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生产石墨导热膜的聚酰亚胺薄膜固定模具。
背景技术
石墨导热膜,其生产工艺主要包括聚酰亚胺薄膜分切并
叠加在固定模具内、
氯化钠溶液浸泡、
碳化、
石墨化以及压延这五个步骤,其中固定模具内安放聚酰亚胺薄膜,用于在浸泡和碳化步骤中移动,碳化完成后取出聚酰亚胺薄膜,但是现有的固定模具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聚酰亚胺薄膜在碳化时产生的焦油不易从固定模具中流出挥发;
第二、固定模具本身结构强度不足且不方便拆装。
专利公开号为CN106273093A,公开日为2017.01.04的中国
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高效热交换成型模具及其应用方法,包括具有成型型腔的模具基体,所述模具基体内型腔的外表层为具有高导热系数使成
型材料与膜层的温差减少的超导热膜层,所述超导热膜层与模具基体之间还设有
隔热功能的隔热膜层。
但是该发明专利中的成型模具存在结构强度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生产石墨导热膜的聚酰亚胺薄膜固定模具,其能通过在端板上设置侧板、紧固孔、螺接管、开孔、夹持槽、矩形槽以及卡合夹紧单元的方式,达到固定模具方便开合拆装使用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固定模具拆装操作方便快捷,多重组装结构
稳定性高,组装结构中磁
铁吸引部位在高温碳化后自动失效、方便聚酰亚胺薄膜取出操作,碳化过程中焦油容易排出挥发,以及适用于聚酰亚胺薄膜进行氯化钠溶液浸泡和碳化操作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生产石墨导热膜的聚酰亚胺薄膜固定模具,包括两个端板,两端分别抵在两个所述端板上且首尾相连围成矩形框体的四个侧板,两端分别对接两个所述端板上紧固孔的螺接管,以及设置在所述端板以及侧板上并用于碳化时焦油流出挥发的开孔。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螺接管两端内环面上设有
螺纹段,
螺栓穿过所述紧固孔并螺接设置在所述螺纹段上,所述侧板外侧至少设有一个所述螺接管。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端板外侧面侧边
位置处设有用于夹持搬运的夹持槽。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端板相对内侧面上设有用于卡合固定四个所述侧板的矩形槽。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侧板上设有穿过所述开孔并用于在所述侧板上拉紧固定所述螺接管的卡合夹紧单元。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卡合夹紧单元包括卡合设置在所述螺接管外环面上的卡合环,穿过所述开孔且外侧端螺接设置在环体槽上的螺杆,以及螺接设置在所述螺杆内侧端上的紧固
螺母。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卡合夹紧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侧板内侧面上的螺母槽。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卡合夹紧单元还包括粘接设置在所述卡合环内环面上并通过在所述聚酰亚胺薄膜高温碳化过程中受热消磁进而打开所述侧板、取出所述聚酰亚胺薄膜以进行后续石墨化操作的弧形永
磁铁块,以及粘接设置在所述螺接管内环面上并用于在所述聚酰亚胺薄膜进行氯化钠溶液浸泡时通过与所述弧形永磁铁块进行磁
力吸引固定方式以用于安装所述侧板的永磁铁环。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卡合夹紧单元还包括粘接设置在所述螺接管内环面上且位于所述永磁铁环两侧位置处的
支撑环,所述支撑环靠近所述螺接管两侧开口位置处设有所述螺纹段。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螺接管上设有1-2个所述卡合夹紧单元。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端板上设置侧板、紧固孔、螺接管、开孔、夹持槽、矩形槽以及卡合夹紧单元的方式,达到固定模具方便开合拆装使用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固定模具拆装操作方便快捷,多重组装结构稳定性高,组装结构中磁铁吸引部位在高温碳化后自动失效、方便聚酰亚胺薄膜取出操作,碳化过程中焦油容易排出挥发,以及适用于聚酰亚胺薄膜进行氯化钠溶液浸泡和碳化操作的优点。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侧板以及矩形槽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卡合夹紧单元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永磁铁环以及支撑环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
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
实施例:如附图1、2、3以及附图4所示,一种用于生产石墨导热膜的聚酰亚胺薄膜固定模具,包括两个端板1,两端分别抵在两个所述端板1上且首尾相连围成矩形框体的四个侧板2,两端分别对接两个所述端板1上紧固孔3的螺接管4,以及设置在所述端板1以及侧板2上并用于碳化时焦油流出挥发的开孔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模具在所述聚酰亚胺薄膜需要浸泡氯化钠溶液以用于在膜与膜之间形成分隔用氯化钠粉末前,组装完成,夹持后浸没在氯化钠溶液中,并在碳化后打开所述固定模具、取出石墨导热膜的半成品,以进行接下来的石墨化操作,因此这就需要所述固定模具兼具安装时稳定性高,拆装时又简单方便的双重优点。
此外,两个所述端板1与四个所述侧板2用于围成安放所述聚酰亚胺薄膜的固定腔体,而所述螺接管4两端在所述紧固孔3上螺接固定,用于在所述侧板2两端夹紧所述端板1,而所述开孔5用于碳化时焦油流出挥发,避免焦油附着在聚酰亚胺薄膜上以降低了最终的石墨导热膜纯净度。
所述螺接管4两端内环面上设有螺纹段9,螺栓穿过所述紧固孔3并螺接设置在所述螺纹段上,所述侧板2外侧至少设有一个所述螺接管4。
在本实施例中,螺栓在所述螺纹段9上旋紧,所述端板1就被固定在所述螺接管4上,且夹紧所述侧板2,使得所述侧板2具有一个初步的防解体分离效果。
所述端板1外侧面侧边位置处设有用于夹持搬运的夹持槽6。所述端板1相对内侧面上设有用于卡合固定四个所述侧板2的矩形槽7。
在本实施例中,四个所述侧板2头尾相连,围成一个截面为矩形环的框体,卡合设置在两侧的所述矩形槽7上,进一步提高四个所述侧板2的安装稳定性,而所述夹持槽6用于夹持搬运整个所述固定模具。
此外,本实施例中采用四个所述侧板2围成一个矩形框体的方式,而不是直接的完整框体,目的是方便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叠放,避免所述聚酰亚胺薄膜深入到框体内部安放的方式,而直接采取简单叠放后四个所述侧板2再插在所述矩形槽7上以围住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堆的方式,避免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在深入安放时出现磕碰的情况。
所述侧板2上设有穿过所述开孔5并用于在所述侧板2上拉紧固定所述螺接管4的卡合夹紧单元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螺接管4用于轴向固定四个所述侧板2,所述矩形槽7用于初步环向固定四个所述侧板2,而所述卡合夹紧单元8用于配合所述矩形槽7,提高所述侧板2的环向抗冲击能力,避免所述侧板2环向磕碰后容易向内折断。
所述卡合夹紧单元8包括卡合设置在所述螺接管4外环面上的卡合环801,穿过所述开孔5且外侧端螺接设置在环体槽802上的螺杆803,以及螺接设置在所述螺杆803内侧端上的紧固螺母804。所述卡合夹紧单元8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侧板2内侧面上的螺母槽80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合环801的圆心
角度数大于180°,套在所述螺接管4上后将所述环体槽802对准一个所述开孔5,再外侧螺接所述螺杆803,内侧旋紧所述紧固螺母804,即可保证所述侧板2在所述螺接管4上具有一个环向支撑连接效果,保证整体结构稳定性。
另一方面,所述螺母槽805用于收纳所述紧固螺母804,避免所述紧固螺母804向内凸出而磕碰所述聚酰亚胺薄膜,所述螺接管4一端螺接在所述端板1上后再安装所述卡合夹紧单元8,最后安装另一端的所述端板1,保证所述螺接管4以及卡合夹紧单元8两种均稳定有效。
所述卡合夹紧单元8还包括粘接设置在所述卡合环801内环面上并通过在所述聚酰亚胺薄膜高温碳化过程中受热消磁进而打开所述侧板2、取出所述聚酰亚胺薄膜以进行后续石墨化操作的弧形永磁铁块806,以及粘接设置在所述螺接管4内环面上并用于在所述聚酰亚胺薄膜进行氯化钠溶液浸泡时通过与所述弧形永磁铁块806进行磁力吸引固定方式以用于安装所述侧板2的永磁铁环807。所述卡合夹紧单元8还包括粘接设置在所述螺接管4内环面上且位于所述永磁铁环807两侧位置处的支撑环808,所述支撑环808靠近所述螺接管4两侧开口位置处设有所述螺纹段9。所述螺接管4上设有1-2个所述卡合夹紧单元8。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碳化后所述固定模具需要打开以取出作为石墨导热膜半成品的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堆的工序设定,引入上述永磁铁材质,使得处理吸引效果在氯化钠容易浸泡时有效吸引以加强固定,而在碳化时受热消磁,将所述固定模具的固定结构由之前的卡合加磁力吸引,减少为单卡合结构,以方便模具拆开,大大提高了所述固定模具的拆装使用便捷性。
其中,所述弧形永磁铁块806与所述永磁铁环807的相对弧面的磁极为异性相吸,所述支撑环808环面粘接在所述螺接管4内环面上,而环形端平面与所述永磁铁环807的环形平面粘接,保证所述永磁铁环807安装稳定性好,而且更进一步的,
橡胶材质的所述支撑环808在高温碳化后同样
变形失效,可以进一步保证磁力吸引结构在所述固定模具需要打开时的失效,大大降低了打开模具的步骤,最终使得所述固定模具具有拆装简单方便的优点。
更重要的,所述固定模具在完成碳化后若打开速度过慢,则内部的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容易出现过度碳化的问题,因此所述永磁铁的合理损耗也是值得的。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
修改。这些都是不具有创造性的修改,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
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