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马达 / 定子 / 定子及旋转电机

定子及旋转电机

阅读:1029发布:2020-06-28

专利汇可以提供定子及旋转电机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获得一种 定子 及旋转 电机 ,能减少接头线圈部的弯曲工序数以提高定子的生产率,并且能缩短定子的轴长,以提高抗振性。相线圈各自具有第一相线圈和第二相线圈,上述第一相线圈和上述第二相线圈是使构成相线圈的多个线圈体中的、在周向上每隔一个排列的线圈体的组按周向的排列顺序 串联 连接而成的,相线圈是在定子 铁 芯的轴向外侧且在线圈边端组的径向外侧处,或是在定子铁芯的轴向外侧且在线圈边端组的径向内侧处,将第一相线圈和第二相线圈的从切槽内的相同径向 位置 伸出的线圈末端的端部彼此连接而成的,三相的相线圈的第一相线圈的线圈末端具有接头线圈部,上述接头线圈部在从一个磁极间距内的切槽伸出之后,被弯曲并朝周向上的相同方向延伸,以靠近连接对象的第二相线圈的线圈末端的端部。,下面是定子及旋转电机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定子,包括:
圆环状的定子芯,所述定子铁芯在周向上排列有切槽;以及
三相绕线,所述三相绕线分别具有线圈体,所述线圈体是将导体线以分布卷绕的方式卷绕而制作成的,并以一个切槽间距在所述定子铁芯上安装与所述切槽的总数相同数量的所述线圈体,
所述定子的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体制作成使以分布卷绕的方式卷绕而成的所述导体线的第一线圈末端和第二线圈末端朝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的一端侧突出,
构成所述三相绕线的三个相线圈各自具有第一相线圈和第二相线圈,
所述第一相线圈和所述第二相线圈分别是使构成同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线圈体中的、在周向上每隔一个排列的所述线圈体的组中的一方的线圈体的所述第一线圈末端与另一方的线圈体的所述第二线圈末端连接,并按周向的排列顺序串联连接而成的,所述相线圈是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外侧且在线圈边端组的径向外侧处,或是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外侧且在线圈边端组的径向内侧处,将所述第一相线圈和所述第二相线圈的从所述切槽内的相同径向位置伸出的线圈末端的端部彼此连接而成的,构成所述三相绕线的三个所述相线圈的所述第一相线圈的所述线圈末端具有接头线圈部,所述接头线圈部在从一个磁极间距内的所述切槽伸出之后,被弯曲并朝周向的相同方向延伸,并且靠近连接对象的所述第二相线圈的线圈末端的端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头线圈部在从所述切槽伸出之后,朝与从位于和所述接头线圈部在所述切槽内的径向位置相同的所述切槽内的径向位置伸出的所述线圈末端在周向上所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并与连接对象的所述线圈末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头线圈部在从所述切槽伸出之后,朝与从位于和所述接头线圈部在所述切槽内的径向位置相同的所述切槽内的径向位置伸出的所述线圈末端在周向上所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并与连接对象的所述线圈末端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头线圈部在从所述切槽伸出的部分处具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朝径向外侧或径向内侧移位。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头线圈部在从所述切槽伸出之后,直线延伸并与连接对象的所述线圈末端连接。
6.一种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

说明书全文

定子及旋转电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定子绕线的定子及包括上述定子的旋转电机,其中,上述定子绕线由将导体线以分布卷绕的方式卷绕制作而成的多个线圈体构成。

背景技术

[0002] 在现有的旋转电机中,从轴向一侧将多个U字状的线圈片分别插入定子芯的分开三个切槽的切槽对,并将朝定子铁芯的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线圈片的边端彼此连接,以制作出多个单线圈,并且将制作出的多个单匝线圈连接以构成多匝的相线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在另一现有的旋转电机中,包括:导电构件,上述导电构件具有带状导电部,并使与上述带状导电部一体且以从上述带状导电部沿长边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伸出的臂部朝带状导电部的板厚方向弯曲而成;绝缘件,上述绝缘件对上述导电构件进行保持;以及被卷绕的多个线圈,将线圈连接于臂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3419721号公报
[0007]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许第36132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9]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的旋转电机中,相线圈构成为,将从切槽内的距外周侧第一个位置伸出的一个线圈片沿周向弯曲,并接合到从分开三个切槽的切槽内的距外周侧第一个位置伸出的另一个线圈片。因而,需要对所要接合的线圈片实施弯曲加工。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的旋转电机中,由于各相线圈中的、从分开三个切槽的切槽内的距外周侧第一个位置伸出并接合的线圈片在周向上相互隔开,并且在每个相上,对线圈片实施弯曲加工,因此,存在需要许多弯曲工序、导致生产率降低这样的技术问题。
[0010] 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现有的旋转电机中,由于多个线圈与位于线圈边端组的轴向外侧的绝缘件所保持的导电构件的臂部连接,以制作出相线圈,因此,存在定子的轴长变长、抗振性变差这样的技术问题。
[0011]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定子及包括上述定子的旋转电机,在上述定子中,用于构成多个相线圈的接头线圈部从一个磁极间距内的切槽内的最外周位置或最内周位置伸出并朝周向的相同方向延伸,从而能在一个工序中同时对多个相线圈的接头线圈部进行弯曲加工,能够提高生产率并且能够缩短定子的轴向长度,提高抗振性。
[0012]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13] 本发明的定子包括:圆环状定子铁芯,上述定子铁芯在周向上排列有切槽;以及三相绕线,上述三相绕线分别具有线圈体,上述线圈体是将导体线以分布卷绕的方式卷绕而制作成的,并以一个切槽间距在上述定子铁芯上安装有与上述切槽的总数相同的数量的上述线圈体,上述线圈体制作成使以分布卷绕的方式卷绕的上述导体线的第一线圈末端和第二线圈末端朝上述定子铁芯的轴向的一端侧突出,构成上述三相绕线的三个相线圈各自具有第一相线圈和第二相线圈,上述第一相线圈和上述第二相线圈分别是使构成同相线圈的多个上述线圈体中的、在周向上每隔一个排列的上述线圈体的组中的一方的线圈体的上述第一线圈末端与另一方的线圈体的上述第二线圈末端连接,并按周向的排列顺序串联连接而成的,上述相线圈是在上述定子铁芯的轴向外侧且在线圈边端组的径向外侧处,或是在上述定子铁芯的轴向外侧且在线圈边端组的径向内侧处,将上述第一相线圈和上述第二相线圈的从上述切槽内的相同径向位置伸出的线圈末端的端部彼此连接而成的,构成上述三相绕线的三个上述相线圈的上述第一相线圈的上述线圈末端具有接头线圈部,上述接头线圈部在从一个磁极间距内的上述切槽伸出之后,被弯曲并朝周向的相同方向延伸,并且靠近连接对象的上述第二相线圈的线圈末端的端部。发明效果
[0014] 根据本发明,相线圈是在定子铁芯的轴向外侧且在线圈边端组的径向外侧处,或是在定子铁芯的轴向外侧且在线圈边端组的径向内侧处,将第一相线圈和第二相线圈的从切槽内的相同径向位置伸出的线圈末端的端部彼此连接而构成的。因而,在从轴向观察时,线圈末端的端部彼此的连接部位于定子铁芯的端面内,而不会与壳体及转子发生干涉。此外,在从径向观察时,线圈末端的端部彼此的连接部不会比线圈边端组的顶部更朝轴向外侧突出,因此,能缩短定子的轴向长度,并且使抗振性得到提高。
[0015] 此外,构成三相绕线的三个相线圈的第一相线圈的线圈末端具有接头线圈部,上述接头线圈部在从一个磁极间距内的切槽伸出之后,被弯曲并朝周向的相同方向延伸,并且靠近连接对象的第二相线圈的线圈末端的端部。因而,能在一个工序中同时进行三个相线圈的接头线圈部的弯曲工序,因此,接头线圈部的弯曲工序数显著减少,使得定子的生产率提高。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旋转电机的结构的剖视图。
[0017]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旋转电机中的、构成定子绕线的线圈体的立体图。
[0018]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绕线的相线圈的立体图。
[0019] 图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1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铁芯上安装有一根线圈体的状态的端视图。
[0020] 图5是对本实施方式1的旋转电机中的第一U1相线圈和第二U1相线圈的接线方法进行说明的端视图。
[0021]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旋转电机中的第一三相交流绕线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0022]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定子的立体图。
[0023] 图8是对本实施方式2的旋转电机中的第一U1相线圈和第二U1相线圈的接线方法进行说明的端视图。
[0024]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旋转电机中的第一三相交流绕线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实施方式1
[0026]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旋转电机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旋转电机中的、构成定子绕线的线圈体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绕线的相线圈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1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铁芯上安装有一根线圈体的状态的端视图,图5是对本实施方式1的旋转电机中的第一U1相线圈和第二U1相线圈的接线前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端视图,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定子的立体图。另外,在图4及图5中,为了方便起见,1、7、……43是按切槽在周向的排列顺序分配的切槽编号。此外,在图4中,线圈体仅表示第一至第四直线部。此外,为了方便起见,在图5中省略了一部分的线圈体。
[0027] 在图1中,旋转电机100包括:转子5,上述转子5以能旋转的方式配置在壳体1内;以及定子10A,上述定子10A以围绕转子5的方式与转子5同轴配置并保持于壳体1。
[0028] 转子5包括:转子铁芯6;以及转轴7,上述转轴7以贯穿转子铁芯6的轴心位置的方式插入,并固接于转子铁芯6。将转轴7支承于被壳体1保持的轴承2、3,以使转子5配置于壳体1内。
[0029] 定子10A包括:定子铁芯11,上述定子铁芯11以将电磁板层叠的方式制作而成;以及定子绕线12A,上述定子绕线12A卷装于定子铁芯11。如图4所示,定子铁芯11包括:圆环状的芯部支承件11a;以及四十八根极齿11b,上述极齿11b分别以从芯部支承件11a的内壁面朝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在周向上等间距地排列。此外,由芯部支承件11a和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极齿11b围成的空间成为切槽11c。
[0030] 定子绕线12A包括多个线圈体30。如图2所示,线圈体30是将导体线14以大致六边形且呈同心状地卷绕两匝制作而成的、分布卷绕且重叠卷绕的线圈体,包括:以分开六个切槽角度间隔的方式排列成两列的第一直线部30a、第二直线部30b、第三直线部30c及第四直线部30d;从第一直线部30a的一端伸出的第一线圈末端30h;将第一直线部30a的另一端和第二直线部30b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一线圈边端30e;将第二直线部30b的一端和第三直线部30c的一端连接的第二线圈边端30f;将第三直线部30c的另一端和第四直线部30d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三线圈边端30g;以及从第四直线部30d的一端伸出的第二线圈末端30i。在此,六个切槽角度间隔是指位于在周向上连续的六个极齿11b两侧的切槽11c的切槽中心间的间隔,在此,相当于一个磁极间距。
[0031] 此外,如图4所示,第一直线部30a及第三直线部30c收纳于切槽编号为7号的切槽11c内的第四层和第二层,第二直线部30b及第四直线部30d收纳于切槽编号为1号的切槽
11c内的第一层及第三层。另外,供第一直线部30a、第二直线部30b、第三直线部30c及第四直线部30d收纳的切槽11c内的径向位置从径向内侧向外侧设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
[0032] 第一线圈边端30e具有:位于第一直线部30a、第二直线部30b、第三直线部30c及第四直线部30d的列之间的中央部的顶部;以及一对倾斜部,一对上述倾斜部将顶部与第一直线部30a的另一端的连接及将顶部与第二直线部30b的另一端连接。此外,一对倾斜部通过顶部在径向上移位大致3d的程度。另外,d是线圈体30安装于成对的切槽11c时的导体线14的径向厚度。
[0033] 同样地,第二线圈边端30f具有:位于第一直线部30a、第二直线部30b、第三直线部30c及第四直线部30d的列之间的中央部的顶部;以及一对倾斜部,一对上述倾斜部将顶部与第二直线部30b的一端连接及将顶部与第三直线部30c的一端连接。此外,一对倾斜部通过顶部在径向上移位大致d的程度。
[0034] 同样地,第三线圈边端30g具有:位于第一直线部30a、第二直线部30b、第三直线部30c及第四直线部30d的列之间的中央部的顶部;以及一对倾斜部,一对上述倾斜部将顶部与第三直线部30c的另一端连接及将顶部与第四直线部30d的另一端连接。此外,一对倾斜部通过顶部在径向上移位大致d的程度。
[0035] 第一线圈末端30h包括:倾斜部,上述倾斜部以与从第三直线部30c的一端伸出的倾斜部大致相同的倾斜角度,从第一直线部30a的一端朝相反方向伸出;以及端部,上述端部从倾斜部的前端沿轴向延伸。第二线圈末端30i包括:倾斜部,上述倾斜部以与从第二直线部30b的一端伸出的倾斜部大致相同的倾斜角度,从第四直线部30d的一端朝相反方向伸出;以及端部,上述端部从倾斜部的前端沿轴向延伸。在此,轴向是指与第一直线部30a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
[0036] 如上所述构成的四十八根线圈体30分别收纳于分开六个切槽角度间隔的成对的切槽11c中,并以一个切槽间距在周向上排列。在各切槽11c中,第一直线部30a、第二直线部30b、第三直线部30c、第四直线部30d第一直线部30a、第二直线部30b、第三直线部30c及第四直线部30d以在径向上排成一列的方式收纳。此外,由安装于切槽编号为(1+6n)的切槽
11c的组中的八根线圈体30,构成U1相线圈21。另外,n是0和自然数。
[0037] 接着,参照图3、图5及图6,对构成U1相线圈21的线圈体30的接线进行说明。
[0038] 收纳于切槽编号为1号和7号这一对切槽11c的线圈体30的第二线圈末端30i的端部与收纳于切槽编号为37号和43号这一对切槽11c的线圈体30的第一线圈末端30h的端部接触,并在径向上并排。因而,第一线圈末端30h的端部及第二线圈末端30i的端部彼此通过Tig焊接等接合,以将两根线圈体30连接。这样,形成有第一U1相线圈211,上述第一U1相线圈211是将收纳于切槽编号为1号和7号这一对切槽11c、切槽编号为37号和43号这一对切槽11c、切槽编号为25号和31号这一对切槽11c以及切槽编号为13号和19号这一对切槽11c的四根线圈体30串联连接而成的。也就是说,构成使安装于切槽编号为(1+6n)的切槽11c的组的、八根线圈体30中的每隔一个线圈体30的组按周向的排列顺序串联连接而成的第一U1相线圈211。
[0039] 同样地,形成有第二U1相线圈212,上述第二U1相线圈212是将收纳于切槽编号为43号和1号这一对切槽11c、切槽编号为31号和37号这一对切槽11c、切槽编号为19号和25号这一对切槽11c以及切槽编号为7号和13号这一对切槽11c的四根线圈体30串联连接而成的。也就是说,构成使安装于切槽编号为(1+6n)的切槽11c的组的、八根线圈体30中的剩余的每隔一个线圈体30的组按周向的排列顺序串联连接而成的第二U1相线圈212。
[0040] 这样,分别构成将四根线圈体30串联连接形成的第一U1相线圈211及第二U1相线圈212。此外,如图3所示,将位于第一U1相线圈211的端部的线圈体30的第一线圈末端30h(以下,设为接头线圈部30h’)的、从切槽编号为7号的切槽11c伸出的伸出部弯曲,以形成弯曲部31,并使倾斜部朝径向外侧移位。然后,使从切槽编号为7号的切槽11c伸出的接头线圈部30h’的倾斜部以与从第三直线部30c的一端伸出的倾斜部大致相同的倾斜角度,朝相同方向延伸。藉此,从切槽编号为7号的切槽11c伸出的接头线圈部30h’的端部与位于第二U1相线圈212的端部的线圈体30的、从切槽编号为1号的切槽11c伸出的第一线圈末端30h的端部接触,并在径向上并排。因而,接头线圈部30h’的端部与第一线圈末端30h的端部通过Tig焊接等而被连接在一起。藉此,构成使安装于切槽编号为(1+6n)的切槽11c的组的八根线圈体30串联连接而成的U1相线圈21。位于U1相线圈21两端的线圈体30的从切槽编号为7号和13号伸出的第二线圈末端30i的一方成为U1相引出线U1,另一方成为中性点接线末端N。
[0041] 在此,第一U1相线圈211的接头线圈部30h’和第二U1相线圈212的线圈末端即第一线圈末端30h分别从切槽11c内的第四层伸出。因而,在朝相反方向弯曲的接头线圈部30h’的从切槽11c伸出的伸出部形成弯曲部31,并使倾斜部朝径向外侧移位。藉此,朝相反方向弯曲的接头线圈部30h’在倾斜部不与其它第一线圈末端30h的倾斜部发生干涉的情况下,在芯部支承件11a的轴向外侧沿周向延伸,以与连接对象的第一线圈末端30h的端部连接。
[0042] 另外,由安装于切槽编号为(2+6n)的切槽11c的组中的八根线圈体30,形成U2相线圈。由安装于切槽编号为(3+6n)的切槽11c的组中的八根线圈体30,构成V1相线圈。由安装于切槽编号为(4+6n)的切槽11c的组中的八根线圈体30,形成V2相线圈。由安装于切槽编号为(5+6n)的切槽11c的组中的八根线圈体30,构成W1相线圈。由安装于切槽编号为(6+6n)的切槽11c的组中的八根线圈体30,构成W2相线圈。此外,由于U2相线圈、V1相线圈、V2相线圈、W1相线圈、W2相线圈也分别以与U1相线圈21相同的方式将八根线圈体30接线而形成,因此,省略其说明。
[0043] 在此,如图6所示,U1相线圈、V1相线圈及W1相线圈的第一相线圈的接头线圈部30h’从一个磁极间距内的三个切槽11c伸出,相互靠近,并朝周向的相同方向延伸,并且分别与连接对象的第二相线圈的第一线圈末端30h接合。此外,作为U1相线圈、V1相线圈及W1相线圈的中性点接线末端、即第二相线圈的第二线圈末端30i被接合。藉此,U1相线圈、V1相线圈及W1相线圈被星形接线,以形成第一三相交流绕线。
[0044] 此外,虽未图示,但U2相线圈、V2相线圈及W2相线圈同样地被星形接线,以形成第二三相交流绕线。此外,如图7所示,定子绕线12A由第一三相交流绕线和第二三相交流绕线构成。
[0045]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定子10A中,在定子铁芯11的轴向的一端侧,将第一线圈末端30h和第二线圈末端30i连接而成的导体线14的部分与第二线圈边端30f在径向上并排,并以一个切槽间距沿周向排列,从而构成第一线圈边端组12a。此外,在定子铁芯11的轴向的另一端侧,第一线圈边端30e和第三线圈边端30g在径向上并排,并以一个切槽间距沿周向排列,从而构成第二线圈边端组12b。
[0046] 在本实施方式1中,分布卷绕且重叠卷绕的线圈体30以一个切槽间距且与切槽11c的总数相同的数量配置于定子铁芯11。各相线圈分别包括第一相线圈和第二相线圈,其中,上述第一相线圈和第二相线圈是将同相的线圈体30的组中的、在周向上每隔一个的线圈体30的组的一方的线圈体30的第一线圈末端30h与另一方的线圈体30的第二线圈末端30i连接,并按周向的排列顺序串联连接而形成。然后,相线圈以将第一相线圈的接头线圈部30h’直接连接于第二相线圈的线圈末端即第一线圈末端30h的方式构成。此外,接头线圈部30h’的端部和第一线圈末端30h的端部彼此的连接部位于定子铁芯11的轴向外侧且位于第一线圈边端组12a的径向外侧。
[0047] 因而,从轴向观察时,接头线圈部30h’的端部与第一线圈末端30h的端部彼此的连接部位于定子铁芯11的端面内,且不会与壳体1发生干涉。此外,由于接头线圈部30h’的端部与第一线圈末端30h的端部彼此的连接部位于第一线圈边端组12a的径向外侧,因此,接头线圈部30h’的端部与第一线圈末端30h的端部彼此的连接部不会从第一线圈边端组12a的顶部朝轴向外侧突出。即,接头线圈部30h’的端部与第一线圈末端30h的端部彼此的连接部的轴向高度为第一线圈边端组12a的轴向高度以下。因而,由于定子10A的轴长变短,因此,能缩短旋转电机100的轴长,并能提高抗振性。另外,由于导体线14的长度变短,因此,能减小定子绕线12A的电阻
[0048] 另外,U1相线圈、V1相线圈及W1相线圈的接头线圈部30h’形成为在从一个磁极间距内的切槽11c伸出之后,相互靠近,并朝周向的相同方向延伸,以与连接对象的第一线圈末端30h接近。因而,能在一个工序中,同时进行三根接头线圈部30h’的弯曲加工。同样地,U2相线圈、V2相线圈及W2相线圈的接头线圈部30h’构成为在从一个磁极间距内的切槽11c伸出之后,相互靠近,并朝周向的相同方向延伸,以与连接对象的第一线圈末端30h接近。因而,能在一个工序中,同时进行三根接头线圈部30h’的弯曲加工。
[0049] 因而,接头线圈部30h’的弯曲工序数显著减少,从而能使定子10A的生产率得到提高。
[0050] 由于接头线圈部30h’相对于其它的第一线圈末端30h朝周向的相反方向延伸,因此,接头线圈部30h’与其它的第一线圈末端30h的径向的重叠减少,且使电绝缘性得到提高。
[0051] 由于将弯曲部31形成在接头线圈部30h’的从切槽11c伸出的伸出部,并使倾斜部朝径向外侧移位,因此,能在不与其它的线圈体30发生干涉的情况下,将接头线圈部30h’连接到连接对象的线圈末端30h,从而使连接操作性得到提高。
[0052] 实施方式2
[0053] 图8是对本实施方式2的旋转电机中的第一U1相线圈和第二U1相线圈的接线方法进行说明的端视图,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旋转电机中的第一三相交流绕线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另外,在图8中,为了方便起见,1、7、……43是按切槽在周向的排列顺序分配的切槽编号。此外,为了方便起见,在图8中省略了一部分的线圈体。
[0054] 在实施方式2的定子中,四十八根线圈体30分别收纳于分开六个切槽角度间隔的成对的切槽11c中,并以一个切槽间距在周向上排列。在各切槽11c中,第一直线部30a、第二直线部30b、第三直线部30c及第四直线部30d以在径向上排成一列的方式收纳。此外,由安装于切槽编号为(1+6n)的切槽11c的组中的八根线圈体30,构成U1相线圈22。
[0055] 接着,参照图8及图9,对构成U1相线圈22的线圈体30的接线进行说明。
[0056] 收纳于切槽编号为1号和7号这一对切槽11c的线圈体30的第二线圈末端30i的端部与收纳于切槽编号为37号和43号这一对切槽11c的线圈体30的第一线圈末端30h的端部接触,并在径向上并排。因而,第一线圈末端30h的端部及第二线圈末端30i的端部彼此通过Tig焊接等接合,以将两根线圈体30连接在一起。这样,形成有第一U1相线圈221,上述第一U1相线圈221是将收纳于切槽编号为1号和7号这一对切槽11c、切槽编号为37号和43号这一对切槽11c、切槽编号为25号和31号这一对切槽11c以及切槽编号为13号和19号这一对切槽11c的四根线圈体30串联连接而成的。也就是说,构成使安装于切槽编号为(1+6n)的切槽
11c的组的八根线圈体30中的、每隔一个线圈体30的组按周向的排列顺序串联连接而成的第一U1相线圈221。
[0057] 同样地,形成有第二U1相线圈222,上述第二U1相线圈222是将收纳于切槽编号为43号和1号这一对切槽11c、切槽编号为31号和37号这一对切槽11c、切槽编号为19号和25号这一对切槽11c以及切槽编号为7号和13号这一对切槽11c的四根线圈体30串联连接而成的。也就是说,构成使安装于切槽编号(1+6n)的切槽11c的组的八根线圈体30中的剩余的每隔一个线圈体30的组按周向的排列顺序串联连接而成的第二U1相线圈222。
[0058] 这样,分别构成将四根线圈体30串联连接形成的第一U1相线圈221及第二U1相线圈222。接着,位于第二U1相线圈222的端部的线圈体30的接头线圈部30h’从切槽编号为1号的切槽11c伸出,沿周向延伸,并与位于第一U1相线圈221的端部的线圈体30的从切槽编号为7号的切槽11c伸出的第一线圈末端30h的端部接触,以在径向上并排。因而,接头线圈部30h’的端部与第一线圈末端30h的端部彼此通过Tig焊接等而被连接在一起。藉此,构成将安装于切槽编号为(1+6n)的切槽11c的组的八根线圈体30串联连接的U1相线圈22。位于U1相线圈22两端的线圈体30的从切槽编号为7号和13号伸出的第二线圈末端30i的一方成为U1相引出线U1,另一方成为中性点接线末端N。
[0059] 在此,如图8所示,第二U1相线圈222的接头线圈部30h’形成为在从轴向外侧观察时,从切槽11c内的第四层伸出之后,一边避开其它线圈体30的第一线圈末端30h,一边沿周向延伸,从而以最短距离与连接对象的第一线圈末端30h接触。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从切槽11c伸出的接头线圈部30h’将以一边避开其它线圈体30一边以最短距离与连接对象的第一线圈末端30h接触的方式延伸表现为,一边避开其它线圈体30,一边沿周向直线延伸。
[0060] 另外,由安装于切槽编号为(2+6n)的切槽11c的组中的八根线圈体30,形成U2相线圈。由安装于切槽编号为(3+6n)的切槽11c的组中的八根线圈体30,形成V1相线圈。由安装于切槽编号为(4+6n)的切槽11c的组中的八根线圈体30,形成V2相线圈。由安装于切槽编号为(5+6n)的切槽11c的组中的八根线圈体30,形成W1相线圈。由安装于切槽编号为(6+6n)的切槽11c的组中的八根线圈体30,形成W2相线圈。此外,U2相线圈、V1相线圈、V2相线圈、W1相线圈、W2相线圈也分别以与U1相线圈22相同的方式将八根线圈体30接线而形成。
[0061] 接着,如图9所示,U1相线圈、V1相线圈及W1相线圈的第二相线圈的接头线圈部30h’从一个磁极间距内的三个切槽11c伸出,相互靠近,并朝周向的相同方向延伸,并且分别与连接对象的第一相线圈的第一线圈末端30h接合。然后,U1相线圈、V1相线圈及W1相线圈的中性点接线用末端,即第二相线圈的第二线圈末端30i被接合。藉此,U1相线圈、V1相线圈及W1相线圈被星形接线,以形成第一三相交流绕线。
[0062] 此外,虽未图示,但U2相线圈、V2相线圈及W2相线圈同样地被星形接线,以形成第二三相交流绕线。此外,定子绕线12B由第一三相交流绕线和第二三相交流绕线构成。
[0063]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定子10B中,在定子铁芯11的轴向的一端侧,将第一线圈末端30h和第二线圈末端30i连接而成的导体线14的部分与第二线圈边端30f在径向上并排,并以一个切槽间距沿周向排列,以构成第一线圈边端组12a。此外,在定子铁芯11的轴向的另一端侧,第一线圈边端30e和第三线圈边端30g在径向上并排,并以一个切槽间距沿周向排列,以构成第二线圈边端组12b。接着,接头线圈部30h’的端部和第一线圈末端30h的端部彼此的连接部位于定子铁芯11的轴向外侧且第一线圈边端组12a的径向外侧。
[0064]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2中,除了线圈体30的连接方法及接头线圈部30h’的配线方法不同之外,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构成。因而,在本实施方式2中,也能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0065] 根据本实施方式2,第二相线圈的接头线圈部30h’在从切槽11c伸出之后,朝与其它第一线圈末端30h在周向上相同的方向延伸,并与连接对象的第一相线圈的第一线圈末端30h连接。因而,安装于定子铁芯11的四十八根线圈体30的第一线圈末端30h成为相同形状,第二线圈末端30i成为相同形状,从而能使线圈体30的组装及接线的操作性得到提高。
[0066] 此外,接头线圈部30h’在从切槽11c伸出之后,沿周向直线延伸,并与连接对象的第一线圈末端30h连接,因此,能使接头线圈部30h’以最短距离与连接对象的第一线圈末端30h连接,导体线14的长度变短,从而能减小定子绕线12B的电阻。
[0067]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接头线圈部在从切槽伸出之后,沿周向直线延伸,并与连接对象的第一线圈末端连接,但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将弯曲部形成于接头线圈部的从切槽伸出的伸出部。
[0068] 此外,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了设有四十八个切槽的定子铁芯,但切槽的总数并不限定于四十八个。此外,切槽数以每极每相具有两个的比例形成,但每极每相的切槽数不限定于两个,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此外,每极每相的切槽数为两个,供线圈体的直线部插入的切槽的间隔是六个切槽角度间隔(一个磁极间距),但在每极每相的切槽数为一个的情况下,供线圈体的直线部插入的切槽的间隔为三个切槽角度间隔(一个磁极间距)。
[0069]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线圈体通过整节距卷绕法(日文:全節巻き)构成,但是线圈体也可以通过短节距卷绕法(日文:短節巻き)或长节距卷绕法(日文:長節巻き)构成。也就是说,供线圈体的直线部插入的切槽的间隔并不限定于六个切槽角度间隔(一个磁极间距)。
[0070]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定子绕线的第一三相交流绕线及第二三相交流绕线是对U相线圈、V相线圈及W相线圈进行星形接线制作而成的,但第一三相交流绕线及第二三相交流绕线也可以是对U相线圈、V相线圈及W相线圈进行三角形接线制作而成的。
[0071]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线圈体的第一直线部收纳于切槽内的第四层,但线圈体的第一直线部也可以收纳于切槽内的第一层。在这种情况下,接头线圈部在线圈边端组的内周侧、且在定子铁芯的轴向外侧沿周向延伸,并与连接对象的第一线圈末端连接。此外,若第一直线部收纳于切槽内的第一层或第四层,则第二直线部、第三直线部及第四直线部的切槽内的径向位置能根据构成线圈体的导体线的卷绕方式进行适当选择。
[0072]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线圈体以将导体线同心状地卷绕两匝的方式制作而成,但导体线的卷绕匝数并不限定于两匝。
[0073]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线圈体是将导体线同心状卷绕制作而成的分布卷绕且重叠卷绕的线圈体,但线圈体并不限定于分布卷绕且重叠卷绕的线圈体,只要以一个切槽间距且与切槽总数相同的数量配置在定子铁芯上,则也可以是将导体线以分布卷绕的方式卷绕而成的线圈体或是U字状的分割线圈。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定子 2020-05-11 819
定子 2020-05-11 616
定子 2020-05-12 922
定子 2020-05-13 179
定子 2020-05-13 208
定子 2020-05-13 854
定子 2020-05-13 225
定子 2020-05-13 405
定子 2020-05-11 325
定子 2020-05-12 118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