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备有过滤器用内密封壳的移动式承压液体过滤装置

申请号 CN201510035887.2 申请日 2015-01-23 公开(公告)号 CN104801087B 公开(公告)日 2019-08-06
申请人 皮埃尔·马可尼; 发明人 皮埃尔·马可尼;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配备有 过滤器 用内密封壳的移动式承压液体过滤装置(1),配备有过滤器(8)用内密封壳(4), 水 的体积只随装置中剩余水的体积变化而变化。该内密封壳,也被称为“笼子”,在满足过滤周期的一段时间内,以完全浸没的方式放置在过滤器(8)中。
权利要求

1.液体过滤装置(1),其组成包括:
一台第一容器(5),专用于放置需过滤液体;所述第一容器(5)的壁面至少包括两个开口:输入口(α1)和排放口(α2);
一台加压装置(2),能通过所述输入口(α1)将空气注入所述第一容器(5)内;
一台过滤器
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包括:
一个内密封壳(4),至少为所述第一容器(5)的一部分;所述内密封壳(4)的壁面,至少包括三个不同的开口:一个填充口(β3),用于让液体能在所述第一容器(5)和所述内密封壳(4)之间流动,并位于所述内密封壳(4)底部;一个净化口(β1),位于所述内密封壳(4)顶部;
以及一个过滤口(β2),用于替代所述排放口,所述过滤器全部位于所述内密封壳(4)内;
一台净化装置(6),至少有部分空气被装入所述内密封壳中,用于调整所述净化口(β1)的堵塞情况,
且其中,所述加压装置(2)包括固定部分(2a)和可拆卸部分(2b),所述可拆卸部分(2b)包括一个固定组件(2c)和一个移动组件(2d),一个空气注入孔(2cd)设置在固定组件(2c)的中间顶部边缘(2ca)并采用密封珠(2ce)进行堵塞,所述加压装置(2)通过所述输入口(α
1)将空气注入所述第一容器(5)内,同时在所述第一容器(5)和所述内密封壳(4)中产生增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过滤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装置(6)至少有部分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容器(5)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过滤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装置(2)包括一个腔室;所述净化装置(6)至少有部分区域包括在该腔室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过滤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密封壳(4)包括一个蓄装置(9),在所述内密封壳(4)外壁上的所述净化口(β1)周围形成,用于放置净化机构(11);所述净化装置(6)的组件,至少包括所述蓄水装置(9)的补充外形部分;所述净化机构(11)能够至少在两个位置之间移动:
堵塞位置,在该位置上,所述净化机构(11)能够密封地堵塞所述净化口(β1);
净化位置,在该位置上,所述净化机构(11)能够让空气流在所述内密封壳(4)内部和所述内密封壳(4)外部之间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过滤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机构(11)能够以弹性变形的方式从所述净化位置过渡到所述堵塞位置,反之亦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过滤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装置(2)包括一个在所述净化机构(11)处呈补充形状的驱动机构(12);所述驱动机构(12)专门用于将所述净化机构(11)保持在所述堵塞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过滤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12)固定在所述净化机构(11)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过滤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密封壳(4)包含在所述第一容器(5)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过滤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密封壳(4)包括一个过滤塞(13),用于固定在所述排放口(α2)周围,所述过滤塞包括所述过滤口(β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过滤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器(5)的底端位于所述内密封壳(4)的底端上方;而所述填充口(β3)则位于所述第一容器(5)的底端。

说明书全文

配备有过滤器用内密封壳的移动式承压液体过滤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项发明的技术领域为承压液体过滤系统,所述系统尤其用于在加压装置的作用下,以能在过滤器内通过的方式来对水进行净化
[0002] 更确切地说,本项发明涉及到一种承压液体过滤装置,配备有过滤器用内密封壳,水的体积只随装置中剩余水的体积变化而变化。该内密封壳,也被称为“笼子”,用于放置在过滤器中,以便于能在一段时间内完全浸入过滤器中,并满足过滤周期方面的要求。
[0003] 本项发明还涉及到一种流程,能让用户使用该过滤装置,以及能将该装置用于对液体进行过滤。

背景技术

[0004]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世界上有五分之一的人目前尚无法获得饮用水。化学品、感染物或者甚至是放射性物质,以及一些人为活动造成的因素,均导致了我们含水层储备的迅速受损,且同时显著增加健康危害。在此背景下,水处理是许多个人和组织正在试图找到解决方案的首要问题。
[0005] 根据与获取优质饮用水相关的要求,并考虑到与将该资源运至消费地的运输相关的要求,尤其是在个体性企业活动范围内的相关要求;因此,找到特殊的解决方案,设计出移动式紧凑型过滤装置,能够获得较好的过滤质量,且其效率满足要求。因为过滤速度较快,集成有增压系统,会与常用过滤装置有所不同。
[0006] 因此,本领域专业人士了解一些承压过滤水壶型承压过滤装置,其中包括两个水箱-比如,可参阅FR1300037法国专利申请书。对于这些装置而言,将第一水箱嵌入第二水箱内,以便于只通过过滤器将水箱内的水传输到另一水箱内,从而将滤芯垂直安装在由第一容器固定的内密封壳内。玻璃瓶盖上盖子使其密封;在盖子上安装一个加压装置。在该加压装置产生作用的同时,用户可以往玻璃瓶中注入空气,这样可加快第一容器中所装水的过滤流程。
[0007] 该类装置的主要缺点在于,滤芯会随着第一容器中所装水的水位下降而逐渐浮出。事实上,应当注意的是,过滤器的效率直接取决于浸入滤波器的实际体积。而且,在使用玻璃瓶的过程中,第一容器中所装水的水位降低,从而使过滤器先部分浮出,随后全部浮出;过滤器的效率逐步降低,如果第一容器是空的,则其效率值为零,从而影响了整个装置的总体性能。

发明内容

[0008] 本项发明制造解决先前工艺的缺点。
[0009] 更确切地说,本项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不太复杂的移动式承压液体过滤装置,能在满足过滤周期的一段时间内让液体流动;在此期间,过滤器可达到最大效率值。
[0010] 本项发明还涉及到,至少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具有优化效率的过滤装置。
[0011] 本项发明还涉及到,至少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过滤装置;所述装置的特征在于,结构紧凑,便于使用者处理、操作、安装和拆卸。
[0012] 本项发明还涉及到,至少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过滤装置;在该过滤装置中,可以使用滤芯型过滤器或者能够实施超滤流程。
[0013] 本项发明还涉及到,至少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过滤装置;在该过滤装置中,可以使用补充机构,以便于能对液体进行处理,或者能扩散特定化学元素。
[0014] 本项发明还涉及到,至少在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过滤装置;该过滤装置能够向用户提供关于过滤器使用时间和/或所装液体化学特征的相关信息。
[0015] 本项发明的目的还在于,落实能集成所述过滤装置的液体过滤流程。
[0016] 可以提供一种液体过滤装置以达到这些目的,以及下述其他目的;所述过滤装置的组成包括:
[0017] ●第一容器专用于放置需过滤液体。所述第一容器的壁面至少包括两个开口:输入口和排放口;
[0018] ●一台加压装置,能通过所述输入口将空气注入所述第一容器内;
[0019] ●一台过滤器;
[0020] 该过滤装置具有如下特征,其组成包括:
[0021] ●一个内密封壳,至少为所述第一容器的一部分。所述内密封壳的壁面,至少包括三个不同的开口:
[0022] ○一个填充口,用于让液体能在第一容器和所述内密封壳之间流动。该填充口,位于所述内密封壳的底部;
[0023] ○一个净化口,位于所述内密封壳的顶部;
[0024] ○一个过滤口。该过滤口用于替代所述排放口。
[0025] ●一台净化装置,用于调整净化口的堵塞情况,具有至少能够将部分空气装入内密封壳的功能。
[0026] 在本项发明中,液体过滤装置被视为具有最佳使用方位,指定了过滤装置的位置,使其能够以最优化方式运行;或者换言之,在装置结构的固有特征范围内,过滤装置可在过滤过程中达到总体最大效率。因此,依据图1所述之的第一发明实施例,当过滤装置与其回转轴线垂直时,过滤装置会沿着最佳使用方位来确定其位置。但是,本项发明不仅限于该项特殊实施例,而且还涉及到其组件分别布置在不同位置的过滤装置。在本项申请中所用的术语“效率”是指,在受到的喷射效应的作用下,在指定的一段时间内,可由过滤器进行处理的水的体积。举个例子来说,在一种过滤装置范围内,加压装置、第一容器和由内密封壳和过滤器所形成的所有组件,均分别沿着同一理论轴线(X)进行布置;在采取承插措施后,最佳使用方位为理论轴线(X)与地心轴线重合的位置。实际上,该方位能够让系统尤其是过滤液体具有万有引的相关优点,并在使用周期内最大限度地延长过滤器的浸没时间;在该周期内,整个过滤装置均以最佳状态运行。普通使用方位可被视为能让过滤装置良好运行的方位,而无需让过滤装置的效率需要达到最大。总体而言,本项发明中所用的所有术语“顶部”和“底部”是指相对于所指定水平面而言的定位区域;所述水平面明显与地心轴线垂直;在这些定位区域,可能会沿着最佳使用方位来布置所考虑装置的组件。因此,术语“内密封壳顶部”和“内密封壳底部”分别是指位于理论水平面上方和下方的内密封壳部分;过滤器顶端穿过所述理论水平面,即是说具有位于最顶端组件的过滤器部分。
[0027] 本项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输入口”,是指在第一容器中装入需过滤液体时以及通过加压装置往第一容器中喷注空气时所用的开口。
[0028] 本项发明中所用的术语“用于替代所述排放口”,用于描述过滤口,表现为其功能与液体过滤口和排放口相关,在过滤后,通过第一容器、内密封壳和过滤器所形成的所有组件的液体排放出去。假设如背景技术中所述,过滤装置不包括内密封壳,则过滤液体的排放功能将通过本项发明所述的排放口来实现。
[0029] 当布置有如前文所述的过滤装置的组件时,用户可以按照如下步骤来落实过滤流程:
[0030] ●用户将需过滤液体通过输入口置入第一容器内。需要注意的是,所述容器让用户体验到较好的使用自主性,因为其能存储规定数量的需过滤液体。用户无需出现在液体供应源附近便可让装置运行起来。在对第一容器进行填充的过程中,可将需过滤液体通过填充口装入内密封壳中,并将填充口中最初所含的空气排放到第一容器内。
[0031] ●依据本项发明所述的第一项实施例,当净化装置闲置不用时,净化装置可以以密闭的方式堵塞净化口。在第一次填充完毕后,用户可以驱动净化装置,排放掉内密封壳中最初所含额外部分的空气。盛装入第一容器中的需过滤液体则可优先置入内密封壳内,并增加过滤器的浸没体积。用户则可以将补充部分的液体装入第一容器内,以便于补偿在排放过程中传输到内密封壳内的液体体积。
[0032] ●依据本项发明的第二项实施例,当净化装置闲置不用时,净化装置可以让空气流在内密封壳内部和外部流动。在第一容器盛装液体的过程中,以液体通过填充口流动的方式,将过滤器浸没,并依据相连器皿的相关原理,分别让第一容器内的液体与内密封壳内的液体齐平。用户的后续动作能够将净化装置置于堵塞位置。
[0033] ●在排放完毕后,堵塞净化口可以产生压差,从而防止内密封壳内所装的液体进入第一容器内。因此,能在输入口和过滤口之间形成一个闭合回路。
[0034] ●通过操作加压装置,用户可通过输入口将空气注入第一容器内,同时在第一容器和内密封壳中产生增压。能通过过滤器,让内密封壳中的液体往内密封壳、第一容器和过滤器所形成组件的整个外部区域流动。此操作重复进行,直至将内密封壳内所含液体排尽,此状态标志着过滤流程已结束。
[0035] 在内密封壳填充流程结束后,过滤器需浸没入最大液位处。该浸没装置至少应保留至在第一容器内液体液位降低至填充口液位。此时,该填充口位于内密封壳底部,或者换言之,位于被过滤器顶端所穿过的理论水平面下方。因此,在使用周期内,内密封壳能够延长过滤器的浸没持续时间。过滤器的效率与过滤器浸没部分的有效体积有关;而过滤器的效率在过滤阶段的一段延长时间内则保持最大值。
[0036] 依据一项特殊特征,净化装置至少有部分区域位于第一容器外部。
[0037] 该项技术特征能让过滤装置较为符合人体工学特征;排放装置被合理放置在便于用户拿取的位置。此外,在进行手动排放时,不要求用户将其手指放入第一容器内,来操作净化装置;将手指放入容器内会让未过滤的水与用户的手指发生接触,从而存在污染险。
[0038] 依据一项特殊特征,加压装置包括一个腔室;空气净化装置至少部分包含在该腔室内。
[0039] 因此,净化装置部分被集成入加压装置内。该项技术特征则能让过滤装置的结构变得更加紧凑,这样能便于在缩小体积的前提下来对其进行布置,从而便于存放或者运输,而且还能使其更加牢固;因为集成入加压装置内的缘故,净化装置则可以利用自身结构来对加压装置进行保护,使加压装置免受外部机械撞击。
[0040] 依据本项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一项特殊特征,内密封壳可通过输入口在第一容器内形成一个凸起部分。净化口则布置在该内密封壳内。
[0041] 该项技术特征能够让过滤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实际上,在此情况下,输入口具有一项补充功能,能够让净化装置露在第一容器外部。此外,净化口位于第一容器外部;固定在第一容器上的净化装置,所需满足的技术要求有所降低,尤其以便于能在密闭的条件下运行。净化装置的结构则可能需要进行简化。总之,因为具有该项技术特征的缘故,即密封腔部分一直位于第一容器外部,密封腔部分可在整个过滤周期内确定出空气填充区域的范围。假设,如果内密封壳中的净化装置部分位于该淹没区域内,则需过滤液体和净化装置之间不会直接接触,从而能够限制其污染风险。这样便可以改善整个过滤装置的卫生状态。
[0042] 依据本项发明第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一项特殊特征,净化装置包括一与回程装置相连的移动挡板,可在指定压力下发生位移。
[0043] 根据该项技术特征,净化装置的功能在于,调节所述内密封壳和所述腔室之间的空气循环。其具体外形结构不太复杂、牢固且易于使用。优选地,所选的压力阈值,作为移动挡板的移动条件,所对应的值为成年人一只手所产生的平均压力。这样,净化装置操作起来较为容易,且在无需任何特殊应力的情况下,一直保持稳定。
[0044] 依据本项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一项特殊技术特征,内密封壳包括一个蓄水装置,在内密封壳外壁上的净化口周围形成,用于放置净化机构;所述净化装置的组件,至少包括所述蓄水装置的补充外形部分;所述净化机构可至少在两个位置之间移动:
[0045] ●堵塞位置,在该位置上,所述净化机构可以密封地堵塞所述净化口;
[0046] ●净化位置,在该位置上,所述净化机构能够让空气流在所述内密封壳内部和所述内密封壳外部之间流动。
[0047] 依据一项特殊特征,当净化装置闲置不用时,净化装置位于净化位置,从而可以让空气流在内密封壳内部和外部之间流动。
[0048] 该项特殊技术特征的优点在于,能让用户仅需一个步骤便能对内密封壳和第一容器进行填充,而起初内密封壳中所含空气根据此步骤通过净化口排出。
[0049] 依据一项特殊技术特征,净化机构能够以弹性变形的方式从净化位置过渡到堵塞位置,反之亦然。
[0050] 因此,净化装置中不含任何回程组件。净化机构的结构以及其发生弹性变形的能力,均是在确定净化机构从一个位置过渡到另一个位置时所需作用力时仅需考虑的要素。因此,净化机构结构不太复杂,便于制造、使用和保持现状。
[0051] 依据一项特殊技术特征,加压装置包括一个驱动机构,具有对净化机构部分进行补充的外形;该驱动机构用于将净化机构保持在堵塞位置上。
[0052] 因此,组装加压装置,以及驱动机构在净化机构上所产生的相应作用力,均能让净化机构过渡到堵塞位置。因此,在对第一容器和内密封壳进行液体填充后,用户通过组装加压装置堵塞净化口。无需在用户和净化机构之间发生直接接触。此外,一旦将加压装置组装好,便能自动将净化装置保持在堵塞位置。
[0053] 依据一项特殊技术特征,驱动机构可以固定在净化机构上。
[0054] 此类固定方式可以轮流将其移动或者固定,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将净化机构布置在过滤装置的回旋轴线上。驱动机构和净化机构之间的接触区域则在另一个机构使用过程中保持恒定。
[0055] 依据一项特殊技术特征,内密封壳总体上包含在第一容器内。
[0056] 该项特征能够在第一容器填充完毕后全部浸没入内密封壳内,以及完全淹没入过滤器内。
[0057] 依据一项特殊技术特征,内密封壳中包括一个填充,布置在填充口上,能让来自第一容器中的流体单侧流入内密封壳中。
[0058] 依据一项特殊技术特征,内密封壳中包括一个填充阀,布置在填充口上,能让来自内密封壳中的流体单侧流入内密封壳外部。
[0059] 依据一项特殊技术特征,内密封壳中包括一个过滤塞,用于固定在所述排放口附近;该内密封壳包括过滤口。
[0060] 依据一项特殊技术特征,过滤塞包括一个接头,呈中空圆柱形外形;过滤塞第一个端点安装在过滤口附近;第二个端点包括一个过滤器接头固定机构。
[0061] 所述接头中则包括过滤组件,能够对过滤器的过滤动作进行补充。该接头分别以可拆卸方式固定在过滤塞上,或者以永久性方式固定在过滤塞上,以便于成为与过滤塞相接触的唯一机械元件。
[0062] 依据该项技术特征,内密封壳部分可以拆卸。同样地,过滤器可以固定在内密封壳上。因此,在对设备进行检查、清洗或者对零件进行替换时,用户可以对过滤器和相关内密封壳部分进行安装和拆卸。
[0063] 根据一项特殊特征,第一容器的底端位于内密封壳底端上方;填充口位于第一容器底端所在的水平面。
[0064] 因此,该项技术特征至少能够将过滤器保持在浸没状态,直至第一容器中的液体全部排出为止。因此,需要避免在第一容器内出现残留液体,并在过滤过程中尽可能让过滤装置发挥全部效率。
[0065] 依据一项特殊特征,加压装置全部放置在第一容器外部,且两个位置之间其体积会发生变化:
[0066] ●展开位置;在该位置上,加压装置所占据的体积最大;
[0067] ●折叠位置;在该位置上,加压装置所占据的体积最小;
[0068] 加压装置位于第一容器外部;因此,可以限制异物进入第一容器内或者进入加压装置内,从而限制相关的污染风险。依据该项技术特征,在用户不施加作用力的情况下,加压装置位于稳定位置上;在该位置上,加压装置所占据的体积最小。因此,当过滤装置闲置不用时,其具有最大的紧凑性。
[0069] 根据一项特殊特征,加压装置包括一台第二容器,用于收集已过滤的液体。
[0070] 因此,该项技术特征能让整个过滤装置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实际上,用户无需使用第三台容器便可以收集过滤掉的水。依据某些实施例,第二台容器的结构可以和剩余装置的结构相匹配,以便于能将其固定在剩余装置上,限制病菌进入其中,并使整个过滤装置具有最优化的体积。
[0071] 依据一项特殊特征,过滤内密封壳、第一容器、第二容器以及至少一部分加压装置均是固定在同一回转轴线附近的旋转轴上的固体。
[0072] 依据一项特殊特征,内密封壳和/或第一容器和/或第二容器和/或至少一部分加压装置均采用螺丝-螺母之类的系统以可拆卸方式进行相互固定。
[0073] 本项发明中所用的术语“螺丝-螺母”系统为螺旋结构;其中,螺纹杆通过平移方式沿着螺丝的螺距组装在螺纹孔内。
[0074] 依据该项技术特征,用户可以容易地对过滤装置的各种组件进行安装和拆卸,以便于贮存、运输、清洗或更换这些组件。和其它可拆卸式固定系统相比,螺丝-螺母系统的优点在于,能以优化的方式与回旋固体相互进行连接。因此,过滤装置具有极佳的抗机械冲击性能,以及良好的密封性,防止在使用周期内实施液体传输过程中产生液体渗漏和压力损失。依据其他实施例,可采用嵌接系统或者夹持系统来替代螺丝系统。嵌接系统或者夹持系统的好处尤其在于,能与非圆形形状匹配。由材料的弹性来保证其闭合和密闭性。
[0075] 依据一项特殊特征,过滤器至少包括陶瓷部分,在第一端上呈管状、中空、闭合外观;第二端则固定在所述内密封壳上。
[0076] 总体而言,因为其显微结构是由极小的空隙组成,采用陶瓷过滤器可以进行极为精细的过滤,约为0.2微米量级。因此,使用陶瓷过滤器能够阻止诸如病毒或细菌之类的有害生物危及健康。而且可以考虑陶瓷过滤结合传统化学处理方式一起使用,以便于清除掉溶解到过滤液体中的额外化学成分。“滤芯”型过滤器的外观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扩大与过滤液体相接触的过滤面积,还能提高过滤器的效率。同样可以考虑使用不透气类型的过滤器,以便于只让液态流体穿过该过滤器。因此,可以再将过滤器部分浸入需过滤液体的情况下,仍然让过滤流程保持有效。依据某些实施例,至少过滤器的一张过滤膜的孔隙尺寸在0.1至0.001微米之间。当陶瓷过滤器的孔隙尺寸在0.1至0.001微米之间时,可以称其为超滤。和限制大分子物质并限制其进入孔隙网所用的常规过滤方式不同的是,超滤能够阻止杂质进入网内,只让尺寸较小的分子物质进入。可在与过滤器有局部接触的流体动态作用下或者在简单的清洗后便可清除掉这些杂质。这样,便可大大地提高过滤器的效率并增加其寿命,同时降低过滤器内部的细菌污染风险,而且会更加容易进行清洗。反之,因为缩小了其孔隙尺寸的缘故,便要求在过滤器壁面之间存在压差的情况下运行该流程,这就证明为何需要在本项发明范围内使用加压装置。
[0077] 依据一项特殊特征,过滤装置至少包括一台可渗透储罐,用于放置过滤元件。
[0078] 该项技术特征的优点在于,能够根据随放置储罐场地变化而变化的时间和/或剂量来调整化学元素的分配量和/或对液体进行处理。因此,在第二容器底部放置储罐能够便于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间隔内进行分配。在过滤器延长部分中放入陶珠,能够便于对水进行快速处理。总之,沿着第二容器侧壁放置储罐,比如将其放置在管状隔室内,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间隔内进行处理,尤其适用于分配染色剂和/或能产生味道的微粒。因此,可以避免在目标液体中出现化学元素超量的情况。依据特殊实施例,将吸管系统集成入装置内,能够增加待过滤液体中的液体物质质量。举个例子来说,该吸管系统能够以可拆卸方式沿着第二容器进行固定。
[0079] 依据前述权利要求其中之一所述的液体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过滤装置的喷嘴内放置一个储罐。
[0080] 所述储罐布置方式,能够通过喷嘴限制对第二容器的污染。其优点同样在于,能够在短时期内使用过滤元件,或者增加味道,并与过滤水相接触。
[0081] 依据一项特殊特征,过滤装置包括一个可调节的时间标记。
[0082] 因此,举个例子来说,甚至可以在内密封壳周围刻上时间标记。以转动方式将该标记穿入垫圈系统内,以便于能指示过滤器的日期变化情况。因此,可以让用户知道使用过滤器的时间。
[0083] 依据一项特殊特征,过滤装置包括一台pH值测量装置和/或化还原电位测量装置和/或溶解固体物质浓度测量装置。
[0084] 因此,根据测量装置中所放置过滤装置组件的情况,可以让用户了解到目标液体的局部化学特征。
[0085] 依据一项特殊特征,过滤装置可用于对水进行过滤。附图说明
[0086]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以更清楚的方式在下文中的优先实施方式说明中进行阐述;所述特征和优点以典型非详尽简单示例的方式在所附图纸中给出,其中:
[0087] -图1为本项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88] -图2为本项发明第一实施例顶部的剖面示意图;
[0089] -图3为本项发明第一实施例顶部的透视示意图;
[0090] -图4为本项发明第一实施例顶部在折叠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0091] -图5为本项发明第一实施例顶部在展开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0092] -图6为本项发明第一实施例底部的剖面示意图;
[0093] -图7为本项发明第二实施例顶部的剖面示意图;
[0094] -图8为本项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内密封壳的透视示意图;
[0095] -图9为本项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内净化机构的透视示意图;
[0096] -图10为本项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内加压装置部分的透视示意图;
[0097] -图11为本项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内过滤接头的透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98] 本项发明第一实施例说明
[0099] 在附图中,为了进行阐述和给出明确的指示,未能严格遵守比例尺和比例方面的要求。在附图参考中的所有详细说明内容中,除非有相反规定,过滤装置的每个元件均按照当第二装置底部进行水平安装时的布置方式来予以说明。该布置方式已在图1至图7的所有附图中予以阐述。
[0100] 如图1所述,依据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过滤装置(1)包括全套组件;所述组件与根据安装在理论旋转轴线(X)确定的旋转固定物质较为类似。本项发明中指定的直径为根据该轴(X)确定的直径。因此,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述,过滤装置(1)顶部包括一台加压装置(2);所述加压装置由固定部分(2a)和可拆卸部分(2b)组成。固定部分顶部(2a)呈密封圈外观,具有旋转轴和理论轴(X);两个边缘朝顶部布置。中间顶部边缘(2aa)具有内径(d1)、外径(d2)和高度(h1)。外围顶部边缘(2ab)具有内径(d3)、外径(d4)和高度(h2)。中间顶部边缘(2aa),在其内部轮廓的顶端包括一道螺距螺纹(pv1)。外围顶部边缘(2ab)在其四周包括一个喷嘴(2ac),配备一个活门(2ad)。固定部分底部(2a)呈密封圈外观,具有旋转轴和理论轴(X);两个边缘朝顶部布置。中间底部边缘(2ae)具有内径(d5)、外径(d6)和高度(h3)。外围底部边缘(2af)具有内径(d7)、平均外径(d8)和高度(h4)。中间底部边缘(2ae),在其内部轮廓底端包括一道螺距螺纹(pv2)。外围底部边缘(2ae),在其内部轮廓底端包括一道螺距螺纹(pv3)。平均外径(d4)约等于平均外径(d8)。
[0101] 加压装置可拆卸部分(2b)包括一个固定组件(2c)和一个移动组件(2d)。固定组件(2c)安装在轴(X)附近。固定组件(2c)呈密封圈外观;两个边缘朝底部布置。中间底部边缘(2ca)具有内径(d9)、几乎等于(d1)的外径(d10)和高度(h5)。外围底部边缘(2cb)具有几乎等于(d2)的内径(d10)、平均外径(d11)和高度(h6)。中间底部边缘(2ca),在其四周内底端包括一道螺距螺纹(pv1),对固定部分(2a)中间顶部边缘(2aa)内部轮廓的顶端所形成的螺纹进行补充。固定组件(2c)则可以采用螺丝以可拆卸方式固定在固定部分(2a)的中间顶部边缘(2aa)。由中间顶部边缘(2ca)所形成的开放式截面,在其底端采用盘壁(2cc)来对其底端进行堵塞,设置一个空气注入孔(2cd),与盘壁(2cc)中心混合;该中心则采用密封珠(2ce)进行堵塞;所述密封珠只能从顶部往底部移动。需要注意的是,和固定组件(2c)其他部分不同的是,外围底部边缘(2cb)的厚度随其周长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外围底部边缘(2cb)在其外部轮廓底端最后的部分包括一个凹口(2cf)。总之,固定组件(2c)在其外围底部边缘(2cb)的外部轮廓顶端包括一个圆形高度(h7)轨道(2cg)。
[0102] 移动组件(2d)安装在轴(X)附近。该移动组件(2d)类似于盖塞,其顶部(2da)呈凹形,其腔体朝底部布置。移动组件(2d)的侧壁(2db)呈圆柱形,高度(h8)明显大于高度(h2),内径(d12)大于直径(d11)和高度(h7)的总和;其外径(d13)小于直径(d3)。移动组件(2d)的侧壁(2db)在内部轮廓底端包括一个盖子(2dc),呈圆形,内径(d14)大于直径(d11)。所述盖子(2dc),在其中心顶端包括一个凹口(2de),用于对形状进行补充,并沿着轴线(X),转动固定组件(2c)周围的移动组件(2d),以可拆卸方式固定在凹口(2cf)上。内径为(d15)的两个圆形侧分别位于盖塞(2d)的顶部(2da)下壁,以及位于轴线(X)附近的固定组件(2c)盘壁(2cc)顶壁。圆形轴封(2dd)位于固定组件(2c)和移动组件(2d)之间的圆形轨(2cg)上;所述轴封(2dd)只能由底部往顶部移动。
[0103] 由移动组件(2d)内部轮廓和固定组件(2c)的顶部形成的整个区域,可以确定出体积(V1)腔(C1)。
[0104] 直径(d16)明显小于直径(d15)的张紧弹簧(3),位于轴线(X)附近,介于盖塞(2dc)的顶部(2da)下壁和固定组件(2c)盘壁(2cc)顶壁之间的区域。采用所述圆形边缘,尤其可将张紧弹簧(3)保持在轴线(X)上。当凹口(2cf)和(2de)相互分开时,张紧弹簧(3)可沿着轴线(X),让移动组件(2d)由底部往顶部移动,以便于盖子(2dc)能够限制圆形轨道(2cg)底部发生移动。加压装置的可拆卸部分(2b)则位于展开位置。在沿着轴线(X)往盖子上由上至下施加压力时,用户可以让移动组件(2d)往底部发生位移,直至盖子(2c)明显位于固定组件(2c)外围底部边缘(2cb)底端水平面为止。此时,加压装置的可拆卸部分(2b)位于折叠位置。因此,用户可以让移动组件(2d)固定在该折叠位置,并让该组件沿着轴线(X)旋转,以便于凹口(2cf)和(2de)能够以形状互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0105] 如图1至图5所述,内密封壳(4)固定在加压装置(2)底部。该内密封壳(4)是固定在轴线(X)周围的旋转轴固体。内密封壳(4)的顶部(4a)包括在中心位置直径为(d17)的远端面(4aa)、直径为(d18)的排放口;排放口(β1)位于朝顶部布置的圆形边缘(4ab)上方。内密封壳(4)的顶部(4a)明显与加压装置的固定部分(2a)底部共面,并采用固定带状装置(4ac)将其永久性地固定在所述底部。内密封壳(4)顶部(4a)的底部呈密封圈外观,包括一个具有平均直径(d18)和高度(h9)的底部中心边缘(4ad),以及一个具有几乎等于(d17)的直径和高度(h10)的外围底部边缘(4ae)。外围底部边缘(4ae)的内部轮廓底端包括一道螺距螺纹(pv4)。
[0106] 当加压装置(2)可拆卸部分(2b)采用螺丝固定在固定部分(2a)上时,由顶部盘壁(2cc)、各侧中心顶部边缘(2aa)的内部轮廓以及底部内密封壳(4)顶部(4a)所形成的整个区域,可以确定出体积(V2)腔(C2)。
[0107] 内密封壳的侧面部分(4b)为位于轴线(X)附近的旋转圆柱体。该侧面部分(4b)的特征在于,其直径(d19)几乎与直径(d17)相等,厚度为(e1),高度为(h11)。该侧面部分(4b),在其内部轮廓顶部,包括一道螺纹;通过该螺纹,可采用螺丝将该部分在外围底部边缘(4ae)上。
[0108] 过滤装置(1)同样包括一台圆柱形第一容器(5),位于轴线(X)附近。该第一容器(5)的特征在于,具有体积(V3)、高度(h12)和厚度(e2)。在其顶端包括一个圆形边缘(5a),中心位于轴线(X)附近,朝顶部布置;其高度(h13)几乎与高度(h3)相等;这样便可以确定出一个远端型输入口(α1)和直径(d20)。在该圆形边缘(5a)的外部轮廓顶端位置,其直径(d21)几乎等于直径(d5),包括一道螺纹;通过该螺纹,可采用螺丝将该部分在中心底部边缘(2ae)上。第一容器(5)在其底端同样包括一个圆形边缘(5b),中心位于轴线(X)附近,朝底部布置;其高度为(h14);这样便可以确定出一个远端型排放口(α2)和直径(d22)。该直径为(d23)的中心底部边缘(5b),其外部轮廓底端包括一道螺距螺纹(pv5)。
[0109] 如图1至图6所述,内密封壳底部(4c)呈密封圈外观,具有旋转轴和理论轴(X);两个边缘朝顶部布置。中间顶部边缘(4ca)具有内径(d24)、外径(d25)和高度(h15)。外围底部边缘(4cb)具有几乎等于直径(d23)的内径(d26)、外径(d27)和高度(h16)。外围顶部边缘(4ca),在其内部轮廓顶端包括一道螺距螺纹,明显等于螺纹(pv5),这样能便于用户采用螺丝将内密封壳的底部(4c)固定在第一容器(5)的内边缘底端上。中心顶部边缘(4ca)的内部轮廓包括一道螺纹pv6,可确定出过滤口(β2)的位置。内密封壳底部(4c)包括一个增强型补充边缘(4cc),其内径几乎等于直径(d26)和厚度(e2)的差值,这样能够以螺丝连接的方式来强化内密封壳底部(4c)和第一容器(5)之间的现有可拆卸式连接部分的牢固程度和密封程度。密封环(4cd)放置在底部圆形边缘(5b)的底端延长部分上,位于该边缘和内密封壳(4)底部(4c)之间。圆形填充口(β3)布置在相应空间内,能将内密封壳(4)的侧面部分(4b)底端及其底部(4c)分隔开来。
[0110] 如图1至图5所述,过滤装置(1)同样包括一台净化装置(6)。该净化装置(6)包括一个杆件(6a),高度为(h17),直径(d28)明显小于直径(d18)。该杆件(6a)沿着轴线(X)和滑动枢轴型连接装置放置到净化口(β1)内。在其位于内密封壳(4)中的底端位置,该杆件(6a)包括一块凹形挡板(6b),其腔室朝底部布置,直径d29大于或等于直径(d18)。在其位于腔室(C)内的顶端,该杆件(6a)包括一个旋钮开关(6c),呈盘状,直径(d30)大于(d18),其中心位于轴线(X)附近。直径(d31)明显小于直径(d30)的张紧弹簧(6d),位于轴线(X)附近,介于旋钮开关(6c)的底部和内密封壳(4)顶部(4a)的顶部之间的区域。该张紧弹簧(6d)可沿着轴线(X),让净化装置(6)由底部往顶部移动,以便于挡板(6b)能够限制内密封壳的中心下部边缘(4ad)底端发生移动。净化装置则位于稳定位置。在沿着轴线(X)往旋钮开关(6c)上由上至下施加压力时,用户可以让净化装置往底部发生位移。挡板(6b)则可让空气在腔室内流通;所述腔室是由中心底部边缘(4ad)和内密封壳剩余部分(4)确定出来的区域。位于杆件(6a)和圆形边缘(4ab)内部轮廓之间的混合空间,能够让空气在内密封壳(4)和腔室(C)之间流通。
[0111] 过滤装置(1)同样包括一台陶瓷过滤器(8);该过滤器第一端上呈管状管状、中空、闭合外观;第二端则包括一道螺纹,可以堵塞过滤口(β2)。过滤器(8)专门用于过滤水,其平均能力为5000升,视需过滤水的水质以及过滤器(8)的清洗频率而定。在前述过滤流程的说明内容中,目标液体为水。但是,依据其他实施例,可以采用其他液体来替代水;并因此选用相应的过滤器。
[0112] 过滤装置同样包括一台圆柱形第二容器(7),位于轴线(X)附近。该第二容器(7)的特征在于,具有体积(V4)、高度(h17)和厚度(e3)。其顶端包括一个圆形边缘(7a),中心位于轴线(X)附近,朝顶部布置,高度为(h18)。在该圆形边缘(7a)的外部轮廓顶端位置,其直径(d32)几乎等于直径(d7),包括一道螺纹;通过该螺纹,可采用螺丝将该部分在外围底部边缘(2af)上。第二容器(7),在其底端包括一个平面(7b);在其底部包括一个防滑面。该平面(7b)则可以将过滤装置(1)牢固地放置在仪表板上,或者其他各种平面上。排放管道(2ag)布置在喷嘴(2ac)所确定的腔室和第二容器(7)之间,以便于能以用户倾斜过滤装置的方式将过滤装置(1)中的功率液体排放出去。
[0113] 过滤装置(1)的不同运行阶段均按照其使用时间顺序在下文中予以描述。
[0114] 在装水时,以及如图2和图3所述的阶段,加压装置(2)的可拆卸部分(2b)和固定部分(2a)脱开,从而能通过腔室(C)和输入口(α1),使液体流入第一容器(5)内。
[0115] 依据其他实施例,加压装置(2)中同样可以集成一根管道;用户可使用该管道来让第一容器(5)中输入需过滤液体。依据其他实施例,该管道同样可以添加到加压装置(2)内。
[0116] 用户往第一容器(5)中加水。一旦第一容器(5)中装满水,用户便可以通过网旋钮开关(6c)上施加压力的方式来排放内密封壳(4)中的水。装在内密封壳(4)中的水,则可以通过净化口(β1)来进行排放。依据相连器皿的相关原理,第一容器(5)中所装的一部分水通过填充口(β3)流入内密封壳(4)内,直至第一容器(5)中所装水的水位明显与内密封壳(4)中所装水的水位共面为止。此时,用户结束排放操作,并释放掉施加在旋钮开关(6c)上的压力。在张紧弹簧(6d)的作用下,所述净化装置则重回稳定为止;在该位置处,采用挡板(6b)堵塞中心底部边缘(4ad)可以完全防止空气流动。内密封壳(4)中所存在的压力差能够完全防止内密封壳(4)中所装的水网第一容器(5)中回流。内密封壳(4)中的过滤器则不得不完全浸没入内密封壳(4)内,直至第一容器(5)中所含水的水位降低为止;在过滤过程中,水位降低会导致填充口(β3)被部分打开。
[0117] 如图1、图4和图5所述,一旦排水完毕,加压装置(2)的可拆卸部分(2b)将重新采用螺丝布置在装置剩余部分上。
[0118] 一旦加压装置组装完毕,便可假设该装置处于折叠位置。如果不在该位置,则可证实下述移动组件(2d)的释放阶段无效。
[0119] 在移动组件(2d)的释放阶段,用户可以沿着轴线(X)从顶部往底部往塞子(6da)上施加规定的压力,并沿着轴线(X)进行旋转运动,从而让凹口(2cf)和(2de)相互分隔开。在张紧弹簧(3)的作用下,移动组件(2d)则沿着轴线(X)从底部往顶部移动。腔室(C1)的体积(V1)与距离(D)成比例增加,并将盖塞顶部(2da)的下壁和固定组件(2c)的盘壁(2cc)分隔开来,在腔室(C1)的内部和外部产生压差,从而让轴封(2dd)依次发生位移,这样可以释放在圆形轨道(2cg)和盖塞之间的空气流通通道。因此,释放该通道能够让过滤装置(1)外部的空气往腔室(C1)内流动;首先在外围顶部边缘(2ab)内部轮廓和移动组件(2d)侧壁的外部轮廓(2db)之间流动,然后在外围底部边缘(2cb)外部轮廓、盖子(2dc)和移动组件(2d)侧壁(2db)的内部轮廓之间流动。一旦加压装置(2)位于展开位置,如图5所述,便会降低压差,从而以轴封(2dd)重返稳定位置的方式闭合空气流通通道。
[0120] 在过滤阶段,用户会在塞子(6da)上产生压缩作用力,并沿着轴线(X)以平移方式向固定组件(2c)盘壁(2cc)顶壁的盖塞顶部(2da)下壁靠近。其工作方式与张紧弹簧(3)相反。腔室(C1)的体积(V1)与距离(D)成比例增加,并在腔室(C1)的内部和外部产生压差,从而以密封滚珠(2ce)发生位移的方式依次打开空气注入孔(2cd),并将腔室(C1)中的空气先传输至腔室(C2)内,然后再传输到第一容器(5)内。
[0121] 进入第一容器(5)内的空气,可以在由第一容器(5)和内密封壳(4)以及第二容器(7)之间所形成的整个区域内产生压差;压差可将内密封壳(4)内的水,通过过滤器(8)传输到第二容器(7)内。一旦加压装置(2)位于折叠位置,压差减小,把密封滚珠(2ce)移往稳定位置,从而堵塞空气注入孔(2cd)。内密封壳(4)内的水持续输送至第二容器(7)内,直至两个容器之间的压差值达到极限值为止;此时,过滤器(8)的特征发挥作用,并且具有能暂停过滤流程运行的特征。空气注入流程完毕后,移动组件(2d)在张紧弹簧(3)的作用下重新回到展开为止,与此同时往腔室(C1)内填充空气。用户则可以开始开业在加压装置(2)上开始新的空气注入流程和相关滤水流程。可重复该流程,直至内密封壳(4)中所装的水排放杆件,且过滤器(8)被完全浸没。用户负责以倾斜过滤装置(1)的方式将第二容器(7)排空,以便于通过排放管道(2ag)和喷嘴(2ac)将已过滤水排放出去;活门(2ad)则在所排放水的作用下自行打开。
[0122] 过滤装置(1)的大部分元组件均以可拆卸方式进行固定。这样,可以按照用户的意愿来对过滤装置(1)进行安装和拆卸。因此,装置底部的拆卸流程包括若干步骤,即:
[0123] ●拧下第二装置(7)的螺丝;
[0124] ●拧下内密封壳(4)底部(4c)的螺丝;
[0125] ●拧下该底部(4c)的过滤器(8)螺丝;
[0126] ●拧下第一装置(5)的螺丝;
[0127] ●拧下内密封壳(4)侧面部分(4b)的螺丝。
[0128] 安装流程则负责按照与拆卸相关的顺序,使用螺丝陆续将所有这些组件固定在加压装置(2)的底部。
[0129] 本项发明第二实施例说明
[0130] 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过滤装置,包括和前述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滤装置相同的若干技术特征。就此,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过滤装置的说明重点,侧重于这两种装置之间所存在的技术差异,以便于专业人士能够直观清晰地对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进行改良,从而获得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装置。
[0131] 如图7和图8所述,依据本项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的过滤装置(1)包括一个内密封壳(4),在轴线(X)附近呈现所规定的旋转固体形状。该内密封壳(4)在其顶部包括一个净化口,安装在组成蓄水装置(9)的边缘上方。排放阀(10b)布置在净化口上,以便于只让空气从内密封壳内部往外部单侧流动。
[0132] 净化机构(11)安装在蓄水装置(9)上。该净化机构(11)已在图9中进行图示。其组成包括一种诸如橡胶之类的可变形弹性材料。底部(11a)呈蓄水装置(9)补充圆形外观;底部轮廓则形成一个浮标(11b)。净化机构顶部包括一个顶部凸起的砧板(11c)。无需任何外力作用,便可将净化机构(11)安装在蓄水装置的排水位置上。浮标(11a)则能防止机构底部(11a)进入蓄水装置(9)内。反之,当从上至下往砧板(11c)顶部施加超过预定阈值的作用力时,浮标(11a)水平面上所承受的应力则会导致净化机构(11)产生弹性变形,并可将该机构插入蓄水装置(9)内。
[0133] 依据本项发明该第二实施例所述的加压装置(2)的固定部分(2a)有所不同的是,可将其中心边缘(2aa)往底部延伸至第一容器内部。可拆卸部分(2b)有所不同的是,其如图10所示的外围底部边缘(2cb),往底部延伸,在其底端附近,与中心边缘(2aa)形成一道螺纹。此外,在该外围底部边缘(2cb)底端附近,包括一个驱动机构(12);驱动机构的一部分沿着轴线(X)对准中心;该边缘的形状与净化机构(11)的砧板(11c)互补。因此,当可拆卸部分(2b)布置在加压装置固定部分(2a)上时,驱动机构(12)布置到砧板(11c)上,并从上往下往净化机构(11)上施加压力,从而将净化机构保持在堵塞位置。
[0134] 如图11所述,内密封壳底部为过滤塞(13a),其底部呈密封圈外观,具有旋转轴和理论轴(X);且两个外部边缘朝顶部布置,以便于将塞子(13)固定在排放口附近。
[0135] 该过滤塞(13a)包括一个接头(13a),呈中空圆柱形外形,固定在轴线(X)附近;过滤塞第一个端点安装在过滤口附近;第二个端点包括一个固定机构,用于将其固定在过滤器(8)底部。所述接头中则包括过滤组件,作为纳级颗粒混合物,能够对过滤器的过滤动作进行补充。内密封壳(4)侧壁底端则通过螺纹固定到过滤塞(13a)上。
[0136] 在依据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过滤装置范围内实施的过滤流程有所不同的是,前文所述的将需过滤液体装入第一容器的阶段。实际上,净化机构(11)处于排放位置,能够让空气流自由地从内密封壳(4)内部往其外部流动。填充第一容器时,则可以依据相连器皿的相关原理,通过填充法(10a)往内密封壳(4)中充满液体。因此,用户无需在填充阶段使用内密封壳来实施排放流程。随后,将加压装置(2)的可拆卸部分(2b)组装到固定部分(2a)上,可以让净化机构(11)保持在堵塞位置。
[0137] 过滤过程则可以依据本项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方式来继续进行。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