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式轧机

申请号 CN201510568176.1 申请日 2015-09-08 公开(公告)号 CN105396875B 公开(公告)日 2019-07-16
申请人 普锐特冶金技术奥地利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弗朗西斯·沙雷;
摘要 本 发明 描述了一种多辊 轧机 架,该多辊轧 机架 包括以整体设计组合在一起的竖向方向上的上壳体部分和下壳体部分,壳体部分中的每一者分别包括成组的上辊和下辊,所述上辊和下辊包括多列支承辊,这些支承辊设计成对中间辊施加压 力 ,中间辊进而对一对 工作辊 施加压力,所述一对工作辊设计成:当在壳体内第一移位装置将成组的上辊和下辊移至闭合 轧制 位置 时、对 水 平通过的金属产品的两侧进行轧制,所述第一移位装置各自提供大致竖向的直线形分量或相对于竖向倾斜的直线形分量。根据本发明的轧机机架特征在于,多列支承辊中的至少一列支承辊(比如图1中的列A、D、E、H)联接至第二移位装置,该第二移位装置提供所述列的沿至少一个水平轴线朝向工作辊的方向的主移位分量,一旦与该列支承辊相关联的成组的上辊和下辊被竖向地移向闭合轧制位置,所述第二移位装置就被启动。
权利要求

1.一种多辊轧机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以整体设计组合在一起的竖向方向上的上壳体部分(B1)和下壳体部分(B2),这些壳体部分中的每一者分别包括成组的上辊和下辊,所述上辊和下辊包括多列支承辊,所述多列支承辊设计成对中间辊施加压,所述中间辊进而对一对工作辊施加压力,所述一对工作辊设计成:当在所述壳体内第一移位装置将所述成组的上辊和下辊移至闭合轧制位置时,对平通过的金属产品的两侧进行轧制,其中,所述第一移位装置各自提供大致竖向直线形分量(P1、P1’;P2)或相对于竖向倾斜的直线形分量,所述多列支承辊中的至少一列支承辊联接至第二移位装置,所述第二移位装置形成所述列的沿至少一个水平轴线的朝向所述工作辊的方向的主移位分量,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移位装置从动于所述第一移位装置,一旦与所述列的支承辊相关联的所述成组的上辊和下辊被竖向地移向所述闭合轧制位置,所述第二移位装置就被启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架,其中,所述第二移位装置确保了所述多列支承辊中的至少一列支承辊的沿着竖向轴线的补充性移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架,其中,所述列的支承辊联接至中间保持元件(EIMI1、EIM2)从而确保所述列的支承辊的定位,所述中间保持元件的外侧相对于竖向倾斜且布置成面向所述壳体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架,其中,所述壳体的所述内侧与所述中间保持元件(EIM1、EIM2)的倾斜的所述外侧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架,其中,在所述中间保持元件(EIM1、EIM2)的所述外侧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侧之间插入有至少一个第三水平移位装置(P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架,其中,所述第三水平移位装置(P2’)通过由千斤顶或凸轮来致动的至少一个单元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架,其中,所述第三水平移位装置(P2’)至少安装于在水平方向上距所述工作辊最远的那些列的支承辊上。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架,其中,所述第三水平移位装置(P2’)根据预定位置使一列支承辊的支承辊中的每个支承辊移动,从而能够对所述工作辊的和/或承受轧制力的机架壳体的所有或一些轮廓偏斜进行校正。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架,其中,所述多列支承辊的复位及平衡装置联接至所述中间保持元件(EIM1、EIM2)。

说明书全文

整体式轧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整体式多辊轧机架,或更准确地涉及由固定的或预加应的组件构成的、或由根据以下描述中所述的上机架和下机架的可移动组件构成的整体式多辊轧机架。

背景技术

[0002] 当前存在的轧机机架包括两个机架半部——即上机架和下机架——从而形成通过导引件连接的两个不同部分,该导引件设计成将两个机架半部竖向地移至所谓“闭合”轧制位置。本发明包括例如在20辊机架上增大安装在“整体”机架——通过固定的或预加应力的组件构成的或通过可移动组件构成的整体机架——中的辊子的可用范围和直径组合,还增大工作辊之间的可能的机架开口。
[0003] 这种整体辊轧的示例在US2012318030A1中进行了很好地描述,US2012318030A1公开了通过以下组件构成的20辊整体轧机机架(参见本发明的图1,“现有技术”),所述组件包括在竖向方向上互连的上壳体和下壳体,壳体中的每一者分别包括成组的上辊和下辊,所述上辊和下辊包括多列支承辊:(A、B、C、D;E、F、G、H),所述多列支承辊设计成对中间辊施加压力,中间辊进而对一对工作辊施加压力,所述一对工作辊用于当在壳体内竖向移位装置将成组的上辊和下辊移至闭合轧制位置——对于成组的上辊而言沿向下方向,对于成组的下辊而言的向上方向——时,对平通过的金属产品的两侧进行轧制(参见本发明的图2,“现有技术”,具有用于多列支承辊E和EIM、F的竖向推进元件1003、1005)。
[0004] 考虑到由组件构成的这种类型的整体轧机机架在可能的情况下必须接受各种范围和轧辊(或辊子)直径组合以使得适用于特定产品的轧制,并且这些轧辊改变必须在没有打开机架的情况下(即,在两个组装的机架半部的情况中,甚至没有使上壳体和下壳体断开接合的情况下)执行,因此,难以获得足够大的用以改变辊子的开口,难以引入待轧制的带,难以在维护或在发生轧制故障时、特别是轧带破裂的情况下进行干预。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得可以使整体式轧机——或更准确地说,由固定的或预加应力的组件构成或由可移动组件构成的整体式轧机——的多列支承辊中的至少一列支承辊移动,同时使其在闭合机架位置与敞开机架位置之间有足够的行进长度。
[0006] 本发明因而提供了基于多辊轧机架的解决方案,该多辊轧机架包括以整体设计组合的在竖向方向上的上壳体部分和下壳体部分,壳体部分中的每一者分别包括成组的上辊和下辊,所述上辊和下辊包括多列支承辊,所述多列支承辊设计成对中间辊施加压力,中间辊进而对一对工作辊施加压力,所述一对工作辊设计成:当在壳体内第一移位装置将成组的上辊和下辊移至闭合轧制位置时对水平通过的金属产品的两侧进行轧制,其中,该第一移位装置各自提供大致竖向的或相对于竖向倾斜的直线形分量。
[0007] 根据本发明的轧机机架特征在于,多列支承辊中的至少一列支承辊(比如图1中的列A、D、E、H)联接至第二移位装置,第二移位装置用以形成所述列的沿至少一个水平轴线的朝向工作辊的方向的主移位分量,一旦与所述列的支承辊相关联的成组的上辊或下辊被竖向地朝向闭合轧制位置移动,所述第二移位装置就被启动。启动应理解为下述含义:一旦第一移位装置(竖向的或倾斜的)使成组的所述上辊或下辊移动,则该第一移位装置还使得通过第二(水平的)移位装置所产生的辊运动开始。第二移位装置因而从动于第一移位装置。
[0008] 在以下说明中也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机架。
[0009] 由于为多列支承辊中的至少一列支承辊引入了新的移位分量,因而可以将机架的工作辊之间的内部空间更全面地打开,以便例如在将最初一组较小直径的辊子移除之后插入较大直径的工作辊,而且还能够在将最初一组较大直径的辊子移除之后将较小直径的工作辊重新上紧。因此有利地,能够增大用于相同的整体式机架的工作辊的范围和组合。
[0010] 在以下说明中结合机架的优选实施方式阐述了本发明的优势。附图说明
[0011] 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方式和应用进行描述,在附图中:
[0012]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20辊整体轧机机架,
[0013] 图2示出了用于多列支承辊的竖向推进元件,
[0014]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机架的第一实施方式,
[0015]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机架的第二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图3示出多辊轧机架的第一实施方式,该多辊轧机架包括以整体设计连结在一起的竖向方向上的上壳体部分(B1)和下壳体部分(B2),壳体部分中的每一者分别包括成组的上辊和下辊,所述上辊和下辊包括多列支承辊(A、B、C、D;E、F、G、H),这些支承辊设计成对中间辊施加压力,该中间辊进而对一对工作辊施加压力,所述一对工作辊设计成:当在壳体内第一移位装置将成组的上辊和下辊移至闭合轧制位置时、对水平(在图3中通过两个水平的箭头所指示)通过的金属产品(ST)的两侧进行轧制,其中,所述第一移位装置各自提供大致竖向直线形分量(用于使成组的上辊向下移位的楔形件P1、千斤顶P1’;用于使成组的下辊向上移位的楔形件P2)或相对于竖向倾斜的直线形分量。根据本发明的机架使得多列支承辊中的至少一列支承辊(A、D、E、H)联接至第二移位装置(F1、EIM1、F2、EIM2),该第二移位装置以对第一移位装置(竖向的/倾斜的)进行补充的方式提供所述成列的辊子的沿至少一个水平轴线朝向工作辊的方向的主移位分量,一旦与该列支承辊相关联的成组的上辊或下辊被竖向地移向闭合轧制位置,所述第二移位装置就被启动。
[0017] 此外,仍然是为了增大辊子在机架中的内部行进距离,第二移位装置还可以提供多列支承辊中的至少一列支承辊(A、D、H、E)的沿着竖向轴线的补充性的(水平的)移位。
[0018] 多列支承辊中的至少一列支承辊(并且理想地两列或四列支承辊,以用于最大程度地增大行进的长度,此处为水平方向上最远的上列A、D和下列E、H)联接至中间保持元件(EIM1、EIM2),从而确保这些列的辊子主要根据竖向(或倾斜的)分量和水平分量来定位。理想地,中间保持元件在支承辊列部分下方提供L形的支撑点,使得“L”的竖向腿部的一侧相对于竖向倾斜。作为最简单的实施方案,所述中间保持元件因而优选地包括外侧,该外侧相对于竖向倾斜且布置成面向壳体(B1、B2)中的一者的内侧(F1、F2)(移动/滑动)。这些中间保持元件的作用在于一旦第一(竖向的或倾斜的)移位装置被启动,中间保持元件就被升高或降低,并且通过组合的水平/竖向滑动和移位使辊子松弛或上紧,而与用于机架中的辊子的其他所述(竖向的或倾斜的)移位装置(比如P1和/或P1’)的动作无关。为了实现辊子上紧/松弛的这种简单实施,设置为:壳体的内侧与中间保持元件(EIM1、EIM2)的倾斜外侧平行,以使得仅通过第一(竖向)移位装置(比如P1和/或P2)对中间保持元件的作用,中间保持元件就根据下述水平移位也经受推进或缩回:该水平移位通过相接触的成对的所述中间保持元件的外侧与壳体的内侧之间的接触/滑动而引起。
[0019] 图4示出轧机机架的第二实施方式,该轧机机架基本包括与根据图3的机架的特征相同的特征。与图3相比,根据图4的机架另外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水平移位装置(P2’),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水平移位装置(P2’)设置在中间保持元件(EIM1、EIM2)的外侧与壳体(B1、B2)的内侧(F1、F2)之间。该第三装置也允许辊子的可能的行进范围增大,而且还设计成预先设定中间保持元件(EIM1、EIM2)的“L”的竖向腿部的承靠表面的布置,以使得最有利地形成多列支承辊中的至少一列支承辊(E、H)的母线的凸度的弹性线,从而允许对施加于所述工作辊以及施加于壳体部分(B1、B2)的变形进行校正。这种第三装置设计成使下部多列支承辊中的至少一列支承辊(E、H)移动,理想地使得作用在下壳体B2的中间元件(比如EIM2)上。至少一个比如第三装置的其他装置也可以设计成使上部多列支承辊中的至少一列支承辊(A、D)移动。图4没有示出后一种选择,这是因为上部多列支承辊(A、D)已经根据图3的原理而移动。
[0020] 实际上,第三移位装置(P2’)通过由千斤顶、凸轮或其他致动器来致动的至少一个单元简单地构成。在图4中,示出的是竖向千斤顶,该竖向千斤顶在单元(楔形件P2’)上施加压力以使得产生中间保持元件(EIM2)的水平移位并且因而产生相关联的列的支承辊(E)的水平移位。
[0021] 作为进一步扩展的形式,这种第三移位装置(P2’)安装在支承辊中在水平方向上距工作辊最远的的至少一列支承辊上,或理想地两列支承辊上或四列支承辊上(E、H)或(A、D)或(E、H、A、D)。这允许从壳体的顶部和底部来简单地控制多列支承辊的第二水平移位装置。
[0022] 最后,所述第三移位装置(P2’)能够根据预定位置有利地使一列支承辊的辊子中的每个辊子移动,使得可以对工作辊和/或机架壳体(B1、B2)的承受轧制应力的部分的轮廓的所有偏斜或一些偏斜进行校正。
[0023] 在图3和图4中未示出的是,多列支承辊的复位及平衡装置联接至保持元件(EIM1、EIM2)以有效地将工作辊从其闭合位置分离,而同时确保在敞开位置中所述辊子之间的最大间距。这些装置对于在上壳体部分中使所述元件强制复位是极其有用的。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