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逃生装置

申请号 CN201811485752.6 申请日 2018-12-06 公开(公告)号 CN109675210A 公开(公告)日 2019-04-26
申请人 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汪海洋;
摘要 一种高处逃生装置,其包括背包,及置于所述背包内的点火器、气体发生器以及气囊,所述背包的 正面 至少具有一开口,该开口于所述背包内腔连通;所述点火器与一点火拉绳相连,所述点火拉绳、点火器及气体发生器依次相连并依次触发启动,所述气体发生器与所述气囊连通;所述气囊充气后呈一中空球状壳体,以将待逃生人员包裹于充气后的所述气囊之内;所述气囊的外表面布满充气触 角 ,各所述充气触角与所述气囊的充气腔连通。本 发明 中所述的气囊外表面迎 风 面积要远大于逃生人员下落的迎风面积,下落过程中的 空气阻 力 能减缓高出逃生人员的下落速度;本发明中所述的气囊外表面凸出的设置有多个充气触角,其吸收落地时的 能量 。
权利要求

1.高处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背包,及置于所述背包内的点火器、气体发生器以及气囊,其中;
所述背包的正面至少具有一开口,该开口于所述背包内腔连通,以释放充气的所述气囊;
所述点火器与一点火拉绳相连,所述点火拉绳、点火器及气体发生器依次相连并依次触发启动,所述气体发生器与所述气囊连通,以供给气囊充气;
所述气囊充气后呈一中空球状壳体,以将待逃生人员包裹于充气后的所述气囊之内;
所述气囊的外表面布满充气触,各所述充气触角与所述气囊的充气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处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沿球体的经线设置一分隔切口,于所述分隔切口两侧的气囊边沿通过充气进行闭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处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切口位于所述背包的背面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处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触角沿所述气囊的经线分布,各所述充气触角充气后立于所述气囊外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高处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充气触角包括球状部及连接部,其中:
所述球状部为中空球状气囊;
所述连接部为一连通所述球状部及所述气囊的充气腔的管状体,且连接部沿所述气囊径向设置并立于所述气囊外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处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充气后的底部具有一让位开口,该让位开口与所述气囊的内腔连通,以方便逃生者于充气后的气囊内站立或位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处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让位开口呈圆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处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包为双肩背包。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高处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包的开口处通过连接件闭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处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拉链或魔术贴或纽扣或连接绳。

说明书全文

高处逃生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高处逃生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将无培训经验的待逃生者包裹且能有效降低落地冲击的高处逃生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当下,为了提高用地效率,现有的办公楼以及住宅以高层为主,且层数逐年递增,进而导致如何在发生灾难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高度逃生,是现代人主要考虑的问题。
[0003] 针对一些喜欢户外运动或探险的人员来说,如何从较高地方逃生也是必备的课题之一,现有的逃生装置一般会选择高楼逃生用的装置;传统的高楼逃生器的缺点有:1、穿戴不方便,导致穿戴速度慢,延误逃生时机;2、操作难度大,难以做到儿童和老人使用方便;3、逃生器本身没有防火防穿刺功能。
[0004] 中国公开专利号为CN201810638254A的发明专利公开一种气囊包裹式高层缓降逃生器,其采用两个半球气囊会自动充满气体,形成一个可以将逃生人员包裹保护的中空球体,魔术贴可以将半球气囊粘连固定,吊绳采用丝绳,减少被烧断导致的险,半球气囊采用阻燃防穿刺材质制成,不会因火烧而损伤逃生人员,减少二次伤害。
[0005] 但,上述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采用中空球体将逃生人员包裹,在配合吊绳将带逃生人员进行下降逃生,其中所述半球状的气囊仅仅起到防火、缓冲的作用;另,其方案中利用魔术贴将两个半球气囊粘连固定,结构稳定性不佳,从而无法有效保护从高空无吊绳牵引时的逃生人员。
[0006] 进而,如何在无牵引的情况下,针对从高空坠下的人员进行有效的保护,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无牵引的情况下,针对从高空坠下的人员进行有效的保护,同时降低坠地时的冲击力。
[0008]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处逃生装置的技术方案,其包括背包,及置于所述背包内的点火器、气体发生器以及气囊,其中;所述背包的正面至少具有一开口,该开口于所述背包内腔连通,以释放充气的所述气囊;
所述点火器与一点火拉绳相连,所述点火拉绳、点火器及气体发生器依次相连并依次触发启动,所述气体发生器与所述气囊连通,以供给气囊充气;
所述气囊充气后呈一中空球状壳体,以将待逃生人员包裹于充气后的所述气囊之内;
所述气囊的外表面布满充气触,各所述充气触角与所述气囊的充气腔连通。
[0009]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气囊沿球体的经线设置一分隔切口,于所述分隔切口两侧的气囊边沿通过充气进行闭合。
[0010]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分隔切口位于所述背包的背面一侧。
[0011]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充气触角沿所述气囊的经线分布,各所述充气触角充气后立于所述气囊外表面。
[0012] 进一步优选的:各所述充气触角包括球状部及连接部,其中:所述球状部为中空球状气囊;
所述连接部为一连通所述球状部及所述气囊的充气腔的管状体,且连接部沿所述气囊径向设置并立于所述气囊外表面。
[0013]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气囊充气后的底部具有一让位开口,该让位开口与所述气囊的内腔连通,以方便逃生者于充气后的气囊内站立或位移。
[0014]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让位开口呈圆形状。
[0015]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背包为双肩背包。
[0016]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背包的开口处通过连接件闭合。
[0017]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为拉链或魔术贴或纽扣或连接绳。
[001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利用点火拉绳、点火器及气体发生器依次相连并依次触发启动折叠与背包内的气囊,该气囊充气后呈中空球状体,以将待逃生人员包裹于其内部,利用背包简单将逃生人员固定于气囊内侧壁上,从而确保逃生人员在从高处坠落的安全性;
另,本发明中所述的气囊外表面凸出的设置有多个充气触角,当气囊落地时,凸起的充气触角和中空的气囊体能吸收落地时的能量,由于球状气囊的弹性会再弹起,再落下,短时间内可停止稳定;逃生者将气囊放气,或破坏气囊可解脱生还。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高处逃生装置未触发状态下的结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结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带逃生者背上未触发状态下的高处逃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另一侧面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高处逃生装置触发后达到完全充气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逃生者使用所述触发且完全充气状态下的高处逃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逃生者背着所述高处逃生装置的触发过程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8结构主视图;
图10是图9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逃生者背着所述高处逃生装置落地后叹气的衰减轨迹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现有的逃生装置一般会选择高楼逃生用的装置;传统的高楼逃生器的缺点有:1、穿戴不方便,导致穿戴速度慢,延误逃生时机;2、操作难度大,难以做到儿童和老人使用方便;3、逃生器本身没有防火防穿刺功能。
[0021] 发明人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经过对原因的分析,不断研究发现一种高处逃生装置的技术方案,其包括背包,及置于所述背包内的点火器、气体发生器以及气囊,其中;所述背包的正面至少具有一开口,该开口于所述背包内腔连通,以释放充气的所述气囊;
所述点火器与一点火拉绳相连,所述点火拉绳、点火器及气体发生器依次相连并依次触发启动,所述气体发生器与所述气囊连通,以供给气囊充气;
所述气囊充气后呈一中空球状壳体,以将待逃生人员包裹于充气后的所述气囊之内;
所述气囊的外表面布满充气触角,各所述充气触角与所述气囊的充气腔连通。
[0022] 上述技术方案,其采用充气呈一球状的气囊对待逃生人进行包裹保护,同时所述气囊为独立的一个气囊,且其外表面布满触角,以有效提升其对地冲击力,同时提升整个逃生装置的保护效果,实现在无牵引力下,保护坠下逃生人员的目的,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0023]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24] 实施例: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高处逃生装置的技术方案,其包括背包1,及置于所述背包内的点火器2、气体发生器3以及气囊4。
[0025] 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背包1的正面至少具有一开口,该开口于所述背包1内腔连通,以释放充气的所述气囊,所述开口呈U形或n形,形成一边沿与所述背包的整体相连、其余边沿与背包的整体形成所述开口,以使得所述气囊能够便捷的充气,进而延展。
[0026]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背包1可以为双肩背包,也可以是斜跨包;在本实施例且优选的情况下,所述背包1为双肩背包,其能有效的在气囊4充气展开后,将待逃生人员紧紧固定于所述气囊内腔,从而确保在从高处降落或落地过程中逃生人员的安全性,此时,所述背包的两个肩带启到汽车安全带的作用。
[0027] 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背包1的开口处为了能有效的密封,防止置于其内腔的物品掉落,而导致整个逃生装置的失效,于所述开口处设置连接件,以封闭所述卡扣,该连接件需就有可开合的功能;所述连接件可以为拉链或魔术贴或纽扣或连接绳;当所述连接件为拉链或纽扣时,所述气囊在需充气使用前,需将所述拉链或纽扣开启,从而令所述气囊能够正常且顺畅的充气展开;当所述连接件为魔术贴时,其无需在使用前开启,所述气囊充气展开的延展冲击力需大于所述魔术贴的粘合力;当所述连接件为连接绳时,若连接绳固定力小于所述气囊充气展开的延展冲力,即无需将连接绳先行开启,若连接绳固定力大于所述气囊充气展开的延展冲力,即需要将连接绳先行开启。
[0028] 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点火器2与一点火拉绳21相连,所述点火拉绳21、点火器2及气体发生器3依次相连并依次触发启动,所述气体发生器3与所述气囊4连通,以供给气囊4充气;具体的说: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点火器2由所述点火拉绳21启动并与内置的电热丝电路接通,所述电热丝电路中电热丝迅速红热,进气启动所述其他发生器以引爆引药,引爆炸药瞬间产生热量,使得所述气体发生器中原有的叠氮化钠(NaN3) 和硝酸 (KNO3) 迅速发生反应,进而生成大量的热氮气,利用所述热氮气将为给予所述气囊4充气,从而使得所述气囊4充气展开。
[0029] 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气囊4于未充气状态下折叠的置于所述背包1内并靠近所述背包开口设置,该气囊4充气后呈一中空球状壳体,以将待逃生人员包裹于充气后的所述气囊4之内;所述气囊4的外表面布满充气触角5,各所述充气触角5与所述气囊4的充气腔连通;具体的说:结合图1至图6所示,所述气囊4沿球体的经线设置一分隔切口,该分隔切口为沿充满器呈球状的气囊4经线开设的线性开口,所述分隔切口两侧的气囊4边沿通过充气进行闭合;所述分隔切口位于所述背包1的背面一侧,以便捷的将未充气装下下的气囊4折叠并置于所述背包1内,同时确保在气囊4充足气体后,位于所述分隔切口处两侧边沿能够相互接触,甚至抵压,从而确保气囊4充气后的开口处处于紧闭状态,因所述背包1的背带能类似于汽车安全带将待逃生者稳稳的绑于背包之上,进而分隔切口处的气囊4边沿仅需要紧密配合即可确保安全,但优选的:所述分隔切口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相连,如拉链或魔术贴或固定绑带等任一能实现将分隔切口两侧气囊4边沿绑于一体的结构即可;
结合图1至图6所示,所述气囊4充气后的底部具有一让位开口41,该让位开口41与所述气囊4的内腔连通,以方便逃生者于充气后的气囊内站立或位移,优选的:所述让位开口41呈圆形状。
[0030] 更详细的说:结合图1至图7所示,所述气囊4于充气后完全展开状态下呈一球状中空体,其对应待逃生人A的脚部处设置有一圆形开口,以允许使用者站立或于一定程度上位移,所述圆形的让位开口41的形成是通过所述有分隔开口分隔,而实现展开的气囊4于所述开口处边沿密封,进而充气过程中所述气囊4按照原有形状逐渐展开,从而形成底部具有一圆形开口的球状中空体;所述气囊4由两具有充气空腔的塑料层密封形成,其充气空腔与所述气体发生器3连通,形成充气通道,而随着所述气囊的充气而膨胀;另,优选的:结合图5至图7所示,所述气囊4与内置于所述背包1的气体发生器3之间通过一伞形连接气囊6连通,所述伞形连接气囊6的尖端与所述气体发生器3相连,而其弧形侧面与所述气囊4的内侧面连通,形成支撑与所述背包与充气后所述气囊4之间的结构,进一步提升整个气囊4的稳定性,也提升对带逃生者的安全性;其中所述连接气囊4的弧形侧面与所述气囊连通,同时给与提升充气速度及效果一定宽度的通气通道,大大提升整个气囊4充气成型的时间,确保能在紧急状态下迅速完成气囊4充气;所述连接气囊4的宽度与所述背包上开口的宽度相适配,所述背包1上开口的宽度优选为与所述背包1的宽度一致。
[0031] 结合图5至图7所示,各所述充气触角5包括球状部及连接部,其中:所述球状部为中空球状气囊;
所述连接部为一连通所述球状部及所述气囊4的充气腔的管状体,且连接部沿所述气囊4径向设置并立于所述气囊4外表面。
[0032] 具体的说:结合图5至图7所示,所述充气触角5数量为多个且布满于所述气囊4外表面上,优选的,多个所述充气触角5沿充气后的球状气囊4经线分布,从而得到分布规律且提升缓冲效果的结构;结合图5至图7所示,各充气触角5于充气后沿所述气囊4径向立于所述气囊4的外表面,各充气触角5的中空内腔与所述气囊4的充气内腔连通,实现气囊4与充气触角5一体式的结构。
[0033] 如图8至图11所示,上面阐述的高处逃生装置的结构,在具体使用步骤及操作如下:首先,待逃生者A将未触发状态下所述高处逃生装置(即背包1)背于背部,再需拉紧所述点火拉绳21,所述点火拉绳21触发启动所述点火器2,该点火器2触发启动所述气体发生器3,所述气体发生器3通过折叠状态下的连接气囊4,对气囊4充气,进而气囊4中部从所述背包的开口处展开并弹出所述背1包,所述气体发生器3对气囊4的不断充气,进而充气展状态下的连接气囊6对气囊4充气,进而从逐渐将折叠状态下的气囊4,充气成为一中空球状气囊;
结合图11所示,充气状态下的待逃生者A的脚部穿过所述让位开口41立于地面或位移以备逃生;充气完整后,所述待逃生者A位于所述中空的球状气囊4内,通过所述背包1的肩带将其固定绑于所述气囊4内侧壁之上,同时待逃生者A从高处跳落或坠下,此时待逃生者于所述气囊4之内呈坐姿状态,逃生者A的脚部收回于气囊4之内;
结合图11所示,所述充气后的球状气囊4比人体体积大,进而较大的迎风面积能产生很大的空气阻力,有效降低下落的速度;当气囊4落地时,凸起的充气触角5和中空的气囊4体能吸收落地时的能量,由于球状气囊4的弹性会再弹起,再落下,短时间内可停止稳定;逃生者将气囊4放气(所述放气采用装于所述气囊4内侧的放气),或破坏气囊4可解脱生还。
[0034] 本发明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