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地球科学 / / 通风系统

系统

阅读:424发布:2022-08-13

专利汇可以提供系统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通 风 系统,其包括:与室内和室外相通的机壳;固定于该机壳的供气扇单元,该供气扇单元具有多个风扇,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到室内;固定于该机壳的排气扇单元,该排气扇单元具有多个风扇,用于将室内空气排放到室外;以及预 热交换器 ,设置在该机壳中与供气扇单元和排气扇单元相对,用于使得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彼此进行热交换,由此提供紧凑的 通风 系统 。,下面是系统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通系统,包括:
机壳,与室内和室外相通;
供气扇单元,固定于该机壳,该供气扇单元具有多个风扇,用于将 室外空气引入到室内;
排气扇单元,固定于该机壳,该排气扇单元具有多个风扇,用于将 室内空气引入到室外;以及
热交换器,在该机壳中与该供气扇单元和该排气扇单元相对,用 于使得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彼此进行热交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该供气扇单元和该排气扇单 元均在轴向方向上吸取空气,并在径向方向上排放空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该供气扇单元的多个风扇和 该排气扇单元的多个风扇具有相同的风扇数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还包括隔离板,位于该预热交换 器、该供气扇单元和该排气扇单元之间,用于防止穿过该预热交换器的 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彼此混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该隔离板包括:
中间板,位于该供气扇单元和该排气扇单元之间;
上板,从该中间板的上部延伸至该机壳的一个侧表面和该预热交换 器,用于将穿过该预热交换器的空气引导至该供气扇单元和该排气扇单 元的其中之一;以及下板,从该中间板的下部延伸至该机壳的另一侧表面和该预热交换 器,用于将穿过该预热交换器的空气引导至该供气扇单元和该排气扇单 元的另一个。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该供气扇单元包括:
涡壳,位于该机壳中;
第一供气扇,位于该涡壳中,用于吸取和排放穿过该预热交换器的 室外空气;以及
第二供气扇,位于该涡壳中,用于吸取和排放从该第一供气扇排出 的室外空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该第一供气扇和该第二供气 扇都具有连接于其上的相同的达。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该第一供气扇和该第二供气 扇顺序地连接到该马达的旋转轴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系统,还包括气流导向装置,位于该涡 壳内的第一供气扇和第二供气扇之间,用于将室外空气从该第一供气扇 引导至该第二供气扇的吸气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该气流导向装置包括一个斜 而,从该第一供气扇的排气部分延伸至该第二供气扇的吸气部分。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该气流导向装置具有一个曲 面,从该第一供气扇的排气部分延伸至该第二供气扇的吸气部分。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该排气扇单元包括:
涡壳,位于该机壳中;
第一排气扇,位于该涡壳中,用于吸取和排放穿过该预热交换器的 室内空气;以及
第二排气扇,位于该涡壳中,用于吸取和排放从该第一排气扇排出 的室内空气。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该第一排气扇和该第二排 气扇都具有连接于其上的相同的马达。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该第一排气扇和该第二排 气扇顺序地连接到该马达的旋转轴上。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风系统,还包括一气流导向装置,位于 该涡壳内的第一排气扇和第二排气扇之间,用于将室内空气从该第一排 气扇引导至该第二排气扇的吸气端。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该气流导向装置包括一个 斜面,从该第一排气扇的排气部分延伸至该第二排气扇的吸气部分。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该气流导向装置具有一个 曲面,从该第一排气扇的排气部分延伸至该第二排气扇的吸气部分。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还包括多个过滤器,位于该预热 交换器和室外之间的机壳中,用于过滤室外空气。
19.一种通风系统,包括:
机壳,具有用于吸取室内空气的第一入口,用于排放室内空气的第 一出口,用于吸取室外空气的第二入口,和用于排放室外空气的第二出 口;
供气扇单元,具有位于该机壳中的涡壳,位于该涡壳中的用于吸取 和排放室外空气的第一供气扇,和在该涡壳中的用于吸取和排放从该第 一供气扇排出的室外空气的第二供气扇;
排气扇单元,具有位于该机壳中的涡壳,位于该涡壳中的用于吸取 和排放室内空气的第一排气扇,和位于该涡壳中的用于吸取和排放从该 第一排气扇排出的室内空气的第二排气扇;以及预热交换器,在该机壳中与该供气扇单元和该排气扇单元相对,用 于使得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彼此进行热交换。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通风系统,还包括气流导向装置,位于该 涡壳内的第一供气扇和第二供气扇之间,用于将室外空气从该第一供气 扇引导至该第二供气扇的吸气端。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通风系统,还包括气流导向装置,位于该 涡壳内的第一排气扇和第二排气扇之间,用于将室内空气从该第一排气 扇引导至该第二排气扇的吸气端。
22.一种通风系统,包括:
机壳,具有用于吸取室内空气的第一入口,用于排放室内空气的第 一出口,用于吸取室外空气的第二入口,和用于排放室外空气的第二出 口;
供气扇单元,具有位于该机壳中的涡壳,位于该涡壳中的用于吸取 和排放室外空气的第一供气扇,和位于该涡壳中的用于吸取和排放从该 第一供气扇排出的室外空气的第二供气扇;
排气扇单元,具有位于该机壳中的涡壳,位于该涡壳中的用于吸取 和排放室内空气的第一排气扇,和位于该涡壳中的用于吸取和排放从该 第一排气扇排出的室内空气的第二排气扇;
预热交换器,在该机壳中与该供气扇单元和该排气扇单元相对,用 于使得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彼此进行热交换;以及
气流导向装置,分别设置在该第一供气扇和该第二供气扇之间,以 及在该第一排气扇和该第二排气扇之间。
23.一种通风系统,包括:
机壳,具有用于吸取室内空气的第一入口,用于排放室内空气的第 一出口,用于吸取室外空气的第二入口,和用于排放室外空气的第二出 口;
第一入口管道,位于该第一入口和室内之间;
第一出口管道,位于该第一出口和室外之间;
第二入口管道,位于该第二入口和室外之间;
第二出口管道,位于该第二出口和室内之间;
供气扇单元,具有位于该机壳中的涡壳,位于该涡壳中的用于吸取 和排放室外空气的第一供气扇,和位于该涡壳中的用于吸取和排放从该 第一供气扇排出的室外空气的第二供气扇;
排气扇单元,具有位于该机壳中的涡壳,位于该涡壳中的用于吸取 和排放室内空气的第一排气扇,和位于该涡壳中的用于吸取和排放从该 第一排气扇排出的室内空气的第二排气扇;
预热交换器,在该机壳中与该供气扇单元和该排气扇单元相对,用 于使得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彼此进行热交换;以及
气流导向装置,分别设置在该第一供气扇和该第二供气扇之间,以 及在该第一排气扇和该第二排气扇之间。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该第一入口管道、该第一 出口管道、该第二入口管道和该第二出口管道均具有矩形截面。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系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具有预热交换器通风系 统,该预热交换器用于使得室内空气的热量排放到室外以及使得室外空气的 热量提供到室内,从而进行热交换。

背景技术

一个封闭房间内的空气随着时间的流逝会由于在房间内进行活动的 人的呼吸而被污染。因此,需要时常以室外的新鲜空气来替换被污染的 室内空气,为此使用通风系统。通常的通风系统安装在房间的天花板中。 因此,为了安装通风系统,需要确保在房间的天花板和上一楼层的下端 之间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安装通风系统。因此,下一楼层的地板和上一楼 层的地板之间的距离,即楼层之间的高度不能变得太高,这削弱了建筑 的空间利用率,并且降低了建筑的经济性。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需要设计尽可能紧凑的通风系统。
近年来,为了增强热效率,通风系统采用预热交换器,用于使得室 内空气排放到室外,并且使得室外空气提供到室内,从而进行热交换。 然而,预热交换器会使得通风系统的机壳大小变得较大。因此,即使在 采用预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也要求通风系统被设计的很小。
同时,通风系统具有连接于其上的管道,用于使得通风系统与室内 和室外相通。管道大部分都是环形的,但是在安装空间不够大的情况下 可使用矩形管道。然而,矩形管道比环形管道具有更高的压阻。因此, 需要设计一种即使在使用矩形管道时也能使空气平稳流动的通风系统。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通风系统,其基本上能消除由于上述现 有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在具有预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也具有 较小尺寸的通风系统,其即使在连接到该通风系统的管道的内部压阻力 较高的情况下也能使空气平稳地流动。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的和特点将会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地阐述, 并且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审查下面的描述将部分地变的明显, 或者可从本发明的实践中获知。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 书和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达成。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和其他优点,按照本发明的用途,如此处所具体 和广义描述的,通风系统包括:与室内和室外相通的机壳;固定于该机 壳的供气扇单元,该供气扇单元具有多个风扇,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到 室内;固定于该机壳的排气扇单元,该排气扇单元具有多个风扇,用于 将室内空气排放到室外;以及预热交换器,设置在该机壳中与供气扇单 元和排气扇单元相对,用于使得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彼此进行热交换。
供气扇单元和排气扇单元均在轴向方向吸取空气,并在径向方向排 放空气。供气扇单元的多个风扇和排气扇单元的多个风扇具有相同的风 扇数。
通风系统还包括在预热交换器、供气扇单元和排气扇单元之间的隔 离板,用于防止穿过预热交换器的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彼此混合。隔离 板包括:在供气扇单元和排气扇单元之间的中间板;从中间板的上部延 伸至机壳和预热交换器的内部空间的上板,用于将穿过预热交换器的空 气引导至供气扇单元和排气扇单元之一;以及从中间板的下部延伸至机 壳和预热交换器的内部空间的下板,用于将穿过预热交换器的空气引导 至供气扇单元和排气扇单元中的另一个。
供气扇单元包括:位于机壳内的涡壳;位于该涡壳内的第一供气扇, 用于吸取和排放穿过预热交换器的室外空气;以及位于该涡壳内的第二 供气扇,用于吸取和排放从第一供气扇排出的室外空气。第一供气扇和 第二供气扇可具有连接于其上的相同的达。第一供气扇和第二供气扇 可顺序地连接到马达的旋转轴
通风系统还可包括位于涡壳内的第一供气扇和第二供气扇之间的气 流导向装置,用于将室外空气从第一供气扇引导至第二供气扇的吸气端。 气流导向装置包括一个斜面,其从第一供气扇的排气部分延伸至第二供 气扇的吸气部分。气流导向装置可具有一个曲线,其从第一供气扇的排 气部分延伸至第二供气扇的吸气部分。
排气扇单元可包括:位于机壳内的涡壳;位于涡壳内的第一排气扇, 用于吸取和排放穿过预热交换器的室内空气,以及位于涡壳内的第二排 气扇,用于吸取和排放从第一排气扇排出的室内空气。第一排气扇和第 二排气扇可具有连接于其上的相同的马达。第一排气扇和第二排气扇可 顺序地连接到马达的旋转轴
通风系统还可包括位于涡壳内的第一排气扇和第二排气扇之间的气 流导向装置,用于将室内空气从第一排气扇引导至第二排气扇的吸气端。 气流导向装置可包括一个斜面,其从第一排气扇的排气部分延伸至第二 排气扇的吸气部分。气流导向装置可具有一个曲面,其从第一排气扇的 排气部分延伸至第二排气扇的吸气部分。
通风系统还可包括位于机壳内的过滤器,设置在预热交换器和室外 之间,用于过滤室外空气。
同时,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中,通风系统包括:机壳,其具有吸取 室内空气的第一入口,排放室内空气的第一出口,吸取室外空气的第二 入口,和排放室外空气的第二出口;供气扇单元,其具有位于机壳内的 涡壳,位于涡壳内的用于吸取和排放室外空气的第一供气扇,和位于涡 壳内的用于吸取和排放从第一供气扇排出的室外空气的第二供气扇;排 气扇单元,其具有位于机壳内的涡壳,位于涡壳内的用于吸取和排放室 内空气的第一排气扇,和位于涡壳内的用于吸取和排放从第一排气扇排 出的室内空气的第二排气扇;以及位于该机壳内的预热交换器,与供气 扇单元和排气扇单元相对,用于使得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彼此进行热交 换。
该通风系统还包括位于涡壳内的第一供气扇和第二供气扇之间的气 流导向装置,用于将室外空气从第一供气扇引导至第二供气扇的吸气端。
该通风系统还可包括位于涡壳内的第一排气扇和第二排气扇之间的 气流导向装置,用于将室内空气从第一排气扇引导至第二排气扇的吸气 端。
同时,在本发明的又一方案中,一种通风系统包括:机壳,具有用 于吸取室内空气的第一入口,用于排放室内空气的第一出口,用于吸取 室外空气的第二入口,和用于排放室外空气的第二出口;供气扇单元, 其具有位于该机壳内的涡壳,位于该涡壳内的用于吸取和排放室外空气 的第一供气扇,和位于该涡壳内的用于吸取和排放从第一供气扇排出的 室外空气的第二供气扇;排气扇单元,其具有位于该机壳内的涡壳,位 于该涡壳内的用于吸取和排放室内空气的第一排气扇,和位于该涡壳内 的用于吸取和排放从第一排气扇排出的室内空气的第二排气扇;位于该 机壳内的预热交换器,与供气扇单元和排气扇单元相对,用于使得室外 空气和室内空气彼此进行热交换;以及气流导向装置,分别设置在第一 供气扇和第二供气扇之间、和第一排气扇和第二排气扇之间。
同时,在本发明的又一方案中,一种通风系统包括:机壳,其具有 用于吸取室内空气的第一入口,用于排放室内空气的第一出口,用于吸 取室外空气的第二入口,和用于排放室外空气的第二出口;第一入口管 道,位于第一入口和室内之间;第一出口管道,位于第一出口和室外之 间;第二入口管道,位于第二入口和室外之间;第二出口管道,位于第 二出口和室内之间;供气扇单元,具有位于机壳内的涡壳,位于涡壳内 的用于吸取和排放室外空气的第一供气扇,和位于涡壳内的用于吸取和 排放从第一供气扇排出的室外空气的第二供气扇;排气扇单元,其具有 位于机壳内的涡壳,位于涡壳内的用于吸取和排放室内空气的第一排气 扇,和位于涡壳内的用于吸取和排放从第一排气扇排出的室内空气的第 二排气扇;位于该机壳内的预热交换器,与供气扇单元和排气扇单元相 对,用于使得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彼此进行热交换;以及气流导向装置, 分别设置在第一供气扇和第二供气扇之间、和第一排气扇和第二排气扇 之间。
第一入口管道、第一出口管道、第二入口管道和第二出口管道均具 有一个矩形截面。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前述大体描述和下述具体描述都是示范性和说 明性的,是用来对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附图用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其被包含在本发明中并构成本申 请的一部分,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一起用以说明本发 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按照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通风系统的透视图;
图2示出了图1的通风系统的预热交换器的局部透视图;
图3示出了图1的通风系统的供气扇单元的局部透视图;
图4示出了图1的通风系统的隔离板的局部透视图;
图5和图6均示出了表示图1的通风系统对房间进行通风时的空气 流动图;
图7示出了表示图1的通风系统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时的供气扇单 元一端的空气流动图;以及
图8示出了表示图1的通风系统将室内空气排至室外时的排气扇单 元一端的空气流动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所示的实例,具体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尽可 能地,在整个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标号来引用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图1示出了按照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通风系统的透视图。为了更清 楚地表示出供气扇单元200和排气扇单元300,省略了其马达240(见图 3)。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通风系统包括:机壳100,预热交换器400, 供气扇200和排气扇300。
机壳100具有一内部空间,和连接到多个管道710、720、730和740 的与室内或室外相通的多个端口。更具体地,这些端口是:第一入口110, 用于吸取室内空气;第一出口120,用于从机壳100排出室内空气;第二 入口130,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机壳100;以及第二出口140,用于从机 壳100排出室外空气。
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入口110和第二出口140分别设置在机壳 100一侧的相对着的下拐处,以及第二入口130和第一出口120例如被 分别设置于与机壳100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的相对着的上拐角处。第一 入口110和第一出口120相互成对角线地设置,以及第二入口130和第 二出口140相互成对角线地设置。
第一入口110和第二出口140分别连接至第一入口管道710和第一 出口管道740,与室内相通;第二入口130和第一出口120分别连接至第 二入口管道730和第一出口管道720,与室外相通。管道710、720、730 和740具有矩形截面,用于使得其内安装管道710、720、730和740的 空间的高度最小化。如图1中的实线箭头所示,室内空气经由第一入口 管道710和第一入口110被引入机壳100,并且经由第一出口120和第一 出口管道720被排放至室外,以及如虚线箭头所示,室外空气经由第二 入口管道730和第二入口130被引入机壳100,并且经由第二出口140 和第二出口管道740被提供至室内。
参照图1,被引入机壳100的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分别穿过预热交换 器400。预热交换器400被安装在接近于机壳100内的第一入口110和第 二入口130。
参照图1,预热交换器400具有拉长的六面体形状,并且这样安装, 使得其一端与机壳100的具有第一入口110的一侧相接触,并且其另一 端与机壳100的具有第二入口130的另一侧相接触。如图1所示,预热 交换器400的四个纵向边的三个分别与上表面、下表面和第一入口110 与第二入口130都相邻的侧表面紧密接触。
据此,第一入口110和第二入口130彼此分离,第一入口110从第 二出口140分离,并且第二入口130从第一入口120分离。因此,经由 第一入口110引入到机壳100的室内空气能够仅经由预热交换器400而 到达第一出口120,并且经由第二入口130引入到机壳100的室外空气能 够仅经由预热交换器400到达第二出口140。被引入到机壳100的室内空 气和室外空气分别沿通过预热交换器400彼此分离的通路移动。
同时,预热交换器400使得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间接交叉并且彼此 进行热交换。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预热交换器具有多个彼此隔开预 定距离的第一流动通路410,用于室内空气的流动;和多个在第一流动通 路410之间的第二流动通路420,用于室外空气的流动。
在第一流动通路410和第二流动通路420之间,存在板430,用于使 得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板430被排列为,垂直于经由第一 入口110和第二入口130引入到机壳100的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流动 方向。据此,第一流动通路410和第二流动通路420也被排列为,垂直 于引入到机壳100的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流动方向。
在每个第一流动通路410和第二流动通路420中,存在导向装置440, 用于引导室内空气或室外空气的流动,并且提供了较大的热交换面积。 如图2所示,导向装置440例如具有多个连续折,每个折都具有与每个 板43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接触的最高点和最低点。
参照图1,供气扇单元200和排气扇单元300分别固定于机壳100, 用于吸取穿过预热交换器400的室外空气或室内空气,并且向室内供应 或者向室外排放。优选地,供气扇单元200被设置在预热交换器400和 室内之间,并且排气扇单元300被设置在预热交换器400和室外之间。
这用于在预热交换器400的出口侧上形成低压,以改进气流性能。 于是,在空气被吸入供气扇单元200和排气扇单元300之前,通过在预 热交换器的出口侧和入口侧之间的压差,空气能够容易地穿过预热交换 器400。据此,不仅改进了空气的流动性能,而且可最小化空气的流动噪 音。
然而,与此相反,如果供气扇单元200和排气扇单元300被设置在 预热交换器400的入口侧上,在供气扇单元200和排气扇单元300的出 口侧上的预热交换器400提供高的阻力。据此,供气扇200和排气扇300 的背压变高,不仅降低了供气扇单元200和排气扇单元300的排气性能, 而且增加了空气的流动噪音。
供气扇单元200和排气扇单元300彼此相邻设置并与预热交换器400 相对。而且,例如,如图1所示,供气扇单元200和排气扇单元300设 置为平行于预热交换器。供气扇200和排气扇300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 因此,此后,将参照图3描述供气扇单元200的结构,并将省略排气扇 单元300的结构描述。
供气扇200包括:固定于机壳100的内表面的涡壳210,在涡壳210 内的第一供气扇221,和在涡壳210内的第二供气扇222(见图5)。涡 壳210具有与机壳100的内部相通的入口(未示出),和与第二出口140 相通的出口。第一供气扇221设置在涡壳210的内部,并且涡壳210的 入口位于其轴向方向上的第一供气扇221的后侧。第二供气扇222在涡 壳210的内部且位于其轴向方向上的第一供气扇221的前侧,并且涡壳 210的出口在第二供气扇222的径向方向上。因此,当第一供气扇221 和第二供气扇222旋转时,穿过预热交换器400的室外空气在第一供气 扇221的轴向方向上被吸取,并且在第一供气扇221的径向方向上被排 放;并且在第一供气扇221的径向方向上排放的室外空气在第二供气扇 222的轴向方向上被吸取,并且在第二供气扇222的径向方向上被排放。
用于驱动第一供气扇221和第二供气扇222的马达240设置在机壳 100内,更具体地,位于第一供气扇221和预热交换器400之间。第一供 气扇221和第二供气扇222顺序地连接到马达240的旋转轴,并且同时 旋转。为了支撑与马达240隔开预定距离的第一供气扇221,另外提供一 马达底座230。马达底座230被固定于机壳100或涡壳210,并且包括多 个延伸至机壳100内部的支腿231,和环形轮235,其连接到支腿231的 端部并且支撑马达240。同时,固定于轮235的马达240的旋转轴穿过涡 壳210的入口,并同时连续地固定于第一供气扇221的轮轴和第二供气 扇222的轮轴。在第一供气扇221和第二供气扇222之间,另外提供一 气流导向装置223,用于将从第一供气扇221排放的室外空气引导至第二 供气扇222的轴向方向。气流导向装置223具有一个曲面,其从第一供 气扇221的排气部分延伸至第二供气扇222的吸气部分。尽管未示出, 气流导向装置223可具有一斜面,其从第一供气扇221的排气部分延伸 至第二供气扇222的吸气部分。
如上所述的,马达240与第一供气扇221充分隔离。因此,当穿过 第一供气扇221和第二供气扇222时,穿过预热交换器400的空气能经 由在第一供气扇221和马达240之间的空间被吸入涡壳210中。而且, 第一供气扇221和预热交换器400被其间的马达240充分隔离。因此, 通过第一供气扇221能在第一供气扇221和预热交换器400之间的空间 内形成足够低的低压,并且由此,供气扇单元200能提供充分的排气性 能。而且,气流噪音可被最小化。但是,如果第一供气扇221和预热交 换器400设置的非常接近,则第一供气扇221的吸气和排气性能将会显 著降低,并且气流噪音也会增大。在第一供气扇221的径向方向上排放 的室外空气通过气流导向装置223引导,并且在第二供气扇222的径向 方向上被吸取,在第二供气扇222的径向方向上排放的室外空气经由第 二出口140和第二出口管道740被供应至室内。
如前所述的,排气扇单元300具有与前述的供气扇单元200基本相 同的结构。也就是说,供气扇单元200的第一供气扇221可被替换为第 一排气扇321,并且供气扇200的第二供气扇222可被替换为第二排气扇 322。特别地,在供气扇单元200的出口与第二出口140相通时,排气扇 单元300与第一出口120相通。与供气扇单元200的气流导向装置223 相同,排气扇单元300在第一排气扇321和第二排气扇322之间具有气 流导向装置323,用于将从第一排气扇321排出的室外空气引导至第二排 气扇322的轴向方向。
同时,在机壳100内,存在过滤器,用于过滤引入到机壳100的室 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这些过滤器是用于过滤排放到室外的室内空气的第 一过滤器610,和用于过滤供应到室内的室外空气的第二过滤器620。优 选地,第一过滤器610位于预热交换器400的入口侧,即,在预热交换 器400的第一流动通路410和室内之间,第二过滤器620设置在预热交 换器400的入口侧,即,在预热交换器400的第二流动通路420和室外 之间。这样,在预热交换器400处的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的流动性能将 会很充分,并且能够防止杂质向预热交换器400的渗透,以保护预热交 换器400。
与此相反,如果第一过滤器610和第二过滤器620设置在预热交换 器400的出口侧,则第一过滤器610和第二过滤器620将会提供较高的 阻力阻止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流动,从而导致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不 能在预热交换器400内平稳流动。而且,在预热交换器400内的大量杂 质的集聚会产生需要频繁清洗或更换预热交换器400的问题。
同时,为了防止从预热交换器400排出的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彼此 混合,在预热交换器400、供气扇单元200和排气扇单元300之间设置隔 离板500。如图1和图4所示,隔离板500包括中间板510、上板520和 下板530。
中间板510在供气扇单元200和排气扇单元300之间。例如,中间 板510从机壳100的内表面延伸至预热交换器400的边缘,以将供气扇 单元200与排气扇单元300隔离开。
参照图4,上板520从中间板510的上部延伸至机壳100的与垂直于 中间板510的供气扇单元200相邻的内表面。也就是说,如图1所示, 上板520的上侧连接到机壳100的上表面,上板520的相对着的两侧分 别连接到中间板510和机壳100的与供气扇单元200相邻的一个侧表面, 以及上板520的下侧连接到预热交换器400的纵向边的一部分。
参照图4,下板530在与上板520相对的方向上、从中间板510的下 部延伸至机壳100的与垂直于中间板510的排气扇单元300相邻的内表 面。也就是说,如图1所示,下板530的下侧连接到机壳100的底表面, 下板530的相对着的两侧分别连接到中间板510和机壳100的与排气扇 单元300相邻的另一侧,以及下板530的上侧连接到预热交换器400的 纵向边。
上述结构的隔离板500不仅将供气扇单元200与排气扇单元300隔 离开,而且将第一出口120与第二出口140隔离开。据此,穿过预热交 换器400的第一流动通路410的室内空气和穿过预热交换器400的第二 流动通路420的室外空气,能够分别被吸取到由隔离板500引导的排气 扇单元300和供气扇单元200的方向,而不会彼此混合。
但是,用于防止穿过预热交换器400的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彼此混 合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预热交换器400可这样安装,使得 连接到上板520的下侧和下板530的上侧的预热交换器400的纵向边可 以与机壳100的安装有供气扇单元200和排气扇单元300的内表面紧密 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供气扇单元200安装在连接到上板520下侧和下 板530上侧的预热交换器400的纵向边的下侧,并且排气扇单元300安 装到预热交换器400的纵向边的上侧。因此,从预热交换器400排出的 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不会彼此混合,而能够分别从机壳100排放至室内 和室外。
基于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通风系统在三种操作模式下操作,即,通 风模式、供气模式和排气模式。将参照图5和图8描述上述操作模式。
图5和图6均示出了表示图1的通风系统在通风模式操作时的空气 流动图。在通风模式下,污染的室内空气被排放至室外,并且新鲜的室 外空气被供应至室内。在该通风模式下,供气扇单元200和排气扇单元 300都工作。这样,能在供气扇单元200和预热交换器400的第二流动通 路420之间、以及在排气扇单元300和预热交换器400的第一流动通路 410之间形成充分低的低压。据此,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可分别经由第二 入口130和第一入口110被引入到机壳100中。
经由第一入口110被引入到机壳100的室内空气穿过第一过滤器 610,流进垂直于引入到机壳100的空气流动方向而形成的预热交换器 400的第一流动通路410。穿过预热交换器400的第一流动通路410的室 内空气沿着预热交换器400内的气流方向被引入排气扇单元300。引入到 排气扇单元300的室内空气在室内空气穿过第一排气扇321和第二排气 扇322时具有增大的排放压力,并且经由第一出口120和第一出口管道 720被排放至室外。
经由第二入口130被引入到机壳100的室外空气穿过第二过滤器 620,被引入到垂直于引入到机壳100的空气的气流方向而形成的预热交 换器400的第二流动通路420。穿过第二流动通路420的室外空气与穿过 第一流动通路410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
因此,通过被排放至室外的室内空气向被吸取到室内的室外空气的 热能传递,能够恢复特定量的能量。据此,在夏天室外空气在略为冷却 的状态下被引入室内,并且在冬天室外空气在略为加热的状态下被引入 室内。
穿过预热交换器400的室外空气在室外空气流入预热交换器400的 方向上进入供气扇单元200。然后,进入到供气扇单元200的室外空气经 由第二出口140和第二出口管道740、在室外空气的排放压力随着室外空 气穿过第一供气扇221和第二供气扇222而增大的状态下,被排放至室 外。
图7示出了表示图1的通风系统在供气模式下操作的供气扇单元一 侧上的空气流动图。在供气模式下,新鲜的室外空气被供应至室内,并 且没有室内空气被排放至室外。在供气模式下,供气扇单元200被驱动, 但是排气扇单元300未被驱动。这样,在供气扇单元200和预热交换器 400的第二流动通路420之间形成低压。据此,室外空气被引入到机壳 100中,并经由预热交换器400和供气扇单元200被供应至室内。由于室 外空气的引入步骤与前面的描述相同,因此不再提供更具体的描述。
图8示出了表示图1的通风系统在排气模式下操作的排气扇单元一 侧上的空气流动图。在排气模式下,污染的室内空气被排放至室外,并 且没有室外空气被供应至室内。在排气模式下,排气扇单元300被驱动, 但供气扇单元200未被驱动。这样,在排气扇单元300和预热交换器400 的第一流动通路410之间形成低压。据此,室内空气被引入到机壳100, 并经由预热交换器400和排气扇单元300被排放至室外。由于室内空气 的排放步骤与前面的描述相同,因此不再提供更具体的描述。
在排气模式下,由于室内空气被第一过滤器610过滤,因此基本上 没有杂质附着于预热交换器400的第一流动通路410。因此,即使在通风 系统使用了较长时间时,也可最小化通风系统的热交换器效率的降低。 在室内空气被极度污染需要快速排放室内空气时,可使用这样的通风系 统。
如已经所描述的,本发明的通风系统具有下述优点。
在通风系统的机壳中,供气扇单元和排气扇单元在同一侧上依次设 置,并且预热交换器设置在供气扇单元和排气扇单元的相对侧。因此, 与供气扇单元和排气扇单元设置在预热交换器的相对两侧上的结构相比 较,机壳的大小能够明显被制造的较小。除此之外,如果使用与现有技 术的通风系统具有相同大小的机壳,则相应地,预热交换器的大小能够 被制造的较大,以改进能效。
在本发明的通风系统中,供气扇单元和排气扇单元都设置在预热交 换器的出口侧上。除此之外,供气扇单元和排气扇单元可与预热交换器 的出口侧隔开预定距离。据此,在供气扇单元和预热交换器的出口侧之 间、以及在排气扇单元和预热交换器的出口侧指间,可形成充分低的低 压。据此,改进了气流性能。
而且,在预热交换器的入口侧提供过滤器,用于清洁进入预热交换 器的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过滤器防止杂质附着到预热交换器的流动通 路,由此有效防止了预热交换器的热效率的降低。
而且,在本发明的通风系统中,分别对供气扇单元和排气扇单元提 供多个风扇。多个风扇使得能够提高分别经由供气扇单元和排气扇单元 排放的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的排放压力。因此,即使连接到通风系统的 管道的内压阻力变高,也能够有效防止流经管道的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 的流速的降低。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明显的是,本发明可在不偏离其精神和范 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改型和变化。由此,本发明旨在覆盖落入所附权 利要求书范围内的本发明的改型和变化及其等效替换。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要求在2005年2月15日提交的韩国申请号P2005-0012306 的优先权的权益,在此通过参考并入其全部内容。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风筝 2020-05-11 673
风机转子 2020-05-12 658
轴流风机风筒 2020-05-11 326
一种风机 2020-05-12 277
一种烘箱热风送风风机 2020-05-11 493
通风装置 2020-05-12 814
滤尘风机 2020-05-12 536
通风装置 2020-05-12 606
风轮机 2020-05-13 803
风电叶片 2020-05-12 7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