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作物管理 / 农作物 / 水果作物 / 含纳他霉素的复配杀菌剂及其用途

含纳他霉素的复配杀菌剂及其用途

阅读:1025发布:2020-10-03

专利汇可以提供含纳他霉素的复配杀菌剂及其用途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含纳他霉素的复配 杀菌剂 ,其组分及重量含量为:10%~90%的组分A和90%~10%的组分B,组分A为纳他霉素,组分B为多菌灵、抑霉唑或咪鲜胺;该复配杀菌剂可配制成乳剂型杀菌剂、粉/粒型杀菌剂。该复配杀菌剂用于采后处理中的防治 水 果储藏期病害或用于防治作物生长期病害;水果储藏期病害主要指柑橘青霉病或柑橘绿霉病,作物生长期病害主要指麦类赤霉病或水稻恶苗病。,下面是含纳他霉素的复配杀菌剂及其用途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含纳他霉素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是该复配杀菌剂的组分及重量含量为:10%~90%的组分A和90%~10%的组分B,所述组分A为纳他霉素,组分B为多菌灵、抑霉唑或咪鲜胺。
2.使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纳他霉素的复配杀菌剂制成的乳剂型杀菌剂,其特征是:每L乳剂型杀菌剂中含有50~900g的复配杀菌剂。
3.使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纳他霉素的复配杀菌剂制成的粉/粒型杀菌剂,其特征是:该粉/粒型杀菌剂中复配杀菌剂的重量含量为10%~9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纳他霉素的复配杀菌剂的用途,其特征是:用于采后处理中的防治果储藏期病害或用于防治作物生长期病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含纳他霉素的复配杀菌剂的用途,其特征是:所述水果储藏期病害为柑橘青霉病或柑橘绿霉病,作物生长期病害为麦类赤霉病或水稻恶苗病。

说明书全文

含纳他霉素的复配杀菌剂及其用途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剂,特别是一种用于防治果、粮食作物病害的绿色储藏保鲜剂--含纳他霉素的复配杀菌剂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0002] 大家传统认识中的植物病害基本都是指植物在生长期间发生的病害,简称为产中病害,对这类病害给予了很多的关注。绝大多数研究也是针对这些病害,市场上的病害控制产品也基本是针对它们。而对于植物收获后在储藏运输期间发生的病害(简称为采后病害)的关注很少,有效的防治产品就更少。以柑橘青霉病、柑橘绿霉病为例,它们分别是由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和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引起,是危害柑橘的主要病害,是主要的植物采后植物病害之一。目前,防治柑橘青(绿)霉等采后真菌病害的主要药剂有多菌灵、抑霉唑和咪鲜胺。这3种采后杀真菌剂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病原菌的抗药性。其中多菌灵由于使用时间已经长达近30年,在很多产中、采后病害上都连续大面积应用,已经有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早疫病(Alternaria sonali)、赤霉病(Gibberella zeae)和柑橘青霉病、柑橘绿霉病等几十种真菌病害对其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抑霉唑和咪鲜胺使用的时间短于多菌灵,防病谱也没有多菌灵广,但近年来的大量使用也开始出现了抗药性,如柑橘青霉病、柑橘绿霉病对抑霉唑的抗药性。病原菌一旦对药剂出现比较严重的抗药性,一方面会带来生产上防治效果的显著下降甚至某些病害无药可用;另一方面必然会带来使用者加大药剂的使用量从而带来严重的残留毒性问题,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
[0003] 目前,延缓和治理杀菌剂抗药性发展的主要策略有减少药剂的使用、与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复配或轮换使用。对于采后处理药剂,还必须要考虑减少人工合成化学药物的使用,尽可能采用天然的绿色药物或无公害产品。纳他霉素(Natamycin,亦名那他霉素)是由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产生的一种天然环状四烯化合物,含3个以上的结晶水,其外观白色(或奶油色),为无色、无味的结晶粉末,分子式C33H47NO13,分子量为665.73。是一种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真菌剂,对几乎所有的酵母菌和霉菌都有一定的抗菌活性。更为重要的是,纳他霉素不仅能够抑制真菌,还能防止真菌霉素的产生。纳他霉素对人体无害,很难被人体消化道吸收,而且生物很难对其产生抗药性,同时因为其溶解度很低等特点,通常用于食品等的表面防腐。纳他霉素是目前国际上唯一的抗真菌微生物防腐剂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用于防治水果、粮食作物病害的含纳他霉素的复配杀菌剂,该复配杀菌剂特别能用于防治抗药性病害(例如为采后病害)。
[000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含纳他霉素的复配杀菌剂(以下简称复配杀菌剂),该复配杀菌剂的组分及重量含量为:10%~90%的组分A和90%~10%的组分B,组分A为纳他霉素,组分B为多菌灵、抑霉唑或咪鲜胺。
[0006] 在本发明中,较佳的复配杀菌剂为:
[0007] 1)、纳他霉素:抑霉唑=3:1的重量比,即该复配杀菌剂的组分及重量含量为:75%的纳他霉素和25%的抑霉唑。该复配杀菌剂特别适用于防治柑橘青霉病。
[0008] 2)、纳他霉素:多菌灵=3:1的重量比,即该复配杀菌剂的组分及重量含量为:75%的纳他霉素和25%的多菌灵。该复配杀菌剂特别适用于防治麦类赤霉病。
[0009] 3)、纳他霉素:咪鲜胺=1:9的重量比,即该复配杀菌剂的组分及重量含量为:10%的纳他霉素和90%的咪鲜胺。该复配杀菌剂特别适用于防治水稻恶苗病菌。
[0010] 本发明还同时提供了使用上述复配杀菌剂制成的乳剂型杀菌剂,每L乳剂型杀菌剂中含有50~900g的复配杀菌剂。
[0011] 本发明还同时提供了使用上述复配杀菌剂制成的粉/粒型杀菌剂,该粉/粒型杀菌剂中复配杀菌剂的重量含量为10%~90%。
[0012] 本发明还同时提供了上述复配杀菌剂的用途:用于采后处理中的防治水果储藏期病害或用于防治作物(例如为粮食作物)生长期病害。
[0013] 作为本发明的复配杀菌剂的用途的改进:水果储藏期病害为柑橘青霉病或柑橘绿霉病,作物生长期病害为麦类赤霉病或水稻恶苗病。
[0014] 本发明的复配杀菌剂在实际使用中,根据防治对象的不同,可加工成不同含量和剂型的各种农药制剂,例如乳剂型杀菌剂和粉/粒型杀菌剂。每L乳剂型杀菌剂中含有50~900g的复配杀菌剂,其余组分为1%~45%的溶剂(含乳化剂)、1%~20%的助剂和作为余量的水(约为1%~40%),上述百分比指的是该组分在乳剂型杀菌剂中的体积含量。粉/粒型杀菌剂的组分及重量含量为:5%~80%的复配杀菌剂、10%~75%吸附剂或填料和1%~20%的助剂。
[0015] 由于组分含量的不同,乳剂型杀菌剂可分为悬浮剂(SC)、水乳剂(EW)和微乳型(ME),粉/粒型杀菌剂可分为可湿性粉剂(WP)和水分散粒剂(WG)。上述复配杀菌剂的各种剂型,均是采用常规生产工艺由本发明的复配杀菌剂配置而成,组分中所涉及的乳化剂、溶剂、助剂、吸附剂/填料均为配置农药时所产用的常规品种。例如:乳化剂可选用农乳33#、农乳700# 或农乳602#等,溶剂可选用二甲苯、DMF或乙醇,吸附剂/填料可选用藻土、白炭黑或珍珠岩等,助剂可选用有机硅、聚乙二醇等。
[0016] 本发明针对现有生产中使用的骨干化学合成药剂——多菌灵、抑霉唑和咪鲜胺具有价格低廉但已经出现抗药性的情况;以及配伍药剂中纳他霉素具有极难产生抗药性、且与多菌灵、抑霉唑和咪鲜胺无交互抗药性,抗菌谱广尤其是对青霉、曲霉(Aspergillus)、镰孢霉(Fusarium)高效,属于低毒、安全、环境相容性好的天然无公害药剂的特点,提供了一组防治水果和粮食病害的(特别是抗药性储藏期病害)的复配杀菌剂。通过将上述不同作用机制的化合物——纳他霉素(组分A)和组分B (组分B为菌灵或抑霉唑或咪鲜胺中的一种)进行复配,扬长补短,发挥增效作用、降低化学药剂的用量、延缓和治理抗药性的目的。
[0017] 本发明的复配杀菌剂,能用于防治柑橘青霉病、柑橘绿霉病、水稻恶苗病、麦类赤霉病等,属于新颖、高效、低毒杀菌剂。
[0018] 本发明主要防治抗药性的柑橘青霉病、柑橘绿霉病、水稻恶苗病、麦类赤霉病等。本发明符合当前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需要。
[0019] 本发明通过用纳他霉素和(组分B)(组分B为菌灵或抑霉唑或咪鲜胺中的一种) 中的一种进行复配,其目标是治理抗药性、降低化学合成药剂使用量,提高效果,保证农产品安全性。
[0020] 复配制剂中的多菌灵、抑霉唑和咪鲜胺对柑橘青霉病、水稻恶苗病等有较高的活性、成本很低但已经产生较严重的抗药性;纳他霉素具有极难产生抗药性、且与多菌灵、抑霉唑和咪鲜胺无交互抗药性,抗菌谱广尤其是对青霉、曲霉(Aspergillus)、镰孢霉(Fusarium)高效,属于低毒、安全、环境相容性好的天然无公害药剂的特点。将纳他霉素和多菌灵或抑霉唑或咪鲜胺二药复配后,药效显著增加,对柑橘青霉病等的防治效果能稳定在70%以上,安全性明显提高。
[0021] 本发明经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其结果表明,2种成分(即组分A和组分B)亲和互容、使用安全、效果显著、能有效地防治柑橘青霉病等病害。本发明与其它农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22] 1、本发明的配方产品属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相容的药剂,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符合绿色农产品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0023] 2、本发明除了能解决柑橘采后病害的抗药性问题外,还可以有效地解决化学药剂投入过多的问题。
[0024] 3、本发明产品使用方法简单、效果佳、绿色安全,农户均能接受。
[0025] 4、本发明对作物安全,防治柑橘青霉病的效果好,效果能稳定在70%以上,不容易产生抗药性。
[0026] 本发明的各类剂型的杀菌剂实际使用时,每公斤水加各类剂型的杀菌剂有效成分0.1~1.5克(此数据为各类剂型杀菌剂的有效量,即本发明的复配杀菌剂的用量)。防治柑橘青霉病和柑橘绿霉病的使用方法为浸果处理,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方法为浸种处理,防治麦类赤霉病的方法为喷雾处理。
[0027] 浸果处理要求果实被完全浸没,浸泡时间为30秒,取出后自然干至果实表面无水滴;然后进行常规的包装
[0028] 浸种处理要求种子被完全浸没10~15厘米(即,种子处于液面下10~15厘米),浸泡时间为3-5天;然后进行常规的播种
[0029] 喷雾处理为常规的至农作物叶面湿润为止。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实施例1、室内配方筛选:
[0031] 毒和增效系数测定是将纳他霉素和抑霉唑原药按不同的重量比例分别溶解于甲醇,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对柑橘青霉病菌(表1)的抑制作用,然后计算EC50值和增效系数。
[0032] 根据主要防治对象,选用增效系数(SR)≥1.5的配比,并进行适当剂型加工。
[0033] 表1、 防治柑橘青霉病菌的配方筛选
[0034]
[0035] 注:以上括号内指的是2种组分的重量比,实验用柑橘青霉病菌对抑霉唑具有抗药性。
[0036] 实施例2、室内配方筛选:
[0037] 毒力和增效系数测定是将纳他霉素和多菌灵原药按不同的重量比例分别溶解于浓度为0.1N的盐酸溶液,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对麦类赤霉病菌(表2)的抑制作用,然后计算EC50值和增效系数。
[0038] 表2、防治麦类病的配方筛选
[0039]
[0040] 注:以上括号内指的是2种组分的重量比,实验用麦类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具有抗药性。
[0041] 实施例3、室内配方筛选:
[0042] 毒力和增效系数测定是将纳他霉素和咪鲜胺原药按不同的重量比例分别溶解于甲醇,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对水稻恶苗病菌(表3)的抑制作用,然后计算EC50值和增效系数。
[0043] 根据主要防治对象,选用增效系数(SR)≥1.5的配比,并进行适当剂型加工。
[0044] 表3、防治水稻恶苗病的配方筛选
[0045]
[0046] 注:以上括号内指的是2种组分的重量比,实验用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具有抗药性。
[0047] 实施例4、田间药效试验
[0048] 一种乳剂型杀菌剂,将60%的纳他霉素和20%的抑霉唑复配杀菌剂(即,复配杀菌剂由纳他霉素:抑霉唑=3:1的重量比混合而得)制成有效重量含量为80%的悬浮剂(SC),即每L悬浮剂中含有800g的复配杀菌剂(即600g纳他霉素和200g抑霉唑)。此悬浮剂以下简称80%纳·抑SC。 用上述悬浮剂(SC)进行浸果防治柑橘青(绿)霉病的试验。本试验设在实验室,从衢州病害多发地采回大小一致的柑橘。采用药剂浸果处理(浸泡时间为30秒,柑橘要求被完全浸没),药剂为80%纳·抑SC 500 mg/L (即,将80%纳·抑SC用水进行稀释,从而使每L药剂中含有作为有效成分的纳他霉素+抑霉唑的重量之和为500 mg/L,以下类同,即浓度均指有效成分的含量)和1000 mg/L。对照药剂为50%抑霉唑EC 1000 mg/L和70%纳他霉素WP 1000 mg/L。每处理50个果实,每处理重复3次。浸泡后取出自然晾干,装入纸箱内,密封,于室温(约15~25℃)下贮藏。于浸果处理25天后调查果实的发病情况,统计发病率,并根据发病率计算防治效果。发病率(%)=发病的果实数/试验所用果实总数,防效=100*(CK病果率-处理病果率)/ CK病果率。
[0049] 防治效果见表4。80%纳·抑SC500 mg/L 和1000 mg/L对柑橘青(绿)霉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1.3%和80.8%。相同有效用量的前提下,本发明优于对照药剂抑霉唑和对照药剂纳他霉素,差异显著。
[0050] 表4、 80%纳·抑(实施例4)防治柑橘青(绿)霉病效果
[0051]
[0052] *:重复1-4数值为病果率,防效=100*(CK病果率-处理病果率)/ CK病果率。同一列数值后面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P=0.05水平差异显著。
[0053] 对比例1-1、
[0054] 将实施例4中的80%纳·抑SC由“60%的纳他霉素和20%的抑霉唑复配”改成“55%的纳他霉素和25%的抑霉唑复配”,即每L悬浮剂中含有550g纳他霉素和250g抑霉唑;其余同实施例4。具体结果见表4-1。
[0055] 表4 -1、80%纳·抑(对比例1-1)防治柑橘青(绿)霉病效果
[0056]
[0057] 对比例1-2、
[0058] 将实施例4中的80%纳·抑SC由“60%的纳他霉素和20%的抑霉唑复配”改成“65%的纳他霉素和15%的抑霉唑复配”,即每L悬浮剂中含有650g纳他霉素和150g抑霉唑;其余同实施例4。具体结果见表4-2。
[0059] 表4 -2、80%纳·抑(对比例1-2)防治柑橘青(绿)霉病效果
[0060]
[0061] 实验1、将上述实施例4、对比例1-1、对比例1-2所述的3种“80%纳·抑SC”进行抗药性治理效果测定:
[0062] 具体测定过程为:在衢州病害多发地采回大小一致的柑橘。采用药剂浸果处理(浸泡时间为30秒,柑橘要求被完全浸没),药剂为实施例4、对比例1-1、对比例1-2所述的3种“80%纳·抑SC”的 500 mg/L 和1000 mg/L浓度(以50%抑霉唑EC 1000 mg/L为对照药剂)。每处理100个果实,每处理重复2次。浸泡后取出自然晾干,装入纸箱内,密封,于室温下贮藏。于浸果处理25天后将每个发病的柑橘果实的霉斑都刮下,将每个处理的所有6
霉斑分别混合在一起,用无菌水配制成每毫升含5*10 个孢子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将6根大头针成一捆,蘸取少量分生孢子悬浮液,刺伤经过经质量浓度为0·1%的次氯酸钠消毒处理果实(约1mm深)进行接种后,将接种病菌后的果实于室温下放置15 h。然后将其分别在上述实施例4、对比例1-1、对比例1-2所述的3种“80%纳·抑SC”的 500 mg/L 和1000 mg/L浓度药液中浸泡30秒, 每处理100个果实,每处理重复2次。浸泡取出后自然晾干,装入纸箱内,密封,于室内常温下贮藏。于浸果处理7天后将每个发病的柑橘果实的霉斑都刮下,进行接菌和药剂处理。以后每次浸果处理7天后将每个发病的柑橘果实的霉斑都刮下进行接菌和药剂处理,如此重复直至第10次接菌和药剂处理。第10次药剂处理后25天,将每个发病的柑橘果实的霉斑分别刮下,经单孢分离后得到病菌,每个处理至少分离30个菌株,然后分别测定各菌株对抑霉唑的抗药性。抗药性测定采用区分剂量法,将在含1 mg/L抑霉唑的PDA(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菌株为抑霉唑敏感菌株,在含1 mg/L抑霉唑的PDA的抑霉唑的PDA培养基上能生长的菌株为抗性菌株。抗药性频率=该处理的抗药性菌株数/该处理的总菌株数,抗药性治理效果=100*(抑霉唑处理的抗药性频率-处理的抗药性频率)/抑霉唑处理的抗药性频率。
[0063] 具体测定结果为:50%抑霉唑EC 1000 mg/L连续使用10次后,抗药性频率达到85.3%。而使用80%纳·抑SC(实施例4)1000 mg/L对抗药性的治理效果很好,达61.2%。
[0064] 表4-3 80%纳·抑对抑霉唑抗药性的治理效果
[0065]药剂 抗药性频率 抗药性治理效果(%)
80%纳·抑SC(实施例4)500 mg/L 35.2 58.7
80%纳·抑SC(实施例4)1000 mg/L 33.1 61.2
80%纳·抑SC(对比例1-1)500 mg/L 40.1 53.0
80%纳·抑SC(对比例1-1)1000 mg/L 38.3 55.1
80%纳·抑SC(对比例1-2)500 mg/L 43.6 48.9
80%纳·抑SC(对比例1-2)1000 mg/L 41.6 51.2
50%抑霉唑EC 1000 mg/L 85.3 /
[0066] 实施例5、田间药效试验
[0067] 一种粉/粒型杀菌剂,其组分及重量含量为:将30%的纳他霉素和10%的多菌灵复配杀菌剂(即,复配杀菌剂由纳他霉素:多菌灵=3:1的重量比混合而得)制成有效重量含量为40%的可湿性粉剂(WP),即每kg粉剂中含有400g的复配杀菌剂(即含有300g的纳他霉素和100g的多菌灵)。此可湿性粉剂以下简称40%纳·多WP。 用上述可湿性粉剂(WP)进2
行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试验。本试验设在临安市郊区,每试验面积0.40hm,试验对象为生长状况相同的小麦(该小麦处于抽穗养花期)。2010年4月24日喷第一次药,5月1日喷第二次药,共喷2次。施药浓度为40%纳·多WP 300 mg/L (即,将40%纳·多WP用水进行稀释,从而使每L药剂中含有作为有效成分的纳他霉素+多菌灵的重量之和为300 mg/L,以下类同,即浓度均指有效成分的含量)和500 mg/L。对照药剂50%多菌灵WP 500 mg/L和
2
70%纳他霉素WP 1000 mg/L。每hm 用药液量为600L。
[0068] 防治效果见表5。40%纳·多WP300 mg/L 和500 mg/L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1%和80.3%。相同有效用量的前提下,本发明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和纳他霉素,差异显著。
[0069] 表5 、40%纳·多WP(实施例5)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
[0070]
[0071] *:重复1-4数值为病穗率,防效=100*(CK病穗率-处理病穗率)/ CK病穗率。
[0072] 对比例2-1、
[0073] 将实施例5中的“30%的纳他霉素和10%的多菌灵复配”改成“35%的纳他霉素和5%的多菌灵复配”,即每kg粉剂中含有350g的纳他霉素和50g的多菌灵;其余同实施例5。
具体结果见表5-1。
[0074] 表5-1 、40%纳·多WP(对比例2-1)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
[0075]
[0076] 对比例2-2、
[0077] 将实施例5中的“30%的纳他霉素和10%的多菌灵复配”改成“25%的纳他霉素和15%的多菌灵复配”,即每kg粉剂中含有250g的纳他霉素和150g的多菌灵;其余同实施例
5。具体结果见表5-2。
[0078] 表5-2 、40%纳·多WP(对比例2-2)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
[0079]
[0080] 实验2、将上述实施例5、对比例2-1、对比例2-2所述的3种“40%纳·多WP”进行抗药性治理效果测定。施药浓度为40%纳·多WP 300 mg/L 和500 mg/L。对照药剂50%多菌灵WP 500 mg/L。每hm2用药液量为600L。
[0081] 具体测定过程为:本试验设在临安市郊区,2009-2012期间于小麦处于抽穗养花期连续用药,每年用药3次,连续用药12次后于2012年5月8日采集感染赤霉病的小麦穗,带回实验室分离小麦赤霉病菌,每个处理分离至少20个菌株,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抗药性频率,将在含5 mg/L多菌灵的P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菌株为多菌灵敏感菌株,在含5 mg/L多菌灵的PDA上能生长的菌株为抗性菌株。抗药性频率=该处理的抗药性菌株数/该处理的总菌株数,抗药性治理效果=100*(多菌灵处理的抗药性频率-处理的抗药性频率)/多菌灵处理的抗药性频率。
[0082] 具体测定结果为:50%多菌灵WP 500 mg/L连续使用12次后,抗药性频率达到16.2%。而使用40%纳·多WP(实施例5)500 mg/L对抗药性的治理效果很好,达65.4%。
[0083] 表5-3、40%纳·多WP对多菌灵抗药性的治理效果
[0084]药剂 抗药性频率 抗药性治理效果(%)
40%纳·多WP(实施例5) 300 mg/L 8.3 48.8
40%纳·多WP (实施例5)500 mg/L 5.6 65.4
40%纳·多WP(对比例2-1) 300 mg/L 9.2 43.2
40%纳·多WP (对比例2-1)500 mg/L 6.8 58.0
40%纳·多WP(对比例2-2) 300 mg/L 11.2 30.9
40%纳·多WP (对比例2-2)500 mg/L 10.5 35.2
50%多菌灵WP 500 mg/L 16.2 /
[0085] 实施例6 田间药效试验
[0086] 一种粉剂型杀菌剂,其组分及重量含量为:将5%的纳他霉素和45%的咪鲜胺复配杀菌剂(即,复配杀菌剂由纳他霉素:咪鲜胺=1:9的重量比混合而得)制成有效重量含量为50%的颗粒剂(WG),即每公斤颗粒剂中含有500g的复配杀菌剂(即50g纳他霉素和450g咪鲜胺)。此颗粒剂以下简称50%纳·咪WG。 用上述颗粒剂(WG)进行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的试验。从嘉兴病害多发地采回大小一致的带菌水稻种子。采用药剂浸种处理(种子被完全浸没10-15厘米,浸泡时间为4天),浓度为50%纳·咪WG 100 mg/L(即,将50%纳·咪WG用水进行稀释,从而使每L药剂中含有作为有效成分的纳他霉素+咪鲜胺的重量之和为
100 mg/L,以下类同,即浓度均指有效成分的含量)和300 mg/L。对照药剂为25%咪鲜胺WP 300 mg/L和和70%纳他霉素WP 1000 mg/L。处理后的种子立即进行田间播种,每处理重复4次,待水稻抽穗前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随机20丛水稻,记录病株率。并根据病株率计算防治效果。发病率(%)=发病的水稻株数/试验所用水稻总株数,防效=100*(CK病株率-处理病株率)/ CK病株率。
[0087] 表6 、50%纳·咪WG(实施例6)防治小水稻恶苗病效果
[0088]
[0089] *:重复1-4数值为病株率,防效=100*(CK病株率-处理病株率)/ CK病株率。同一列数值后面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P=0.05水平差异显著。
[0090] 对比例3-1、将实施例6中的“5%的纳他霉素和45%的咪鲜胺复配”改成“20%的纳他霉素和30%的咪鲜胺复配”,即,每公斤颗粒剂中含有200g纳他霉素和300g咪鲜胺。其余同实施例6。具体结果见表6-1。
[0091] 表6-1 、50%纳·咪WG(对比例3-1)防治小水稻恶苗病效果
[0092]
[0093] 对比例3-2、将实施例6中的“5%的纳他霉素和45%的咪鲜胺复配”改成“30%的纳他霉素和20%的咪鲜胺复配”,即,每公斤颗粒剂中含有300g纳他霉素和200g咪鲜胺。其余同实施例6。具体结果见表6-2。
[0094] 表6-2、 50%纳·咪WG(对比例3-2)防治小水稻恶苗病效果
[0095]
[0096] 实验3 抗药性治理
[0097] 具体测定过程为:在嘉兴病害多发地采回大小一致的水稻种子。采用药剂浸种处理(种子被完全浸没10-15厘米,浸泡时间为4天),药剂为实施例6、对比例3-1、对比例3-2所述的3种“50%纳·咪WG”的 300 mg/L浓度(以25%咪鲜胺WP 300 mg/L为对照药剂)。每处理1000粒水稻种子,每处理重复2次。浸泡后立即播种,至水稻收获时收集各处理发病植株的稻种。收集到的稻种带回实验室,药剂浸种处理(种子被完全浸没10-15厘米,浸泡时间为4天),药剂为实施例6、对比例3-1、对比例3-2所述的3种“50%纳·咪WG”的 300 mg/L浓度。如此重复8次,第8次药剂处理待水稻抽穗前从发病的植株分离病菌,每处理分离至少20个菌株。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抗药性频率,将在含2 mg/L咪鲜胺的P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菌株为咪鲜胺灵敏感菌株,在含2 mg/L咪鲜胺的PDA上能生长的菌株为抗性菌株。抗药性频率=该处理的抗药性菌株数/该处理的总菌株数,抗药性治理效果=100*(咪鲜胺处理的抗药性频率-处理的抗药性频率)/咪鲜胺处理的抗药性频率。
[0098] 具体测定结果为:25%咪鲜胺WP 300 mg/L连续使用8次后,抗药性频率达到13.2%。而使用50%纳·咪WG(实施例6)300 mg/L对抗药性的治理效果很好,达53.0%。
[0099] 表6-3、 50%纳·咪WG对多菌灵抗药性的治理效果
[0100]药剂 抗药性频率 抗药性治理效果(%)
50%纳·咪WG(实施例6) 100 mg/L 8.3 37.1
50%纳·咪WG(实施例6)300 mg/L 6.2 53.0
50%纳·咪WG(对比例3-1) 100 mg/L 9.5 28.0
50%纳·咪WG(对比例3-1)300 mg/L 8.6 34.8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