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
发明属于农业
植物保护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改进性能的包含氟啶虫酰胺和苯甲酰脲类化合物的杀虫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 活性组分氟啶虫酰胺(flonicamid)是一种新型低毒吡啶酰胺类
昆虫生长调节剂类
杀虫剂。氟啶虫酰胺除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还具有很好的神经毒剂和快速拒食作用。
蚜虫等刺吸式口器
害虫取食吸入带有氟啶虫酰胺的植物汁液后,会被迅速阻止吸汁,1小时之内完全没有
排泄物出现,最终因饥饿而死亡。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叶蝉、粉虱等。
[0003] 活性组分氟酰脲(novaluron)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杀虫剂。主要通过
皮肤接触,进入虫体后干扰
蜕皮机制,主要作用于幼虫,对卵也有作用,同时可减少成虫的繁殖能
力。适用于
水果、蔬菜、
棉花、
马铃薯、柑橘、玉米、甜菜、柑橘等,可用于防治棉铃虫、菜青虫、烟青虫、
小菜蛾、甜菜夜蛾等。
[0004] 活性组分灭幼脲(Chlorbenzuron)属苯甲酰脲类昆虫几丁质合成
抑制剂,为昆虫
激素类
农药。通过抑制昆虫表皮几丁质合成酶和尿核苷辅酶的活性,来抑制昆虫几丁质合成从而导致昆虫不能正常蜕皮而死亡。影响卵的呼吸代谢及胚胎发育过程中的DNA和
蛋白质代谢,使卵内幼虫缺乏几丁质而不能孵化或孵化后随即死亡;在幼虫期施用,使害虫新表皮形成受阻,延缓发育,或缺乏硬度,不能正常蜕皮而导致死亡或形成畸形蛹死亡。对变态昆虫,特别是鳞翅目幼虫表现为很好的
杀虫活性。主要表现为胃毒作用。对鳞翅目幼虫表现为很好的杀虫活性。对
益虫和
蜜蜂等膜翅目昆虫和森林
鸟类几乎无害。但对赤眼蜂有影响。该类药剂被大面积用于防治桃树潜叶蛾、茶黑毒蛾、茶尺蠖、菜青虫、甘蓝夜蛾、小麦粘虫、玉米螟及毒蛾类、夜蛾类等鳞翅目害虫。
[0005] 活性组分虱螨脲(Lufenuron)是最新一代取代脲类杀虫剂。药剂通过作用于昆虫幼虫、阻止脱皮过程而杀死害虫,尤其对果树等食叶毛虫有出色的防效,对蓟马、锈螨、白粉虱有独特的杀灭机理,适于防治对合成
除虫菊酯和有机磷农药产生抗性害虫。药剂的持效期长,有利于减少打药次数;对作物安全,玉米、蔬菜、柑橘、棉花、马铃薯、葡萄、大豆等作物均可使用,适合于综合虫害治理。药剂不会引起刺吸式害虫再猖獗,对益虫的成虫和扑食性蜘蛛作用温和。药效持久,耐雨水冲刷,对有益的
节肢动物成虫具有选择性。用药后,首次作用缓慢,有杀卵功能,可杀灭新产虫卵,施药后2~3天见效果。对蜜蜂和大黄蜂低毒,对
哺乳动物虱螨低毒,蜜蜂采蜜时可以使用。比有机磷、
氨基
甲酸酯类农药相对更安全,可作为良好的混配剂使用,对鳞翅目害虫有良好的防效。低计量使用,仍然对毛虫有良好防效,对花蓟马幼虫有良好防效;可阻止病毒传播,可有效控制对菊酯类和有机磷有抗性的鳞翅目害虫。药剂有选择性,长持性,对后期土豆蛀茎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0006] 实际的农药经验已经表明,重复且专一施用一种活性化合物来防治农业害虫在很多情况下将导致靶标
生物快速选择性,目前通常使用不同活性化合物的混合物来防治害虫。通过将具有不同作用机理的活性化合物进行组合,可延缓抗性产生,降低施用量,减少防治成本。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杀虫剂在实际应用中抗性以及
土壤残留问题,筛选出含有两种不同杀虫原理的杀虫剂进行复配,以提高杀虫剂防治效果,延缓抗性产生,降低施用量,减少防治成本。
[0008]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组合物在农业领域防治有害虫类方面的应用。
[0009]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
[0010]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虫组合物,该组合物中含有有效成分A和B,有效成分A为氟啶虫酰胺,有效成分B为选自氟酰脲、灭幼脲或虱螨脲中的一种。
[0011]
发明人通过试验发现,上述杀虫组合物增效明显,更重要的是施用量减少,降低使用成本。含有组分A与组分B的化合物结构类型不同,作用机制各异,两者复配能够扩大防治谱,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抗性的产生和发展速度,且组分A与组分B之间无交互抗性。
[0012] 本发明组合物的有效成分可以只包含A和B,也可以在不影响组合物整体性能的
基础上,进一步包含其他有效成分。
[0013] 在一种方案中,本发明杀虫组合物的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B的重量比为30~1:1~30。
[0014] 在另一种方案中,本发明杀虫组合物的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B的重量比为20~1:1~20。在一种优选方案中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B的重量比为10~1:1~10。
[0015] 在一种优选的方案中,A和B两组分之间的重量比可以任意地在下述配比的范围内进行调整:30:1、29:1、28:1、27:1、26:1、25:1、24:1、23:1、22:1、21:1、20:1、19:1、18:1、17:1、16:1、15:1、14:1、13:1、12:1、11:1、10:1、9:1、8:1、7:1、6:1、5:1、4:1、3:1、2:1、1:1、1:2、
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
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也可以在以上任意两个配比所组成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0016]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由有效成分与农药助剂共同制成农药上可接受的剂型。
[0017]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有效成分的
质量含量可以为2~95%,优选5~80%。
[0018] 本发明组合物中可以包含载体、助剂和
表面活性剂。在施用的过程中可以混合常用的助剂。
[0019] 合适的助剂可以是固体或液体,它们通常是剂型加工过程中常用的物质,例如天然的或再生的矿物质,
溶剂、分散剂、润湿剂、胶粘剂、
增稠剂、
粘合剂或
肥料。
[0020] 本发明组合物的施用方法包括将本发明的组合物用于植物生长的地上部分,特别是叶部或叶面。施用的
频率和施用量取决于
农作物有害虫类的生物学和
气候生存条件。可以将植物的生长场所,如稻田,用组合物的液体制剂浸湿,或者将组合物以固体形式施用于土壤中,如以颗粒形式(土壤施用),组合物可以由土壤经植物根部进入植物体内(内吸作用)。
[0021] 这些组合物可以仅仅包含活性成分(又称有效成分)进行施用,也可以与添加剂或助剂一起混合使用,因此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各种剂型,例如
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乳剂、
乳油、水分散粒剂等。根据这些组合物的性质以及施用组合物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环境情况,可以选择将组合物以喷雾、弥雾、喷粉、撒播或泼浇等之类的方法施用。
[0022] 可用已知的方法可以将本发明的组合物制备成各种剂型,如可以将有效成分与助剂,如溶剂、固体载体,需要时可以与表面活性剂一起均匀混合、
研磨,制备成所需要的剂型。
[0023] 上述的溶剂可选自芳香
烃,优选含8-12个
碳原子,如二
甲苯混合物或取代的苯,酞酸酯类,如酞酸二丁酯或酞酸二辛酸,脂肪烃类,如环已烷或
石蜡,醇和乙二醇和它们的醚和酯,如
乙醇,乙二醇,乙二醇单甲基;
酮类,如环已酮,强极性的溶剂,如N-甲基-2-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或二甲基甲酰胺,和
植物油或植物油,如
大豆油。
[0024] 上述的固体载体,如用于粉剂和可分散剂的通常是天然矿物填料,例如滑石、
高岭土,蒙脱石或活性白土。为了管理组合物的物理性能,也可以加入高分散性
硅酸或高分散性
吸附聚合物载体,例如粒状吸附载体或非吸附载体,合适的粒状吸附载体是多孔型的,如
浮石、皂土或
膨润土;合适的非吸附载体如方解石或砂。另外,可以使用大量的无机性质或有机性质的预制成粒状的材料作为载体,特别是白
云石。
[0025] 根据本发明的组合物中的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合适的表面活性剂为木质素磺酸、
萘磺酸、
苯酚磺酸、
碱土金属盐或胺盐,烷基芳基磺酸盐,烷基
硫酸盐,
烷基磺酸盐,脂肪醇
硫酸盐,
脂肪酸和硫
酸化脂肪醇乙二醇醚,还有磺化萘和萘衍生物与甲
醛的缩合物,萘或萘磺酸与苯酚和甲醛的缩合物,聚
氧乙烯辛基苯基醚,乙氧基化异辛基酚,辛基酚,壬基酚,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三丁基苯聚乙二醇醚,三硬脂基苯基聚乙二醇醚,烷基芳基聚醚醇,乙氧基化
蓖麻油,聚氧乙烯烷基醚,氧化乙烯缩合物、乙氧基化聚氧丙烯,月桂酸聚乙二醇醚缩醛,山梨醇酯,木质素亚硫酸盐废液和甲基
纤维素。
[0026]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两种有效成分表现为增效效果,该组合物的活性比使用单个化合物的活性预期总和,以及单个化合物的单独活性更为显著。增效效果表现为允许施用量减少、更宽的防治谱、见效快、更持久的防治效果、通过仅仅一次或少数几次施用更好的控制虫类害虫、以及加宽了可能的施用间隔时间。
[0027]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可应用在农业领域防治农作物虫类害虫方面,包括但不限于蚜虫、叶蝉、粉虱、蓟马、锈螨、小菜蛾、天
牛、蜘蛛、甜菜夜蛾等。
[0028]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的表现出的其它特点主要表现为:1、由于本组合物的两个单剂化学结构差异很大,作用机理完全不同,不存在交互抗性,可延缓两个单剂单独使用所产生的抗性问题;2、本发明的组合物对作物安全、防效好。经试验证明,本发明杀虫剂组合物化学性质稳定,增效显著,对防治对象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以及互补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
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
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0] 以下实施例所有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制剂的加工工艺均为
现有技术,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
[0031] 一、剂型制备实施例
[0032] (一)可湿性粉剂的加工及实施例
[0033] 将活性组分A与活性组分B与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
粉碎机粉碎后制得可湿性粉剂。
[0034] 1、活性组分A(氟啶虫酰胺)与活性组分B(氟酰脲)制备可湿性粉剂
[0035] 实施例1:21%氟啶虫酰胺·氟酰脲可湿性粉剂
[0036] 氟啶虫酰胺20%,氟酰脲1%,膨润土10%,木质素萘磺酸钠盐5%,十二烷基硫酸钠5%,凹凸棒土补足至100%。
[0037] 实施例2:44%氟啶虫酰胺·氟酰脲可湿性粉剂
[0038] 氟啶虫酰胺4%,氟酰脲40%,
硅酸镁
铝2%,硫酸铵6%,烷基酚聚氧乙烯醚7%,,
硅藻土补足至100%。
[0039] 2、活性组分A(氟啶虫酰胺)与活性组分B(灭幼脲)制备可湿性粉剂
[0040] 实施例3:21%氟啶虫酰胺·灭幼脲可湿性粉剂
[0041] 氟啶虫酰胺20%,灭幼脲1%,其余组分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
[0042] 实施例4:44%氟啶虫酰胺·灭幼脲可湿性粉剂
[0043] 氟啶虫酰胺4%,灭幼脲40%,其余组分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制备。
[0044] 3、活性组分A(氟啶虫酰胺)与活性组分B(虱螨脲)制备可湿性粉剂
[0045] 实施例5:21%氟啶虫酰胺·虱螨脲可湿性粉剂
[0046] 氟啶虫酰胺20%,虱螨脲1%,其余组分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
[0047] 实施例6:44%氟啶虫酰胺·虱螨脲可湿性粉剂
[0048] 氟啶虫酰胺4%,虱螨脲40%,其余组分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制备。
[0049] (二)水分散粒剂的加工及实施例
[0050] 将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与助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
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制得水分散粒剂产品。
[0051] 1、活性组分A(氟啶虫酰胺)与活性组分B(氟酰脲)制备水分散粒剂
[0052] 实施例7:12%氟啶虫酰胺·氟酰脲水分散粒剂
[0053] 氟啶虫酰胺10%,氟酰脲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盐8%,木质素磺酸钠盐6%,硫酸铵4%,硅酸镁铝1%,高岭土补足至100%。
[0054] 实施例8:31.5%氟啶虫酰胺·氟酰脲水分散粒剂
[0055] 氟啶虫酰胺1.5%,氟酰脲30%,皂
角粉12%,脂肪酰胺N-甲基牛磺酸钠盐8%,膨润土6%,硅酸镁铝1.5%,白
炭黑补足至100%。
[0056] 2、活性组分A(氟啶虫酰胺)与活性组分B(灭幼脲)制备水分散粒剂
[0057] 实施例9:12%氟啶虫酰胺·灭幼脲水分散粒剂
[0058] 氟啶虫酰胺10%,灭幼脲2%,其余组分按照实施例7的方法制备。
[0059] 实施例10:31.5%氟啶虫酰胺·灭幼脲水分散粒剂
[0060] 氟啶虫酰胺1.5%,灭幼脲30%,其余组分按照实施例8的方法制备。
[0061] 3、活性组分A(氟啶虫酰胺)与活性组分B(虱螨脲)制备水分散粒剂
[0062] 实施例11:12%氟啶虫酰胺·虱螨脲水分散粒剂
[0063] 氟啶虫酰胺10%,虱螨脲2%,其余组分按照实施例7的方法制备。
[0064] 实施例12:31.5%氟啶虫酰胺·虱螨脲水分散粒剂
[0065] 氟啶虫酰胺1.5%,虱螨脲30%,其余组分按照实施例8的方法制备。
[0066] (三)悬浮剂的加工及实施例
[0067] 将活性组分A与活性组分B,与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砂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半成品,分析后补加水混合均匀过滤即得成品。
[0068] 1、活性组分A(氟啶虫酰胺)与活性组分B(氟酰脲)制备悬浮剂
[0069] 实施例13:11%氟啶虫酰胺·氟酰脲悬浮剂
[0070] 氟啶虫酰胺10%,氟酰脲1%,苯磺酸盐4%,苯乙烯分聚氧乙烯醚5%,乙二醇8%,硅酸镁铝2%,硅油0.01%,水补足至100%。
[0071] 实施例14:30%氟啶虫酰胺·氟酰脲悬浮剂
[0072] 氟啶虫酰胺15%,氟酰脲15%,木质素苯磺酸钠盐6%,皂角粉6%,黄原胶2%,丙三醇10%,
碳酸氢钠0.1%,硅油0.05%,水补足至100%。
[0073] 实施例15:62%氟啶虫酰胺·氟酰脲悬浮剂
[0074] 氟啶虫酰胺2%,氟酰脲60%,
纤维素衍生物8%,二甲基亚砜6%,脂肪酸聚乙二醇酯5%,聚氧乙烯甘油醚0.1%,碳酸氢钠0.1%,水补足至100%。
[0075] 2、活性组分A(氟啶虫酰胺)与活性组分B(灭幼脲)制备悬浮剂
[0076] 实施例16:11%氟啶虫酰胺·灭幼脲悬浮剂
[0077] 氟啶虫酰胺10%,灭幼脲1%,其余组分按照实施例13的方法制备。
[0078] 实施例17:30%氟啶虫酰胺·灭幼脲悬浮剂
[0079] 氟啶虫酰胺15%,灭幼脲15%,其余组分按照实施例14的方法制备。
[0080] 实施例18:62%氟啶虫酰胺·灭幼脲悬浮剂
[0081] 氟啶虫酰胺2%,灭幼脲60%,其余组分按照实施例15的方法制备。
[0082] 3、活性组分A(氟啶虫酰胺)与活性组分B(虱螨脲)制备悬浮剂
[0083] 实施例19:11%氟啶虫酰胺·虱螨脲悬浮剂
[0084] 氟啶虫酰胺10%,虱螨脲1%,其余组分按照实施例13的方法制备。
[0085] 实施例20:30%氟啶虫酰胺·虱螨脲悬浮剂
[0086] 氟啶虫酰胺15%,虱螨脲15%,其余组分按照实施例14的方法制备。
[0087] 实施例21:62%氟啶虫酰胺·虱螨脲悬浮剂
[0088] 氟啶虫酰胺2%,虱螨脲60%,其余组分按照实施例15的方法制备。
[0089] (四)乳油的加工及实施例
[0090] 将活性组分A与活性组分B,与表面活性剂和溶剂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即得成品。
[0091] 1、活性组分A(氟啶虫酰胺)与活性组分B(氟酰脲)制备乳油
[0092] 实施例22:15.5%氟啶虫酰胺·氟酰脲乳油
[0093] 氟啶虫酰胺15%,氟酰脲0.5%,吐温-80 10%,十二烷基硫酸钠8%,乙二醇10%,二甲苯补足至100%。
[0094] 实施例23:24%氟啶虫酰胺·氟酰脲乳油
[0095] 氟啶虫酰胺4%,氟酰脲2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12%,木质素磺酸钠盐15%,丙三醇15%,二甲苯补足至100%。
[0096] 2、活性组分A(氟啶虫酰胺)与活性组分B(灭幼脲)制备乳油
[0097] 实施例24:15.5%氟啶虫酰胺·灭幼脲乳油
[0098] 氟啶虫酰胺15%,灭幼脲0.5%,其余组分按照实施例22的方法制备。
[0099] 实施例25:24%氟啶虫酰胺·灭幼脲乳油
[0100] 氟啶虫酰胺4%,灭幼脲20%,其余组分按照实施例23的方法制备。
[0101] 3、活性组分A(氟啶虫酰胺)与活性组分B(虱螨脲)制备乳油
[0102] 实施例26:15.5%氟啶虫酰胺·虱螨脲乳油
[0103] 氟啶虫酰胺15%,虱螨脲0.5%,其余组分按照实施例22的方法制备。
[0104] 实施例27:24%氟啶虫酰胺·虱螨脲乳油
[0105] 氟啶虫酰胺4%,虱螨脲20%,其余组分按照实施例23的方法制备。
[0106] 二、药效验证试验
[0107] (一)生物测定实施例
[0108] 以氟啶虫酰胺作为标准药剂,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将防治效果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计算
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CTC)。
[0109]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011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0111]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0112] CTC≤80,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CTC≥120,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0113] 1、氟啶虫酰胺与氟酰脲复
配对杨树天牛的毒力测定试验
[0114] 表1氟啶虫酰胺与氟酰脲不同配比复配对杨树天牛的毒力测定分析
[0115]
[0116] 结果(表1)表明,氟啶虫酰胺与氟酰脲在配比30~1:1~30之间,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说明氟啶虫酰胺与氟酰脲复配对杨树天牛的防治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
[0117] 2、氟啶虫酰胺与灭幼脲复配对
烟草烟蚜的毒力测定试验
[0118] 表2氟啶虫酰胺与灭幼脲不同配比复配对烟草烟蚜的毒力测定分析
[0119]
[0120]
[0121] 结果(表2)表明,氟啶虫酰胺与灭幼脲在配比30~1:1~30之间,共毒系数均在160以上,说明氟啶虫酰胺与灭幼脲复配对烟草烟蚜的防治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
[0122] 3、氟啶虫酰胺与虱螨脲复配对柑橘红蜘蛛的毒力测定试验
[0123] 表3氟啶虫酰胺与虱螨脲不同配比复配对柑橘红蜘蛛的毒力测定分析
[0124]
[0125] 结果(表3)表明,氟啶虫酰胺与虱螨脲在配比30~1:1~30之间,共毒系数均在128以上,说明氟啶虫酰胺与虱螨脲复配对柑橘红蜘蛛的防治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
[0126] (二)田间药效试验
[0127] 利用本发明制得的实施例来验证田间防治效果。药效试验每个处理重复4次,于虫害发生高峰期均匀施药。每个处理小区随机取5个点,每点标定1m2,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7天记载残留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即防治效果。同时调查供试作物有无
药害症状。确定药剂的安全性。
[0128]
[0129] 预期防效(%)=X+Y-XY/100(其中,X,Y为单剂防效)
[0130] 1、氟啶虫酰胺与氟酰脲复配对马铃薯蚜虫的田间防效试验
[0131] 表4.氟啶虫酰胺与氟酰脲复配对马铃薯蚜虫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
[0132]
[0133]
[0134] 测定结果(表4)表明,氟啶虫酰胺与氟酰脲复配对防治马铃薯蚜虫的防效明显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马铃薯蚜虫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在本发明组合物制剂的用量范围内,未发现对马铃薯生长的药害现象,说明本发明的组合物对马铃薯生长是安全的。
[0135] 2、氟啶虫酰胺与灭幼脲复配对茶树黑刺粉虱的田间防效试验
[0136] 表5.氟啶虫酰胺与灭幼脲复配对茶树黑刺粉虱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
[0137]
[0138]
[0139]
[0140] 测定结果(表5)表明,氟啶虫酰胺与灭幼脲复配对防治茶树黑刺粉虱的防效明显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茶树黑刺粉虱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在本发明组合物制剂的用量范围内,未发现对茶树生长的药害现象,说明本发明的组合物对茶树生长是安全的。
[0141] 3、氟啶虫酰胺与虱螨脲复配对甘蓝甜菜夜蛾的田间防效试验
[0142] 表6.氟啶虫酰胺与虱螨脲复配对甘蓝甜菜夜蛾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
[0143]
[0144]
[0145] 测定结果(表6)表明,氟啶虫酰胺与虱螨脲复配对防治甘蓝甜菜夜蛾的防效明显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甘蓝甜菜夜蛾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在本发明组合物制剂的用量范围内,未发现对甘蓝生长的药害现象,说明本发明的组合物对甘蓝生长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