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
发明涉及移动通讯设备领域,特别用以涉及一种利用波动充电的方法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现今的社会中,人手一支智能型手机已经是常态了,手机功能越来越强,所以许多人在生活中都仰赖手机处理各种事情,手机的使用率越大、时间越长,相对
电池的续航
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手机就是要轻巧、方便,便不能将电池做的太大太重,所以保持长时间给电池进行充电,达到长远的续航力,而要随时充电又能同时使用,目前,对手机充电的方式,大部分采有线充电,必须利用电线、转接头等将手机与电源(例如行电电源、市电)连接,造成麻烦。所述无线充电是一个好选择,利用
声波与超音波充电会是一股很有潜力的选择。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不需要特别设置声波或超音波发射器的手机,使得手机充电环境不受限制,使用上更加方便。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波动充电的方法,适用于一移动设备,包括如下步骤:
[0005] 通过一压电感应模
块接收外部的一波动讯号,及利用所述波动讯号产生一
压电效应转换讯号;通过一转换模块依据所述压电效应转换讯号,将一
动能转换为
电能,以对位于所述移动设备内部的一电池进行充电。
[0006] 其中,更包括:所述波动讯号为声波讯号或超音波讯号。
[0007] 其中,在通过一转换模块依据所述压电效应转换讯号,将一动能转换为电能,以对位于所述移动设备内部的一电池进行充电的步骤中,更包括:通过一压电效应转换模块依据所述压电效应转换讯号,将所述动能转换为电能;
通过一充电模块利用所述电能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
[0008] 其中,更包括:所述压电感应模块设置在所述移动设备的背壳上,或是所述移动设备的收音孔旁的壳件部位。
[0009] 藉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一种利用波动充电的方法即是一种利用波动(例如声波或超音波)进行充电的技术措施:通过在手机上设有压电感应模块,将波动转化为电能,使用者发出声音,或收集环境噪音,当作波源,运用比较大面积的压电感应模块接收声波,通过该压电感应模块的压电特性,受到振动后能转换到得电能,从而能产生电力而使手机充电。不需要特别设置声波或超音波发射器就能充电,故充电环境可不受限制,使用上更加方便,遇到紧急情况也能及时充电,以解燃眉之急,在使用上更加方便,且贴近使用者的需求,提高了用户的体验。
[0010]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0011] 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利用波动充电的系统,适用于一移动设备,所述利用波动充电的系统包括:一电池,位于所述移动设备的内部;一压电感应模块,接收外部的一波动讯号,及利用所述波动讯号产生一压电效应转换讯号;一转换模块,依据所述压电效应转换讯号,将一动能转换为电能,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
[0012] 其中,更包括:所述波动讯号为声波讯号或超音波讯号。
[0013] 其中,所述转换模块更包括:一压电效应转换模块,依据所述压电效应转换讯号,将一动能转换为电能;一充电模块,利用所述电能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
[0014] 其中,更包括:所述压电感应模块设置在所述移动设备的背壳上,或是所述移动设备的收音孔旁的壳件部位。
[0015] 藉由上述技术措施,本发明一种利用波动充电的系统即是一种利用波动(例如声波或超音波)进行充电的技术措施:通过在手机上设有压电感应模块,将波动转化为电能,使用者发出声音,或收集环境噪音,当作波源,运用比较大面积的压电感应模块接收声波,通过该压电感应模块的压电特性,受到振动后能转换到得电能,从而能产生电力而使手机充电。不需要特别设置声波或超音波发射器就能充电,故充电环境可不受限制,使用上更加方便,遇到紧急情况也能及时充电,以解燃眉之急,在使用上更加方便,且贴近使用者的需求,提高了用户的体验。
[0016] 上述说明仅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
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
实施例,并配合
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发明一种利用波动充电的系统的组件示意图。
[0018] 图2为本发明一种利用波动充电的方法的步骤
流程图。
[0019] 图3A为本发明利用波动充电的手机的一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 图3B为本发明利用波动充电的手机的一实施例手机背部结构示意图。
[0021] 图3C为本发明利用波动充电的手机的一实施例手机背壳外部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D为本发明利用波动充电的手机的一实施例手机背壳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利用波动充电的方法及其系统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0024] 请参照图1,其为本发明一种利用波动充电的系统的组件示意图。所述利用波动充电的系统包括:一电池110,位于所述移动设备的内部;一压电感应模块120,接收外部的一波动讯号,及利用所述波动讯号产生一压电效应转换讯号;一转换模块130,依据所述压电效应转换讯号,将一动能转换为电能,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
[0025] 在本实施例中,更包括:所述波动讯号为声波讯号或超音波讯号。
[002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换模块130更包括:一压电效应转换模块,依据所述压电效应转换讯号,将一动能转换为电能;一充电模块,利用所述电能对所述电池110进行充电。
[0027] 在本实施例中,更包括:所述压电感应模块120设置在所述移动设备的背壳上,或是所述移动设备的收音孔旁的壳件部位。
[0028] 在本实施例中,更包括:发出的声音或者收集的环境噪音产生所述波动讯号。
[0029] 请参照图2,其为本发明一种利用波动充电的方法的步骤流程图。适用于一
手持设备,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0030] S210:通过一压电感应模块接收外部的一波动讯号,及利用所述波动讯号产生一压电效应转换讯号。
[0031] S220:通过一转换模块依据所述压电效应转换讯号,将一动能转换为电能,以对位于所述移动设备内部的一电池进行充电。
[0032] 在本实施例中,更包括:所述波动讯号为声波讯号或超音波讯号。
[0033] 在本实施例中,在通过一转换模块依据所述压电效应转换讯号,将一动能转换为电能,以对位于所述移动设备内部的一电池进行充电的步骤中,更包括:通过一压电效应转换模块依据所述压电效应转换讯号,将所述动能转换为电能;
通过一充电模块利用所述电能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
[0034] 在本实施例中,更包括:所述压电感应模块设置在所述移动设备的背壳上,或是所述移动设备的收音孔旁的壳件部位。
[0035] 在本实施例中,更包括:通过发出的声音或者收集的环境噪音产生所述波动讯号。
[0036] 请参照图3A,其为本发明利用波动充电的手机的一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在图3A中包含:一个本体300、一个设置在所述本体300机壳内部的电池301,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本体300的一背壳外表面上的压电感应模块302,更进一步地,还包含一个连接所述电池
301与所述压电感应模块302的压电效应转换器303。
[0037] 请参照图3B,其为本发明利用波动充电的手机的一实施例手机背部结构示意图。在图3B中,本体300机壳内部的电池301和压电效应转换器303一般设置在手机的背部。
[0038] 请参照图3C,其为本发明利用波动充电的手机的一实施例手机背壳外部结构示意图。在图3C中,本体300的背部被手机背壳所
覆盖,手机背壳外表面上设置有压电感应模块302。
[0039] 请参照图3D,其为本发明利用波动充电的手机的一实施例手机背壳内部结构示意图。在图3D中,本体300背壳内表面上设置有金属接点304,所述金属接点304与上述压电感应模块302连接,上述压电感应模块302通过所述属接点304与上述压电效应转换器303电连接。
[0040] 请参照图3A至图3D,本发明使用时,可通过任何方式产生波动来振动所述压电感应模块302,当所述压电感应模块302振动时,通过压电效应转换器303将振动动能转换成电能,并可经由充电模块将电能以适当的充电
电压对所述电池301充电,藉此实现无线充电目的。
[0041]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更包括:所述波动讯号为声波讯号或超音波讯号。
[0042]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更包括:所述压电感应模块设置在所述移动设备的背壳上,或是所述移动设备的收音孔旁的壳件部位。
[0043]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更包括:产生波动的方式,例如由使用者发出声音以产生声波,或是收集环境噪音的声波。因此,本发明不需要特别设置一个用于产生波动的发射器,其波动来源可直接就近取材。
[0044] 具体来说,本发明的其中一种使用情境,例如当手机电力不足,但又急需要使用手机功能时,又例如需要导航、需要打开
手电筒功能或各种紧急情况下,使用者可借由一直大声说话来产生声波,并以振动所述压电感应模块,进而对所述电池充电。
[0045] 本发明一种利用波动充电的方法及其系统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手机不需要特别设置声波或超音波发射器就能充电,故充电环境可不受限制,使用上更加方便,遇到紧急情况也能及时充电,以解燃眉之急,于使用上更加方便且贴近使用者的需求。
[0046]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
修改、等同变化和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