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植物学 / 植物 / 城市内河子母床生态治理系统

城市内河子母床生态治理系统

阅读:379发布:2022-08-13

专利汇可以提供城市内河子母床生态治理系统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城市内河子母床生态治理系统,属于流域 水 环境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内河生态治理系统。目的是解决平水期和枯水期期间水深过浅,河底淤泥呈裸露状态,设置 橡胶 坝蓄水后水流 停留时间 长,加之支流及其他点源的汇入,导致水质变差,形成黑臭 水体 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在过宽的河底构建近自然状态的河流主槽和边滩系统,强化子床和普通子床为构建后的主槽,强化母床和普通母床为构建后的城市内边滩;系统中强化子母床段下游设置有叠石坝。该系统在主河床内构建子母床河流系统,恢复河道的自净能 力 ,提升水质和建近自然状态河道景观。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城市内河治理。,下面是城市内河子母床生态治理系统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城市内河子母床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城市内河子母床生态治理系统由强化子母床段(1)和普通子母床段(2)构成;强化子母床段(1)设置在城市内河的支流入口下游或排污口下游,强化子母床段(1)和普通子母床段(2)间隔设置且首尾相连接;强化子母床段(1)由强化母床(11)和强化子床(12)构成;普通子母床段(2)由普通母床(21)和普通子床(22)构成;
所述强化母床(11)和普通母床(21)为城市内河河床,所述强化子床(12)设置在强化母床(11)中部,强化子床(12)由两条平行的呈曲线形设置的第一边墙(13)构成;普通子床(22)设置在普通母床(21)中部,普通子床(22)由两条平行的呈曲线形设置的第二边墙(23)构成;相同侧的第一边墙(13)和第二边墙(23)相连接;
所述强化子床(12)的外部强化母床(11)上铺设有卵石层,卵石层上种植有植物
所述强化子母床段(1)下游两侧河岸之间竖向设置有垂直于水流方向的叠石坝(15),强化子床(12)中凸向河岸的第一边墙(13)内侧设置有第一迎水石堆(14),普通子床(22)中凸向河岸的第二边墙(23)内侧设置有第二迎水石堆(24);
所述叠石坝(15)为浆砌石结构;叠石坝(15)由多段叠石坝子坝构成,相邻的叠石坝子坝之间设置有宽度为500-1000mm缝隙;叠石坝子坝上表面铺设有多个条形石板(16),条形石板(16)垂直于叠石坝子坝的长度方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内河子母床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平行的第二边墙(23)之间的距离为10~15m;两条平行的第一边墙(13)之间的距离为10~15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内河子母床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墙(13)和第二边墙(23)的厚度为500~1000mm,高度为150~2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内河子母床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墙(13)和第二边墙(23)为干砌石结构,采用的是粒径100~200mm的漂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内河子母床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化母床(11)上铺设有卵石层,卵石粒径为32~5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内河子母床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迎水石堆(14)和第二迎水石堆(24)干砌石结构,采用顽石砌筑,第一迎水石堆(14)和第二迎水石堆(24)的高度≤300mm,宽度为500~1000mm,顽石堆周边种植水生植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内河子母床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叠石坝子坝的截面为梯形,叠石坝子坝的高度为300~350mm,上表面宽度为1400~1600mm,下表面宽度为2900~310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内河子母床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叠石坝子坝上表面相邻的条形石板(16)的间距为300mm;条形石板(16)长度为1500mm,宽度为30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内河子母床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河岸内壁与叠石坝(15)端部两侧构成的部中设置有增强堆体(17),增强堆体(17)为干砌石结构。

说明书全文

城市内河子母床生态治理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流域环境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内河生态治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防洪设计只考虑河道的防洪能,将河道底槽设计较宽,缺少梯度断面,一般内河两堤之间宽度为100~110m,河道中主槽宽60m左右。平水期和枯水期期间水量较少,因此河床在平水期和枯水期期间水深过浅,河底淤泥呈裸露状态,设置橡胶坝蓄水后水流停留时间长,加之支流及其他点源的汇入,导致水质变差,形成黑臭水体。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技术为了解决平水期和枯水期期间水深过浅,河底淤泥呈裸露状态,设置橡胶坝蓄水后水流停留时间长,加之支流及其他点源的汇入,导致水质变差,形成黑臭水体的问题,提出一种城市内河子母床生态治理系统。
[0004] 本实用新型城市内河子母床生态治理系统由强化子母床段和普通子母床段构成;强化子母床段设置在城市内河的支流入口下游或排污口下游,强化子母床段和普通子母床段间隔设置且首尾相连接;强化子母床段由强化母床和强化子床构成;普通子母床段由普通母床和普通子床构成;
[0005] 所述强化母床和普通母床为城市内河河床,所述强化子床设置在强化母床中部,强化子床由两条平行的呈曲线形设置的第一边墙构成;普通子床设置在普通母床中部,普通子床由两条平行的呈曲线形设置的第二边墙构成;相同侧的第一边墙和第二边墙相连接;
[0006] 所述强化子床的外部强化母床上铺设有卵石层,卵石层上种植有水生植物
[0007] 所述强化子母床段下游两侧河岸之间竖向设置有垂直于水流方向的叠石坝,强化子床中凸向河岸的第一边墙内侧设置有第一迎水石堆,普通子床中凸向河岸的第二边墙内侧设置有第二迎水石堆;
[0008] 所述叠石坝为浆砌石结构;叠石坝由多段叠石坝子坝构成,相邻的叠石坝子坝之间设置有宽度为500-1000mm缝隙;叠石坝子坝上表面铺设有多个条形石板,条形石板垂直于叠石坝子坝的长度方向设置。
[0009] 本实用新型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0010] 1、本实用新型在过宽的河底构建近自然状态的河流主槽和边滩系统,强化子床和普通子床为构建后的主槽,强化母床和普通母床为构建后的城市内边滩;在平水期和枯水期,河水在强化子床和普通子床中流动,在丰水期,河水漫过强化子床和普通子床,同时在强化子床、普通子床强化母床和普通母床上流动;两条平行的第一边墙和两条平行的第二边墙能够将主水流约束在子床内;第一迎水石堆和第二迎水石堆能够防止水流对第一边墙和第二边墙的冲刷扰动;叠石坝能够将水拦截形成壅水以抬高水位,形成100~200mm的水流深度,最终在叠石坝上游形成静水区,叠石坝下游20m范围内形成深潭区,静水区和深潭区及其周边区域有利于有机质的沉淀,能够为无脊椎动物提供营养;叠石坝抬高水位后同时使河水充分与卵石上生物接触,增加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0011] 2、强化母床的河床上铺设的卵石层上种植的水生植物,能够起到净化河水的作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普通母床的河床上在洪水过后的会留下河底泥沙和淤泥,可以在河底泥沙和淤泥上种植土著植物,也可以在泥沙淤泥层上随机投放≥200mm顽石和≥50mm 的大卵石,并且利用河道自然周期的丰枯变化,能够在普通母床上表面构建成近似自然状态的河漫滩景观;普通母床上生长的当地土著植物能够营造出自然宁静的乡野河道景观氛围。第一迎水石堆和第二迎水石堆周边也可以种植水生植物,营造成河道景观。
[0012] 综上,本实用新型在原有主河床内构建新的子母床河流生态系统,恢复了河道蜿蜒度的同时,逐步恢复河道的自净能力,并对污染物进行强化处理,既能达到提升水质,又能够构建近自然状态的河道景观。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城市内河子母床生态治理系统示意图;c为城市内河的支流;
[0014] 图2为强化子母床段1的截面图,b为卵石层;
[0015] 图3为普通子母床段2的截面图,b为洪水过后留下的泥沙及淤泥层;
[0016] 图4为叠石坝15主视图,a为城市内河河岸,e为叠石坝子坝;
[0017] 图5为叠石坝15俯视图;
[0018] 图6为叠石坝15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
[0019] 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间的任意合理组合。
[0020]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城市内河子母床生态治理系统由强化子母床段1和普通子母床段2构成;强化子母床段1设置在城市内河的支流入口下游或排污口下游,强化子母床段1和普通子母床段2间隔设置且首尾相连接;强化子母床段1由强化母床11和强化子床12构成;普通子母床段2由普通母床21和普通子床22构成;
[0021] 所述强化母床11和普通母床21为城市内河河床,所述强化子床12设置在强化母床 11中部,强化子床12由两条平行的呈曲线形设置的第一边墙13构成;普通子床22设置在普通母床21中部,普通子床22由两条平行的呈曲线形设置的第二边墙23构成;相同侧的第一边墙13和第二边墙23相连接;
[0022] 所述强化子床12的外部强化母床11上铺设有卵石层,卵石层上种植有水生植物;
[0023] 所述强化子母床段1下游两侧河岸之间竖向设置有垂直于水流方向的叠石坝15,强化子床12中凸向河岸的第一边墙13内侧设置有第一迎水石堆14,普通子床22中凸向河岸的第二边墙23内侧设置有第二迎水石堆24;
[0024] 所述叠石坝15为浆砌石结构;叠石坝15由多段叠石坝子坝构成,相邻的叠石坝子坝之间设置有宽度为500-1000mm缝隙;叠石坝子坝上表面铺设有多个条形石板16,条形石板16垂直于叠石坝子坝的长度方向设置。
[0025] 本实施方式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0026] 1、本实施方式在过宽的河底构建近自然状态的河流主槽和边滩系统,强化子床12 和普通子床22为构建后的主槽,强化母床11和普通母床21为构建后的城市内边滩;在平水期和枯水期,河水在强化子床12和普通子床22中流动,在丰水期,河水漫过强化子床12和普通子床22,同时在强化子床12、普通子床22强化母床11和普通母床21上流动;两条平行的第一边墙13和两条平行的第二边墙23能够将主水流约束在子床内;第一迎水石堆14和第二迎水石堆24能够防止水流对第一边墙13和第二边墙23的冲刷扰动;叠石坝15能够将水拦截形成壅水以抬高水位,形成100~200mm的水流深度,最终在叠石坝15上游形成静水区,叠石坝15下游20m范围内形成深潭区,静水区和深潭区及其周边区域有利于有机质的沉淀,能够为无脊椎动物提供营养;叠石坝15抬高水位后同时使河水充分与卵石上生物膜接触,增加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0027] 2、强化母床11的河床上铺设的卵石层上种植的水生植物,能够起到净化河水的作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普通母床21的河床上在洪水过后的会留下河底泥沙和淤泥,可以在河底泥沙和淤泥上种植土著植物,也可以在泥沙淤泥层上随机投放≥200mm顽石和≥50mm的大卵石,并且利用河道自然周期的丰枯变化,能够在普通母床21上表面构建成近似自然状态的河漫滩景观;普通母床上生长的当地土著植物能够营造出自然宁静的乡野河道景观氛围。第一迎水石堆14和第二迎水石堆24周边也可以种植水生植物,营造成河道景观。
[0028] 综上,本实施方式在原有主河床内构建新的子母床河流生态系统,恢复了河道蜿蜒度的同时,逐步恢复河道的自净能力,并对污染物进行强化处理,既能达到提升水质,又能够构建近自然状态的河道景观。
[0029]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所述两条平行的第二边墙 23之间的距离为10~15m;两条平行的第一边墙13之间的距离为10~15m。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030]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不同的是:所述第一边墙13和第二边墙23的厚度为500~1000mm,高度为150~200mm。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0031]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所述第一边墙 13和第二边墙23为干砌石结构,采用的是粒径100~200mm的漂石。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0032]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所述强化母床 11上铺设有卵石层,卵石粒径为32~50mm。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相同。
[0033]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不同的是:所述第一迎水石堆14和第二迎水石堆24干砌石结构,采用顽石砌筑,第一迎水石堆14和第二迎水石堆 24的高度≤300mm,宽度为500~1000mm,顽石堆周边种植水生植物。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相同。
[0034]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不同的是:所述叠石坝子坝的截面为梯形,叠石坝子坝的高度为300~350mm,上表面宽度为1400~1600mm,下表面宽度为2900~3100mm。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相同。
[0035] 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七之一不同的是:所述叠石坝子坝上表面相邻的条形石板16的间距为300mm;条形石板16长度为1500mm,宽度为300mm。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七之一相同。
[0036] 具体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八不同的是:所述两侧河岸内壁与叠石坝15端部两侧构成的部中设置有增强堆体17,增强堆体17为干砌石结构。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八相同。增强堆体17能够增加叠石坝15和河岸的稳定性;防止淤泥在局部淤积、水流形成死水区和冻涨对叠石坝15的破坏。
[0037] 实施例1:
[0038] 结合图1~6说明本实施例,本实施例城市内河子母床生态治理系统由强化子母床段1 和普通子母床段2构成;强化子母床段1设置在城市内河的支流入口下游或排污口下游,强化子母床段1和普通子母床段2间隔设置且首尾相连接;强化子母床段1由强化母床 11和强化子床12构成;普通子母床段2由普通母床21和普通子床22构成;
[0039] 所述强化母床11和普通母床21为城市内河河床,所述强化子床12设置在强化母床 11中部,强化子床12由两条平行的呈曲线形设置的第一边墙13构成;普通子床22设置在普通母床21中部,普通子床22由两条平行的呈曲线形设置的第二边墙23构成;相同侧的第一边墙13和第二边墙23相连接;
[0040] 所述强化子床12的外部强化母床11上铺设有卵石层,卵石层上种植有水生植物;
[0041] 所述强化子母床段1下游两侧河岸之间竖向设置有垂直于水流方向的叠石坝15,强化子床12中凸向河岸的第一边墙13内侧设置有第一迎水石堆14,普通子床22中凸向河岸的第二边墙23内侧设置有第二迎水石堆24;
[0042] 所述叠石坝15为浆砌石结构;叠石坝15由多段叠石坝子坝构成,相邻的叠石坝子坝之间设置有宽度为500mm缝隙;叠石坝子坝之间的缝隙能够防止泥沙淤积,并起到引流的作用。叠石坝子坝上表面铺设有多个条形石板16,条形石板16垂直于叠石坝子坝的长度方向设置;
[0043] 所述两条平行的第二边墙23之间的距离为15m;两条平行的第一边墙13之间的距离为15m;
[0044] 所述第一边墙13和第二边墙23的厚度为1000mm,高度为200mm;
[0045] 所述第一边墙13和第二边墙23为干砌石结构,采用的是粒径200mm的漂石;
[0046] 所述强化母床11上铺设有卵石层,卵石粒径为50mm;
[0047] 所述第一迎水石堆14和第二迎水石堆24干砌石结构,采用顽石砌筑,第一迎水石堆 14和第二迎水石堆24的高度为300mm,宽度为1000mm,顽石堆周边种植水生植物;
[0048] 所述叠石坝子坝的截面为梯形,叠石坝子坝的高度为350mm,上表面宽度为1500mm,下表面宽度为3000mm;
[0049] 所述叠石坝子坝上表面相邻的条形石板16的间距为300mm;条形石板16长度为 1500mm,宽度为300mm;
[0050] 所述两侧河岸内壁与叠石坝15端部两侧构成的角部中设置有增强堆体17,增强堆体 17为干砌石结构;增强堆体17能够增加叠石坝15和河岸的稳定性;防止淤泥在局部淤积、水流形成死水区和冻涨对叠石坝15的破坏;
[0051] 本实施例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0052] 1、本实施例在过宽的河底构建近自然状态的河流主槽和边滩系统,强化子床12和普通子床22为构建后的主槽,强化母床11和普通母床21为构建后的城市内边滩;在平水期和枯水期,河水在强化子床12和普通子床22中流动,在丰水期,河水漫过强化子床 12和普通子床22,同时在强化子床12、普通子床22强化母床11和普通母床21上流动;两条平行的第一边墙13和两条平行的第二边墙23能够将主水流约束在子床内;第一迎水石堆14和第二迎水石堆24能够防止水流对第一边墙13和第二边墙23的冲刷扰动;叠石坝15能够将水拦截形成壅水以抬高水位,形成100~200mm的水流深度,最终在叠石坝 15上游形成静水区,叠石坝15下游20m范围内形成深潭区,静水区和深潭区及其周边区域有利于有机质的沉淀,能够为无脊椎动物提供营养;叠石坝15抬高水位后同时使河水充分与卵石上生物膜接触,增加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0053] 2、强化母床11的河床上铺设的卵石层上种植的水生植物,能够起到净化河水的作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普通母床21的河床上在洪水过后的会留下河底泥沙和淤泥,可以在河底泥沙和淤泥上种植土著植物,也可以在泥沙淤泥层上随机投放≥200mm顽石和≥50mm的大卵石,并且利用河道自然周期的丰枯变化,能够在普通母床21上表面构建成近似自然状态的河漫滩景观;普通母床上生长的当地土著植物能够营造出自然宁静的乡野河道景观氛围。第一迎水石堆14和第二迎水石堆24周边也可以种植水生植物,营造成河道景观。
[0054] 综上,本实施例在原有主河床内构建新的子母床河流生态系统,恢复了河道蜿蜒度的同时,逐步恢复河道的自净能力,并对污染物进行强化处理,既能达到提升水质,又能够构建近自然状态的河道景观。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