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换热器 / 热交换器 / 制冷循环装置

制冷循环装置

阅读:1019发布:2020-05-31

专利汇可以提供制冷循环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提供一种具备能够小型化的气液 油分离器 的制冷循环装置。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包括气液油分离器(5)并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配置于 压缩机 的制冷机油的 密度 比制冷剂的液体状态下的密度大。气液油分离器(5)包括 箱体 和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配置在箱体的内部。在气液油分离器(5)的箱体上连接有制冷剂流入流出管(5d)、液体制冷剂管(5a)、气体制冷剂管(5b)、以及第一返油管(5c)。气体制冷剂管(5b)包括开口端部,该开口端部在箱体的内部位于配置有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的区域。,下面是制冷循环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及气液油分离器,供制冷剂循环,
配置于所述压缩机的制冷机油的密度比所述制冷剂的液体状态下的密度大,所述气液油分离器包括:
箱体;及
气体制冷剂分离部,所述气体制冷剂分离部配置在所述箱体的内部,在所述气液油分离器的所述箱体上连接有制冷剂流入流出管、液体制冷剂管、气体制冷剂管、以及返油管,
所述气体制冷剂管包括开口端部,该开口端部在所述箱体的内部位于配置有所述气体制冷剂分离部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设置于所述气体制冷剂管的止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设置于所述返油管的第一阀。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剂为系制冷剂,
所述制冷机油为聚亚烷基二醇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在所述制冷机油中,相对于化乙烯基与氧化丙烯基之和,所述氧化丙烯基的比例为
10%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设置于所述液体制冷剂管的第二阀,
在所述二阀中,将制冷时的开度设为全开,将制热时的开度设为比制冷时的开度小。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剂回路还包括流路切换装置、第一热交换器、膨胀阀及第二热交换器,所述压缩机包括吸入部及排出部,
所述吸入部、所述排出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分别与所述流路切换装置连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膨胀阀连接,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经由第一管路与所述流路切换装置连接,
所述制冷剂流入流出管与所述膨胀阀连接,
所述液体制冷剂管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连接,
所述返油管连接于所述吸入部,
所述气体制冷剂管与所述第一管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室外机,所述室外机至少包括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及所述压缩机;及
室内机,所述室内机至少包括所述第二热交换器,
所述气液油分离器包含于所述室外机。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旁通管路,所述旁通管路绕过所述气液油分离器而将所述膨胀阀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连结;及
第三阀,所述第三阀设置于所述旁通管路,用于控制所述旁通管路中的制冷剂量,在所述第三阀中,将制冷时的开度设为全闭,将制热时的开度设为比制冷时的开度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返油管的内径为所述制冷剂流入流出管的内径、所述液体制冷剂管的内径及所述气体制冷剂管的内径中的最小内径的20%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在所述气液油分离器中,
在所述箱体的上部连接所述制冷剂流入流出管,
在所述箱体的下部连接所述返油管及所述气体制冷剂管,
在所述箱体中的比连接有所述返油管的位置靠上方的位置连接所述液体制冷剂管,所述气体制冷剂分离部在内部包括空隙,
所述开口端部位于所述空隙。

说明书全文

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在压缩机中使用的制冷机油的密度比液体制冷剂的密度大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提出了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小的HC系的自然制冷剂并且被封入于压缩机的制冷机油的密度比上述制冷剂的液体状态下的密度高的制冷循环装置(参照日本特开平11-257805号公报(专利文献1))。在日本特开平11-257805号公报公开的制冷循环装置中,以消解压缩机内的制冷机油不足的问题和减少被封入于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量为目的而设置气液分离器,该气液分离器具有用于对排出到制冷循环中的制冷机油进行回收并向压缩机内返回的返油口。在作为气液油分离器发挥作用的该气液分离器的内部配置有浮子,该浮子为了从返油口可靠地回收制冷机油而在气液分离器的内部位于制冷机油与液体制冷剂的界面来将液体制冷剂与制冷机油分离。
[0003] 在先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578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7] 在日本特开平11-257805号公报公开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在气液油分离器的内部配置的浮子为了得到能够追随制冷机油与液体制冷剂的界面的变动的浮,该浮子需要一定程度的尺寸。而且,在日本特开平11-257805号公报公开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气液油分离器中,用于排出气体制冷剂的配管连接于气液油分离器的上侧,在比浮子靠上侧的分离器内部空间内从气体制冷剂分离液体制冷剂。因此,关于分离器内部的空间也需要一定程度的体积。因此,难以减小气液分离器的尺寸。
[0008]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作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能够小型化的气液油分离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0] 遵照本公开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及气液油分离器,供制冷剂循环。配置于压缩机的制冷机油的密度比制冷剂的液体状态下的密度大。气液油分离器包括箱体和气体制冷剂分离部。气体制冷剂分离部配置在箱体的内部。在气液油分离器的箱体上连接有制冷剂流入流出管、液体制冷剂管、气体制冷剂管、以及返油管。气体制冷剂管包括开口端部,该开口端部在箱体的内部位于配置有气体制冷剂分离部的区域。
[0011] 发明效果
[0012] 根据上述,由于能够通过气体制冷剂分离部从液体制冷剂及制冷机油中将气体制冷剂分离,而且能够将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快速地从开口端部向气体制冷剂管取入,因此,与不使用气体制冷剂分离部而在气液油分离器的内部空间中从液体制冷剂将气体制冷剂分离的情况、及从气体制冷剂分离部使气体制冷剂在箱体内部流通之后向气体制冷剂管取入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气液油分离器的箱体的尺寸。因此,可提供具备能够小型化的气液油分离器的制冷循环装置。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0014]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气液油分离组件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0015] 图3是图2的线段A-A’处的剖面示意图。
[0016]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气液油分离器的第一变形例的剖面示意图。
[0017] 图5是表示图2所示的气液油分离器的第二变形例的剖面示意图。
[0018] 图6是表示图2所示的气液油分离器的第三变形例的剖面示意图。
[0019]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0020]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0021]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0022]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气液油分离器的示意图。
[0023]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附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同一参照编号而省略其说明。而且,包括图1,在以下的附图中各结构部件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际的情况不同。此外,说明书全文表示的结构要素的方式只不过为例示,没有限定为这些记载。
[0025] 实施方式1.
[0026] <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
[0027] 图1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气液油分离组件的结构例的示意图。以下,参照图1及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
[0028] 空气调节装置具备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至少包括压缩机1及气液油分离器5。更具体而言,制冷剂回路主要包括压缩机1、作为第一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3、膨胀4、气液油分离器5、作为第二热交换器的室内热交换器6、及作为流路切换装置的四通阀2。制冷剂例如在制冷运转时,如实线的箭头31所示,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按照压缩机1、四通阀2、室外热交换器3、膨胀阀4、气液油分离器5、室内热交换器6、四通阀2的顺序流动。而且,例如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如虚线的箭头32所示按照压缩机1、四通阀2、室内热交换器6、气液油分离器5、膨胀阀4、室外热交换器3、四通阀2的顺序流动。
[0029] 压缩机1包括吸入部及排出部。四通阀2包括第一端口51、第二端口52、第三端口53及第四端口54。第一端口51与压缩机1的排出部连接。第二端口52与室外热交换器3连接。第三端口53与压缩机1的吸入部连接。第四端口54经由配管2a、6b与室内热交换器6连接。配管2a、6b是本公开中的第一管路的一例。在四通阀2中,第一端口51构成为能够在第二端口52与第四端口54之间变更连接状态。第三端口53构成为能够在第二端口52与第四端口54之间变更连接状态。
[0030] 配管1a将压缩机1的排出部与第一端口51连接。配管3a将第二端口52与室外热交换器3连接。配管2b、1b将第三端口53与压缩机1的吸入部连接。配管2a、6b将第四端口54与室内热交换器6连接。
[0031] 室外热交换器3经由配管3b与膨胀阀4连接。膨胀阀4经由配管4a及制冷剂流入流出管5d与气液油分离器5连接。在气液油分离器5连接有上述制冷剂流入流出管5d、液体制冷剂管5a、气体制冷剂管5b、以及作为返油管的第一返油管5c。室内热交换器6经由液体制冷剂管5a及配管6a与气液油分离器5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气液油分离器5的具体的结构例在后文叙述。
[0032] 气体制冷剂管5b将气液油分离器5与配管2a、6b的连接部22连接。在气体制冷剂管5b设置有止回阀7。第一返油管5c经由配管1b与压缩机1的吸入部连接。从不同的观点来说,第一返油管5c将气液油分离器5与配管1b、2b的连接部23连接。
[0033] 空气调节装置由至少包括室内热交换器的室内机200和至少包括压缩机1及室外热交换器3的室外机100构成。室外机100包括至少具有气液油分离器5的气液油分离组件50。
[0034] 为了使被封入于压缩机1内的制冷机油的密度始终大于液体状态的制冷剂的密度,优选使用HC制冷剂(例如,R290[丙烷]、R600[丁烷]等)作为制冷剂,并使用PAG油作为制冷机油。
[0035] 需要说明的是,在PAG油中,以由下述通式(1)(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式(1)中,R1、R2为数1~4的烷基,A表示由m个化乙烯基和n个氧化丙烯基构成的聚合链。)表示的醚化合物为主成分,油粘度为VG10以上且VG46以下(粘度等级ISO3448),优选为m/(m+n)≥10%。
[0036] R1-A-O R2  (1)
[0037] 此外,由于通过以m/(m+n)这样的式子表示的比率增加来使制冷机油对于制冷剂的非相溶性增加,能够削减封入制冷剂量,因此该比率(m/(m+n))优选设为50%以上。
[0038] <气液油分离器的结构>
[0039] 如图2所示,气液油分离组件50(参照图1)包括的气液油分离器5主要具备箱体、在该箱体的内部配置的罩部件61、以及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在箱体的上部连接制冷剂流入流出管5d。在箱体的下部连接第一返油管5c及气体制冷剂管5b。在箱体中,在比连接第一返油管5c的位置靠上方的位置连接液体制冷剂管5a。在箱体内部,以铅垂方向上的位置从上方起成为制冷剂流入流出管5d的开口端部、气体制冷剂管5b的开口端部、液体制冷剂管5a的开口端部、第一返油管5c的开口端部这样的顺序的方式构成气液油分离器5。液体制冷剂管5a的开口端部的位置优选如图2所示设为比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的下端靠下侧。
[0040] 为了抑制由于从液体制冷剂管5a向箱体内部流入或从箱体内部流出的制冷剂而将位于箱体下方的制冷机油卷起的情况,从气体制冷剂管5b观察时第一返油管5c配置在液体制冷剂管5a的相反侧。这样,第一返油管5c优选配置在尽量远离液体制冷剂管5a的位置。
[0041] 第一返油管5c的内径为制冷剂流入流出管5d的内径、液体制冷剂管5a的内径及气体制冷剂管5b的内径中的最小内径的20%以下。这是为了使制冷机油的循环流量比制冷剂的流量少。
[0042] 如图3所示,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在内部包括空隙64。在此,图3是图2的线段A-A’剖面处的剖面示意图。气体制冷剂管5b的开口端部位于该空隙64。
[0043] 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包括从气液油分离器5的箱体侧朝向内周侧延伸的多个突出部63。在由多个突出部63围成的区域且在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的俯视观察下的中央部形成有上述的空隙64。突出部63的剖面形状如图3所示为三形形状。突出部63随着从箱体侧朝向内周侧而其宽度变窄。从不同的观点来说,相邻的突出部63之间的间隙的宽度随着朝向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的中央部而变宽。在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中形成有多个突出部63,因此其表面积增大。这样,气液油分离器5中的气体制冷剂的分离方式可以使用所谓的表面张力分离方式。这样,通过利用在气液油分离器5的箱体内配置有凸片状的作为构造体的突出部63的表面张力分离方式的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能够削减气液油分离器5的箱体内部的体积、即箱体的内容积。
[0044] 罩部件61成为从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朝向制冷剂流入流出管5d凸出的形状。罩部件61可以为例如圆锥形状。罩部件61的外周端部可以配置于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中的与多个突出部63之间的间隙重叠的位置。
[0045] 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的结构可采用上述结构以外的任意结构。图4~图6是表示图2及图3所示的气液油分离器5的第一~第三变形例的剖面示意图。图4~图6对应于图3。参照图4~图6,说明气液油分离器5的变形例。
[0046] 如图4所示,气液油分离器5的第一变形例具备基本上与图2及图3所示的气液油分离器5同样的结构,但是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的构造与图2及图3所示的气液油分离器5不同。即,在图4所示的气液油分离器中,位于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的内周侧且面向空隙64的凸片状的作为构造体的多个突出部63不是三角形形状的剖面形状而是具有前端部63a成为平坦的梯形形状的剖面形状。在图4所示的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中,相邻的突出部63之间的间隙与图3所示的突出部63的情况同样,随着从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的内周侧接近外周侧而宽度变窄。在这样的间隙中,制冷机油及液体制冷剂在附着于突出部63的表面之后,能够被向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的外周侧引导。
[0047] 通过具有这种构造的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的气液油分离器5,也能够得到与图2及图3所示的气液油分离器5同样的效果。
[0048] 图5所示的气液油分离器5的第二变形例具备基本上与图2及图3所示的气液油分离器5同样的结构,但是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的构造与图2及图3所示的气液油分离器5不同。即,在图5所示的气液油分离器中,形成有位于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的内周侧且面向空隙64的凸片状的作为构造体的多个板状的突出部65。如图5所示,突出部65的剖面形状为四边形形状。需要说明的是,突出部65也可以形成为沿着与图5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即铅垂方向延伸。
[0049] 图6所示的气液油分离器5的第三变形例具备基本上与图5所示的气液油分离器5同样的结构,但是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的构造与图5所示的气液油分离器5不同。即,在图6所示的气液油分离器中,形成有在表面形成了多个突起部66的多个突出部65作为位于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的内周侧且面向空隙64的凸片状的构造体。突出部65包括:从气液油分离器的箱体的外周侧向内周侧延伸的板状部;以及在沿箱体的内壁的周向上从板状部突出的突起部66。面向空隙64的突出部65的前端部成为剖面为三角形形状的角部。突起部66的剖面形状也成为三角形形状。需要说明的是,突起部66的剖面形状也可以为三角形形状以外的任意形状。
[0050] 通过具有图4~图6所示那样的构造的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的气液油分离器5,也能够得到与图2及图3所示的气液油分离器5同样的效果。
[0051] <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
[0052] 以下说明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机的动作。
[0053] 制冷运转时:
[0054] 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制冷剂如图1的实线箭头31所示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具体而言,制冷剂由压缩机1向四通阀2流入,从该四通阀2向室外热交换器3流入。在室外热交换器3中,制冷剂冷凝液化。液化了的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3向膨胀阀4流入。需要说明的是,四通阀2中的第一端口51~第四端口54的连接状态成为实线所示的状态。制冷剂在膨胀阀4中气液二相化。该制冷剂从膨胀阀4经由制冷剂流入流出管5d向气液油分离器5流入。
[0055] 在气液油分离器5中,在图2所示的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将气体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分离。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从气体制冷剂管5b的开口端部向气体制冷剂管5b内流入。在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中分离了气体制冷剂后的液体制冷剂流向气液油分离器5的箱体的下部并蓄积。在此,虽然成为在液体制冷剂中混入有制冷机油的状态,但是在箱体的下部,由于制冷机油与液体制冷剂的密度差,制冷机油从液体制冷剂分离。由于制冷机油的密度比液体制冷剂的密度大,因此制冷机油积存于气液油分离器5的箱体的最下部。制冷机油向在箱体的下部连接的第一返油管5c流入。
[0056] 在气液油分离器5的箱体的下部配置于制冷机油上的分离后的液体制冷剂向液体制冷剂管5a流入。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制冷剂管5a及配管6a向室内热交换器6流入。在室内热交换器6中,液体制冷剂蒸发,成为气体制冷剂。气体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6经由配管6b、2a向四通阀流入。而且,气体制冷剂也从气液油分离器5经由气体制冷剂管5b及配管2a向四通阀流入。流入到四通阀2的气体制冷剂从四通阀2经由配管2b、1b返回压缩机1。另一方面,在气液油分离器5中分离、回收的制冷机油经由第一返油管5c及配管1b向压缩机1的吸入部传送。这样,实施制冷运转。
[0057] 制热运转时:
[0058] 在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制冷剂如图1的虚线箭头32所示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具体而言,制冷剂由压缩机1向四通阀2流入,从该四通阀2向室内热交换器6流入。四通阀2的第一端口51~第四端口54的连接状态成为由虚线所示的状态。在室内热交换器6中,制冷剂冷凝液化。液化了的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6经由配管6a、液体制冷剂管5a向气液油分离器5流入。制冷剂从气液油分离器5经由制冷剂流入流出管5d向膨胀阀4流入。需要说明的是,在气体制冷剂管5b中,为了避免液体制冷剂从气液油分离器5朝向连接部22流动而设有未图示的开闭阀等开闭机构。在膨胀阀4中,制冷剂气液二相化。该制冷剂从膨胀阀4向室外热交换器3流入。在室外热交换器3中,液体制冷剂蒸发,成为气体制冷剂。该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3向四通阀2流入。制冷剂从四通阀2经由配管2b、1b返回压缩机1。而且,在气液油分离器5分离后的制冷机油经由第一返油管5c及作为压缩机吸入管的配管1b,返回压缩机。
[0059] <作用效果>
[0060] 遵照本公开的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压缩机1及气液油分离器5,具备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配置于压缩机1的制冷机油的密度比制冷剂的液体状态下的密度大。气液油分离器5包括箱体和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配置在箱体的内部。在气液油分离器5的箱体连接有制冷剂流入流出管5d、液体制冷剂管5a、气体制冷剂管5b、以及作为返油管的一例的第一返油管5c。气体制冷剂管5b包括开口端部,该开口端部在箱体的内部位于配置有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的区域。
[0061] 这样的话,通过在气液油分离器5的箱体内部配置的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能够将气体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及制冷机油分离,因此与不使用该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而在气液油分离器5的内部空间将气体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分离的情况、及从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使气体制冷剂在箱体内部流通之后向气体制冷剂管5b取入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气液油分离器5的箱体的尺寸。因此,可提供一种具备能够小型化的气液油分离器5的空气调节装置。
[0062] 另外,由于使用气液分离器与油分离器成为一体的气液油分离器5,因此与分别使用气液分离器和油分离器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该分离器的合计内容积。其结果是,能够削减被封入到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
[0063] 另外,由于在气液油分离器5连接有第一返油管5c,因此能够减少向作为蒸发器的室外热交换器3或室内热交换器6流入的制冷机油的量。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因制冷机油向热交换器流入并且制冷机油覆盖该热交换器的传热管壁面而引起的传热性能的下降。而且,通过抑制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的下降,能够减少冷凝压力的上升。因此,能够减少供二相制冷剂通过的配管的压损而减少压缩机输入,因此能够提高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系数(成績係数,COP)。
[0064]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中,制冷剂回路还包括作为流路切换装置的一例的四通阀2、作为第一热交换器的一例的室外热交换器3、膨胀阀4、作为第二热交换器的一例的室内热交换器6。压缩机1包括吸入部及排出部。吸入部、排出部、室外热交换器3分别与四通阀2连接。室外热交换器3连接于膨胀阀4。室外热交换器6经由作为第一管路的一例的配管6b、2a与四通阀2连接。制冷剂流入流出管5d与膨胀阀4连接。液体制冷剂管5a与室内热交换器6连接。第一返油管5c连接于吸入部。气体制冷剂管5b与配管6b、2a连接。
[0065] 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在气液油分离器5中分离出的制冷机油经由第一返油管5c向压缩机1送回,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该压缩机1中的制冷机油量的减少。而且,在上述的结构中,例如在制冷运转时,在膨胀阀4的制冷剂流出侧与配管6a的流入之间设置有气液油分离器5,该配管6a作为将室外机100与室内机200连接的液体连接配管发挥功能。而且,气体制冷剂管5b连接于将四通阀2与室外热交换器6连接的配管6b、2a,由此,能够通过压力差将气体制冷剂向压缩机1的吸入侧排出。因此,能够增加向液体制冷剂管5a流入的制冷剂中的液体制冷剂量的比例。其结果是,能够减少配管6a和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6中的配管内的压力损失。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作用效果在制热运转时也能得到。
[0066]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中,四通阀2包括第一端口51~第四端口54。第一端口51与压缩机1的排出部连接。第二端口52与室外热交换器3连接。第三端口53与压缩机1的吸入部连接。第四端口54经由作为上述第一管路的一例的配管6b、2a与室内热交换器6连接。在四通阀2中,第一端口51构成为能够在第二端口52与第四端口54之间变更连接状态。第三端口53构成为能够在第二端口52与第四端口54之间变更连接状态。
[0067] 在该情况下,通过切换四通阀2的连接状态,能够将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状态在制冷状态与制热状态之间变更。
[0068] 上述空气调节装置具备设置于气体制冷剂管5b的止回阀7。在该情况下,在气体制冷剂管5b中通过止回阀7能够防止气体制冷剂向气液油分离器5侧逆流。
[0069] 上述空气调节装置具备至少包括室外热交换器3及压缩机1的室外机100和至少包括室内热交换器6的室内机200。气液油分离器5包含于室外机100。在该情况下,将气液油分离器5与压缩机1同样地设置于室外机100,因此与将该气液油分离器5配置于室内机200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第一返油管5c的长度。其结果是,与将气液油分离器5配置于室内机200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在空气调节装置中使用的制冷机油的量。从不同的观点来说,通过将包括气液油分离器5的气液油分离组件50配置在室外机100内或其附近,不用较大地变更现行的室外机100的结构就能够抑制制冷剂量的增加并减少压力损失。而且,能够抑制室外热交换器3及室内热交换器6的性能下降。
[0070]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中,制冷剂为系制冷剂。制冷机油为聚亚烷基二醇油(PAG油)。在该情况下,能够降低制冷机油对于制冷剂的溶解性,因此能够抑制被封入于空气调节装置内的制冷剂量的增加。
[0071]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中,在制冷机油中,相对于氧化乙烯基与氧化丙烯基之和,该氧化丙烯基的比例为10%以上。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少制冷机油对于制冷剂的溶解性。而且,从不同的观点来说,能够使制冷机油对于制冷剂的非相溶性增加。因此,能够削减被封入于空气调节装置内部的制冷剂量。
[0072]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中,第一返油管5c的内径为制冷剂流入流出管5d的内径、液体制冷剂管5a的内径及气体制冷剂管5b的内径中的最小内径的20%以下。在此,制冷机油的循环流量比制冷剂的流量小,因此如上所述能够使第一返油管5c的内径相对性地比其他管的内径减小。
[0073]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中,在气液油分离器5的箱体的上部连接制冷剂流入流出管5d。在箱体的下部连接第一返油管5c及气体制冷剂管5b。在箱体中的比连接有第一返油管
5c的位置靠上方的位置连接液体制冷剂管5a。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在内部包括空隙64。气体制冷剂管5b的开口端部位于空隙64。
[0074] 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在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中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从开口端部立即向气体制冷剂管5b取入,因此与使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2以外的箱体内部向开口端部流入的结构相比,能够使气液油分离器5更加小型化。
[0075] 实施方式2.
[0076] <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
[0077] 图7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图7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基本上与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同样的结构,但是在第一返油管5c设置有第一阀15这一点与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不同。第一阀15控制在第一返油管5c中流通的制冷机油的流量。
[0078] <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
[0079] 图7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下的动作基本上与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同样。但是,通过变更第一阀15的开度,能够调整经由第一返油管5c从气液油分离器5向压缩机1返回的制冷机油的流量(返油量)。
[0080] <作用效果>
[0081] 上述空气调节装置能够得到基本上与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同样的效果。此外,通过设置于第一返油管5c的第一阀15,能够调整向压缩机1的返油量,因此能够确保压缩机1的性能。
[0082] 实施方式3.
[0083] <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
[0084] 图8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图8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基本上与图7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同样的结构,但是在液体制冷剂管5a设置有第二阀11这一点与图7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不同。第二阀11控制在液体制冷剂管5a中流通的制冷剂的流量。
[0085] <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
[0086] 图8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下的动作基本上与图7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同样。但是,在制冷运转时,将第二阀11的开度设为全开。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转时,将第二阀11的开度设为比制冷运转时小。
[0087] <作用效果>
[0088] 上述空气调节装置具备设置于液体制冷剂管5a的第二阀11。第二阀11构成为,将制冷时的开度设为全开,并将制热时的开度设为比制冷时的开度小。在该情况下,在制热时通过变更第二阀11的开度能够调整从液体制冷剂管5a向气液油分离器5流入的液体制冷剂量。
[0089] 在图8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中,能够得到基本上与图7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同样的效果。此外,通过使第二阀11的开度变化,能够调整向气液油分离器5流入或从气液油分离器5流出的制冷剂量。因此,能够抑制下述问题的发生:从液体制冷剂管5a向气液油分离器5流入的液体制冷剂的流量过多而在气液油分离器5内部由于液体制冷剂的流动将制冷机油卷起到液体制冷剂中。因此,能够抑制制冷机油向热交换器流入,减少制冷机油覆盖热交换器的传热管壁面而引起的传热性能的下降。
[0090] 实施方式4.
[0091] <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
[0092] 图9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气液油分离器5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9对应于图2,示出气液油分离组件的结构。图9及图10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基本上与图8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同样的结构,但是设置有作为旁通回路的配管12a、12b和第三阀12这一点与图8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不同。配管12a在连接部24处与配管4a连接。配管12b在连接部21处与配管6a连接。第三阀12配置于配管12a与配管12b的连接部。第三阀12控制在作为旁通管路的配管12a、12b中流通的制冷剂的流量。
[0093]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0所示,止回阀7、第二阀11、第三阀12配置在包括气液油分离器5的室外机100的内部,更具体而言配置在气液油分离组件50的内部。而且,作为旁通管路的配管12a、12b优选相对于液体制冷剂管5a而位于铅垂方向上的上方。
[0094] <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
[0095] 图9及图10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下的动作基本上与图7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同样。但是,在制冷运转时,将第三阀12的开度设为全闭。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转时,将第三阀12的开度设为比制冷运转时大。
[0096] 在制热运转时,从室内热交换器6经由配管6a流出的制冷剂向液体制冷剂管5a及作为旁通回路的配管12a、12b分支。包含大量制冷机油及液体制冷剂的二相制冷剂向液体制冷剂管5a流入。另一方面,包含大量气相的二相制冷剂向配置于液体制冷剂管5a的上方的配管12a、12b流入。通过使第二阀11及第三阀12的开度变化来调整向气液油分离器5流入的制冷剂量,在气液油分离器5内进行制冷剂与制冷机油的分离。
[0097] <作用效果>
[0098] 上述空气调节装置具备作为旁通管路的配管12a、12b和第三阀12。配管12a、12b绕过气液油分离器5而将膨胀阀4与室内热交换器6连结。第三阀12设置于配管12a、12b,控制该配管12a、12b中的制冷剂量。第三阀12构成为,将制冷时的开度设为全闭,将制热时的开度设为比制冷时的开度大。
[0099] 在图9及图10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中,能够得到基本上与图8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同样的效果。此外,在制冷时能够从膨胀阀4经由气液油分离器5将全部的制冷剂向室内热交换器6传送。而且,在制热时,通过变更第三阀12的开度,能够调整从室内热交换器6向气液油分离器5及作为旁通管路的配管12a、12b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平衡。
[0100] 从不同的观点来说,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通过使第三阀12的开度变化来调整向气液油分离器5流入或从气液油分离器5流出的制冷剂量,与实施方式3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气液油分离器5的底部的制冷机油的卷起。通过抑制制冷机油的卷起,能够促进气液油分离器5中的制冷剂与制冷机油的分离。而且,能够抑制制冷机油向热交换器流入,减少制冷机油覆盖热交换器的传热管壁面而引起的传热性能的下降。其结果是,能够减少热交换器中的冷凝压力的上升。
[0101] 实施方式5.
[0102] <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
[0103] 图11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图1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基本上与图9及图1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同样的结构,但是还具备油分离器8这一点与图9及图10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不同。油分离器8设置在压缩机1的排出部与四通阀2之间的配管路径上。具体而言,油分离器8经由配管8a与四通阀2连接。而且,油分离器8经由配管1a与压缩机1的排出部连接。在油分离器8连接有第二返油管8c。第二返油管8c连接于第四阀18。第四阀18经由配管18a与压缩机1的吸入部连接。具体而言,第四阀18经由配管18a与配管1b的连接部25连接。油分离器8在从压缩机1流入的制冷剂中将制冷机油分离。油分离器8的结构可以采用任意的结构。
[0104] <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
[0105] 图1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下的动作基本上与图9及图10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同样。但是,在油分离器8中,无论是制冷运转还是制热运转,都能够从制冷剂中将制冷机油分离,经由配管8c、18a使制冷机油向压缩机1返回。需要说明的是,第四阀18调整从油分离器8向压缩机1的制冷机油的流量。
[0106] <作用效果>
[0107] 图1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配置在压缩机1与四通阀2之间的油分离器8。图1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能得到与图9及图10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同样的效果,并能够使用油分离器8在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中将制冷机油分离。因此,能够减少向热交换器流入的制冷机油的量。
[0108] 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方面为例示而不受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书公开,并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0109] 附图标记说明
[0110] 1压缩机,1a、1b、2a、2b、3a、3b、4a、6a、6b、8a、8c、12a、12b、18a配管,2四通阀,3室外热交换器,4膨胀阀,5气液油分离器,5a液体制冷剂管,5b气体制冷剂管,5c第一返油管,5d制冷剂流入流出管,6室内热交换器,7止回阀,8油分离器,8c第二返油管,11第二阀,12第三阀,15第一阀,18第四阀,21、22、23、24、25连接部,31实线箭头,32虚线箭头,50气液油分离组件,51第一端口,52第二端口,53第三端口,54第四端口,61罩部件,62气体制冷剂分离部,63、65突出部,63a前端部,64空隙,66突起部,100室外机,200室内机。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