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

阅读:660发布:2021-01-17

专利汇可以提供车辆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车辆用 门 (10)具有:主框(30),其配置在门主体部(20)的上部,并包围窗开口;以及辅助框(50),其上端与主框(30)抵接。辅助框(50)分别具有:与主框(30)的第一车内 侧壁 (42)抵接的第二车内侧壁(52);与第一车外侧壁(43)抵接的第二车外侧壁(53);连结这些第二车内侧壁(52)及第二车外侧壁(53)的第二底壁(54)。仅在第二车外侧壁(53)上,形成有沿着第一车外侧壁(43)切缺的切缺部(53a)。切缺部(53a)的下端(53b)与连续地形成的第二车内侧壁(52)的上边(52b)及第二底壁(54)的上边(54b)相比位于下方。,下面是车辆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车辆用,具有:
主框,其配置在门主体部的上部,并包围窗开口;以及
辅助框,其上端部与该主框抵接,
所述车辆用门的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具有朝向所述窗开口以大致U字状开口的U字状截面部,
所述U字状截面部由车内侧的第一车内侧壁、车外侧的第一车外侧壁、以及连结这些第一车内侧壁和第一车外侧壁的第一底壁构成,
所述辅助框具有:与所述第一车内侧壁抵接的第二车内侧壁;与所述第一车外侧壁抵接的第二车外侧壁;连结这些第二车内侧壁及第二车外侧壁的第二底壁,仅在所述第二车内侧壁和所述第二车外侧壁中的所述第二车外侧壁上,形成沿着所述第一车外侧壁切缺的切缺部,
所述第二车内侧壁的上边与所述第二底壁的上边连续地设置,
所述切缺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车内侧壁的上边及所述第二底壁的上边相比位于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车内侧壁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二车内侧壁切缺的第二切缺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车内侧壁的车内侧的面上安装有加强部件,
在该加强部件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车内侧壁延伸的覆盖部,
所述第一车内侧壁与所述第二车内侧壁的抵接部被所述覆盖部覆盖。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门,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将所述加强部件与所述第一车内侧壁连结的连结部,所述覆盖部向车内侧偏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U字状截面部中安装有能够支承窗板的导槽,
该导槽具有向所述第一车内侧壁的车内侧折回的车内唇部,
该车内唇部的下端与所述抵接部一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覆盖部的车内侧的面上设置有用于从车内侧覆盖该覆盖部的部装饰件,所述车内唇部的下端与所述角部装饰件的上端一致。
7.如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车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辅助框安装在所述门主体部上的安装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车内侧壁从所述第一车内侧壁向车外侧偏置,
所述安装部通过紧固部件而被安装在所述加强部件上。

说明书全文

车辆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主框及辅助框的车辆用门。

背景技术

[0002] 在车辆用门的门主体部的上部设置有框。框是能够支承关闭状态的窗板的部件,由构成门的外框的主框、和辅助地设置在该主框的一部分上的辅助框构成。作为与这样的车辆用门相关的现有技术,具有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
[0003]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辆用门中,主框及辅助框被设置在门主体部的上部。辅助框以上端与主框抵接的方式安装,朝向能够开闭的窗板以大致U字(大致コ字形)开口。即,辅助框由车内侧的车内侧壁、车外侧的车外侧壁、以及连接这些车内侧壁与车外侧壁的底壁构成。而且,在U字状的部的上端分别形成有切缺部。即,在车内侧壁与底壁的边界的上端、及车外侧壁与底壁的边界的上端,形成有切缺部。这些切缺部是为了用于使辅助框向主框抵接的切割加工变得容易而形成的。在大致U字状的辅助框中嵌入有用于支承窗板的导槽(run channel)。
[0004] 但是,当车辆用门被淋时,在窗板等上传递的水滴的一部分有时从切缺部浸入至大致U字状的辅助框的内面侧。担心浸入至内表面侧的水滴会从导槽与辅助框之间渗出到车内侧壁或车外侧壁的前端。尤其,车内侧壁是离车室近的部位,需要更可靠地抑制水的渗出。
[0005] 此时,考虑使用以包围车内侧的切缺部的方式配置密封部件、或者密封性高的导槽。但是,实施了这样的对策的情况下,零件成本上升,作为车辆用门整体,成本也上升。
[0006] 现有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761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车辆用门,能够抑制零件成本的上升,并抑制水从辅助框的车内侧壁部的渗出。
[0010]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门,具有:
[0011] 主框,其配置在门主体部的上部,并包围窗开口;以及
[0012] 辅助框,其上端部与该主框抵接,
[0013] 上述车辆用门的特征在于,
[0014] 上述主框具有朝向上述窗开口以大致U字状开口的U字状截面部,[0015] 上述U字状截面部由车内侧的第一车内侧壁、车外侧的第一车外侧壁、以及连结这些第一车内侧壁和第一车外侧壁的第一底壁构成,
[0016] 上述辅助框具有:与上述第一车内侧壁抵接的第二车内侧壁;与上述第一车外侧壁抵接的第二车外侧壁;连结这些第二车内侧壁及第二车外侧壁的第二底壁,[0017] 仅在上述第二车内侧壁和上述第二车外侧壁中的所述第二车外侧壁上,形成沿着上述第一车外侧壁切缺的切缺部,
[0018] 上述第二车内侧壁的上边与上述第二底壁的上边连续地设置,
[0019] 上述切缺部的下端与上述第二车内侧壁的上边及上述第二底壁的上边相比位于下方。
[0020] 优选的是,在上述第一车内侧壁上,形成有沿上述第二车内侧壁切缺的第二切缺部。
[0021] 优选的是,在上述第一车内侧壁的车内侧的面上安装有加强部件,[0022] 在该加强部件上设置有朝向上述第二车内侧壁延伸的覆盖部,
[0023] 上述第一车内侧壁与上述第二车内侧壁的抵接部被上述覆盖部覆盖。
[0024] 优选的是,相对于将上述加强部件与上述第一车内侧壁连结的连结部,上述覆盖部向车内侧偏置。
[0025] 优选的是,在上述U字状截面部中安装有能够支承窗板的导槽,
[0026] 该导槽具有向上述第一车内侧壁的车内侧折回的车内唇部,
[0027] 该车内唇部的下端与上述抵接部一致。
[0028] 优选的是,在上述覆盖部的车内侧的面上设置有用于从车内侧覆盖该覆盖部的角部装饰件,
[0029] 上述车内唇部的下端与上述角部装饰件的上端一致。
[0030] 优选的是,在上述第二车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将上述辅助框安装在所述门主体部上的安装部。
[0031] 优选的是,上述第二车内侧壁从上述第一车内侧壁向车外侧偏置,[0032] 上述安装部通过紧固部件而被安装在上述加强部件上。
[0033] 发明的效果
[0034] 在本发明中,第二车内侧壁(辅助框的车内侧壁)的上边与第二底壁(辅助框的底壁)的上边连续地设置。而且,仅形成在第二车外侧壁(辅助框的车外侧壁)上的切缺部的下端与第二车内侧壁的上边及第二底壁的上边相比位于下方。水从第一车外侧壁和第二车外侧壁之间的间隙浸入,并绕到第二底壁的背面。第二车内侧壁及第二底壁的上边的一方位于上方,并且在车内侧没有形成切缺部,从而能够抑制水向第二车内侧壁的内面侧的浸入。不需要为了抑制水的浸入而追加新的零件,从而还能够防止零件成本的上升。即,能够得到如下车辆用门,能够抑制零件成本的上升,并抑制水从辅助框的车内侧壁部的渗出。
[0035] 而且,在本发明中,第一车内侧壁形成有沿着第二车内侧壁切缺的第二切缺部。即,在主框侧的车内侧壁上形成有切缺部。通过切缺主框侧,不使第二车内侧壁切缺地,能够可靠地使辅助框相对于主框抵接。
[0036] 而且,在本发明中,在第一车内侧壁的车内侧的面上,安装有加强部件。在该加强部件上,形成有覆盖第一车内侧壁与第二车内侧壁之间的抵接部的覆盖部。通过加强第一车内侧壁的加强部件,覆盖第一车内侧壁与第二车内侧壁之间的抵接部。通过加强部件这样的1个部件,能够提高主框的强度,并覆盖抵接部。
[0037] 而且,在本发明中,相对于将加强部件连结于上述第一车内侧壁的连结部,覆盖部向车内侧偏置。由此,覆盖部和第二车内侧壁分离。通过分离,能够提高辅助框的组装性。
[0038] 而且,在本发明中,在主框的U字状截面部上,安装有能够支承窗板的导槽。该导槽的车内唇部的下端与第一车内侧壁和第二车内侧壁之间的抵接部一致。由于覆盖部向车内侧偏置,所以在直到覆盖部的位置都设置有导槽的车内唇部的情况下,产生车内唇部的大小变大这样的问题。通过使车内唇部的下端与抵接部一致,能够防止车内唇部的大型化,并能够防止在与连结部侧的加强筋之间产生层差。
[0039] 而且,由于能够使车内唇部的下端与覆盖部的上方抵接而进行组装,所以组装时的对位变得容易,组装性得到提高。
[0040] 而且,在本发明中,在覆盖部的车内侧的面上设置有用于从车内侧覆盖该覆盖部的角部装饰件。而且,车内唇部的下端与角部装饰件的上端一致。通过角部装饰件覆盖覆盖部(加强部件),能够提高外观性。另外,从车内侧观察时,车内唇部与角部装饰件连续地配置。由此,还能够提高外观性。
[0041] 而且,在本发明中,在第二车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将辅助框安装在门主体部上的安装部。不形成切缺部,而在刚性高的第二车内侧壁上设置有安装部。由此,能够得到高的安装强度。
[0042] 而且,在本发明中,第二车内侧壁从第一车内侧壁向车外侧偏置。而且,安装部通过紧固部件而被安装在加强部件上。第二车内侧壁从第一车内侧壁向车外侧偏置,由此,能够使加强部件和辅助框分离。由此,能够提高辅助框的组装性。另外,能够在通过偏置而形成的间隙中配置安装部。由此,能够通过紧固部件牢固地紧固加强部件和辅助框。附图说明
[0043]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用门的主视图。
[0044] 图2是从图1所示的车辆用门去除了外板的状态的主视图。
[0045] 图3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内板、加强部件、主框、辅助框的安装的图。
[0046] 图4是图1的4方向的向视图。
[0047] 图5是沿图4的5-5线的剖视图。
[0048] 图6是图4的6方向的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说明中,左右是以安装有车辆用门的车辆的乘员为基准的左右,前后是以车辆的行进方向为基准的前后。另外,图中Fr表示前,Rr表示后,Ce表示车宽中央,Up表示上,Dw表示下。
[0050] <实施例>
[0051] 参照图1及图2。车辆用门10例示了被安装在车身的后部右侧的门。车辆用门10由以下部件构成:能够摆动地被安装在车身上的门主体部20;以朝向下方的大致U字状(大致コ字形)地配置在该门主体部20的上部的主框30;与该主框30的后部下端抵接的辅助框50;和能够向着由这些主框30及辅助框50包围的窗开口12进退的窗板13。
[0052] 门主体部20是使车外侧的外板21与车内侧的内板22重叠而成的。通过使它们重叠,门主体部20形成为闭合截面状。
[0053] 尤其,如图1所示,主框30是多个部件连续地配置而成的。更详细来说,主框30由以下部件构成:沿着门主体部20的前侧的端部延伸的前缘部31;从该前缘部31的上端沿着窗开口12的角部以大致L字状配置的前角部32;从该前角部32的后端沿着窗开口12的上缘向后方延伸的上缘部33;从该上缘部33的后端沿着窗开口12的角部以大致L字状配置的后角部34;和从后角部34的下端沿着门主体部20的后端延伸的后缘部40。
[0054] 辅助框50是朝向主框30的后缘部40延伸的卷状成型品。辅助框50沿着窗板13的进退方向(参照箭头)与前缘部31大致平行地配置。
[0055] 参照图3的(a)。在内板22上接合有加强部件60。在从正面观察车辆用门10的状态(从侧面观察安装有车辆用门10的车身的状态)下,在加强部件60上重叠有后缘部40的下端。即,内板22、加强部件60及后缘部40(主框30)按该顺序从车内侧向车外侧重叠。加强部件60为通过冲压成形而形成的板制的部件。
[0056] 还参照图3的(b),在从正面观察车辆用门10的状态下,辅助框50的上端与主框30的后缘部40抵接的抵接部P1重叠在加强部件60上。即,在加强部件60上,辅助框50的上端与主框30的后缘部40抵接。换言之,内板22、加强部件60及辅助框50按该顺序从车内侧朝向车外侧重叠。
[0057] 在辅助框50的下部,接合有独立的安装托架14。辅助框50经由该安装托架14及后述的安装部被安装在内板22上。
[0058] 参照图4及图5。在内板22的车内侧的面上,安装有作为装饰部件的角部装饰件70。角部装饰件70由以下部件构成:沿着内板22的车内侧的面配置的基部71;和从该基部71的前端朝向前方且朝向车外侧延伸的延伸部72。形成在基部71的背面上的爪73与内板22卡定。
[0059] 在外板21上形成有外板折曲部23,该外板折曲部23由以下部件构成:从外板21的一般面部21a朝向加强部件60折曲的第一折曲部23a;和从该第一折曲部23a的前端沿着加强部件60的车外侧的面折曲的第二折曲部23b。也可以说,外板折曲部23从外板21的一般面部21a朝向车内以大致L字状形成。
[0060] 后缘部40(主框30)具有朝向窗开口12以大致U字(大致コ字形)开口的U字状截面部41(コ字形截面部41)。该U字状截面部41由以下部件构成:车内侧的第一车内侧壁42;车外侧的第一车外侧壁43;连结这些第一车内侧壁42及第一车外侧壁43的第一底壁44。尤其,如图4的虚拟线所示,在U字状截面部41中,嵌入有用于支承窗板的主部件导槽15(导槽15)。在主部件导槽15中,形成有从第一车内侧壁42的缘朝向车内侧折回的唇状的车内唇部15a。
[0061] 辅助框50由以下部件构成:与第一车内侧壁42抵接的第二车内侧壁52;与第一车外侧壁43抵接的第二车外侧壁53;和连结这些第二车内侧壁52及第二车外侧壁53的第二底壁54。第二车内侧壁52的上边52b与第二底壁54的上边54b连续地设置。在辅助框50中,嵌入有用于支承窗板的辅助部导槽16。
[0062] 在辅助框50的第二车内侧壁52的车内侧的面上,接合有用于将辅助框50安装在内板22上的安装部17。通过将紧固部件18紧固在与辅助框50接合的安装部17上,而使外板21(外板折曲部23)、加强部件60及内板22从车外侧按该顺序被一体地紧固。即,在安装部17中,辅助框50、外板21、加强部件60及内板22成为一体。
[0063] 还参照图6,仅在第二车内侧壁52和第二车外侧壁53中的第二车外侧壁53上,形成有沿着第一车外侧壁43切缺的第一切缺部53a(切缺部53a)。另外,在第一车内侧壁42上,形成有沿着第二车内侧壁52切缺的第二切缺部42a。第一切缺部53a的下端53b与第二车内侧壁52的上边52b及第二底壁54的上边54b相比位于下方。
[0064] 车内唇部15a的下端15b与第一车内侧壁42和第二车内侧壁52的抵接部P1一致。即,第二底壁54的上边54b、第二车内侧壁52的上边52b及车内唇部15a的下端15b连续。
[0065] 加强部件60被安装在第一车内侧壁42的车内侧的面上。在加强部件60上,形成有朝向第二车内侧壁52倾斜地延伸的覆盖部61。通过该覆盖部61覆盖抵接部P1。还参照图3的(a),覆盖部61相对于将加强部件60连结在第一车内侧壁42上的连结部62而向车内侧偏置。在形成有抵接部P1的位置上,覆盖部61和连结部62的边界一致。
[0066] 该覆盖部61通过角部装饰件70从车内侧被覆盖。另外,车内唇部15a的下端15b通过角部装饰件70从车内侧被覆盖。
[0067] 返回图5。水从第一车外侧壁43与第二车外侧壁53之间的间隙浸入,并绕到第二底壁54的背面。由于切缺部(第一切缺部53a)仅形成在车外侧,所以能够抑制水向第二车内侧壁52的内侧的浸入。不需要为了抑制水的浸入而追加新的部件,从而还能够防止零件成本的上升。即,能够实现如下车辆用门10,能够抑制零件成本的上升,并抑制水从第二车内侧壁52(辅助框50的车内侧壁部)的渗出。
[0068] 而且,在第二车内侧壁52上,接合有用于将辅助框50安装在门主体部20(内板22)上的安装部17。不形成切缺部,而在刚性高的第二车内侧壁52上设置有安装部17。由此,能够得到高的安装强度。
[0069] 而且,第二车内侧壁52从第一车内侧壁42向车外侧偏置。而且,安装部17通过紧固部件18被安装在加强部件60上。第二车内侧壁52从第一车内侧壁42向车外侧偏置,由此,能够使加强部件60和辅助框50分离。由此,能够提高辅助框50的组装性。
[0070] 而且,能够在通过偏置而形成的间隙中配置安装部17。由此,能够通过紧固部件牢固地紧固加强部件60和辅助框50。
[0071] 还参照图4,在第一车内侧壁42上,形成有沿着第二车内侧壁52切缺的第二切缺部42a。通过切缺主框30侧,能够不使第二车内侧壁52切缺而可靠地使辅助框50与主框30抵接。
[0072] 而且,在第一车内侧壁42的车内侧的面上安装有加强部件60,在该加强部件60上形成有覆盖第一车内侧壁42与第二车内侧壁52之间的抵接部P1的覆盖部61。通过加强第一车内侧壁42的加强部件60,来覆盖第一车内侧壁42与第二车内侧壁52之间的抵接部P1。通过加强部件60这样的1个部件,就能够提高主框30的强度,并覆盖抵接部P1。
[0073] 而且,相对于将加强部件60连结在第一车内侧壁42上的连结部62,覆盖部61向车内侧偏置。由此,覆盖部61和第二车内侧壁52分离。通过分离,能够提高辅助框50的组装性。
[0074] 而且,在主框30(后缘部40)的U字状截面部41上,安装有能够支承窗板13的主部件导槽15,该主部件导槽15的车内唇部15a的下端15b与第一车内侧壁42和第二车内侧壁52之间的抵接部P1一致。由于覆盖部61向车内侧偏置,所以在直到覆盖部61的位置上都设置有主部件导槽15的车内唇部15a的情况下,车内唇部15a的大小变大。通过使车内唇部15a的下端15b与抵接部P1一致,能够防止车内唇部15a的大型化,并防止在与连结部62侧的加强筋之间产生层差。
[0075] 而且,由于能够使车内唇部15a的下端15b与覆盖部61的上方抵接而进行组装,所以组装时的对位变得容易,组装性提高。
[0076] 而且,在覆盖部61的车内侧的面上,设置有用于从车内侧覆盖该覆盖部61的角部装饰件70,车内唇部15a的下端15b与角部装饰件70的上端一致。通过角部装饰件70覆盖覆盖部61(加强部件60),能够提高外观性。另外,从车内侧观察时,车内唇部15a与角部装饰件70连续地配置。由此,还能够提高外观性。
[0077] 此外,本发明的车辆用门是以后部的车辆用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还能够适用于前部的车辆用门。此时,能够适当地进行将辅助框设置在前端侧等的用于适用于前部的车辆用门的设计上的变更。
[0079] 本发明的车辆用门优选适用于乘用车。
[0080] 附图标记的说明
[0081] 10…车辆用门
[0082] 12…窗开口
[0083] 15…主部件导槽(导槽)
[0084] 15a…车内唇部
[0085] 15b…车内唇部的下端
[0086] 17…安装部
[0087] 18…紧固部件
[0088] 20…门主体部
[0089] 30…主框
[0090] 41…U字状截面部
[0091] 42…第一车内侧壁
[0092] 42a…第二切缺部
[0093] 43…第一车外侧壁
[0094] 44…第一底壁
[0095] 50…辅助框
[0096] 52…第二车内侧壁
[0097] 52b…(第二车内侧壁的)上边
[0098] 53…第二车外侧壁
[0099] 53a…第一切缺部(切缺部)
[0100] 53b…(第一切缺部的)下端
[0101] 54…第二底壁
[0102] 54b…(第二底壁的)上边
[0103] 60…加强部件
[0104] 61…覆盖部
[0105] 62…连结部
[0106] 70…角部装饰件
[0107] P1…抵接部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管道侧壁钳剪 2020-05-12 646
侧壁散热片 2020-05-11 706
灰化后侧壁修复 2020-05-12 335
侧壁光电检测器 2020-05-13 746
一种侧壁材料 2020-05-11 961
隧道侧壁喷涂机 2020-05-11 519
侧壁透气花盆 2020-05-13 206
轿车的侧壁组件 2020-05-12 878
侧壁保护肋 2020-05-11 335
侧壁式滑行船 2020-05-12 884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