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人工智能 / 位姿 / 位置 / 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

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

阅读:400发布:2022-08-13

专利汇可以提供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所述剪抽纱设备包括第一裁纱装置、断纱装置、抽纱装置以及控制装置,所述第一裁纱装置、所述断纱装置、所述抽纱装置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布设,所述第一裁纱装置和所述抽纱装置之间形成织片行走通道,所述断纱装置位于所述织片行走通道上,所述第一裁纱装置包括 连接线 第一裁刀,所述抽纱装置包括抓握件和驱动所述抓握件运动的第二 驱动器 ,所述断纱装置包括编织线裁刀和驱动所述编织线裁刀沿左右方向往复运动的第四驱动器,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 制模 块 ,所述 控制模块 控制所述第二驱动器和所述第四驱动器的启停,可以实现相邻两个织片的自动化分离,生产效率高,织片上无连接线的线头残留,清洁线头作业压 力 小。(ESM)同样的 发明 创造已同日 申请 发明 专利,下面是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裁纱装置、断纱装置、抽纱装置以及控制装置,所述第一裁纱装置、所述断纱装置、所述抽纱装置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布设,所述第一裁纱装置和所述抽纱装置之间形成织片行走通道,所述断纱装置位于所述织片行走通道上,所述第一裁纱装置包括连接线第一裁刀,所述抽纱装置包括抓握件和驱动所述抓握件运动的第二驱动器,所述断纱装置包括编织线裁刀和驱动所述编织线裁刀沿左右方向往复运动的第四驱动器,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模,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二驱动器和所述第四驱动器的启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平行布设的两根横杆,所述横杆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抽纱装置和所述第一裁纱装置的至少其一沿左右方向滑动地连接于两个所述横杆上,以使所述抽纱装置和所述第一裁纱装置沿左右方向相对远离或相对靠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抽纱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二驱动器相连接的第二传动机构,所述抓握件设置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上,且所述第二驱动器驱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带动所述抓握件绕轴线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抽纱装置还包括外壳以及位于所述外壳上并围绕所述轴线设置的第一驱动机构;
在所述抓握件绕所述轴线转动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配合至所述抓握件以使所述抓握件在连接线抓握状态和连接线释放状态之间变化;
当所述抓握件由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变化为所述连接线抓握状态时,所述抓握件位于所述轴线的上方;
当所述抓握件由所述连接线抓握状态变化为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时,所述抓握件位于所述轴线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外壳在平行于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并排设置的两个转盘,所述外壳具有贴近所述转盘设置的内表面;
所述抓握件包括两个夹片、设置于两个所述夹片之间的弹性件和位于所述夹片和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之间的凸柱;两个所述夹片配装在两个所述转盘之间且其自由端沿所述轴线的径向凸伸出所述转盘的周侧面,所述凸柱穿过所述转盘配接至所述第一驱动机构;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部分、第一过渡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二过渡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外壳的所述内表面共平面,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过渡部分和所述第二过渡部分均凹设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
在所述抓握件绕所述轴线转动一圈的过程中,第一部分、第一过渡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二过渡部分依次配合至所述凸柱;
且,当所述凸柱自所述第二部分经所述第二过渡部分运动至所述第一部分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推动所述凸柱沿平行于所述轴线的方向运动以使两个所述夹片克服所述弹性件的弹彼此趋近并夹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抽纱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上的驱离件以及设于所述外壳上并围绕所述轴线设置的第二驱动机构;
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带动所述驱离件绕所述轴线转动,在所述驱离件绕所述轴线转动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配合至所述驱离件以使所述驱离件相对所述第二传动机构沿所述轴线的径向往复运动;
并且,当所述驱离件运动至距离所述轴线的最远行程位置时,所述抓握件处于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与所述外壳在平行于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并排设置,所述外壳具有贴近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设置的内表面;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形成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上的偏心导向槽;
所述驱离件包括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相配接的内端部、连接所述内端部并暴露出所述第二传动机构的周侧面的外端部以及插入所述偏心导向槽内的被导向部;
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带动所述驱离件绕所述轴线转动时,所述被导向部沿所述偏心导向槽滑动并在所述偏心导向槽的槽壁推动下相对所述轴线产生径向位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剪抽纱设备还包括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设置于所述抽纱装置的靠近所述第一裁纱装置的一侧,所述保护装置包括:
织片限位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贯通所述织片限位件的连接线通道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线通道一侧的微动部,所述微动部可在外力作用下沿左右方向远离所述第一裁纱装置发生位置异动;
微动开关,设置于所述微动部的位置异动的运动路径上,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器的启停端子,且所述微动开关具有使所述启停端子接通的导通状态和使所述启停端子断开的分离状态;在所述微动部发生位置异动时,所述微动部可触发或脱开所述微动开关,以使所述微动开关在所述导通状态和所述分离状态间变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剪抽纱设备还包括第二裁纱装置,所述第二裁纱装置设于所述抽纱装置的背离所述第一裁纱装置的一侧,所述第二裁纱装置包括连接线第二裁刀和驱动所述连接线第二裁刀的第三驱动器;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四传感器,所述第四传感器与所述连接线第二裁刀的刀口位置相对应且位于所述连接线第二裁刀和所述抓握件之间;
所述控制模块通过信号接收端子连接所述第四传感器以从所述第四传感器处接收第四连接线位置信号,并根据所述第四连接线位置信号控制所述第三驱动器的启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线裁刀位于所述连接线第一裁刀和所述抓握件的下方;
所述断纱装置包括上部的织片引导面,所述织片引导面自其上端斜向下延伸至其下端;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断纱装置上的织片位置传感器
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织片位置传感器以从所述织片位置传感器处接收织片位置信号,并根据所述织片位置信号控制所述第四驱动器的启停。

说明书全文

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剪抽纱设备,尤其是一种应用于针织横机的剪抽纱设备,属于纺织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针织横机编织出的织片,参图1所示,相邻两个织片1之间需要采用连接线a缝合在一起,另外,在横机编织中,因连续编织使得相邻两个织片1之间还具有至少一条纱线b(通常称为经线或纬线)相连。在织片1离开横机之后需要将连接线a和编织线b裁断,以使两个织片1各自独立开来,目前连接线a和编织线b的裁断方式都是人工裁剪,例如,将连接线a一端剪断且另一端人工不断抽拉直至连接线a从两个织片1上抽出,这种方式不仅生产效率低下,且花费大量的人成本,已经严重无法适应当前高自动化和高节奏的生产需求。
[0003] 因此,研究一种可以不依赖人力即可自动进行相邻织片之间的纱线裁断作业的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重要课题之一。发明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其至少能够不依赖人力自动进行纱线裁断作业,解决现有技术中生产效率低和人力成本大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包括第一裁纱装置、断纱装置、抽纱装置以及控制装置,所述第一裁纱装置、所述断纱装置、所述抽纱装置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布设,所述第一裁纱装置和所述抽纱装置之间形成织片行走通道,所述断纱装置位于所述织片行走通道上,所述第一裁纱装置包括连接线第一裁刀,所述抽纱装置包括抓握件和驱动所述抓握件运动的第二驱动器,所述断纱装置包括编织线裁刀和驱动所述编织线裁刀沿左右方向往复运动的第四驱动器,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模,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二驱动器和所述第四驱动器的启停。
[0006]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剪抽纱设备还包括平行布设的两根横杆,所述横杆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抽纱装置和所述第一裁纱装置的至少其一沿左右方向滑动地连接于两个所述横杆上,以使所述抽纱装置和所述第一裁纱装置沿左右方向相对远离或相对靠近。
[0007]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抽纱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二驱动器相连接的第二传动机构,所述抓握件设置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上,且所述第二驱动器驱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带动所述抓握件绕轴线转动。
[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抽纱装置还包括外壳以及位于所述外壳上并围绕所述轴线设置的第一驱动机构;
[0009] 在所述抓握件绕所述轴线转动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配合至所述抓握件以使所述抓握件在连接线抓握状态和连接线释放状态之间变化;
[0010] 当所述抓握件由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变化为所述连接线抓握状态时,所述抓握件位于所述轴线的上方;
[0011] 当所述抓握件由所述连接线抓握状态变化为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时,所述抓握件位于所述轴线的下方。
[0012]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外壳在平行于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并排设置的两个转盘,所述外壳具有贴近所述转盘设置的内表面;
[0013] 所述抓握件包括两个夹片、设置于两个所述夹片之间的弹性件和位于所述夹片和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之间的凸柱;两个所述夹片配装在两个所述转盘之间且其自由端沿所述轴线的径向凸伸出所述转盘的周侧面,所述凸柱穿过所述转盘配接至所述第一驱动机构;
[0014]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部分、第一过渡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二过渡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外壳的所述内表面共平面,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过渡部分和所述第二过渡部分均凹设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
[0015] 在所述抓握件绕所述轴线转动一圈的过程中,第一部分、第一过渡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二过渡部分依次配合至所述凸柱;
[0016] 且,当所述凸柱自所述第二部分经所述第二过渡部分运动至所述第一部分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推动所述凸柱沿平行于所述轴线的方向运动以使两个所述夹片克服所述弹性件的弹力彼此趋近并夹紧。
[0017]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抽纱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上的驱离件以及设于所述外壳上并围绕所述轴线设置的第二驱动机构;
[0018] 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带动所述驱离件绕所述轴线转动,在所述驱离件绕所述轴线转动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配合至所述驱离件以使所述驱离件相对所述第二传动机构沿所述轴线的径向往复运动;
[0019] 并且,当所述驱离件运动至距离所述轴线的最远行程位置时,所述抓握件处于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
[0020]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与所述外壳在平行于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并排设置,所述外壳具有贴近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设置的内表面;
[0021]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形成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上的偏心导向槽;
[0022] 所述驱离件包括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相配接的内端部、连接所述内端部并暴露出所述第二传动机构的周侧面的外端部以及插入所述偏心导向槽内的被导向部;
[0023] 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带动所述驱离件绕所述轴线转动时,所述被导向部沿所述偏心导向槽滑动并在所述偏心导向槽的槽壁推动下相对所述轴线产生径向位移。
[0024]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剪抽纱设备还包括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设置于所述抽纱装置的靠近所述第一裁纱装置的一侧,所述保护装置包括:
[0025] 织片限位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贯通所述织片限位件的连接线通道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线通道一侧的微动部,所述微动部可在外力作用下沿左右方向远离所述第一裁纱装置发生位置异动;
[0026] 微动开关,设置于所述微动部的位置异动的运动路径上,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器的启停端子,且所述微动开关具有使所述启停端子接通的导通状态和使所述启停端子断开的分离状态;在所述微动部发生位置异动时,所述微动部可触发或脱开所述微动开关,以使所述微动开关在所述导通状态和所述分离状态间变换。
[0027]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剪抽纱设备还包括第二裁纱装置,所述第二裁纱装置设于所述抽纱装置的背离所述第一裁纱装置的一侧,所述第二裁纱装置包括连接线第二裁刀和驱动所述连接线第二裁刀的第三驱动器;
[0028]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四传感器,所述第四传感器与所述连接线第二裁刀的刀口位置相对应且位于所述连接线第二裁刀和所述抓握件之间;
[0029] 所述控制模块通过信号接收端子连接所述第四传感器以从所述第四传感器处接收第四连接线位置信号,并根据所述第四连接线位置信号控制所述第三驱动器的启停。
[0030]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编织线裁刀位于所述连接线第一裁刀和所述抓握件的下方;
[0031] 所述断纱装置包括上部的织片引导面,所述织片引导面自其上端斜向下延伸至其下端;
[0032]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断纱装置上的织片位置传感器
[0033] 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织片位置传感器以从所述织片位置传感器处接收织片位置信号,并根据所述织片位置信号控制所述第四驱动器的启停。
[003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裁纱装置可以将相邻两个织片之间的连接线的一端裁断,抽纱装置可以抽拉该连接线的另一端以将连接线抽离两个织片,断纱装置可以将相邻两个织片之间的编织线裁断,进而实现相邻两个织片的分离,整个过程无需人工操作,自动化程度高,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人力成本;并且,相邻两个织片之间的连接线被抽离,而不会残留连接线的线头在织片上,增加织片的品质,降低后续清洁线头环节的负担,甚至可以取消清洁线头环节。附图说明
[0035] 图1是针织横机编织出的相邻两个织片的示意图;
[0036] 图2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剪抽纱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0037] 图2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剪抽纱设备的另一视下的立体示意图;
[0038]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裁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裁纱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40] 图5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及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5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及防护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6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0043] 图6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的部分结构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0044]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的第一外壳的正视图;
[0045]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的第二外壳的正视图;
[0046]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的转盘的内侧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47]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的转盘的外侧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48]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的驱离件的结构示意图;
[0049]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的抓握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50]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51]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二裁纱装置与第四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52]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断纱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53]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断纱装置的由上往下的正投影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4] 以下将结合附图2a至图16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剪抽纱设备100进行详细描述。示出的为一较佳实施例,该剪抽纱设备100可应用在针织横机中,具体可以用于对针织横机编织出的如图1中的相邻两个织片1进行分离,在后文中结合图1进行对剪抽纱设备100进行说明。
[0055] 参看图2a和图2b,剪抽纱设备100包括支架、第一裁纱装置20、第二裁纱装置30、抽纱装置40、断纱装置50、防护装置60和控制装置。
[0056] 其中,所述支架用于支撑剪抽纱设备100的其它部件并使剪抽纱设备100整体安装于针织横机上,以使针织横机编织出的织片1能够纵向穿过剪抽纱设备100。第一裁纱装置20、断纱装置50、防护装置60、抽纱装置40、第二裁纱装置30在纵向相垂直的横向上沿第一方向(图中箭头x所示)依次排布。第一裁纱装置20和抽纱装置40之间形成织片行走通道,断纱装置50位于所述织片行走通道上,也即织片1从第一裁纱装置20和抽纱装置40穿过剪抽纱设备100并且织片1可经过断纱装置50。
[0057] 为清楚地表达本申请内所描述的位置与方向,定义所述第一方向(图中箭头x所示)为“左”,定义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为“右”;定义织片的行走方向(图中箭头z所示)为“下”,定义织片的行走方向的反方向为“上”;定义与所述左右方向和所述上下方向均相垂直的方向为前后方向,其中图中箭头y所示定义为“后”,其反向定义为“前”。
[0058] 大体上来讲,第一裁纱装置20包括连接线第一裁刀24(标号参图3),其用于将织片1右侧的连接线a从针织横机上裁断,以使残留在织片1上的连接线a具有自由的右端(也即右线头);抽纱装置40包括抓握件43(标号参图5a),能够用于对织片1左侧的连接线a向左抽拉,进而将连接线a逐渐从织片1左侧抽离相邻两个织片1,这样,既避免了人工方式将连接线a的取下,还避免了在织片1上残留连接线a的线头。
[0059] 所述支架包括相互平行的两根横杆11和若干支撑件12。抽纱装置40和第一裁纱装置20分别通过支撑件12沿左右方向滑动地连接至横杆11,从而能够调节二者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的间距,也即可相对远离或相对靠近,进而能够根据织片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而适应性调整,增大剪抽纱设备100对不同织片1的通用性。在替代实施例中,可设置抽纱装置40和第一裁纱装置20中仅其一通过支撑件12沿左右方向滑动地连接至横杆11,同样达到调整二者间距的效果。
[0060] 断纱装置50包括编织线裁刀55(标号参图15),编织线裁刀55位于连接线第一裁刀24和抓握件43的下方,以用于对抽出连接线a之后的相邻两个织片1进行编织线b的裁剪,从而使得相邻两个织片1在非人工方式下完成分离。
[0061] 另外,第二裁纱装置30包括连接线第二裁刀34(标号参图14),其用于将位于抽纱装置40左侧的连接线a从针织横机上裁断,以使受到抽纱装置40抽拉的连接线a具有自由的左端(也即左线头)。
[0062] 防护装置60用于对织片1进行限位,避免因抽纱装置40对连接线a的抽拉而导致织片1大幅度向左偏移损伤或抽纱装置40卡死。
[0063]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模块以及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的传感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连接剪抽纱设备100中的其余电气件中的至少部分,以用于对剪抽纱设备100的整体运行进行控制。
[0064] 以上对剪抽纱设备100的各个装置进行了概况描述,后续将对这些装置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0065] 首先参看图3和图4,对本实施例第一裁纱装置2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第一裁纱装置20具体包括第一盒体21、第一驱动器22、第一导向件23、连接线第一裁刀24、第一传动机构以及稳固件26。
[0066] 第一盒体21用于对第一裁纱装置20的其他构件进行组装支撑,其固定连接支撑件12;连接线第一裁刀24配置为具有剪刀片241和剪刀片242的十字交叉式剪刀,剪刀片241和剪刀片242中部枢转连接并且绕横向枢转轴转动地组装在第一盒体21上;剪刀片241和剪刀片242的上端凸伸出第一盒体21外并形成朝上张开的刀口,剪刀片241和剪刀片242的下端分别延伸入第一盒体21内部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具体包括与剪刀片242配接的传动轮251和与剪刀片241配接的传动轮252,传动轮251和传动轮252之间通过齿250啮合连接。
[0067] 第一驱动器22固定在第一盒体21的外部右侧,其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机构驱动剪刀片241和剪刀片242的张开角度增大或减小。
[0068] 具体地,第一驱动器22通过横截面非圆形的异形销220连接传动轮251。其中,当第一驱动器22处于停机待命状态时,剪刀片241和剪刀片242张开呈初始角度。当第一驱动器22处于运行状态时,第一驱动器22具有先后依次执行的正向驱动阶段和反向复位阶段:首先,在正向驱动阶段中,第一驱动器22通过异形销220驱动传动轮251转动(以图4视角为顺时针转动),传动轮251通过齿250带动传动轮252转动(以图4视角为逆时针转动),进而在传动轮251和传动轮252的带动下,剪刀片241和剪刀片242的张开角度逐渐减小甚至直至闭合,即可将位于剪刀片241和剪刀片242之间刀口内的连接线a裁断;然后,在反向复位阶段中,第一驱动器22通过异形销220驱动传动轮251转动(以图4视角为逆时针转动),传动轮
251通过齿250带动传动轮252转动(以图4视角为顺时针转动),进而在传动轮251和传动轮
252的带动下,剪刀片241和剪刀片242的张开角度逐渐增大直至恢复所述初始角度,之后第一驱动器22恢复所述停机待命状态以待下一次执行裁断作业。
[0069] 其中,第一驱动器22优选为步进电机,其可在定位感应器27的配合下实现对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的转动起点(对应于停机待命状态)和转动最大角度(对应于正向驱动阶段的终止)的定位,关于定位感应器27和步进电机的适配结构和功能可参考常规现有步进电机,不再赘述。
[0070] 剪刀片241和剪刀片242左右并排设置且二者中部的枢转轴沿左右方向延伸。稳固件26设为套设在所述枢转轴上的压簧,该压簧的右端抵持第一盒体21且其左端抵持剪刀片241,以用于驱使剪刀片241和剪刀片242紧紧贴靠,保证剪刀片241和剪刀片242对连接线a的裁断效果,避免二者错开缝隙造成无法裁断连接线a的情况发生。
[0071] 第一导向件23设置在第一盒体21的左侧并且与连接线第一裁刀24左右并排设置,其用于引导连接线a顺利落入连接线第一裁刀24的刀口内。
[0072] 第一导向件23优选设置为垂直于左右方向的平板,其具有与连接线第一裁刀24的刀口位置相对应的第一导向槽230和位于第一导向槽230上方的第一开口。第一导向槽230沿纵向延伸。所述第一开口自下而上逐渐增大,其包括第一导向面231和第一导向面232,第一导向面231自第一导向槽230的前壁面上端斜向前向上延伸,第二导向面232自第一导向槽230的后壁面上端斜向后向上延伸,第一导向面231和第一导向面232在前后方向上的间距自下而上逐渐增大,这样,可将连接线a导入第一导向槽230内,相应的连接线a也被顺利地导入到连接线第一裁刀24的刀口中。
[0073] 参图2a至图4,所述传感模块包括第一传感器71,第一传感器71配置于第一裁纱装置20处并用于感测织片1右侧的连接线a。具体地,第一传感器71包括第一传感部711和与第一传感部711信号交互的第二传感部712。第二传感部712与第一传感部711前后相对并间隔设置,二者之间的间隙与第一导向槽230、连接线第一裁刀24的刀口均位置相对应,当连接线a落入第一传感部711和第二传感部712之间的间隙时,连接线a同时还落入第一导向槽230以及连接线第一裁刀24的刀口中。
[0074] 第一传感器71配置为:当感测到落入第一传感部711和第二传感部712之间的间隙中的连接线a时,第一传感器71生成第一连接线位置信号。该第一传感器71优选可设置为光电传感器或其它。
[0075] 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连接第一传感器71,并从第一传感器71处接收所述第一连接线位置信号;以及,连接第一驱动器22,并当接收到所述第一连接线位置信号时控制第一驱动器22由停机待命状态变化为运行状态。这样,当第一传感器71检测到连接线a进入第一传感部711和第二传感部712之间的间隙时,相应的连接线a也落入了连接线第一裁刀24的刀口中,此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第一驱动器22启动,进而使连接线第一裁刀24裁断连接线a。
[0076] 下面参看图5a至图13,对本实施例抽纱装置4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0077] 抽纱装置30具体包括罩壳42、第二传动机构46、第二驱动器41、第二导向件61、抓握件43、第一驱动机构471、驱离件44、第二驱动机构472以及出纱导向件45。
[0078] 罩壳42用于对抽纱装置40的其他构件进行组装支撑,其固定连接支撑件12,在本实施例中,其具有前后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外壳421和第二外壳422,第一外壳421相对靠后且第二外壳422相对靠前,第一外壳421和第二外壳422之间合围出一装配空间。
[0079] 第二传动机构46相对活动地设置在所述装配空间内,并且配接携载抓握件43;第二驱动器41设置于第一外壳421的后侧,其驱动轴穿过第一外壳421向前延伸入所述装配空间内后与第二传动机构46相连接。其中:当第二驱动器41处于停机待命状态时,第二传动机构46携载抓握件43共同相对罩壳42保持静置不动;当第二驱动器41处于运行状态时,第二驱动器41驱动第二传动机构46相对罩壳42运动,进而第二传动机构46带动抓握件43运动。
[0080] 在抓握件43的运动路径上,第一驱动机构471配合至抓握件43以使抓握件43具有连接线抓握状态和连接线释放状态,并且抓握件43可保持所述连接线抓握状态远离织片1运动直至变化为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
[0081] 具体地,抓握件43在其运动路径上具有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当抓握件43位于所述第一区段时,第一驱动机构471配合至抓握件43,以使抓握件43呈连接线抓握状态,从而能够对织片1左侧的连接线a进行抓握;当抓握件43由所述第一区段向所述第二区段运动时,抓握件43能够对抓握住的连接线a沿远离织片1的方向抽拉,以使连接线a抽离织片1;当抓握件43位于所述第二区段时,第一驱动机构471配合至抓握件43,以允许抓握件43呈连接线释放状态从而能够将抓握住的连接线a进行释放,以使连接线a脱离抓握件43。这样,不仅可以将连接线a抽离织片1,实现非人工的抽纱作业,而且还可以使抽离出的连接线a脱离开抽纱装置40,从而避免抽离出的连接线a负载在抽纱装置40上,进而省去后续定期对抽纱装置40进行人工清理,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保证抽纱装置40持续不停机运转。
[0082] 优选地,第二驱动器41的驱动轴与第二传动机构46的异形孔4604相配接,并驱动第二传动机构46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T相对罩壳42转动设置,进而第二传动机构46带动抓握件43绕轴线T转动;并且,抓握件43绕轴线T转动一圈的路径上具有一个所述第一区段和一个所述第二区段。也就是,每当抓握件43绕轴线T转动一圈,抓握件43即可完成连接线抓握状态和连接线释放状态的一个交替循环周期,也就可以完成一次对连接线a的抓握并抽拉一定距离后释放的操作。这样,通过第二驱动器41驱动第二传动机构46绕轴线T连续转动多圈,即可使抓握件43将连接线a从织片1上抽离。
[0083] 抓握件43的数目设置为绕轴线T均匀分布的多个,图中示例为6个。这样,在第二驱动器41处于运行状态时,多个抓握件43中的一部分处于连接线抓握状态,以保证对连接线a的持续抽拉。
[0084] 抓握件43具体包括V形夹431、弹性件432以及两个凸柱434,当然变化实施例中可仅设置一个凸柱434。弹性件432位于V形夹431的两个夹片之间;两个所述夹片的固定端彼此相连接,且两个所述夹片的自由端分别包括一个防滑板433;两个凸柱434与两个所述夹片一一对应,并且分别连接在相对应的所述夹片的外侧并远离该夹片向外延伸。当抓握件43处于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时,凸柱434配合至第一驱动机构471,以允许两个所述夹片在弹性件432的弹力驱动下彼此远离并张开,此时两个防滑板433相互分离,这样可使连接线a进入两个防滑板433之间或者从两个防滑板433之间掉落出去;当抓握件43处于所述连接线抓握状态时,第一驱动机构471抵持凸柱434,以使得弹性件432被压缩形变,两个所述夹片克服弹性件432的弹力彼此靠近并夹紧,也即两个防滑板433相互靠近至紧密贴合,这样可使进入两个防滑板433之间的连接线a被夹持抓握。
[0085] 每个防滑板433的防滑面形成若干凸肋,且同一抓握件43的两个防滑板433上的凸肋交错排布,也即当抓握件43处于所述连接线抓握状态时,两个防滑板433上的凸肋不会相互正对抵持,这样便于对连接线a加紧。
[0086] 具体地,第二传动机构46包括前后相对设置的两个转盘460,每个转盘460具有与另一转盘460相贴近的内侧面4602、与内侧面4602相对设置的外侧面4601、以及垂直连接内侧面4602和外侧面4601的周侧面4603。内侧面4602设置有第一装配部461,该第一装配部461为形成在内侧面4602上的凹槽。抓握件43组装于两个转盘460之间,其配接在第一装配部461处。两个所述夹片的固定端处的安装孔4310与第一装配部461的装配孔4610对应,可通过销轴配置于安装孔4310和装配孔4610内,以避免抓握件43从第一装配部461内脱出。
[0087] 抓握件43的至少部分穿过周侧面4603径向向外凸伸出第二传动机构46外,以便于对连接线a进行抓握,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夹片的自由端以及部分防滑板433均凸伸出第二传动机构46之外。
[0088] 另外,凸柱434可自第一装配部461沿前后方向通过第一通道463凸伸出转盘460的外侧面4601,以便于与第一驱动机构471相配合。
[0089] 具体来讲,第一驱动机构471设置在罩壳42的内侧面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壳421的内侧面4210设置第一驱动机构471,以便于与抓握件43的两个凸柱434的其中之一进行配合;第二外壳422的内侧面4220也设置第一驱动机构471,以便于与抓握件43的两个凸柱434的其中另一进行配合。并且,第二外壳422上的第一驱动机构471与第一外壳421上的第一驱动机构471沿垂直于前后方向的镜面呈对称设置,这样,通过凸柱434和第一驱动机构471的配合,可以实现抓握件43的连接线释放状态和连接线抓握状态的变化。
[0090] 第一驱动机构471包括前后方向上相对趋近第二传动机构46的第一部分471a、前后方向上相对远离第二传动机构46的第二部分4712以及位于第一部分471a和第二部分4712之间的两个过渡部分4711。其中,第一部分471a与抓握件43的所述第一区段相对应,也即,当凸柱434配合至第一部分471a时,第一部分471a沿前后方向抵压凸柱434,以使抓握件
43呈所述连接线抓握状态;第二部分4712与抓握件43的所述第二区段相对应,也即,当凸柱
434配合至第二部分4712时,在抓握件43自身的弹性件432作用下,凸柱434沿前后方向进一步地凸伸出第二传动机构46,抓握件43呈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
[0091] 过渡部分4711设置为渐变的斜面。这样,当凸柱434自第一部分471a经过渡部分4711向第二部分4712运动时,在抓握件43自身的弹性件432作用下,凸柱434沿前后方向进一步地凸伸出第二传动机构46,抓握件43由所述连接线抓握状态逐渐变化为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反之,当凸柱434自第二部分4712经过渡部分4711向第一部分471a运动时,第一驱动机构471逐渐推动凸柱434沿前后方向趋近第二传动机构46内部运动,抓握件43由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逐渐变化为所述连接线抓握状态。
[009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471a设置为与罩壳42内表面相齐平(也即共平面),第二部分4712和过渡部分4711在罩壳42内表面呈凹槽状设置。当然,在变化实施例,还可以将第一部分471a和过渡部分4711在罩壳42内表面呈凸台状设置,而第二部分4712设置为与罩壳42内表面相齐平;或者还可以将第一部分471a在罩壳42内表面呈凸台状设置,第二部分
4712在罩壳42内表面呈凹槽状设置,过渡部分4711的一端呈凹槽状设置且另一端呈凸台状设置。
[0093] 参看图7和图8,两个过渡部分4711的其中之一(为便描述,后文称该过渡部分4711为上方过渡部分4711)位于轴线T的上方(即位于轴线T所在横向面x1的上方),并且大致靠近轴线T所在的纵向面z1设置(或者与纵向面z1相交);两个过渡部分4711的其中另一(为便于描述,后文中称该过渡部分4711为下方过渡部分4711)位于轴线T的下方(也即位于轴线T所在横向面x1的下方),并且与纵向面z1相交(或者大致靠近轴线T所在的纵向面z1设置)。
[0094] 第二部分4712位于轴线T所在的纵向面z1的右侧,第一部分471a的绝大部分或者全部位于轴线T所在的纵向面z1的左侧。在第二驱动器41的驱动下,第二传动机构46带动抓握件43相对罩壳42转动,以使抓握件43的凸柱434沿第二部分4712、上方过渡部分4711、第一部分471a、下方过渡部分4711的顺序周期性循环配合至第一驱动机构471。也即,在转动一圈的过程中,抓握件43在轴线T所在的纵向面z1的右侧时主要呈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在轴线T所在的横向面x1上方时逐渐由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变化为所述连接线抓握状态,之后保持所述连接线抓握状态向左向下转动,直至在轴线T所在的横向面x1下方逐渐由所述连接线抓握状态变化为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完成一个周期。这样,可以使抓握件43在轴线T所在的横向面x1上方时逐渐将落入抓握件43的V形夹431之内的连接线a进行抓握住,之后远离织片1向左抽拉连接线a,直至在轴线T所在的横向面x1下方时逐渐放开抽拉线a,从而实现对连接线a的抽拉和释放。
[0095] 进一步地,驱离件44设置在第二传动机构46上并随第二传动机构46同步绕轴线T转动。当第二传动机构46绕轴线T转动时,且当抓握件43处于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时,第二驱动机构472配合至驱离件44,以使驱离件44相对抓握件43和第二传动机构46沿径向往复运动,进而驱使连接线a脱离抓握件43。
[0096] 具体地,驱离件44包括内端部441、外端部442以及被导向部443。内端部441设置为沿径向延伸并平行于轴线T的平板;内端部441的一端配置在两个转盘460的内侧面4601处的第二装配部462处,并且其另一端穿过转盘460的周侧面4603后与外端部442相连接;外端部442暴露在周侧面4603外,其设置为在轴线T的垂直面上呈圆弧形的板。
[0097] 驱离件44沿径向往复活动地连接在第二传动机构46上。其中,当抓握件43位于所述第一区段时外端部442与轴线T的径向间距小于当抓握件43位于所述第二区段时外端部442与轴线T的径向间距,也即,当抓握件43由所述第一区段运动至所述第二区段时,驱离件
44产生了远离轴线T的径向位移,这样,在抓握件43呈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时,若连接线a没有顺利从抓握件43上脱离开,驱离件44即可通过远离轴线T的径向位移来推动连接线a从抓握件43上脱离开,避免产生因连接线a未脱离抓握件43而导致连接线a缠绕在抽纱装置40,进一步保证抽纱装置40持续不停机运转。
[0098] 具体地,被导向部443连接内端部441并且自内端部441沿前后方向凸伸,被导向部443通过第二通道4620凸伸出转盘460的外侧面4601,以便于与第二驱动机构472相配合。
[0099] 第二驱动机构472设置在罩壳42的内侧面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壳421的内侧面4210设置第二驱动机构472,以便于与被导向部443进行配合。当然,在替代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472可以变为设置在第二外壳422的内侧面4220上,或者变化为在第二外壳422的内侧面4220上和第一外壳421的内侧面4210上均设置第二驱动机构472。
[0100] 第二驱动机构472设置为环绕轴线T的偏心导向槽,被导向部443沿前后方向插入该导向槽内,这样,当第二传动机构46绕轴线T转动时,被导向部443沿该导向槽滑动并在该导向槽的槽壁推动下相对轴线T产生径向位移。
[0101] 第二驱动机构472具有距离轴线T径向距离最大的最远行程位置4721和距离轴线T径向距离最小的最近行程位置4722。最近行程位置4722位于第一部分471a和/或上方过渡部分4711的径向内侧,这样,当驱离件44运动至最近行程位置4722时,抓握件43处于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便于连接线a落入V形夹431内以便于抓握件43成功抓握连接线a。最远行程位置4721位于第一驱动机构471的第二部分4712的径向内侧,也即以轴线T为轴心的同一径线可与最远行程位置4721、第一驱动机构471的第二部分4712相交。并且,最远行程位置4721靠近下方过渡部分4711布设,这样,当驱离件44运动至最远行程位置4721时,相对应的抓握件43为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被导向部443相对轴线T产生最大的径向位移,以保证连接线a顺利脱离抓握件43。
[0102] 另外,内端部441中部还设置有滑槽4410,轴承滚轮49可穿过滑槽4410配置在第二传动机构46的轴承槽4621内,以便于驱离件44相对第二传动机构46沿径向往复运动。
[0103] 并且,任意相邻两个抓握件43之间均设置有驱离件44,也即抽纱装置40包括多个驱离件44,多个驱离件44绕轴线T均匀布设。
[0104] 第二导向件61优选设置为垂直于左右方向的平板,其设置在罩壳42的右侧,并具有与抓握件43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导向槽610和位于第二导向槽610上方的第二开口。第二导向槽610沿纵向延伸。所述第二开口自下而上逐渐增大,具体结构与前述的第一开口相类似,在此不再赘述,这样,可将所述第二开口内的连接线a导入第二导向槽610内,相应的连接线a被顺利地导入至V形夹431中,以保证对连接线a进行抓握抽拉。
[0105] 优选的,第二导向槽610、第一导向槽230、连接线第一裁刀24的刀口、V形夹431共线设置且位于同一条左右延伸的直线上。这样,便于连接线a顺利与这些部件进行配合。
[0106] 参图5a和图5b,所述传感模块包括第二传感器73,第二传感器73配置于抽纱装置40处并用于感测织片1左侧的连接线a。具体地,第二导向件61右侧设置有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板613,第二传感器73安装于平板613上并用于感测连接线a是否落入第二导向槽610。
优选地,平板613上开设有纵向延伸的安装槽;第二传感器73配置于所述安装槽内,在组装阶段,可以沿所述安装槽上下滑动第二传感器73以调整第二传感器73的高度。
[0107] 第二传感器73配置为:当感测到连接线a时,第二传感器73生成第二连接线位置信号。该第二传感器73优选可设置为光电传感器或其它。
[0108] 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连接第二传感器73,并从第二传感器73处接收所述第二连接线位置信号;以及,连接第二驱动器41,并当接收到所述第二连接线位置信号时控制第二驱动器41由停机待命状态变化为运行状态。这样,当第二传感器73检测到连接线a时,相应的连接线a落入了第二导向槽610和抓握件43中,此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第二驱动器41启动,进而使抓握件43抓握连接线a并开始向左抽拉连接线a,以使连接线a逐渐向左被抽离织片1。
[0109] 进一步地,出纱导向件45组装在罩壳42下方,并用于对抽出的连接线a进行导向,以便于连接线a顺利向下落下,其包括第一出纱导向板451和第二出纱导向板452。第一出纱导向板451上端固定连接第二外壳422,并自上而下向后倾斜延伸;第二出纱导向板452上端固定连接第一外壳421,并自上而下向前倾斜延伸。出纱导向件45的下端具有形成在第一出纱导向板451和第二出纱导向板452之间的出纱口,连接线a被抓握件43释放后可向下穿过出纱口落出抽纱装置40外。
[0110] 所述感测模块包括第三传感器74,第三传感器74配置于抽纱装置40处并用于感测位于出纱导向件45内的连接线a。第三传感器74设置在出纱导向件45的右端并位于第一出纱导向板451和第二出纱导向板452之间,当连接线a自抓握件43向所述出纱口垂落时,连接线a位于第三传感器74的感测范围内。
[0111] 第三传感器74配置为:当感测到连接线a自抓握件43向所述出纱口垂落时,第三传感器74生成第三连接线位置信号。该第三传感器74优选可设置为光电传感器或其它。
[0112] 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连接第三传感器74,并从第三传感器74处接收所述第三连接线位置信号;以及,并当第二驱动器41持续运行至满足预设条件时,判断是否接收到所述第三连接线位置信号,若未接收到所述第三连接线位置信号,则控制第二驱动器41由运行状态变化为停机待命状态。这样,当连接线a未成功脱离抓握件43时,可以及时止停第二驱动器41,以防止连接线a缠绕进抽纱装置40内。
[0113] 所述控制模块还配置为:在未接收到所述第三连接线位置信号而控制第二驱动器41由运行状态变化为停机待命状态的同时,还控制剪抽纱设备100的报警器启动报警。优选地,该报警和前述的根据所述位置异变信号时的报警,二者可采用不同的报警器予以实施,或者可以采用相同的报警器但以不同报警方式予以实施,以便于对两个报警进行区分。
[0114] 另外,前述的“当第二驱动器41持续运行至满足预设条件”具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一种,所述预设条件设置为,第二驱动器41驱动第二传动机构46绕轴线T转动一预设旋转角度,这样,当第二驱动器41持续运行,且第二驱动器41驱动第二传动机构46绕轴线T转动一预设旋转角度时,判断为第二驱动器41持续运行至满足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旋转角度优选设置为不小于180°。再例如,另一种,所述预设条件设置为预设时长,这样,当第二驱动器41持续运行至达到预设时长时,判断为第二驱动器41持续运行至满足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时长优选地不低于第二传动机构46绕轴线T转动180°的时长。
[0115] 下面参看图5a至图5b,对本实施例防护装置6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防护装置60设置在抽纱装置40右侧,其包括织片限位件和位置感测器62。
[0116] 所述织片限位件也可用作为抽纱装置40的第二导向件61(换个角度讲也即所述限位件和第二导向件61一体设置),其设置为垂直于左右方向的平板,所述织片限位件包括连接线通道、微动部611和固定部612。
[0117] 所述连接线通道在左右方向上贯通所述织片限位件,以供连接线a由右向左穿过且阻止织片1由右向左穿过。微动部611设置在所述连接线通道一侧,其可在外力作用下由右向左位置异动,这样,当织片1在抽纱装置40的牵拉下意图穿过所述连接线通道时,织片1可触碰微动部611以推动微动部611由右向左位置异动。位置感测器62设置于微动部611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设于微动部611的左侧,并配置为:感测微动部611的位置异动,当感测到微动部611发生位置异动时,其可生成位置异动信号。相应的,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其信号接收端子连接位置感测器62以便于从位置感测器62处接收所述位置异动信号,并且,其连接抽纱装置40的启停端子(具体可以是第二驱动器41的启停端子),从而可以根据所述位置异动信号来控制抽纱装置40启动或停机,也即控制第二驱动器41处于运行状态或停机待命状态。
[0118] 这样,在第二驱动器41处于运行状态时,若织片1未被牵拉至所述织片限位件,微动部611没在织片1的推动下发生位置异动,第二驱动器41保持运行状态;若织片1被过度牵拉至所述织片限位件,织片1被所述限位件阻停而避免织片1造成撕伤,也可避免织片1被抽拉至抽纱装置40内而造成抽纱装置40卡死,进而保证了织片1质量和剪抽纱设备100的运转稳定性,并且在织片1可触动微动部611,微动部611发生位置异动,该位置异动被位置感测器62检测到,可以及时控制抽纱装置40停机,以避免抽纱装置40继续抽拉连接线a而造成织片1损伤,还可避免连接线a被拉断而造成相邻两个织片1无法被有效分离。
[0119]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还配置为:其连接剪抽纱设备100的报警器的启停端子,从而可以根据所述位置异动信号来控制剪抽纱设备100的报警器启动或停机,也即控制剪抽纱设备100的报警器启动报警或不报警,所述报警器可以是扬声器、灯具、显示屏等任意一种或多种。
[0120]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线通道沿纵向上下延伸,其具有下部的封闭端、与所述封闭端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上部的开口端以及设于所述封闭端和所述开口端之间的两个通道壁,连接线a可通过所述敞口端由上往下进入所述连接线通道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线通道还构成第二导向槽610(换个角度讲也即所述连接线通道和第二导向槽610一体设置)。
[0121] 止挡凸起6101自两个所述通道壁的其中之一趋近两个所述通道壁的其中另一凸伸,以阻止织片1穿过所述连接线通道。优选地,两个所述通道壁上均布设有若干止挡凸起6101,并且,两个所述通道壁上的止挡凸起6101前后镜像对称。微动部611设置为垂直于左右方向布设的平板,两个所述通道壁的其中之一形成于微动部611上,本实施例中,微动部
611位于所述连接线通道的前侧。
[0122] 另外,保护装置60还可以具有其它实现方式,在此介绍一种变化实施例,该变化实施例中保护装置60同样包括与附图实施例相同的织片限位件,对所述织片限位件不再多加赘述。在该变化实施例中保护装置60还包括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设置于所述织片限位件的微动部(参附图实施例微动部611)的位置异动的运动路径上;所述微动开关连接抽纱装置40的启停端子(具体可以是第二驱动器41的启停端子),并具有使抽纱装置40的启停端子接通的导通状态和使抽纱装置40的启停端子断开的分离状态;在所述微动部发生位置异动时,所述微动部可触发或脱开所述微动开关,以使所述微动开关在所述导通状态和所述分离状态间变换。这样,该变化实施例同样可以实现避免织片1因过度被牵拉而造成织片1撕伤或抽纱装置40卡死,以及避免连接线a被拉断而造成相邻两个织片1无法被有效分离。一种具体例中,所述微动开关和所述微动部由左向右并排设置且彼此分离,在所述微动部发生位置异动时,所述微动部可触发所述微动开关,以使所述微动开关由所述导通状态变化为所述分离状态,从而使抽纱装置40由运行状态变化为停机待命状态;在另一种具体例中,所述微动开关和所述微动部由右向左并排设置且彼此接触,在所述微动部发生位置异动时,所述微动部可脱开所述微动开关,以使所述微动开关由所述导通状态变化为所述分离状态,从而使抽纱装置40由运行状态变化为停机待命状态。
[0123] 下面参看图14,对本实施例第二裁纱装置3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第二裁纱装置30用于对位于抽纱装置40左侧的连接线a进行裁断,从而使抽纱装置40所抽拉的连接线a具有自由的左端,避免抽纱装置40抽拉连接线a时受到针织横机对连接线a的牵拉干扰,保证连接线a能够从剪抽纱设备100上脱离,而避免连接线a缠绕纠缠在剪抽纱设备100上或者剪抽纱设备100和针织横机之间。
[0124] 第二裁纱装置30与第一裁纱装置20结构基本相同且左右大致相对设置,具体包括结构类比第一盒体21的第二盒体31、结构类比第一驱动器22的第三驱动器32、结构类比第一导向件23的第三导向件33、结构类比连接线第一裁刀24的连接线第二裁刀34、结构类比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的第三传动机构以及结构类比稳固件26的第二稳固件。下面对第二裁纱装置30与第一裁纱装置20的不同点进行介绍,其余相同部分不再赘述。
[0125] 第二裁纱装置30整体相对第一裁纱装置20倾斜设置,连接线第二裁刀34设置在抽纱装置40的左上方,并且连接线第二裁刀34的刀口自下而上向右倾斜延伸,也即,其连接线第二裁刀34的两个剪刀片的中部枢转轴垂直于前后方向且与左右方向呈锐角,这样,便于与抽纱装置40进行配合,使得在抓握件43有效抓握连接线a后,再被第一裁纱装置20裁断连接线a的左端。
[0126] 参图2a、2b以及图14,所述传感模块包括第四传感器72,第四传感器72配置于第二裁纱装置30处并用于感测位于抽纱装置40左侧的连接线a。具体地,第四传感器72位置对应于连接线第二裁刀34的刀口位置且位于连接线第二裁刀34的右下方,连接线第二裁刀34、第三导向件33、第四传感器72依次排布。第四传感器72包括第三传感部721和与第三传感部721信号交互的第四传感部722。第四传感部722与第三传感部721前后相对并间隔设置,二者之间的间隙与第三导向件33的第三导向槽、连接线第二裁刀34的刀口均位置相对应,当连接线a落入第四传感部722与第三传感部721之间的间隙时,连接线a同时还落入第三导向件33的第三导向槽以及连接线第二裁刀34的刀口中。
[0127] 第四传感器72配置为:当感测到落入第四传感部722与第三传感部721之间的间隙中的连接线a时,第四传感器72生成第四连接线位置信号。该第四传感器72优选可设置为光电传感器或其它。
[0128] 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通过信号接收端子连接第四传感器72,以从第四传感器72处接收所述第四连接线位置信号;以及,连接第三驱动器32,并当接收到所述第四连接线位置信号时控制第三驱动器32由停机待命状态变化为运行状态。这样,当第四传感器72检测到连接线a进入第四传感部722与第三传感部721之间的间隙时,相应的连接线a也落入了连接线第二裁刀34的刀口中,此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第三驱动器32启动,进而使连接线第二裁刀34裁断连接线a。
[0129] 下面参看图15、16及2b,对本实施例断纱装置5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0130] 断纱装置50包括第三支撑架57、第四驱动器52、第三盒体53、第五驱动器54、编织线裁刀55以及第三传动机构56。
[0131] 第三支撑架57用于对断纱装置50的其他构件进行组装支撑,其固定连接支撑件12。优选地,第三支撑架57包括位于其上部的织片引导面51,编织引导面51设置为自其上端斜向下延伸至其下端的斜面,编织引导面51的上端和编织引导面51的下端分立于织片垂降面的前后两侧,也即,编织引导面51的上端位于第一导向槽230和第二导向槽610的后方,编织引导面51的下端位于第一导向槽230和第二导向槽610的前方,这样,可以使得当织片1沿纵向向下垂降以经过剪抽纱设备100时,织片1可垂降在织片引导面51上并沿着织片引导面
51斜向前向下继续滑动。
[0132] 第四驱动器52安装在第三支撑架57的右端,其驱动轴与设置在第三支撑架57内的第三传动机构56相连接;第三传动机构56设置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传动杆,优选设置为丝杆。第三盒体53活动连接所述传动杆,编织线裁刀55设置在第三盒体53内,并在第三盒体53的携载下活动连接所述传动杆。
[0133] 当第四驱动器52处于停机待命状态时,第三盒体53位于右端起始位置。当第四驱动器52处于运行状态时,第四驱动器52具有先后依次执行的正向驱动阶段和反向复位阶段:首先,在正向驱动阶段中,第四驱动器52通过所述传动杆驱动第三盒体53和编织线裁刀55由右端起始位置向左端终止位置平移;然后,在反向复位阶段中,第四驱动器52通过所述传动杆驱动第三盒体53和编织线裁刀55由左端终止位置向右端起始位置平移;在第三盒体
53返回右端起始位置后,第四驱动器52恢复所述停机待命状态以待下一次执行裁断作业。
这样,在编织线裁刀55由右端起始位置运动至左端终止位置后再反向返回右端起始位置的过程中,编织线裁刀55相对相邻两个织片1产生垂直于织片1行走方向的位移,从而编织线裁刀55对编织线b进行裁断。
[0134] 其中,第四驱动器52优选为步进电机,其可在定位感应器的配合下实现对第三盒体53的右端起始位置和左端终止位置的定位,关于定位感应器和步进电机的适配结构和功能可参考常规现有步进电机,不再赘述。
[0135]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四驱动器52处于运行状态时,编织线裁刀55由右端起始位置运动至左端终止位置后再反向返回右端起始位置,当然,在替代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当第四驱动器52处于运行状态时,编织线裁刀55由左端起始位置运动至右端终止位置后再反向返回左端起始位置。
[0136] 进一步地,第三盒体53位于第三支撑架57的下方,其具有上顶板532、与上顶板532相对设置的下底板、以及大致自上顶板532的边缘垂直向下延伸的侧壁板531,侧壁板531连接上顶板532和所述下底板。
[0137] 编织线裁刀55设置在第三盒体53内并从第三盒体53内部暴露出来。具体地,侧壁板531遮蔽于编织线裁刀55的前方和编织线裁刀55的左侧,上顶板532罩设于大部分编织线裁刀55的上方,并且在自上而下的投影面上,参图16,其余小部分编织线裁刀55(具体可以是编织线裁刀55的一小部分刀刃)暴露于上顶板532的右侧边缘外,从而在第三盒体53携带编织线裁刀55由右向左平移时,侧壁板531可以遮蔽住编织线裁刀55以避免编织线裁刀55割伤织片1,并使得在第三盒体53携带编织线裁刀55由左向右平移时,编织线裁刀55可以在上顶板532的右侧边缘暴露出来以便于对相邻两个织片1之间的编织线b进行裁断,甚至可以在因抽纱装置40异常而未抽离连接线a时,通过编织线裁刀55将连接线a一并裁断。当然,在替换实施例中,侧壁板531可变化为遮蔽于编织线裁刀55的前方和编织线裁刀55的右侧,相应的,其余小部分编织线裁刀55(具体可以是编织线裁刀55的一小部分刀刃)暴露于上顶板532的左侧边缘外,从而编织线裁刀55由右向左平移时对编织线b进行裁断,而编织线裁刀55由左向右平移时,侧壁板531可以遮蔽住编织线裁刀55以避免编织线裁刀55割伤织片1。
[0138] 进一步地,侧壁板531包括至少部分位于编织线裁刀55前方的织片导向面,所述织片导向面自其后端沿与左右方向呈锐角倾斜延伸至其前端53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织片导向面自左后方向右前方倾斜延伸,这样,当编织线裁刀55由右端起始位置向左端终止位置平移时,可以使织片1沿所述织片导向面滑动以便于第三盒体53携带编织线裁刀55顺利运动至织片1的左侧,而避免第三盒体53和编织线裁刀55划伤织片1。具体来讲,所述织片导向面可以设置为平面,也可以设置为弧面或多段平面,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织片导向面包括相较于左右方向斜率较大的第一面5311和相较于左右方向斜率较小的第二面5312,二者相连接。
[0139] 优选地,在上下方向上,所述织片导向面的后端被织片引导面51覆盖,也即所述织片导向面的后端位于织片引导面51的正下方;且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织片导向面的后端和所述织片导向面的前端5310分立于编织线裁刀55的左右两侧,也即侧壁板531完全遮蔽在编织线裁刀55前方,避免织片1被意外划伤。
[0140] 另外,编织线裁刀55设置为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圆刀;第五驱动器54组装在第三盒体53的下方,其传动轴穿过所述下底板延伸入第三盒体53内部后与编织线裁刀55相连接,以用于驱动编织线裁刀55绕平行于上下方向的轴线旋转,从而将编织线b裁断。
[0141] 进一步地,所述传感模块包括第五传感器75,第五传感器75配置于断纱装置50处并用于感测织片1的位置,也即该第五传感器75配置为织片位置传感器。第五传感器75具体位于第三盒体53的上方并固定组装在第三支撑架57后侧,优选地,第三支撑架57后侧上开设有横向延伸的第二安装槽;第五传感器75配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在组装阶段,可以沿所述第二安装槽左右滑动第五传感器75,以使第五传感器75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适配不同尺寸的织片1。
[0142] 第五传感器75配置为:当感测到织片1运动至预设位置时,第五传感器75生成织片位置信号。该第五传感器75优选可设置为光电传感器或其它。
[0143] 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其信号接收端子连接第五传感器75,并从第五传感器75处接收所述织片位置信号;以及,连接第四驱动器52的启停端子和第五驱动器54的启停端子,并当接收到所述织片位置信号时控制第四驱动器22由停机待命状态变化为运行状态,并至少在第四驱动器22执行所述负向驱动阶段时控制第五驱动器54运行,使编织线裁刀55裁断编织线b。当然,所述控制模块还可以在第四驱动器22执行所述正向驱动阶段时也控制第五驱动器54运行。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