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生物防治 / 接种源 / 一种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

一种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

阅读:1025发布:2020-09-07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属于食用菌种植技术领域。其包括(1)选育菌种;(2)菌棒生产;(3)接种;(4)发菌培养与管理;(5)林地选择;(6)林下栽培与管理;(7)采收;(8)储藏等步骤。本发明所述的方法种植的猴头菇成本低、产量高,种植出的猴头菇口感滑爽脆嫩、味香纯正自然、鲜美可口、 风 味独特、品质极佳。,下面是一种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选育菌种
采用猴头菇4916品种与当地的野生猴头菇品种进行杂交,培育出适合林下仿野生种植的猴头菇菌种;
(2)菌棒生产
A、备菌棒料:在11月至翌年2月,按下列配比备菌棒料:阔叶树粗木屑60%~80%、阔叶树细木屑5%~20%、麦麸5%~20%、白糖0.3%~0.7%、石膏粉0.3%~0.7%,该菌棒料的pH值为6.0~6.5;
B、干拌:将主料阔叶树粗木屑、阔叶树细木屑和辅料麦麸、白糖、石膏粉拌匀;
C、湿拌:加无污染拌料,使菌棒料含水量为55%~70%;
D、装袋扎口:将拌湿后的菌棒料装入直径为178cm、长为55cm、厚度为0.05mm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筒袋内并进行扎口;
E、灭菌:采用常压灭菌,灭菌时间36~60h,温度80~120℃;
F、冷却:灭菌结束,把菌棒运至宽阔的室内进行自然冷却,当棒体温度在16℃~20℃即可进行接种;
(3)接种
用气雾消毒剂对接种室或接种箱进行消毒,气雾散尽后,进行接种;
(4)发菌培养与管理
将接种后的菌棒运至发菌棚中进行发菌培养和管理,使其达到菌棒成熟标准;
(5)林地选择
选择远离污染源、水质清洁、排水良好、地势平缓、管理方便、郁闭度为0.5~0.9的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阔叶纯林为种植地;
(6)林下栽培与管理
A、林地清理:将林地里的砂石、树枝、地被物等杂物清除林地;
B、林地畦床准备:在清理过的林下做畦床,畦床宽为60~100cm,长度随地形而定,畦床间距为60~100cm,并用石灰粉均匀撒施于畦床上对畦床进行消毒,石灰粉用量为200g/m2,并浇透水,在畦床上搭建高50~100cm的拱棚,拱棚上覆塑料膜、遮阳网,塑料膜采用聚丙烯,厚度0.04cm,遮阳网遮阳率50%~75%;
C、林下栽培
将成熟菌棒运至林下进行摆放,在拱棚内沿拱棚两侧平卧顺次摆放,接种点朝下;
D、出菇管理
首先,进行催蕾6~12d,具体方法为:覆盖薄膜温度控制在18~22℃,菌棒湿度保持在60%~70%,促进菌丝相互交织成放射状组织,使周围菌丝不断输送营养和水分,放射状组织不断膨大,菌棒表面呈胶质状原基聚集,菇蕾逐渐形成,即可将菌棒翻转,接种点向上即逐渐出菇;
其次,进行保蕾成菇,具体方法为:温度控制在15~25℃,通过通强度和喷水调节林内温度,出菇期间,每天早、中、晚各微喷1次,使林间湿度为80%~90%,菌棒湿度为65%以上,如果有白色菌刺生成,长度0.8cm时停止喷水,2d后可以采菇;
E、病虫害防治
采取预防为主、物理杀虫为辅的病虫害防治方式;具体为:做好各生产环节的消毒、管理好卫生条件,以及在畦床上搭拱棚;
(7)采收;
(8)储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猴头菇
4916品种为江苏江都市天达食用菌研究所研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培育菌种所采用的基质配方为:60%~80%阔叶树细木屑、10%~30%麦麸、5%~15%玉米芯粉或
5%~15%秸杆粉或5%~15%比例为1:1的玉米芯粉与秸杆粉的混合物、0.3%~0.7%白糖、0.3%~0.7%石膏粉,该基质的含水量为60%~65%、pH值6.0~6.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菌棒料的配比为:阔叶树粗木屑69%、阔叶树细木屑15%、麦麸15%、白糖0.5%、石膏粉0.5%,该菌棒料pH值为6.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接种方法如下:
1)用75%的酒精和多菌灵按1:1的比例配置成消毒溶液,将菌棒放入消毒溶液中进行消毒、杀菌;2)将菌棒传送至接种箱或者接种室,进行打孔接种;3)接种结束后套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发菌培养与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按200g/m2的要求,在发菌棚地面上撒石灰,然后使用气雾消毒剂对发菌棚进行消毒,使用量为4~6g/m3,消毒时间40min,消毒期间发菌棚密闭;
其次,将接种后的菌棒转移到发菌棚内进行培养,将棚内温度控制在18~24℃、料温控制在24~25℃,当料温高于28℃应翻堆刺孔以利通风降温,整个培养过程需倒垛3次,结合倒垛进行3次刺孔,以利散热,菌棒呈“井”字型摆放;每次刺孔倒垛后,随着刺孔次数的增加,菌丝生长速度加快,菌棒自身热量增加,菌棒的摆放层数逐渐减少,菌棒层数的多少根据菌棒堆温不超过28℃而定,避光条件下,菌丝长满塑料袋需要50~60d;发菌期间,早、中、晚各微喷1次,每次15~20min,使空气相对湿度65%左右,棚内应暗光培养,防止形成菌膜,脱袋前10d,增加光照,促进脱袋后转色,出现杂菌时要及时处理,菌斑在5cm以内,切除感染部位后喷福尔林再重新封袋,菌斑超过5cm时及时移出发菌棚,烧掉或深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D、出菇管理:
首先,进行催蕾9d,具体方法为:覆盖薄膜将温度控制在20℃,菌棒湿度保持在65%,促进菌丝相互交织成放射状组织,使周围菌丝不断输送营养和水分,放射状组织不断膨大,菌棒表面呈胶质状原基聚集,菇蕾逐渐形成,即可将菌棒翻转,接种点向上即逐渐出菇;
其次,进行保蕾成菇,具体方法为:温度控制在22℃,通过通风强度和喷水调节林内温度,出菇期间,每天早、中、晚各微喷1次,使林间湿度为85%,菌棒湿度为65%以上,如果有白色菌刺生成,长度0.8cm时停止喷水,2d后可以采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中,采收方法如下:
当菌刺长1~2cm,手感富弹性,菇形饱满,直径8~10cm即可采收第1潮菇;第1潮菇采摘后,减少喷水,使菌棒湿度保持55%~60%为宜,促使菌丝恢复生长;将菌棒侧立,接种点朝下,5d后进行补水,每天早、中、晚各微喷1次,每次15~20min,30d左右子实体直径达8~
10cm采收第2潮菇;第2潮菇采收后,因夏季高温菌棒停止生长,每天早、晚各微喷1次;约45d后,将出现菇蕾,及时微喷补水,每天早、中、晚各1次,30d左右采收第3潮菇。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8)中,储藏方法如下:
A、冷藏保鲜:采用容量在几吨到几十吨的中、小型冷库,冷藏保鲜温度为1~4℃,保鲜时间为20~30d;
B、冷冻储藏:鲜菇1~4℃预冷30分钟后进冷库保存,冷链运输,以免产品受到2次污染,冷库温度为-18~-20℃;
C、制成干品:晒干或烘干,密封保藏。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培育菌种所采用的基质配方为:70%阔叶树细木屑、20%麦麸、9%玉米芯粉或9%秸杆或9%比例为1:1的玉米芯粉与秸杆粉的混合物、0.5%白糖、0.5%石膏粉,该基质含水量63%,pH值6.2。

说明书全文

一种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猴头菇种植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属于食用菌种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猴头菇(学名:Hericium erinaceus),又称猴头菌、猴头、猴菇、猴蘑,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菜肴,肉嫩、味香、鲜美可口,是四大名菜(猴头、熊掌、海参、鱼翅)之一,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称。猴头菇营养成分很高,每百克含蛋白质26.3克,是香菇的二倍,含有基酸多达17种。每百克猴头含脂肪4.2克,是名副其实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另外还富含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猴头菇有增进食欲,增强胃粘膜屏障机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提升白细胞等作用,故可以使人体提高对疾病的免疫能,猴头还是良好的滋补食品,对神经衰弱、消化道溃疡有良好疗效。
[0003] 随着生活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猴头菇作为高蛋白、低脂肪、多糖、多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并存的健康食品,也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
[0004] 然而,目前猴头菇种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林木资源,其种植基质主要由阔叶杂木屑、麦麸、糖和石膏组成,导致猴头菇的种植严重受制于生态环境,使猴头菇难以实现规模化种植,加上种植技术的落后,猴头菇产量低供不应求,而且现有的猴头菇均是棚内种植,容易感染发病,其种植成本高,且棚内种植的猴头菇口感不够自然、味不够独特、品质不够理想。林下种植是充分利用林地条件,在不破坏其环境的情况下进行猴头菇仿野生种植的作业方式。研制一种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成为猴头菇种植的必然趋势。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该方法种植的猴头菇成本低、产量高,口感滑爽脆嫩、味香自然、鲜美可口、风味独特、品质极佳。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 (1)选育菌种
[0008] 采用猴头菇4916品种与当地的野生猴头菇品种进行杂交,培育出适合林下仿野生种植的猴头菇菌种;
[0009] (2)菌棒生产
[0010] A、备菌棒料:在11月至翌年2月,按下列配比备菌棒料:阔叶树粗木屑60%~80%、阔叶树细木屑5%~20%、麦麸5%~20%、白糖0.3%~0.7%、石膏粉0.3%~0.7%,该菌棒料的pH值为6.0~6.5;
[0011] B、干拌:将主料阔叶树粗木屑、阔叶树细木屑和辅料麦麸、白糖、石膏粉拌匀;
[0012] C、湿拌:加无污染水拌料,使菌棒料含水量为55%~70%;
[0013] D、装袋扎口:将拌湿后的菌棒料装入直径为178cm、长为55cm、厚度为0.05mm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筒袋内并进行扎口;
[0014] E、灭菌:采用常压灭菌,灭菌时间36~60h,温度80~120℃;
[0015] F、冷却:灭菌结束,把菌棒运至宽阔的室内进行自然冷却,当棒体温度在16℃~20℃即可进行接种;
[0016] (3)接种
[0017] 用气雾消毒剂对接种室或接种箱进行消毒,气雾散尽后,进行接种;
[0018] (4)发菌培养与管理
[0019] 将接种后的菌棒运至发菌棚中进行发菌培养和管理,使其达到菌棒成熟标准;
[0020] (5)林地选择
[0021] 选择远离污染源、水质清洁、排水良好、地势平缓、管理方便、郁闭度为0.5~0.9的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阔叶纯林为种植地;
[0022] (6)林下栽培与管理
[0023] A、林地清理:将林地里的砂石、树枝、地被物等杂物清除林地;
[0024] B、林地畦床准备:在清理过的林下做畦床,畦床宽为60~100cm,长度随地形而定,畦床间距为60~100cm,并用石灰粉均匀撒施于畦床上对畦床进行消毒,石灰粉用量为200g/m2,并浇透水,在畦床上搭建高50~100cm的拱棚,拱棚上覆塑料膜、遮阳网,塑料膜采用聚丙烯,厚度0.04cm,遮阳网遮阳率50%~75%;
[0025] C、林下栽培
[0026] 将成熟菌棒运至林下进行摆放,在拱棚内沿拱棚两侧平卧顺次摆放,接种点朝下;
[0027] D、出菇管理
[0028] 首先,进行催蕾6~12d,具体方法为:覆盖薄膜温度控制在18~22℃,菌棒湿度保持在60%~70%,促进菌丝相互交织成放射状组织,使周围菌丝不断输送营养和水分,放射状组织不断膨大,菌棒表面呈胶质状原基聚集,菇蕾逐渐形成,即可将菌棒翻转,接种点向上即逐渐出菇;
[0029] 其次,进行保蕾成菇,具体方法为:温度控制在15~25℃,通过通风强度和喷水调节林内温度,出菇期间,每天早、中、晚各微喷1次,使林间湿度为80%~90%,菌棒湿度为65%以上,如果有白色菌刺生成,长度0.8cm时停止喷水,2d后可以采菇;
[0030] E、病虫害防治
[0031] 采取预防为主、物理杀虫为辅的病虫害防治方式;具体为:做好各生产环节的消毒、管理好卫生条件,以及在畦床上搭拱棚;
[0032] (7)采收;
[0033] (8)储藏。
[0034]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步骤(1)中,猴头菇4916品种为江苏江都市天达食用菌研究所研制。
[0035]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1)中,培育菌种所采用的基质配方为:60%~80%阔叶树细木屑、10%~30%麦麸、5%~15%玉米芯粉或5%~15%秸杆粉或5%~15%比例为1:1的玉米芯粉与秸杆粉的混合物、0.3%~0.7%白糖、0.3%~0.7%石膏粉,该基质的含水量为60%~65%、pH值6.0~6.5。
[0036]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步骤(2)中,菌棒料的配比为:阔叶树粗木屑69%、阔叶树细木屑15%、麦麸15%、白糖0.5%、石膏粉0.5%,该菌棒料pH值为6.2。
[0037]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3)中,接种方法如下:
[0038] 1)用75%的酒精和多菌灵按1:1的比例配置成消毒溶液,将菌棒放入消毒溶液中进行消毒、杀菌;2)将菌棒传送至接种箱或者接种室,进行打孔接种;3)接种结束后套袋。
[0039]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4)中,发菌培养与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0040] 首先,按200g/m2的要求,在发菌棚地面上撒石灰,然后使用气雾消毒剂对发菌棚3
进行消毒,使用量为4~6g/m,消毒时间40min,消毒期间发菌棚密闭;
[0041] 其次,将接种后的菌棒转移到发菌棚内进行培养,将棚内温度控制在18~24℃、料温控制在24~25℃,当料温高于28℃应翻堆刺孔以利通风降温,整个培养过程需倒垛3次,结合倒垛进行3次刺孔,以利散热,菌棒呈“井”字型摆放;每次刺孔倒垛后,随着刺孔次数的增加,菌丝生长速度加快,菌棒自身热量增加,菌棒的摆放层数逐渐减少,菌棒层数的多少根据菌棒堆温不超过28℃而定,避光条件下,菌丝长满塑料袋需要50~60d;发菌期间,早、中、晚各微喷1次,每次15~20min,使空气相对湿度65%左右,棚内应暗光培养,防止形成菌膜,脱袋前10d,增加光照,促进脱袋后转色,出现杂菌时要及时处理,菌斑在5cm以内,切除感染部位后喷福尔林再重新封袋,菌斑超过5cm时及时移出发菌棚,烧掉或深埋。
[0042]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6)中,D、出菇管理的方法为:
[0043] 首先,进行催蕾9d,具体方法为:覆盖薄膜将温度控制在20℃,菌棒湿度保持在65%,促进菌丝相互交织成放射状组织,使周围菌丝不断输送营养和水分,放射状组织不断膨大,菌棒表面呈胶质状原基聚集,菇蕾逐渐形成,即可将菌棒翻转,接种点向上即逐渐出菇;
[0044] 其次,进行保蕾成菇,具体方法为:温度控制在22℃,通过通风强度和喷水调节林内温度,出菇期间,每天早、中、晚各微喷1次,使林间湿度为85%,菌棒湿度为65%以上,如果有白色菌刺生成,长度0.8cm时停止喷水,2d后可以采菇。
[0045]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7)中,采收方法如下:
[0046] 当菌刺长1~2cm,手感富弹性,菇形饱满,直径8~10cm即可采收第1潮菇;第1潮菇采摘后,减少喷水,使菌棒湿度保持55%~60%为宜,促使菌丝恢复生长;将菌棒侧立,接种点朝下,5d后进行补水,每天早、中、晚各微喷1次,每次15~20min,30d左右子实体直径达8~10cm采收第2潮菇;第2潮菇采收后,因夏季高温菌棒停止生长,每天早、晚各微喷1次;约45d后,将出现菇蕾,及时微喷补水,每天早、中、晚各1次,30d左右采收第3潮菇。
[0047]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8)中,储藏方法如下:
[0048] A、冷藏保鲜:采用容量在几吨到几十吨的中、小型冷库,冷藏保鲜温度为1~4℃,保鲜时间为20~30d;
[0049] B、冷冻储藏:鲜菇1~4℃预冷30分钟后进冷库保存,冷链运输,以免产品受到2次污染,冷库温度为-18~-20℃;
[0050] C、制成干品:晒干或烘干,密封保藏。
[0051]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培育菌种所采用的基质配方为:70%阔叶树细木屑、20%麦麸、9%玉米芯粉或9%秸杆或9%比例为1:1的玉米芯粉与秸杆粉的混合物、0.5%白糖、0.5%石膏粉,该基质含水量63%,pH值6.2。
[0052]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53] 本发明所述方法种植的猴头菇发病感染率极低,大大的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猴头菇产量,种植出的猴头菇口感滑爽脆嫩、味香与野生猴头菇一致、味道自然纯正、鲜美可口、风味独特、品质极佳。
[0054] 本发明在种植基质中添加玉米芯、秸秆粉,替代了部分林木材料,变废为宝,在提高猴头菇产量和质量的同时还解决农作物秸秆焚烧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选择合适的郁闭度的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阔叶纯林进行林下种植,大大的降低了猴头菇发病率及感染率,提高了猴头菇转化率和优质菇率,尤其选择针叶纯林或针阔混交林其转化率、优质菇率更高,同时,使猴头菇的风味更加独特、自然;本发明的发菌技术及林下栽培技术先进合理,种植出的猴头菇产量高、品质好;采用林下猴头菇栽培技术,大大的降低了病虫害概率,尤其在畦床上搭拱棚,基本阻挡了虫害的发生,提高了猴头菇的产量与质量。

具体实施方式

[0055]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56] 实施例1
[0057] 一种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8] (1)选育菌种
[0059] 采用江苏江都市天达食用菌研究所研制的猴头菇4916品种与当地的野生猴头菇品种进行杂交,培育出适合林下仿野生种植的猴头菇菌种;其中:培育菌种所采用的基质配方为:60%阔叶树细木屑、30%麦麸、9%玉米芯粉、0.3%白糖、0.7%石膏粉,该基质的含水量为60%、pH值6.0;
[0060] (2)菌棒生产
[0061] A、备菌棒料:在11月至翌年2月,按下列配比备菌棒料:阔叶树粗木屑60%、阔叶树细木屑20%、麦麸19%、白糖0.3%、石膏粉0.7%,该菌棒料的pH值为6.0;
[0062] B、干拌:将主料阔叶树粗木屑、阔叶树细木屑和辅料麦麸、白糖、石膏粉拌匀;
[0063] C、湿拌:加无污染水拌料,使菌棒料含水量为55%;
[0064] D、装袋扎口:将拌湿后的菌棒料装入直径为178cm、长为55cm、厚度为0.05mm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筒袋内并进行扎口;
[0065] E、灭菌:采用常压灭菌,灭菌时间36h,温度120℃;
[0066] F、冷却:灭菌结束,把菌棒运至宽阔的室内进行自然冷却,当棒体温度在16℃即可进行接种;
[0067] (3)接种
[0068] 用气雾消毒剂对接种室或接种箱进行消毒,气雾散尽后,进行接种;接种方法如下:
[0069] 1)用75%的酒精和多菌灵按1:1的比例配置成消毒溶液,将菌棒放入消毒溶液中进行消毒、杀菌;2)将菌棒传送至接种箱或者接种室,进行打孔接种;3)接种结束后套袋;
[0070] (4)发菌培养与管理
[0071] 将接种后的菌棒运至发菌棚中进行发菌培养和管理,使其达到菌棒成熟标准;具体方法如下:
[0072] 首先,按200g/m2的要求,在发菌棚地面上撒石灰,然后使用气雾消毒剂对发菌棚进行消毒,使用量为4g/m3,消毒时间40min,消毒期间发菌棚密闭;
[0073] 其次,将接种后的菌棒转移到发菌棚内进行培养,将棚内温度控制在18℃、料温控制在25℃,当料温高于28℃应翻堆刺孔以利通风降温,整个培养过程需倒垛3次,结合倒垛进行3次刺孔,以利散热增氧,菌棒呈“井”字型摆放;每次刺孔倒垛后,随着刺孔次数的增加,菌丝生长速度加快,菌棒自身热量增加,菌棒的摆放层数逐渐减少,菌棒层数的多少根据菌棒堆温不超过28℃而定,避光条件下,菌丝长满塑料袋需要50d;发菌期间,早、中、晚各微喷1次,每次15min,使空气相对湿度65%左右,棚内应暗光培养,防止形成菌膜,脱袋前10d,增加光照,促进脱袋后转色,出现杂菌时要及时处理,菌斑在5cm以内,切除感染部位后喷福尔马林再重新封袋,菌斑超过5cm时及时移出发菌棚,烧掉或深埋;
[0074] (5)林地选择
[0075] 选择远离污染源、水质清洁、排水良好、地势平缓、管理方便、郁闭度为0.5的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阔叶纯林为种植地;
[0076] (6)林下栽培与管理
[0077] A、林地清理:将林地里的砂石、树枝、地被物等杂物清除林地;
[0078] B、林地畦床准备:在清理过的林下做畦床,畦床宽为60cm,长度随地形而定,畦床间距为100cm,并用石灰粉均匀撒施于畦床上对畦床进行消毒,石灰粉用量为200g/m2,并浇透水,在畦床上搭建高50cm的拱棚,拱棚上覆塑料膜、遮阳网,塑料膜采用聚丙烯,厚度0.04cm,遮阳网遮阳率50%;
[0079] C、林下栽培
[0080] 将成熟菌棒运至林下进行摆放,在拱棚内沿拱棚两侧平卧顺次摆放,接种点朝下;
[0081] D、出菇管理
[0082] 首先,进行催蕾6d,具体方法为:覆盖薄膜将温度控制在22℃,菌棒湿度保持在60%,促进菌丝相互交织成放射状组织,使周围菌丝不断输送营养和水分,放射状组织不断膨大,菌棒表面呈胶质状原基聚集,菇蕾逐渐形成,即可将菌棒翻转,接种点向上即逐渐出菇;
[0083] 其次,进行保蕾成菇,具体方法为:温度控制在15℃,通过通风强度和喷水调节林内温度,出菇期间,每天早、中、晚各微喷1次,使林间湿度为80%,菌棒湿度为65%以上,如果有白色菌刺生成,长度0.8cm时停止喷水,2d后可以采菇;
[0084] E、病虫害防治
[0085] 采取预防为主、物理杀虫为辅的病虫害防治方式;具体为:做好各生产环节的消毒、管理好卫生条件,以及在畦床上搭拱棚;
[0086] (7)采收;
[0087] 采收方法如下:
[0088] 当菌刺长1~2cm,手感富弹性,菇形饱满,直径8~10cm即可采收第1潮菇;第1潮菇采摘后,减少喷水,使菌棒湿度保持55%~60%为宜,促使菌丝恢复生长;将菌棒侧立,接种点朝下,5d后进行补水,每天早、中、晚各微喷1次,每次15~20min,30d左右子实体直径达8~10cm采收第2潮菇;第2潮菇采收后,因夏季高温菌棒停止生长,每天早、晚各微喷1次;约45d后,将出现菇蕾,及时微喷补水,每天早、中、晚各1次,30d左右采收第3潮菇;
[0089] (8)储藏
[0090] A、冷藏保鲜:采用容量在几吨到几十吨的中、小型冷库,冷藏保鲜温度为1~4℃,保鲜时间为20~30d;
[0091] B、冷冻储藏:鲜菇1~4℃预冷30分钟后进冷库保存,冷链运输,以免产品受到2次污染,冷库温度为-18~-20℃;
[0092] C、制成干品:晒干或烘干,密封保藏。
[0093] 实施例2
[0094] 一种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95] (1)选育菌种
[0096] 采用江苏江都市天达食用菌研究所研制的猴头菇4916品种与当地的野生猴头菇品种进行杂交,培育出适合林下仿野生种植的猴头菇菌种;培育菌种所采用的基质配方为:70%阔叶树细木屑、20%麦麸、9%比例为1:1的玉米芯粉与秸杆粉的混合物、0.5%白糖、
0.5%石膏粉,该基质含水量63%,pH值6.2;
[0097] (2)菌棒生产
[0098] A、备菌棒料:在11月至翌年2月,按下列配比备菌棒料:阔叶树粗木屑69%、阔叶树细木屑15%、麦麸15%、白糖0.5%、石膏粉0.5%,该菌棒料pH值为6.2;
[0099] B、干拌:将主料阔叶树粗木屑、阔叶树细木屑和辅料麦麸、白糖、石膏粉拌匀;
[0100] C、湿拌:加无污染水拌料,使菌棒料含水量为63%;
[0101] D、装袋扎口:将拌湿后的菌棒料装入直径为178cm、长为55cm、厚度为0.05mm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筒袋内并进行扎口;
[0102] E、灭菌:采用常压灭菌,灭菌时间48小时,温度100℃;
[0103] F、冷却:灭菌结束,把菌棒运至宽阔的室内进行自然冷却,当棒体温度在18℃左右即可进行接种;
[0104] (3)接种
[0105] 接种:用气雾消毒剂对接种室或接种箱进行消毒,气雾散尽后,进行接种;接种方法如下:
[0106] 1)用75%的酒精和多菌灵按1:1的比例配置成消毒溶液,将菌棒放入消毒溶液中进行消毒、杀菌;2)将菌棒传送至接种箱或者接种室,进行打孔接种;3)接种结束后套袋;
[0107] (4)发菌培养与管理
[0108] 将接种后的菌棒运至发菌棚中进行发菌培养和管理,使其达到菌棒成熟标准;发菌培养与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0109] 首先,按200g/m2的要求,在发菌棚地面上撒石灰,然后使用气雾消毒剂对发菌棚3
进行消毒,使用量为6g/m,消毒时间40min,消毒期间发菌棚密闭;
[0110] 其次,将接种后的菌棒转移到发菌棚内进行培养,将棚内温度控制在22℃、料温控制在24℃,当料温高于28℃应翻堆刺孔以利通风降温,整个培养过程需倒垛3次,结合倒垛进行3次刺孔,以利散热增氧,菌棒呈“井”字型摆放;每次刺孔倒垛后,随着刺孔次数的增加,菌丝生长速度加快,菌棒自身热量增加,菌棒的摆放层数逐渐减少,菌棒层数的多少根据菌棒堆温不超过28℃而定,避光条件下,菌丝长满塑料袋需要55d;发菌期间,早、中、晚各微喷1次,每次18min,使空气相对湿度65%左右,棚内应暗光培养,防止形成菌膜,脱袋前10d,增加光照,促进脱袋后转色,出现杂菌时要及时处理,菌斑在5cm以内,切除感染部位后喷福尔马林再重新封袋,菌斑超过5cm时及时移出发菌棚,烧掉或深埋;
[0111] (5)林地选择
[0112] 选择远离污染源、水质清洁、排水良好、地势平缓、管理方便、郁闭度为0.7的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阔叶纯林为种植地;
[0113] (6)林下栽培与管理
[0114] A、林地清理:将林地里的砂石、树枝、地被物等杂物清除林地;
[0115] B、林地畦床准备:在清理过的林下做畦床,畦床宽为80cm,长度随地形而定,畦床间距为80cm,并用石灰粉均匀撒施于畦床上对畦床进行消毒,石灰粉用量为200g/m2,并浇透水,在畦床上搭建高60cm的拱棚,拱棚上覆塑料膜、遮阳网,塑料膜采用聚丙烯,厚度0.04cm,遮阳网遮阳率65%;
[0116] C、林下栽培:将成熟菌棒运至林下进行摆放,在拱棚内沿拱棚两侧平卧顺次摆放,接种点朝下;
[0117] D、出菇管理:
[0118] 首先,进行催蕾9d,具体方法为:覆盖薄膜将温度控制在20℃,菌棒湿度保持在65%,促进菌丝相互交织成放射状组织,使周围菌丝不断输送营养和水分,放射状组织不断膨大,菌棒表面呈胶质状原基聚集,菇蕾逐渐形成,即可将菌棒翻转,接种点向上即逐渐出菇;
[0119] 其次,进行保蕾成菇,具体方法为:温度控制在20℃,通过通风强度和喷水调节林内温度,出菇期间,每天早、中、晚各微喷1次,使林间湿度为85%,菌棒湿度为65%以上,如果有白色菌刺生成,长度0.8cm时停止喷水,2d后可以采菇;
[0120] E、病虫害防治
[0121] 采取预防为主、物理杀虫为辅的病虫害防治方式;具体为:做好各生产环节的消毒、管理好卫生条件,以及在畦床上搭拱棚;
[0122] (7)采收;
[0123] 采收方法如下:
[0124] 当菌刺长1~2cm,手感富弹性,菇形饱满,直径8~10cm即可采收第1潮菇;第1潮菇采摘后,减少喷水,使菌棒湿度保持55%~60%为宜,促使菌丝恢复生长;将菌棒侧立,接种点朝下,5d后进行补水,每天早、中、晚各微喷1次,每次15~20min,30d左右子实体直径达8~10cm采收第2潮菇;第2潮菇采收后,因夏季高温菌棒停止生长,每天早、晚各微喷1次;约45d后,将出现菇蕾,及时微喷补水,每天早、中、晚各1次,30d左右采收第3潮菇;
[0125] (8)储藏
[0126] A、冷藏保鲜:采用容量在几吨到几十吨的中、小型冷库,冷藏保鲜温度为1~4℃,保鲜时间为20~30d;
[0127] B、冷冻储藏:鲜菇1~4℃预冷30分钟后进冷库保存,冷链运输,以免产品受到2次污染,冷库温度为-18~-20℃;
[0128] C、制成干品:晒干或烘干,密封保藏。
[0129] 实施例3
[0130] 一种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131] (1)选育菌种
[0132] 采用江苏江都市天达食用菌研究所研制的猴头菇4916品种与当地的野生猴头菇品种进行杂交,培育出适合林下仿野生种植的猴头菇菌种;培育菌种所采用的基质配方为:80%阔叶树细木屑、10%麦麸、9%秸杆粉、0.7%白糖、0.3%石膏粉,该基质的含水量为
65%、pH值6.5;
[0133] (2)菌棒生产
[0134] A、备菌棒料:在11月至翌年2月,按下列配比备菌棒料:阔叶树粗木屑80%、阔叶树细木屑5%%、麦麸14%、白糖0.7%、石膏粉0.3%,该菌棒料的pH值为6.5;
[0135] B、干拌:将主料阔叶树粗木屑、阔叶树细木屑和辅料麦麸、白糖、石膏粉拌匀;
[0136] C、湿拌:加无污染水拌料,使菌棒料含水量为60%;
[0137] D、装袋扎口:将拌湿后的菌棒料装入直径为178cm、长为55cm、厚度为0.05mm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筒袋内并进行扎口;
[0138] E、灭菌:采用常压灭菌,灭菌时间60h,温度80℃;
[0139] F、冷却:灭菌结束,把菌棒运至宽阔的室内进行自然冷却,当棒体温度在20℃即可进行接种;
[0140] (3)接种
[0141] 用气雾消毒剂对接种室或接种箱进行消毒,气雾散尽后,进行接种;接种方法如下:
[0142] 1)用75%的酒精和多菌灵按1:1的比例配置成消毒溶液,将菌棒放入消毒溶液中进行消毒、杀菌;2)将菌棒传送至接种箱或者接种室,进行打孔接种;3)接种结束后套袋;
[0143] (4)发菌培养与管理
[0144] 将接种后的菌棒运至发菌棚中进行发菌培养和管理,使其达到菌棒成熟标准;发菌培养与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0145] 首先,按200g/m2的要求,在发菌棚地面上撒石灰,然后使用气雾消毒剂对发菌棚进行消毒,使用量为5g/m3,消毒时间40min,消毒期间发菌棚密闭;
[0146] 其次,将接种后的菌棒转移到发菌棚内进行培养,将棚内温度控制在24℃、料温控制在24℃,当料温高于28℃应翻堆刺孔以利通风降温,整个培养过程需倒垛3次,结合倒垛进行3次刺孔,以利散热增氧,菌棒呈“井”字型摆放;每次刺孔倒垛后,随着刺孔次数的增加,菌丝生长速度加快,菌棒自身热量增加,菌棒的摆放层数逐渐减少,菌棒层数的多少根据菌棒堆温不超过28℃而定,避光条件下,菌丝长满塑料袋需要60d;发菌期间,早、中、晚各微喷1次,每次20min,使空气相对湿度65%左右,棚内应暗光培养,防止形成菌膜,脱袋前10d,增加光照,促进脱袋后转色,出现杂菌时要及时处理,菌斑在5cm以内,切除感染部位后喷福尔马林再重新封袋,菌斑超过5cm时及时移出发菌棚,烧掉或深埋;
[0147] (5)林地选择
[0148] 选择远离污染源、水质清洁、排水良好、地势平缓、管理方便、郁闭度为0.6的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阔叶纯林为种植地;
[0149] (6)林下栽培与管理
[0150] A、林地清理:将林地里的砂石、树枝、地被物等杂物清除林地;
[0151] B、林地畦床准备:在清理过的林下做畦床,畦床宽为100cm,长度随地形而定,畦床间距为60cm,并用石灰粉均匀撒施于畦床上对畦床进行消毒,石灰粉用量为200g/m2,并浇透水,在畦床上搭建高100cm的拱棚,拱棚上覆塑料膜、遮阳网,塑料膜采用聚丙烯,厚度0.04cm,遮阳网遮阳率75%;
[0152] C、林下栽培
[0153] 将成熟菌棒运至林下进行摆放,在拱棚内沿拱棚两侧平卧顺次摆放,接种点朝下;
[0154] D、出菇管理
[0155] 首先,进行催蕾12d,具体方法为:覆盖薄膜将温度控制在18℃,菌棒湿度保持在70%,促进菌丝相互交织成放射状组织,使周围菌丝不断输送营养和水分,放射状组织不断膨大,菌棒表面呈胶质状原基聚集,菇蕾逐渐形成,即可将菌棒翻转,接种点向上即逐渐出菇;
[0156] 其次,进行保蕾成菇,具体方法为:温度控制在25℃,通过通风强度和喷水调节林内温度,出菇期间,每天早、中、晚各微喷1次,使林间湿度为90%,菌棒湿度为65%以上,如果有白色菌刺生成,长度0.8cm时停止喷水,2d后可以采菇;
[0157] E、病虫害防治
[0158] 采取预防为主、物理杀虫为辅的病虫害防治方式;具体为:做好各生产环节的消毒、管理好卫生条件,以及在畦床上搭拱棚;
[0159] (7)采收
[0160] 采收方法如下:
[0161] 当菌刺长1~2cm,手感富弹性,菇形饱满,直径8~10cm即可采收第1潮菇;第1潮菇采摘后,减少喷水,使菌棒湿度保持55%~60%为宜,促使菌丝恢复生长;将菌棒侧立,接种点朝下,5d后进行补水,每天早、中、晚各微喷1次,每次15~20min,30d左右子实体直径达8~10cm采收第2潮菇;第2潮菇采收后,因夏季高温菌棒停止生长,每天早、晚各微喷1次;约45d后,将出现菇蕾,及时微喷补水,每天早、中、晚各1次,30d左右采收第3潮菇;
[0162] (8)储藏
[0163] A、冷藏保鲜:采用容量在几吨到几十吨的中、小型冷库,冷藏保鲜温度为1~4℃,保鲜时间为20~30d;
[0164] B、冷冻储藏:鲜菇1~4℃预冷30分钟后进冷库保存,冷链运输,以免产品受到2次污染,冷库温度为-18~-20℃;
[0165] C、制成干品:晒干或烘干,密封保藏。
[0166] 实施例4
[0167] 一种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168] (1)选育菌种
[0169] 采用江苏江都市天达食用菌研究所研制的猴头菇4916品种与当地的野生猴头菇品种进行杂交,培育出适合林下仿野生种植的猴头菇菌种;培育菌种所采用的基质配方为:75%阔叶树细木屑、19%麦麸、5%玉米芯粉、0.5%白糖、0.5%石膏粉,该基质的含水量为
61%、pH值6.1;
[0170] (2)菌棒生产
[0171] A、备菌棒料:在11月至翌年2月,按下列配比备菌棒料:阔叶树粗木屑79%、阔叶树细木屑15%、麦麸5%、白糖0.5%、石膏粉0.5%,该菌棒料的pH值为6.4;
[0172] B、干拌:将主料阔叶树粗木屑、阔叶树细木屑和辅料麦麸、白糖、石膏粉拌匀;
[0173] C、湿拌:加无污染水拌料,使菌棒料含水量为65%;
[0174] D、装袋扎口:将拌湿后的菌棒料装入直径为178cm、长为55cm、厚度为0.05mm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筒袋内并进行扎口;
[0175] E、灭菌:采用常压灭菌,灭菌时间50h,温度105℃;
[0176] F、冷却:灭菌结束,把菌棒运至宽阔的室内进行自然冷却,当棒体温度在19℃即可进行接种;
[0177] (3)接种
[0178] 用气雾消毒剂对接种室或接种箱进行消毒,气雾散尽后,进行接种;接种方法如下:
[0179] 1)用75%的酒精和多菌灵按1:1的比例配置成消毒溶液,将菌棒放入消毒溶液中进行消毒、杀菌;2)将菌棒传送至接种箱或者接种室,进行打孔接种;3)接种结束后套袋;
[0180] (4)发菌培养与管理
[0181] 将接种后的菌棒运至发菌棚中进行发菌培养和管理,使其达到菌棒成熟标准;发菌培养与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0182] 首先,按200g/m2的要求,在发菌棚地面上撒石灰,然后使用气雾消毒剂对发菌棚进行消毒,使用量为6g/m3,消毒时间40min,消毒期间发菌棚密闭;
[0183] 其次,将接种后的菌棒转移到发菌棚内进行培养,将棚内温度控制在20℃、料温控制在25℃,当料温高于28℃应翻堆刺孔以利通风降温,整个培养过程需倒垛3次,结合倒垛进行3次刺孔,以利散热增氧,菌棒呈“井”字型摆放;每次刺孔倒垛后,随着刺孔次数的增加,菌丝生长速度加快,菌棒自身热量增加,菌棒的摆放层数逐渐减少,菌棒层数的多少根据菌棒堆温不超过28℃而定,避光条件下,菌丝长满塑料袋需要53d;发菌期间,早、中、晚各微喷1次,每次19min,使空气相对湿度65%左右,棚内应暗光培养,防止形成菌膜,脱袋前10d,增加光照,促进脱袋后转色,出现杂菌时要及时处理,菌斑在5cm以内,切除感染部位后喷福尔马林再重新封袋,菌斑超过5cm时及时移出发菌棚,烧掉或深埋;
[0184] (5)林地选择
[0185] 选择远离污染源、水质清洁、排水良好、地势平缓、管理方便、郁闭度为0.8的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阔叶纯林为种植地;
[0186] (6)林下栽培与管理
[0187] A、林地清理:将林地里的砂石、树枝、地被物等杂物清除林地;
[0188] B、林地畦床准备:在清理过的林下做畦床,畦床宽为70cm,长度随地形而定,畦床间距为70cm,并用石灰粉均匀撒施于畦床上对畦床进行消毒,石灰粉用量为200g/m2,并浇透水,在畦床上搭建高70cm的拱棚,拱棚上覆塑料膜、遮阳网,塑料膜采用聚丙烯,厚度0.04cm,遮阳网遮阳率60%;
[0189] C、林下栽培
[0190] 将成熟菌棒运至林下进行摆放,在拱棚内沿拱棚两侧平卧顺次摆放,接种点朝下;
[0191] D、出菇管理
[0192] 首先,进行催蕾10d,具体方法为:覆盖薄膜将温度控制在21℃,菌棒湿度保持在68%,促进菌丝相互交织成放射状组织,使周围菌丝不断输送营养和水分,放射状组织不断膨大,菌棒表面呈胶质状原基聚集,菇蕾逐渐形成,即可将菌棒翻转,接种点向上即逐渐出菇;
[0193] 其次,进行保蕾成菇,具体方法为:温度控制在22℃,通过通风强度和喷水调节林内温度,出菇期间,每天早、中、晚各微喷1次,使林间湿度为88%,菌棒湿度为65%以上,如果有白色菌刺生成,长度0.8cm时停止喷水,2d后可以采菇;
[0194] E、病虫害防治
[0195] 采取预防为主、物理杀虫为辅的病虫害防治方式;具体为:做好各生产环节的消毒、管理好卫生条件,以及在畦床上搭拱棚;
[0196] (7)采收
[0197] 采收方法如下:
[0198] 当菌刺长1~2cm,手感富弹性,菇形饱满,直径8~10cm即可采收第1潮菇;第1潮菇采摘后,减少喷水,使菌棒湿度保持55%~60%为宜,促使菌丝恢复生长;将菌棒侧立,接种点朝下,5d后进行补水,每天早、中、晚各微喷1次,每次15~20min,30d左右子实体直径达8~10cm采收第2潮菇;第2潮菇采收后,因夏季高温菌棒停止生长,每天早、晚各微喷1次;约45d后,将出现菇蕾,及时微喷补水,每天早、中、晚各1次,30d左右采收第3潮菇;
[0199] (8)储藏
[0200] A、冷藏保鲜:采用容量在几吨到几十吨的中、小型冷库,冷藏保鲜温度为1~4℃,保鲜时间为20~30d;
[0201] B、冷冻储藏:鲜菇1~4℃预冷30分钟后进冷库保存,冷链运输,以免产品受到2次污染,冷库温度为-18~-20℃;
[0202] C、制成干品:晒干或烘干,密封保藏。
[0203] 实施例5
[020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
[0205] 第一、步骤(1)中,培育菌种所采用的基质配方为:69%阔叶树细木屑、15%麦麸、15%比例为1:1的玉米芯粉与秸杆粉的混合物、0.5%白糖、0.5%石膏粉,该基质的含水量为62%、pH值6.4。
[0206] 第二、步骤(2)菌棒生产
[0207] A、菌棒料配比为:阔叶树粗木屑69%、阔叶树细木屑10%、麦麸20%、白糖0.6%、石膏粉0.4%,该菌棒料的pH值为6.3;
[0208] C、湿拌:菌棒料含水量为70%;
[0209] E、灭菌:灭菌时间45h,温度95℃;
[0210] F、冷却:当棒体温度在17℃即可进行接种;
[0211] 第三、步骤(4)发菌培养与管理
[0212] 将接种后的菌棒转移到发菌棚内进行培养,将棚内温度控制在19℃、料温控制在24℃,当料温高于28℃应翻堆刺孔以利通风降温,整个培养过程需倒垛3次,结合倒垛进行3次刺孔,以利散热增氧,菌棒呈“井”字型摆放;每次刺孔倒垛后,随着刺孔次数的增加,菌丝生长速度加快,菌棒自身热量增加,菌棒的摆放层数逐渐减少,菌棒层数的多少根据菌棒堆温不超过28℃而定,避光条件下,菌丝长满塑料袋需要58d;发菌期间,早、中、晚各微喷1次,每次17min,使空气相对湿度65%左右,棚内应暗光培养,防止形成菌膜,脱袋前10d,增加光照,促进脱袋后转色,出现杂菌时要及时处理,菌斑在5cm以内,切除感染部位后喷福尔马林再重新封袋,菌斑超过5cm时及时移出发菌棚,烧掉或深埋;
[0213] (5)林地选择
[0214] 选择远离污染源、水质清洁、排水良好、地势平缓、管理方便、郁闭度为0.9的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阔叶纯林为种植地;
[0215] (6)林下栽培与管理
[0216] A、林地清理:将林地里的砂石、树枝、地被物等杂物清除林地;
[0217] B、林地畦床准备:在清理过的林下做畦床,畦床宽为90cm,长度随地形而定,畦床间距为90cm,并用石灰粉均匀撒施于畦床上对畦床进行消毒,石灰粉用量为200g/m2,并浇透水,在畦床上搭建高65cm的拱棚,拱棚上覆塑料膜、遮阳网,塑料膜采用聚丙烯,厚度0.04cm,遮阳网遮阳率70%;
[0218] C、林下栽培
[0219] 将成熟菌棒运至林下进行摆放,在拱棚内沿拱棚两侧平卧顺次摆放,接种点朝下;
[0220] D、出菇管理
[0221] 首先,进行催蕾8d,具体方法为:覆盖薄膜将温度控制在19℃,菌棒湿度保持在64%,促进菌丝相互交织成放射状组织,使周围菌丝不断输送营养和水分,放射状组织不断膨大,菌棒表面呈胶质状原基聚集,菇蕾逐渐形成,即可将菌棒翻转,接种点向上即逐渐出菇;
[0222] 其次,进行保蕾成菇,具体方法为:温度控制在18℃,通过通风强度和喷水调节林内温度,出菇期间,每天早、中、晚各微喷1次,使林间湿度为83%,菌棒湿度为65%以上,如果有白色菌刺生成,长度0.8cm时停止喷水,2d后可以采菇。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