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单位和数量 / 密度 / 无标样测量薄膜厚度和密度的方法

无标样测量薄膜厚度和密度的方法

阅读:92发布:2021-04-14

专利汇可以提供无标样测量薄膜厚度和密度的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无标样测量 薄膜 厚度和 密度 的方法,属于材料分析技术领域。利用 X射线 以小 角 度方式入射待测薄膜样品,当入射X射线的有效穿透深度t小于薄膜厚度d时,利用X射线 荧光 分析仪检测薄膜元素所激发的X射线荧光的相对强度IF/I∞,改变入射X射线的 波长 ,可以测得不同的IF/I∞值,利用公式IF/I∞=1-e-ρd建立方程组就可解出薄膜的厚度d和密度ρ;当t大于d时,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检测基片元素所激发的X射线荧光的相对强度IT/IS,改变入射X射线的波长,可以测得不同的IT/IS值,利用公式IT/IS=e-ρd建立方程组就可解出薄膜的厚度d和密度ρ。本 发明 利用不同波长的X射线,通过解方程组来测定样品的厚度和密度,整个方法简单易实现,具有更高的 精度 和可信度。,下面是无标样测量薄膜厚度和密度的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无标样测量薄膜厚度和密度的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以下步骤:
1)、波长为λ1的X射线以一定的度θ1入射到薄膜中;
2)、若入射X射线在样品中的有效穿透深度为t,且t小于薄膜厚度d,薄膜元素被激发 的X射线荧光以角度θ2出射,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检测薄膜元素被激发的X射线荧光强 度IF1与该薄膜元素能够激发的极限荧光强度I∞1的比值IF1/I∞1;
若入射X射线在样品中的有效穿透深度为t,且t大于薄膜厚度d,基片元素被激发的X 射线荧光以角度θ2出射,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检测基片元素被激发的X射线荧光强度IT1 与该基片元素能够激发的极限荧光强度IS1的比值IT1/IS1;
3)、将波长为λ2的X射线以一定的角度θ1入射到薄膜中,并重复步骤2,得到薄膜元 素被激发的X射线荧光强度IF2与该薄膜元素能够激发的极限荧光强度I∞2的比值IF2/I∞2;或, 得到基片元素被激发的X射线荧光强度IT2与该基片元素能够激发的极限荧光强度IS2的比值 IT2/IS2;
4)、建立并解方程组:
I F 1 I 1 = 1 - e - μ F 1 ρd I F 2 I 2 = 1 - e - μ F 2 ρd I t 1 I s 1 = e - μ s 1 ρd I t 2 I s 2 = e - μ s 2 ρd
上述两个方程组中, 为波长为λ1的X射线在样品薄膜材料中的平均质量吸收系数, 为波长为λ2的X射线在样品薄膜材料中的平均质量吸收系数; 为波长为λ1的X射 线在基片材料中的平均质量吸收系数, 为波长为λ2的X射线在基片材料中的平均质量吸 收系数;以上四个系数可以通过文献或X射线荧光分析仪操作手册中查得;
通过解方程组就可以解出样品薄膜的厚度d和密度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标样测量薄膜厚度和密度的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或步 骤3)中不同波长的X射线可以通过不同的X射线管获得,也可以通过二次靶技术获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标样测量薄膜厚度和密度的方法,其特征是,θ1取值在 [0.5°~15°]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标样测量薄膜厚度和密度的方法,其特征是,当薄膜密度与 状材料近似时,可用块状材料的密度代替薄膜密度,从而只需步骤1)、2)并建立一个方 程就可以求出薄膜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标样测量薄膜厚度和密度的方法,其特征是,为了提高薄膜 厚度和密度的测试精度,可以使用尽量多的不同波长的X射线,以建立更多的方程,从而更 精确地测试薄膜的厚度和密度。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无标样测量薄膜厚度和密度的方法,属于材料分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利用X射线测量 薄膜材料厚度和密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薄膜是指利用薄膜制备技术沉积在一定基体上的厚度通常在微米量级以下的材料,不同 的薄膜材料因其不同的电化学性质而具有不同的用途;而相同材料的薄膜,因其厚度和密度 的差异而表现出电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在薄膜材料的各种应用场合,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知道 薄膜的厚度和密度(尤其是厚度),这使在薄膜生长工艺过程中如何控制薄膜生长的厚度和密 度成为一项关键技术;而控制薄膜生长的厚度和密度的基础是测量其厚度和密度。
现有测量薄膜厚度和密度的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种是具有损伤性的测量方法,如利 用椭偏仪、台阶仪等测量设备进行测量,但是该类方法因为对被测样品有破坏性而限制了其 应用;另一类方法是无损测量法,其代表是X射线荧光标样法,该类方法对被测样品没有破 坏性,测量后的样品仍然可用于制作相应的器件,因而该类方法成为测量薄膜厚度和密度的 趋势。
在介绍X射线荧光标样法测试薄膜厚度和密度方法的基本原理之前,首先介绍一下X射 线在不同材料中传输过程中质量吸收系数的计算方法。对于有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X射 线在其中传输的质量吸收系数μ/ρ为:
( μ / ρ ) t = Σ i = 1 n W i ( μ / ρ ) i
其中:(μ/ρ)i为该化合物对X射线总的质量吸收系数,Wi为化合物中第i种元素的质量份 数,(μ/ρ)i为第i种元素对X射线的质量吸收系数。
元素对不同波长的X射线的质量吸收系数为:
(μ/ρ)≈KZ4λ3
其中,k为比例常数,Z为元素的原子序数,λ为X射线波长。
X射线荧光标样法测试薄膜厚度和密度方法的基本原理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三大步骤:
一、测量特定厚度(d)和密度(ρ)的标准样品的IF/I∞。
X射线管发射的一定波长(λ)的X射线以一定的度(θ1)入射到待测样品,设X射线 在样品中的有效穿透深度为t,在薄膜t处中X射线强度衰减为:
I t = I 0 e - ( μ / ρ ) λe · ρ · t sin ( θ 1 )
式中(μ/ρ)λe是X射线被膜层的质量吸收。t处薄膜元素发射的X射线荧光以一定的角度(θ2) 进入探测器且被衰减为:
I f = I t e - ( μ / ρ ) λf · ρ · t sin ( θ 2 )
式中(μ/ρ)λf是X射线荧光在膜层中的质量吸收。
对于整个膜层而言,被激发的X射线荧光强度为IF:
I F = kI 0 · 0 d e - ( μ / ρ ) λe · ρ · t sin ( θ 1 ) · e - ( μ / ρ ) λf · ρ · t sin ( θ 2 ) dt
式中,k是比例常数,I0是X射线初始强度;d是薄膜厚度。因此方程能进一步简化成
I F = k I 0 ( 1 - e - μ ρd ) μ ρ - - - ( 1 )
式中 μ = ( μ / ρ ) λe csc θ 1 + ( μ / ρ ) λf csc θ 2 . 对于一个足够厚的薄膜材料,可以证明,能够检 测到的X射线荧光极限强度为I∞:
I = k I 0 μ ρ - - - ( 2 )
结合方程(1)和(2)我们有
I F I = 1 - e - μ ρd - - - ( 3 )
在这个方程里质量吸收系数可由文献或手册获得;IF/I∞由X射线荧光分析仪(XRF) 检测得到。
二、绘制标准样品的IF/I∞-厚度(d)或密度(ρ)的曲线图。
对于一系列已知厚度(d)和密度(ρ)的相同(相近)材料标准样品,根据上述方法测得不 同厚度(d)和密度(ρ)的相同(或相近)材料标准样品的IF/I∞,然后根据公式(3)绘制出 IF/I∞-厚度(d)或密度(ρ)的曲线图,如图1、图2所示。
三、测量待测样品的厚度或密度。
对于相同(或相近)材料的薄膜待测样品,根据步骤一测得待测样品的IF/I∞,在步 骤二中所绘制的IF/I∞-厚度(d)或密度(ρ)的曲线图上,找出对应的厚度(d)或密度(ρ),即 是待测样品的厚度或密度。
X射线荧光标样法是利用已得经验来测量待测样的厚度和密度。由于整个标样过程相当 繁冗,使得测量过程繁琐且相当费时;而且寻找厚度已知且与待测样品材料相同(或相近) 标样的过程相当困难,有时甚至根本无法实现;另外,由于通常使用的标准样品都是材, 在绘制标准样品的IF/I∞-厚度(d)或密度(ρ)的曲线图的过程中,使用了块材的密度,而实 际测量的是薄膜的密度,通常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加上整个标样过程中存在各种误差, 最终使得测量精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损伤无标样的测量薄膜厚度和密度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的X射线荧光 标样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容易实现和精度更高的特点。
本发明详细技术方案为:
无标样测量薄膜厚度和密度的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以下步骤:
1、波长为λ1的X射线以一定的角度θ1入射到薄膜中。
2、如图3所示,若入射X射线在样品中的有效穿透深度为t,且t小于薄膜厚度d,薄 膜元素被激发的X射线荧光以角度θ2出射,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检测薄膜元素被激发的 X射线荧光强度IF1与该薄膜元素能够激发的极限荧光强度I∞1的比值IF1/I∞1;
如图4所示,若入射X射线在样品中的有效穿透深度为t,且t大于薄膜厚度d,基片元 素被激发的X射线荧光以角度θ2出射,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检测基片元素被激发的X射 线荧光强度IT1与该基片元素能够激发的极限荧光强度Is1的比值IT1/Is1。
3、将波长为λ2的X射线以一定的角度θ1入射到薄膜中,并重复步骤2,得到薄膜元素 被激发的X射线荧光强度IF2与该薄膜元素能够激发的极限荧光强度I∞2的比值IF2/I∞2;或, 得到基片元素被激发的X射线荧光强度IT2与该基片元素能够激发的极限荧光强度Is2的比值 IT2/Is2。
4、建立并解方程组:
I F 1 I 1 = 1 - e - μ F 1 ρd I F 2 I 2 = 1 - e - μ F 2 ρd I t 1 I s 1 = e - μ s 1 ρd I t 2 I s 2 = e - μ s 2 ρd
上述两个方程组中, 为波长为λ1的X射线在样品薄膜材料中的平均质量吸收系数, 为波长为λ2的X射线在样品薄膜材料中的平均质量吸收系数; 为波长为λ1的X射 线在基片材料中的平均质量吸收系数, 为波长为λ2的X射线在基片材料中的平均质量吸 收系数;以上四个系数可以通过文献或X射线荧光分析仪操作手册中查得。通过解方程组就 可以解出样品薄膜的厚度d和密度ρ。
不同波长的X射线可以通过不同的X射线管获得,也可以通过二次靶技术获得。如图5 所示,X射线管所发出的一定波长的X射线经多层膜反射镜反射后轰击二次靶,二次靶在初 级X射线的轰击下激发出不同于初级X射线波长的二次X射线,通过选择二次靶的靶材就可 以获得不同波长的二次X射线。
为了尽可能检测到更多的X射线荧光,应当使X射线以较小的角度θ1入射到样品薄膜中, 但是,如果θ1太小,会给X射线荧光分析仪的探测器检测X射线荧光带来困难,故通常θ1 取值在[0.5°~15°]之间。
当薄膜密度与块状材料近似时,可用块状材料的密度代替薄膜密度从而只需步骤1、2并 建立一个方程就可以求出薄膜厚度。
为了提高薄膜厚度和密度的测试精度,可以使用尽量多的不同波长的X射线,已建立更 多的方程,从而更精确地测试薄膜的厚度和密度。
若入射X射线在薄膜中的有效穿透深度为t,且t大于薄膜厚度d,利用基片元素被激发 的X射线荧光来检测薄膜厚度和密度的基本原理如下:
如图2所示,由X射线管发射的一定波长λ的X射线以一定的角度θ1入射到待测样品, 设X射线穿过薄膜到达深度为t,可以证明,探测器所检测到的基片元素所激发的X射线荧 光强度为: I T = k I o · 0 e - ( μ / ρ ) λe ρ t sin ( θ 1 ) e - ( μ / ρ ) λf ρ t sin ( θ 2 ) e - ( μ / ρ ) λe ρ d sin ( θ 1 ) e - ( μ / ρ ) λf ρ d sin ( θ 2 ) dt , 式中 (μ/ρ)′λe和(μ/ρ)′λf分别是基片中X射线和基片元素所激发的X射线荧光的质量吸收系数, 该式可以简化为: I T = k I 0 e - μ ρd μ ρ ; 而探测器所能检测到的基片元素所激发的X射线荧光极 限强度为 I s = k I 0 μ ρ , 故探测器检测到的基片元素所激发的X射线荧光相对强度为: I T / I S = e - μ ρd .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传统方法使用单一的激发波长即激发源波长不能改变;本发明可以利用二次靶技术获得 不同波长的X射线,这样就可以通过解简单的方程组来测定样品的厚度和密度,而不是利用 通过标样获得的经验曲线再返回查找来测定,从而在很大幅度上减少了检测过程的复杂性, 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并且大大提高了测量结果的精度和可信度。
附图说明
图1X射线荧光标样法测量薄膜厚度的标准薄膜样品的IF/I∞-厚度d的经验曲线示 意图。
图2X射线荧光标样法测量薄膜密度的标准薄膜样品的IF/I∞-或密度ρ的经验曲线 示意图。
图3X射线荧光标样法测量薄膜厚度和密度的原理示意图。该图也可作为本发明所述 无标样法测试薄膜厚度和密度的原理示意图之一(X射线的有效穿透深度t小于薄膜厚度d 时,利用薄膜元素所激发的X射线荧光测试薄膜厚度和密度的示意图)。
图4本发明所述无标样法测试薄膜厚度和密度的原理示意图之二(X射线的有效穿透 深度t大于薄膜厚度d时,利用基片元素所激发的X射线荧光测试薄膜厚度和密度的示意图)。
图5X射线二次靶技术获取二次X射线的原理示意图。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高密度海绵 2020-05-12 752
一种降低密度板甲醛的生产方法 2020-05-11 127
低密度纸板 2020-05-13 438
高密度织物 2020-05-13 347
高密度光盘 2020-05-13 400
液体密度仪 2020-05-12 230
高密度光盘 2020-05-12 49
高密度织物 2020-05-12 705
高密度装置 2020-05-12 578
地板用中密度板 2020-05-11 614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