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电脑零配件 / 固件 / 软件 / 无人机机身及无人机

无人机机身及无人机

阅读:450发布:2021-04-14

专利汇可以提供无人机机身及无人机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公开一种无人机 机身 及无人机,在无人机机身中,第一 框架 包括间隔设置用于安装飞控模 块 的第一安装板和安装 电路 主板 的第二安装板,以及设置于第一框架朝向机身顶部用于安装天线模块的台阶槽,第二框架位于第一框架靠近机身的底部的一侧,且朝向第一框架的一面设置有位于电路主板下方通信模块,第三框架位于第一框架设置有第二安装板的一端并且设置有安装 电池 的安装槽,由于电池安装在机身的后端,飞控模块和电路主板位于机身的前端并间隔设置,通信模块位于机身底部,使得各 电子 元件散发的热量通过机身各个部位散发至外部环境,避免了热量集中,提高了无人机的 散热 性能,同时天线模块安装在机身的顶端,保证了天线模块的通信性能。,下面是无人机机身及无人机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无人机机身,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框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用于安装飞控模的第一安装板、用于安装电路主板的第二安装板以及用于安装天线模块的台阶槽,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位于两个所述侧板之间且沿所述侧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台阶槽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朝向机身的顶部的一面;
第二框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靠近所述机身的底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框架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二框架朝向所述第一框架的一面设置有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位于所述电路主板的下方;
第三框架,设置有安装电池的安装槽,所述第三框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设置有第二安装板的一端,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可拆装式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机身,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框架还包括安装架和两个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侧板靠近所述机身的底部的一端连接,且朝向所述第一框架的外侧延伸并与所述侧板垂直,所述安装架连接于所述侧板设置有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一端;
所述第二框架靠近所述机身的后端的一端设置有两个安装凸,所述第二框架通过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框架可拆卸式连接;
所述第三框架嵌入所述安装架内,且通过所述安装架与所述第一框架可拆装式连接,以及通过所述安装凸耳与所述第二框架可拆卸式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机机身,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安装板与两个所述侧板连接且靠近机身的顶部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板与两个所述侧板连接且靠近所述机身的底部设置;
所述台阶槽设置于所述安装架和所述第一安装板朝向所述机身的顶部的一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机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凹设有开口朝向所述机身的底部的屏蔽罩,所述飞控模块容纳于所述屏蔽罩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机身,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模块背向所述电路主板的一面设置有导热板,所述导热板设置有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机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设置有用于连接挂载的增稳台,所述增稳云台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背向所述第一框架的一面,且位于所述第二框架远离所述第三框架的一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机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框架朝向所述机身的底部的一面设置有视觉避障模块。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机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包括开口端和封口端,所述封口端设置有电源接头过孔。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无人机机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模块位于所述无人机机身的最顶端。
10.一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无人机机身。

说明书全文

无人机机身及无人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飞行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人机机身及无人机。

背景技术

[0002] 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即遥控器)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控的不载人飞机,无人机在航拍、测绘、农业植保、监控传染病、电巡检、救灾、影视拍摄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0003] 无人机包括机身和机臂,机身承载无人机的电池电路主板、飞控模、天线模块、通讯模块和挂载设备等电子元件,无人机的通信性能和散热性能受限于上述各电子元件的布局。目前,无人机机身存在电子元件布局不合理,影响了无人机的通信性能和散热性能的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机机身及无人机,以解决无人机机身中电子元件布局不合理,影响了无人机的通信性能和散热性能的问题。
[0005]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无人机机身,包括:
[0007] 第一框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用于安装飞控模块的第一安装板、用于安装电路主板的第二安装板以及用于安装天线模块的台阶槽,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位于两个所述侧板之间且沿所述侧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台阶槽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朝向机身的顶部的一面;
[0008] 第二框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靠近所述机身的底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框架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二框架朝向所述第一框架的一面设置有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位于所述电路主板的下方;
[0009] 第三框架,设置有安装电池的安装槽,所述第三框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设置有第二安装板的一端,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可拆装式连接。
[0010] 可选地,所述第一框架还包括安装架和两个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侧板靠近所述机身的底部的一端连接,且朝向所述第一框架的外侧延伸并与所述侧板垂直,所述安装架连接于所述侧板设置有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一端;
[0011] 所述第二框架靠近所述机身的后端的一端设置有两个安装凸,所述第二框架通过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框架可拆卸式连接;
[0012] 所述第三框架嵌入所述安装架内,且分别通过所述安装架与所述第一框架可拆装式连接,以及通过所述安装凸耳与所述第二框架可拆卸式连接。
[0013]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板与两个所述侧板连接且靠近机身的顶部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板与两个所述侧板连接且靠近所述机身的底部设置;
[0014] 所述台阶槽设置于所述安装架和所述第一安装板朝向所述机身的顶部的一面。
[0015]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凹设有开口朝向所述机身的底部的屏蔽罩,所述飞行控制模块容纳于所述屏蔽罩内。
[0016] 可选地,所述通信模块背向所述电路主板的一面设置有导热板,所述导热板设置有扇。
[0017] 可选地,所述第二框架设置有用于连接挂载的增稳台,所述增稳云台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背向所述第一框架的一面,且位于所述第二框架远离所述第三框架的一端。
[0018] 可选地,所述第三框架朝向所述机身的底部的一面设置有视觉避障模块。
[0019] 可选地,所述安装槽包括开口端和封口端,所述封口端设置有电源接头过孔。
[0020] 可选地,所述天线模块位于所述无人机机身的最顶端。
[0021]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无人机,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任一所述的无人机机身。
[002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机机身,第一框架包括间隔设置用于安装飞控模块的第一安装板和用于安装电路主板的第二安装板,以及设置于第一框架朝向机身的顶部用于安装天线模块的台阶槽,第二框架位于第一框架靠近机身的底部的一侧,且朝向第一框架的一面设置有位于电路主板下方通信模块,第三框架位于第一框架设置有第二安装板的一端并且设置有安装电池的安装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机机身,电池安装在机身的后端,飞控模块和电路主板位于机身的前端并间隔设置,通信模块位于机身底部,使得各电子元件散发的热量通过机身各个部分散发至外部环境,避免了热量集中,提高了无人机的散热性能,同时天线模块安装在机身的顶端,保证了天线模块的通信性能。附图说明
[0023]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4]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机展开后的立体图。
[0025]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机折叠后的立体图。
[0026]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机的机身的剖视图。
[0027]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机的机身的立体图(未示出电子元件)。
[0028] 图5为图4的另一视的立体示意图。
[0029]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的立体示意图。
[0037]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0038]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组件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0039]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座的立体示意图。
[0040]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座的第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0041]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座的第二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0042]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离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离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0044]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航灯的结构示意图。
[0045]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臂的结构示意图。
[0046]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47]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48]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套环的结构示意图。
[0049] 图中:
[0050] 10、机身;11、第一框架;110、台阶槽;111、侧板;112、第一安装板;1120、屏蔽罩;1121、连接柱;113、第二安装板;114、固定部;115、安装架;1151、安装部;1152、连接梁;12、第二框架;121、第一安装凸耳;13、第三框架;130、安装槽;131、底壁;1310、第一导向过孔;
132、顶壁;1320、第二导向过孔;133、前端壁;134、侧壁;1341、第二安装凸耳;14、导热板;
15、风扇;16、外壳;161、上壳体;1611、壳体顶板;1612、上壳体侧板;1613、第一固定柱;162、下壳体;1621、壳体底板;1622、下壳体侧板;1623、第二固定柱;163、前壳体;164、后壳体;
165、导向凸起;
[0051] 20、机臂;21、主臂;22、支臂;221、连接套环;2211、套环部;22110、套设孔;22111、穿线孔;22112、溶胶槽;2212、套接部;22120、内孔;222、支臂孔;23、连接组件;231、固定座;2310、枢接孔;2311、基板;2312、枢接部;2313、卡持凸起;232、连接座;2320、连接孔;2321、连接部;2322、连接凸耳;2323、安装板;2324、扣孔;233、转轴;234、第一弹性元件;235、第一离合部;2351、第一突起;2352、第一凹陷;2353、限位凸起;236、第二离合部;2361、第二突起;2362、第二凹陷;237、锁扣;2371、按压部;2372、锁钩部;238、锁定轴;239、第二弹性元件;24、安装座;241、座套部;242、支撑部;243、电机座;244、放置凸起;25、航灯;251、灯板;
252、灯罩;26、航灯安装壳体;261、第一壳体;262、第二壳体;
[0052] 30、脚架;40、动力组件;41、电机;42、螺旋桨;
[0053] 101、天线模块;102、飞控模块;103、电路主板;1031、电源接头;104、通信模块;105、电池;1051、安装导槽;106、视觉避障模块;107、增稳云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54]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55]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56]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57] 以下实施例中提到的前、后、左、右等方位词均是按照无人机正常行驶时的位置来描述的,仅作为描述参考。
[0058] 请参照图1至图25,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无人机可用于地理测绘等作业活动。当然,无人机不限于用于地理测绘,还可用于航拍摄影、电力巡检、环境监测和灾情巡查等领域。
[0059] 请参照图1和图2,无人机包括机身10、机臂20、脚架30以及动力组件40。本实施方式中,无人机为四旋翼无人机,动力组件40数量为四个,四个动力组件40通过机臂20的支撑而分布于机身10周围的矩形区域内,且每个动力组件40位于矩形的一个顶点上。
[0060] 当然,依据不同的需求,动力组件40的数量可以做合适的变化,例如,动力组件4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六个等,甚至,动力组件40的数量可以仅为一个,相应地,机臂20的数量也可以依据动力组件40的数量而合理设置。
[0061] 依据无人机的应用领域不同,机身10上也可以搭载其他能够实现特定任务的负载,例如,无人机用于航拍或测绘时,机身10可以搭载有增稳云台的拍摄设备;无人机用于竞技游戏时,机身10可以搭载游戏设备等。
[0062] 参照图3至图8,机身10为无人机的承载件,机身10上或机身10内可以设置电气安装部,电气安装部可以安装及承载天线模块101、飞控模块102、电路主板103、通信模块104以及电池105等电子元件。本实施方式中,机身10位于无人机的中部,机身10由多个框架组装而成,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框架11、第二框架12和第三框架13,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各电子元件的布局进行说明。
[0063] 参照图6,第一框架11包括两侧板111、第一安装板112、第二安装板113、固定部114以及安装架115。具体地,两个侧板111相对设置,并限定出用于收容电子元件的收容空间。第一安装板112和第二安装板113沿侧板1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收容空间位于第一安装板112和第二安装板113之间,第一安装板112连接在侧板111靠近无人机的顶部的一端(即侧板111的上端),第二安装板113连接在侧板111靠近无人机的底部的一端(即侧板111的下端)。固定部114有两个,两个固定部114分别沿侧板111的下端朝向第一框架11的外侧延伸,固定部114垂直于侧板111,两个固定部114的两侧面分别沿远离第一框架11的横向方向延伸有连接凸耳1141,连接凸耳1141上开设有连接孔。可选地,两个固定部114与侧板111之间设置有加强筋。第一安装板112邻近于侧板111的前端设置,第二安装板113邻近于侧板111的后端设置,安装架115连接在侧板111的后端,位于第二安装板113远离第一安装板112的一侧,安装架115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安装部1151以及连接在两个安装部1151之间的连接梁1152,其中,两个安装部1151用于连接机臂20。可选地,侧板111、第二安装板113、固定部
114及安装架115上均开设有减重孔。
[0064] 沿竖直方向,该竖直方向可以是从机身顶部到机身底部的方向,安装架115的连接梁1152和第一安装板112位于第二安装板113的上方位置,在连接梁1152的上端面和第一安装板112的上端面均设置有用于安装天线模块101的台阶槽110,天线模块101可固定于此台阶槽110内,以使天线模块101位于无人机的最顶端,进而增加无人机的通信能力。可选地,天线模块101可通过粘胶固定的方式固定于台阶槽110内,这样的方式可以降低安装难度和整个无人机的重量,节省能源。当然,天线模块101也可以通过螺钉等固件固定在台阶槽110内。
[0065]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板112上凹设有开口朝向无人机的底部的屏蔽罩1120,第一安装板112的下端面上还设置有连接柱1121。飞控模块102包括飞控电路板和IMU,其中,飞控电路板固定于连接柱1121上,IMU收容于屏蔽罩1120内。第一安装板112为金属板材制成,屏蔽罩1120为冲压成型或者机加工成型的金属腔室,具有屏蔽信号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由于IMU收容于屏蔽罩1120内,且屏蔽罩1120内处于屏蔽状态,无人机在运行时,飞控模块102的IMU不会干扰无人机的电池105、电路主板103、天线模块101和通信模块104等其他电子元件的正常工作。当然,第一安装板112不限于采用金属材料制成,还可以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在屏蔽罩1120内贴屏蔽层也能实现屏蔽操作。
[0066] 参照图3,电路主板103设置在天线模块101的正下方,并固定在第二安装板113的下方。电路主板103与天线模块101之间的收容空间形成为散热空间。进一步地,电路主板103与第二安装板113之间还设置导热垫片,电路主板103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第二安装板113传导至整个机身10的框架上,增强散热效果。
[0067] 优选地,第一框架11采用钣金材料一体制造成型。一体制造成型可以增加第一框架11的整体强度,结构简单,无额外的紧固件,也不需要焊接操作。
[0068] 参照图7,第二框架12呈平板状,其适于固定与第一框架11的下方,并与固定部114可拆卸连接,例如第二框架12与固定部通过螺栓、螺丝进行螺纹连接,还可以通过卡扣扣合连接等。第二框架12靠近机身的后端的一端延伸有两个第一安装凸耳121,第一安装凸耳121用于安装第三框架13。通信模块104固定于第二框架12朝向第一框架11的一侧上,且位于电路主板103的下方。
[0069] 可选地,参照图3,通信模块104的下方还固定有导热板14,导热板14与通信模块104贴合,且导热板14与通信模块104之间还设置导热硅脂垫片,导热板14背离通信模块104的一侧(即导热板14的下侧)设置有散热用风扇15,通信模块104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可以传导至导热板14,然后经风扇15传导至无人机的外部环境中。
[0070] 参照图3,可选地,第二框架12设置有用于连接挂载的增稳云台107,增稳云台107设置于第二框架12背向第一框架11的一面,且位于第二框架12远离第三框架13的一端,通过增稳云台107可以挂载摄像头、红外测量设备等测绘设备,同时,增稳云台107位于第二框架12远离第三框架13的一端,可以更好地平衡第三框架13中电池105的重量,使得整个机身具有良好的平衡性能和操控性能。
[0071] 参照图8,第三框架13呈矩形框体结构,其一端开口一端封口,第三框架13的封口端与第二框架12、第一框架11的后端可拆卸连接。具体地,第三框架13包括底壁131、顶壁132、前端壁133和两个侧壁134,底壁131和顶壁132相对设置,两个侧壁134相对设置,并分别连接于底壁131和顶壁132的左右两侧边处,前端壁133位于第三框架13的封口端,前端壁
133的四个侧边分别连接底壁131、顶壁132和两个侧壁134,底壁131、顶壁132、前端壁133和两个侧壁134共同限定出安装槽130。两个侧壁134分别朝向远离安装槽130的一侧面延伸有第二安装凸耳1341,安装时,第三框架13部分结构配合于两个安装部1151之间的空间内,两个第二安装凸耳1341分别与两个第一安装凸耳121连接,以将第三框架13固定。为了提升第三框架13的固定稳定性,将两个安装部1151远离第二安装板113的一端与第三框架13的两个第二安装凸耳1341连接。优选地,第一安装凸耳121与第二安装凸耳1341通过螺钉连接,两个安装部1151也通过螺钉与第二安装凸耳1341连接,当然,第一安装凸耳121与第二安装凸耳1341还可以通过螺栓、卡扣扣合等其他方式实现可拆卸式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对第一框架11和第三框架13实现可拆卸式连接的方式不加以限制,对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实现可拆卸式连接的方式也不加以限制。
[0072] 优选地,第三框架13的前端壁133上开设有与收容空间连通的过孔,电路主板103的电源接头1031可穿过此过孔与安装槽130内的电池105连接。侧壁134上设置有散热孔,电池105的壳体的上也开设有散热孔,侧壁134上的散热孔与电池105的壳体上的散热孔位置对应。对应设置的散热孔可以加速电池105上的热量排出。
[0073] 可选地,第三框架13的底壁131上还固定有视觉避障模块106,用于无人机的避障。具体地,视觉避障模块106设置在底壁131远离安装槽130的一侧。
[0074] 本实用新型的机身10设计可以使无人机的电子元件分布更加合理,电池105安装在机身的后端(第三框架13上),飞控模块102和电路主板103位于机身的前端(第一框架11上)并间隔设置,通信模块104、导热板14和风扇15位于机身底部(第二框架12上),使得各电子元件散发的热量通过机身各个部位散发至外部环境,避免了热量集中,提高了无人机的散热性能,同时天线模块101安装在机身的顶端,保证了天线模块101的通信性能。
[0075] 进一步地,较重的电池105分设在机身10的后侧,其余的电子元件如天线模块101、飞控模块102、电路主板103、通信模块104、增稳云台107等排布在机身10的前侧,使得机身10上重量分布均匀,保证机身10的重心位于机身10的中心,即位于整个无人机的中心。
[0076] 参照图1,图9至图12,机身10外也可以设置有外壳16,外壳16能够保护机身10或者其内部设置的电子元件。此外,外壳16的形状设计也以能够减小飞行时的空气阻力为佳,例如,外壳16可以为流线型、圆形、椭圆形等,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6包括上壳体161、下壳体162、前壳体163及后壳体164。
[0077] 上壳体161和下壳体162对扣设置,二者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前壳体163可拆卸连接在上壳体161和下壳体162的前端,后壳体164连接在上壳体161和下壳体162的后端,后壳体164上设有供电池105通过的壳体通孔。
[0078] 上壳体161包括壳体顶板1611和连接于壳体顶板1611的两侧的两个上壳体侧板1612,壳体顶板1611的内侧设有导向凸起165。下壳体162包括壳体底板1621和连接于壳体底板1621的两侧的两个下壳体侧板1622,壳体底板1621呈阶梯形,壳体底板1621的后端凹设有容纳槽,容纳槽内也设置有导向凸起165,壳体底板1621的中部设有散热孔,壳体底板
1621的前端开设有底板过孔,下壳体侧板1622上开设有进气孔。
[0079] 前壳体163固定于机身10的前端,后壳体164固定于第三框架13的安装槽130的开口端,且后壳体164的两侧也开设有进气孔。
[0080] 安装时,上壳体161该设于整个机身10的框架的上方,下壳体162盖设于整个机身10的框架的下方,其中,第三框架13的底壁131上的视觉避障模块106收容于壳体底板1621的内置的容纳槽内,容纳槽的槽底开设有供视觉避障模块106的摄像头通过的通孔,下壳体
162的壳体底板1621上开设的散热孔与风扇15相对。
[0081] 上壳体161内设置数个第一固定柱1613,第一固定柱1613上开设螺纹孔,下壳体162上对应第一固定柱1613设置第二固定柱1623,第二固定柱1623上贯穿开设通孔,第一固定柱1613和第二固定柱1623的端面分别止抵于连接凸耳1141的两侧,且第一固定柱1613上的螺纹孔和第二固定柱1623上的通孔分别与连接凸耳1141上的连接孔相对应,紧固螺钉穿过此通孔旋拧至螺纹孔内,以将上壳体161固定在下壳体162的上方,同时将上壳体161和下壳体162固定于第一框架11上。优选地,上壳体161内的第一固定柱1613有六个,其中三个邻近于一个上壳体侧板1612设置,并沿此上壳体侧板16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剩余三个邻近于另一个上壳体侧板1612设置,并沿此上壳体侧板16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下壳体162内的第二固定柱1623也有六个,位置与上壳体161内的第一固定柱1613一一对应。
[0082] 进一步地,第三框架13的底壁131和顶壁132均设置有供导向凸起165通过的第一导向过孔1310和第二导向过孔1320,上壳体161上的导向凸起165通过第一导向过孔1310插入至安装槽130内,下壳体162上的导向凸起165通过第二导向过孔1320插入至安装槽130内,以对电池105进行安装导向,参照图13,其中,电池105的壳体上设置有与导向凸起165插接配合的安装导槽1051。
[0083] 参照图1和图2,机臂20可转动地连接于机身10的侧部。机臂20用于支撑动力组件40并使动力组件40以预定样式分布于机身10周围。由于机臂20能够转动地连接于机身10的侧部,因此,机臂20能够相对于机身10调整不同的位置和状态。
[0084] 参照图1和图2,以及图14至图20,机臂20与机身10通过连接组件23连接,连接组件23包括固定座231和连接座232,其中,固定座231与机身10连接,连接座232与机臂20连接,固定座231与连接座232枢接。
[0085] 可选地,固定座231上设有枢接部2312,枢接部2312内贯穿开设有枢接孔2310,枢接孔2310内设有转轴233和第一弹性元件234,转轴233的两端套设有第一离合部235,第一离合部235可沿枢接孔2310的轴向移动以挤压第一弹性元件234;连接座232包括连接部2321和设置在连接部2321一侧的两个连接凸耳2322,两个连接凸耳2322之间具有容纳枢接部2312的空间,连接凸耳2322上对应枢接孔2310开设有连接孔2320,连接孔2320内固定有第二离合部236,第一离合部235和第二离合部236中至少一个上设有凸轮结构;连接座232转动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连接座232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转换时,第一离合部235与第二离合部236的接触点到达凸轮结构的最高点时,第一弹性元件234被压缩,当第一离合部235与第二离合部236的接触点远离凸轮结构的最高点时,第一弹性元件234产生的弹力使连接座232自动旋转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座232位于第一位置时,机臂20位于展开状态,连接座232位于第二位置时,机臂20位于折叠状态。
[0086] 离合部的凸轮结构配合第一弹性元件234,可以使机臂20在旋转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时,通过第一弹性元件234的弹力自动运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折叠或展开的效率高,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效果。
[0087] 可选地,第一离合部235与第二离合部236配合的一侧设置有凸轮结构,凸轮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离合部235上的第一突起2351和第一凹陷2352,第二离合部236与第一离合部235配合的一侧也设置有凸轮结构,凸轮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离合部236上的第二突起2361和第二凹陷2362,当连接座232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第一突起2351与第二凹陷
2362配合,第二突起2361与第一凹陷2352配合;当第一离合部235与第二离合部236的接触点到达凸轮结构的最高点时,第一突起2351与第二突起2361抵接。两个离合部上均设置有凸轮结构,使得连接座232的转动(即机臂20的转动)更加平稳和顺畅。
[0088] 具体地,第一突起2351的形状与第二凹陷2362的形状相匹配,以使第一突起2351刚好能容纳在第二凹陷2362中,第二突起2361的形状与第一凹陷2352的形状相匹配,以使第二突起2361刚好能容纳在第一凹陷2352中,从而使第一离合部235在第一弹性元件234的作用下与第二离合部236相啮合并相对于第二离合部236静止,静止时连接座232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即机臂20位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以对机臂20进行限位,机臂20被锁定在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
[0089] 当将机臂20相对于机身10转动时,施加外力在机臂20上使得机臂20受外力旋转,两个第二离合部236可被机臂20带动而同步旋转,而两个第一离合部235被限定在枢接部2312内,因此两个第二离合部236在机臂20的转动力的驱动下,相对于第一离合部235旋转,第一突起2351从第二凹陷2362中脱离出来慢慢地滑动至第二突起2361,从而使两个第一离合部235沿着轴向在枢接孔2310内移动,继续压缩第一弹性元件234。当第一离合部235的第一突起2351旋转至第二突起2361的最高点时,第一弹性元件234被压缩到一极限位置,第一离合部235继续相对于第二离合部236旋转时,此时,撤掉施加在机臂20上的外力,机臂20也能在第一弹性元件234的弹性力作用下自动折叠或展开至另一位置。
[0090] 枢接孔2310的内壁和第一离合部235两者中的一个设有限位凹槽,枢接孔2310的内壁和第一离合部235两者中的另一个设有与限位凹槽插接配合的限位凸起2353,限位凹槽的长度沿第一离合部235的移动方向延伸。限位凹槽与限位凸起2353的配合结构可以有效防止第一离合部235与枢接部2312发生相对转动,迫使第一离合部235仅能沿指定的方向移动,即沿枢接孔2310的轴线方向移动,保证第一离合部235和第二离合部236之间的配合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优选地,在枢接孔2310内环形开设有三个限位凹槽,在第一离合部235的外周环形凸设有三个限位凸起2353,限位凹槽与限位凸起2353一一对应,限位凹槽沿枢接孔2310的轴线贯穿整个枢接孔2310。
[0091] 可选地,第一弹性元件234为弹簧,弹簧套设在转轴233上。弹簧套设在转轴233上后可以防止弹簧在压缩时脱离指定位置,保证第一离合部235的移动更加顺畅。具体地,弹簧的内径大于转轴233的外径,弹簧的外径小于枢接孔2310的孔径,弹簧被收容于枢接孔2310内。
[0092] 可选地,连接孔2320为台阶孔,第二离合部236包括配合部和限定部,限定部与台阶孔的台阶面抵接,配合部穿过台阶孔与第一离合部235配合;转轴233的两端开设有螺纹孔,第二离合部236上贯穿开设有通孔,限位螺钉穿过通孔旋拧至螺纹孔内。台阶孔的设置可以限制第二离合部236的移动方向,第二离合部236仅能沿台阶孔的较大的直径的一端移动,在限位螺钉和台阶孔共同的作用下被限制在此台阶孔内,此结构还可以保证连接座232与枢接部2312枢接。
[0093] 连接组件23还包括锁定机构,锁定机构将连接座232锁定在第一位置上,两个连接凸耳2322之间连接有安装板2323,安装板2323上开设有锁扣孔2324;锁定机构包括锁扣237、锁定轴238和第二弹性元件239,锁扣237通过锁定轴238转动设置在锁扣孔2324内,锁扣237包括呈夹角设置的按压部2371和锁钩部2372,枢接部2312上设有与锁钩部2372选择性卡接的卡持凸起2313,第二弹性元件239始终驱动锁扣237转动至锁钩部2372与卡持凸起
2313卡接。机臂20有一定的重量,为了防止连接座232在展开时因机臂20的自重而转动,因此设置此锁定机构将连接座232锁定在第一位置,此时不需要设计较大的弹簧就能实现机臂20的折叠,降低了折叠的难度。
[0094] 锁定机构不限于上述的结构,还可以设置为轻触卡扣,具体地,在枢接部2312上开设卡扣槽,卡扣槽内安装有轻触卡扣,对应在连接座232的安装板2323上开设有卡扣孔,当连接座232转动至第一位置(即机臂20展开时),轻触卡扣弹起并卡入至卡扣孔内,限制连接座232的转动,当连接座232需要转动至第二位置时(即机臂20需要折叠时),按压轻触卡扣使其脱离卡扣孔,此时连接座232没有被限制,在外力驱动下可绕转轴233的轴线转动。
[0095] 固定座231还包括基板2311,基板2311设置在枢接部2312的一侧,基板2311上设有过线孔;连接座232的安装板2323与枢接部2312之间具有供连接线通过的空间,连接部2321上贯穿开设有连通空间的安装孔。通过设置过线孔和预留安装板2323与枢接部2312之间的空间,可以使连接线内部走线,避免连接线外露,且连接线也不受连接座232的转动的影响,延长了连接线的使用寿命,连接座232也能够顺畅地转动。为了减少安装板2323和枢接部2312对连接线的摩擦和挤压,安装板2323靠近枢接部2312的一侧呈弧形,枢接部2312与安装板2323对应的侧面呈弧形,以使连接座232在转动时供连接线通过的空间的尺寸不变。可选地,基板2311通过螺钉固定在机身10内安装架115的安装部1151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基板2311还可以设置为与安装部1151一体成型。
[0096] 另外,机臂20靠近机身10的一端套设在连接部2321上,并通过胶水固定。当然,机臂20与连接部2321的连接不限于为胶水粘接,还可以为卡扣连接、焊接、铆接等。
[0097] 参照图1和图2,机臂20包括主臂21和与主臂21相连的支臂22,主臂21的一端通过连接组件23与机身10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支臂22连接。本实施例中,主臂21与支臂22大致连接呈“T”型。
[0098] 主臂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主臂21分别连接于机身10相背的两侧,每一个主臂21连接两个支臂22,两个支臂22同轴设置分别位于主臂21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与同一个主臂21连接的两个支臂22一体成型,即主臂21连接整体式的支臂22的中部,支臂22通过连接套环221固定在主臂21远离机身10的一端。
[0099] 具体地,参照图21至图25,连接套环221包括套环部2211和套接部2212,其中,套环部2211形成为中间开设套设孔22110的圆管状,套环部2211的侧壁上开设有一穿线孔22111,套设孔22110的内壁设有螺旋形的溶胶槽22112,支臂22穿设于套设孔22110内时,通过旋转的方式使得支臂22的中部位置与套接部2212连接,螺旋形的溶胶槽22112可以保持胶水不会溢出,粘胶均匀。套接部2212呈方管状,其内孔22120与套环部2211的套设孔22110相通。
[0100] 连接时,套设孔22110内的溶胶槽22112容纳有胶水,支臂22的中部位置穿设于套设孔22110内,主臂21远离机身10的一端套设在套接部2212的外部,且主臂21和支臂22垂直。支臂22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用于安装动力组件40的安装座24。
[0101] 进一步地,支臂22的中部开设有分别与套接部2212的内孔22120和套环部2211的穿线孔22111相对应的支臂孔222,连接套环221的外壁上设置有航灯25,航灯25通过航灯安装壳体26固定于连接套环221的外侧,其中,航灯安装壳体26包括第一壳体261和第二壳体262,第一壳体261和第二壳体262卡扣连接,航灯25包括灯板251和灯罩252,灯板251固定在灯罩252上,并通过灯罩252卡合在航灯安装壳体26上,航灯25的线路依次通过套环部2211上的穿线孔22111、支臂22上的支臂孔222、主臂21的内部、连接组件23与机身10内的电路主板103连接。
[0102] 当然,支臂22和主臂21之间的连接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设置为支臂22可不与主臂21垂直,支臂22的端部连接于主臂21等。
[0103] 另外,主臂21及其对应的支臂22的数量也可以依据具体需求改变,例如,主臂21的数量可以为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
[0104] 安装座24包括座套部241、与座套部241连接的支撑部242以及与支撑部242连接的电机座243,其中,座套部241呈环形并套设在支臂22远离主臂21的一端,支撑部242设置在座套部241远离支臂22的一端,电机座243设置在支撑部242的上端,脚架30铰接在支撑部242的下端。
[0105] 脚架30作为无人机着陆时的支撑。在本实施例中,脚架30的数量为四个。在其他实施例中,脚架30还可以设置在无人机的其他位置,脚架30的数量也可根据需要变化。
[0106] 动力组件40为无人机提供飞行的动力。动力组件40设置在对应的安装座24上,动力组件40包括电机41及与电机41相连的螺旋桨42,电机41能够驱动螺旋桨42转动,进而产生驱动无人机运动的动力。电机41为无刷电机、有刷电机等任意合适类型的电机。电机41能够与机身10的电子元件(如飞控模块102、电池105等)连接,实现按照预定的转速、转向驱动螺旋桨42转动。电机41固定于对应的电机座243上,与机身10的电子元件之间可以通过设置于机臂20内部的连接线实现电连接。螺旋桨42连接于电机41的转动轴上,并能够随转动轴的转动而旋转。优选地,螺旋桨42可以为可折叠桨,在无人机不飞行时,螺旋桨42可以折叠起来,以减少无人机的体积,便于收纳及运输。
[0107] 参照图1和图2,安装座24上设置有放置凸起244,放置凸起244设于安装座24背离机身10的一侧面,当机臂20相对于机身10折叠时,放置凸起244可与地面或者放置平面直接接触,避免电机座243上的电机41接触地面或者放置平面,进而防止电机41被磨损。
[0108]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
[0109]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0110]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