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植物学 / 真菌病害 / 一种噻唑酰胺类化合物及其用途

一种噻唑酰胺类化合物及其用途

阅读:1099发布:2020-06-01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噻唑酰胺类化合物及其用途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属于 杀菌剂 领域。涉及一种噻唑酰胺类化合物及其杀菌用途。噻唑酰胺类化合物如通式I所示:通式I中各取代基定义见 说明书 。本发明通式I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杀菌活性,可用于防治 真菌 病害 。,下面是一种噻唑酰胺类化合物及其用途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噻唑酰胺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化合物如通式I所示,
式中:
R1和R2分别独立地选自甲基、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
R3选自C1-C3的烷基;
R4选自C1-C12的烷基;
R5选自氢。
2.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反应式如下:
式中:
L离去基团、X代表卤素;R1、R2、R3、R4和R5如上所定义。
3.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式I化合物在农业领域中用于制备杀菌剂药物的用途。
4.一种杀菌组合物,含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式I所示化合物为活性组分和农业上可接受的载体,组合物中作为活性组分的通式I化合物的重量含量为1-99%。
5.一种控制病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物以每公顷10克到1000克的有效剂量施于需要控制的病菌或其生长的介质上。

说明书全文

一种噻唑酰胺类化合物及其用途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杀菌剂领域。涉及一种噻唑酰胺类化合物及其杀菌用途。

背景技术

[0002] 由于杀菌剂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病害会对其产生抗性,因此,需要不断发明新型的和改进的具有杀菌活性的化合物和组合物。
[0003] 噻唑酰胺化合物的杀菌活性已有报道。如JP5657776公开了化合物KC1(专利中化合物1)及其杀菌活性。Pesticide Science(1993),38(1),1-7公开了化合物KC2(文章中化合物XIV)及其杀菌活性。
[0004]
[0005] 现有技术中,结构如本发明通式I所示的噻唑酰胺类化合物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杀菌活性更好的噻唑酰胺类化合物,它可应用于农业上病害的防治。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 噻唑酰胺类化合物如通式I所示,
[0009]
[0010] 式中:
[0011] R1和R2分别独立地选自C1-C6的烷基、C1-C6的卤代烷基或C3-C6的环烷基;
[0012] R3选自C1-C6的烷基、C1-C6的卤代烷基、C3-C6的环烷基、C2-C6的烯基或C2-C6的炔基;
[0013] R4选自C1-C20的烷基;
[0014] R5选自氢或C1-C12的烷基。
[0015] 本发明中优选的技术方案为,通式I中:
[0016] R1和R2分别独立地选自C1-C3的烷基、C1-C3的卤代烷基或C3-C6的环烷基;
[0017] R3选自C1-C3的烷基、C1-C3的卤代烷基、C3-C6的环烷基、C2-C6的烯基或C2-C6的炔基;
[0018] R4选自C1-C12的烷基;
[0019] R5选自氢或C1-C6的烷基。
[0020] 本发明中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通式I中:
[0021] R1和R2分别独立地选自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环丙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五氟乙基或七氟异丙基;
[0022] R3选自C1-C3的烷基、C1-C3的卤代烷基、C3-C6的环烷基、C2-C6的烯基或C2-C6的炔基;
[0023] R4选自C1-C12的烷基;
[0024] R5选自氢或C1-C3的烷基。
[0025] 本发明中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通式I中:
[0026] R1和R2分别独立地选自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环丙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五氟乙基或七氟异丙基;
[0027] R3选自C1-C3的烷基或C1-C3的卤代烷基;
[0028] R4选自C1-C12的烷基;
[0029] R5选自氢。
[0030] 本发明中特别优选的技术方案为,通式I中:
[0031] R1和R2分别独立地选自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或环丙基;
[0032] R3选自C1-C3的烷基;
[0033] R4选自C1-C12的烷基;
[0034] R5选自氢。
[0035] 上面给出的通式I化合物的定义中,汇集所用术语一般定义如下:
[0036] 烷基是指直链或支链形式,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等。环烷基包括环丙基、环丁基、环丙基甲基、甲基环丙基等。卤代烷基是指烷基被一个或多个卤原子取代的基团,如氯乙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七氟异丙基等。烯基是指直链或支链烯基,如1-丙烯基、2-丙烯基等。炔基是指直链或支链炔基,如1-丙炔基、2-丙炔基等。烷基是指烷基末端连有氧原子的基团,例如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等。卤素是指氟、氯、溴、碘。
[0037] 本发明技术特征还包括通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除另有注明外,反应式中各基团定义同前。
[0038] 方法一:
[0039]
[0040] 通式II化合物与通式III化合物在适宜的溶剂中,温度为-10℃到适宜溶剂的沸点下反应0.5-48小时制得目标化合物I。
[0041] 适宜的溶剂选自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己烷、苯、甲苯、乙酸乙酯、乙腈、四氢呋喃、二氧六环、N,N-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等。
[0042] 加入适宜的对反应有利,适宜的碱包括碱金属如锂、钠或的氢化合物如氢化钠,碱金属如锂、钠或钾的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钠,还可以是碱金属的碳酸盐如碳酸钠,也可以是有机碱如三乙胺、叔丁醇钠等。
[0043] 通式II化合物可参考下列文献制备:CN1043127A。
[0044] 通式III化合物可参考下列文献制备:Bioorganic&Medicinal Chemistry,2012,20(3):1213-1221;WO2005117909;农药,2007,46(5):307-309。
[0045] 方法二:
[0046]
[0047] 式中,L代表离去基团、X代表卤素。
[0048] 通式II化合物与通式IV化合物(市售)在适宜的溶剂中、适宜的碱存在下,温度为-10℃到适宜溶剂的沸点下反应0.5-48小时制得化合物V。
[0049] 适宜的溶剂选自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己烷、苯、甲苯、乙酸乙酯、乙腈、四氢呋喃、二氧六环、N,N-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等。
[0050] 适宜的碱包括碱金属如锂、钠或钾的氢化合物如氢化钠,碱金属如锂、钠或钾的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钠,还可以是碱金属的碳酸盐如碳酸钠,也可以是有机碱如三乙胺、叔丁醇钠等。
[0051] 通式V化合物与通式VI化合物(市售)在适宜的溶剂中、适宜的碱存在下,温度为-10℃到适宜溶剂的沸点下反应0.5-48小时制得目标物化合物I。
[0052] 适宜的溶剂选自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己烷、苯、甲苯、乙酸乙酯、乙腈、四氢呋喃、二氧六环、N,N-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等。
[0053] 适宜的碱包括碱金属如锂、钠或钾的氢化合物如氢化钠,碱金属如锂、钠或钾的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钠,还可以是碱金属的碳酸盐如碳酸钠,也可以是有机碱如三乙胺、叔丁醇钠等。
[0054] 通式IV化合物为市售试剂
[0055] 表1列出了部分通式I化合物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0056]
[0057] 其中,R4选自氢,R3和R5如表1所定义。
[0058] I
[0059] 表1 部分通式I化合物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0060]
[0061]
[0062] 部分化合物的1H NMR(300MHz,CDCl3)数据如下:
[0063] 化合物1:7.44(d,1H),7.28(s,1H),7.13-7.18(t,1H),6.73(d,1H),4.32-4.36(m,1H),2.72(s,3H),2.70(s,3H),2.15(s,3H),1.57-1.79(m,2H),1.21-1.48(m,7H),0.88-
0.97(m,3H)。
[0064] 化合物2:7.46(d,1H),7.25(s,1H),7.13-7.18(t,1H),6.72(d,1H),4.32-4.36(m,1H),3.07-3.14(m,2H),2.72(s,3H),2.15(s,3H),1.55-1.79(m,2H),1.21-1.47(m,10H),
0.88-0.96(m,3H)。
[0065] 化合物5:7.38-7.41(m,2H),7.16-7.20(t,1H),6.77(d,1H),4.33-4.41(m,1H),2.82(s,3H),2.18(s,3H),1.58-1.76(m,2H),1.29-1.42(m,7H),0.90-0.97(m,3H)。
[0066] 化合物6:7.66(s,1H),7.43(d,1H),7.14-7.17(t,1H),6.76(d,1H),4.35-4.37(m,1H),2.76(s,3H),2.15(s,3H),1.60-1.76(m,2H),1.29-1.44(m,7H),0.91-0.94(m,3H)。
[0067] 化合物12:7.76(s,1H),7.38(d,1H),7.20(t,1H),7.13-7.18(t,1H),6.75(d,1H),4.32-4.36(m,1H),2.76(s,3H),2.15(s,3H),1.57-1.79(m,2H),1.21-1.48(m,7H),0.88-
0.97(m,3H)。
[0068] 化合物19:7.44(s,1H),7.39(d,1H),7.16-7.20(t,1H),6.77(d,1H),4.33-4.41(m,1H),2.82(s,3H),2.17(s,3H),1.61-1.79(m,2H),1.21-1.42(m,9H),0.87-0.95(m,3H)。
[0069] 化合物20:7.63(s,1H),7.44(d,1H),7.14-7.18(t,1H),6.76(d,1H),4.32-4.36(m,1H),2.76(s,3H),2.15(s,3H),1.69-1.79(m,2H),1.21-1.48(m,9H),0.86-0.91(m,3H)。
[0070] 化合物29:7.74(s,1H),7.41(d,1H),7.02-7.38(t,1H),7.14-7.17(d,1H),6.74-6.77(d,1H),4.33-4.37(m,1H),2.77(s,3H),2.16(s,3H),1.73-1.81(m,2H),1.31-1.45(m,
8H),1.28-1.30(d,3H),0.86-0.92(m,3H)。
[0071] 化合物35:7.65(s,1H),7.44(d,1H),7.16-7.20(t,1H),6.75-6.77(d,1H),4.35-4.37(m,1H),2.76(s,3H),2.15(s,3H),1.43-1.62(m,4H),1.31-1.42(m,6H),1.28-1.30(d,
3H),0.86-0.91(m,3H)。
[0072] 化合物37:7.63(s,1H),7.44-7.47(d,1H),7.14-7.20(t,1H),6.75-6.77(d,1H),4.28-4.34(m,1H),2.77(s,3H),2.16(s,3H),1.62-1.81(m,2H),1.28-1.30(d,3H),0.96-
1.01(t,3H),0.86-0.91(m,3H)。
[0073] 化合物44:7.42-7.44(d,1H),7.29(s,1H),7.13-7.18(t,1H),6.72-6.75(d,1H),4.36-4.38(m,1H),2.70(s,3H),2.73(s,3H),2.16(s,3H),1.40-1.74(m,4H),1.26-1.28(d,
3H),0.92-0.96(t,3H),0.86-0.91(t,3H)。
[0074] 化合物45:7.45-7.48(d,1H),7.25(s,1H),7.16-7.18(t,1H),6.72-6.74(d,1H),4.38-4.40(m,1H),3.01-3.12(q,2H),2.72(s,3H),2.16(s,3H),1.43-1.72(m,4H),1.28-
1.36(m,6H),0.94-0.96(m,3H)。
[0075] 化合物46:7.42(s,1H),7.37-7.40(d,1H),7.15-7.20(t,1H),6.76-6.79(d,1H),4.38-4.40(m,1H),3.12-3.20(q,2H),2.17(s,3H),1.44-1.77(m,4H),1.37-1.42(t,3H),
1.31-1.35(d,3H),0.92-0.97(t,3H)。
[0076] 化合物47:7.63(s,1H),7.44-7.46(d,1H),7.17-7.20(t,1H),6.76-6.78(d,1H),4.37-4.39(m,1H),2.76(s,3H),2.15(s,3H),1.40-1.73(m,4H),1.30-1.39(d,3H),0.92-
0.97(t,3H)。
[0077] 同已知的噻唑酰胺类化合物相比,本发明的噻唑酰胺类化合物具有意想不到的高杀菌活性。因此,本发明还包括通式I化合物用于控制病害的用途,以防治卵菌纲(Oomycetes)、子囊菌纲(Ascomycetes)、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半知菌纲(Deuteromycetes)、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和结合菌亚纲(Zygomycetes)病害。
[0078] 在上面列出的纲名下的某些病害的实例可提及的包括但不限于:
[0079] 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赤霉病、小麦根腐病、小麦纹枯病、小麦全蚀病、小麦颖枯病、黄瓜霜霉病、黄瓜炭疽病、黄瓜枯萎病、黄瓜灰霉病、葡萄霜霉病、番茄早疫病、番茄晚疫病、稻纹枯病、水稻稻瘟病、西瓜蔓枯病、花生疮痂病、花生黑斑病、柑橘疮痂病、辣椒根腐病、花黄萎病、棉花枯萎病、油菜黑茎病、油菜菌核病、梨黑星病、人参锈腐病、玉米锈病、玉米弯孢病、玉米大斑病、芒果蒂腐病、苹果轮纹病、苹果腐菌烂病、香蕉叶斑病。
[0080] 本发明还包括以通式I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的杀菌组合物。该杀菌组合物中作为活性组分的通式I化合物的重量百分含量在1-99%之间。该杀菌组合物中还包括农业上可接受的载体。
[0081]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制剂的形式施用。通式I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溶解或分散于载体中或配制成制剂以便作为杀菌使用时更易于分散。例如:这些化学制剂可被制成可湿性粉剂乳油。在这些组合物中,至少加入一种液体或固体载体,并且当需要时可以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
[0082]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防治病害的方法:将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施于所述的病害或其生长介质上。通常选择的较为适宜的有效量为每公顷10克到1000克。
[0083] 对于某些应用,例如在农业上可在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加入一种或多种其它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肥料等,由此可产生附加的优点和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84] 下列合成实施例生物活性测定实施例可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意味着限制本发明。
[0085] 合成实施例
[0086] 实施例1 化合物5的制备:
[0087]
[0088] 反应瓶中加入2-甲基-3-(2-己氧基)苯胺(230毫克,1.10毫摩尔)、三乙胺(140毫克,1.33毫摩尔)和10毫升二氯甲烷,室温搅拌下滴加2-三氟甲基-4-甲基噻唑-5-甲酰氯(310毫克,1.33毫摩尔)的二氯甲烷溶液10毫升。滴毕,室温下反应,2小时后反应完毕。反应液倾入至30毫升水中,取有机层,有机层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尽溶剂。残余物通过柱色谱提纯(淋洗液:乙酸乙酯:石油醚=1:8),得150毫克化合物5,收率33.4%。
[0089] 实施例2 化合物6的制备:
[0090]
[0091] 反应瓶中加入2-甲基-3-(2-己氧基)苯胺(200毫克,0.96毫摩尔)、三乙胺(120毫克,1.17毫摩尔)和10毫升二氯甲烷,室温搅拌下滴加2-甲基-4-三氟甲基噻唑-5-甲酰氯(270毫克,1.17毫摩尔)的二氯甲烷溶液10毫升。滴毕,室温下反应,2小时后反应完毕。反应液倾入30毫升水中,取有机层,有机层分别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尽溶剂。残余物通过柱色谱提纯(淋洗液:乙酸乙酯:石油醚=1:5),得250毫克化合物LJY592,收率57%。本发明的其他通式I化合物可参照上述方法合成。
[0092] 生物活性测定实施例
[0093] 实施例3 杀菌活性的测定
[0094] 用本发明化合物对植物的多种病害进行了试验。试验的方法如下:
[0095] 采用活体盆栽测定方法,即将待测化合物样品用少量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甲醇、DMF等,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而选择,溶剂量与喷液量的体积比等于或小于0.05。)溶解,用含有0.1%吐温80的水稀释,配制成所需浓度待测液。用本发明化合物按照设计浓度进行叶面喷雾处理。另设喷清水的空白对照,3次重复,处理后第二天进行病害接种。接种后,将植物放在人工气候室中保湿培养(温度:昼25℃、夜20℃,相对湿度:95-99%)。试验材料培养24h后,移置温室培养,将不需要保湿培养的植物直接在温室内接种并培养。待对照充分发病后(通常为一周时间)进行化合物防病效果评估。结果调查参照美国植病学会编写的《A Manual of Assessment Keys for Plant Diseases》,用100~0来表示,以“100”级代表无病和“0”级代表最严重的发病程度。
[0096] 部分测试结果如下:
[0097] 黄瓜霜霉病:
[0098] 按照以上测试方法,部分供试的化合物中,下列化合物在浓度为400ppm时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80%的为化合物5、6、37、45和46。
[0099] 按照以上测试方法,选取本发明化合物6、46与已知化合物KC1、和KC2进行防治黄瓜霜霉病活性的平行测定(对照化合物均为自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确认与现有公开文献描述的一致),试验结果见表2。
[0100] 表2:部分本发明化合物与已知化合物对黄瓜霜霉病防效的比较
[0101]
[0102] 对玉米锈病的防效:
[0103] 按照以上测试方法,部分供试的化合物中,下列化合物在浓度为400ppm时对玉米锈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80%的为化合物5、6、37、44、45、46和47。
[0104] 按照以上测试方法,选取化合物6与已知化合物KC1和KC2进行了防治玉米锈病活性的平行测定。试验结果见表3。
[0105] 表3:部分本发明化合物与已知化合物对玉米锈病防效的比较
[0106]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