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油,脂肪和蜡 / 润滑剂 / 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

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

阅读:0发布:2020-08-23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 汽车 内饰用新型 隔音 降噪膜的制备。本发明通过特定配制包括低 密度 聚乙烯、发泡剂、抗 氧 化剂以及助剂在内的原料,外加分区式挤出、高能 电子 辐照交联以及分区式发泡工艺的方式,达到汽车内饰隔音降噪膜有效制备的效果。本发明具有汽车内饰隔音降噪膜用卷材制备方法简单有效,制备工艺操作合理高效、经济实用,制备所得的卷材密度小、抗冲击性能好、柔性弹性强、隔音降噪效果明显以及整体使用寿命长的优点。,下面是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S1、根据物料配比进行配料,得到片材原料;
S2、在密炼机中,对步骤S1中的所述片材原料进行混合密炼造粒,得到粒子;
S3,对步骤S2中的所述粒子进行充分混合,在单螺杆挤出机中进行挤出并收卷,得到片材;
S4、对步骤S3中的所述片材进行高能电子辐射交联处理,得到待发泡片材;
S5、对步骤S4中的所述待发泡片材进行发泡处理,得到最终的隔音降噪膜;
S6、对步骤S5中的所述隔音降噪膜进行卷曲检验、包装入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片材原料包括低密度聚乙烯、发泡剂、抗化剂以及助剂,所述发泡剂为偶氮二甲酰胺,所述抗氧化剂为1010和DSTDP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剂包括增韧剂、润滑剂、成膜剂以及着色剂,所述增韧剂为,所述润滑剂为氧化锌,所述成膜剂为聚乙烯醇,所述着色剂为色母139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片材原料包括按重量计的以下各组分:低密度聚乙烯50-90份、偶氮二甲酰胺2-15份、碳酸钙
5-10份、DSTDP抗氧化剂0.1-1份、氧化锌0.2-2 份、聚乙烯醇0.1-0.5份以及1398型号色母
0.1-0.5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将低密度聚乙烯分成两份,一份与发泡剂以及抗氧化剂均匀混合密炼,温度为110-120℃,共混时间为10-12 min,制得基础粒子,另一份与增韧剂、润滑剂、成膜剂以及着色剂均匀混合密炼,温度为120-130℃,共混时间为12-14 min,制得助剂粒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单螺杆挤出机按照温度不同在沿挤出方向上分为七个区,一区温度为150-160℃,二区温度为140-150℃,三区温度为120-130℃,四区温度为110-120℃,五区温度为100-110℃,六区温度为100-110℃,七区温度为95-100℃,模头温度为110-120℃,原料在挤出机的输送时间为2~5 min。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高能电子辐照交联处理的工艺条件为:2-2.5 Mev 能量,照射的片材层数为6-8层,扫面宽度为800-1000 mm, 剂量为10-15 Mrad。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发泡工艺分预热段和发泡段,各段按照温度不同在沿片材前进方向上分为若干个独立温控的区域,所述预热段的一区温度为60-70℃、二区温度为70-80℃、三区温度为80-100℃;发泡段的一区温度为240-250℃、二区温度为240-250℃、 三区温度为240-250℃、四区温度为220-240℃、五区温度为180-210℃、六区温度为160-180℃;进片速度为3.0m/min,出片速度为6-8 m/min,出进比为2 -2.7。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粒子的粒度为35-50nm,所述助剂粒子的粒度为10-20nm。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密度聚乙烯用于制备基础粒子的比例为65-75%。

说明书全文

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

背景技术

[0002]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车内饰的噪声会使人们产生烦躁、反应迟钝、分散注意、引起交通事故。如何降低从车门内饰的噪声就值得创新研究。
[0003] 车门内饰的噪声来源于车门钣金较薄而产生的共振噪声、金属疲劳与车身扭动而生成的杂音以及行驶过程中噪、路噪。由于汽车门内外板的厚度较薄问题,会引起钣金产生声腔共振现象。针对钣金的振动问题,通常在车门内板附着隔音降噪膜,能起到隔声效果,因此就需要开发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
[0004] 目前,IXPE材料用于吸声降噪领域属于比较新兴的研究。IXPE膜片材料是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为主要原料,添加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AC)等多种物质辅料,经过密炼造粒、挤出加工、辐射交联、发泡成型等工艺流程制备出IXPE膜片材料,具有隔热、吸音、减震等效果,可以降低车内噪音让汽车乘员有更好的舒适感,减轻疲劳程度,有利于汽车行驶安全。
[0005] 专利公开号为CN101067026A,公开日为2007.11.07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隔音阻光的有色聚酯贴膜,在原材料聚酯中添加隔音阻光母粒,在加入1.0%-3.0%的染料和0.8%-1.5%的光屏蔽剂二苯甲位阻胺。
[0006] 但是该发明专利中的隔音阻光膜存在隔音效果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其能通过特定配制包括低密度聚乙烯、发泡剂、抗化剂以及助剂在内的原料,外加分区式挤出、高能电子辐照交联以及分区式发泡工艺的方式,达到汽车内饰隔音降噪膜有效制备的效果。本发明具有汽车内饰隔音降噪膜用卷材制备方法简单有效,制备工艺操作合理高效、经济实用,制备所得的卷材密度小、抗冲击性能好、柔性弹性强、隔音降噪效果明显以及整体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0008]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依次包括以下制备步骤:S1、根据物料配比进行配料,得到片材原料;
S2、在密炼机中,对步骤S1中的所述片材原料进行混合密炼造粒,得到粒子;
S3,对步骤S2中的所述粒子进行充分混合,在单螺杆挤出机中进行挤出并收卷,得到片材;
S4、对步骤S3中的所述片材进行高能电子辐射交联处理,得到待发泡片材;
S5、对步骤S4中的所述待发泡片材进行发泡处理,得到最终的隔音降噪膜;
S6、对步骤S5中的所述隔音降噪膜进行卷曲检验、包装入库。
[0009] 在本发明中,片材原料依次通过主要的挤出、辐射交联以及发泡三步式方法进行制备,得到最终的隔音降噪膜片材,保证基本的柔韧性、发泡强度以及表面抗老化强度,满足汽车内饰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期限要求。
[0010]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步骤S1中,所述片材原料包括低密度聚乙烯、发泡剂、抗氧化剂以及助剂,所述发泡剂为偶氮二甲酰胺,所述抗氧化剂为1010和DSTDP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物。
[0011]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助剂包括增韧剂、润滑剂、成膜剂以及着色剂,所述增韧剂为,所述润滑剂为氧化锌,所述成膜剂为聚乙烯醇,所述着色剂为色母1398。
[0012] 在本发明中,所述助剂赋予片材外加的功能,其中增韧剂用于增大片材膜体的韧性,所述润滑剂用于方便挤出,所述成膜剂用于加快粒子挤出成膜速度。
[0013]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片材原料包括按重量计的以下各组分:低密度聚乙烯50-90份、偶氮二甲酰胺2-15份、碳酸钙5-10份、DSTDP抗氧化剂0.1-1份、氧化锌0.2-2 份、聚乙烯醇0.1-0.5份以及1398型号色母0.1-0.5份。
[0014]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步骤S2中,将低密度聚乙烯分成两份,一份与发泡剂以及抗氧化剂均匀混合密炼,温度为110-120℃,共混时间为10-12 min,制得基础粒子,另一份与增韧剂、润滑剂、成膜剂以及着色剂均匀混合密炼,温度为120-130℃,共混时间为12-14 min,制得助剂粒子。
[0015] 在本发明中,助剂粒子与基础粒子分别造粒制备,则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助剂成分单独造粒,满足发泡剂、抗氧化剂与助剂之间对不同造粒温度的各自需求,如果混合一起造粒,则容易出现基础粒子造粒温度过高,粒子强度不够的问题。
[0016] 第二,所述助剂粒子中,所述碳酸钙以及氧化锌均为粉末颗粒状,而所述基础粒子的造粒体系均为流体,可以进一步降低基础粒子的造粒温度,即可以达到110℃,相较于现有的混合造粒,温度在125℃的方式,本发明具有节能效果好的优点。
[0017]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步骤S3中,单螺杆挤出机按照温度不同在沿挤出方向上分为七个区,一区温度为150-160℃,二区温度为140-150℃,三区温度为120-130℃,四区温度为110-120℃,五区温度为100-110℃,六区温度为100-110℃,七区温度为95-100℃,模头温度为110-120℃,原料在挤出机的输送时间为2~5 min。
[0018]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步骤S4中,高能电子辐照交联处理的工艺条件为:2-2.5 Mev 能量,照射的片材层数为6-8层,扫面宽度为800-1000 mm, 剂量为10-15 Mrad。
[0019]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步骤S5中,发泡工艺分预热段和发泡段,各段按照温度不同在沿片材前进方向上分为若干个独立温控的区域,所述预热段的一区温度为60-70℃、二区温度为70-80℃、三区温度为80-100℃;发泡段的一区温度为240-250℃、二区温度为240-250℃、 三区温度为240-250℃、四区温度为220-240℃、五区温度为180-210℃、六区温度为160-180℃;进片速度为3.0m/min,出片速度为6-8 m/min,出进比为2 -2.7。
[0020] 在本发明中,单螺杆挤出操作,以及发泡操作均采用分区加热方式,各个区之间的温度进行小幅的升降温调节并保持,相较于现有的单一区域进行升降温动态调节的方式,则具有温度更加稳定的优点,避免动态调节时发生的不必要的误差。
[0021]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基础粒子的粒度为35-50nm,所述助剂粒子的粒度为10-20nm。
[0022]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低密度聚乙烯用于制备基础粒子的比例为65-75%。
[0023] 在本发明中,基础粒子与助剂粒子两种重量、粒度以及所需造粒温度均不同,因此采用上述分开造粒方式,可以保证粒子强度适中,且整体节能经济的效果。
[0024] 本发明通过特定配制包括低密度聚乙烯、发泡剂、抗氧化剂以及助剂在内的原料,外加分区式挤出、高能电子辐照交联以及分区式发泡工艺的方式,达到汽车内饰隔音降噪膜有效制备的效果。本发明具有汽车内饰隔音降噪膜用卷材制备方法简单有效,制备工艺操作合理高效、经济实用,制备所得的卷材密度小、抗冲击性能好、柔性弹性强、隔音降噪效果明显以及整体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
[0026] 实施例1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依次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S1、根据物料配比进行配料,得到片材原料;
S2、在密炼机中,对步骤S1中的所述片材原料进行混合密炼造粒,得到粒子;
S3,对步骤S2中的所述粒子进行充分混合,在单螺杆挤出机中进行挤出并收卷,得到片材;
S4、对步骤S3中的所述片材进行高能电子辐射交联处理,得到待发泡片材;
S5、对步骤S4中的所述待发泡片材进行发泡处理,得到最终的隔音降噪膜;
S6、对步骤S5中的所述隔音降噪膜进行卷曲检验、包装入库。
[0027] 步骤S1中,所述片材原料包括低密度聚乙烯50kg、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2kg、DSTDP抗氧化剂0.1kg、增韧剂碳酸钙5kg、润滑剂氧化锌0.2kg、成膜剂聚乙烯醇0.1kg以及着色剂1398型号色母0.1kg。
[0028] 步骤S2中,将低密度聚乙烯分成两份,重量占比65%的低密度聚乙烯与发泡剂以及抗氧化剂均匀混合密炼,温度为110℃,共混时间为10 min,制得基础粒子,粒度为35nm,剩余的低密度聚乙烯与增韧剂、润滑剂、成膜剂以及着色剂均匀混合密炼,温度为120-℃,共混时间为12min,制得助剂粒子,粒度为10nm。
[0029] 步骤S3中,单螺杆挤出机按照温度不同在沿挤出方向上分为七个区,一区温度为150℃,二区温度为140℃,三区温度为120℃,四区温度为110℃,五区温度为100℃,六区温度为100℃,七区温度为95℃,模头温度为110℃,原料在挤出机的输送时间为2 min,在七个分区加热过程中,温度依次降低或至少不升高,保证前端主要挤出效果和后端的挤出保温效果。
[0030] 步骤S4中,高能电子辐照交联处理的工艺条件为:2Mev 能量,照射的片材层数为6层,扫面宽度为800 mm, 剂量为10 Mrad。
[0031] 步骤S5中,发泡工艺分预热段和发泡段,各段按照温度不同在沿片材前进方向上分为若干个独立温控的区域,所述预热段的一区温度为60℃、二区温度为70℃、三区温度为80℃;发泡段的一区温度为240℃、二区温度为240℃、 三区温度为240℃、四区温度为220℃、五区温度为180℃、六区温度为160℃;进片速度为3.0m/min,出片速度为6 m/min,出进比为2,而其中采用预热时升温、发泡时降温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发泡率。
[0032] 最后对成品片材进行性能测试,显示本实施例中的新型隔音降噪膜具有隔音降噪效果明显的优点。
[0033] 实施例2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依次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S1、根据物料配比进行配料,得到片材原料;
S2、在密炼机中,对步骤S1中的所述片材原料进行混合密炼造粒,得到粒子;
S3,对步骤S2中的所述粒子进行充分混合,在单螺杆挤出机中进行挤出并收卷,得到片材;
S4、对步骤S3中的所述片材进行高能电子辐射交联处理,得到待发泡片材;
S5、对步骤S4中的所述待发泡片材进行发泡处理,得到最终的隔音降噪膜;
S6、对步骤S5中的所述隔音降噪膜进行卷曲检验、包装入库。
[0034] 步骤S1中,所述片材原料包括低密度聚乙烯60kg、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8kg、DSTDP抗氧化剂0.6kg、增韧剂碳酸钙8kg、润滑剂氧化锌0.9kg、成膜剂聚乙烯醇0.3kg以及着色剂1398型号色母0.3kg。
[0035] 步骤S2中,将低密度聚乙烯分成两份,重量占比72%的低密度聚乙烯与发泡剂以及抗氧化剂均匀混合密炼,温度为115℃,共混时间为10 min,制得基础粒子,粒度为40nm,剩余的低密度聚乙烯与增韧剂、润滑剂、成膜剂以及着色剂均匀混合密炼,温度为125℃,共混时间为12min,制得助剂粒子,粒度为16nm。
[0036] 步骤S3中,单螺杆挤出机按照温度不同在沿挤出方向上分为七个区,一区温度为155℃,二区温度为145℃,三区温度为128℃,四区温度为115℃,五区温度为105℃,六区温度为105℃,七区温度为95℃,模头温度为115℃,原料在挤出机的输送时间为3min,在七个分区加热过程中,温度依次降低或至少不升高,保证前端主要挤出效果和后端的挤出保温效果。
[0037] 步骤S4中,高能电子辐照交联处理的工艺条件为:2.2Mev 能量,照射的片材层数为8层,扫面宽度为900 mm, 剂量为13 Mrad。
[0038] 步骤S5中,发泡工艺分预热段和发泡段,各段按照温度不同在沿片材前进方向上分为若干个独立温控的区域,所述预热段的一区温度为65℃、二区温度为75℃、三区温度为90℃;发泡段的一区温度为245℃、二区温度为245℃、 三区温度为245℃、四区温度为220℃、五区温度为180℃、六区温度为170℃;进片速度为3.0m/min,出片速度为8m/min,出进比为2.67,而其中采用预热时升温、发泡时降温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发泡率。
[0039] 最后对成品片材进行性能测试,显示本实施例中的新型隔音降噪膜具有隔音降噪效果明显的优点。
[0040] 实施例3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依次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S1、根据物料配比进行配料,得到片材原料;
S2、在密炼机中,对步骤S1中的所述片材原料进行混合密炼造粒,得到粒子;
S3,对步骤S2中的所述粒子进行充分混合,在单螺杆挤出机中进行挤出并收卷,得到片材;
S4、对步骤S3中的所述片材进行高能电子辐射交联处理,得到待发泡片材;
S5、对步骤S4中的所述待发泡片材进行发泡处理,得到最终的隔音降噪膜;
S6、对步骤S5中的所述隔音降噪膜进行卷曲检验、包装入库。
[0041] 步骤S1中,所述片材原料包括低密度聚乙烯90kg、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15kg、DSTDP抗氧化剂0.9kg、增韧剂碳酸钙10kg、润滑剂氧化锌1.5kg、成膜剂聚乙烯醇0.5kg以及着色剂1398型号色母0.5kg。
[0042] 步骤S2中,将低密度聚乙烯分成两份,重量占比75%的低密度聚乙烯与发泡剂以及抗氧化剂均匀混合密炼,温度为120℃,共混时间为12 min,制得基础粒子,粒度为45nm,剩余的低密度聚乙烯与增韧剂、润滑剂、成膜剂以及着色剂均匀混合密炼,温度为130℃,共混时间为14min,制得助剂粒子,粒度为18nm。
[0043] 步骤S3中,单螺杆挤出机按照温度不同在沿挤出方向上分为七个区,一区温度为160℃,二区温度为150℃,三区温度为130℃,四区温度为120℃,五区温度为110℃,六区温度为110℃,七区温度为100℃,模头温度为120℃,原料在挤出机的输送时间为5min,在七个分区加热过程中,温度依次降低或至少不升高,保证前端主要挤出效果和后端的挤出保温效果。
[0044] 步骤S4中,高能电子辐照交联处理的工艺条件为:2.5Mev 能量,照射的片材层数为8层,扫面宽度为1000 mm, 剂量为15Mrad。
[0045] 步骤S5中,发泡工艺分预热段和发泡段,各段按照温度不同在沿片材前进方向上分为若干个独立温控的区域,所述预热段的一区温度为70℃、二区温度为80℃、三区温度为100℃;发泡段的一区温度为250℃、二区温度为250℃、 三区温度为250℃、四区温度为240℃、五区温度为190℃、六区温度为170℃;进片速度为3.0m/min,出片速度为8m/min,出进比为2.67,而其中采用预热时升温、发泡时降温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发泡率。
[0046] 最后对成品片材进行性能测试,显示本实施例中的新型隔音降噪膜具有隔音降噪效果明显的优点。
[0047] 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修改。这些都是不具有创造性的修改,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