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结构体及防伪物品

申请号 CN201580040862.X 申请日 2015-05-25 公开(公告)号 CN106574997B 公开(公告)日 2019-06-28
申请人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发明人 屋铺一寻;
摘要 本 发明 的目的在于提供利用肉眼的观察可以确认其效果、且在 正面 背面具有不同的光学效果的防伪结构体。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含有:微细凹凸反射层,其具有带有微细凹凸的第1面及第1面相反侧的带有微细凹凸的第2面;第1颜 色调 整层,其在第1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上按照 接触 于第1面的方式设置;以及第2 颜色 调整层,其在第2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中按照接触于第2面的方式设置,第1面及第2面具有通过对可见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区域的光进行反射、干涉、衍射、散射及/或吸收而产生结构颜色的微细凹凸表面,第1颜色调整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2颜色调整层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上。本发明的防伪造构造体中、从第1调整层的一侧进行观察时,获得与从第2调整层的一侧进行观察时不同的光学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防伪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其含有:
微细凹凸反射层,其具有带有微细凹凸的第1面及第1面相反侧的带有微细凹凸的第2面;
第1颜色调整层,其在所述第1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上按照接触于所述第1面的方式设置;以及
第2颜色调整层,其在所述第2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中按照接触于所述第2面的方式设置,
其中,所述第1颜色调整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2颜色调整层的折射率不同,所述微细凹凸反射层的第1面及第2面具有通过对可见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区域的光进行反射、干涉、衍射、散射及/或吸收而产生结构颜色的微细凹凸表面,从所述第1颜色调整层的一侧进行观察时,获得与从所述第2颜色调整层的一侧进行观察时不同的光学效果,
所述第1颜色调整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2颜色调整层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上,所述微细凹凸反射层由选自金属化物、金属硫化物及有机聚合物的材料形成,所述第1颜色调整层及所述第2颜色调整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与所述微细凹凸反射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之差为0.2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细凹凸反射层在所述第1面及所述第2面中具有相同的凹凸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细凹凸反射层具有纵截面为矩形的凹凸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细凹凸反射层具有横截面积自顶部向底部单调地变化的凹凸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细凹凸反射层部分地设置,且所述防伪结构体进一步具有以与该微细凹凸反射层的区域相同的形状进行覆盖的保护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细凹凸反射层由具有不同的微细凹凸的多个部分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颜色调整层由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多个部分构成,所述多个部分中的至少1个具有与所述第1颜色调整层不同的折射率。
8.一种防伪物品,其特征在于,其含有具有透明部分的物品和配置在所述物品的透明部分上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结构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伪物品,其中,所述具有透明部分的物品选自个人认证介质、有价证券或用于品牌保护的防伪介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伪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个人认证介质记载了个人信息或者储存了个人信息的电子数据且选自卡、护照或手机。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伪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有价证券选自证券或纸币

说明书全文

防伪结构体及防伪物品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特殊光学效果的防伪结构体及防伪物品。

背景技术

[0002] 已知对于有价证券、证件、高级品牌商品等需要防伪的物品赋予具有难以模仿的光学效果的元件来防止伪造。作为具有这种光学效果的元件,已知全息图、衍射格栅、多层干涉膜等。这些元件由于具有微细的结构或者复杂的层构成,因此难以简单地进行解析,可以防止不正当的复制。
[0003] 另外,已知所述的全息图等为了提高光学效果而形成反射层。进而,通过对该反射层进行布图,可以获得更难以伪造的全息图光学元件。例如,具有经布图的反射层的全息图元件作为各国纸币中的防伪用光学元件来使用。
[0004] 反射层的布图可以利用所谓的刻蚀法等来实施。例如,日本特开2003-255115号公报公开了使用印刷法等在欲除去反射层的部分上形成掩模图案并对反射层进行腐蚀处理(以下称作“去金属化”)(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通过设置图案状的金属箔而可获得类似的效果,因此这种物品的防伪效果降低。
[0005] 针对该课题,为了进一步提高防伪效果,日本特开2012-063738号公报提出了具有与全息图的衍射结构完全地位置对齐且有4000dpi以上高析像度的反射层的光学元件(参照专利文献2)。该光学元件由于更为复杂且高精细,因此难以伪造。但是,难以伪造的高精细图案仅在放大镜的观察下可确认到,通过肉眼的观察难以确认其效果。
[0006] 另一方面,近年来在纸币领域中,利用了透明的聚合物基材的聚合物纸币得到实用化。因此,从正面背面对防伪用的光学元件(例如全息图)进行观察成为重要的真伪判定方法。由此背景出发,正面背面具有不同光学效果的防伪用光学元件倍受关注,有所需要。
[0007] 现有技术文献
[0008] 专利文献
[0009]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55115号公报
[0010]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063738号公报
[0011]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0/147185号
[0012]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2-37301号公报
[0013]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329007号公报
[0014]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1-2919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5]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通过肉眼的观察即可确认其效果、具有正面背面不同的光学效果的防伪结构体。
[0017]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8] 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利用了在白色光的照射下产生结构颜色的微细凹凸反射层。即便是同一形状的凹凸结构,根据覆盖其的介质的不同,所产生的结构颜色也有所不同。
[0019] 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防伪结构体的特征在于,其含有:
[0020] 微细凹凸反射层,其具有带有微细凹凸的第1面及第1面相反侧的带有微细凹凸的第2面;
[0021] 第1颜色调整层,其在所述第1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上按照接触于所述第1面的方式设置;以及
[0022] 第2颜色调整层,其在所述第2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中按照接触于所述第2面的方式设置,
[0023] 其中,该微细凹凸反射层的第1面及第2面具有通过对可见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区域的光进行反射、干涉、衍射、散射及/或吸收而产生结构颜色的微细凹凸表面,
[0024] 所述第1颜色调整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2颜色调整层的折射率不同,
[0025] 从所述第1调整层的一侧进行观察时,获得与从所述第2调整层的一侧进行观察时不同的光学效果,
[0026] 所述第1颜色调整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2颜色调整层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上。这里,微细凹凸反射层在第1面及第2面中也可以具有相同的凹凸形状。另外,微细凹凸反射层也可以具有纵截面为矩形的凹凸形状、或横截面积自顶部向底部单调地变化的凹凸形状。本实施方式的防伪结构体还可以部分地设有微细凹凸反射层,并具有将该微细凹凸反射层的区域以同一形状覆盖的保护层。另外,优选第1颜色调整层的折射率与第2颜色调整层的折射率之差为0.2以上。进而,微细凹凸反射层还可以由具有不同微细凹凸的多个部分构成。另外,第2颜色调整层还可以由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多个部分构成,且所述多个部分中的至少1个具有与所述第1颜色调整层不同的折射率。
[0027] 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防伪物品是含有具有透明部分的物品和配置在所述物品的透明部分上的第1实施方式的防伪结构体的防伪物品。所述物品还可以含有各种卡、护照及手机等个人认证介质、证券及纸币等有价证券以及用于品牌保护的防伪介质。
[0028] 发明效果
[0029] 通过采用上述构成,可以提供通过利用肉眼的观察即可确认其效果、正面背面具有不同的光学效果的防伪结构体。附图说明
[0030]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的构成例的纵截面图。
[0031]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的构成例的纵截面图。
[0032]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的构成例的纵截面图。
[0033] 图4A是表示具有凸部排列成正方格子状的结构的微细凹凸反射层的构成例的俯视图。
[0034] 图4B是表示具有凸部排列成六方密排样的结构的微细凹凸反射层的构成例的俯视图。
[0035]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的构成例的纵截面图。
[0036]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的构成例的纵截面图。
[0037] 图7A是表示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的1个工序的纵截面图。
[0038] 图7B是表示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的1个工序的纵截面图。
[0039] 图7C是表示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的1个工序的纵截面图。
[0040] 图7D是表示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的1个工序的纵截面图。
[0041] 图7E是表示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的1个工序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的特征在于,其含有:微细凹凸反射层,其具有带有微细凹凸的第1面及第1面相反侧的带有微细凹凸的第2面;第1颜色调整层,其在所述第1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上按照接触于所述第1面的方式设置;以及第2颜色调整层,其在所述第2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中按照接触于所述第2面的方式设置,其中,该微细凹凸反射层的第1面及第2面具有通过对可见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区域的光进行反射、干涉、衍射、散射及/或吸收而产生结构颜色的微细凹凸表面,所述第1颜色调整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2颜色调整层的折射率不同,从所述第1调整层的一侧进行观察时,获得与从所述第2调整层的一侧进行观察时不同的光学效果,所述第1颜色调整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2颜色调整层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上。
[0043] 图1示出如下构成例:含有微细凹凸反射层20;将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第1面的整面被覆、进而延伸至其外周部的第1颜色调整层10;以及将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第2面的整面被覆、进而延伸至其外周部的第2颜色调整层30,在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边缘部处,第1颜色调整层10与第2颜色调整层30相接触。
[0044] 观察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时,根据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微细凹凸以及第1颜色调整层10或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结构颜色发生变化。本发明的“结构颜色”是指通过微细凹凸反射层20获得的反射光、干涉光、衍射光及/或散射光、或者通过利用微细凹凸反射层20进行光的吸收所产生的颜色。
[0045] 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凸部的顶点部面积与凸部的底面部面积的比(凸部的顶点部面积/凸部的底面部的面积)小于1.0时,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观察侧表面可以解释为折射率在深度方向上逐渐变化的倾斜结构。这种凹凸形状具有自顶部向底部单调地变化的横截面积。具体地说,这种凹凸形状含有具有自顶部向底部单调地增加的横截面积的凸部、及具有自顶部向底部单调地减少的横截面积的凹部。更具体地说,这种凹凸形状包含圆锥、锥、圆锥台、截角锥、半球、半椭圆球、半圆柱(纵截面为半圆的圆柱)、三角柱(纵截面为三角形的三角柱)、正弦曲线或双曲线的旋转体等形状。本说明书中“横截面”是指与防伪结构体的主平面平行的截面,“纵截面”是指与防伪结构体的主平面垂直的截面。此外有时将“纵截面”仅称作“截面”。
[0046] 在倾斜结构中,产生电磁波的吸收。所吸收的电磁波的波长依赖于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凸部的“深度/周期比(D/P比)”及存在于凸部空隙的材料(空气、第1颜色调整层10或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而变化。进而,未被倾斜结构吸收的波长的电磁波进行反射及散射。当所吸收的电磁波为可见光时,可以对结构颜色进行观察。本发明中,凸部的“深度D”如图1所示,是指垂直于防伪结构体的主平面的方向上的凸部顶点至底面部的距离。另一方面,凸部的“周期P”如图1所示,是指平行于防伪结构体的主平面的方向上的相邻2个凸部的顶点间的距离。另外,对于凹部而言,“深度D”是指垂直于防伪结构体的主平面的方向上的凹部的上表面至底部顶点的距离,“周期P”是指平行于防伪结构体的主平面的方向上的相邻2个凹部的底部顶点间的距离。
[0047] 凸部的D/P比越大则越吸收更宽范围的波长的电磁波。当D/P比达到0.5以上时,由于吸收可见区域全域的光,因此产生黑色的结构颜色。虽然依赖于凸部的形状等,但为了获得有彩的结构颜色,优选具有0.01~0.5范围内的D/P比。另外,具有该范围内的D/P比从防止因外部要因(热、压等)引起的变形所导致的结构颜色的消失及变化的方面来说也优选。
[0048] 另一方面,在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凸部具有横截面积从顶点至底面部不发生变化的形状时,可以产生因干涉带来的结构颜色。此时,可以观察到相当于被来自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凸部顶部表面的反射光与来自凸部以外的底面部的反射光的干涉所强调的光的波长的结构颜色。此时,结构颜色也依赖于存在于凸部空隙中的材料(空气、第1颜色调整层10或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而变化。而且,在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中,第1颜色调整层10的折射率与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不同,各个层中的光路长发生变化。由此,即便是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正面背面的凹凸形状相同,第1颜色调整层10侧所观察到的干涉光的波长与第2颜色调整层30侧所观察到的干涉光的波长也不同。换而言之,在正面背面的观察中可获得不同颜色的显示。横截面积自顶点向底面部不发生变化的形状是纵截面具有矩形的形状,包含角柱(横截面为多边形的角柱)、圆柱(横截面为圆的圆柱)、椭圆柱(横截面为椭圆的椭圆柱)等。
[0049] 进而,通过形成将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凸部以可见光的波长以下的一定周期排列的亚波长结构,可以产生由衍射光带来的结构颜色。在亚波长结构中,可获得宽范围的视野角下的一次衍射光。由此,可以提高识别性。在亚波长结构中,结构颜色也依赖于存在于凸部空隙中的材料(空气、第1颜色调整层10或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而变化。
[0050] 利用衍射光时,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微细凹凸图案的二维排列可以是图4A所示的正方格子状、也可以是图4B所示的六方密排样。图4A所示的正方格子是通过在1个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第1沟槽与在垂直于第1沟槽所延伸的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2个沟槽所获得的结构,是1个凸部或凹部与4个凸部或凹部邻接的结构。图4B所示的六方密排样结构是1个凸部或凹部与6个凸部或凹部邻接的结构。其中,图4B及图4B中示例了具有四方锥台形状的凸部的情况,但凸部或凹部的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图4A及图4B所示的结构由于具有二维各向同性,因此与由在1个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沟槽所构成的结构(波板结构)相比,无论从哪个方向进行观察时均可观察到一定的衍射光,产生高的识别性。进而,在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中,第1颜色调整层10的折射率与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不同,各个层中的光路长发生变化。由此,即便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正面背面的凹凸形状相同,第1颜色调整层10侧所观察到的衍射光的出射角与第2颜色调整层30侧所观察到的衍射光的出射角也不同。换而言之,在正面背面的观察中可以使衍射光出射至不同的方向。
[0051] 通过特定结构所产生的“任意波长的吸收”或“任意波长的干涉”获得有彩的光学效果时,由凹凸的周期结构所产生的衍射光会降低有彩的光学效果。其原因在于,衍射光会引起因观察角度不同产生的彩虹色的变化。此时,使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微细凹凸图案的周期变得无规、不产生衍射光即可。“无规的周期”是指相对于平均周期、具有约10%~50%的不均的周期。另外,周期的不均本身优选在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整个面上均等地分布(换而言之为无规)。或者,通过使微细凹凸图案的周期为难以观察到亚波长周期等可见区域的衍射光的周期,可以避免因凹凸的周期结构带来的有彩的光学效果的降低。
[0052] 另外,通过使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凹凸结构变得更为微细的散射结构,可以产生因散射光带来的结构颜色。根据结构发生散射的机制例如包含瑞利散射、米氏散射及衍射散射。在散射结构中,由于接触于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第1面的第1颜色调整层10及接触于第2面的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不同,因此散射波长、散射角、散射分布发生变化。
[0053] 利用上述任一种机制(吸收、干涉、衍射及散射)时,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所呈现的结构颜色都可以依赖于光源相对于防伪结构体的主平面的入射角度及观察者的观察角度、其波长区域及其光量发生变化。另外,上述中作为例子说明了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凸部,但对于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凹部也是同样的。另外,本说明书中有时将凸部及凹部统称为“凹凸形状”、“微细凹凸”或“微细凹凸图案“。
[0054] 从第1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防伪结构体100时,在层叠了第1颜色调整层10、微细凹凸反射层20及第2颜色调整层30的区域110中,观察到由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微细凹凸图案及第1颜色调整层10的折射率所决定的第1颜色的光。另一方面,和微细凹凸反射层20与第1颜色调整层10或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差相比,第1颜色调整层10与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差更小时,在不存在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区域120中,第1颜色调整层10与第2颜色调整层30的界面处的反射率更低、有彩的效果小。或者,区域120还可按照实质上作为透明物被观察到的方式进行设计。另外,从第2面侧观察防伪结构体100时,在区域110中观察到由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微细凹凸图案及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所决定的第2颜色的光。另一方面,在区域120中与上述同样地观察到小的有彩的效果或作为透明物被观察到。这里,通过第1颜色调整层10及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差异,第1颜色及第2颜色不同。因此,防伪结构体100在正面背面的观察中提供具有不同颜色的图像。
[0055] 微细凹凸反射层20中,第1面的凹凸形状还可以与第2面的凹凸形状相同。凹部或凸部的形状为三角柱(纵截面为三角形的三角柱)时,通过采取所谓的波形结构,可以使第1面的凹凸形状与第2面的凹凸形状相同。另外,使用其他形状的凸部及凹部时,在所谓黑白相间图案的“白”部设置凸部、在“黑”部设置具有对应于凸部的形状的凹部,从而可以使第1面的凹凸形状与第2面的凹凸形状相同。或者,通过将在特定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凸部所构成的列和在相同方向上延伸且具有对应于凸部的形状的多个凹部所构成的列交替地配置,可以使第1面的凹凸形状与第2面的凹凸形状相同。另外,微细凹凸反射层20可以在整体上具有均匀的膜厚。
[0056] 图2表示除了在第1颜色调整层10的整个面上设置微细凹凸反射层20之外、具有与图1构成相类似的其他构成的防伪结构体200。
[0057] 从第1面侧观察图2所示的防伪结构体200时,在层叠了第1颜色调整层10、微细凹凸反射层20及第2颜色调整层30的区域210及不存在第2颜色调整层30的区域220这两者中,观察到由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微细凹凸图案及第1颜色调整层10的折射率所决定的第1颜色的光。换而言之,自第1面侧的观察中,防伪结构体200作为在整个面上具有均匀颜色的物体被观察到。另外,从第2面侧观察防伪结构体200时,在区域210中观察到由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微细凹凸图案及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所决定的第2颜色的光,进而在区域220中,观察到由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微细凹凸图案及空气的折射率所决定的第3颜色的光。这里,由于第1颜色调整层10、第2颜色调整层30及空气的折射率的差异,第1颜色、第2颜色及第3颜色互不相同。如上所述,在防伪结构体200中,在自第1面侧的观察和自第2面侧的观察中,获得其形状及颜色这两者均不同的图像。
[0058] 图3表示除了微细凹凸反射层20在第2面侧具有凸的半球状的凸部之外、具有与图2的构成相类似的其他构成的防伪结构体300。图3的防伪结构体可通过后述的使用单层粒子膜的方法形成第1颜色调整层10来获得。
[0059] 图3所示的结构中,由于深度方向上的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横截面积的变化率在第1面和第2面上有所不同,因此即便第1颜色调整层10及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相同,自第1面侧的观察中的结构颜色与自第2面侧的观察中的结构颜色也有所不同。本构成例中,通过第1颜色调整层10与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差异,进一步强调基于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非对称性的结构颜色差异。本构成例中,按照在正面背面观察到不同结构颜色的方式来调整第1颜色调整层10及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自第1面侧观察图3所示的防伪结构体300时,在层叠有第1颜色调整层10、微细凹凸反射层20及第2颜色调整层30的区域310及不存在第2颜色调整层30的区域320这两者中,观察到由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微细凹凸图案及第1颜色调整层10的折射率所决定的第1颜色的光。换而言之,自第1面侧的观察中,防伪结构体300作为在整个面上具有均匀颜色的物体被观察到。另外,自第2面侧观察防伪结构体300时,在区域310中观察到由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微细凹凸图案及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所决定的第2颜色的光,进而在区域320中观察到由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微细凹凸图案及空气的折射率所决定的第3颜色的光。这里,由于第1颜色调整层10、第2颜色调整层30及空气的折射率差异,第1颜色、第2颜色及第3颜色互不相同。如上所述,在防伪结构体300中,在自第1面侧的观察和自第2面侧的观察中,获得形状及颜色这两者不同的图像。
[0060] 图5表示微细凹凸反射层20具备具有大致三角形的纵截面的凸部的区域510和在第2面侧具有凸的半球状的凸部的区域520、具有在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第2面整个面上形成了第2颜色调整层30的其他构成的防伪结构体500。如此,微细凹凸反射层20还可以由具有不同的微细凹凸的多个部分构成。区域510中的凸部还可以是圆锥、角锥、从纸面的面前方向向里侧方向延伸的三角柱(纵截面为三角形的所谓波板结构)。
[0061] 图5所示的防伪结构体500中,在自第1面侧的观察中,深度方向上的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横截面积变化率在第1面和第2面上不同,因此区域510中的结构颜色与区域520中的结构颜色不同。自第2面的观察中也同样,区域510中的结构颜色与区域520中的结构颜色不同。本构成例中,通过第1颜色调整层10与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差异,进一步强调基于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非对称性的结构颜色差异。本构成例中也是按照在正面背面观察到不同的结构颜色的方式来调整第1颜色调整层10及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
[0062] 自第1面侧观察图5所示的防伪结构体500时,在具有大致三角形的纵截面的凸部的区域510中,观察到由大致三角形的凸部的横截面积变化率及第1颜色调整层10的折射率所决定的第1颜色的光。另一方面,在具有半球状凹部的区域520中,观察到由半球形的凹部的横截面积变化率及第1颜色调整层10的折射率所决定的第2颜色的光。另外,自第2面侧进行观察时,在具有大致三角形的纵截面的凸部的区域510中,观察到由大致三角形的凸部的横截面积变化率及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所决定的第3颜色的光。另一方面,在具有半球状凸部的区域520中,观察到由半球形的凸部的横截面积变化率及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所决定的第4颜色的光。这里,通过截面、凸部及凹部的截面积的变化率的差异以及第1颜色调整层10及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差异,第1颜色~第4颜色互不相同。如上所述,在防伪结构体500中,自第1面侧的观察和自第2面侧的观察中,获得结构颜色不同的图像。
[0063] 图6表示除了第2颜色调整层30由折射率不同的第一第2颜色调整层31及第二第2颜色调整层32构成之外、具有与图3的构成相类似的其他构成的防伪结构体600。如此,第2颜色调整层30还可以由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多个部分构成。此时,第2颜色调整层30的多个部分中的至少1个具有与第1颜色调整层10不同的折射率。
[0064] 图6的防伪结构体中,在层叠了第1颜色调整层10、微细凹凸反射层20及第一第2颜色调整层31的区域610、层叠了第1颜色调整层10、微细凹凸反射层20及第二第2颜色调整层32的区域620及不存在第2颜色调整层30的区域630的这所有区域中,观察到由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微细凹凸图案及第1颜色调整层10的折射率所决定的第1颜色的光。换而言之,在自第1面侧的观察中,防伪结构体600作为在整个面上具有均匀颜色的物体被观察到。另外,自第2面侧观察防伪结构体600时,在区域610中观察到由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微细凹凸图案及第一第2颜色调整层31的折射率所决定的第2颜色的光,另一方面,在区域620中观察到由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微细凹凸图案及第二第2颜色调整层32的折射率所决定的第3颜色的光,进而在区域630中观察到由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微细凹凸图案及空气的折射率所决定的第4颜色的光。这里,通过第1颜色调整层10、第一第2颜色调整层31、第二第2颜色调整层32及空气的折射率的差异,第1颜色~第4颜色互不相同。如上所述,防伪结构体600中,在自第1面侧的观察和自第2面侧的观察中,获得形状及颜色这两者不同的图像。
[0065] (微细凹凸结构的制造方法)
[0066] 现实情况是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的微细凹凸结构使用构成第1颜色调整层或第2颜色调整层的树脂、在该树脂表面上形成微细凹凸图案。以下,对在第1颜色调整层的表面上形成微细凹凸图案的情况进行说明。在第2颜色调整层的表面上形成微细凹凸图案的情况也可应用相同的方法。
[0067] 用于在树脂表面上连续且大量地复制微细凹凸图案的代表性方法包含“涂布法”、日本特开平2-37301号公报所记载的“压制法”、日本特开2007-329007号公报所记载的“流延法”及日本特开平1-291926号公报所记载的“光聚合物法”(参照专利文献4~6)。
[0068] 参照图7A~图7E说明使用涂布法形成第1颜色调整层的方法。首先,在支撑基材(未图示)上涂布第1颜色调整层10的材料,形成图7A所示的具有平坦表面的第1前体层15。特别是为了降低制造成本,优选使用湿式法。另外,为了调整所得第1前体层15的膜厚,也可以涂布用溶剂进行了稀释的材料,之后进行干燥来形成第1前体层15。能够使用的材料在后叙述。
[0069] 涂布法中能够使用的支撑基材优选由因后述的微细凹凸图案的形成时所施加的热、压力及/或电磁波等造成的变形及变质少的材料来形成。优选的支撑基材包含有机树脂的膜、纸、合成纸、塑料复合纸及树脂含浸纸。更优选的支撑基材为有机树脂的膜。能够使用的有机树脂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及聚丙烯(PP)。
[0070] 使形成有浮雕形状的浮雕原版(未图示)接触于所得的第1前体层15,根据第1前体层15的材料施加热、压力、光及/或电磁波,将浮雕形状的反转形状转印到第1前体层15,形成图7B所示的第1颜色调整层10。浮雕原版的浮雕形状是所希望的微细凹凸图案的反转形状。第1前体层15由热塑性树脂形成时,优选在接触浮雕原版的状态下施加热及压力。第1前体层15由热固化性树脂形成时,优选在接触浮雕原版的状态下先施加压力以将形状转印、之后施加热。第1前体层15由光固化性树脂形成时,优选在接触浮雕原版的状态下首先施加压力以将形状转印、之后施加使该光固化性树脂固化的光或电磁波。使用热固化性树脂时的热的施加及使用光固化性树脂时的光或电磁波的施加可以在第1前体层15与浮雕原版相接触的状态下实施,也可以在将第1前体层15从浮雕原版上分离后实施。
[0071] 具有平坦表面的第1前体层15还可具有0.1~10μm的范围内的膜厚。虽然也依赖于后述的微细凹凸图案的形成方法,但当第1前体层15的膜厚过大时,有发生因加压导致的树脂的渗出及/或产生皱褶的危险。另一方面,当第1前体层15的膜厚过小时,由于材料的流动性不足,难以获得所期望的凹凸图案。虽然依赖于所期望的微细凹凸图案的形状,但第1前体层15具有所希望的凹凸深度的优选1~10倍、更优选3~5倍的膜厚。
[0072] 这里,浮雕原版可以使用该技术中公知的方法来形成。另外,还可使用卷状的浮雕原版来连续地实施在支撑基材上的第1前体层15的形成及使用浮雕原版的第1颜色调整层10的形成。
[0073] 作为其他方法,也可使用“光聚合物法”(也称作“2P法”及“感光性树脂法”)来形成第1颜色调整层10。“光聚合物法”包含向浮雕模(微细凹凸图案的复制用模)与平坦的基材(塑料膜等)之间流入放射线固化性树脂的工序;利用放射线(包含可见光及紫外线)使所流入的树脂固化的工序;以及将基材及已经固化的树脂膜从浮雕模上剥离的工序,可以获得高精细的微细凹凸图案。另外,通过该方法获得的结构体与通过使用热塑树脂的“压制法”及“流延法”获得的结构体相比,具有高的凹凸图案的成型精度、优异的耐热性及优异的耐化学试剂性。另外,作为更新的制造方法,还有使用常温下为固体状的光固化性树脂或常温下具有高粘度的放射线固化性树脂的方法、在浮雕模与放射线固化性树脂之间添加脱模材料的方法。
[0074] 作为用于形成微细凹凸图案的其他方法,有使用单层粒子膜的方法。例如还可以有效利用在平面上二维地最密填充有球状微粒的单层粒子膜。单层粒子膜可通过排列粒径均匀的微粒来获得。例如,通过以一定速度缓慢提起浸渍于粒子溶液的液中的支撑基材的方法(提起法),可获得单层粒子膜。另外,利用通过严格地控制每单位面积的涂布量来印刷在分散有微粒的溶液中添加了粘合剂树脂的“微粒油墨”、从而固定在支撑基材上的方法(印刷法),也可制造单层粒子膜。另外,通过对由热塑性材料的球状粒子形成的单层粒子膜实施热压加工,使球状粒子变形成挤碎的状态,也可获得在平面上二维地最密填充有纽扣状凸部的结构。进而,也可以使用具有大致均匀的粒径的不定形粒子来形成单层粒子膜。由不定形粒子获得的单层粒子膜在产生因具有依赖于粒子的二维填充率的周期结构所带来的结构颜色的同时,还能够赋予依赖于不定形粒子的形状的散射光。这种利用了单层粒子膜的微细凹凸图案具有以高生产率获得稳定的凹凸形状的优点。
[0075] 接着,如图7C所示,在具有微细凹凸图案的第1颜色调整层10上形成反射性前体层25。
[0076] 反射性前体层25可以通过在第1颜色调整层10上涂布含有构成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反射性材料的微粒、溶剂及任意选择的粘合剂的高亮度反射油墨来形成。作为高亮度反射油墨,可以使用喷墨法、凹版法、微凹版法、辊涂法、浸涂法等公知的印刷技术涂布在第1颜色调整层10上。进行涂布的油墨的量优选是在油墨干燥后、第1颜色调整层10的微细凹凸图案不会被埋没的程度。换而言之,油墨的涂布量优选是在反射性前体层25的上表面可形成反映了第1颜色调整层10的微细凹凸图案的微细凹凸图案的程度。由油墨的涂布量所决定的反射性前体层25的膜厚优选是第1颜色调整层10上的微细凹凸图案的凹凸深度的1/2以下。
[0077] 另外,高亮度反射油墨中的反射性材料的微粒优选具有第1颜色调整层10上的微细凹凸图案的凹凸周期的1/5以下且第1颜色调整层10上的微细凹凸图案的凹凸深度的1/5以下的粒径。通过使用具有该范围内的粒径的反射性材料的微粒,可以获得所希望的反射率,可以防止因第1颜色调整层10的微细凹凸图案埋没所导致的结构颜色的消失。
[0078] 或者,还可以使用干式涂布法来形成反射性前体层25。能够使用的干式涂布法包含真空法、溅射法、CVD法等该技术中公知的方法。干式涂布法从在不使第1颜色调整层10的微细凹凸图案埋没的情况下即可形成具有均匀膜厚的薄膜的方面出发优选。
[0079] 接着,任意选择性地实施反射性前体层25的布图,形成图7D所示的微细凹凸反射层20。如图2所示,在第1颜色调整层10的整个面上设置微细凹凸反射层20时,可以将本工序省略、使反射性前体层25为微细凹凸反射层20。这里,接触于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第1颜色调整层10的表面是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第1面。另外,位于第1面的相反侧、在其上形成第2前体层35(后述)的表面为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第2面。
[0080] 反射性前体层25的布图可以使用利用刻蚀液的湿式刻蚀法或等离子体刻蚀、反应性离子刻蚀等干式刻蚀法中的任一种方法来实施。
[0081] 仅在第1颜色调整层10的表面的一部分区域上形成微细凹凸反射层20时,也可以使用在第1颜色调整层10上以图案状湿式涂布构成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反射性材料的方法、在第1颜色调整层10上以图案状干式堆积构成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反射性材料的方法(参照国际公开第2010/147185号)或者预先在第1颜色调整层10上配置图案状的抗蚀剂、自抗蚀剂上涂布或堆积反射性材料并将抗蚀剂或抗蚀剂状的反射性材料除去的方法(所谓的“剥离法”)来形成微细凹凸反射层20(参照专利文献3)。
[0082] 或者,微细凹凸反射层20也可具有任意的图案,还可以由不连续的多个部分构成。具有这种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防伪结构体可以看作是部分地设置有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防伪结构体。例如,通过在反射性前体层25上设置刻蚀掩模后进行刻蚀处理,可以将反射性前体层25上未被刻蚀掩模覆盖的部分除去。刻蚀掩模可以通过凹版印刷、喷墨印刷、胶印印刷等公知的印刷法或利用光抗蚀剂材料的光刻法来设置。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形成具有任意图案的微细凹凸反射层20、或由不连续的多个部分构成的微细凹凸反射层20。
[0083] 接着,在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及任意选择的第1颜色调整层10上的一部分区域上涂布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材料,如图7E所示形成第2颜色调整层30,获得防伪用结构体。与第2颜色调整层30相接触的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表面是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第2面。图7E中示出了在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整个面及位于微细凹凸反射层20边缘的第1颜色调整层10的表面上形成第2颜色调整层30的例子。
[0084] 材料的涂布可以使用包含印刷法、转印法、层压法的该技术中公知的任意手段来实施。可以使用的印刷法包含喷墨印刷法、凹版印刷法、微凹版印刷法、辊涂印刷法及挠性印刷法。转印法包含通过施加热或压力将染料及/或颜料转印。层压法包含介由粘接层在微细凹凸反射层20或微细凹凸反射层20及第1颜色调整层10上粘贴透光性的涂膜或膜的工序。待粘贴的涂膜或膜具有粘接性时,也可以不使用粘接层。另外,使用多种第2颜色调整层时,反复利用上述方法涂布各个层的材料,可以形成多种第2颜色调整层。
[0085] 图7E中示出了具有将微细凹凸反射层20及第1颜色调整层10的凹凸完全填充的程度的大膜厚的第2颜色调整层30的例子。该例子中,第2颜色调整层30具有不均匀的膜厚。但是,第2颜色调整层30也可具有均匀的膜厚。换而言之,在第2颜色调整层30的上表面也可存在凹凸。第2颜色调整层30的上表面只要是具有足以引起在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凹部底面附近因所述折射率导致的构成颜色的变化的膜厚,则可以是平坦的、也可以是凹凸的。另外,形成上述各层时,为了提高层之间的密合性,可以一并进行电晕处理、火焰处理及等离子体处理等表面处理。或者,还可任意选择地在2个层之间设置粘接锚固层(未图示)。
[0086] (构成层的材料)
[0087] 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特征在于,将微细凹凸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使电磁波反射。当使自后述第1颜色调整层10或第2颜色调整层30入射的光反射时,微细凹凸反射层20优选使用金属、金属化物、金属硫化物或有机聚合物来形成。此时,优选使第1颜色调整层10及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材料的折射率与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材料的折射率之差为0.2以上。通过使折射率的差为0.2以上,可以在第1颜色调整层10与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界面及第2颜色调整层30与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界面处获得因电磁波的衍射产生的结构颜色。但是,为了排除背面(相对于第1面的第2面、及其相反面)的光学效果的影响,优选由具有遮盖性的材料形成微细凹凸反射层20。“具有遮盖性的材料”是指具有25%以下、优选10%以下的平滑面的总光线透过率的材料。
[0088] 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形成中能够使用的金属包含Al、Sn、Cr、Ni、Cu、Au、Ag及它们的合金。能够使用的金属氧化物包含Sb2O3、Fe2O3、TiO2、CeO2、PbCl2、CdO、WO3、SiO、Si2O3、In2O3、PbO、Ta2O3、ZnO、ZrO2、MgO、SiO2、Si2O2、MgF2、CeF3、CaF2、AlF3、Al2O3、及GaO,但并不限定于这些。能够使用的金属硫化物包含CdS及ZnS,但并非限定于这些。能够使用的有机聚合物包含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聚苯乙烯,但并非限定于这些。还可根据需要使用多种材料来形成微细凹凸反射层20。或者,微细凹凸反射层20还可具有多个不同材料的层的层叠结构。如上所述,微细凹凸反射层20也可具有任意的图案、也可以由不连续的多个部分构成。
[0089] 第1颜色调整层10及第2颜色调整层30可以使用热塑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或光固化性树脂来形成。能够使用的热塑性树脂包含丙烯酸系树脂、聚酯系树脂、纤维素系树脂及乙烯系树脂,但并非限定于这些。能够使用的热固化性树脂包含通过具有反应性羟基的丙烯酸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与异氰酸酯的反应而获得的聚酯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环氧树脂、酚系树脂,但并非限定于这些。第1颜色调整层10及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材料可以考虑具有能够进行利用所应的制造方法进行成型的程度的流动性、及所得层具有所希望的耐热性及耐化学试剂性等来进行选择。
[0090] 光聚合物法等中能够使用的光固化性树脂可以使用利用光自由基聚合的组合物、利用光阳离子聚合的组合物或利用光自由基聚合及光阳离子聚合这两者的组合物(混合聚合型组合物)来获得。
[0091] 利用光自由基聚合的组合物含有自由基聚合性的单体、低聚物或聚合物和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这里,还可以混合使用自由基聚合性的单体、低聚物或聚合物中的2种以上。自由基聚合性的单体包含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及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但并非限定于这些。自由基聚合性的低聚物包含环氧丙烯酸酯低聚物、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及聚酯丙烯酸酯低聚物,但并非限定于这些。自由基聚合性的聚合物包含含丙烯酸酯的聚氨酯树脂及含丙烯酸酯的环氧树脂,但并非限定于这些。能够使用的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包含:苯偶姻、苯偶姻甲基醚及苯偶姻乙基醚等苯偶姻系化合物;蒽醌及甲基蒽醌等蒽醌系化合物;苯乙、二乙氧基苯乙酮、二苯甲酮、羟基苯乙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α-氨基苯乙酮、2-甲基-1-(4-甲基硫代苯基)-2-吗啉代丙烷-1-酮及米氏酮(4,4-双(二甲基氨基)二苯甲酮)等苯基酮系化合物;苄基二甲基缩酮;噻吨酮类;及酰基氧化膦类,但并非限定于这些。
[0092] 利用光阳离子聚合的组合物包含阳离子聚合性的单体、低聚物或聚合物和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阳离子聚合性的单体包含含环氧基单体、含氧杂环丁烷的单体及乙烯基醚类,但并非限定于这些。阳离子聚合性低聚物或聚合物包含含环氧基的低聚物及含环氧基的聚合物,但并非限定于这些。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包含芳香族重氮鎓盐、芳香族碘鎓盐、芳香族锍盐、芳香族鏻盐及混合配位基金属盐,但并非限定于这些。
[0093] 在混合聚合型组合物中包含:自由基聚合性的单体、低聚物或聚合物;阳离子聚合性的单体、低聚物或聚合物;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以及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这里,还可以将作为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及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这两者发挥功能的芳香族碘鎓盐或芳香族锍盐作为单一的聚合引发剂进行使用。
[0094] 上述组合物中,虽然依赖于所用的单体、低聚物或聚合物的种类,但光聚合引发剂的含量一般来说以组合物的总质量为基准是0.1~15质量%。另外,上述组合物还可与光聚合引发剂组合并进一步含有増感色素。另外,根据需要,上述组合物还可进一步含有染料或颜料等着色剂、交联剂及/或各种添加剂。能够使用的交联剂含有含环氧基的低聚物或含环氧基的聚合物。能够使用的添加剂含有阻聚剂、流平剂、消泡剂、抗下垂剂、附着提高剂、涂布面改性剂、增塑剂及含氮化合物等该技术中已知的任意添加剂。另外,可以对光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光阳离子聚合性组合物或混合聚合性组合物添加非反应性的树脂以提高成型性。
[0095] 另外,也可以在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树脂中导入烯键式不饱和基或交联性反应基来进行利用交联实施的固化。使用烯键式不饱和基时,可以使用前述的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或热自由基聚合引发剂进行交联。使用交联性反应基时,能够使用的交联剂包含异氰酸酯化合物、偶联剂、有机酸酯交联剂、有机锆交联剂及有机酸盐交联剂,但并非限定于这些。特别是导入有烯键式不饱和基的树脂在常温下为固体,粘性(粘附性)低。因此,导入有烯键式不饱和基团的树脂在具有优异的成型性的同时还具有原版污染少的特征。
[0096] 作为其他方法,可以通过涂布含有覆膜形成材料的液体油墨并干燥来形成第1颜色调整层10及第2颜色调整层30。能够使用的覆膜形成材料包含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或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能够使用的有机化合物包含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及三聚氰胺树脂,但并非限定于这些。有机化合物还可以是前述树脂的混合物。能够使用的无机化合物包含硅酸乙酯、硅酸丙酯及硅酸丁酯等金属醇盐,但并非限定于这些。能够使用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包含前述的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化学地键合在一起的材料。
[0097] 本发明中,第1颜色调整层10及第2颜色调整层30具有不同的折射率。第1颜色调整层10的折射率与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差为0.1以上、优选为0.2~0.4的范围内。但是,也可以鉴于所使用的凹凸结构及所希望的光学效果来适当调整第1颜色调整层10的折射率与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差。例如,在矩形的纵截面为矩形形状的凹凸结构时,产生矩形的上表面与底面之间的干涉。干涉因2个光路的光学距离(折射率与结构深之积)的差异而产生,因此考虑到这些,为了获得所希望的结构颜色,可以适当地设定第1颜色调整层10及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当第2颜色调整层30由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多个部分构成时,优选多个部分中的至少1个的折射率与第1颜色调整层10的折射率之差为上述范围内。通过使用具有这种范围内的折射率差的第1颜色调整层10及第2颜色调整层30,即便是使用在第1面及第2面具有相同凹凸形状的微细凹凸反射层20时,在自第1调整层一侧的观察和自上述第2调整层一侧的观察中,也可获得不同的光学效果。
[0098] 第1颜色调整层10及第2颜色调整层30还可进一步含有1种或多种微粒来调整它们的折射率。1种或多种微粒可以是有机微粒、无机微粒或有机-无机复合微粒。有机微粒的材料包含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环氧树脂、氯乙烯树脂及醋酸乙烯酯树脂,但并非限定于这些。无机微粒的材料包含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铈、氧化钇、氧化锌、氧化硅、氧化、氧化、氧化、氧化锰、氧化钬、氧化铋、氧化钴、及氧化铟锡(ITO)等金属氧化物及金属单质,但并非限定于这些。有机-无机复合微粒包含由混合材料形成的微粒及芯壳结构微粒,但并非限定于这些。另外,还可以使用内部密封有气体的中空微粒。所使用的微粒优选具有100nm以下、优选为5nm~30nm的平均粒径。本发明的平均粒径是指对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获得的微粒的1次粒径进行数平均(n=50)而得到的值。通过具有这种范围内的平均粒径,可以抑制因粒子产生的光散射的强度、防止因微粒的分散稳定性降低所导致的涂布不均、且防止微粒的成本增大、同时调整第1颜色调整层10及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
[0099] 另外,第1颜色调整层10及第2颜色调整层30还可进一步含有着色剂。含着色剂的颜色调整层通过着色剂所呈现的颜色与结构颜色的组合,可以表现出更为复杂的色调。能够使用的着色剂包含对可见光的特定波长区域进行吸收或反射的颜料及染料,但并非限定于这些。优选含着色剂的颜色调整层在400nm以上且800nm以下的可见光的波长区域整体中具有50%以上的透过率。通过具有这种范围内的透过率,可以自外部清楚地观察到由颜色调整层(第1颜色调整层10或第2颜色调整层30)和微细凹凸反射层20所产生的结构颜色。
[0100] 第1颜色调整层10及第2颜色调整层30由于可以变为本发明防伪结构体的最表层,因此优选具有高的表面硬度、优异的耐磨耗性及优异的耐擦伤性。虽然是任意选择的,但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也可以具有将第1颜色调整层10及/或第2颜色调整层30的露出表面、或者第1颜色调整层10及/或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整体覆盖的保护层(未图示)。保护层可以使用热塑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光固化性树脂、双组分固化性树脂或有机硅树脂及氟树脂等硬涂材料来形成。保护层除了上述的材料之外,还可进一步含有蜡或润滑剂等该技术中已知的添加剂。
[0101] 保护层还可以将未被第1颜色调整层10或第2颜色调整层30覆盖的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露出表面覆盖。此时,覆盖了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第1面的露出部的保护层优选具有与第1颜色调整层10不同的折射率,从而设有第1颜色调整层10的区域和保护层接触于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区域呈现不同的结构颜色。同样,覆盖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第2面的露出部的保护层优选具有与第1颜色调整层10不同的折射率,从而设有第2颜色调整层30的区域和保护层与微细凹凸反射层20相接触的区域呈现不同的结构颜色。微细凹凸反射层20为图案状或者由不连续的多个部分构成时,保护层还可具有与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区域相同的形状。
[0102] 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为了提高其光学特性,还可以在最表面设置防反射膜(未图示)。另外,为了提高便利性,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还可以进一步含有粘接剂层(未图示)及基材层(未图示)而取防伪片材的形态。或者,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还可以以具有自基材层(未图示)进行转印的功能的防伪转印箔的形态进行利用。进而,还可以以能够从两面进行观察作为条件,将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抄在纸中。
[0103] 另外,本发明涉及含有具有透明部分的物品和配置在所述物品的透明部分的防伪结构体的防伪物品。具有透明部分的物品例如含有各种卡、护照及手机等个人认证介质、证券及纸币等有价证券及用于品牌保护的防伪介质。本发明的“个人认证介质”是指记载了个人信息的介质及储存了个人信息的电子数据的介质。由于将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配置在物品的透明部分,因此所得的防伪物品即便用肉眼也可观察到正面背面不同的光学效果。因而,上述防伪物品的伪造明显很难。
[0104] 实施例
[0105] (实施例1)
[0106] 利用凹版印刷在具有23μm的膜厚的透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上涂布油墨组合物(KSM株式会社制“RL-9”),获得具有1μm的干燥膜厚的涂膜。
[0107] 接着,将表面具有所希望的微细凹凸的反转形状的圆筒状原版在80℃的温度下一边以10m/分钟的速度移动,一边以2kgf/cm2(约0.2MPa)的压力按压在涂膜上,将微细凹凸转印到涂膜上。在转印的同时,透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对涂膜照射高压汞灯所发出的紫外线,使转印有微细凹凸的涂膜固化,获得第1颜色调整层10。紫外线的能量密度为300mJ/cm2。所得的微细凹凸具有280nm的深度,具有以400μm的周期配置的多个平行沟槽所构成的格子结构,且垂直于沟槽的纵截面具有类似正弦曲线的形状。另外,所得第1颜色调整层10具有1.43的折射率。
[0108] 接着,利用真空蒸镀法将铝堆积在第1颜色调整层10的微细凹凸形成面的整个面上,形成微细凹凸反射层20。微细凹凸反射层20在第1颜色调整层10的平坦部分处具有50nm的膜厚。
[0109] 接着,利用辊涂法将具有1.72的折射率的透明树脂(“HX-101”、可由日产化学株式会社获得)涂布在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露出表面的整个面上,使涂膜干燥,形成将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整个面覆盖的第2颜色调整层30,获得防伪结构体。所形成的第2颜色调整层在平坦部处具有2μm的膜厚。
[0110] (比较例1)
[0111] 在微细凹凸反射层20上涂布在第1颜色调整层10的形成中所使用的油墨组合物,照射具有300mJ/cm2的能量密度的紫外线,形成具有1.43的折射率及2μm膜厚的第2颜色调整层30,除此之外重复实施例1的步骤,获得防伪结构体。
[0112] (比较例2)
[0113] 第2颜色调整层30的形成中使用具有1.5的折射率的透明树脂(“Hitaroid7851”、可由日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获得),除此之外重复实施例1的步骤,获得防伪结构体。
[0114] (结构颜色的比较)
[0115] 在防伪结构体的正上方配置有白色光源的状态下,通过目视来评价从垂直于凹凸结构的沟槽的方向且相对于防伪结构体的主平面为80度的角度观察防伪结构体时的色调。将结果示于以下的表1中。
[0116] [表1]防伪结构体的构成及结构颜色
[0117]
[0118] 由表1可知,实施例1的防伪结构体获得了在正面背面观察中呈现不同色调的光学效果。而比较例1及比较例2的防伪结构体在正面背面的观察中呈现相同的色调,未见特殊性。
[0119] 在正面背面的观察中呈现不同色调的光学效果在如图1所示在防伪结构体的一部分上设有微细凹凸反射层20时特别有效。为了伪造该光学效果,可以预想是例如设置反射层、设于反射层的一个面上的第1着色层、设在反射层的另一面上的第2着色层,并以位置完全对齐的状态将这3个层贴合在一起。但是,这种完全的位置对齐非常困难,因此改善性地重现本发明光学效果的伪造是困难的。
[0120] 此外,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获得绿色及黑色等较为不显眼的色调的例子。但是,通过选择防伪结构体的结构(包含微细凹凸反射层20的结构、第1颜色调整层10及第2颜色调整层30的折射率),也能够获得在自表面侧的观察中获得具有金属光泽的红色光、在自背面侧的观察中获得具有金属光泽的绿色光这样的外观设计性更高的构成。
[0121] 符号说明
[0122] 10 第1颜色调整层
[0123] 15 第1前体层
[0124] 20 微细凹凸反射层
[0125] 25 反射性前体层
[0126] 30 第2颜色调整层
[0127] 31,32 第1及第二第2颜色调整层
[0128] 100,200,300,500,600 防伪结构体
[0129] 110,120,210,220,310,320,510,520,610,620,630 区域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