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 / 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阅读:481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高透明度聚酯 薄膜 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为:在聚酯薄膜表面涂布涂料后烘干制得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其中,涂料为主要由 丙烯酸 酯类 聚合物 、聚(三聚氰胺-co-甲 醛 )甲醇和 溶剂 组成的共混物乳液,丙烯酸酯类聚合物与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的 质量 比为3~5:1;最终制得的高透光聚酯薄膜主要由聚酯薄膜基体以及位于聚酯薄膜基体表面的干涂层组成,干涂层的折射率比聚酯薄膜基体的折射率小0.20~0.32,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透光率≥92%,雾度为0.5~2.0%。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制得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能和优异的耐溶剂性能。,下面是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其特征是:主要由聚酯薄膜基体以及位于聚酯薄膜基体表面的干涂层组成,干涂层的折射率比聚酯薄膜基体的折射率小0.20~0.32,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透光率≥92%,雾度为0.5~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聚酯薄膜基体为经过电晕处理的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厚度为12~350μm,纵向和横向折射率为1.60~1.64,透光率为
87.0~89.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干涂层位于聚酯薄膜基体的单侧表面或双侧表面,各表面上干涂层的厚度为0.02~0.18μ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干涂层的折射率为1.32~
1.4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干涂层主要由质量比为3~
5:1的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和聚(三聚氰胺-co-甲)甲醇组成,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与丙烯酸酯类聚合物交联形成网状立体结构,同时与聚酯薄膜基体通过化学键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的羟值≥
5mgKOH/g,丙烯酸酯类聚合物为由两种以上的丙烯酸酯共聚或丙烯酸酯与其他单体共聚生成的聚合物,丙烯酸酯为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羟乙酯或丙烯酸丁酯,其他单体为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腈、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经过丙浸泡24小时后,透光率不变。
8.制备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方法,其特征是:在聚酯薄膜基体表面涂布涂料后烘干制得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其中,涂料为主要由丙烯酸酯类聚合物、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和溶剂组成的共混物乳液,丙烯酸酯类聚合物与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的质量比为3~5: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涂布采用在线涂布工艺。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溶剂为,涂料的固含量为3.0%~
45.0%,烘干采用热烘烤的方式,烘烤的温度为200~245℃,时间为3~54秒。

说明书全文

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聚酯薄膜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聚酯薄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电气绝缘性能、耐化学性以及良好的透明性,已广泛应用于包装、印刷、烫金转移、离型保护和电子电气等行业。在平板显示器制造业中,聚酯薄膜已成为保护膜、反射膜、扩散膜和增亮膜等核心组件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这些组件中要求聚酯薄膜的透光率在88%以上。
[0003] 通常在聚酯薄膜制造过程中,聚酯分子容易形成大球晶,从而导致薄膜透明度降低,即薄膜的透光率下降和雾度增加;同时,为防止聚酯薄膜生产过程中薄膜间粘连,加入了开口剂或爽滑剂,这些物质与聚酯材料折光率存在差异,且和聚酯的相容性不好,导致生产出的聚酯薄膜透明度降低。由于以上原因,常规聚酯薄膜的透光率和雾度指标难以达到光学应用的要求。
[0004] 另外,聚酯薄膜在光学应用的加工过程中会进行涂布改性,而涂层中一般含有有机溶剂,所以对聚酯薄膜耐有机溶剂性能提出了较高要求。
[0005] 因此,研究一种透明度高且耐有机溶剂性能较好的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聚酯薄膜透明度低以及耐有机溶剂性能差的问题,提供一种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在线涂布技术将折射率远小于聚酯薄膜基体的丙烯酸酯类聚合物、聚(三聚氰胺-co-甲)甲醇和的共混物涂料均匀涂布于聚酯薄膜表面,最终得到一种具有高透明度且耐有机溶剂的聚酯薄膜。
[0007]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方案如下:
[0008] 高透明度聚酯薄膜主要由聚酯薄膜基体以及位于聚酯薄膜基体表面的干涂层组成,干涂层的折射率比聚酯薄膜基体的折射率小0.20~0.32,由于涂层的物质难以做到非常小的折射率,所以折射率差值不宜过大,否则难以达到要求,反之,差值过小,则会使透光率增加幅度较小,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透光率≥92%,雾度为0.5~2.0%;
[0009] 现有技术生产聚酯薄膜时为了防止粘连,需要添加大量微米级开口剂,这些开口剂使光透过聚酯薄膜时发生散射,透光率下降,雾度变大;在聚酯薄膜基体表面涂覆一层厚度均匀的透明介质层,降低了聚酯薄膜间的粘性,并满足空气折射率<干涂层折射率<聚酯薄膜基体折射率的关系,干涂层上、下表面对某种色光的反射光产生相消干涉,其结果是减弱了该光的反射,从而增加了聚酯薄膜的透光率,降低了雾度,即透明度得到提升,且当干涂层的折射率比聚酯薄膜基体的折射率小0.20~0.32时,聚酯薄膜透明度的提升较为明显。
[0010] 作为优选的方案:
[0011] 如上所述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聚酯薄膜基体为经过电晕处理的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厚度为12~350μm,纵向和横向折射率为1.60~1.64,透光率为87.0~89.0%,涂层中通常含有机溶剂,而普通聚酯薄膜的预涂层不耐有机溶剂,因此不方便进行涂布,本发明中电晕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在聚酯薄膜基体表面接入羟基,以利于聚酯薄膜基体与涂层之间建立化学键,提高聚酯薄膜的耐有机溶剂性能,电晕处理前后聚酯薄膜表面结构变化如下:
[0012]
[0013] 如上所述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干涂层位于聚酯薄膜基体的单侧表面或双侧表面,各表面上干涂层的厚度为0.02~0.18μm,低于此范围时两个面反射光相消干涉不明显,高于此范围时光程差超过了可见光波长的1/2,所以低于或高于此范围均难以形成有效的反射、干涉,对聚酯薄膜透明度的提升效果不明显,当涂层位于聚酯薄膜基体的单侧表面时,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透光率≥92%;当涂层位于聚酯薄膜基体的双侧表面时,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透光率≥94%。
[0014] 如上所述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干涂层的折射率为1.32~1.40。
[0015] 如上所述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干涂层主要由质量比为3~5:1的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组成(高于或低于此范围会影响两者交联程度,大大降低耐溶剂性能),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与丙烯酸酯类聚合物交联形成网状立体结构(交联将每个分子链都通过化学键连接,形成不熔不溶的物质,具备优异的耐磨、耐溶剂性能),同时与聚酯薄膜基体通过化学键连接,化学键连接的牢度远大于范德华,可以使涂层紧紧粘附在聚酯薄膜表面,且不受溶剂影响。
[0016] 如上所述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的羟值≥5mgKOH/g,羟值过低会导致交联程度下降,大大降低聚酯薄膜的耐溶剂性能,丙烯酸酯类聚合物为由两种以上的丙烯酸酯共聚或丙烯酸酯与其他单体共聚生成的聚合物,丙烯酸酯为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羟乙酯或丙烯酸丁酯,其他单体为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腈、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以上。
[0017] 如上所述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经过丙浸泡24小时后,涂层不受影响,聚酯薄膜透光率不变;本发明涂料中的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既能与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发生交联反应,也可与薄膜表面的羟基、羧基反应形成化学键将薄膜和涂层分子连接,且本发明中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为六官能团结构,交联密度高,大量的化学键产生的附着力远大于范德华力和氢键,形成不熔不溶的立体网状结构;其中,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化学结构式如下:
[0018]
[0019] 本发明还提供了制备如上任一项所述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方法,在聚酯薄膜基体表面涂布涂料后烘干制得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其中,涂料为主要由丙烯酸酯类聚合物、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和溶剂组成的共混物乳液,丙烯酸酯类聚合物与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的质量比为3~5:1。
[0020] 作为优选的方案:
[0021] 如上所述的方法,涂布采用在线涂布工艺,涂布工艺只是对现有技术作出小幅度适应性度调整。
[0022] 如上所述的方法,溶剂为水,涂料的固含量为3.0%~45.0%(固含量过高或过低会导致难以加工),烘干采用热烘烤的方式,烘烤的温度为200~245℃(此温度范围能促进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与丙烯酸酯类共聚物发生交联反应,减少反应时间,增加反应程度),时间为3~54秒。
[0023] 有益效果:
[0024] (1)本发明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涂层的折射率远小于聚酯薄膜基体的折射率,经过涂布处理的聚酯薄膜透明度大幅度提高;
[0025] (2)本发明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具有优异的耐溶剂性能,即使在溶剂中长时间浸泡,性能也不受影响;
[0026] (3)本发明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极具推广价值。附图说明
[0027] 图1为实施例1中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与聚丙烯酸交联前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为实施例1中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与聚丙烯酸交联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3为实施例1中聚酯薄膜基体表面涂布涂料的示意图,其中,n1为空气折射率,n为干涂层折射率,n2为聚酯薄膜基体折射率,d为干涂层厚度;
[0030] 其中,1-干涂层中的分子链,2-聚酯薄膜基体,3-干涂层分子间交联的化学键,4-干涂层分子链与薄膜表面官能团形成的化学键。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0032] 实施例1
[0033] 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为:采用在线涂布的方式在聚酯薄膜基体表面涂布涂料后,采用热风烘烤的方式在200℃温度条件下烘烤54秒制得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其中涂料为由质量比为3:1的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羟值为5mgKOH/g)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溶于水中得到的固含量为3.0%的共混物乳液,聚酯薄膜基体为经过电晕处理的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厚度为12μm,纵向和横向折射率为1.60,透光率为87.0%;
[0034] 如图3所示,在聚酯薄膜基体表面涂覆一层厚度均匀的透明介质层,使n1
[0035] 最终制得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由聚酯薄膜基体以及位于聚酯薄膜基体单侧表面的干涂层组成,聚酯薄膜基体表面上干涂层的厚度为0.02μm,折射率为1.40,干涂层由质量比为3:1的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组成,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与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交联形成网状立体结构(交联前后的结构示意图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该网状立体结构即是通过交联形成的化学键3连接而成的分子链1,同时与聚酯薄膜基体2通过化学键4连接;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透光率为92%,雾度为2.0%;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经过丙酮浸泡24小时后,涂层不受影响,聚酯薄膜透光率不变。
[0036] 对比例1
[0037] 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基本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聚酯薄膜基体未经电晕处理,最终制得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由聚酯薄膜基体以及位于聚酯薄膜基体单侧表面的干涂层组成,聚酯薄膜基体表面上干涂层的厚度为0.02μm,折射率为1.40,干涂层由质量比为3:1的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组成,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与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交联形成网状立体结构,同时与聚酯薄膜基体通过化学键连接;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透光率为92%;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经过丙酮浸泡24小时后,涂层的一部分松动脱离聚酯薄膜基体,且浸泡后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透光率为90.5%。
[0038] 将实施例1与对比例1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实施例1中聚酯薄膜的耐有机溶剂性能更好,这是因为经过电晕处理之后,聚酯薄膜基体表面更容易接入羟基,有利于聚酯薄膜基体与涂层之间建立化学键,增强了聚酯薄膜基体与涂层之间的粘合力。
[0039] 对比例2
[0040] 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基本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涂料中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的质量比为2:1,最终制得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由聚酯薄膜基体以及位于聚酯薄膜基体单侧表面的干涂层组成,聚酯薄膜基体表面上干涂层的厚度为0.02μm,折射率为1.40,干涂层由质量比为2:1的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组成,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与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交联形成网状立体结构,同时与聚酯薄膜基体通过化学键连接;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透光率为92.0%;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经过丙酮浸泡24小时后,涂层的一部分松动脱离聚酯薄膜基体,且浸泡后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透光率为91.3%。
[0041] 将实施例1与对比例2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实施例1中聚酯薄膜的耐溶剂性能更好,这是因为对比例2的涂料中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的质量比低于3:1,涂层固化过程中交联不充分,未能参与交联反应的部分在溶剂浸泡过程中松动脱离聚酯薄膜基体。
[0042] 对比例3
[0043] 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基本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涂料中与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交联的物质为噁唑啉,最终制得的聚酯薄膜由聚酯薄膜基体以及位于聚酯薄膜基体单侧表面的干涂层组成,聚酯薄膜基体表面上干涂层的厚度为0.02μm,折射率为1.52,干涂层由质量比为3:1的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和噁唑啉组成,噁唑啉与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交联形成网状立体结构,同时与聚酯薄膜基体通过化学键连接;聚酯薄膜的透光率为89.6%;聚酯薄膜经过丙酮浸泡24小时后,涂层的大部分松动脱离聚酯薄膜基体,且浸泡后的聚酯薄膜透光率为89.1%。
[0044] 将实施例1与对比例3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实施例1中聚酯薄膜的耐有机溶剂性能更好,这是因为实施例1的涂料中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能与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形成更稳定的交联结构,而噁唑啉类交联剂会影响干涂层折射率且交联不充分,导致透光率增加不明显、溶剂浸泡后未能参与交联反应的部分松动脱离聚酯薄膜基体。
[0045] 实施例2
[0046] 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为:采用在线涂布的方式在聚酯薄膜基体表面涂布涂料后,采用热风烘烤的方式在220℃温度条件下烘烤20秒制得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其中涂料为由质量比为4:1的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胺共聚物(羟值为5.5mgKOH/g)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溶于水中得到的固含量为15.0%的共混物乳液,聚酯薄膜基体为经过电晕处理的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厚度为150μm,纵向和横向折射率为1.64,透光率为89.0%;
[0047] 最终制得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由聚酯薄膜基体以及位于聚酯薄膜基体双侧表面的干涂层组成,聚酯薄膜基体各表面上干涂层的厚度为0.08μm,折射率为1.32,干涂层由质量比为4:1的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胺共聚物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组成,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与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胺共聚物交联形成网状立体结构,同时与聚酯薄膜基体通过化学键连接,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透光率为95%,雾度为1.5%;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经过丙酮浸泡24小时后,涂层不受影响,聚酯薄膜透光率不变。
[0048] 实施例3
[0049] 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为:采用在线涂布的方式在聚酯薄膜基体表面涂布涂料后,采用热风烘烤的方式在245℃温度条件下烘烤3秒制得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其中涂料为由质量比为5:1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羟值为5.5mgKOH/g)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溶于水中得到的固含量为45.0%的共混物乳液,聚酯薄膜基体为经过电晕处理的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厚度为350μm,纵向和横向折射率为1.61,透光率为89.0%;
[0050] 最终制得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由聚酯薄膜基体以及位于聚酯薄膜基体双侧表面的干涂层组成,聚酯薄膜基体各表面上干涂层的厚度为0.18μm,折射率为1.32,干涂层由质量比为5:1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组成,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与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交联形成网状立体结构,同时与聚酯薄膜基体通过化学键连接,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透光率为96%,雾度为0.5%;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经过丙酮浸泡24小时后,涂层不受影响,聚酯薄膜透光率不变。
[0051] 对比例4
[0052] 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基本与实施例3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涂料中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的质量比为6:1,最终制得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由聚酯薄膜基体以及位于聚酯薄膜基体双侧表面的干涂层组成,聚酯薄膜基体各表面上干涂层的厚度为0.18μm,折射率为1.32,干涂层由质量比为6:1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组成,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与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交联形成网状立体结构,同时与聚酯薄膜基体通过化学键连接,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透光率为95.0%;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经过丙酮浸泡24小时后,涂层的一部分松动脱离聚酯薄膜基体,且浸泡后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透光率为91.2%。
[0053] 将实施例3与对比例4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实施例3中聚酯薄膜的耐溶剂性能更好,这是因为对比例4的涂料中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的质量比高于5:1,涂层固化过程中交联不充分,未能参与交联反应的部分在溶剂浸泡过程中松动脱离聚酯薄膜基体。
[0054] 实施例4
[0055] 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为:采用在线涂布的方式在聚酯薄膜基体表面涂布涂料后,采用热风烘烤的方式在245℃温度条件下烘烤5秒制得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其中涂料为由质量比为3:1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羟值为6mgKOH/g)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溶于水中得到的固含量为25.0%的共混物乳液,聚酯薄膜基体为经过电晕处理的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厚度为120μm,纵向和横向折射率为1.63,透光率为88.0%;
[0056] 最终制得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由聚酯薄膜基体以及位于聚酯薄膜基体双侧表面的干涂层组成,聚酯薄膜基体各表面上干涂层的厚度为0.18μm,折射率为1.35,干涂层由质量比为3:1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组成,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与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交联形成网状立体结构,同时与聚酯薄膜基体通过化学键连接,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透光率为94%,雾度为1.6%;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经过丙酮浸泡24小时后,涂层不受影响,聚酯薄膜透光率不变。
[0057] 实施例5
[0058] 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为:采用在线涂布的方式在聚酯薄膜基体表面涂布涂料后,采用热风烘烤的方式在245℃温度条件下烘烤3秒制得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其中涂料为由质量比为3:1的丙烯酸乙酯-苯乙烯共聚物(羟值为6.5mgKOH/g)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溶于水中得到的固含量为20.0%的共混物乳液,聚酯薄膜基体为经过电晕处理的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厚度350μm,纵向和横向折射率为1.64,透光率为89.0%;
[0059] 最终制得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由聚酯薄膜基体以及位于聚酯薄膜基体双侧表面的干涂层组成,聚酯薄膜基体各表面上干涂层的厚度为0.12μm,折射率为1.40,干涂层由质量比为3:1的丙烯酸乙酯-苯乙烯共聚物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组成,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与丙烯酸乙酯-苯乙烯共聚物交联形成网状立体结构,同时与聚酯薄膜基体通过化学键连接,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透光率为95%,雾度为1.7%;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经过丙酮浸泡24小时后,涂层不受影响,聚酯薄膜透光率不变。
[0060] 实施例6
[0061] 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为:采用在线涂布的方式在聚酯薄膜基体表面涂布涂料后,采用热风烘烤的方式在215℃温度条件下烘烤30秒制得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其中涂料为由质量比为3:1的聚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羟值为7.5mgKOH/g)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溶于水中得到的固含量为45.0%的共混物乳液,聚酯薄膜基体为经过电晕处理的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厚度为250μm,纵向和横向折射率为1.64,透光率为89.0%;
[0062] 最终制得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由聚酯薄膜基体以及位于聚酯薄膜基体双侧表面的干涂层组成,聚酯薄膜基体各表面上干涂层的厚度为0.18μm,折射率为1.38,干涂层由质量比为3:1的聚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组成,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与聚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交联形成网状立体结构,同时与聚酯薄膜基体通过化学键连接,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透光率为93%,雾度为1.3%;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经过丙酮浸泡24小时后,涂层不受影响,聚酯薄膜透光率不变。
[0063] 实施例7
[0064] 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为:采用在线涂布的方式在聚酯薄膜基体表面涂布涂料后,采用热风烘烤的方式在245℃温度条件下烘烤5秒制得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其中涂料为由质量比为3:1的丙烯酸-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羟值为5.8mgKOH/g)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溶于水中得到的固含量为3.0%的共混物乳液,聚酯薄膜基体为经过电晕处理的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厚度为150μm,纵向和横向折射率为1.62,透光率为89.0%;
[0065] 最终制得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由聚酯薄膜基体以及位于聚酯薄膜基体双侧表面的干涂层组成,聚酯薄膜基体各表面上干涂层的厚度为0.18μm,折射率为1.32,干涂层由质量比为3:1的丙烯酸-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组成,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与丙烯酸-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交联形成网状立体结构,同时与聚酯薄膜基体通过化学键连接,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透光率为97%,雾度为2.0%;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经过丙酮浸泡24小时后,涂层不受影响,聚酯薄膜透光率不变。
[0066] 实施例8
[0067] 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为:采用在线涂布的方式在聚酯薄膜基体表面涂布涂料后,采用热风烘烤的方式在225℃温度条件下烘烤30秒制得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其中涂料为由质量比为4:1的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羟值为6.6mgKOH/g)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溶于水中得到的固含量为35.0%的共混物乳液;
[0068] 最终制得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由聚酯薄膜基体以及位于聚酯薄膜基体双侧表面的干涂层组成,聚酯薄膜基体为经过电晕处理的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厚度为200μm,纵向和横向折射率为1.60,透光率为89.0%,聚酯薄膜基体各表面上干涂层的厚度为0.15μm,折射率为1.36,干涂层由质量比为4:1的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组成,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与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交联形成网状立体结构,同时与聚酯薄膜基体通过化学键连接,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透光率为92%,雾度为0.5%;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经过丙酮浸泡24小时后,涂层不受影响,聚酯薄膜透光率不变。
[0069] 实施例9
[0070] 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为:采用在线涂布的方式在聚酯薄膜基体表面涂布涂料后,采用热风烘烤的方式在245℃温度条件下烘烤5秒制得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其中涂料为由质量比为5:1的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羟值为6.5mgKOH/g)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溶于水中得到的固含量为20.0%的共混物乳液;
[0071] 最终制得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由聚酯薄膜基体以及位于聚酯薄膜基体双侧表面的干涂层组成,聚酯薄膜基体为经过电晕处理的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厚度为150μm,纵向和横向折射率为1.64,透光率为89.0%,聚酯薄膜基体各表面上干涂层的厚度为0.15μm,折射率为1.40,干涂层由质量比为5:1的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组成,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与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交联形成网状立体结构,同时与聚酯薄膜基体通过化学键连接,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透光率为96%,雾度为1.8%;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经过丙酮浸泡24小时后,涂层不受影响,聚酯薄膜透光率不变。
[0072] 实施例10
[0073] 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为:采用在线涂布的方式在聚酯薄膜基体表面涂布涂料后,采用热风烘烤的方式在245℃温度条件下烘烤5秒制得高透明度聚酯薄膜,其中涂料为由质量比为5:1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羟值为7.5mgKOH/g)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溶于水中得到的固含量为35.0%的共混物乳液;
[0074] 最终制得的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由聚酯薄膜基体以及位于聚酯薄膜基体双侧表面的干涂层组成,聚酯薄膜基体为经过电晕处理的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厚度为350μm,纵向和横向折射率为1.60,透光率为89.0%,聚酯薄膜基体各表面上干涂层的厚度为0.18μm,折射率为1.34,干涂层由质量比为5:1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和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组成,聚(三聚氰胺-co-甲醛)甲醇与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交联形成网状立体结构,同时与聚酯薄膜基体通过化学键连接,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的透光率为95%,雾度为1.4%;高透明度聚酯薄膜经过丙酮浸泡24小时后,涂层不受影响,聚酯薄膜透光率不变。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