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专利权 / 接触 / 接触件

接触

阅读:889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接触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提供一种不产生汇合的多个 电流 路径的 接触 件,其具备具有电线固定部的接触件本体、以及与接触件本体构成不同体的接触部件。接触件(20)具备:接触件本体(30)其具有供电线(W1)固定的电线固定部(39);以及接触部件(50),其与接触件本体(30)构成不同体,连接于电线(W1)并且供 配对 接触件接触。在接触件本体(30)的与接触部件(50)接触的部分设有绝缘层(40)。,下面是接触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接触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接触件本体,其具有供电线固定的电线固定部;以及接触部件,其与该接触件本体构成不同体,连接于所述电线并且供配对接触件接触,
在所述接触件本体的与所述接触部件接触的部分设有绝缘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件本体具备基部、配置在该基部前侧的固定所述接触部件的接触部件固定部、以及配置在所述基部后侧的所述电线固定部,
所述接触部件具备固定于所述接触部件固定部的固定部、以及从该固定部向后方延伸直至达到所述电线固定部的延长部,
所述电线的芯线配置在所述延长部上并通过所述电线固定部而连接于所述延长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除了所述接触件本体的与所述接触部件接触的部分以外,还设于所述电线固定部的与所述电线的芯线接触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线的芯线和所述接触部件由同种金属材料构成,并且所述接触件本体和所述接触部件由不同种金属材料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线的芯线以及所述接触部件由热电偶用的金属材料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件具备从所述固定部向前方延伸的,供所述配对接触件接触的接头状的接触部。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件固定部形成为容纳配对接触件的大致箱形,并且具备从所述接触部件固定部的上壁朝所述接触部件的所述固定部延伸的弹性接触片,
所述配对接触件容纳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弹性接触片之间并与所述固定部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线固定部由对所述电线进行压接的压接部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线固定部由弹簧夹构成。

说明书全文

接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接触件,该接触件具备具有电线固定部的接触件本体、以及与接触件本体构成不同体的接触部件。

背景技术

[0002] 在用于电连接器的接触件之中,有分体地构成具有电线固定部的接触件本体和接头(tab)等接触部件的接触件。
[0003] 一直以来,作为此种接触件,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所示的接触件。
[0004] 专利文献1所示的接触件具备具有电线固定部的接触件本体、以及与接触件本体构成不同体的接头构成的接触部件。而且,接触部件的后端部与接触件本体的前端部以能够导通的方式结合。另外,在接触件本体以及接触部件,形成有卡止部,卡止部通过相互卡止而限制接触部件相对于接触件本体向前方脱离。
[0005] 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509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该以往的专利文献1所示的将接触件用于利用热电偶温度测定之中的情况
下,存在以下问题点。
[0007] 即,存在从热电偶用的芯线流到接头的第一电流路径和从所述芯线经由接触件本体流到接头的第二电流路径。因此,使应测量的热电动势产生误差,存在使温度测定的精度降低的问题。
[0008] 因而,本发明是鉴于该以往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件,该接触件具备不产生汇合的多个电流路径的接触件本体、以及与该接触件本体构成不同体的接触部件。
[0009]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所涉及的接触件的主旨在于具备:接触件本体,其具有供电线固定的电线固定部;以及接触部件,其与该接触件本体构成不同体,连接于所述电线并且供配对接触件接触,在所述接触件本体的与所述接触部件接触的部分设有绝缘层。
[0010] 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接触件,由于在接触件本体的与接触部件接触的部分设有绝缘
层,故能够对接触部件和接触件本体进行绝缘。因此,能够提供一种不产生汇合的多个电流路径的接触件,其具备具有电线固定部的接触件本体、以及与接触件本体构成不同体的接触部件。
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利用了具备第一以及第二接触件的第一连接器以及具备第三以及第四接触件的第二连接器的温度测定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0012] 图2是将电线连接于图1中的第一接触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3] 图3是图1中的第一接触件的正面图。
[0014] 图4是图1中的第一接触件的右侧面图。但是,在图4中,示出了与第一接触件一同连接之前的电线。
[0015] 图5示出图4的第一接触件,(A)是沿着图4中的5A-5A线的截面图,(B)是沿着图4中的5B-5B线的截面图,(C)是沿着图4中的5C-5C线的截面图。
[0016] 图6是将电线连接于图1中的第一接触件的状态的平面图。
[0017] 图7是将电线连接于图1中的第一接触件的状态的右侧面图。但是,在图7中,示出绝缘筒(絶縁バレル)的单侧的紧固片在中途切断的状态。
[0018] 图8是沿着图6中的8-8线的截面图。
[0019] 图9示出图7的第一接触件,(A)是沿着图7中的9A-9A线的截面图,(B)是沿着图7中的9B-9B线的截面图。
[0020] 图10示出将图1中的第一接触件以及第二接触件容纳在壳体内的第一连接器,(A)是平面图,(B)是正面图。
[0021] 图11示出图10的第一连接器,(A)是左侧面图,(B)是沿着图10(B)中的11B-11B线的截面图。
[0022] 图12从背面侧看图10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0023] 图13是将电线连接于在图1中的第二连接器中使用的第三接触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4] 图14是在图1中的第二连接器中使用的第三接触件的平面图。
[0025] 但是,在图14中,示出了与第三接触件一同连接之前的电线。
[0026] 图15是在图1中的第二连接器中使用的第三接触件的右侧面图。但是,在图15中,示出了与第三接触件一同连接之前的电线。
[0027] 图16是沿着图14中的16-16线的截面图。
[0028] 图17示出第一接触件的变形例,(A)是立体图,(B)是沿前后方向切断的截面图。
[0029] 图18示出第三接触件的变形例,(A)是立体图,(B)是沿前后方向切断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31] 在图1中,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度测定装置的概要构成图,该温度测定装置利用具备第一以及第二接触件的第一连接器以及具备第三以及第四接触件的第二连接器。
[0032] 在此,温度测定装置S利用热电偶来测定例如半导体制造装置中的容纳有晶圆的室200内的温度。
[0033] 即,准备具有由热电偶用的金属材料构成的芯线M1的电线W1、以及具有由热电偶用的不同种金属材料构成的芯线M2的的电线W2。芯线M1的材质例如为镍铬合金(chromel),芯线M2的材质例如为镍合金(alumel)。
[0034] 而且,将电线W1的芯线M1的一端与电线W2的芯线M2的一端的接合点A配置在室200内。另外,将电线W1的芯线M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接触件20,并将电线W2的芯线M2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器1的第二接触件60。在此,第一连接器1具备多个第一接触件20以及第二接触件60、以及容纳这些第一接触件20以及第二接触件60的壳体10。
[0035] 另外,准备与前述电线W1同样的电线W11、以及与前述电线W2同样的电线W12,并将该电线W11的芯线M11的一端和电线W12的芯线12的一段连接于数据记录器300。另外,将该电线W11的芯线M1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三接触件120,并将电线W12的芯线M12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器101的第四接触件160。在此,第二连接器101具备多个第三接触件120以及第四接触件160、以及容纳这些第三接触件120以及第四接触件160的壳体110。
[0036] 而且,将第一连接器1嵌合于第二连接器101,使第一接触件20与第二接触件120接触以电连接,并使第二接触件60和第四接触件160接触以电连接。
[0037] 由此,电线W1的芯线M1和电线W11的芯线M11连接,电线W2的芯线M2和电线W12的芯线M12连接。由此,与在接合点A处产生的电动势对应地,数据记录器300检测室200内的温度,而且记录该温度。此外,在数据记录器300的维护时等之中,能够解除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状态。
[0038] 接着,参照图2至图9来详细地说明在温度测定装置S的第一连接器中使用的第一接触件20。此外,以后,在本说明书中,虽然使用表示方向的“前”、“后”、“左”、“右”、“上”、以及“下”,但是,是将图3中的左作为“左”,右作为“右”,上作为“上”,下作为“下”,将图4中的左作为“前”,右作为“后”来说明的。该方向的定义在图10至图18中也同样。
[0039] 第一接触件20具备接触件本体30、以及与接触件本体30构成不同体的接触部件50。
[0040] 接触件本体30如图2至图4所示,具备基部31、配置在基部31前侧的接触部件固定部32、以及配置在基部31后侧的电线固定部39。接触件本体30通过对与芯线M1不同种金属材料的导电性金属板(例如,不锈板)进行冲裁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
[0041] 在此,基部31如图2、图4以及图6所示,具备沿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基板部31a、从基板部31a的右缘立起的右侧壁31b、以及从基板部31a的左缘立起的左侧壁31c。
[0042] 另外,接触部件固定部32形成为接触部件50能够从前方插入的大致箱形,如图2以及图3所示,具备上壁32a、右侧壁32b、左侧壁32c、以及底板32d。底板32d如图8所示,从基部31的基板部31a向前方大致矩形平板状地延伸。另外,右侧壁32b从底板32d的右缘向上方大致矩形平板状地延伸。另外,左侧壁32c从底板32d的左缘向上方大致矩形平板状地延伸。而且,上壁32a从右侧壁32b以及左侧壁32c中的各自向内侧方向延伸并在左右方向中央部处汇合。
[0043] 而且,在右侧壁32b的前端,如图2所示,设有在接触部件50从前方插入接触部件固定部32内时,与底板32d协作以对接触部件50进行压入固定的第一压入部33a。另外,在左侧壁32c的前端,设有在接触部件50从前方插入接触部件固定部32内时,与底板32d协作以对接触部件50进行压入固定的第二压入部33b。另外,在右侧壁32b的靠后的部分,如图2所示,形成有切缺38,在左侧壁32c的靠后的部分,也形成有切缺38(参照图8)。而且,如图2以及图4所示,设有从右侧壁32b的切缺38的前缘朝内侧倾斜的第一推压部34a。另外,同样,设有从左侧壁32c的切缺38的前缘朝内侧倾斜的第二推压部34b。第一推压部34a以及第二推压部
34b在接触部件50从前方插入接触部件固定部32内之后,分别被朝内侧弯折,以从上方推压接触部件50。而且,在第一推压部34a,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一限制片35a以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设置,在第二推压部34b,如图5所示,第二限制片35b以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设置。第一限制片35a如图4所示,在第一推压部34a被向内侧弯折时进入在接触部件50形成的后述右侧的侧槽56,以限制接触部件50的向前方的移动。另外,第二限制片35b在第二推压部34b被向内侧弯折时进入在接触部件50形成的左侧的侧槽(未图示),以限制接触部件50的向前方的移动。
[0044] 另外,在接触部件固定部32的上壁32a,如图2所示,形成有卡止于后述壳体矛部(housing lance)12的卡止用开口36。另外,在接触部件固定部32的右侧壁32b以及左侧壁32c各自的下缘,一对稳定件37以朝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
[0045] 接着,电线固定部39由对电线W1进行压接的压接部构成,包括配置在前侧的芯线筒39a以及配置在后侧的绝缘筒39b。芯线筒39a如图5(B)以及图8所示,底板39a与基部31的基板部31a连续。另外,绝缘筒39b如图8所示,底板39ba与芯线筒39a的底板39aa连续。
[0046] 而且,在接触件本体30的,包含接触部件50所接触的部分的内表面整体、外表面整体以及在对导电性金属板进行冲裁时形成的剪切面整体,设有绝缘层40。在图8中,示出了在如下部分设有绝缘层40的情况:为接触部件50所接触的部分的接触部件固定部32的底板32d的上表面、基部31的基板部31a的上表面、芯线筒39a的底板39aa的上表面、绝缘筒39b的底板39ba的上表面、接触部件固定部32的底板32d的下表面、基部31的基板部31a的下表面、芯线筒39a的底板39aa的下表面、绝缘筒39b的底板39ba的下表面以及剪切面。另外,绝缘层
40由于也设置于接触件本体30的剪切面,故除了接触件本体30的与接触部件50接触的部分以外,在芯线筒39a的与芯线M1接触的部分也有设置。此外,绝缘层40是使为接触件本体30的母材不锈钢生成黑色化皮膜的结构。
[0047] 但是,若绝缘层40能够对接触件本体30和接触部件50进行绝缘,则还可以是膜、带等的粘贴、氟系树脂的涂布、基于无电解的皮膜处理、基于CVD(化学气相沉积)的皮膜处理。
[0048] 接着,接触部件50具备固定于接触部件固定部32的固定部51、从固定部51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到电线固定部39的芯线筒39a的延长部52、以及从固定部51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接头状的接触部53。接触部件50通过对由与芯线M1同种的热电偶用金属材料(例如镍铬合金)形成的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而形成。接触部件50的材料由于是与芯线M1同种的热电偶用金属材料,故是与接触件本体30的金属材料不同种的金属材料。
[0049] 接触部件50的固定部51形成为具有能够插入接触部件固定部32的右侧壁32b与左侧壁32c之间的左右宽度的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大致矩形板状。而且,在固定部51的前端,如图2所示,设有从固定部51的左右侧缘分别向左右方向突出的一对止动件54a、54b。右侧的止动件54a在将接触部件50从前方插入接触部件固定部32内时,进入在接触部件固定部32的第一压入部33a的下侧形成的开口并抵接于右侧壁32b,以限制接触部件50的前进。另外,左侧的止动件54b在将接触部件50从前方插入接触部件固定部32内时,进入在接触部件固定部32的第二压入部33b的下侧形成的开口并抵接于左侧壁32c,以限制接触部件50的前进。接触部件固定部32的第一压入部33a与底板32d协作以对右侧的止动件54a进行压入固定,第二压入部33b与底板32d协作以对左侧的止动件54b进行压入固定。另外,在固定部
51的后方部的左右侧缘,如图2所示,形成有一对侧槽56(在图2中仅图示右侧的侧槽56)。在右侧的侧槽56,如前所述,第一限制片35a进入,在左侧的侧槽,第二限制片35b进入,由此,限制接触部件50的向前方的移动。
[0050] 此外,右侧的止动件54a和左侧的止动件54b的从固定部51的左右侧缘的突出量如图2所示,左侧的止动件54b的突出量大。左侧的止动件54b与左侧壁32c相比进一步向左方向突出,以构成键合(keying)部55。另外,接触部件50的延长部52从固定部51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形成为具有能够插入基部31的右侧壁31b与左侧壁31c之间以及芯线筒39a内的左右宽度的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大致矩形板状。
[0051] 而且,接触部件50的接触部53形成为从固定部51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接头状,在将接触部件50固定于接触部件固定部32时,从接触部件固定部32突出。该接触部53被容纳于并接触母型地构成的第三接触件120(参照图13)。
[0052] 接下来,说明第一接触件20的组装方法。
[0053] 在第一接触件20的组装时,将接触部件50在将其延长部52侧作为前头的情况下插入接触件本体30的接触部件固定部32内。在该插入时,使接触部件50右侧的止动件54a进入在接触部件固定部32的第一压入部33a的下侧形成的开口,并抵接于右侧壁32b。另外,使接触部件50左侧的止动件54b进入在接触部件固定部32的第二压入部33b的下侧形成的开口,并抵接于左侧壁32c。由此,限制接触部件50的插入(向后方的移动)。此时,接触部件50的延长部52在接触件本体30的芯线筒39a的底板39aa的上侧以及基部31的基板部31a上延伸,固定部51在接触部件固定部32的底板32d上延伸。另外,接触部53从接触件本体30的接触部件固定部32向前方突出。在此,接触部件固定部32的第一压入部33a与底板32d协作以对右侧的止动件54a进行压入固定,第二压入部33b与底板32d协作以对左侧的止动件54b进行压入固定。由此,限制接触部件5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
[0054] 接着,将在接触部件固定部32形成的第一推压部34a以及第二推压部34b分别朝内侧弯折,以从上方推压接触部件50的固定部51。而且,此时,使第一限制片35a以及第二限制片35b分别进入在固定部51形成的右侧的侧槽56以及左侧的侧槽。通过第一推压部34a以及第二推压部34b从上方推压接触部件50的固定部51,与底板32d协作地限制接触部件5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另外,通过使第一限制片35a以及第二限制片35b分别进入在固定部51形成的右侧的侧槽56以及左侧的侧槽,限制接触部件50的向前方的移动。
[0055] 接着,若第一接触件20的组装完成,则如图4以及图5(B)、(C)所示,将电线W1的芯线M1配置在接触部件50的延长部52上,并且将绝缘覆盖件I1配置在绝缘筒39b内。
[0056] 而且,如图2以及图6至图9所示,利用芯线筒39a压接电线W1的芯线M1,并且利用绝缘筒39b压接电线W1的绝缘覆盖件I1。由此,在电线W1的芯线M1电连接于接触部件50的延长部52的状态下,电线W1连接于接触件本体30。
[0057] 在此,由于在接触件本体30的与接触部件50接触的部分设有绝缘层40,故能够对接触部件50和接触件本体30进行绝缘。由此,由于不产生汇合的多个电流路径,故能够高精度地测量电动势。另外,绝缘层40除了接触件本体30的与接触部件50接触的部分以外,还设于电线固定部39(芯线筒39a)的与电线W1的芯线M1接触的部分。因此,能够对接触件本体30和电线W1的芯线M1进行绝缘。
[0058] 另外,电线W1的芯线M1和接触部件50由同种热电偶用金属材料(例如,镍铬合金)构成,并且,接触件本体30和接触部件50由不同种金属材料构成。在该情况下,若接触件本体30和接触部件50以及芯线M1导通,则在接触件本体30与接触部件50以及芯线M1之间产生电动势,在作为热电偶使用的情况下,成为测定可靠性降低的原因。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触件本体30的与接触部件50接触的部分设有绝缘层40,以对接触部件50和接触件本体30进行绝缘。另外,绝缘层40除了接触件本体30的与接触部件50接触的部分以外,还设于电线固定部39(芯线筒39a)的与电线W1的芯线M1接触的部分,以对接触件本体30和电线W1的芯线M1进行绝缘。因此,在接触件本体30与接触部件50以及芯线M1之间不产生电动势,因而能够将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接触件20良好地用作热电偶用接触件。
[0059] 如上地组装的第一接触件20如图10 至图12所示,被容纳于第一连接器1的壳体10。
[0060] 在此,壳体10形成沿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成形而形成。壳体10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具备从壳体10的后表面向前方延伸的多个第一接触件容纳腔11以及第二接触件容纳腔13。多个第一接触件容纳腔11如图12所示,在壳体10的上侧部分沿左右方向以既定的间距设为一列状。另外, 多个第二接触件容纳腔13在壳体10的第一接触件容纳腔11下侧的部分沿左右方向以既定的间距设为一列状。
[0061] 而且,在各第一接触件容纳腔11的前端,如图10(B)以及图11(B)所示,形成有用于导出第一接触件20的接触部53的开口11a。另外,在各第二接触件容纳腔13的前端,同样地,形成有用于导出第二接触件60的后述接触部93的开口13a。另外,在各第一接触件容纳腔11的后端,如图12所示,形成有用于容纳各第一接触件20的键合部55的键合用凹部11b。该键合用凹部11b在形成为矩形状的第一接触件容纳腔11的接触件插入侧开口的左缘下端部以向左侧凹入的方式形成。另外,从各第一接触件容纳腔11的后端朝前方,如图12所示,形成有容纳各第一接触件20的稳定件37的一对稳定件用凹部11c。该一对稳定件用凹部11c从形成为矩形状的第一接触件容纳腔11的接触件插入侧开口的下表面的左右两端以向下方凹入的方式形成。
[0062] 另外,在各第二接触件容纳腔13的后端,如图12所示,形成有容纳各第二接触件60的后述键合部(未图示)的键合用凹部13b。该键合用凹部13b在形成为矩形状的第二接触件容纳腔13的接触件插入侧开口的右缘下端部以向右侧凹入的方式形成。另外,从各第二接触件容纳腔13的后端朝前方,如图12所示,形成有容纳各第二接触件60的后述稳定件77的一对稳定件用凹部13c。该一对稳定件用凹部13c从形成为矩形状的第二接触件容纳腔13的接触件插入侧开口的下表面的左右两端以向下方凹入的方式形成。
[0063] 另外,在各第一接触件容纳腔11,如图11(B)所示,设有对第一接触件20的卡止用开口36进行卡止的壳体矛部12。另外,在各第二接触件容纳腔13,也设有对第二接触件60的后述卡止用开口76进行卡止的壳体矛部14。
[0064] 在此,第二接触件60虽然关于基本构成与第一接触件20同样,但键合部(未图示)的位置与第一接触件20的键合部55不同。另外,第二接触件60中的接触部件90的材质与第一接触件20的接触部件50不同。
[0065] 即,第一接触件20的键合部55的接触部件50左侧的止动件54b与左侧壁32c相比进一步向左方向突出地构成。相对于此,第二接触件60的键合部与第一接触件20的键合部55相反,接触部件90右侧的止动件(未图示)与右侧壁相比向右方向突出地构成。另外,第二接触件60中的接触部件90的材质是与用热电偶用金属材料构成的芯线M2同种的热电偶用金属材料(例如,铝镍合金)。因此,和用与芯线M1同种的热电偶用金属材料(例如,镍铬合金)构成的接触部件50的材质不同。
[0066] 而且,具有芯线M2的电线W2连接于第二接触件60的接触件本体70的电线固定部,芯线M2连接于接触部件90的延长部。
[0067] 此外,在图10至图12中,符号72是第二接触件60中的接触部件固定部,符号76是第二接触件60中的卡止用开口,符号77是第二接触件60中的稳定件,符号90是第二接触件60中的接触部件,符号93是第二接触件60中的接头状的接触部。
[0068] 而且,各第一接触件20如图11(B)以及图12所示,从壳体10的后方在将接触部53作为前头的情况下插入各第一接触件容纳腔11内。若各第一接触件20插入各第一接触件容纳腔11内,则壳体矛部12被卡止于卡止用开口36,以防止各第一接触件20的脱离。在该各第一接触件20的对各第一接触件容纳腔11内的插入时,各第一接触件20的稳定件37容纳于稳定件用凹部11c内,以控制各第一接触件20的姿势。
[0069] 另外,在将各第一接触件20插入各第一接触件容纳腔11内时,键合部55容纳于键合用凹部11b。此时,若欲错误地将第一接触件20插入第二接触件容纳腔13内,则第一接触件20的键合部55抵接于壳体10的后表面。因此,阻止第一接触件20的向第二接触件容纳腔13内的插入。这是因为,容纳第二接触件60的键合部的键合用凹部13b与容纳键合部55的键合用凹部11b相反,在第二接触件容纳腔13的接触件插入侧开口的右缘下端部形成。
[0070] 而且,各第二接触件60如图11(B)以及图12所示,从壳体10的后方在将接触部93作为前头的情况下插入各第二接触件容纳腔13内。若各第二接触件60插入各第二接触件容纳腔13内,则壳体矛部14被卡止于卡止用开口76,以防止各第二接触件60的脱离。在该各第二接触件60的对各第二触件容纳腔13内的插入时,各第二接触件60的稳定件77容纳于稳定件用凹部13c内,以控制各第二接触件60的姿势。
[0071] 另外,在将各第二接触件60插入各第二接触件容纳腔13内时,键合部(未图示)容纳于键合用凹部13b。此时,若欲错误地将第二接触件60插入第一接触件容纳腔11内,则第二接触件60的键合部抵接于壳体10的后表面。因此,阻止第二接触件60的向第一接触件容纳腔11内的插入。这是因为,容纳第一接触件20的键合部55的键合用凹部11b与容纳第二接触件60的键合部的键合用凹部13b相反,在第一接触件容纳腔11的接触件插入侧开口的左缘下端部形成。
[0072] 接着,参照图13至图16说明在于第一连接器1嵌合的第二连接器101中,与第一接触件20接触的第三接触件120。
[0073] 第三接触件120构成为容纳并接触第一接触件20的接头状接触部53的母型类型,如图13所示,具备接触件本体130、以及与接触件本体130构成不同体的接触部件150。
[0074] 接触件本体130如图13所示,具备基部131、配置在基部131前侧的接触部件固定部132、以及配置在基部131后侧的电线固定部139。接触件本体130通过对与芯线M11不同种金属材料的导电性金属板(例如,不锈钢板)进行冲裁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
[0075] 在此,基部131如图13至图16所示,具备沿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基板部131a、从基板部131a的右缘立起的右侧壁131b、以及从基板部131a的左缘立起的左侧壁131c。
[0076] 另外,接触部件固定部132形成为接触部件150以及第一接触件20的接触部53能够从前方插入的大致箱形,具备上壁132a、右侧壁132b、左侧壁132c、以及底板132d。底板132d从基部131的基板部131a向前方大致矩形平板状地延伸。另外,右侧壁132b从底板132d的右缘向上方大致矩形平板状地延伸。另外,左侧壁132c从底板132d的左缘向上方大致矩形平板状地延伸。而且,上壁132a从右侧壁132b以及左侧壁132c中的各自向内侧方向延伸并在左右方向中央部处汇合,并且从右侧壁132b延伸的部分位于左侧壁132c的前侧并延伸直到达到左侧壁132c。
[0077] 另外,在上壁132a,设有朝被插入接触部件固定部132的接触部件150的固定部151向斜下方延伸的弹性接触片136。在第一接触件20与第三接触件120嵌合时,第一接触件20的接触部53容纳在接触部件150的固定部151与弹性接触片136之间并与固定部151接触。
[0078] 而且,在接触部件固定部132的右侧壁132b的前端,如图13所示,设有在接触部件150从前方插入接触部件固定部132内时,与底板132d协作以对接触部件150进行压入固定的第一压入部133a。另外,在左侧壁132c的前端,设有在接触部件150从前方插入接触部件固定部132内时,与底板132d协作以对接触部件150进行压入固定的第二压入部133b。
[0079] 另外,在接触部件固定部132的右侧壁132b的靠后的部分,如图13所示,形成有切缺138,在左侧壁132c的靠后的部分,如图16所示,也形成有切缺138。而且,如图13以及图15所示,设有从右侧壁132b的切缺138的前缘朝内侧倾斜的第一推压部134a。另外,同样地,如图16所示,设有从左侧壁132c的切缺的前缘朝内侧倾斜的第二推压部134b。
[0080] 第一推压部134a以及第二推压部134b在接触部件150插入接触部件固定部32内之后,分别被朝内侧弯折,以从上方推压接触部件150。而且,在第一推压部134a,如图15所示,第一限制片135a以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设置,在第二推压部34b,虽未图示,但第二限制片以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设置。第一限制片135a如图13以及图15所示,在第一推压部134a被向内侧弯折时进入在接触部件150形成的后述右侧的侧槽156,以限制接触部件150的向前方的移动。另外,第二限制片在第二推压部134b被向内侧弯折时进入在接触部件150形成的左侧的侧槽(未图示),以限制接触部件150的向前方的移动。
[0081] 另外,在接触部件固定部132的右侧壁132b以及左侧壁132c各自的下缘,一对稳定件137以朝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
[0082] 接着,电线固定部139与第一接触件20的电线固定部39同样,由对电线W11进行压接的压接部构成,包括配置在前侧的芯线筒139a以及配置在后侧的绝缘筒139b。芯线筒139a如图16所示,底板139aa与基部131的基板部131a连续。另外,绝缘筒139b的底板139ba与芯线筒139a的底板139aa连续。
[0083] 而且,在接触件本体130的,包含与接触部件150接触的部分的内表面整体、外表面整体以及在对导电性金属板进行冲裁时形成的剪切面整体,与第一接触件20的接触件本体30同样,设有绝缘层(未图示)。该绝缘层40也被接触件本体130的剪切面承接,故除了接触件本体130的与接触部件150接触的部分以外,在芯线筒139a的与芯线M11接触的部分也有设置。另外,由于绝缘层设于包含于接触部件150接触的部分的接触件本体130的内表面整体,故也设于与固定部151接触的弹性接触片136的面。此外,绝缘层与设于第一接触件20的接触件本体30的绝缘层40同样,是使为接触件本体130的母材的不锈钢生成黑色氧化皮膜的结构。但是,若绝缘层能够对接触件本体130和接触部件150进行绝缘,则还可以是膜、带等的粘贴、氟系树脂的涂布、基于无电解镀的皮膜处理、基于CVD的皮膜处理。
[0084] 接着,接触部件150具备固定于接触部件固定部132的固定部151、以及从固定部151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到电线固定部139的芯线筒139a的延长部152。接触部件150通过对由与芯线M11同种的热电偶用金属材料(例如镍铬合金)形成的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而形成。
接触部件150的材料由于是与芯线M11同种的热电偶用金属材料,故是与接触件本体130的金属材料不同种的金属材料。
[0085] 接触部件150的固定部151形成为具有能够插入接触部件固定部132的右侧壁132b与左侧壁132c之间的左右宽度的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大致矩形板状。而且,在固定部151的前端,如图13所示,设有从固定部151的左右侧缘分别向左右方向突出的一对止动件
154a、154b。右侧的止动件154a在将接触部件150插入接触部件固定部132内时,进入在接触部件固定部132的第一压入部133a的下侧形成的开口并抵接于右侧壁132b,以限制接触部件150的前进。另外,左侧的止动件154b在将接触部件150从前方插入接触部件固定部132内时,进入在接触部件固定部132的第二压入部133b的下侧形成的开口并抵接于左侧壁132c,以限制接触部件150的前进。接触部件固定部132的第一压入部133a与底板132d协作以对右侧的止动件154a进行压入固定,第二压入部133b与底板132d协作以对左侧的止动件154b进行压入固定。另外,在固定部151的后方部的左右侧缘,如图13所示,形成有一对侧槽156(在图13中仅图示右侧的侧槽156)。在右侧的侧槽156,如前所述,第一限制片135a进入,在左侧的侧槽,第二限制片135b进入,由此,限制接触部件150的向前方的移动。
[0086] 此外,右侧的止动件154a和左侧的止动件154b的从固定部151的左右侧缘的突出量如图13所示,右侧的止动件154a的突出量大。右侧的止动件154a与右侧壁132b相比进一步向右方向突出,以构成键合部155。
[0087] 另外,接触部件150的延长部152从固定部151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形成为具有能够插入基部131的右侧壁131b与左侧壁131c之间以及芯线筒139a内的左右宽度的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大致矩形板状。
[0088] 在如此构成的第三接触件120的组装时,将接触部件150在将其延长部152侧作为前头的情况下插入接触件本体130的接触部件固定部132内。在该插入时,使接触部件150右侧的止动件154a进入在接触部件固定部132的第一压入部133a的下侧形成的开口,并抵接于右侧壁132b。另外,使接触部件150左侧的止动件154b进入在接触部件固定部132的第二压入部133b的下侧形成的开口,并抵接于左侧壁132c。由此,限制接触部件150的插入(向后方的移动)。此时,接触部件150的延长部152在芯线筒139a的底板139aa的上侧以及基部131的基板部131a上延伸,固定部151在接触部件固定部132的底板132d上延伸。在此,接触部件固定部132的第一压入部133a与底板132d协作以对右侧的止动件154a进行压入固定,第二压入部133b与底板132d协作以对左侧的止动件154b进行压入固定。由此,限制接触部件15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
[0089] 接着,将在接触部件固定部132形成的第一推压部134a以及第二推压部134b分别朝内侧弯折,以从上方推压接触部件150的固定部151。而且,此时,使第一限制片135a以及第二限制片135b分别进入在固定部151形成的右侧的侧槽156以及左侧的侧槽。接着,在第三接触件120的组装完成之后,则如图14至图16所示,将电线W11的芯线M11配置在接触部件150的延长部152上,并且将绝缘覆盖件I11配置在绝缘筒139b内。
[0090] 而且,如图13所示,利用芯线筒139a压接电线W11的芯线M11,并且利用绝缘筒139b压接电线W11的绝缘覆盖件I11。由此,在电线W11的芯线M11电连接于接触部件150的延长部152的状态下,电线W11连接于接触件本体130。在此,由于在接触件本体130的与接触部件
150接触的部分设有绝缘层(未图示),故能够对接触部件150和接触件本体130进行绝缘。由此,由于不产生汇合的电流路径,故能够高精度地测量电动势。
[0091] 另外,绝缘层除了接触件本体130的与接触部件150接触的部分以外,还设于电线固定部139(芯线筒139a)的与电线W11的芯线M11接触的部分。因此,能够对接触件本体130和电线W11的芯线M11进行绝缘。
[0092] 另外,电线W11的芯线M11和接触部件150由同种热电偶用金属材料(例如,镍铬合金)构成,并且,接触件本体130和接触部件150由不同种金属材料构成。在该情况下,若接触件本体130和接触部件150以及芯线M11导通,则在接触件本体130与接触部件150以及芯线M11之间产生电动势,在作为热电偶使用的情况下,成为测定可靠性降低的原因。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触件本体130的与接触部件150接触的部分设有绝缘层,以对接触部件150和接触件本体130进行绝缘。另外,绝缘层除了接触件本体130的与接触部件150接触的部分以外,还设于电线固定部139(芯线筒139a)的与电线W11的芯线M11接触的部分,以对接触件本体130和电线W11的芯线M11进行绝缘。因此,在接触件本体130与接触部件150以及芯线M11之间不产生电动势,因而能够将本实施方式的第三接触件120良好地用作热电偶用接触件。
[0093] 而且,第三接触件120被容纳在第二连接器101的壳体110的第二接触件容纳腔(未图示)内。
[0094] 此外,第四接触件160被容纳在第二连接器101的壳体110的第四接触件容纳腔(未图示)内,而该第四接触件160的基本构造与第三接触件同样。但是,第四接触件160的键合部(未图示)的位置与第三接触件120的键合部155不同。
[0095] 因而,能够阻止将第三接触件120错误地插入第四接触件容纳腔内的情况,以及将第四接触件160错误地插入第三接触件容纳腔内的情况。
[0096] 另外,第四接触件160中的接触部件的材质与芯线M12的热电偶用金属材料为同种,与为芯线M11的热电偶用金属材料的第三接触件120中的接触部件150不同。
[0097] 而且,若将容纳有第一接触件20以及第二接触件60的第一连接器1与容纳有第三接触件120以及第四接触件160的第二连接器嵌合,则第一接触件20以及第三接触件120、第二接触件60以及第四接触件160电连接。由此,从接合点A朝数据记录器300,电线W1的芯线M1、第一接触件20的接触部件50、第三接触件120的接触部件150以及电线W11的芯线M11电连接。另外,从接合点A朝数据记录器300,电线W2的芯线M2、第二接触件60的接触部件90、第四接触件160的接触部件(未图示)以及电线W12的芯线M12电连接。
[0098] 此时,第一接触件20的接触件本体30与接触部件50以及芯线M1之间被绝缘。同样,第三接触件120的接触件本体130与接触部件150以及芯线M11之间被绝缘。另外,第二接触件60的接触件本体70与接触部件90以及芯线M2之间被绝缘。同样,第四接触件160的接触件本体(未图示)与接触部件(未图示)以及芯线M12之间被绝缘。
[0099] 因而,在温度测定装置S中,与在接合点A处产生的电动势对应地,数据记录器300能够可靠性高地检测室200内的温度。
[0100] 接着,参照图17(A)、(B)说明第一接触件20的变形例。在图17(A)、(B)中,有时对与图2至图9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部件附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101] 图17(A)、(B)所示的第一接触件20'与图2至图9所示的第一接触件20基本构成相同,但是电线固定部39的构成不同。
[0102] 即,图17(A)、(B)所示的第一接触件20'由弹簧夹构成,该弹簧夹由与接触件本体30分体的弹性片形成。即,电线固定部39具备沿接触件本体30的基部31的基板部31a的下表面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第一延伸部39c、以及从第一延伸部39c的前端经由第一弯曲部39d而折回,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截面山形的第二延伸部39e。另外,电线固定部39具备从第二延伸部39e的后端经由第二弯曲部39f向上方延伸的第三延伸部39g、以及从第三延伸部
39g的上方向斜前方延伸的第四延伸部39i。而且,在第三延伸部39g的第四延伸部39i侧的端部,形成有开口39h,开口39h容纳第一延伸部39c的后端、接触件本体30的基部31的基板部31a的后侧端部以及接触部件50的延长部52的后侧端部。而且,电线固定部39在第一延伸部39c的上表面与第四延伸部39i的下缘之间弹性地夹持接触件本体30的基板部31a以及延长部52的后侧端部。电线固定部39通过对具有弹簧性的金属板进行冲裁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
[0103] 在通过该由弹簧夹构成的电线固定部39连接电线W1时,抵抗电线固定部39的弹性将第二延伸部39e上推,以将延长部52的上表面与第四延伸部39i的下缘之间打开。然后,将电线W1的芯线M1插入延长部52的上表面与第四延伸部39i的下缘之间的开口39h,并解除对抗电线固定部39的弹性力的下推力。由此,在电线W1的芯线M1电连接于接触部件50的延长部52的状态下,电线W1固定于电线固定部39。
[0104] 此时,由于在接触件本体30的与接触部件50接触的部分设有绝缘层(未图示),故能够对接触部件50和接触件本体30进行绝缘。由此,由于不产生汇合的电流路径,故能够高精度地测量电动势。另外,在接触件本体30与接触部件50以及芯线M1之间不产生电动势,能够将第一接触件20'良好地用作热电偶用接触件。此外,在第四延伸部39i的下缘未设置绝缘层,与芯线M1直接接触,但电线固定部39没有与接触部件50接触的部位。因此,不形成其他的电气路径(回路),因而不会对电动势测量的精度造成影响。
[0105] 另外,参照图18(A)、(B)说明第三接触件120的变形例。在图18(A)、(B)中,有时对与图13至图16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部件附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图18(A)、(B)所示的第三接触件120'与图13至图16所示的第三接触件120基本构成相同,但是电线固定部139的构成不同。
[0106] 即,图17(A)、(B)所示的第三接触件120'的电线固定部139与图17(A)、(B)所示的电线固定部39同样,由弹簧夹构成,该弹簧夹由与接触件本体130分体的弹性片形成。即,电线固定部139具备沿接触件本体130的基板部131a的下表面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第一延伸部139c、以及从第一延伸部139c的前端经由第一弯曲部139d而折回,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截面山形的第二延伸部139e。另外,电线固定部139具备从第二延伸部139e的后端经由第二弯曲部139f向上方延伸的第三延伸部139g、以及从第三延伸部139g的上方向斜前方延伸的第四延伸部139i。而且,在第三延伸部139g的第四延伸部139i侧的端部,形成有开口139h,开口139h容纳第一延伸部139c的后端、接触件本体130的基板部131a的后侧端部以及接触部件150的延长部152的后侧端部。而且,电线固定部139在第一延伸部139c的上表面与第四延伸部139i的下缘之间弹性地夹持接触件本体130的基板部131a以及延长部152的后侧端部。
[0107] 而且,在通过由弹簧夹构成的电线固定部139连接电线W11时,与图17(A)、(B)所示的电线固定部39同样。
[0108] 此外,由于在接触件本体130的与接触部件150接触的部分设有绝缘层(未图示),故能够对接触部件150和接触件本体130进行绝缘。因此,在接触件本体130与接触部件150以及芯线M11之间不产生电动势,能够将第三接触件120良好地用作热电偶用接触件。此外,在第四延伸部39i的下缘未设置绝缘层,但与图17(A)、(B)所示的电线固定部39同样不会造成问题。
[0109]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改良。
[0110] 例如,第一接触件20、20'、第二接触件60、第三接触件120、120'以及第四接触件160还可以不用作热电偶用的接触件。
[0111] 因此,不一定需要电线W1、W11的芯线M1、M11和接触部件50、150由同种金属材料构成,并且,接触件本体30、130和接触部件50、150由不同种金属材料构成。
[0112] 另外,电线W1、W11的芯线M1、M11以及接触部件50、150不一定需要由热电偶用的金属材料构成。
[0113] 另外,在第一接触件20中(在第二接触件60、第三接触件120以及第四接触件160中也是),绝缘层40至少设于接触件本体30的接触部件50所接触的部分即可。因此,绝缘层不一定需要设置于接触件本体30的内表面整体、外表面整体以及在对导电性金属板进行冲裁时形成的剪切面整体。
[0114] 此外,虽然作为芯线M1、M11的热电偶用金属材料例示了镍铬合金,作为芯线M2、M12的热电偶用金属材料例示了铝镍合金,但它们还可以是镍铬合金、铝镍合金意外的热电偶用金属材料,例如,康(constantan)、铜、白金等。
[0115] 另外,本发明的接触件不限于热电偶用,还能够用于在单一的接触件中需要独立的两个电气路径的用途。
[0116] 符号说明1 第一连接器
10 壳体
20、20' 第1接触件(接触件)
30 接触件本体
31 基部
32 接触部件固定部
39 电线固定部
40 绝缘层
50 接触部件
51 固定部
52 延长部
53 接触部
60 第2接触件(接触件)
70 接触件本体
90 接触部件
93 接触部
101 第二连接器
110 壳体
120、120' 第3接触件(接触件)
130 接触件本体
131 基部
132 接触部件固定部
136 弹性接触片
139 电线固定部
150 接触部件
151 固定部
152 延长部
160 第4接触件(接触件)
W1、W2、W11、W12 电线
M1、M2、M11、M12 芯线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