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医疗设备 / 支架 / 血管支架

血管支架

阅读:1034发布:2020-07-02

专利汇可以提供血管支架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介入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血管 支架 。本发明的血管支架旨在解决现有血管支架植入到血管内的主支架管后容易移位或脱落的技术问题。为此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血管支架,包括内层支架管和设置于内层支架管外壁上的近端 支撑 件和远端支撑件,当血管支架处于压缩构造时,近端支撑件和远端支撑件均折叠并贴近于内层支架管的外壁;在血管支架从压缩构造向展开构造转变过程中,近端支撑件的自由端朝向血管支架的远端展开,远端支撑件的自由端朝向血管支架的近端展开。本发明的血管支架能够通过近端支撑件和远端支撑件锚接至血管内的主支架管上,以此避免血管支架植入到主支架管上后出现移位或脱落现象。,下面是血管支架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层支架管和设置于所述内层支架管外壁上的近端支撑件和远端支撑件,当所述血管支架处于压缩构造时,所述近端支撑件和所述远端支撑件均折叠并贴近于所述内层支架管的外壁;在所述血管支架从压缩构造向展开构造转变过程中,所述近端支撑件的自由端朝向所述血管支架的远端展开,所述远端支撑件的自由端朝向所述血管支架的近端展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支撑件包括沿所述内层支架管的周向设置的多个第一支撑件,所述多个第一支撑件的连接端均连接于所述内层支架管的外壁,所述多个第一支撑件的自由端均朝向所述内层支架管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在展开构造或自然构造下,所述第一支撑件所在的直线或平面与所述血管支架的中轴线之间的最小夹的取值范围为20°-
8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支撑件上设置有至少一层覆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支撑件包括沿所述内层支架管的周向设置的多个第二支撑件,所述多个第二支撑件的连接端均连接于所述内层支架管的外壁,所述多个第二支撑件的自由端均朝向所述内层支架管的近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在展开构造或自然构造下,所述第二支撑件所在的直线或平面与所述血管支架的中轴线之间的最小夹角的取值范围为5°-3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在展开构造下,所述近端支撑件的自由端比所述远端支撑件的自由端更靠近所述血管支架的远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支撑件的自由端与所述近端支撑件的连接端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所述近端支撑件的自由端在展开过程中朝向所述血管支架的远端展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件为覆膜,所述覆膜的两端分别覆盖所述近端支撑件和所述远端支撑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件的长度大于0mm且小于或等于2mm。

说明书全文

血管支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介入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血管支架。

背景技术

[0002]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0003] 现有技术中,在使用腔内修复术对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进行治疗时,经常会因为近端大支架锚定区长度不足而出现大支架植入血管困难的现象,此时,一些经验丰富的
医生会选择通过建立覆盖分支血管的锚定区的方式,增加大支架的近端锚定区,其中,烟囱
技术或原位开窗技术是最为常用的建立覆盖分支血管的锚定区的技术。
[0004] 如图1所示,通过原位开窗技术开通的分支血管往往会因为主架管20’上开窗的形态,以及开窗后开窗位置处的覆膜在血液的冲刷下摆动而形成血栓,甚至出现再次阻断分
支血管内血流的现象。所以在对主架管20’进行原位开窗后,一般会在主架管20’的开窗位
置植入一枚分架管10’进行开窗位置的固定以及保证分支血管的正常供血。但是,如图2和
图3所示,分架管10’本身的学性能也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随着主动脉弓的搏动,分架
管10’容易发生移动,甚至当分架管10’锚定力较弱时还可能会出现分架管10’脱落并掉入
分支血管的远端或掉入主动脉内的现象(如图2和图3中箭头所指的方向即为分支管10’的
脱落方向)。
[0005] 对此,有必要针对现有分架管10’植入到主架管20’的开窗位置处后容易出现移位或脱落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血管支架。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基于现有技术中血管支架所存在的以上问题而提出一种能够有效减少血管支架植入到主支架管后容易出现移位或脱落的新型血管支架,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
现。
[0007]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血管支架,包括内层支架管和设置于内层支架管外壁上的近端支撑件和远端支撑件,当血管支架处于压缩构造时,近端支撑件和远端支撑件均折叠并贴
近于内层支架管的外壁;在血管支架从压缩构造向展开构造转变过程中,近端支撑件的自
由端朝向血管支架的远端展开,远端支撑件的自由端朝着血管支架的近端展开。
[000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近端支撑件包括沿内层支架管的周向设置的多个第一支撑件,多个第一支撑件的连接端均连接于内层支架管的外壁,多个第一支撑件的自由端均朝
向内层支架管的外部。
[000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展开构造或自然构造下,第一支撑件所在的直线或平面与血管支架的中轴线之间的最小夹的取值范围为20°-80°。
[00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近端支撑件上设置有至少一层覆膜。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远端支撑件包括沿内层支架管的周向设置的多个第二支撑件,多个第二支撑件的连接端均连接于内层支架管的外壁,多个第二支撑件的自由端均朝
向内层支架管的近端。
[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展开构造或自然构造下,第二支撑件所在的直线或平面与血管支架的中轴线之间的最小夹角的取值范围为5°-30°。
[00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展开构造下,近端支撑件的自由端比远端支撑件的自由端更靠近血管支架的远端。
[001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远端支撑件的自由端与近端支撑件的连接端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近端支撑件的自由端在展开过程中朝向血管支架的远端展开。
[00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柔性连接件为覆膜,覆膜的两端分别覆盖近端支撑件和远端支撑件。
[001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柔性连接件的长度大于0mm且小于或等于2mm。
[0017]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血管支架在内层支架管的外壁设置近端支撑件和远端支撑件,且当血管支架处于压缩构造时,近端支撑件和远端
支撑件均折叠并贴近于内层支架管的外壁,当血管支架植入到主支架管后,血管支架处于
展开构造,此时,近端支撑件的自由端朝向血管支架的远端展开,远端支撑件的自由端朝着
血管支架的近端展开,使得血管支架上的近端支撑件和远端支撑件各自展开后分别锚接于
主支架管上,血管支架被固定在主支架管上而难以移动,从而避免血管支架出现移位或从
主支架管上脱落的现象。
附图说明
[0018]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
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19] 图1为现有技术中分架管植入到主架管上开窗位置附近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为图1所示分架管从主架管的开窗位置脱离后掉入分支血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3为图1所示分架管从主架管的开窗位置脱离后掉入主架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血管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5为图4所示第一血管支架上近端支撑件和远端支撑件的翻转轨迹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6为图4所示第一血管支架植入到主支架管上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7为图4所示第一血管支架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6] 图8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第二血管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9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第三血管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10为图9所示第三血管支架上局部D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11为图9所示第三血管支架植入到主支架管上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1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三血管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其中,10’、分架管;20’、主架管;10、第一血管支架;11、第一内层支架管;111、第一内层支架管骨架;112、第一内层支架管覆膜;12、第一近端支撑件;121、第一支撑杆;121a、第一连接端;121b、第一自由端;122、第一近端支撑件覆膜;13、第一远端支撑件;131、第二
支撑杆;131a、第二连接端;131b、第二自由端;20、第二血管支架;21、第二内层支架管;22、第二近端支撑件;23、第二远端支撑件;30、第三血管支架;31、第三内层支架管; 32、第三近端支撑件;33、第三远端支撑件;34、柔性连接件;A、主动脉管;B、分支血管;C、主支架管;L、中轴线;M、中轴线L的垂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
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
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通过将近端支撑件和远
端支撑件设置为杆状结构和连接杆结构进行描述,但并不是对本发明近端支撑件和远端支
撑件的形状结构的限制,例如,本发明的近端支撑件和远端支撑件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如折
叠板状结构,这种调整属于本发明近端支撑件和远端支撑件的保护范围。
[0033]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
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
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0034]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
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
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
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
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0035]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层”、“内壁”、“外
壁”、“贴近”、“靠近”、“远离”、“外壁”、“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
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
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
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
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
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0036] 需要说明的是,在支架领域,一般将血流流入血管的一端称为支架的“近端”(如图1中所示的箭头方向即为血流流入血管的方向),将血流流出血管的一端称为支架的“远
端”,并依据此原理定义支架的任一部件的“近端”和“远端”。“轴向”一般是指支架在被输送时的长度方向,“径向”一般是指支架的与其“轴向”垂直的方向,并依据此原理定义覆膜支
架的任一部件的“轴向”和“径向”。“压缩构造”是指,支架等医疗器械在输送过程中收容于
鞘管等组件中而被压缩时的结构;“展开构造”是指,处于压缩构造的医疗器械在解脱鞘管
等组件的束缚而自膨胀展开后的结构。器械在自然状态下时也能够自膨胀展开,且仅受重
力作用,对应“自然构造”。
[0037] 为了详细描述本发明血管支架的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下面通过三个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发明的血管支架。
[0038] 实施例一:
[0039]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血管支架10,包括第一内层支架管 11、第一近端支撑件12和第一远端支撑件13,第一近端支撑件12和第一远端支撑件13分别设置于第
一内层支架管11的外壁。如图5所示,当第一血管支架10处于压缩构造时,第一近端支撑件
12和第二远端支撑件13均处于折叠状态并贴近于第一内层支架管11的外壁(如图5中虚线
部分所示);当第一血管支架10从压缩构造向展开构造转变过程中,第一近端支撑件12朝向
第一血管支架10的远端方向展开,第一远端支撑件13朝着第一血管支架10的近端展开。
[0040] 具体地,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血管支架10用于植入到分支血管 B内并锚接于主动脉管A内的主支架管C上,主支架管C的管壁上与分支血管 B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窗
口(图中未示出),第一血管支架10在体内释放后,由于第一近端支撑件12朝向第一血管支
架10的远端方向展开,并最终抵接主支架管C的内壁,第一远端支撑件13朝着远离第一内层
支架管11的外壁的方向展开,也即朝向第一血管支架10的近端展开,并最终抵接主支架管C
的外壁,使得第一血管支架10能够通过第一近端支撑件12和第一远端支撑件13而锚接于主
支架管C的开窗位置处,从而避免第一血管支架10发生移位或脱落现象,同时也使主支架管
C植入体内后更加稳定,不易发生移位。
[0041] 如图7所示,第一近端支撑件12的第一连接端121a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内层支架管骨架111上,第一近端支撑件12的第一自由端121b均朝向第一内层支架管11的外部,且能
够在释放后自动伸展并抵接在主支架管C的开窗位置附近的内壁侧。第一远端支撑件13设
置于第一血管支架10的外壁上并位于主支架管C的窗口位置附近的外壁侧,第一远端支撑
件13的第二连接端131a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内层支架管骨架111上,第一远端支撑件13的
第二自由端 131b均朝向第一内层支架管11的近端,且能够在释放后自动伸展并抵接在主
支架管C的开窗位置附件的外壁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近端支撑件12的第一连接端121a
固定地连接于第一内层支架管骨架111上,但在脱离鞘管的径向束缚后可自动展开至预定
型形状,此时,第一近端支撑件12的第一自由端 121b抵接在主支架管C的内壁上;同理,第
一远端支撑件13的第二连接端131a 固定地连接于第一内层支架管骨架111上,但在脱离鞘
管的径向束缚后也可自动展开至预定型形状,此时,第一远端支撑件13的第二自由端131b
抵接在主支架管C的外壁上。
[0042] 镍丝编织并经热定型处理后制成由多个波峰、多个波谷以及多个侧杆组成的金属波圈,多个金属波圈沿中轴线L排列组成第一内层支架管骨架111。第一内层支架管覆膜
112由ePTFE烧结而成,第一内层支架管覆膜112覆盖于第一内层支架管骨架111的内、外表
面,由此形成第一内层支架管11。金属波圈也可由具有形状记忆特性的金属或高分子材料
激光切割制成。
[0043] 请再次参考图4,第一近端支撑件12由多个第一支撑杆121和第一近端支撑件覆膜122组成,多个第一支撑杆121为周向环绕第一内层支架管11外壁的多个具有形状记忆特性
的金属(如镍钛合金)制成的杆,多个第一支撑杆121 之间间隔设置且互不相连。多个第一
支撑杆121的第一连接端121a通过缠绕的方式连接在第一内层支架管骨架111上,并经热处
理定型为与第一内层支架管 11的中轴线L形成80°的预设夹角,并能够在压缩构型下经释
放后自然回弹至该预设角度,该预设夹角的取值范围为20°-80°,且预设夹角越大,则第一
近端支撑件12的表面积越大,能够更好地阻止血流从主支架管C和第一内层支架管11之间
的空隙流过,从而防止内漏的发生。第一近端支撑件覆膜122通过热处理或缝合的方式覆盖
于多个第一支撑杆121上,并在第一支撑杆121的第一连接端121a处与第一内层支架管11上
的第一内层支架管覆膜112密封连接,其中,第一近端支撑件覆膜122可以为一层或者多层。
[0044] 第一远端支撑件13由周向环绕第一内层支架管11外壁的多个第二支撑杆 131组成,且多个第二支撑杆131之间间隔设置且互不相连。第二支撑杆131 的第二连接端131a通
过缠绕的方式连接于第一内层支架管骨架111上。第二支撑杆131由具有形状记忆特性的金
属材料(如镍钛合金材料)经编织或切割制成,第二支撑杆131经热处理后定型为与第一内
层支架管11的中轴线L形成 15°的预设夹角,并能够在压缩构型下经释放后自然回弹至该
预设角度。
[0045] 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当第一血管支架10的一端穿过主支架管C上的窗口,第一血管支架10上的第一近端支撑件12位于主动脉管A内且位于主支架管C的内侧,第一血管支架
10上的第一远端支撑件13位于分支血管B内且位于主支架管C的外侧,此时,在体内释放第
一血管支架10,则,第一近端支撑件12的运动轨迹为由第一血管支架10的近端向第一血管
支架10的远端进行大角度翻转(跨越第一血管支架10的中轴线L的垂线M),直至第一第一近
端近端支撑件12的第一自由端121b抵接在主支架管C的内壁上第一远端支撑件13 的运动
轨迹为其第二自由端131b朝着远离第一血管支架10的外壁的方向带动第一远端支撑件13
进行小角度展开,直至第一远端支撑件13的第二自由端131b 抵接在主支架管C的外壁上,
从而将第一血管支架10锚定至主支架管C上,避免了第一血管支架10相对主支架管C位移的
现象。
[0046] 第一血管支架10处于压缩构造时,第一血管支架10上的第一近端支撑件 12和第一远端支撑件13均折叠且贴近于第一血管支架10的外壁,以便于第一血管支架10收容于输
送器的鞘管内后,能够在体内顺利的输送。当第一血管支架10被输送器输送至血管内的靶
区进行释放后,第一血管支架10上的第一近端支撑件12和第一远端支撑件13由于具有形状
记忆特性而恢复至各自的伸展状态,从而将第一血管支架10锚接至血管内的主支架管C上,
使得第一血管支架10不易于发生移位或脱落现象。
[0047]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远端支撑件13上的多个第二支撑杆131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当分支血管B相对主动脉血管A的倾斜角度较大时,多个第二支撑杆131的多
个第二自由端131b仍能与主支架管C的外壁进行抵接。
[0048] 第一近端支撑件12的多个第一支撑杆121与第一远端支撑件13的多个第二支撑杆131可以沿着第一血管支架10的周向分别一一对应分布,还可以交错分布。第一近端支撑件
12上第一支撑杆121的总数量可以等于第一远端支撑件 13上第二支撑杆131的总数量,还
可以不相等。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121 的总数量可以为3-15根,第二支撑杆131的总数
量可以为3-15根,优选的,第二支撑杆131的总数量和第一支撑杆121的总数量相等,可以均
为6-8根。
[0049] 第一支撑杆121的长度可以为2-8mm,第二支撑杆131的长度可以为 2-10mm,优选的,第一支撑杆121的长度和第二支撑杆131的长度可以均为 3-5mm。此处所说的“长度”指
的是,当第一支撑杆121为异形杆时,第一连接端121a到第一自由端121b的最短距离;当第
二支撑杆131为异形杆时,第二连接端131a到第二自由端131b的最短距离。
[0050] 继续参阅图7,在展开构造或自然构造下,第一远端支撑件13上的第二支撑杆131与第一内层支架管11的中轴线L的最小夹角a(第一远端支撑件13 处于展开构造时与中轴
线L的最小夹角)为5°-30°,优选夹角为10°,第一近端支撑件12上的第一支撑杆121与第一
内层支架管11的中轴线L的最小夹角b(第一支撑杆121处于展开构造时与第一内层支架管
11的最小夹角)为20° -80°,优选夹角为75°,这样的角度设置能够使第一远端支撑件13与
第一近端支撑件12更好地进行配合,以夹持在主支架管C的开窗位置附近的壁上,从而避免
第一血管支架10出现移位或脱落的现象,同时也降低了主支架管C 发生移位的概率。
[0051] 第一血管支架10在展开构造下,第一近端支撑件12的第一自由端121b比第一远端支撑件13的第二自由端131b更靠近第一血管支架10的远端,以使第一近端支撑件12与第一
远端支撑件13能够较好地夹持在主支架管C地壁上。
[0052] 第一血管支架10上的第一近端支撑件12能够通过向外张开(相当于翻折) 的方式抵接于主支架管C上开窗位置附近的内壁侧,通过第一近端支撑件覆膜 112能够减少第一
血管支架10与主支架管C之间存在的间隙,进而避免发生血液内漏现象。进一步地,如图7所
示,将第一近端支撑件12与第一内层支架管 11的中轴线L之间的预设夹角b设置为小于
80°,可以使第一近端支撑件12 更好的抵接于主支架管C的内壁。进一步地,通过适当地减
小预设夹角b且增加第一支撑杆121的杆径,能够有效增加第一近端支撑件12与主支架管C
之间的支撑力,具体的,预设夹角b越小,第一近端支撑件12与主支架管C抵接时第一近端支
撑件12的变形量就越大,第一近端支撑件12对主支架管C产生的朝向分支血管B方向的力就
越大,同时,第一支撑杆121的杆径越粗,第一近端支撑件121的弹性力就越大,第一近端支
撑件12贴在主支架管C后对主支架管C的作用力就越大。
[0053] 继续参阅6,进一步地,当第一近端支撑件12抵靠至主支架管C的内壁时,主支架管C对第一近端支撑件12的反作用力会使第一血管支架10存在朝向主动脉管A内移位的险,
为了避免第一血管支架10存在朝向主动脉管A内移位的风险,本实施例的第一血管支架10
在分支血管B内释放后,第一血管支架10上的多个第二支撑杆131的第二自由端131b向远离
第一内层支架管11的外壁的方向展开,并支撑在主支架管C的开窗位置附近的外壁侧,从而
达到将第一血管支架10锚定在主支架管C上的目的,降低第一血管支架10向主动脉管A内移
位的概率。
[0054] 继续参阅7,具体地,为了使第一远端支撑件13能有效地与主支架管C进行配合,第一远端支撑件13的第二自由端131b与第一近端支撑件12的第一连接端121a沿中轴线L方向
的最短距离应大于0,且在自然构造下,第一近端支撑件12的第一自由端121a较第一远端支
撑件13的第二自由端131b更靠近第一血管支架10的远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
第二支撑杆131不仅仅局限于直杆,例如,第二支撑杆131还可以为异形杆体。进一步地,第
一远端支撑件13的表面同样可以覆盖有覆膜材料,使第一远端支撑件13在具有锚定作用的
基础上还具有密封效果,以进一步避免内漏的发生。
[0055] 实施例二:
[0056] 实施例二的第二血管支架20与实施例一的第一血管支架10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两者的主要区别为,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第二血管支架20,第二血管支
架20由第二内层支架管21、第二近端支撑件22和第二远端支撑件23组成,第二近端支撑件
22和第二远端支撑件23均由多个V型连接杆构成,V型连接杆可以由镍钛丝编织而成,还可
以通过镍钛管切割并经热定型而成,多个V型连接杆可相互连接起来,也可间隔设置在第二
内层支架管21上。第二近端支撑件22的多个V型连接杆和第二远端支撑件23的多个V 型连
接杆上均设置有至少一层覆膜,以防止发生内漏现象。多个V型连接杆的连接端可通过缠
绕、焊接等方式连接于第二内层支架管21上,多个V型连接杆的自由端在自膨胀展开时均远
离第二内层支架管21,具体地,多个V型连接杆的自由端在自然构造下或在展开构造下均远
离第二内层支架管21。第二近端支撑件22的多个V型连接杆周向分布于第二内层支架管21
的外壁,并与第二内层支架管21的中轴线L成70°夹角,第二远端支撑件23的多个V型连接杆
周向分布于第二内层支架管21的外壁,并与第二内层支架管21的中轴线L成 10°夹角。
[0057]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远端支撑件23的多个V型连接杆可以为不带覆膜材料的金属骨架,金属骨架可由3-10个V型连接杆沿着第二内层支架管21 的外壁连接组成,优选
为由5个V型连接杆构成。第二近端支撑件22的多个V 型连接杆和第二远端支撑件23的多个
V型连接杆可以沿第二内层支架管21的周向一一对应分布,还可以为沿第二内层支架管21
的周向错开分布,同时,第二近端支撑件22中V型连接杆的数量和第二远端支撑件23中V型
连接杆的数量可以相等或者不相等。进一步地,第二近端支撑件22的多个V型连接杆和第二
远端支撑件23的多个V型连接杆可以大小相同或者不同,当多个V型连接杆中的每个V型连
接杆的大小不相同时,多个V型连接杆能够在第二血管支架10相对主支架管倾斜时仍将第
二血管支架10锚定至主支架管上。
[0058] 本实施例二中的V型连接杆相对单根支撑杆具有更大的支撑面和支撑力,因此,本实施例二中的第二近端支撑件22和第二远端支撑件23在第二血管支架20植入体内靶区后
能够提供更好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二中的每个V型连接杆具有一个自由端和两个连接端,因
此,相互连接的多个V型连接杆能够保证在弯曲血管内或受挤压的情况下,出现个别自由端
单侧受力时,第二近端支撑件22和第二远端支撑件23不会因为V型连接杆的局部变形而影
响其锚定作用。
[0059]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近端支撑件22和第二远端支撑件23还可以均由多个波圈状连接杆构成,波圈状连接杆与V型连接杆的不同之处在于,波圈状连接杆为波纹形状的
杆。波圈状连接杆的具体实施方式与V型连接杆的具体实施方式类似,因此,在此不再进行
赘述。
[0060] 实施例三:
[0061] 实施例三的第三血管支架30与实施例一的第一血管支架10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两者的主要区别为,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第三血管支架30,第三
血管支架30由第三内层支架管31、第三近端支撑件32 和第三远端支撑件33组成,第三近端
支撑件32上设有至少一层覆膜,以防止内漏发生。第三近端支撑件32和第三远端支撑件33
可以为由多个单根支撑杆架构成,第三近端支撑件32的连接端与第三远端支撑件33的自由
端通过柔性连接件34连接,柔性连接件34可以由覆膜材料构成,例如,柔性连接件34整体覆
盖第三近端支撑件32的金属骨架和与第三近端支撑件32间隔开的第三远端支撑件33的金
属骨架,并将第三近端支撑件32与第三远端支撑件33熔接形成一体式支撑结构。第三近端
支撑件32的金属骨架与第三远端支撑件33的金属骨架不直接接触,两者之间的最大距离X,
也即柔性连接件34的长度大于 0mm且小于或等于2mm,优选为2mm。如果不设置柔性连接件
34,则第三近端支撑件32的连接端直接和第三远端支撑件33的自由端连接,那么,第三远端
支撑件33在释放后无法展开,且第三近端支撑件32也无法起到锚定作用。如果柔性连接件
34的长度大于2mm,则由于柔性连接件34太长而会影响第三近端支撑件32的锚定效果,甚至
是无法起到锚定作用。
[0062] 如图11所示,第三血管支架30的一部分通过主支架管C的开窗后植入到分支血管内,释放第三血管支架30后,第三近端支撑件32通过向第三血管支架30的远端展开,而与主
支架管C上位于开窗位置附近的内壁抵接,柔性连接件34位于主支架管C的开窗边缘位置,
此后,第三远端支撑件33通过向远离第三内层支架管31的外壁的方向向外展开,并与主支
架管C上开窗位置附近的外壁抵接,由于第三远端支撑件33的与柔性连接件34连接的一端
抵接在主支架管C的外壁上,第三近端支撑件32的自由端抵接在主支架管C的内壁上,从而
将第三血管支架30锚定在主支架管C上,避免第三血管支架30发生移位或脱落的现象,同时
能够避免发生内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三远端支撑件33与第三近端支撑件32之间无硬
性连接,且起到连接作用的柔性连接件 34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因此,柔性连接件34在第
三近端支撑件32和第三远端支撑件33展开过程中,对第三近端支撑件32和第三远端支撑件
33产生的阻力较小,有利于第三近端支撑件32和第三远端支撑件33的顺利展开。
[0063] 第三近端支撑件32的连接端连接于第三远端支撑件33的自由端,因此,本实施例三中的第三近端支撑件32能够展开的更充分、覆盖面积更大,从而增强了第三血管支架30
的锚定稳定性。同时,第三近端支撑件32的连接端与第三远端支撑件33的自由端之间的柔
性连接件34,还能够提高第三血管支架30 的密封性,以防止内漏发生。
[0064] 第三远端支撑件33可以为多个单根支撑杆构成,第三远端支撑件33对第三血管支架30起到单侧锚定的作用,第三远端支撑件33的具体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中第一远端支撑
件13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0065] 第三近端支撑件32与第三远端支撑件33之间可以通过PTFE、聚酯、聚丙烯等高分子线材构成的柔性连接件34进行连接。第三远端支撑件33中的多个连接杆的长度可以相同
或不同,这些连接杆可沿第三内层支架管31的外壁周向地间隔或连续地均匀分布或非均匀
分布,从而使第三远端支撑件33和第三近端支撑件32可以在第三血管支架30处于复杂环境
时保持锚接稳定性。
[0066] 如图12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三近端支撑件32和第三远端支撑件 33分别还可以为由多个V型连接杆构成,第三近端支撑件32的V型连接杆的连接端与第三远端支撑件
33的V型连接杆的自由端之间采用柔性连接件连接, V型连接杆相对单根支撑杆具有更好
的锚接稳定性。将第三近端支撑件32和第三远端支撑件33设置为V型连接杆的具体实施方
式,与将第三近端支撑件32 和第三远端支撑件33设置为单根支撑杆的具体实施方式类似,
在此不再进行赘述。进一步地,第三远端支撑件33上还可以设置至少一层覆膜,以提高第三
血管支架30的密封性,以进一步防止内漏的发生。
[0067]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描述的各血管支架上的各个结构之间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进行合理组合,经过组合后的血管支架可以包含上述一个或
者多个技术特征,同时具有各个技术特征的技术效果,因此,经过组合后的血管支架属于本
发明血管支架的保护范围。
[006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
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
围为准。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支架假体 2020-05-11 742
一种多功能桌面支架 2020-05-12 213
可挠支架 2020-05-11 543
太阳能支架 2020-05-11 256
抗震支架及其生产方法 2020-05-12 238
太阳能支架 2020-05-11 646
太阳能板支架 2020-05-12 670
可挠支架 2020-05-11 1011
多功能太阳能支架 2020-05-13 59
用于排水槽的安装支架 2020-05-12 294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