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专利分类库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 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

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

申请号 CN201580069429.9 申请日 2015-02-20 公开(公告)号 CN107107979B 公开(公告)日 2019-08-13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N.普拉图昂曼; R.帕拉马蒂库尔;
摘要 提供了一种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其可以进一步增强裸露感而不会造成结构强度不足,且可以形成具有裸露感和坚固感二者的有利 印象 。一种用于裸露型摩托的侧盖结构包括:座椅(1),其由设置于所述摩托车的车体的侧面的 铰链 保持,且可朝向侧面打开,在关闭状态,驾驶员能够坐在所述座椅上;座椅下面的敞开空间(S),其设置在所述座椅(1)的下面,并通过在所述车体的侧面上限定的敞开部分(K)可见;以及侧盖(第一侧盖(9)、第二侧盖(10)),其在所述敞开部分(K)的下面装配到所述车体。当从侧面观察时,所述侧盖具有形成为桁架形状的特征线。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包括:
座椅(1),其由设置于所述摩托车的车体的侧面的铰链保持,且所述座椅能朝向侧面打开,在关闭状态,驾驶员能够坐在所述座椅上,所述座椅(1)在所述车体的侧面限定敞开部分(k),设置在所述座椅(1)下面的座椅下方敞开空间(s)通过所述敞开部分是可见的;以及侧盖(9,10),其在所述敞开部分的下面装配到所述车体,其中
当从侧面观察时,所述侧盖(9,10)具有形成为桁架形状的特征线(CH)。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其中,所述侧盖包括能够在所述关闭状态下与所述座椅的一部分弹性接触的接触部分(9a),并且,所述侧盖具有从所述接触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向下扩展的桁架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其中,所述侧盖在形成从所述接触部分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向下扩展的所述桁架形状的中间部分中具有开口(H)。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其中,当从侧面观察时,在具有桁架形状的部分中的所述开口(H)具有大致三形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其中,所述座椅(1)包括装配在面向所述接触部分(9a)的部分中的装饰件(4a),且当从侧面观察时,所述装饰件(4a)定位在向下扩展的所述桁架形状的顶点上,并且,所述装饰件具有向上突出的大致三角形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其中,所述侧盖包括具有桁架形状的特征线(CH)的第一侧盖(9),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侧盖的下面、并与所述第一侧盖一体地设置的第二侧盖(10),并且,所述第二侧盖(10)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跨过所述第一侧盖的整个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其中,所述特征线(CH)包括朝向所述接触部分(9a)升起的第一特征线(CH1)、从所述第一特征线的上部部分向后且向下倾斜的第二特征线(CH2)、以及从所述第二特征线的后部部分向后且向上倾斜的第三特征线(CH3),从而形成限定桁架形状设计的Z字形。

说明书全文

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该裸露型摩托车具有座椅下面的敞开空间,该敞开空间通过车体侧面上限定的敞开部分是可见的。

背景技术

[0002] 已经开发了这样的摩托车,其具有座椅下面的敞开空间,该敞开空间用于在驾驶员可坐在其上的座椅的下面容纳物件,其还具有敞开部分,从车体的侧面穿过该敞开部分可以看到所述座椅的下面的敞开空间。(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这样的传统的摩托车包括座椅,该座椅由设置于摩托车的车体的侧面铰链保持,该座椅可以朝向侧面打开,在关闭状态,驾驶员可以坐在该座椅上;该摩托车还包括侧盖(后盖部分),该侧盖在敞开部分的下面装配到车体。敞开部分使得座椅下面的敞开空间暴露,并形成裸露感(如同没有被盖覆盖)。
[0003] 引用列表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3-184609

发明内容

[0006] 技术问题
[0007] 然而,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常规侧盖结构未能强调车体侧面上的侧盖的裸露感,同时敞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裸露感。例如,简单地增加敞开部分的开口面积以增强裸露感可能导致脆弱的形象。
[0008]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其可以进一步增强裸露感而不会造成脆弱的形象,且可以形成具有裸露感和坚固感二者的有利印象
[0009] 问题的解决方案
[0010] 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其包括:座椅1,其由设置于所述摩托车的车体的侧面的铰链保持,且可朝向侧面打开,在关闭状态,驾驶员能够坐在所述座椅上,所述座椅1在所述车体的侧面上限定敞开部分k,设置在所述座椅1下面的座椅下面的敞开空间s通过所述敞开部分是可见的;以及侧盖9,10,其在所述敞开部分的下面装配到所述车体。当从侧面观察时,所述侧盖9,10具有形成为桁架形状的特征线CH。
[0011] 根据权利要求2的发明提供了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其中,所述侧盖包括能够在所述关闭状态下与所述座椅的一部分弹性接触的接触部分9a,并且所述侧盖具有从所述接触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向下扩展的桁架形状。
[0012] 根据权利要求3的发明提供了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其中,所述侧盖在形成从所述接触部分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向下扩展的所述桁架形状的中间部分中具有开口H。
[0013] 根据权利要求4的发明提供了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其中,当从侧面观察时,所述桁架形状的一部分中的所述开口H具有大致三形的形状。
[0014] 根据权利要求5的发明提供了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其中,所述座椅1包括装配在面向所述接触部分9a的部分中的装饰件4a,且当从侧面观察时,所述装饰件4a定位在向下扩展的所述桁架形状的顶点上,并具有向上突出的大致三角形的形状。
[0015] 根据权利要求6的发明提供了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其中,所述侧盖包括具有桁架形状的特征线CH的第一侧盖9,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侧盖的下面、并与所述第一侧盖一体地设置的第二侧盖10,且所述第二侧盖10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跨过所述第一侧盖的整个长度。
[0016] 根据权利要求7的发明提供了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其中,所述特征线CH包括朝向所述接触部分9a升起的第一特征线CH1、从所述第一特征线的上部部分向后且向下倾斜的第二特征线CH2、以及从所述第二特征线的后部部分向后且向上倾斜的第三特征线CH3,从而形成限定桁架形状设计的Z字形。
[0017] 发明的有益效果
[0018] 对于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明,当从侧面观察时,侧盖具有形成为桁架形状(truss-like)的特征线,从而增加了用于座椅下面的敞开空间的敞开部分的面积。利用这种结构,进一步增强的裸露感不会导致脆弱的形象,且桁架形状的设计效果可以为结构增加坚固的形象,这可以形成具有裸露感和坚固感二者的有利印象。
[0019] 对于根据权利要求2的发明,侧盖包括能够在关闭状态下与座椅的一部分弹性接触的接触部分,并具有从接触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向下扩展的桁架形状,从而提供了通过在顶点与接触部分接触的、向上突出的桁架形状来支承座椅的设计。利用这种结构,即使当增加敞开部分的开口面积以进一步增强裸露感时,用于支承具有坚固结构的座椅的盖设计可以形成坚固的印象。
[0020] 对于根据权利要求3的发明,侧盖在形成从接触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向下扩展的桁架形状的中间部分中具有开口,因此,除了由敞开部分形成的裸露感之外,桁架形状的中间部分的开口也可以增强裸露感,这可以在整个摩托车中形成进一步的裸露感的印象。
[0021] 对于根据权利要求4的发明,当从侧面观察时,所述桁架形状的一部分中的开口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状,从而可以通过大致三角形的开口进一步强调桁架状特征线的外观。
[0022] 对于根据权利要求5的发明,侧盖包括能够在关闭状态下与座椅的一部分弹性接触的接触部分,并具有从接触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向下扩展的桁架形状,且座椅包括装配在与接触部分接触的部分中的装饰件,且当从侧面观察时,装饰件具有在接触部分上方的向上突出的大致三角形的形状。因此,桁架形状的顶点具有向上突出的大致三角形的形状的设计,其可以表示桁架形状。
[0023] 对于根据权利要求6的发明,侧盖包括具有桁架形状的特征线CH的第一侧盖9,以及设置在第一侧盖的下面并与第一侧盖一体地设置的第二侧盖10,且第二侧盖10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跨过第一侧盖的整个长度,因此可以用两个盖来形成期望的设计形状,而不增加具有复杂的特征线的第一侧盖的尺寸,这可以提供易于制造的结构。
[0024] 对于根据权利要求7的发明,特征线CH包括朝向接触部分9a升起的第一特征线CH1、从第一特征线的上部部分向后且向下倾斜的第二特征线CH2、以及从第二特征线的后部部分向后且向上倾斜的第三特征线CH3,从而形成限定桁架形状设计的Z字形,这形成了结构形象的结实的印象。附图说明
[0025] [图1]图1是示出摩托车的侧视图,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应用于该摩托车。
[0026] [图2]图2是示出摩托车座椅和在座椅下方的应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的附近部件的透视图。
[0027] [图3]图3是示出摩托车座椅和应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的座椅支承框架被移除的状态的透视图。
[0028] [图4]图4是示出摩托车座椅和应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的座椅支承框架被移除的状态的平面图。
[0029] [图5]图5是沿着图1中的线V-V的截面图。
[0030] [图6]图6是沿着图1中的线VI-VI的截面图。
[0031] [图7]图7是沿着图1中的线VII-VII的截面图。
[0032] [图8]图8是沿着图6和图7中的线VIII-VIII的截面图。
[0033] [图9]图9是示出摩托车座椅和应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的座椅支承框架的后视图。
[0034] [图10]图10是示出应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的支承框架侧盖的侧视图。
[0035] [图11]图11是从外部观察的侧视图,其示出装配在应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的座椅支承框架上的支承框架侧盖,且其随后被组装到座椅。
[0036] [图12]图12是沿着图11中的线XII-XII的截面图。
[0037] [图13]图13是从内部观察的侧视图,其示出装配在应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的座椅支承框架上的支承框架侧盖。
[0038] [图14]图14是从内部观察的截面图,其示出装配在应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的座椅支承框架上的支承框架侧盖,且其随后被组装到座椅。
[0039] [图15]图15是从外部观察的透视图,其示出应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的侧盖。
[0040] [图16]图16是从内部观察的透视图,其示出应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的侧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0042] 根据实施例的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应用于图1所示的包括脚踏板的踏板型(scooter-type)摩托车。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包括座椅1、座椅支承框架2、包括外部前座椅装饰件4和内部前座椅装饰件5的支承框架侧盖、以及包括第一侧盖9和第二侧盖10的侧盖。
[0043] 在应用于本实施例的摩托车中,除上述部件以外,仪表11、仪表盖12、头灯盖13、头灯14、一对的右头灯侧盖和左头灯侧盖15、设置在右头灯侧盖和左头灯侧盖的右边和左边的右前部转向灯和左前部转向灯33、以及头灯防护装置16——它们与车把手32一体地旋转,且一体地装配在支承前轮35的一对右前叉和左前叉39周围。不同于通常的踏板车结构(其中,前叉周围的部件被前盖和后盖覆盖),该摩托车被构造为具有无盖(coverless)类型形状的形象。这一结构可以与下面所述的座椅下方敞开的空间协作地形成裸露的踏板车形象。特别地,通过将管状的头灯防护装置16从侧面朝向前部设置在头灯的下面,并将座椅下面的支承框架暴露于侧面,整个车型具有裸露的踏板车的高度一体的形象。此外,将内部上盖18设置在前叉的后面,在内部上盖的左侧和右侧上延伸右上腿遮挡件和左上腿遮挡件17、在内部上盖下面连续内盖19、以及在内盖的前面设置腿遮挡件21——可以形成具有腿遮挡功能的盖结构,如在典型的踏板车中,即使前叉周围的部件未被盖覆盖。设置在内盖后面的是脚踏板20,且脚踏板下面的部分被下盖22覆盖。在下盖的左侧上设置有侧支架23。在侧支架后面的车体框架中,在前侧包括发动机且在后侧支承后轮36的单元摆动机构由后悬架28以可竖直摆动的方式支承。包括脚踏板和单元摆动机构的结构是典型的踏板车结构。
单元摆动机构包括例如:单元下面的主支架24、带转换器壳体25(其设置在左侧上,并用作转移发动机的驱动并将所得的动力传递到后轮的摆臂)、内部后挡泥板26(其覆盖后轮的上半部,以防止泥浆或进入座椅下面的敞开空间)、以及空气清洁器27(设置在带转换器壳体的上方,并连接到发动机)。在后悬架28的上方以及座椅的周围设置有一对右后侧盖和左后侧盖29、后侧盖后面的后灯30、后灯下面的右后转向灯和左后转向灯34、后座椅上的乘客可以抓握的后抓手31、以及后座脚踏38。
[0044] 此外,如图2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摩托车具有座椅下面的敞开空间S,其设置在座椅1的下面,且通过车体的侧面的右敞开部分和左敞开部分K可见。座椅下面的敞开空间S由座椅1下面的可容纳行李的空间形成,且通过敞开部分K从侧面可见,并且朝向前部的脚踏板20敞开。该结构可以形成具有较少的盖的外观(所谓的裸露感)。本发明的申请人已经创造了该结构,其显著地改变了座椅下面的部件通常被盖覆盖的踏板车的形象。附图标记37表示用于抓住容纳在座椅下面的敞开空间S中的行李的钩子。一共设置四个钩子,每两个用于空间中的前角和后角,使得可以使用网等将行李稳定地固定在座椅下面的空间中,同时形成了裸露感。
[0045] 座椅1由铰链a保持,所述铰链设置于摩托车的车体的一侧(在本实施例的行驶方向的右侧上)并设置于右管框架。座椅可朝向一侧打开。座椅(在关闭状态,驾驶员可以坐在所述座椅上)包括座椅部分1a和底板部分1b(参照图5至图7)。通过将整个座椅1围绕铰链a朝向侧面摆动,并且使得座椅下面的敞开空间S向上敞开,可以容纳大件的行李。处于关闭状态的座椅1可以通过由左管框架3保持的座椅抓接部b定在车体侧上。应当注意,即使当座椅处于关闭状态时,也可以通过右前开口和左前开口放入和取出小件行李等。
[0046] 座椅支承框架2包括与座椅1一体地形成的右管框架和左管框架3,以及设置于管框架3的一对右弹性构件和左弹性构件6。当座椅1处于关闭状态时,弹性构件6可以与车体侧上的框架或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侧盖9的接触部分9a)接触。如图9所示,管框架3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管构件。这一对管框架3通过连接构件h1和h2彼此连接,且与座椅1的底板部分1b一体地联接。两个框架构件D定位在接触部分9a的内侧上。框架构件D从连接在一对右座椅框架和左座椅框架B之间的交叉管C向上延伸。因此,框架接收接触部分9a上的座椅重量。利用这种结构,座椅重量被支承在所述一对右接触部分和左接触部分9a、铰链a和座椅抓接部b四个位置处。
[0047] 每个弹性构件6都装配并固定于托架3a,托架3a固定地焊接在对应的管框架3的前端部分上。弹性构件6由诸如橡胶、橡胶材料或树脂材料的弹性材料制成,例如以能够进行装配。当座椅1从打开状态摆动到关闭状态时,弹性构件6与第一侧盖9的接触部分9a接触。因此,弹性构件6可以在吸收冲击的同时限制座椅的进一步摆动运动。另外,处于关闭状态的座椅1可以被弹性地支承,从而可以有效地吸收行进期间的振动。如图5和图1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弹性构件6具有一体地形成在上表面上的两个蘑菇形突起6a。每个弹性构件6利用突起6a插入并固定在形成于托架3a中的两个孔中而配合。
[0048] 此外,如图11所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座椅支承框架2中,一对右抓握盖和左抓握盖7利用螺栓7a和7b装配到托架的焊接螺栓,所述托架固定地焊接到管框架3。一对右抓握盖和左抓握盖7具有与每个管框架3基本上相同的宽度。右抓握盖和左抓握盖7的右侧和左侧分别覆盖位于车体的后侧的外表面处的外侧上的铰链a的位置和座椅抓接部b的位置(参照图6和图7)。螺栓7a和7b(其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在抓握盖的中间位置)所处的位置低于管框架的中心。因此,管框架3具有由对应的抓握盖覆盖的侧面部分,但是可以从上方容易地看到,有助于使得摩托车附近的人得到裸露感。然后,如稍后描述的,外部前座椅装饰件4的掩盖部分4b定位在管框架3的内侧上。因此,即使从上方也不能看到管框架的内侧部分。因此,可以通过使得管框架的内侧和下侧上的铰链和座椅抓接部的结构难以看到,而获得吸引人的外观。另外,左侧上的抓握盖7可以由试图围绕铰链a摆动座椅1的驾驶员抓握,因此与仅是一个盖子相比更加方便。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该盖从敞开部分K的后端延伸到管框架3的后端部分。因此,管框架3的暴露部分的长度与敞开部分K的上侧基本上相同。因此,敞开部分和管框架形成和谐的外观,其可以进一步形成裸露感的印象。
[0049] 所述一对右支承框架侧盖和左支承框架侧盖覆盖座椅支承框架2的外表面(本实施例中如下描述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仅覆盖外表面的形成有弹性构件6的部分。因此,管框架3的外表面是暴露的。更具体地,根据本实施例的支承框架侧盖包括一对右外部前座椅装饰件和左外部前座椅装饰件4,以及一对右内部前座椅装饰件和左内部前座椅装饰件5,如图5至图7所示。
[0050] 每个外部前座椅装饰件4包括外盖部分4a,其覆盖座椅支承框架2的形成有弹性构件6的外表面;且还包括掩盖部分4b,其沿着管框架3从外盖部分4a朝向车体的后侧延伸,并覆盖和掩盖座椅底板1b和管框架3之间的间隙,如图10所示;以及内部重叠部分4c,其与管框架3的内表面重叠。外盖部分4a、掩盖部分4b和内部重叠部分4c通过注射模制由树脂一体形成。
[0051] 如图13所示,内部重叠部分4c包括紧固部分4d和被钩(hooked)部分4e。紧固部分4d使用通用的紧固机构(例如螺栓)将外部前座椅装饰件4紧固到管框架3。被钩部分4e用于装配形成在管框架3中的钩(hook)部分。紧固部分4d和被钩部分4e沿着外部前座椅装饰件4的延伸方向交替地形成。如图7所示,通过将螺栓插入形成在管框架3的内侧上的螺纹部分中来固定紧固部分4d。在图中,托架由附图标记41表示,焊接在托架41上的焊接螺母由附图标记42表示。
[0052] 如图5和图12至图14所示,在将外部前座椅装饰件4装配到管框架3之后,每个内部前座椅装饰件5装配到外部前座椅装饰件,并且使用三个螺钉5a、5b和5c将托架3b装配到外盖部分4a的内侧上。托架设置在管框架和连接构件h1之间,并通过螺钉5c与装饰件连接,装饰件通过螺钉5a和5b彼此连接,如图5、13和14所示。外盖部分4a和内部前座椅装饰件具有基本相同的形状,当从侧面观察时,其与具有装配座椅支架框架2的弹性构件6的托架3a的形状相同,并且合并托架。利用上述内部前座椅装饰件5和外部前座椅装饰件4,座椅支承框架2的形成有弹性构件6的部分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可以被覆盖。
[0053]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管框架3使得车体的后端侧由抓握盖7覆盖,且使得前端部分的形成有弹性构件6的部分形成为由外部前座椅装饰件4的外盖部分4a覆盖。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管框架3的外周表面仅具有由图9中的附图标记α所示的暴露于外部的范围。组装在摩托车的车体中的管框架3具有外周表面的暴露部分,其与敞开部分K的上部部分的长度基本相同,如图1和图2所示。
[0054]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外部前座椅装饰件4连接到一对右盖构件和左盖构件8,其覆盖装配座椅1的铰链a的装配部分和装配将座椅1锁定在关闭状态中的座椅抓接部b的装配部分,如图8、9和14所示。使用一对右前部紧固单元和左前部紧固单元8a、以及一对右后部紧固单元和左后部紧固单元8b,将盖构件8固定到从外前部装饰件4的内部重叠部分4c朝向内侧延伸的装配部分,如图8和图9所示。此外,开口(装配到座椅底板1b的索环g通过所述开口被暴露)设置在座椅抓接部b附近。索环g与由车体框架支承的车盖接触,并且可以在座椅1从打开状态摆动到关闭状态时吸收冲击。
[0055] 一对右侧盖和左侧盖装配到敞开部分K下面的车体的外侧。所述一对右侧盖和左侧盖构造紧固结构,内盖作为座椅下面的敞开空间的内壁与车体框架合并。如图15和图16所示,外盖通过组合一对右第一侧盖和左第一侧盖9以及一对右第二侧盖和左第二侧盖10而形成,其中,第一侧盖的凸台(boss)利用穿过第二侧盖的螺钉孔10b的螺钉来紧固,且第一侧盖的突起装配在第二侧盖的孔部分中。如图1至图3所示,当从侧面观察时,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侧盖9具有桁架形状(基于三角形的结构形状)的特征线(外部形状),且特别地,包括接触部分9a,其能够在关闭状态下与座椅1的部分(本实施例中的弹性构件6)弹性接触,且具有桁架形状,其从接触部分9a在前后方向上(图1中左右方向)向下扩展。
[0056]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第一侧盖9中,从接触部分9a在前后方向上向下扩展的桁架形状的中间部分具有开口H。当从侧面观察时,具有桁架形状的部分中的开口H基本上是三角形(基本上是向上突出的三角形形状)。此外,上述装饰件(具体地说,外部前座椅装饰件4的外盖部分4a)在接触部分9a的上部部分处具有从侧面观察时基本上向上突出的三角形形状,如图10和图11所示,由此在凹部中设置三角形设计4a1。第二侧盖10具有钩形10a,并且可以利用钩形10a组装到车体。附图标记10c表示第一侧盖9上的突起配合在其上的孔。
[0057] 如图15所示,第一侧盖9具有由三个特征线限定的桁架形状的设计,即,从接触部分9a的下部部分朝向接触部分延伸的第一特征线CH1、从第一特征线的上部部分向后且向下倾斜的第二特征线CH2、以及从第二特征线的后部部分向后且向上倾斜的第三特征线CH3。两个三角形(包括由第一特征线和第二特征线形成的向上突出的三角形,以及由第二特征线和第三特征线形成的向下突出的三角形)可以形成桁架形状的印象,其已知为结构坚固的。这三条线限定了Z字形,这可以形成结构形象的结实的印象。第二侧盖10与第一侧盖一体地设置,且具有大致的V形,以在第一侧盖的特征线之上从前侧到后侧覆盖第一侧盖的下侧。因此,可以用两个盖来形成期望的设计形状,而不增加具有复杂的特征线的第一侧盖的尺寸,这可以提供易于制造的结构。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可以不同地涂绘,来强调特征线和桁架形状。
[0058] 根据上述实施例,当从侧面观察时,侧盖具有形成为桁架形状的特征线,从而增加了用于座椅下面的敞开空间的敞开部分的面积。利用这种结构,进一步增强的裸露感不会导致脆弱的形象,且桁架形状的设计效果可以为结构增加坚固的形象,这可以形成具有裸露感和坚固感二者的有利印象。
[0059] 另外,侧盖包括能够在关闭状态下与座椅的一部分弹性接触的接触部分,并具有从接触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向下扩展的桁架形状,从而提供了通过具有在顶点的接触部分的向上突出的桁架形状来支承座椅的设计。利用这种结构,即使当增加敞开部分的开口面积以进一步增强裸露感时,用于支承座椅的具有坚固结构的盖的设计可以形成坚固的印象。
[0060] 此外,侧盖在形成从接触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向下扩展的桁架形状的中间部分中具有开口,因此,除了由敞开部分形成的裸露感之外,桁架形状的中间部分的开口也可以增强裸露感,这可以形成整个摩托车中的进一步的裸露感的印象。
[0061] 此外,当从侧面观察时,所述桁架形状的一部分中的开口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状,从而可以通过该大致三角形的开口进一步强调桁架状特征线的外观。
[0062] 另外,侧盖包括能够在关闭状态下与座椅的一部分弹性接触的接触部分,并具有从接触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向下扩展的桁架形状,且座椅包括装配在与接触部分接触的部分中的装饰件,且当从侧面观察时,装饰件具有在接触部分上方的向上突出的大致三角形的形状。因此,桁架形状的顶点具有向上突出的大致三角形形状的设计,其可以表示桁架形状。
[0063] 此外,侧盖包括具有桁架形状的特征线CH的第一侧盖9,以及设置在第一侧盖的下面、并与第一侧盖整合地设置的第二侧盖10,且第二侧盖10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跨过第一侧盖的整个长度,因此可以利用两个盖来形成期望的设计形状,而不增加具有复杂的特征线的第一侧盖的尺寸,这可以提供易于制造的结构。
[0064] 此外,特征线CH包括朝向接触部分9a升起的第一特征线CH1、从第一特征线的上部部分向后且向下倾斜的第二特征线CH2、以及从第二特征线的后部部分向后且向上倾斜的第三特征线CH3,从而形成限定桁架形状设计的Z字形,这形成了结构形象的结实的印象。
[0065]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当座椅支承框架2与车体接触时,支承框架侧盖仅覆盖用于弹性构件6的装配部分,其他部分的管框架3的外表面暴露于外部,且从而可以增加座椅1下面的侧敞开部分的面积。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强摩托车的裸露感,所述裸露感以具有座椅下面的用于侧面部分的敞开空间的裸露型概念而设计。此外,覆盖最小限度的必要部分可以防止外观受损,并降低制造成本。
[0066] 另外,管框架3的外周表面以与敞开部分K的上部部分的长度基本上相同的长度暴露于外部。因此,管框架3可以跨越座椅1下面的敞开空间中的敞开部分K的上部部分的整个区域而暴露于外部。因此,当从侧面观察时,敞开部分K和管框架3形成和谐的外观,这可以进一步强调裸露感。
[0067] 此外,抓握盖7装配到座椅支承框架2,抓握盖7具有与管框架3基本上相同的宽度,并覆盖车体的后侧上的外表面。因此,具有必要功能的抓握盖7可以被提供给需要该功能的部分,这可以提供期望的裸露感觉和所需的功能。
[0068] 此外,抓握盖7从敞开部分K的后端延伸到管框架3的后端部分。因此,可以进一步强调管框架3在敞开部分K的上部部分暴露于外部的外观。
[0069] 弹性构件6设置在管框架3的前端部分中。支承框架侧盖包括外部前座椅装饰件4,其包括覆盖座椅支承框架2的形成有弹性构件6的部分的外表面的外盖部分4a,以及内部前座椅装饰件5,其装配到外盖部分4a并覆盖座椅支承框架2的装配弹性构件6的部分的内表面。因此,即使设置了向侧面敞开的座椅下面的空间,外盖4a的后侧不能从相反侧看到。另外,当从侧面观察时,需要覆盖的最小限度的必要部分可以由具有基本相同形状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前部和后部)覆盖。
[0070] 此外,外部前座椅装饰件4包括掩盖部分4b,其沿着管框架3从外盖部分4a向车体的后侧延伸,并且覆盖和掩盖座椅1和管框架3之间的间隙,以及内部重叠部分4c,其与管框架3的内表面重叠。外盖部分4a、掩盖部分4b和内部重叠部分4c一体地形成。因此,不需要额外地提供用于覆盖座椅1与管框架3之间的间隙的特殊盖。因此,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并且可以将盖子有效地装配在车体上
[0071] 此外,内部重叠部分4c包括紧固部分4d,用于将外部前座椅装饰件4紧固到管框架3;以及被钩部分4e,用于装配形成在管框架3中的钩部分4e。紧固部分4d和被钩部分4e沿着外部前座椅装饰件4的延伸方向交替地形成。由于紧固部分4d的紧固和钩部分f的装配交替地进行,即使当管框架3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得相对较长时,管框架3和外部前座椅装饰件4也可以稳定地集成,并且可以使部件的数量最小化。
[0072] 外部前座椅装饰件4连接到盖构件8,盖构件8覆盖用于座椅1的铰链a的装配部分和用于座椅抓接部b的装配部分,座椅抓接部b将座椅1锁定在关闭状态。因此,外部前座椅装饰件4和盖构件8每个可以处于最佳位置,以覆盖需要覆盖的对应部分。更具体地,通过注射模制形成的装饰件的外盖部分4a和掩盖部分4b在模具布局中位于右侧和左侧,而在座椅底板方向上延伸的覆盖座椅抓接部b的盖构件具有上和下的模具布局。因此,可以提供对应于不同的模具布局的最佳的盖构造(外部前座椅装饰件4和盖构件8)。
[0073] 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描述。例如,支承框架侧盖可以覆盖管框架的整个外表面,或当从侧面观察时,可以具有桁架形状的特征线且不具有开口H。当从侧面观察时,开口H可以具有除大致三角形的形状以外的形状。
[0075] 所述侧盖可适用于具有不同外形或不同功能的侧盖结构,只要它们是用于裸露型摩托车的侧盖结构,且当从侧面观察时,其具有桁架状特征线。
[0076] 附图标记列表
[0077] 1   座椅
[0078] 2   座椅支承框架
[0079] 3   管框架
[0080] 4   外部前座椅装饰件
[0081] 5   内部前座椅装饰件
[0082] 6   弹性构件
[0083] 7   抓握盖
[0084] 8   盖构件
[0085] 9   第一侧盖
[0086] 10  第二侧盖
[0087] S   座椅下面的敞开空间
[0088] K   敞开部分
[0089] H   开口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