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分离器

申请号 CN201480082181.5 申请日 2014-09-25 公开(公告)号 CN107073483B 公开(公告)日 2019-05-28
申请人 东京滤器株式会社; 发明人 石田耕作; 渡边佳孝;
摘要 本 发明 的目的在于在将处理对象气体含有的 油雾 从气体中分离的 油分离器 中,提高处理对象气体含有的油的去除效率。本发明的油分离器(2)具有收纳 转子 并且设置有气体排出部(24)(第一排气部)的筒状的 外壳 (11),通过从转子的旋转中心侧导入处理对象气体,使油雾凝集后从转子外周缘放出,使分离了油雾后的窜气(处理对象气体)通过气体排出部(24)后从外壳(11)排出。该油分离器(2)的特征在于,具有从外壳(11)的外侧 覆盖 气体排出部(24)而在气体排出部(24)的周围分隔闭空间的拱顶部(61)(分隔部件)和设于拱顶部(61)且使窜气从由该拱顶部(61)所分隔的闭空间排出的出口管(62)(第二排气部)。
权利要求

1.一种油分离器,其具有收纳转子并且设有第一排气部的筒状的外壳,从上述转子的旋转中心侧导入处理对象气体,从而使上述处理对象气体含有的油雾凝集,并且使所凝集的油从上述转子的外周缘放出,
使分离油雾后的上述处理对象气体通过上述第一排气部而从上述外壳排出,上述油分离器的特征在于,具有:
分隔部件,其从上述外壳的外侧覆盖上述第一排气部,并在上述第一排气部的周围分隔闭空间;
第二排气部,其设于上述分隔部件,使上述处理对象气体从由该分隔部件所分隔的上述闭空间排出;
构成上述转子的旋转中心的心轴
主轴,其能够旋转地支撑上述心轴,并且在内侧形成有用于供给油的供油路;
喷嘴,其从上述心轴的比上述转子靠下侧的周面突出设置,利用油的喷射使上述心轴以轴线为中心旋转;以及
连通口形成部件,其配置于上述主轴与上述喷嘴之间,将上述外壳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一次分离室和二次分离室,而且形成有将上述一次分离室的上述处理对象气体引导至上述二次分离室的连通口,上述一次分离室使从上述喷嘴所喷射的油流下,并且对从外部所流入的上述处理对象气体含有的油雾进行一次分离,上述二次分离室配置有上述转子,并对一次分离上述油雾后的上述处理对象气体含有的油雾进行二次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排气部由突出到上述闭空间的筒状部件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隔部件构成为半球形状,
上述第二排气部是设于轴线与上述第一排气部的轴线偏离的位置的筒状部件,在上述分隔部件的内表面上的与上述第一排气部的相对位置和上述第二排气部的形成位置之间,突出设置有流路限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分隔部件的内表面,从上述分隔部件的俯视的中心位置向放射方向突出设置有多个肋。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排气部构成PCV的下游侧流路。

说明书全文

油分离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将处理对象气体含有的油雾从气体中分离的油分离器。

背景技术

[0002] 已知将处理对象气体含有的油雾从气体中分离的油分离器。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油分离器具有收纳部,该收纳部包括圆筒状的固定外壳及具有顶棚部的圆筒状的固定壳体。而且,通过在上表面具有开口的圆锥台状的分隔件,将收纳部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下部腔(下侧收纳室)和上部腔(上侧收纳室)。
[0003] 在下部腔中配置有用于净化油的离心分离转子,在上部腔中配置有用于净化气体的气体净化装置。另外,下部腔与筒状基部的内部空间连通。该筒状基部安装于内燃机。而且,通过筒状基部的内部空间,净化后的油由此返回,并且来自曲轴箱的窜气(处理对象气体)由此流入。
[0004] 离心分离转子及气体净化装置通过管状的支撑部件而连结,构成为能够以在支撑部件所插通的固定轴为中心旋转。在离心分离转子的内部设有分离腔。通过支撑部件与固定轴的间隙及在支撑部件开设的孔,向该分离腔供给油。所供给的油在分离腔净化,然后通过在离心分离转子的底面所设置的排出口而排出到侧方。利用油的排出,产生用于使离心分离转子及气体净化装置旋转的驱动
[0005] 在该油分离器中,为了将窜气含有的油雾从气体中分离,使气体净化装置高速旋转。而且,对油雾进行了分离的净化后的窜气通过在固定壳体所设置的排出部而排出。
[0006] 现有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5-5150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0] 在这种油分离器中,随着气体净化装置的旋转,在内部空间内产生空气的回旋流。而且,被气体净化装置所分离的油随着该回旋流而在上部腔的内表面移动。
[0011] 在卡车等车辆搭载的大排气量的内燃机中,处理对象气体的流量变多,其流速也变快。由此,从处理对象气体所分离的油会沿着腔的内壁面而向上方扬起,存在与处理对象气体一同从油分离器排出的问题。若所分离的油从油分离器排出,则产生处理对象气体含有的油的去除效率降低的问题。
[0012]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情况而作成,其目的在于提高处理对象气体含有的油的去除效率。
[0013]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4]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为一种油分离器,其具有收纳转子并且设有第一排气部的筒状的外壳,从上述转子的旋转中心侧导入处理对象气体,从而使上述处理对象气体含有的油雾凝集,并且使所凝集的油从上述转子的外周缘放出,使分离油雾后的上述处理对象气体通过上述第一排气部而从上述外壳排出,上述油分离器的特征在于,具有:分隔部件,其从上述外壳的外侧覆盖上述第一排气部,并在上述第一排气部的周围分隔闭空间;以及第二排气部,其设于上述分隔部件,使上述处理对象气体从由该分隔部件所分隔的上述闭空间排出。
[0015] 根据本发明,分离油雾后的处理对象气体从第一排气部向外壳的外侧排出。该第一排气部从外壳的外侧被分隔部件覆盖。在该分隔部件设有第二排气部,因此从第一排气部所排出的处理对象气体的流速在分隔部件形成的闭空间降低,从第二排气部排出。流速在闭空间降低,因此从处理对象气体所分离的油失速,能够抑制向第二排气部的流入。其结果,能够提高处理对象气体含有的油的去除效率。
[0016] 在上述的油分离器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一排气部由突出到上述闭空间的筒状部件构成。在该结构中,从处理对象气体中所分离的油沿着第一排气部的外表面流动,因此能够抑制油向第二排气部的流入。
[0017] 在上述的油分离器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隔部件构成为半球形状,上述第二排气部是设于轴线与上述第一排气部的轴线偏离的位置的筒状部件,在上述分隔部件的内表面上的与上述第一排气部的相对位置和上述第二排气部的形成位置之间,突出设置有流路限制部。在该结构中,即使从处理对象气体中所分离的油从第一排气部的内表面飞溅,油的流动方向也被在分隔部件的内表面所突出设置的流路限制部限制,因此能够抑制油向第二排气部的流入。另外,由于分隔部件构成为半球形状,因此能够紧凑地制作装置。
[0018] 在上述的油分离器中,优选的是,在上述分隔部件的内表面,从上述分隔部件的俯视的中心位置向放射方向突出设置有多个肋。在该结构中,即使从处理对象气体中所分离的油从第一排气部的内表面飞溅,油的流动方向也被在分隔部件的内表面所突出设置的肋限制,因此能够抑制油向第二排气部的流入。
[0019] 在上述的油分离器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一排气部构成PCV的下游侧流路。在该结果中,PCV阀的下游侧流路兼做第一排气部,因此实现结构的简化。
[0020] 在上述的油分离器中,优选的是,具有:构成上述转子的旋转中心的心轴主轴,其能够旋转地支撑上述心轴,并且在内侧形成有用于供给油的供油路;喷嘴,其从上述心轴的比上述转子靠下侧的周面突出设置,利用油的喷射使上述心轴以轴线为中心旋转;以及连通口形成部件,其配置于上述主轴与上述喷嘴之间,将上述外壳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一次分离室和二次分离室,而且形成有将上述一次分离室的上述处理对象气体引导至上述二次分离室的连通口,上述一次分离室使从上述喷嘴所喷射的油流下,并且对从外部所流入的上述处理对象气体含有的油雾进行一次分离,上述二次分离室配置有上述转子,并对一次分离上述油雾后的上述处理对象气体含有的油雾进行二次分离。在该结构中,处理对象气体含有的油雾在一次分离室进行一次分离后,在二次分离室进行二次分离,因此能够抑制油从第二排气部排出的问题。
[0021] 发明的效果
[0022]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处理对象气体含有的油的去除效率。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表示闭环型曲轴箱换气系统的概要图。
[0024] 图2是油分离器的主视图。
[0025] 图3是从斜后方上侧观察油分离器的立体图。
[0026] 图4是油分离器的剖视图。
[0027] 图5是油分离器的下侧部分的剖视图。
[0028] 图6是油分离器的中间部分的剖视图。
[0029] 图7是油分离器的上侧部分的剖视图。
[0030] 图8是油分离器的俯视图。
[0031] 图9是表示将盖部件从外壳卸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2] 图10是说明窜气及油的流动的图。
[0033] 图11是说明盖部件中的窜气及油的流动的透视图。
[0034] 图12是对将PCV阀及盖部件设于外壳的侧面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此,列举图1所示的闭环型曲轴箱换气系统1(以下,称为换气系统1)为例进行说明。
[0036] 如该图所示,换气系统1具有油分离器2和通气管3。油分离器2对从发动机4所排出的窜气(相当于含有油雾的处理对象气体)进行处理,分离油雾。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分离器2安装于发动机4的侧面。该发动机4具有例如5000~12000cc左右的排气量。通气管3分隔用于将从油分离器2所排出的处理后的窜气还原到发动机4的吸气侧流路5的还原流路。
[0037] 在该换气系统1中,从发动机4所排出的窜气流入在发动机4的侧面所设置的油分离器2。然后,在油分离器2分离后的油向发动机4返回。另一方面,处理后的窜气在从油分离器2的上端部排出后,通过通气管3而还原到吸气侧流路5。具体而言,还原到吸气侧流路5中的连接空气过滤器6和涡轮增压器7的部分。所还原的窜气与来自空气过滤器6的新的空气混合,通过涡轮增压器7压缩。然后,通过增压空气冷却器8冷却,供给至发动机4。
[0038] 接下来,对油分离器2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该油分离器2具有外壳11和盖部件12。
[0039] 首先,对外壳11的外观进行说明。外壳11具有下侧壳13和上侧壳14,如后述,在其内部空间(收纳室)中收纳有转子单元、PCV阀、阀各种构件。
[0040] 下侧壳13是分隔外壳11的下侧部分的部分,上侧壳14是分隔外壳11的上侧部分的部分。如图3所示,在下侧壳13的上侧部分设有圆形的嵌合部15,与上侧壳14的下端部16嵌合。在下侧壳13的背面,朝向后方设有与发动机4连通的连通筒部17。在该连通筒部17的前端部设有与发动机4的侧面结合的凸缘18。另外,在连通筒部17的正上方设有用于引导窜气的引导筒部19。而且,在嵌合部15与连通筒部17及引导筒部19之间,设有分隔油流路的一部分的侧面视大致三形状的中间部21。
[0041] 如图9所示,上侧壳14具有主体罩22和上表面罩23。主体罩22是大致园筒形状的部件,在内部收纳有转子单元。如后述,在主体罩22的上表面设有PCV阀用的台座部。上表面罩23以从上方覆盖主体罩22的上表面的方式以气密状态安装。由此,架在台座部上的PCV阀收纳于由上表面罩23和主体罩22分隔的空间内。另外,在上表面罩23的中心部,朝向上方突出设置有圆筒状的气体排出部24。该气体排出部24相当于第一排气部,是将处理后的窜气排出的圆筒状的部分。另外,气体排出部24同时用作PCV阀的下游侧流路。而且,在上表面罩23的位于比气体排出部24靠外周侧的圆盘状的平板部25形成有两个排泄孔26。这些排泄孔26是为了使达到上表面罩23的表面的油向由上表面罩23和主体罩22分隔的空间流下而设置。
[0042] 接下来,对外壳11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外壳11的内部配设有转子单元31、连通口形成部件32。另外,在由上表面罩23和主体罩22分隔的空间内收纳有PCV阀33。
[0043] 首先,对下侧壳13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如图5放大所示,在下侧壳13的底面,向下突出设置有接合部34的下端部。该接合部34呈圆筒状,与图1所示的供油管9的一端连接。接合部34的一部分在下侧壳13的内部向上方突出设置。供油管9的另一端与发动机4的侧面连接,从在发动机4的内部所设置的油路(未图示)向供油管9供给油。该油作为用于使转子单元31旋转的动力而使用。
[0044] 如图5所示,在下侧壳13的内部形成有从连通筒部17通过中间部21而到达嵌合部15的一连串的油流路。该油流路作为返回发动机4的油的流路而使用。另外,对于引导筒部
19,其一部分沿着接合部34而设置。该引导筒部19在中途折弯呈L字状,剩余的部分与连通筒部17并行设置。该引导筒部19设于连通筒部17的正上方,其端部与凸缘18的与发动机4的抵接面一致。
[0045] 接下来,对上侧壳14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在上侧壳14的主体罩22的内部配设有转子单元31、连通口形成部件32。
[0046] 首先,对转子单元31进行说明。该转子单元31是用于对窜气含有的油雾进行分离的机构,具有转子35、心轴36以及主轴37。
[0047] 转子35是利用旋转使油雾凝集而从窜气中分离的部分,具有多张分离盘38、上部保持件39以及下部保持件40。分离盘38是朝向外周侧向下倾斜的的圈状的板材,换言之,是加工呈圆锥台的侧面形状的板材。本实施方式的分离盘38的厚度作成1mm以下,通过树脂的成型来制作。这些分离盘38在心轴36的轴线方向上层叠。
[0048] 此外,为了便于说明,描述成隔开分离盘38彼此的间隔,但是实际的间隔设定得极其狭窄(例如,不足1mm)。另外,分离盘38不限于圆锥台形状。例如,也可以由八棱锥台、十二棱台、棱锥台形状的板状部件制作分离盘38。
[0049] 上部保持件39是从上侧保持所层叠的多张分离盘38的部件,下部保持件40是同样地从下侧进行保持的部件。而且,在下部保持件40的外周缘设有多根用于与上部保持件39连结的连结臂4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上以90度间隔设有四根连结臂41。将连结臂41的上端与上部保持件39接合,从而多张分离盘38、上部保持件39以及下部保持件40一体化,构成转子35。
[0050] 该转子35呈圆筒状的外观,内周侧作成中空部分而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在该中空部分插入有心轴36,心轴36和转子35互相结合。因此,转子35与心轴36一同以心轴36的轴线为中心旋转。
[0051] 从心轴36的比转子35靠下侧的周面突出设置有喷嘴42。该喷嘴42是对通过主轴37所供给的油进行喷射的部分,产生用于使心轴36、转子35旋转的驱动力。
[0052] 本实施方式的喷嘴42具有:基端与心轴36接合而前端被封闭的圆筒状的喷嘴主体43;以及在喷嘴主体43的前端部所设置的喷射孔44。喷嘴主体43以相对于心轴36的轴线方向向下倾斜45度的角度安装。而且,在周向上以120度间隔设置有三根喷嘴主体43。另外,喷射孔44设于喷嘴主体43的前端部的侧面。详细而言,喷射孔44设于向平方向喷射油的朝向。
[0053] 主轴37是构成心轴36的轴承的圆柱状部件,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支撑心轴36。在主轴37的内侧形成有用于供给油的供油路37a。另外,主轴37的下端部与在下侧壳13所设置的接合部34的上端部接合。如上所述,在接合部34连接有供油管9。因此,通过供油管9所供给的油在通过接合部34后流入主轴37的供油路37a。再在流入喷嘴主体43后,从喷射孔44喷射。
[0054] 如上所述,喷射孔44在喷嘴主体43的前端部设于向大致水平方向喷射油的朝向。而且,在以120度间隔所设置的三根喷嘴42中,喷射孔44的形成位置一致。因此,当从各喷射孔44喷射油时,转子35及心轴36以主轴37为轴而旋转。
[0055] 接下来,对连通口形成部件32进行说明。连通口形成部件32是如下部件:将外壳11的内部空间(收纳室)分隔成下侧收纳室45(一次分离室)和上侧收纳室46(二次分离室),并且形成有将下侧收纳室45的窜气向上侧收纳室46引导的连通口47。该连通口形成部件32具有外周部48和锥形部49。外周部48是呈扁宽的圆筒状的部分,在高度方向的中间向侧方伸出有凸缘部。锥形部49设于比外周部48靠内周侧,呈从外周部48的下端朝向上方逐渐缩颈的锥形状。本实施方式的锥形部49具有相对于心轴36的周向以约45度的角度倾斜的倾斜面。然后,锥形部49的上端开口形成连通口47。
[0056] 连通口形成部件32从内周侧嵌入下侧壳13的嵌合部15。然后,凸缘部50从上方抵接嵌合部15的上端而定位。其结果,锥形部49配置于具有转子35的下部保持件40的正下方。而且,以连通口形成部件32为边界,收纳室被分隔成下侧收纳室45和上侧收纳室46,这些下侧收纳室45和上侧收纳室46通过连通口47而连通。即,利用该连通口形成部件32将下侧收纳室45的窜气引导至上侧收纳室46的连通口47形成于喷嘴42与分离盘38之间的高度的心轴36的周围。
[0057] 接下来,对PCV阀33和其周边部分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PCV阀33配置于由主体罩22的上端部和上表面罩23所形成的空间。该PCV阀33具备膜片51、上侧弹簧52以及下侧弹簧
53。
[0058] 膜片51是阀芯,通过对橡胶和树脂进行成形而制作,且由从中心部朝向周缘部稍微向下倾斜的圆盘状部件构成。上侧弹簧52及下侧弹簧53是用于以在上下方向上能够移动的状态支撑膜片51的部件。即,上侧弹簧52从上方配置于膜片51的中心,下侧弹簧53从下方配置于膜片51的中心。然后,通过利用这些上侧弹簧52和下侧弹簧53夹住,从而以在上下方向上能够移动的状态支撑膜片51。
[0059] 该PCV阀33以载置于台座部54的状态配置于上表面罩23的正下方的位置。台座部54被膜片51气密地覆盖。而且,由台座部54和膜片51分隔的空间通过大气连通部55而大气开放。另一方面,在上表面罩23与膜片51之间形成的空间与上侧收纳室46连通。即,台座部
54被外周俯视圆形的侧壁部分隔,在该侧壁部设有连通窗部56。利用该连通窗部56,在上表面罩23与膜片51之间形成的空间与上侧收纳室46连通。
[0060] 膜片51根据发动机4的吸气侧压力、曲轴箱的内压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调整窜气流。即,膜片51在发动机4的吸气压力(负压)过大的情况下向气体排出部24侧(上方)移动,在曲轴箱侧的压力高的情况下,向相反侧(下方)移动。
[0061] 由此,若上侧收纳室46的压力比PCV设定压力高,则膜片51向下方移动,增加窜气的流量。相反地,若上侧收纳室46的压力比PCV设定压力低,则膜片51向上方移动,减少窜气的流量。如上所述,通过合适低调整窜气的流量,从而发动机4的曲轴箱侧压力保持在一定的范围。此外,从上侧收纳室46流入的窜气通过PCV阀33而从气体排出部24向外壳11的外部排出。
[0062] 接下来,对盖部件12进行说明。如图7及图8所示,该盖部件12具有半球形状的拱顶部61和从拱顶部61向侧方(外壳11的半径方向)突出的圆筒状的出口管62。拱顶部61相当于分隔部件,从外壳11的外侧覆盖气体排出部24(第一排气部),在气体排出部24的周围分隔闭空间。通过使用半球形状的拱顶部61,从而能够将盖部件12的高度抑制得低,能够紧凑地制作油分离器2。出口管62相当于第二排气部,从被拱顶部61所分隔的闭空间排出窜气。在该出口管62连接通气管3。因此,从出口管62所排出的窜气通过通气管3而返回发动机4的吸气侧。
[0063] 如图7所示,气体排出部24突出到由拱顶部61所分隔的闭空间。而且,在拱顶部61的内表面上的与气体排出部24相对位置(图9中符号X所示的范围)和出口管62的形成位置之间,向下突出设置有流路限制片63。该流路限制片63相当于流路限制部,是用于限制从气体排出部24所排出的窜气的流动方向的板状的部件。利用该流路限制片63,使窜气的一部分的流动方向变化成向下。
[0064] 另外,如图9所示,在拱顶部61的内表面突出设置有多个引导肋64。各引导肋64从俯视拱顶部61时的中心位置向放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以30度间隔形成有十一根引导肋64。而且,在相邻的引导肋64彼此的角度为60度的位置设有出口管62。此外,流路限制片63设置为与夹着出口管62的一对引导肋64交叉的状态。
[0065] 接下来,参照图10及图11,对油分离器2的从窜气中分离油雾进行说明。
[0066] 首先,参照图10。从发动机4通过供油管9而供给至接合部34的油如符号F1的箭头所示地通过接合部34后流入主轴37。然后,油从主轴37流入喷嘴主体43,如符号F2的箭头所示地从喷嘴42的喷射孔44喷射。当从各喷射孔44喷射油时,转子35及心轴36以主轴37为中心旋转。
[0067] 所喷射的油喷到连通口形成部件32的锥形部49,如符号F3的箭头所示地沿着锥形部49的倾斜面向外周侧的倾斜下方向引导。由此,能够抑制油飞沫混入窜气。另外,从喷射孔44的旋转轨道向外周侧形成高速回旋的油膜。当蹿气与该油膜接触时,窜气含有的油雾被油膜捕捉而离心分离。由此,降低窜气中的油雾的含有量。
[0068] 这样,在下侧收纳室45中,通过喷射构成心轴36、转子35的驱动源的油,从而能够降低窜气中的油雾的含有量。因此,下侧收纳室45作为油雾的一次分离室而发挥功能。
[0069] 然后,如符号F4的箭头所示,油在下侧壳13的内表面朝向下侧收纳室45的底部而流下。再如符号F5的箭头所示,油流入连通筒部17,从发动机4的侧面返回曲轴箱。
[0070] 另外,在心轴36与主轴37之间形成有间隙SP。该间隙SP作为油引导路发挥功能,为了从喷嘴42喷射,被所供给的油充满。在此,因为油的供给压力充分地高,所以填充至间隙SP的油的一部分通过间隙SP的上端而从心轴36的上端部向转子35的中空部分放出。
[0071] 然后,放出到转子35的中空部分的油受转子35的离心力而在分离盘38彼此的间隙向转子35的外周方向移动。利用油的移动,在分离盘38的表面形成油膜。
[0072] 如符号11的箭头所示,来自发动机4的窜气被引导筒部19引导。然后,如符号F12的箭头所示,从引导筒部19所排出的窜气通过喷射孔44的移动轨迹的内侧而流入转子35的中空部分。流入到转子35的中空部分的窜气受随着转子35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如符号F13的箭头所示地,在分离盘38彼此的间隙向转子35的外周方向移动。
[0073] 在分离盘38的表面形成有油膜,因此当窜气含有的油雾到达油膜附近(边界层)时,油雾受离心力而被捕捉到油膜。即,将油二次分离。在此,油雾和油膜来自相同的发动机油,因此亲和性高。因为相互亲和性高,所以能够容易地向油膜捕捉窜气含有的油雾。另外,窜气在下侧收纳室45对油雾进行了一次分离。因此,通过分离盘38的二次分离,高水平低将油雾从窜气中分离。这样,上侧收纳室46相当于二次分离室,对于一次分离油雾后的窜气,对剩余的油雾进行二次分离。
[0074] 另外,当窜气受离心力向转子35的外周方向移动时,转子35的内周侧的压力比外周侧的压力变低。由于该压力差,下侧收纳室45的窜气容易流入转子35的中空部分。由此,能够提高窜气的流入效率。
[0075] 另外,在分离盘38的表面形成有油膜,因此,油膜与窜气一同向转子35的外周方向移动。此时,分离盘38的表面被清洗,因此能够简化对分离盘38的养护。而且,捕捉了油雾的油膜从分离盘38的外周缘作为油滴而放出,在与主体罩22的内表面碰撞后,在该内表面流下。进一步地,油在下侧收纳室45与从喷嘴42所喷射的油汇合,向发动机4返回。
[0076] 通过转子35而分离了油雾的窜气一边回旋一边上升。然后,如符号F14、F15的箭头所示地,窜气被引导至PCV阀33的上面侧的空间。然后,如符号F16的箭头所示地,通过气体排出部24(第一排气部,PCV阀33的下游侧流路)而放出到由拱顶部61所分隔的闭空间内。即,窜气被排出到外壳11的外部。然后,窜气如F17的箭头所示地通过出口管62而向通气管3导入。
[0077] 在此,在大排气量的发动机4中,窜气的流量大,流速也快。因此,存在所分离的油的一部分沿着主体罩22的内壁面回旋,同时上升的情况。上升的油沿着PCV阀33的上面、上表面罩23的内壁面等流动,在气体排出部24的内表面上升。
[0078]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盖部件12的拱顶部61所分隔的闭空间中配置有圆筒状的气体排出部24。该闭空间的流路截面积比气体排出部24的流路截面积大。因此,通过向闭空间排出,窜气的速度降低。随之,即使在气体排出部24的内表面上升,油也在气体排出部24的上端失速。失速后的油因自重而如符号F21、F22的箭头所示地在气体排出部24的外表面流下,然后通过在上表面罩23所形成的排泄孔26而向由上表面罩23和主体罩22分隔的空间流下。流下到该空间的油在窜气的流路流下,最终返回发动机4。
[0079] 另外,由于窜气流,油从气体排出部24的上端向上方飞溅,即使附着于拱顶部61的内表面(与气体排出部24相对的部分),也由于所附着的油如F23的箭头所示低沿着引导肋64流下,因此难以流入出口管62。另外,利用流路限制片63,朝向出口管62的油的流下方向改变。由于这一点,所附着的油难以流入出口管62。其结果,从出口管62排出油的含流量少的窜气,并引导向通气管3。
[0080]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2,将油雾分离后的窜气(处理对象气体)从气体排出部24(第一排气部)排出到外壳11的外侧。该气体排出部24从外壳11的外侧被拱顶部61(分隔部件)覆盖。在该拱顶部61设有出口管62(第二排气部),因此从气体排出部24所排出的窜气的流速在拱顶部61形成的闭空间降低,从出口管62排出。因为流速在闭空间降低,所以从处理对象气体所分离的油失速,难以从出口管62排出。其结果,能够提高窜气含有的油的去除效率。
[0081] 另外,气体排出部24由突出到闭空间的圆筒状部件构成,因此从处理对象气体所分离的油沿着气体排出部24的外表面流下。由于这一点,也能够抑制油从出口管62排出的问题。
[0082] 另外,关于盖部件12,拱顶部61构成为半球形状,出口管62采用设于其轴线与气体排出部24的轴线偏离的位置的圆筒状部件而构成,在拱顶部61的内表面的与气体排出部24的相对位置和出口管62的形成位置之间突出设置有流路限制片63(流路限制部)。通过这样地构成,即使从窜气所分离的油从气体排出部24的内表面向上方飞溅,也能够通过流路限制片63抑制油向出口管62的流入。其结果,能够抑制油从出口管62排出的问题。
[0083] 另外,关于拱顶部61,在其内表面,从拱顶部61的俯视的中心位置向放射方向突出设置有多个引导肋64,因此,即使从窜气所分离的油从气体排出部24的内表面飞溅,也能够通过这些引导肋64限制油的流动方向。由此,油难以流入出口管62,能够抑制油与窜气一同从出口管62排出的问题。
[0084] 另外,关于气体排出部24,由于作为PCV阀33的下游侧流路也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
[008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2中,下侧收纳室45作为对从外部所流入的窜气含有的油雾进行一次分离的一次分离室发挥功能,上侧分离室作为对一次分离油雾后的窜气含有的油雾进行二次分离的二次分离室发挥功能,因此,即使由于这一点,也能够抑制油从出口管62排出的问题。
[0086] 以上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使本发明的理解容易,并非限定本发明。本发明能够不脱离其宗旨地进行变更、改良,并且本发明包含其等效物。例如,也可以如下构成。
[0087] 图12所示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结构上的特点在于将PCV阀33及盖部件12设于外壳11的侧面这一点。此外,在图12中,对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因此,即使将PCV阀33及盖部件12设于外壳11的侧面,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088] 另外,关于盖部件12,虽然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半球状的拱顶部61,但不限于半球状。关于拱顶部61,也可以构成为圆锥台形状,也可以构成为皿形状、箱形状。
[0089] 另外,关于拱顶部61,虽然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在内表面呈放射状设有多个引导肋64,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取消引导肋64。
[0090] 另外,关于出口管62,只要设于轴线与气体排出部24的轴线偏离的位置,就能够设于拱顶部61的任意的部位。
[0091] 符号说明
[0092] 1—闭环型曲轴箱换气系统,2—油分离器,3—通气管,4—发动机,5—吸气侧流路,6—空气过滤器,7—涡轮增压器,8—增压空气冷却器,9—供油管,11—外壳,12—盖部件,13—下侧壳,14—上侧壳,15—下侧壳的嵌合部,16—上侧壳的下端部,17—连通筒部,18—凸缘,19—引导筒部,21—下侧壳的中间部,22—上侧壳的主体罩,23—上侧壳的上表面罩,24—上表面罩的气体排出部(第一排气部),25—上表面罩的平板部,26—上表面罩的排泄孔,31—转子单元,32—连通口形成部件,33—PCV阀,34—接合部,35—转子,36—心轴,37—主轴,37a—供油路,38—分离盘,39—上部保持件,40—下部保持件,41—连结臂,
42—喷嘴,43—喷嘴主体,44—喷射孔,45—下侧收纳室,46—上侧收纳室,47—连通口,
48—外周部,49—锥形部,50—凸缘部,51—膜片,52—上侧弹簧,53—下侧弹簧,54—台座部,55—大气连通部,56—连通窗部,61—盖部件的拱顶部(分隔部件),62—盖部件的出口管(第二排气部),63—盖部件的流路限制片,64—引导肋。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