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单位和数量 / 密度 / 提高Nb3Sn超导线材中的临界密度

提高Nb3Sn超导线材中的临界密度

阅读:470发布:2021-04-14

专利汇可以提供提高Nb3Sn超导线材中的临界密度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通过控制分布式阻挡层子单元设计中的下列参数在4.2K 温度 和12T 磁场 下获得了3000A/mm2的内 锡 线材临界 电流 密度 : 青 铜 中Sn的重量百分比;Nb∶Sn 原子 比;可反应的阻挡层;相对于单丝厚度的阻挡层厚度;向Nb3Sn添加诸如Ti和Ta的掺杂物;重堆垛和线材变细的设计以便控制随后热反应阶段的最大单丝直径。,下面是提高Nb3Sn超导线材中的临界密度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生产复丝Nb3Sn超导线材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第一含Cu基体和第二含Cu基体中堆垛多个由Cu包覆的Nb 棒以形成用于所述超导线材的堆垛子单元,该第一含Cu基体被中间Nb 扩散阻挡层包围,而该第二含Cu基体在阻挡层远离所述棒的另一侧;
b)在所述的子单元中提供Sn源;
c)在子单元中组装所述金属,选择Nb、Cu和Sn的相对尺寸和比 例以便使
(1)包括所述扩散阻挡层的和在该层中的子单元横截面上的Nb分 数为50-65面积%;
(2)包括所述子单元扩散阻挡层的和在该层中的Nb对Sn的原子比 为2.7-3.7;
(3)在所述子单元扩散阻挡层中Sn对Cu的比率Sn重量%/(Sn重 量%+Cu重量%)为45-65%;
(4)所述Cu包覆Nb棒的Cu与Nb的局部面积比(LAR)为0.10-0.30;
(5)通过随后的热处理将所述Nb扩散阻挡层全部或部分转变 Nb3Sn;和
(6)所述Nb扩散阻挡层的厚度大于所述Cu包覆Nb棒的Nb部分的 半径;和
d)在另外的Cu基体中组装所述的子单元并将所述的组合件变细 形成线材形式,以便使
(1)所述复丝Nb3Sn超导线材包含多个所述子单元,每个子单元具 有Nb扩散阻挡层以由此形成具有分布式阻挡层设计的线材;
(2)在最终线材中所述包覆Nb棒的Nb部分的直径在反应前为 0.5-7μm,和
(3)通过热处理全部或部分转变为Nb3Sn的所述Nb扩散阻挡层在 反应前的厚度为0.8-11μm,和
e)对来自步骤d)中的最终尺寸的线材进行热处理以形成Nb3Sn超 导相。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Ta或Ti或其两者与所述Nb或所 述Cu或所述Sn或它们的任意组合合金化以便向热处理之后的Nb3Sn提 供掺杂物以形成(Nb,Ta)3Sn、(Nb,Ti)3Sn或(Nb,Ti,Ta)3Sn。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使所述Nb或所述Cu或所述Sn与 元素或化合物进行合金化以便强化该复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子单元的Nb合金部分是包括所述 阻挡层的和在该层中的子单元所述横截面的55-60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子单元的总Nb含量的Nb阻挡层分 数是20-50%。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中子单元总Nb含量的Nb阻挡层分数 是25-35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子单元中Nb合金与Sn合金的原子 比是3.1-3.6。
8.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子单元中铜与合金的比例使扩散 阻挡层中Sn重量%/(Sn重量%+Cu重量%)为50-60%。
9.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铜包覆Nb棒的Cu与Nb的局 部面积比是0.15-0.25。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最终线材中所述铜包覆Nb棒的 Nb部分在反应前具有1-5μm的直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通过热处理全部或部分转变为 Nb3Sn的Nb扩散阻挡层在反应前的厚度为1.5-8μm。
1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通过热处理过程使Sn扩散进入所 述Nb棒中,该热处理使Nb在环形区域的溶解最小化,包括在180-220 ℃持续24-100小时的预反应阶段,随后在340-410℃持续24-50小时, 接着在Nb3Sn形成阶段625-725℃持续12-200小时,选择热处理3个阶 段中的每一个的均热时间以最大化Nb和Sn的转变以便形成超导Nb3Sn 相,同时使接近但并非全部的Nb扩散阻挡层反应。
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方法,其中在Nb3Sn反应阶段之前向热处理 序列增加第四个阶段,在560-580℃持续24-200小时。
14.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将Cu包覆Nb棒形成六形横截 面的棒用于堆垛子单元。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申请主要涉及超导材料和它们的制造方法,更具体涉及在Nb3Sn 超导线材中的临界电流密度

背景技术

目前,存在两种基本的制造Nb3Sn超导线材的生产路线。最为常 用的是所谓的“路线”,这是因为它的特征在于青铜(铜-)基体 中处理的Nb单丝。青铜路线的线材是目前世界范围内Nb3Sn线材生产 主要来源。其普及的原因在于尽管需要中间退火,但生产过程相当直 接且能够适于许多大的尺寸。对于需要较高超导临界电流平的应用, 使用所谓“内锡”工艺,(称“内锡”是因为在最后的热处理步骤之 前锡与铜是分开的),因为它能在高磁场下传输数倍于青铜工艺线材 的超电流。这是因为内锡工艺允许产生具有更多锡的线材,因此能够 在最终线材的横截面上提供更多的Nb3Sn。本发明是关于Nb3Sn线材生 产的“内锡”工艺的改进。
超导线材的一个重要性能量度是临界电流密度,Jc,它定义为线 材所能传输的最大电流除以线材的横截面积(或某个限定的面积分 数)。用于表示临界电流密度的常用形式是非铜临界电流密度,其中除 以的面积是除稳定铜之外的全部面积。通过“内锡”工艺制得的Nb3Sn 超导线材(主要是Cu、Nb和Sn和/或它们合金制得的复合物)的Jc强 烈依赖于线材横截面上存在的Nb和Sn的分数。通常,线材中Nb和 Sn的分数越高,通过线束的热处理可以转变为Nb3Sn超导相的线材分 数就越高。因此,通过内锡工艺制成的高Jc的Nb3Sn线束的新式设计 包括高的Nb和Sn分数,和低的Cu含量。
尽管具有最高理论Jc的线材是仅由Nb和Sn以3∶1的化学计量原 子比制成(因为这将最大化横截面上的Nb3Sn含量并最小化非超导Cu 的分数),实际上横截面中需要一定量的Cu。在超导组件(package)或 “子单元(subelement)”中的铜具有几种作用,包括:
1.Cu使线材更容易进行处理,因为铜具有介于较硬的Nb和较软 的Sn之间的硬度水平。因此,将Cu置于单丝之间,置于Sn芯和Nb 单丝之间,和置于子单元之间以帮助拉拔过程。
2.需要少量的Cu以降低Nb和Sn转变为Nb3Sn所需的反应温度。 这对于获得导致高Jc的Nb3Sn显微结构是需要的,从设备制造的观点 也是需要的。
Cu还具有另外的作用,与本发明相关的一种作用是:
3.Nb单丝之间的铜作为Sn扩散的通道,以便允许Sn源分散到所 有子单元和所有Nb单丝中。在热处理过程中存在可被线材中所有Nb 单丝局部利用的足够的Sn,对于使Nb反应为Nb3Sn,以及获得导致高 Jc的Nb3Sn显微结构是重要的。
因此设计高电流密度的Nb3Sn线材的问题被简化成,向能够加工 和热处理产生可实际利用线束的组件中加入最优比例的Nb、Sn和Cu 组分,其中当超电流接近其临界值时所述线束电稳定(即,以便使小的 不均匀性不会导致没有上限值的超电流损失,这被称为“失超” (quench))。本发明确定了这种线材的设计和生产这种线材的方法。 尽管本发明的许多单独要素可能是现有技术或在工业中是已知的,但 本发明是所有能产生高临界电流密度的概念的唯一总结和协同整合。 一些过去的设计例如Murase的美国专利No.4,776,899中的“管工艺 (tube process)”,在扩散阻挡层中具有非常高的Sn重量%/(Sn重 量%+Cu重量%)值,而其它设计具有低LAR(见下文)的细单丝;而其它 设计已具有分布式扩散阻挡层,该分布式扩散阻挡层的定义为:各个 独立子单元周围的被铜分隔开的许多扩散阻挡层,而非包覆所有子单 元的单一扩散阻挡层;但没有人解决所有对有效性关键的问题,也没 有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种唯一性的证据在于,尽管许多这些 单独的概念可回溯至1970年代中期,始于Hashimoto的美国专利 No.3,905,839,然而本发明可典型在4.2K,12特斯拉下产生约 3000A/mm2的非铜临界电流密度,并在4.2K,15特斯拉下产生约 1700A/mm2的非铜临界电流密度,这比内锡超导线材的最初发明提高约 10倍并且比1990年代晚期的现有技术值提高约50%。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分布式扩散阻挡层子单元设计中控制下列参 数,在由内锡工艺制成的Nb3Sn超导线材中在4.2K和12T下获得 3000A/mm2范围的非铜临界电流密度:扩散阻挡层内的Sn重量%/(Sn 重量%+Cu重量%);包括扩散阻挡层的和在扩散阻挡层内的Nb∶Sn原子 比;单丝组件区域中的局部面积比;可反应的Nb扩散阻挡层;相对于 单丝半径的Nb扩散阻挡层厚度;向Nb3Sn中添加如Ti或Ta的掺杂物; 以及重堆垛和线材变细以便控制热处理阶段的最大单丝直径。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帮助定义局部面积比或LAR的单丝组件(pack)的示 意图;
图2是线材进行热处理前,依照本发明的超导线材的示意横截面 视图(不按比例);
图3是线材进行热处理前,图2线材中所使用的一个子单元的放 大横截面视图;
图4是非铜临界电流密度相对于扩散阻挡层中的Sn重量%/(Sn重 量%+Cu重量%)的曲线图;
图5是依照本发明生产的线材在4.2K和12T-16T下的非铜临界 电流密度相对于磁场的曲线图;
图6是依照本发明生产的线材在4.2K和1.8K以及20T-25T下的 工程和非铜临界电流密度相对于磁场的曲线图;
图7显示了依照本发明生产的线材在热处理之前和之后的显微照 片。

具体实施方式

关键术语的定义
对于本说明书,下面的术语应具有所述的含义:
临界电流密度-超导体的关键品质因数,它是特定的温度和磁场 下,最大测量超电流除以总线材直径。
非铜临界电流密度-由于大部分Nb3Sn线束与非超导的铜稳定剂 区域相结合,该值为了比较去掉了铜稳定剂的面积分数,以便可以在 不同铜稳定剂分数的导体之间比较超导组件区域的性能。
层临界电流密度-非铜临界电流密度的变体,该值去掉了扩散阻 挡层外侧上的稳定铜(见下文)和扩散阻挡层内部的未反应的残余青铜 相(见下文)以及孔隙空间。反应后,这使横截面积只留下Nb3Sn的量。 如果Nb3Sn相的品质较差,那么它的临界电流密度将低于相同量的高 品质Nb3Sn。本发明产生高的总临界电流密度,部分原因是因为层临界 电流密度高于以前在Nb3Sn线材中所获得的层临界电流密度。
子单元-在“分布式阻挡层”设计中,在铜管中进行重堆垛之前, 将铜包覆的Nb棒和锡源组装在Nb扩散阻挡层中。将集中在一起构成 最终重堆垛件的单元称为子单元。该重堆垛件将被拉拔成最终的线材; 子单元是最终线材的关键构件。由于理想情况下这种外部Cu管在反应 过程中是惰性的,所有的重要作用(扩散和反应)都发生在子单元内部。 因此本发明的关键特点涉及子单元中的金属面积和尺寸比例。
局部面积比或LAR-在图1中,显示了多个单丝棒10的放大“局 部区域”,所述多个单丝棒10限定了图3中子单元22的“单丝组件 区域”15。每个单丝棒10均由Nb11和Cu12构成。LAR是子单元单丝 组件区域的局部区域中Cu与Nb的面积比或体积比。它代表Nb单丝间 隔的紧密程度和Cu通道(在反应阶段为Sn扩散所必需)的宽度。由于 子单元的许多体积被Nb单丝组件区域占据,LAR的值强烈影响导体中 Nb的总分数。
LAR=Cu面积%/Nb面积%,且有Cu面积%+Nb面积%=1
扩散阻挡层内Sn重量%/(Sn重量%+Cu重量%)-内锡线材要求Sn 扩散通过Cu以与Nb反应。在此过程中形成多种青铜相,每一种都具 有特定的Sn和Cu比例。然而,当我们提到Sn重量%/(Sn重量%+Cu 重量%)时,我们指的是子单元扩散阻挡层内Sn与Sn+Cu的总的重量比, 即使它不代表真实存在的青铜相。它相反用于说明子单元内可与Nb 反应的总Sn量。
Nb∶Sn原子比-Nb与Sn的原子比。理想情况下该值是3∶1以形 成化学计量的Nb3Sn。如果希望热处理过程后剩余有额外的未反应Nb 阻挡层,那么该值需要大于3∶1。通常希望未反应的Nb阻挡层用于防 止Sn扩散到扩散阻挡层外的基体Cu中,并避免降低线材的剩余电阻 率(RRR)和稳定性。如果该值远大于3∶1,这时子单元中存在的Nb远 大于形成Nb3Sn所需的Nb,并且尽管RRR高,但在子单元中存在浪费 空间,从而降低了非Cu临界电流密度。
在本发明中,Nb3Sn线材设计参数的选择结合了导致高Jc的因素 的认识。该设计结合了在最终线材中获得高Nb3Sn分数所必需的高的 Nb和Sn分数,和小的Cu分数,但仍需满足下面列出的10个目的。 本解释(caveat)意指所述Cu(Ca)需要具有适当的分布和/或导致Nb 充分转变为高品质Nb3Sn显微结构的合金元素
因此影响Jc的线材设计的重要材料细节包括:
1.通过使用Nb或Sn的合金对Nb3Sn掺杂例如Ti和Ta的元素以 提高性能
2.包括和在子单元Nb扩散阻挡层内的Nb面积分数
3.包括子单元Nb扩散阻挡层和在该层内的Nb和Sn原子比
4.在“非铜分数”内Sn与Cu的面积比-子单元的Nb阻挡层包壳 中的Sn重量%/(Sn重量%+Cu重量%)
5.在单丝组件中Cu和Nb的面积比(局部面积比)
6.与单扩散阻挡层方法相反的分布式阻挡层(下文)方法
7.能反应形成Nb3Sn的Nb或Nb合金扩散阻挡层
8.Nb扩散阻挡层厚度与单丝直径的比,和因此在单丝和外部扩散 阻挡层之间的Nb分布(分数)
9.最终线材中Nb单丝和Nb阻挡层环的绝对尺寸
10.热处理过程中Nb单丝在富Sn环境中的溶解的最小化,以及单 丝完全转变成Nb3Sn时过度的Nb3Sn晶粒生长的最小化。
关于项目(item)1,在文献中众所周知,需要Nb合金(例如Nb-Ta、 Nb-Ti、Nb-Ta-Ti)和/或Sn合金(例如Sn-Ti、Sn-Cu)以生产最高Jc 的线束。因此,对所用的Nb和Sn合金的详细讨论在这里并不是必需 的,尽管认为Nb和Sn合金的选择也是一种重要的设计参数,但掺杂 若干例如Ta和/或Ti是获得最佳性能所必需的。
关于项目2,需要最大化子单元非铜区域中的Nb面积分数(即, Nb扩散阻挡层内部且包括该扩散阻挡层),但同时受非铜区域中需要 的Cu量和Sn量的限制。Nb分数来自于扩散阻挡层和被包封的Nb单 丝组件区域。通过将Nb和一些形式的Cu包覆层结合来制备单个的Nb 单丝。通常通过对铜包壳中Nb锭进行挤压实现,通过线材拉拔将其变 细并形成六形横截面以便于制造路线利用,但是也可以通过在圆棒 上缠绕Cu箔并组装成圆形单丝的组件来形成。组装的细节对本发明并 不重要;重要的是:包括扩散阻挡层和在该层内的Nb面积分数是指定 面积的50-65%。
对于项目3,如前文描述,子单元中理想的Nb与Sn原子比应接 近Nb3Sn的原子比,3∶1。然而,实际的考虑因素将影响该比例,当转 变为Nb3Sn时,由于阻挡层管的厚度自然发生变化,导致锡向稳定基 体中扩散。这种渗漏又会降低线材的RRR和稳定性,使得不对样品淬 火(quench)时难以获得理论临界电流。因此在实际中这个最小比例 是大约3.3∶1,但小于约3.7∶1以便最小化由未反应Nb组成的未充分 利用的线材横截面。如果其它关键参数合适,则低于3∶1的值不会妨 碍获得约3000A/mm2(4.2K,12T)的Jc,但会大大降低RRR从而使其 成为不实用的导体。该参数的理解和控制是本发明实用性的一部分。
对于项目4,扩散阻挡层内的Sn重量%/(Sn重量%+Cu重量%)是关 键参数。该值需要大于约45%,且最高约65%,但优选50-60%,以便 使Sn与Nb合金快速反应形成极高品质的Nb3Sn相。已经显示这些线 材中形成的Nb3Sn相在4.2K,12T下具有5000A/mm2的层临界电流密度, 远大于任何其它类型的Nb3Sn本体线材。对于非铜Jc,图4中清楚显 示了我们的内锡线材中扩散阻挡层内Sn重量%/(Sn重量%+Cu重量%) 的作用。尽管扩散阻挡层中高的Sn重量%/(Sn重量%+Cu重量%)值最为 重要,但如果没有观察到其它所列重要标准,也不能确保高的电流密 度。过去,扩散阻挡层内的高Sn重量%/(Sn重量%+Cu重量%)值已存在 于现有技术的具有不良结果的“管工艺”Nb3Sn中,其原因如本发明的 一部分所述。
对于项目5,需要小的局部面积比(LAR),优选0.10-0.30。最小 化LAR对于提高项目1、子单元中的Nb量十分关键。然而,LAR必须 大于0因为需要Cu作为锡的扩散网络。“管式工艺”内锡法中缺少铜 扩散网络是该工艺不能提供高Jc的原因,尽管扩散阻挡层内具有高的 Sn重量%/(Sn重量%+Cu重量%)[参见Murase]。
对于项目6,使用Nb或Nb合金的分布式阻挡层。术语“分布式 阻挡层”是指其中每个子单元都具有各自的扩散阻挡层的线束设计, 与许多锡线材中所见到的环绕整个子单元集合的扩散阻挡层相对,例 如用于ITER fusion tokamak项目的内锡设计。据我们所知,通过分 布式阻挡层方法以商业数量制成的唯一现有技术内锡线材是所谓的 “Modified Jelly Roll”,参见美国专利No.4,262,412和4,414,428。 分布式阻挡层方法允许降低子单元中的Cu分数,这会提高扩散阻挡层 中的Sn重量%/(Sn重量%+Cu重量%)。这是因为在单一阻挡层方法中, 由于实际的处理的原因,将子单元重堆垛在阻挡层中之前,子单元外 必须留有大量的铜,这又会降低Sn重量%/(Sn重量%+Cu重量%)。在本 发明中,分布式阻挡层还可以在所有子单元之间提供高导电性铜的连 续网络,从而提高电稳定性。单一阻挡层结构对于电流输运能,特 别是最高Jc水平下的电流输运能力,在电学上趋于亚稳定或不稳定。 图2中显示了分布式阻挡层的实例,其中分别具有各自的阻挡层31 的7个子单元22分布在整个横截面上。
对于项目7,作为扩散阻挡层的可反应Nb环对于最大化线材非铜 部分中的Nb含量至关重要。许多内锡线材设计的特征在于惰性的Ta 扩散阻挡层,但这会占据子单元横截面中的有用空间,如果使用Nb 合金,则该空间将转变为有用的超导体。这一解释在于可反应Nb合金 需要足够厚以便其不会全部反应,因此防止锡扩散到铜稳定剂基体中。 获得这种恰当的平衡是本发明实施的一部分。
对于项目8,Nb扩散阻挡层的厚度应充分确保在热处理的某个阶 段,单丝完全反应而阻挡层只是部分反应;在热处理中使用额外的时 间以可控方式使希望的阻挡层分数反应。然而,阻挡层不应过厚否则 该非铜区域将具有过大分数的未反应Nb,这会减小非铜Jc。优选的阻 挡层厚度与单丝半径的比应为1∶1-6∶1。阻挡层厚度与单丝之间的关 系也决定了子单元非铜部分的阻挡层分数。
对于项目9,单丝和阻挡层的绝对尺寸在确定实际热处理时间内 Nb是否将完全反应时至关重要。典型地,对于内锡热处理,在适度的 磁场中,即12-16特斯拉,较长和/或较高温度的热处理将产生较大的 Nb3Sn晶粒尺寸和减小的层临界电流密度。因此较小的Nb单丝将允许 选择热处理以便最小化完全反应的单丝中的晶粒尺寸,然而使阻挡层 不完全反应,约为50-90%。典型地,在最终的线材条件下,这种Nb 单丝直径应至少为0.5μm且不大于7μm,优选1-5μm。
对于项目10,选择适当的热处理是生产高Jc导体所需要的最后步 骤。可以选择所有适当的设计参数,但通过热处理使线材反应过度或 不足以获得小于最佳的Jc值。必须选择热处理以便使所有单丝和大部 分但非全部的扩散阻挡层反应。必须根据经验对此加以确定,因为对 于固定的线材设计,最佳热处理会随子单元的尺寸以及线材直径而变 化。基本上与线材直径无关,最初的两个过程典型为210℃持续48小 时和400℃持续48小时。需要这两个步骤以形成青铜相并引发锡在铜 基体中的扩散。如果省略这些步骤,则线材会遭受锡爆裂(bursting), 如果它们过长,富锡青铜相能溶解内部单丝环中的Nb,减少反应可用 的Nb。对于最终线材中大于约100μm的子单元,570℃持续48小时 的过程对帮助锡扩散是有益的。Nb3Sn形成步骤优选在625-725℃、长 度大约为10到大于200小时,这依赖于子单元的尺寸。需要对热处理 进行研究以建立每种线材设计的最佳热处理。
根据本发明,已发现下列参数对于在复合线材结构所包含的子单 元中产生希望的性能是有用的:扩散阻挡层中Sn重量%/(Sn重量%+Cu 重量%)至少为45%,优选50-55%;Nb∶Sn原子比等于或大于2.7但不 大于3.7,优选约3.45;LAR为0.25-0.1;分布式阻挡层设计;可反 应形成Nb3Sn的阻挡层(即,Nb或Nb合金,而不是例如纯Ta);厚度 大于图1中的Nb单丝11半径的阻挡层;添加到Nb3Sn中的诸如Ti或 Ta的掺杂物;重堆垛和线材变细的设计以便使反应阶段单丝直径大约 为3微米。需要存在所有这些参数,以便确保最终热处理后的线束具 有3000A/mm2或更大的电流密度。
在图2中,显示了线材20的示意横截面,在热处理后该线材将构 成复丝超导体。线材20并未按比例显示,但基本由堆垛在铜基体24 中的多个子单元22组成。应注意的是,在示意图中重堆垛的子单元 22形状是六角形,但在图3中为圆形。通常使用这样的形状以帮助超 导线材的组装,并使用成型金属加工模具通过线材拉伸获得该形状。 然而,子单元22可以是便于重堆垛的任何形状,这种重堆垛形状对于 获得高临界电流密度并非至关重要。图2中子单元六角形棒的数目是 7个;但该数目可以由1至大于100不等。线材20为其最终的形式; 本领域中已知的是,前体子组件与铜包裹Nb棒进行一系列重堆垛,然 后进行包括拉拔的机械加工将子组件22缩减为图1和2所示的结构。 子单元22外侧的Cu24典型为最终线材面积的20-60%,但根据应用 可以更多或更少。该值不影响子单元的临界电流密度,只影响线材的 总超电流。
图3的放大横截面中可以很好地看到单个子单元22。通常在铜包 壳34中制造子单元。为了确定子单元中的关键金属比例,只考虑包括 Nb阻挡层31和在该层内的金属比例。这被定义为子单元的非Cu部分。 子单元22包括Sn或Sn合金中心32。该合金几乎完全是Sn;它典型 包括小于1重量%的Cu,尽管其它Sn合金也是可能的。Sn合金中心 32构成子单元非铜面积的约23-27%。每个子单元22包括多个包覆在 铜12的周围层中的Nb或Nb合金单丝11,例如具有7.5重量%Ta的 Nb合金。铜35也围绕在Sn基中心32的周围。称为“LAR”的局部面 积比是Nb单丝棒区域15内,中间铜12与单丝11的比。可以看到每 个子单元22中也存在Nb或Nb合金的阻挡层31,其作用是不仅防止 Sn扩散进入子单元22之间的铜填充稳定区域34,而且使得部分反应 生成有助于临界电流密度的Nb3Sn。扩散阻挡层31中所有铜的面积总 和占子单元面积的约15-25%。
在线材20热处理的初始210℃阶段,Sn扩散到铜基体中,例如从 35处开始,形成高Sn%的青铜相。在400℃热处理阶段,Sn进一步从 35处扩散到中间铜12中。如果将线材直接加热到Nb3Sn反应阶段而没 有这些预反应过程,则锡从固体到液体的快速转变会在子单元中导致 快速的差异膨胀和锡爆裂。应注意,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是可以通过热 处理将高Nb和Sn重量%/(Sn重量%+Cu重量%)的子单元成功转变形成 大体积分数的高品质Nb3Sn。可反应扩散阻挡层中和包含Nb单丝的铜 网络中的Nb分布对于获得高Jc而不会在热处理过程中遭受Sn从子单 元爆出的线材至关重要。因此本发明消除了“管工艺”高Sn重量%/(Sn 重量%+Cu重量%)线材遭受锡爆裂的缺陷
对于大于约100μm的子单元,可以增加570℃且持续48小时的 过程以帮助锡从锡源扩散到最远的单丝。在625-725℃热处理阶段, Cu-Sn相与Nb或Nb合金单丝11快速反应。在625-725℃阶段,Nb阻 挡层31也反应从而有助于非铜临界电流密度。通过最终热处理阶段的 温度和长度可以控制阻挡层反应的程度;由于增加的反应时间最终将 导致减小的RRR,所以由最终用户在临界电流密度和RRR间进行权衡。 Nb合金单丝11和阻挡层31构成子单元面积的约55-60%。表1汇总了 生产本发明线材必需的关键参数。
表1
参数 范围 优选范围 总Nb含量 非Cu的50-65% 非Cu的55-60% 扩散阻挡层中的Sn重量 %/(Sn重量%+Cu重量%) 45-65% 50-60% 局部面积比 0.10-0.30 0.15-0.25 Nb与Sn的原子比 2.7-3.7 3.1-3.6 Nb单丝直径 0.5-7微米 1-5微米 Nb扩散阻挡层厚度 0.8-11微米 1.5-8微米 Nb的Nb阻挡层分数 20-50% 25-35%
通过下面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然而,应认为该实施例是 举例说明而并非对本发明进行限制:
实施例
在开发和改进本发明的过程中,制备几种不同的线材用于说明上 述原理。用于单丝和阻挡层的Nb合金是Nb7.5wt%Ta,使用的Sn合金 是Sn0.7wt%Cu。将线材本体加工至0.7mm或0.8mm的直径,尽管由 0.4mm-1.6mm直径制得更短长度,对应于35-195μm的子单元尺寸和 0.9-5μm的单丝尺寸。最终制得与Modified Jelly Roll工艺制得的 内锡线材一样好或更好的最终试件长度(piece length),在0.7mm和 0.8mm直径线材中通常可获得大于1km的试件长度,证明线材的提高 性能不会牺牲可加工性。所有的线材均符合表1中列出的优选参数。 图5中的曲线显示了在4.2K和12-16特斯拉的外加磁场范围下测量 的最佳线材的临界电流密度。值得注意的是,该线材Jc值在4.2K、12T 下约50%的提高跨越宽的磁场范围。在图6中显示的4.2K和1.8K以 及20-25T下的Jc和JE的曲线(工程临界电流密度,即横截面包括铜稳 定剂)显示了样品线材用于23T以上磁体的有效性,而以前认为该磁体 难以通过制备Nb3Al或高温超导体获得。在图7中显示了热处理前后 的典型样品线材的横截面显微照片。这些证明了依据本发明用于生产 3000A/mm2级材料的关键因素是可理解的、可重复的和可控制的。
尽管根据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根据本发明可以理 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对本发明进行许多变化,然而这些变化仍 在本发明提出的范围内。因此,应广泛地理解本发明,并且仅通过附 属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和主旨对本发明进行限制。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于2004年2月19日提出的美国临时申请 No.60/545,958为优先权。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矿浆密度计 2020-05-11 73
高密度插座 2020-05-11 1057
固体密度计 2020-05-12 556
高密度装置 2020-05-12 578
高密度插座 2020-05-12 729
高密度织物 2020-05-12 349
密度计 2020-05-11 899
高密度织物 2020-05-13 659
矿浆密度计 2020-05-11 27
高密度光缆 2020-05-12 137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