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专利权 / 接触 / 一种功率接触件及其接触片

一种功率接触件及其接触片

阅读:584发布:2021-09-18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功率接触件及其接触片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功率 接触 件及其接触片,本实用新型的接触片的基片前端一体连有两个以上的向前延伸的左右分布的前触指,所述基片后端设有 锁 定槽;所述前触指在其弯折斜片部分的内表面与弯片部分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向内凹陷的止推凹面。本实用新型的功率接触件的前后分设有锁定槽和前触指前部的止推凹面,从而在从连接器后端向前插入绝缘壳体中对应的功率接触件安装腔时,可与绝缘壳体的接触片安装腔中对应设置的前横梁和悬臂倒钩锁紧配合,实现固定,在取卸时,只需在绝缘壳体前端处经插入通道按压悬臂,即可将倒钩与功率接触件的凹槽分离实现解锁,取卸十分方便。,下面是一种功率接触件及其接触片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功率接触件的接触片,包括中部的形状扁平的基片,基片具有在与对应电路板连接时表面朝向所连电路板的底面,将基片底面朝向的方向定义为向下;所述基片还具有使用时与另一适配接触片朝向相对的内表面、朝向相背的外表面,将基片的内表面朝向的方向定义为朝内,将基片的外表面朝向的方向定义为朝外,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片前端一体连有两个以上的向前延伸的左右分布的前触指,所述处于同一基片上的相邻前触指之间留有空隙,所述基片后端均通过弯折结构一体连有向下延伸的、用于与电路板连接的两个以上的左右分布的引脚,相邻引脚之间留有空隙,所述引脚间的空隙处于基板后端设有定槽;所述前触指具有一端与基片连接、另一端朝内倾斜翘起的翘片部分,翘片部分前端连接有朝外弯曲翘起的弯片部分,弯片部分的前端连接有朝外倾斜翘起的弯折斜片部分,所述弯折斜片部分朝外翘起的趋势要小于弯片部分前端朝外翘起的趋势,从而在弯折斜片部分的内表面与弯片部分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向内凹陷的止推凹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片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最外侧的前触指、引脚的外侧面而向左、向右突出的定位翼部,处于两定位翼部前端位置处的基板的前端面上形成朝前的定位台阶面。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处于各定位翼部上的基板的左、右外侧面上分别一体凸设有尖端朝后的多个倒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翼部前端还一体连有向前延伸的、短于前触指的定位舌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翘片部分的前端具有斜板段,该斜板段朝内倾斜,但斜板段朝内倾斜的趋势要小于斜板段之前的翘片部分朝内倾斜的趋势。
6.一种功率接触件,由上下间隔设置的顶、底接触片构成,各接触片均包括中部的形状扁平的基片,各基片具有在与对应电路板连接时表面朝向所连电路板的底面,将各基片底面朝向的方向定义为向下;同时顶接触片的基片与底接触片的基片还具有朝向相对的内表面和朝向相背的外表面,将基片的内表面朝向的方向定义为朝内,将基片的外表面朝向的方向定义为朝外,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底接触片的其中至少一个接触片为如下结构:基片前端一体连有两个以上的向前延伸的左右分布的前触指,相邻前触指之间留有空隙,基片后端通过弯折结构一体连有向下延伸的、用于与电路板连接的两个以上的左右分布的引脚,相邻引脚之间留有空隙,所述引脚间的空隙处于基板后端设有锁定槽;所述前触指具有一端与基片连接、另一端朝内倾斜翘起的翘片部分,翘片部分前端连接有朝外弯曲翘起的弯片部分,弯片部分的前端连接有朝外倾斜翘起的弯折斜片部分,所述弯折斜片部分朝外翘起的趋势要小于弯片部分前端朝外翘起的趋势,从而在弯折斜片部分的内表面与弯片部分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向内凹陷的止推凹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功率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底接触片的其中至少一个接触片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最外侧的前触指、引脚的外侧面而向左、向右突出的定位翼部,处于两定位翼部前端位置处的基板的前端面上形成朝前的定位台阶面。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功率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处于各定位翼部上的基板的左、右外侧面上分别一体凸设有尖端朝后的多个倒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功率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翼部前端还一体连有向前延伸的、短于前触指的定位舌片。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功率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翘片部分的前端具有斜板段,该斜板段朝内倾斜,但斜板段朝内倾斜的趋势要小于斜板段之前的翘片部分朝内倾斜的趋势。

说明书全文

一种功率接触件及其接触片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一种可同时完成功率电流信号电流传递的矩形电连接器,包括矩形的绝缘壳体及其接触片安装腔中安装的簧片式的功率接触件和信号接触件,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 201549627的专利文献所公开的一种连接器,其功率接触件和信号接触件均采用尾部为弹性接触指、头部为弹性簧片的扁平插片,接触件头部的簧片中还开有散热长孔,该种接触件采用其中部的向外翻出的外翻弹片与连接器的接触片安装腔中对应的紧槽止推配合而紧固在一起,该种固定方式导致接触件在取卸时必须使用工具伸入连接器内部操动外翻弹片,操作困难并容易损伤接触件,而且接触件的外翻弹片加工比较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安装取卸的功率接触件,同时提供该功率接触件的接触片。
[0004] 本实用新型的接触片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功率接触件的接触片,包括中部的形状扁平的基片,基片具有在与对应电路板连接时表面朝向所连电路板的底面,将基片底面朝向的方向定义为向下;所述基片还具有使用时与另一适配接触片朝向相对的内表面、朝向相背的外表面,将基片的内表面朝向的方向定义为朝内,将基片的外表面朝向的方向定义为朝外;所述基片前端一体连有两个以上的向前延伸的左右分布的前触指,所述处于同一基片上的相邻前触指之间留有空隙,所述基片后端均通过弯折结构一体连有向下延伸的、用于与电路板连接的两个以上的左右分布的引脚,相邻引脚之间留有空隙,所述引脚间的空隙处于基板后端设有锁定槽;所述前触指具有一端与基片连接、另一端朝内倾斜翘起的翘片部分,翘片部分前端连接有朝外弯曲翘起的弯片部分,弯片部分的前端连接有朝外倾斜翘起的弯折斜片部分,所述弯折斜片部分朝外翘起的趋势要小于弯片部分前端朝外翘起的趋势,从而在弯折斜片部分的内表面与弯片部分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向内凹陷的止推凹面。
[0005] 所述基片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最外侧的前触指、引脚的外侧面而向左、向右突出的定位翼部,处于两定位翼部前端位置处的基板的前端面上形成朝前的定位台阶面。
[0006] 所述的处于各定位翼部上的基板的左、右外侧面上分别一体凸设有尖端朝后的多个倒刺。
[0007] 所述定位翼部前端还一体连有向前延伸的、短于前触指的定位舌片。 [0008] 所述各翘片部分的前端具有斜板段,该斜板段朝内倾斜,但斜板段朝内倾斜的趋势要小于斜板段之前的翘片部分朝内倾斜的趋势。
[0009] 本实用新型的功率接触件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功率接触件,由上下间隔设置的顶、底接触片构成,各接触片均包括中部的形状扁平的基片,各基片具有在与对应电路板连接时表面朝向所连电路板的底面,将各基片底面朝向的方向定义为向下;同时顶接触片的基片与底接触片的基片还具有朝向相对的内表面和朝向相背的外表面,将基片的内表面朝向的方向定义为朝内,将基片的外表面朝向的方向定义为朝外,所述顶、底接触片的其中至少一个接触片为如下结构:基片前端一体连有两个以上的向前延伸的左右分布的前触指,相邻前触指之间留有空隙,基片后端通过弯折结构一体连有向下延伸的、用于与电路板连接的两个以上的左右分布的引脚,相邻引脚之间留有空隙,所述引脚间的空隙处于基板后端设有锁定槽;所述前触指具有一端与基片连接、另一端朝内倾斜翘起的翘片部分,翘片部分前端连接有朝外弯曲翘起的弯片部分,弯片部分的前端连接有朝外倾斜翘起的弯折斜片部分,所述弯折斜片部分朝外翘起的趋势要小于弯片部分前端朝外翘起的趋势,从而在弯折斜片部分的内表面与弯片部分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向内凹陷的止推凹面。 [0010] 所述顶、底接触片的其中至少一个接触片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最外侧的前触指、引脚的外侧面而向左、向右突出的定位翼部,处于两定位翼部前端位置处的基板的前端面上形成朝前的定位台阶面。
[0011] 所述的处于各定位翼部上的基板的左、右外侧面上分别一体凸设有尖端朝后的多个倒刺。
[0012] 所述定位翼部前端还一体连有向前延伸的、短于前触指的定位舌片。 [0013] 所述各翘片部分的前端具有斜板段,该斜板段朝内倾斜,但斜板段朝内倾斜的趋势要小于斜板段之前的翘片部分朝内倾斜的趋势。
[001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功率接触件的前后分设有锁定槽和前触指前部的止推凹面,从而在从连接器后端向前插入绝缘壳体中对应的功率接触件安装腔时,可与绝缘壳体的接触片安装腔中对应设置的前横梁和悬臂倒钩锁紧配合,实现固定,在取卸时,只需在绝缘壳体前端处经插入通道按压悬臂,即可将倒钩与功率接触件的凹槽分离实现解锁,取卸十分方便。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功率接触件的实施例1的示意图;
[0016] 图2是图1中的顶接触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 图3是图2的平面示意图;
[0018] 图4是图3中A部的放大图;
[0019] 图5是图1中的底接触片的立体示意图;
[0020]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功率接触件实施例2的顶功率接触片的立体示意图;
[0021]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功率接触件实施例2的底功率接触片的立体示意图;
[0022]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矩形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9是图8的后视图;
[0024] 图10是图8中的绝缘壳体的立体图;
[0025] 图11是图10中C部的放大图;
[0026] 图12是图1中的功率接触件装入图8中的电连接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功率接触件的实施例1,该功率接触件在使用时安装在适配的矩形电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的功率接触件安装腔中,并且通过其引脚与电路板连接,该功率接触件2由一对顶、底接触片10、11构成,其中的底接触片11在使用时更靠近电路板。顶、底接触片的结构基本相同,在此对顶接触片进行详细介绍。 [0028] 顶接触片10包括中部的形状扁平的基片20,基片20具有在与对应电路板连接时表面朝向所连电路板的底面,将基片20的底面朝向的方向定义为向下,基片20的顶面的朝向则为向上,基片20前端一体连有两个向前延伸的左右分布的前触指21,所述相邻的前触指21之间留有空隙,基片20后端通过弯折结构一体连有向下延伸的、用于与电路板连接的两个左右分布的引脚22,所述相邻引脚22之间留有空隙,基片2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和对应的绝缘壳体1的功率接触件安装腔中的左右两侧的翼部插槽定位插配的定位翼部23,两定位翼部23分别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最外侧的前触指、引脚的外侧面而向左、向右突出,处于两定位翼部23前端位置处的基板20的前端面上形成朝前的定位台阶面26。以上结构使左右跨度较宽的定位翼部23插配于对应的翼部插槽中被固定时,左右总体跨度较窄的前触指和引脚不会也陷入翼部插槽中。处于各定位翼部23上的基板20的左、右外侧面上分别一体凸设有尖端朝后的多个倒刺24,所述各引脚22之间的空隙处于基板20后端设有用于与相应的矩形电连接器的功率接触件安装腔3中的倒钩311锁紧配合的锁定槽25。当顶接触片10在插装入适配电连接器的对应功率接触件安装腔时,所述翼部23导向插配于功率接触件安装腔中的翼部插槽中(在后面会有详细介绍),对顶接触片10相对于绝缘壳体1在左右和上下方向进行限位固定,所述倒刺24的尖端可刺入翼部插槽的槽壁中而利于固定。
[0029] 同时顶接触片10的基片与底接触片11的基片还具有朝向相对的内表面和朝向相背的外表面,将基片的内表面朝向的方向定义为朝内,将基片的外表面朝向的方向定义为朝外。
[0030] 顶接触片10的每个前触指21均具有一端与基片20连接、另一端朝内倾斜翘起的翘片部分211,翘片部分211的前端具有斜板段214,该斜板段214朝内倾斜,但斜板段214朝内倾斜的趋势要小于斜板段214之前的翘片部分211朝内倾斜的趋势,在图中显示为斜板段214相对于斜板段214之前的翘片部分211具有朝外倾斜趋势并具有夹B,这样实质上使得斜板段214相对于基片20底面朝内倾斜的程度变小,从而斜板段214的底面在功率接触件2与适配接触件接触并受压时可形成趋近平的、利于增大导电接触面面积的平面。翘片部分211的斜板段214的前端连接有朝外弯曲翘起的弯片部分212,弯片部分212的前端连接有相对于基片20的底面所在平面朝外倾斜翘起的弯折斜片部分213,但弯折斜片部分213朝外翘起的趋势要小于弯片部分212前端朝外翘起的趋势,从而在弯折斜片部分213的底面与弯片部分212的底面之间形成向内凹陷的弧形止推凹面215,该弧形止推凹面215与所述绝缘壳体1的前横梁32的弧形的止推凸面321吻合挡止配合。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种实施例中的斜板段214作为翘片部分211末端的延伸部分而过渡连接于翘片部分211与弯片部分212之间,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如果不追求最佳的电接触效果,也可以不设置斜板段214而将翘片部分211不弯折的直接与弯片部分212直接连接。
[0031] 所述底接触片11与顶接触片10的结构类似,其区别在于,整体上底接触片11为了适应在使用时贴近电路板的安装位置并让出容顶接触片10的引脚通过的空间,底接触片11的引脚的长度要短于顶接触片10的引脚的长度,底接触片11基片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要短于顶接触片10基片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另外,顶、底接触片的前触指结构实质上相同,但底接触片上的前触指各部分的翘起方向与所述顶接触片10各部分的翘起方向为上下对称设置,以保证顶、底接触片的结构在使用状态下以两者间所夹的平面对称而形成供适配的公接触件插入的母接触件结构。进一步的,为了在底接触片11的基片长度较短的情况下保持其定位翼部的定位稳定,底接触片11的基片两侧的定位翼部前端还一体连有向前延伸的、短于前触指的两个定位舌片111,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的定位舌片111。
[0032] 上述实施例为一种尺寸较小的小号功率接触件,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顶、底接触片的前触指和引脚的数目可以是三个以上,如图7、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功率接触件的实施例2,是一种大号功率接触件,其前触指有6个,引脚为3个,并且各引脚间设有两处锁定槽。
[0033] 如图1~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矩形电连接器的实施例,包括矩形的绝缘壳体1及其中安装的功率接触件,绝缘壳体1前端为与适配连接器对应插接的插接端,绝缘壳体1具有安装时靠近并朝向适配电路板的底面及与电路板安装位置距离最远的顶面,绝缘壳体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为左右两侧,绝缘壳体1表面设有通导流槽9。绝缘壳体1中设有多个在绝缘壳体1的长度方向分布的、用于装配功率接触件的功率接触件安装腔,在本实施例中,所装功率接触件按其尺寸分为如图6、图7所示的大号功率接触件5和如图1~图5所示的小号功率接触件2,因此根据适配接触件的尺寸大小,功率接触件安装腔分成大号功率接触件安装腔6和小号功率接触件安装腔3两种,两者的结构类似,这里主要以与上述的功率接触件的实施例中所介绍的小号功率接触件2所适配的小号功率接触件安装腔3为例进行介绍。另外,绝缘壳体1中还设有安装信号接触件7的信号接触件安装腔8,大号功率接触件安装腔6与小号功率接触件安装腔3分置于信号接触件安装腔8的左右两侧。 [0034] 每个小号功率接触件安装腔3是由靠近绝缘壳体顶、底面的位置的顶、底侧腔壁和左右侧腔壁围合而成的前后方向延伸矩形腔体,绝缘壳体1后端上于靠近小号功率接触件安装腔3的顶、底侧腔壁处分别设有用于装入对应功率接触片的安装口,小号功率接触件安装腔的左、右侧腔壁上对应各安装口处左右相对设置沿前后方向导向的、用于插接功率接触片两侧的翼部的翼部插槽35,左右相对设置的两个翼部插槽35的垂直于其导向方向的截面为开口相对的两个U形,各翼部插槽35的后端开放并与对应的安装口相通,各翼部插槽35的前端封闭而形成朝后的止推端面352,该止推端面352在使用时与相应的功率接触片实施例中的处于两定位翼部23前端位置处定位台阶面26止推配合。翼部插槽35的槽壁上还设有用于压紧相应功率接触片的翼部的凸筋351。小号功率接触件安装腔3于绝缘壳体1的前端设有供适配连接器的公接触件插入的插接口,小号功率接触件安装腔3中部设有自插接口向后延伸的插接通道6。小号功率接触件安装腔3的顶、底侧腔壁上均设有弹性悬臂31、前后方向延伸的定位凸筋33以及前后方向延伸的散热槽34,所述散热槽
34贯通绝缘壳体1的前后端;所述定位凸筋33用于支撑压紧接触片,各弹性悬臂31一体连于所在腔壁的中部并向绝缘壳体1的后端处延伸,各弹性悬臂31的末端设有朝向所述插接通道6的倒钩311。靠近绝缘体壳体1的前端处的小号功率接触件安装腔3中设有与各安装口一一对应设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横梁32,各前横梁32的后端设有用于和对应功率接触片的止推凹面215止推配合的弧形的止推凸面321,各前横梁32与小号功率接触件安装腔3的顶、底侧腔壁之间还设有容对应功率接触片的前端插进的插孔36,插孔36后端与小号功率接触件安装腔3相通并向前延伸至绝缘壳体1的前端而设有开口,使对应功率接触片的前端能在插孔36中前后移动,而且插孔36也可起到散热作用。 [0035] 另外,插接通道6向后延伸的后端贯通至绝缘壳体1后端并与所述安装口相通,形成贯通的散热结构。
[0036] 如图12所示,使用时,小号功率接触件安装腔3中前后对应设置的前横梁32和倒钩311前、后限位作用于顶接触片10上,而底接触片11也被相应的前横梁和倒钩限位。 [0037] 绝缘壳体1中的大号功率接触件安装腔6与小号功率接触件安装腔3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除了左右方向上更宽外,由于与大号功率接触件的较多的锁定槽对应,大号功率接触件安装腔6中左右并列设有更多的弹性悬臂。
[0038] 上述矩形电连接器的实施例为同时安装大、小号功率接触件以及信号接触件的电连接器,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安装一种功率接触件或三种以上的功率接触件,另外也可以仅有功率接触件而没有信号接触件。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接触器 2020-05-12 844
接触元件 2020-05-13 519
磁接触器 2020-05-13 186
用于手纹和指纹的无接触识别的系统 2020-05-12 1068
一种立式交流接触器 2020-05-11 323
用于插入式连接器的接触件 2020-05-12 2
接触线及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 2020-05-12 571
接触元件 2020-05-13 437
声波型接触检测装置 2020-05-11 482
接触器侧装式辅助接触组装配结构 2020-05-11 505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