N分别代表子图的数目和从每个子图提取的特征总数。f(i,j)和fk(i,j)分别代表未知虹膜和第k个虹膜中第i个子图的第j个特征分量。
[0039] 试验结果表明,用两种方法对虹膜图像进行识别的效果都比较理想,WED法的计算结果清楚明了,便于比较,准确率高,但判断耗费的时间较BP神经网络长;神经网络需要训练特征,对样本数量的需求比WED法大,但判断时间短,输出结果简单直观,便于分析。若改进神经网络的输入样本特征类型,有望提高神经网络识别虹膜图像的准确率;而WED法受图像的拍摄角度和拍摄距离的影响较大,若要减弱这种影响,提高识别的准确率,需要对提取特征的算法作进一步的改善。
[0040] 工器具识别单元包括扫描装置、识别标签以及与扫描装置连接的阅读器,扫描装置包括条形码标签扫描仪,条形码扫描采用射频识别技术,即RFID技术,条形码标签扫描仪是用于无线(非接触式)读取标签信息的设备,阅读器可以将识别后的信息进行实时显示;识别标签采用物联网技术,由耦合元件及条形码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重要设备、工器具等物资上标识目标对象;在新工器具采购完成准备入库时,需要将每个工器具都贴上识别标签。在向数据库录入工器具的信息时,还需要将其置于扫描仪处,让扫描仪的读写器将写入系统为该工器具分配的ID号写入标签条形码中。此后,当有工器具需要变更状态时,如借出、报修、归还等,都需要持工器具从 RFID扫描仪前通过,RFID读到标签,传给系统,系统根据功能需求自动进行相关处理。这样对重要设备、工器具的领用、归还等操作进行记录,可视化可追踪管理工器具,确保工器具的安全使用;根据对管理工作的研究和实际需求分析,引入 RFID条形码技术,运用该技术实现对工器具的管理是合理而且可行的,并且具有先进性。
[0041] 本项目中该部分首先制定安全工器具管理系统方案,然后根据该方案和系统需求给出了系统总体设计框架。系统基于.NET 开发平台,以ASP.NET 为服务器端语言,ORACLE 为数据库,采用 B/S 三层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实现。系统与 RFID 读写器的信息交互的实现采用 ActiveX 的方式。在详细研究 RFID 实现原理,以及厂家给出的 API 动态链接库的基础上,从 ActiveX 接口设计、JS 与 ActiveX 和 WebService 交互三方面进行二次开发。
[0042] 识别终端与远程管理模块通过光纤或无线物联网络连接,识别终端与远程管理模块均由感应电源供电,感应电源包括平板电容器以及与其连接的整流器、降压转换器、蓄电池组;整流器包括功率放大器与频率控制器,功率放大器包括前端输入型OTL放大电路;频率控制器由三相不可控整流电路、H桥逆变电路、输出滤波器和串联谐振电路组成。无源感应取能器件直接安装在电力环境的高压电场中,以平板电容器取能,并将感生电能经整流、降压等一系列转换最终输入蓄电池组。
[0043] 报警单元包括声光报警装置和闭锁装置,闭锁装置包括电气闭锁接点与电气锁具,当发生人员身份识别错误或是工器具识别错误时,启动声光报警装置,提醒工作人员注意,闭锁装置包括与控制器连接的主闭锁装置以及分别安装在各个电气场所的多个从闭锁装置,主从闭锁装置之间采用远程无线通信连接;闭锁装置根据识别终端与管理模块的控制信号来判别是否进行门限及设备柜开闭与闭锁保护。闭锁门禁装置中,电气闭锁接点与中控台计算机及电脑钥匙连接,实现门禁状态一致;电气锁具主要是指五防钥匙,是更进一步的双重保险设置,可以防误主机根据预先储存的防误闭锁逻辑库及当前设备位置状态,对每一项模拟操作进行闭锁逻辑判断,将正确的模拟操作内容生成实际操作程序传输给电脑钥匙,操作人员按照电脑钥匙显示的操作内容,依次打开相应的编码锁对门限及设备进行操作。
[0044] 实施例二基于虹膜算法的电力安全信息识别与智能管理系统,包括位于工况现场的识别终端以及与其连接的远程管理模块,识别终端包括人员识别单元、工器具识别单元与报警单元,远程管理模块包括控制器以及与之连接的存储器,存储器与报警单元连接;人员识别单元包括基于虹膜图像处理的视频监控模块,工器具识别单元包括扫描装置、识别标签以及与扫描装置连接的阅读器;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技术特征在于,所述识别终端与所述远程管理模块通过无线物联网络连接,为用户提供准确快捷的资产设备的数据收集、统计、管理,实现对整个资产设备生命周期包括对资产设备的采购、跟踪、定位、维修保养以及出让等进行实时跟踪管理,根据物联网技术,在射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二者之间我们找到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它能够将设备、账本;设备、变电站、供应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原本复杂、烦琐的工作变得轻松、简单。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