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手机充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吊挂式无线手机充电器。
背景技术
[0002] 手机充电器即是用于为手机进行充电的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线手机充电器应运而生,为手机充电提供更好的便捷性,无线充电器采用了最新的无线充电技术,通过使用线圈之间产生的交变
磁场,传输
电能,电感耦合技术将会成为连接充电基站和设备的
桥梁。
[0003] 在
专利号为201920041860.8的中国专利中,提到了一种吊挂式无线手机充电器,通过设置充电仓、无线充电
主板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由于充电仓、无线充电主板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之间的配合,使得手机本体可以直接的放入至充电仓中进行充电,无需对准充电
位置或插线,同时也防止了手机本体出现掉落的现象,因此进一步的增加了该无线手机充电器的实用性。
[0004] 但是上述专利文件提出的充电器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的
缺陷:(1)未设置
散热结构,在充电过程中,充电器容易产生热量,而其热交换率低容易导致高温损坏;(2)未设置夹持结构,在手机充电时,充电仓不能对不同规格的手机进行夹持,若手机尺寸较小时,容易影响其充电时的
稳定性,若手机尺寸较大时,难以放入充电仓中进行充电,影响充电器的适用范围,降低了充电器的实用性;(3)未设置限位结构,通过充电器吊挂时,前盖和后壳之间容易发生晃动或偏移,导致前盖和后壳滑脱,从而影响手机的充电。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挂式无线手机充电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有效的提高充电器的热交换率,实现充电器的高效散热,同时实现充电器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手机,且能够达到对前盖和后壳进行限位的效果。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吊挂式无线手机充电器,包括后壳以及卡接于后壳一侧的端盖,所述后壳下半段且相邻于端盖的一侧安装有无线充电主板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所述端盖的顶端连接有USB数据线,且端盖的一侧底部固定有充电盒,所述后壳的一侧且位于无线充电主板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两侧对称安装有散热鳍片,两个所述散热鳍片相邻于无线充电主板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一侧均通过导热柱连接有导热
铜管,同时两个所述导热铜管将无线充电主板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卡夹于中间,且两个导热铜管分别与无线充电主板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两侧相
接触,所述端盖相邻于后壳的一侧开设有凹槽,以便于端盖将无线充电主板、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散热鳍片罩设,所述后壳与端盖的顶部均开设有贯穿性的吊挂槽,且吊挂槽的内部插设有充电头。
[0007] 优选的,所述充电盒包括盒体,所述盒体的内部开设有充电腔,且充电腔的内壁两侧均通过固定座对称固定有两个
弹簧,两个所述弹簧的自由端均连接有夹持板,同时所述充电腔的底部还粘接有海绵层,以用于垫护手机。
[0008] 优选的,所述充电头的一端安装有插
块,且充电头相对于插块的一端开设有USB
接口,所述充电头的上表面还对称开设有两个滑槽,同时所述吊挂槽内部顶端的中间位置处对称安装有与两个滑槽相匹配的滑块。
[0009] 优选的,所述夹持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相对于弹簧的一侧开设有夹持槽,且夹持槽呈“匸”字结构,同时所述夹持槽的内壁还粘接有
橡胶垫。
[0010] 优选的,所述端盖相邻于后壳的一侧四周边缘分别安装有六个
定位销,同时所述后壳相邻于端盖的一侧开设有与六个定位销一一对应的定位槽,以用于后壳和端盖的快速定位。
[0011] 与
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2] (1)本实用新型利用导热铜管能够将无线充电主板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并通过导热柱传导至散热鳍片,同时散热鳍片通过凹槽与外部空气接触,使得散热鳍片上吸收的热量散发,从而达到无线充电主板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热交换的目的,防止无线充电主板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高温损坏,有利于延长充电器的使用寿命。
[0013] (2)本实用新型通过弹簧以及由夹持槽和橡胶垫组成的夹持板,并利用弹簧的弹性性能,实现充电盒中能够放置不同尺寸的手机,从而便于不同尺寸的手机进行充电,有效的增加了充电器的适用范围,大大地提高了充电器的实用性。
[0014] (3)本实用新型通过滑槽和滑块的设置,能够使得充电头和后壳以及端盖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进而达到对后壳和端盖进行限位的目的,有效的防止了后壳和端盖由充电头的顶部滑脱,有助于提高了充电时的稳定性,更加便于手机充电。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图;
[0017]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0018]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后壳的正视图;
[0019]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充电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夹持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7为图1中的A处放大图;
[0022] 图8为图3中的B处放大图;
[0023] 图9为图5中的C处放大图;
[0024] 图中:1-后壳;2-无线充电主板;3-无线充电发射线圈;4-夹持板;41-夹持槽;42-橡胶垫;5-充电盒;6-端盖;7-充电头;8-USB数据线;9-散热鳍片;10-凹槽;11-吊挂槽;12-导热柱;13-导热铜管;14-弹簧;15-滑槽;16-定位槽;17-定位销;18-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6] 请参阅图1-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吊挂式无线手机充电器,包括后壳1以及卡接于后壳1一侧的端盖6,后壳1下半段且相邻于端盖6的一侧安装有无线充电主板2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端盖6的顶端连接有USB数据线8,其中无线充电主板2、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充电头7和USB数据线8均采用专利号为201920041860.8,专利名称为一种吊挂式无线手机充电器的专利文件中所公开的无线充电主板、无线充电发射线圈、手机充电器和USB数据线,其结构和原理为现有技术,且端盖6的一侧底部固定有充电盒5,后壳1的一侧且位于无线充电主板2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的两侧对称安装有散热鳍片9,两个散热鳍片9相邻于无线充电主板2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的一侧均通过导热柱12连接有导热铜管13,同时两个导热铜管13将无线充电主板2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卡夹于中间,且两个导热铜管13分别与无线充电主板2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的两侧相接触,端盖6相邻于后壳1的一侧开设有凹槽10,以便于端盖6将无线充电主板2、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和散热鳍片9罩设,后壳1与端盖6的顶部均开设有贯穿性的吊挂槽11,且吊挂槽11的内部插设有充电头7,在充电过程中,导热铜管13将无线充电主板2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并通过导热柱12传导至散热鳍片9,由于散热鳍片9通过凹槽10与外部空气接触,使得散热鳍片9上吸收的热量散发,从而达到无线充电主板2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热交换的目的,防止无线充电主板2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高温损坏,有利于延长充电器的使用寿命。
[0027] 进一步的,充电盒5包括盒体,盒体的内部开设有充电腔,且充电腔的内壁两侧均通过固定座对称固定有两个弹簧14,两个弹簧14的自由端均连接有夹持板4,同时充电腔的底部还粘接有海绵层,以用于垫护手机;
[0028] 其中:夹持板4包括板体,板体相对于弹簧14的一侧开设有夹持槽41,且夹持槽41呈“匸”字结构,同时夹持槽41的内壁还粘接有橡胶垫42。
[0029] 具体的:使用者将手机插进充电盒5中,此时,两个夹持板4在弹簧14的弹性作用下通过夹持槽41将手机进行夹持,其中,橡胶垫42对手机起到垫护的作用,避免手机
外壳与夹持槽41之间硬性接触,同时利用弹簧14的弹性性能,使得两个夹持板4能够夹持不同尺寸的手机,从而有助于提高充电器的适用范围,大大地提高了充电器的实用性。
[0030] 进一步的,充电头7的一端安装有插块,且充电头7相对于插块的一端开设有USB接口,充电头7的上表面还对称开设有两个滑槽15,同时吊挂槽11内部顶端的中间位置处对称安装有与两个滑槽15相匹配的滑块18,在吊挂过程中,充电头7在滑块18和滑槽15的作用下滑动插进吊挂槽11中,使得充电头7和后壳1以及端盖6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达到对后壳1和端盖6进行限位的目的,有效的防止了后壳1和端盖6由充电头7的顶部滑脱,有助于提高了充电时的稳定性。
[0031] 进一步的,端盖6相邻于后壳1的一侧四周边缘分别安装有六个定位销17,同时后壳1相邻于端盖6的一侧开设有与六个定位销17一一对应的定位槽16,以用于后壳1和端盖6的快速定位。
[0032]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使用者通过定位销17和定位槽16将端盖6和后壳1定位卡接,再将USB数据线8的USB端插进充电头7上的USB接口,而后使用者将手机插进充电盒5中,此时,两个夹持板4在弹簧14的弹性作用下通过夹持槽41将手机进行夹持,其中,橡胶垫42对手机起到垫护的作用,避免手机外壳与夹持槽41之间硬性接触,同时利用弹簧14的弹性性能,使得两个夹持板4能够夹持不同尺寸的手机,从而有助于提高充电器的适用范围,然后使用者手持充电头7穿过吊挂槽11,以将后壳1和端盖6吊挂,直至充电头7一端的插块插进墙体上的插座中,以接通
电路,并通过无线充电主板2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对充电盒5内部夹持的手机进行无线充电,在吊挂过程中,充电头7在滑块18和滑槽15的作用下滑动插进吊挂槽11中,使得充电头7和后壳1以及端盖6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达到对后壳1和端盖6进行限位的目的,有效的防止了后壳1和端盖6由充电头7的顶部滑脱,有助于提高了充电时的稳定性,另外,在充电过程中,无线充电主板2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工作产生热量,此时与无线充电主板2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相接触的导热铜管13将无线充电主板2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并通过导热柱12传导至散热鳍片9,由于散热鳍片9通过凹槽10与外部空气接触,使得散热鳍片9上吸收的热量散发,从而达到无线充电主板2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热交换的目的,防止无线充电主板2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高温损坏,有利于延长充电器的使用寿命。
[0033]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
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
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