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生物学 / 真菌 / 山药多糖作为吡唑酰胺类杀菌剂增效剂的应用

山药多糖作为吡唑酰胺类杀菌剂增效剂的应用

阅读:731发布:2022-05-23

专利汇可以提供山药多糖作为吡唑酰胺类杀菌剂增效剂的应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山药多糖作为吡唑酰胺类 杀菌剂 增效剂的应用。所述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为氟啶酰菌胺、苯并烯氟菌唑、吡唑 萘 菌胺或者联苯吡菌胺。本发明将山药多糖和吡唑酰胺类杀菌剂按照特定的重量比进行复配,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山药多糖本身对于 真菌 的抑制作用很小,其主要作为吡唑酰胺类杀菌剂的增效剂,能够显著提高吡唑酰胺类杀菌剂对病菌的抑制活性,二者混配还能够减少吡唑酰胺类杀菌剂的使用,从而降低成本,减少化学药剂的残留。,下面是山药多糖作为吡唑酰胺类杀菌剂增效剂的应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山药多糖作为吡唑酰胺类杀菌剂增效剂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为氟啶酰菌胺、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菌胺或者联苯吡菌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山药多糖和氟啶酰菌胺的增效重量比为1:5-1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山药多糖和苯并烯氟菌唑的增效重量比为1:0.3-4。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山药多糖和吡唑萘菌胺的增效重量比为1:0.3-0.5。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山药多糖和联苯吡菌胺的增效重量比为1:2-7。

说明书全文

山药多糖作为吡唑酰胺类杀菌剂增效剂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用杀菌剂应用领域,特别涉及山药多糖作为吡唑酰胺类杀菌剂增效剂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山药多糖是山药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山药多糖主要由甘露糖、木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研究表明,山药经热提取、去蛋白、乙醇沉淀、SephadexG-100纯化得山药多糖,分子量为8.1×10-4。目前人们对于山药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降血糖、补中益气、刺激或调节免疫系统等功能,而对于其抑菌功能的研究还比较少。
[0003] 中国专利201410143035.0公开了一种山药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包括前处理、热水水浴浸提、Sevage法除蛋白、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法进行粗分多糖和SephadexG-100层析柱进一步纯化等步骤;同时,该专利还测定了山药多糖的抗化和抑菌活性,其结果表明,山药多糖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尼氏芽孢杆菌均无抑菌作用,对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但并不明显,以二倍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得知山药多糖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浓度为2.5mg/mL。
[0004] 目前,山药多糖对于真菌的抑制作用、以及山药多糖对于杀菌剂的增效作用还未见有研究公开。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山药多糖作为吡唑酰胺类杀菌剂增效剂的应用,显著提高吡唑酰胺类杀菌剂的活性,减少化学农药用药量,延缓病原菌的抗药性产生。
[0006]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 山药多糖作为吡唑酰胺类杀菌剂增效剂的应用。
[0008] 所述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为氟啶酰菌胺、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菌胺或者联苯吡菌胺。
[0009] 所述的山药多糖和氟啶酰菌胺的增效重量比为1:5-10。
[0010] 所述的山药多糖和苯并烯氟菌唑的增效重量比为1:0.3-4。
[0011] 所述的山药多糖和吡唑萘菌胺的增效重量比为1:0.3-0.5。
[0012] 所述的山药多糖和联苯吡菌胺的增效重量比为1:2-7。
[0013] 本发明具备的有益效果是:山药多糖和吡唑酰胺类杀菌剂按照特定的重量比进行复配,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山药多糖本身对于真菌的抑制作用很小,其主要作为吡唑酰胺类杀菌剂的增效剂,能够显著提高吡唑酰胺类杀菌剂对病菌的抑制活性,二者混配还能够减少吡唑酰胺类杀菌剂的使用,从而降低成本,减少化学药剂的残留。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做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所述的百分比均为质量百分比。
[0015] 一 室内联合毒测定试验
[0016] 为了说明山药多糖对于吡唑酰胺类杀菌剂的增效作用,本发明采用孙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来评价混用效果。
[0017] 毒力指数TI(A)=(标准剂A的EC50÷A剂的EC50)×100
[0018] 毒力指数TI(B)=(标准剂A的EC50÷B剂的EC50)×100
[0019] 实际毒力指数ATI(AB)=(A的EC50÷AB的EC50)×100
[0020] 理论毒力指数TTI(AB)=TI(A)×A在混剂中的百分数+TI(B)×B在混剂中的百分数
[0021]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0022] 评价标准为:共毒系数≥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0023] 1.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1
[0024] 试验方法: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 1156.13-2008第13部分:抑制晚疫病菌试验叶片法》,用配制好相应浓度的药剂喷雾处理铃薯健康叶片,24h后,用制备好的孢子悬浮液均匀喷雾,在适宜的温湿度及光照条件下培养5-7d,等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5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及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
[0025] 按照上述计算方法统计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
[0026]
[0027]
[0028] 从上表可知,氟啶酰菌胺与山药多糖的重量比为5-10:1时,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而当重量比为1:1、2:1、4:1以及12:1时,其共毒系数小于
80,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其他比例仅表现出简单的相加作用。
[0029] 2.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2
[0030] 试验方法:准备健康的小麦苗盆栽,所有小麦苗在同一时间使用抖落孢子法接种小麦白粉病菌,接种后将小麦苗放在18℃、湿度为70%、光照时间为16h+黑暗时间为8h的恒温室内培养。接种24h后进行药剂喷雾处理。待空白对照的小麦苗上长出孢子堆时(约7-8天)调查各处理的病情指数,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
[0031] 按照上述计算方法统计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
[0032]药剂 EC50(ppm) 实测毒力指数 理论毒力指数 共毒系数
苯并烯氟菌唑单剂(A) 3.82 6998.69 / /
山药多糖单剂(B) 267.35 100.00 / /
A:B=0.1:1 52.73 507.02 727.15 69.7
A:B=0.2:1 38.26 698.77 1249.78 55.9
A:B=0.3:1 5.60 4774.11 1692.01 282.2
A:B=0.5:1 7.21 3708.04 2399.56 154.5
A:B=1:1 5.33 5015.95 3549.35 141.3
A:B=2:1 4.38 6103.88 4699.13 129.9
A:B=3:1 3.19 8380.88 5274.02 158.9
A:B=4:1 2.05 13041.46 5618.95 232.1
A:B=5:1 4.18 6395.93 5848.91 109.4
A:B=6:1 9.25 2890.27 6013.16 48.1
A:B=7:1 4.13 6473.37 6136.35 105.5
A:B=8:1 6.82 3920.09 6232.17 62.9
A:B=9:1 5.56 4808.45 6308.82 76.2
A:B=10:1 5.69 4698.59 6371.54 73.7
[0033] 从上表可知,苯并烯氟菌唑与山药多糖的重量比为0.3-4:1时,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而当重量比为0.1:1、0.2:1、6:1、8:1、9:1、10:1时,其共毒系数小于80,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其他比例5:1和7:1仅表现出简单的相加作用。
[0034] 3.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3
[0035] 试验方法:准备健康的黄瓜苗盆栽,所有黄瓜苗在同一时间使用抖落孢子法接种黄瓜白粉病菌,接种后将黄瓜苗放在18℃、湿度为70%、光照时间为16h+黑暗时间为8h的恒温室内培养。接种24h后进行药剂喷雾处理。待空白对照的黄瓜苗上长出孢子堆时(约7天左右)调查各处理的病情指数,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
[0036] 按照上述计算方法统计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
[0037]药剂 EC50(ppm) 实测毒力指数 理论毒力指数 共毒系数
吡唑萘菌胺单剂(A) 4.09 6907.33 / /
山药多糖单剂(B) 282.51 100.00 / /
A:B=0.1:1 48.23 585.76 718.85 81.5
A:B=0.2:1 26.55 1064.07 1234.56 86.2
A:B=0.3:1 9.27 3047.57 1670.92 182.4
A:B=0.4:1 6.80 4154.56 2044.95 203.2
A:B=0.5:1 7.15 3951.19 2369.11 166.8
A:B=0.6:1 9.36 3018.27 2652.75 113.8
A:B=0.7:1 12.38 2281.99 2903.02 78.6
A:B=0.8:1 24.10 1172.24 3125.48 37.5
A:B=0.9:1 15.91 1775.68 3324.53 53.4
A:B=1:1 8.25 3424.36 3503.67 97.7
A:B=2:1 7.69 3673.73 4638.22 79.2
A:B=3:1 13.18 2143.47 5205.50 41.2
A:B=4:1 7.82 3612.66 5545.87 65.1
A:B=5:1 6.44 4386.80 5772.78 76.0
[0038] 从上表可知,吡唑萘菌胺与山药多糖的重量比为0.3-0.5:1时,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而当重量比为0.7:1、0.8:1、0.9:1、2:1、3:1、4:1、5:1时,其共毒系数小于80,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其他比例0.1:1、0.2:1、0.6:1和1:1仅表现出简单的相加作用。
[0039] 4.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4
[0040] 试验方法及计算方法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3。结果如下表所示:
[0041]药剂 EC50(ppm) 实测毒力指数 理论毒力指数 共毒系数
联苯吡菌胺单剂(A) 3.18 7993.71 / /
山药多糖单剂(B) 254.20 100.00 / /
A:B=0.1:1 50.62 502.17 817.61 61.4
A:B=0.3:1 18.24 1393.64 1921.63 72.5
A:B=0.5:1 10.25 2480.00 2731.24 90.8
A:B=0.7:1 16.40 1550.00 3350.35 46.3
A:B=1:1 6.88 3694.77 4046.86 91.3
A:B=2:1 3.14 8095.54 5362.47 151.0
A:B=3:1 2.98 8530.20 6020.28 141.7
A:B=4:1 1.26 20174.60 6414.97 314.5
A:B=5:1 3.11 8173.63 6678.09 122.4
A:B=6:1 2.45 10375.51 6866.04 151.1
A:B=7:1 1.99 12773.87 7007.00 182.3
A:B=8:1 4.61 5514.10 7116.63 77.5
A:B=9:1 6.03 4215.59 7204.34 58.5
A:B=10:1 8.44 3011.85 7276.10 41.4
[0042] 从上表可知,联苯吡菌胺与山药多糖的重量比为2-7:1时,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而当重量比为0.1:1、0.3:1、0.7:1、8:1、9:1、10:1时,其共毒系数小于80,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其他比例0.5:1、1:1仅表现出简单的相加作用。
[0043] 二 大田药效实施例
[0044] 1.大田药效试验1
[0045] 试验药剂:
[0046] 试验组1 7%山药多糖·氟啶酰菌胺可湿粉剂(1:6)
[0047] 山药多糖1%,氟啶酰菌胺6%,羧甲基纤维素钠10%,烷基萘磺酸盐2%,轻质4%,高岭土补足100%。按上述配方进行原料称量,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粉碎机粉碎,检测合格即制得7%山药多糖·氟啶酰菌胺可湿粉剂。
[0048] 试验组2 9%山药多糖·氟啶酰菌胺颗粒剂(1:8)
[0049] 山药多糖1%,氟啶酰菌胺8%,烷基萘磺酸盐12%,淀粉3%,硫酸钠2%,高岭土补足100%。按上述配方比例进行原料称量,混合均匀,粉碎,加水润湿后充分搅拌均匀,再用螺杆挤压造粒机造粒,干燥过筛后即得9%山药多糖·氟啶酰菌胺颗粒剂。
[0050] 对照组1 1%山药多糖可湿粉剂:山药多糖1%,羧甲基纤维素钠10%,烷基萘磺酸盐2%,轻质碳酸钙4%,高岭土补足100%。制备方法同试验组1。
[0051] 对照组2 6%氟啶酰菌胺可湿粉剂:氟啶酰菌胺6%,羧甲基纤维素钠10%,烷基萘磺酸盐2%,轻质碳酸钙4%,高岭土补足100%。制备方法同试验组1。
[0052] 另设空白对照组。
[0053] 试验方法:参照《GB/T17980.34-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第34部分: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试验方法。在发病初期第一次喷雾施药,7d后第二次喷雾施药。共施药两次,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为66.7m2。试验地点:广西南宁市。
[0054] 调查方法:于第二次施药后7d、15d分别在每个小区进行五点取样调查,每点取连续的3株,查全部叶片,以叶片为单位分级记录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
[0055] 公式(1):病情指数计算公式: 式(1)中:X-病情指数;Ni-各级病叶数;i-相对级数值;N-调查总叶数。
[0056] 公式(2):防治效果计算公式: 式(2)中:P-防治效果,单位为百分数(%);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后施药后病情指数。
[0057] 并于马铃薯收获时进行产量调查,计算亩产量和增产率。结果如下表所示。
[0058]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0059]
[0060] 由上表可知,本发明的含山药多糖和氟啶酰菌胺的组合物在有效成分用药量少于或者接近对照药剂的情况下,不管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还是增产方面,其效果都比对照药剂显著优异。在第二次施药后7d调查结果显示,本发明的防治效果比氟啶酰菌胺单剂高10.06%以上;第二次施药后15d调查结果显示,本发明的防治效果比氟啶酰菌胺单剂高
15.18%以上;收获时,本发明的增产效果比氟啶酰菌胺单剂高16.2-25.6%。
[0061] 2.大田药效试验2
[0062] 试验药剂:
[0063] 试验组1 2.6%山药多糖·苯并烯氟菌唑可湿粉剂(2:0.6)
[0064] 山药多糖2%,苯并烯氟菌唑0.6%,羧甲基纤维素钠6%,烷基萘磺酸盐1%,轻质碳酸钙2%,高岭土补足100%。按上述配方进行原料称量,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粉碎机粉碎,检测合格即制得2.6%山药多糖·苯并烯氟菌唑可湿粉剂。
[0065] 试验组2 5%山药多糖·苯并烯氟菌唑颗粒剂(1:4)
[0066] 山药多糖1%,苯并烯氟菌唑4%,烷基萘磺酸盐10%,淀粉2%,硫酸钠1%,高岭土补足100%。按上述配方比例进行原料称量,混合均匀,粉碎,加水润湿后充分搅拌均匀,再用螺杆挤压造粒机造粒,干燥过筛后即得5%山药多糖·苯并烯氟菌唑颗粒剂。
[0067] 对照组1 2%山药多糖可湿粉剂:山药多糖2%,羧甲基纤维素钠6%,烷基萘磺酸盐1%,轻质碳酸钙2%,高岭土补足100%。制备方法同试验组1。
[0068] 对照组2 0.6%苯并烯氟菌唑可湿粉剂:苯并烯氟菌唑0.6%,羧甲基纤维素钠6%,烷基萘磺酸盐1%,轻质碳酸钙2%,高岭土补足100%。制备方法同试验组1。
[0069] 另设空白对照组。
[0070] 试验方法:在发病初期第一次喷雾施药,7d后第二次喷雾施药。共施药两次,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为66.7m2。试验地点:河南开封市。
[0071] 调查方法:于第二次施药后7d、15d分别在每个小区进行五点取样调查,每点取连续的5株,查全部叶片,以叶片为单位分级记录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0072] 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0073]
[0074] 由上表可知,本发明的含山药多糖和苯并烯氟菌唑的组合物在有效成分用药量少于或者接近对照药剂的情况下,对小麦白粉病的效果都比对照药剂显著优异。在第二次施药后7d调查结果显示,本发明的防治效果比苯并烯氟菌唑单剂高13.78%以上;第二次施药后15d调查结果显示,本发明的防治效果比苯并烯氟菌唑单剂高29.46%以上。
[0075] 3.大田药效试验3
[0076] 试验药剂:
[0077] 试验组1 1.3%山药多糖·吡唑萘菌胺可湿粉剂(1:0.3)
[0078] 山药多糖1%,吡唑萘菌胺0.3%,羧甲基纤维素钠5%,烷基萘磺酸盐1%,轻质碳酸钙3%,高岭土补足100%。按上述配方进行原料称量,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粉碎机粉碎,检测合格即制得1.3%山药多糖·吡唑萘菌胺可湿粉剂。
[0079] 对照组1 1%山药多糖可湿粉剂:山药多糖1%,羧甲基纤维素钠5%,烷基萘磺酸盐1%,轻质碳酸钙3%,高岭土补足100%。制备方法同试验组1。
[0080] 对照组2 0.3%吡唑萘菌胺可湿粉剂:吡唑萘菌胺0.3%,羧甲基纤维素钠5%,烷基萘磺酸盐1%,轻质碳酸钙3%,高岭土补足100%。制备方法同试验组1。
[0081] 试验方法:在发病初期第一次喷雾施药,7d后第二次喷雾施药。共施药两次,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为66.7m2。试验地点:广西南宁市。
[0082] 调查方法:于第二次施药后7d、15d分别在每个小区进行五点取样调查,每点取连续的2株,查全部叶片,以叶片为单位分级记录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0083] 防治黄瓜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0084]
[0085] 由上表可知,本发明的含山药多糖和吡唑萘菌胺的组合物在有效成分用药量少于对照药剂的情况下,对黄瓜白粉病的效果比对照药剂显著优异。在第二次施药后7d调查结果显示,本发明的防治效果比吡唑萘菌胺单剂高16.92%;第二次施药后15d调查结果显示,本发明的防治效果比吡唑萘菌胺单剂高22.86%。
[0086] 4.大田药效试验4
[0087] 试验药剂:
[0088] 试验组1 5%山药多糖·联苯吡菌胺可湿粉剂(1:4)
[0089] 山药多糖1%,联苯吡菌胺4%,羧甲基纤维素钠7%,烷基萘磺酸盐2%,轻质碳酸钙3%,高岭土补足100%。按上述配方进行原料称量,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粉碎机粉碎,检测合格即制得5%山药多糖·联苯吡菌胺可湿粉剂。
[0090] 对照组1 1%山药多糖可湿粉剂:山药多糖1%,羧甲基纤维素钠7%,烷基萘磺酸盐2%,轻质碳酸钙3%,高岭土补足100%。制备方法同试验组1。
[0091] 对照组2 4%联苯吡菌胺可湿粉剂:联苯吡菌胺4%,羧甲基纤维素钠7%,烷基萘磺酸盐2%,轻质碳酸钙3%,高岭土补足100%。制备方法同试验组1。
[0092] 试验方法及调查统计同大田药效试验3。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0093] 防治黄瓜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0094]
[0095] 由上表可知,本发明的含山药多糖和联苯吡菌胺的组合物在有效成分用药量少于对照药剂的情况下,对黄瓜白粉病的效果比对照药剂显著优异。在第二次施药后7d调查结果显示,本发明的防治效果比联苯吡菌胺单剂高14.05%;第二次施药后15d调查结果显示,本发明的防治效果比联苯吡菌胺单剂高17.90%。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