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号 CN201410087814.3 申请日 2014-03-11 公开(公告)号 CN104103260B 公开(公告)日 2019-07-16
申请人 罗兰株式会社; 发明人 吉野澄;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鼓,借由减小由拉 力 圈所围成的圆的口径来对用于构成打击面的膜构件赋予拉力,所述拉力圈沿鼓的外圆周而配置。鼓包括:固定元件,对膜构件的缘部进行固定;间隔赋予元件,在形成打击面的平面的法线方向上,在膜构件之中的借由固定元件而固定的缘部与打击面之间赋予间隔;以及多个 接触 构件,与连结部分相接触,所述连结部分将膜构件之中的缘部与打击面加以连结。多个接触构件分别与所述连结部分的圆周方向上的彼此不同的各个 位置 相接触,使多个接触构件与拉力圈的内侧相接触,并且减小由拉力圈所围成的圆的口径,由此使接触构件向打击面的中央位移。
权利要求

1.一种鼓,借由减小由拉圈所围成的圆的口径来对用于构成打击面的膜构件赋予拉力,所述拉力圈沿所述鼓的外圆周而配置,所述鼓的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元件,对所述膜构件的缘部进行固定;
打击面支撑部,所述打击面支撑部的前端部位于较所述缘部更靠上侧处,从而在形成所述打击面的平面的法线方向上,在所述膜构件之中的借由所述固定元件而固定的所述缘部与所述打击面之间赋予间隔;以及
多个接触构件,与连结部分相接触,所述连结部分将所述膜构件之中的所述缘部与所述打击面加以连结;并且
所述多个接触构件分别与所述连结部分的圆周方向上的彼此不同的各个位置相接触,使所述多个接触构件与所述拉力圈的内侧相接触,并且借由减小由所述拉力圈所围成的圆的口径而使所述接触构件向所述打击面的中央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触构件之中与所述拉力圈相接触的部分、以及所述拉力圈之中与所述接触构件相接触的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上,实施了滑动促进设定,所述滑动促进设定用以促进所述接触构件在所述拉力圈的内圆周方向上的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鼓,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接触构件分别为中空圆板状的构件的断片,
所述鼓包括连结构件,所述连结构件将所述多个接触构件之中相邻接的接触构件彼此加以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鼓,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元件包括表面侧固定元件及背面侧固定元件,所述表面侧固定元件及背面侧固定元件自形成所述打击面的平面的法线方向上的所述接触构件的两侧夹持所述接触构件,
在所述表面侧固定元件、所述接触构件及所述背面侧固定元件之间,设置有使所述接触构件可向所述打击面的中央侧位移的余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分随着在所述平面的法线方向上与所述打击面的距离缩小,而在与所述平面平行的方向上靠近所述打击面的中央侧,由此逐渐减小与所述打击面中央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鼓,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构件的所述缘部与框构件相连接,
所述接触构件与所述框构件相接触,并且以如下方式而构成,即,由与所述打击面垂直且通过所述打击面的中心的平面所切成的剖面呈L字状,所述L字状的短边部分与所述连结部分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鼓,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力圈在其内侧包含槽部,
所述接触构件嵌入于所述槽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鼓,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构件的所述缘部与框构件相连接,
所述固定元件包括限制所述框构件向所述打击面的中央侧位移的阶差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鼓,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构件包括网状物。
10.一种鼓,其特征在于包括:
拉力圈(70);
框架(20),包括框架基体(22)、阶差部(24)及打击面支撑部(26);
鼓面皮(30),包括膜构件(32)、及夹持所述膜构件(32)的上框(34)与下框(36);以及多个接触构件(40);并且
所述膜构件(32)包括打击面(32a)及缘部(32c),且在所述打击面(32a)与所述缘部(32c)之间,形成有将所述打击面(32a)与所述缘部(32c)加以连结的连结部分(32b),所述膜构件(32)的所述缘部(32c)由所述上框(34)与所述下框(36)所夹持,所述下框(36)载置于所述框架基体(22)上,
在所述框架基体(22)上连接有所述阶差部(24),在所述阶差部(24)上连接有所述打击面支撑部(26),
借由所述打击面支撑部(26)的前端部位于较所述缘部更靠上侧处,从而赋予所述打击面(32a)与所述缘部(32c)之间的所述打击面(32a)的法线方向上的间隔,所述多个接触构件(40)的内圆周面(ICS)与所述连结部分(32b)相接触,且所述多个接触构件分别与所述连结部分的圆周方向上的彼此不同的各个位置相接触,所述多个接触构件(40)借由所述拉力圈(70)而将力作用至所述打击面(32a)的中央侧。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鼓,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对构成打击面的膜构件均匀地赋予拉(tension)的鼓。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这种鼓,例如有下述专利文献1中可见到的鼓。在所述鼓中,在膜构件(鼓皮(skin)17)的端部连接有剖面形状为U字状的构件(扣圈(bead)18)。并且,将U字状的构件配置于鼓壳侧面,对拉力圈(夹紧圈(clamp ring)22)进行紧固。借由这样的方式,将U字状的构件向打击面的下方按下。此处,以拉力圈为首,借由拉力圈的紧固而将U字状的构件向下方按下的机构由不锈等所构成。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6043419说明书

发明内容

[0006] 然而,发明人等人发现了如下的问题:根据所述鼓,难以对构成打击面的膜构件均匀地赋予拉力。
[0007]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开发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鼓中均匀地赋予拉力,所述鼓是借由缩小由拉力圈所围成的圆的口径来对用于构成打击面的膜构件赋予拉力,所述拉力圈沿鼓的外圆周而配置。
[0008] 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鼓中,具有以下的效果。在形成打击面的平面的法线方向上,在膜构件之中的打击面与缘部之间,借由间隔赋予元件而赋予间隔。并且,使接触构件与将打击面与缘部加以连结的连结部分相接触。而且,当由拉力圈所围成的圆的口径被缩小时,接触构件向打击面的中央位移。当接触构件向打击面的中央位移时,在由与形成打击面的平面的法线平行且通过打击面的中央的面所切成的剖面上,自所述打击面至所述缘部为止的连结部分的长度变长。因此,可对打击面赋予拉力。此时,使用多个接触构件,并且所述多个接触构件分别在连结部分的圆周方向上的彼此不同的位置上与连结部分相接触。由此,容易使施加至打击面的拉力变得均匀。
[0009] 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鼓中,除了技术方案1所述的鼓的效果以外,还具有以下的效果。借由缩小由拉力圈所围成的圆的口径而使接触构件向打击面中央侧位移时,拉力圈的内侧之中与各接触构件的接触部位发生变化。因此,为了使接触构件顺滑地向打击面中央侧位移,优选的是接触构件可沿拉力圈的内圆周方向顺滑地进行位移。据此,若借由滑动(slide)促进设定,可使接触构件在拉力圈的内圆周方向上容易地滑动。因此,接触构件可在拉力圈的内圆周上顺滑地位移。即,能够使接触构件顺滑地向打击面中央侧位移。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鼓中,除了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鼓的效果以外,还有以下的效果。由于接触构件为中空圆板状的构件的断片,所以与连结部分的接触部位具有圆弧形状。因此,可更均匀地赋予拉力。此外,借由连结构件而将多个接触构件彼此连结。因此,与不借由连结构件来将接触构件加以连结的情况相比较,可容易地进行接触构件的组装。而且,可抑制多个接触构件偏在于圆周方向上。因此,可均匀地赋予拉力。
[0010] 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鼓中,除了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中任一所述的鼓的效果以外,还具有以下的效果。在表面侧固定元件、接触构件及背面侧固定元件之间,包含使接触构件可向打击面的中央侧位移的余隙(clearance)。由此,可使接触构件容易地向打击面的中央侧位移。
[0011] 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鼓中,除了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中任一所述的鼓的效果以外,还具有以下的效果。在形成打击面的平面的法线方向上在膜构件中的打击面与缘部之间赋予间隔时,在与平面平行的方向上也在打击面与缘部之间赋予间隔。此处,为了在形成打击面的平面的法线方向上在膜构件中的打击面与缘部之间赋予间隔,当在与平面平行的方向上未使打击面与缘部之间隔开时,则连结部分必须与打击面成垂直。因此,如果膜构件没有大的可挠性(flexibility),则不会均匀地施加拉力。或者,为了均匀地施加拉力,必须对膜构件施加塑性(plasticity)变形加工。与此相对,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鼓中,在与平面平行的方向上也在打击面与缘部之间赋予间隔。借由这样的方式,利用例如预先使膜构件松弛等比较简单的方法,便可以在形成打击面的平面的法线方向上在膜构件中的打击面与缘部之间赋予间隔。
[0012] 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鼓中,除了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5中任一所述的鼓的效果以外,还具有以下的效果。由于框构件与接触构件相接触,因此在形成打击面的平面的法线方向上,接触构件与缘部相隔相当于框构件的厚度的距离。此处,当将接触构件设为与所述打击面垂直的剖面不具有L字状而仅为单纯的矩形状时,与设为L字状的情况相比较,所述垂直的剖面上的连结部分的长度相对于接触构件向打击面的中央侧位移时的位移量的比缩小。因此,借由将接触构件的与打击面垂直的剖面设为L字状,可进一步增大施加至打击面的拉力相对于接触构件向打击面的中央侧位移时的位移量的比。
[0013] 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鼓中,除了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6中任一所述的效果以外,还具有以下的效果。由于接触构件嵌入于拉力圈的槽部内,因此可适当地限制接触构件在形成所述打击面的平面的法线方向等意外的方向上位移的情况。
[0014] 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鼓中,除了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7中任一所述的鼓的效果以外,还具有以下的效果。由于在背面侧固定元件中包含阶差部,因此将膜构件定位于固定元件上变得容易。此外,当使阶差部与框构件可相接触时,还可以使阶差部作为抑制如下情况的支撑体(supporter)而发挥作用,所述情况是在借由施加至膜构件的拉力而使框构件将所述力作用至被打击面中央侧时,框构件因所述力而破损。
[0015] 在技术方案9所述的鼓中,除了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8中任一所述的鼓的效果以外,还具有以下的效果。将膜构件设为包含网状物(mesh)的构件。包含网状物的膜构件与例如原声鼓(acoustic drum)中所使用的薄膜(film)等相比较,富有可挠性。因此,容易借由间隔赋予元件来赋予拉力。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鼓单元的立体图。
[0017] 图2是鼓的分解立体图。
[0018] 图3(a)是框架(frame)的俯视图。图3(b)是框架的立体图。图3(c)是框架的侧视图。
[0019] 图4(a)是鼓面皮(head)的分解立体图。图4(b)是鼓面皮的立体图。
[0020] 图5(a)是接触板的俯视图。图5(b)是接触板的立体图。图5(c)是接触板的侧视图。
[0021] 图6(a)是鼓边(rim)的俯视图。图6(b)是鼓边的立体图。图6(c)是鼓边的侧视图。
[0022] 图7是鼓的VII-VII剖面图。
[0023] 图8是鼓的VIII-VIII剖面图。
[0024] 图9(a)是表示鼓的拉力赋予方法的剖面图。图9(b)是表示鼓的拉力赋予方法的剖面图。
[0025]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拉力圈的立体图。
[0026] [符号的说明]
[0027] 10:鼓单元
[0028] 12:鼓
[0029] 14:支撑构件
[0030] 20:框架
[0031] 21、38、58:孔
[0032] 22:框架基体(背面侧固定元件)
[0033] 24:阶差部
[0034] 26:打击面支撑部(间隔赋予元件)
[0035] 26a:前端部
[0036] 30:鼓面皮
[0037] 32:膜构件
[0038] 32a:打击面
[0039] 32b:连结部分
[0040] 32c:缘部
[0041] 34:上框(框构件)
[0042] 36:下框(框构件)
[0043] 40:接触板(接触构件)
[0044] 42:基体部
[0045] 44:凸部
[0046] 44a:
[0047] 46:连结构件
[0048] 50:鼓边
[0049] 52:外圆周侧凸部
[0050] 54:鼓边基体
[0051] 56:内圆周侧凸部
[0052] 59:脚部(表面侧固定元件)
[0053] 60:压圈橡胶
[0054] 70、90:拉力图
[0055] 72:内侧圈
[0056] 72a:内圆周槽(槽部)
[0057] 72b:外圆周槽
[0058] 72c、72d:端部
[0059] 74:外侧圈
[0060] 76、96:螺栓
[0061] 77、78、97、98:结合构件
[0062] 80:装配螺钉
[0063] 90a:内圆周槽
[0064] B:后方向
[0065] D:下方向
[0066] F:前方向
[0067] ICS:内圆周面
[0068] L:左方向
[0069] L1、L2:距离
[0070] O:中心
[0071] r:半径
[0072] R:右方向
[0073] U:上方向
[0074] △1、Δ2:余隙

具体实施方式

[0075] <第1实施方式>
[0076] 以下,一面参照附图,一面对本发明的鼓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77] 图1是鼓单元10的立体图。如图所示,鼓单元10包括鼓12、以及对鼓12进行支撑的支撑构件14。鼓12是对未图示的鼓棒(stick)的打击进行感知,并根据所述打击而生成模拟原声鼓的打击声的声音的电子鼓。再者,关于构成电子鼓的传感器(sensor)或信息处理装置,可应用众所周知的技术,从而省略其说明。
[0078] 在图1中,将形成鼓12的打击面32a的平面的法线方向设为图的垂直上侧,将所述方向设为上方向U,将其相反方向设为下方向D。并且,在形成打击面32a的平面内,对前方向F及其相反方向的后方向B进行定义。此外,对与前方向F及后方向B正交的一对方向即右方向R及左方向L进行定义。
[0079] 图2是鼓12的分解立体图。如图所示,鼓12包括框架20、鼓面皮30、接触板40、鼓边50、压圈橡胶(hoop gum)60及拉力圈70。接触板40是借由连结构件46而彼此连结。框架20、鼓面皮30、接触板40、鼓边50及压圈橡胶60是借由装配螺钉80而组装。拉力圈70包括内侧圈
72及外侧圈74,并且沿鼓12的外圆周而设置。
[0080] 此处,构成拉力圈70的内侧圈72是开环状的圈构件,为树脂制。具体而言,由尼龙等软质树脂所构成。另一方面,构成拉力圈70的外侧圈74为不锈钢制。外侧圈74也是开环(open-loop)状的圈构件,在两端部包括结合构件77及结合构件78,所述结合构件77及所述结合构件78借由螺栓(bolt)76而结合。并且,借由对螺栓76进行紧固,可缩小结合构件77与结合构件78之间的距离。因此,借由在外侧圈74嵌入于内侧圈72的外圆周槽72b的状态下,对螺栓76进行紧固,可缩小内侧圈72的一对端部72c、72d的距离。即,缩小由内侧圈72所围成的圆的口径。由此,可对鼓面皮30赋予拉力。以下,对可赋予拉力的构成进行详细描述。
[0081] 图3(a)是框架20的俯视图,图3(b)是框架20的立体图,图3(c)是框架20的侧视图。
[0082] 如图所示,框架20包括框架基体22、阶差部24及打击面支撑部26。框架基体22形成为中空圆板状。阶差部24隆起于框架基体22之上,且形成为中空圆板形状。打击面支撑部26形成为较阶差部24更朝上方向U突出的圆筒状。此处,阶差部24设置于框架基体22上的内侧。并且,打击面支撑部26设置于较阶差部24进而更内侧。
[0083] 再者,在框架基体22上,设置着用于嵌入所述装配螺钉80(参照图2)的孔21。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孔21是在框架基体22的外圆周上等间隔地设置。具体而言,孔21是每隔“36°”而设置于共计10个部位。
[008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框架20设为树脂制。详细而言,利用玻璃纤维强化树脂来构成框架20。
[0085] 图4(a)是鼓面皮30的分解立体图,图4(b)是鼓面皮30的立体图。鼓面皮30包括膜构件32、上框34及下框36而构成。膜构件32是包括网状物的构件。上框34及下框36是自上下夹持膜构件32的边缘(缘部32c)的树脂制的构件。膜构件32粘接或熔接(welding)固定于上框34及下框36。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膜构件32,是使用将两片网状物的外圆周部以纱线不会散开的方式而加以熔接,并在熔接部分空出有多个孔的构件。在图4(a)中,不仅在膜构件32上,而且在上框34及下框36上,也描绘有多个孔。所述孔是用以嵌入所述装配螺钉80(参照图2)的孔。膜构件32、上框34及下框36的各自所图示的孔构成图4(b)所示的鼓面皮30的孔38。在所述孔38中嵌入装配螺钉80。
[0086] 所述膜构件32是带有松弛度而构成。这例如可借由如下之类的方式来实现:在将膜构件32固定于上框34及下框36时,预先使用夹具(jig)使打击面32a与缘部32c在打击面32a的法线方向上分离。再者,借由带有松弛度,而在打击面32a与缘部32c之间,形成将所述打击面32a与所述缘部32c加以连结的连结部分32b。但是,所谓连结部分32b,是指鼓面皮30之中借由利用鼓面皮30构成图1所示的鼓12而形成的规定的部分。即,当单独存在鼓面皮30时,无法准确地定义出鼓面皮30上的哪个部分为连结部分32b。关于连结部分32b的准确的定义将在后文说明。
[0087] 图5(a)表示接触板40的俯视图,图5(b)表示接触板40的立体图,图5(c)表示接触板40的侧视图。
[0088] 如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接触板40设为中空圆板的断片。接触板40为树脂制,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塑料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多个接触板40设为彼此相同尺寸、相同形状。并且,如图5(a)所示,接触板40的内圆周面ICS具有半径为r的圆弧形状。
[0089] 如图5(b)及图5(c)所示,接触板40包括基体部42及凸部44。凸部44在接触板40的内圆周面ICS侧,将接触板40设置成厚的。基体部42与凸部44为相同的材质,并且形成为一体。
[0090] 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10个接触板40。接触板40借由彼此相同尺寸、相同形状的连结构件46而彼此连结。由此,接触板40的内圆周面ICS在打击面32a的圆周方向上大致均等地进行配置。即,接触板40的内圆周面ICS的中央在自中心O算起为“360°/10=36°”的大致相等角度的10个方向中的各个方向上相对向。
[0091] 所述连结构件46是朝向远离中心O的一侧即朝向外侧方向弯曲的圆弧形状的构件。
[0092] 图6(a)表示鼓边50的俯视图,图6(b)表示鼓边50的立体图,图6(c)表示鼓边50的侧视图。
[0093] 鼓边50包括鼓边基体54、外圆周侧凸部52及内圆周侧凸部56。鼓边基体54形成为中空圆板状。外圆周侧凸部52呈圆筒状地形成于鼓边基体54的外圆周侧。内圆周侧凸部56呈圆筒状地形成于鼓边基体54的内圆周侧。外圆周侧凸部52与内圆周侧凸部56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可嵌入压圈橡胶60(参照图2)的值。并且,内圆周侧凸部56的高度设定成低于外圆周侧凸部52的高度。其原因在于,如图1所示,打击面32a位于较内圆周侧凸部56更靠内侧下方,因此可避免内圆周侧凸部56与鼓棒发生干扰。再者,压圈橡胶60是用于吸收进行鼓边打击(rimshot)时产生的冲击的构件。此处,所谓鼓边打击,是指借由未图示的鼓棒来敲击鼓边。
[0094] 如图6(c)所示,在鼓边基体54之中的未形成内圆周侧凸部56或外圆周侧凸部52的一侧(下方向D侧),形成有脚部59。脚部59对应于图6(a)及图6(b)所示的用以嵌入装配螺钉80(参照图2)的孔58而设置。脚部59为中空,并且具有四棱柱形状。
[0095]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鼓边50设为树脂制。详细而言,利用玻璃纤维强化树脂来构成鼓边50。
[0096] 图7表示图1的VII-VII剖面。VII-VII剖面是由与图1的上方向U及下方向D平行且通过打击面32a的中心的平面所切成的剖面。
[0097] 如图7的放大图所示,在框架基体22上,载置有鼓面皮30的下框36。而且,鼓面皮30的上框34与鼓边50的脚部59相接触。并且,框架20、鼓面皮30及鼓边50是借由装配螺钉80而固定。借由对装配螺钉80进行紧固,脚部59与框架基体22将鼓面皮30(上框34、缘部32c及下框36)加以紧固。再者,脚部59在相邻接的接触板40彼此之间,位于较连结构件46更靠打击面32a中央侧。
[0098] 此处,鼓面皮30之中,与打击面支撑部26相接触的部分成为打击面32a与连结部分32b的边界。鼓面皮30的连结部分32b自缘部32c向打击面支撑部26延伸。此处,在形成打击面32a的平面的法线方向(上方向U)上,打击面支撑部26的前端部26a位于较缘部32c更靠上侧处。其原因在于,已将打击面支撑部26设为相对于框架基体22或阶差部24而朝向上侧延伸的构件。再者,打击面支撑部26的所述朝向上侧延伸的长度是以如下方式而设定,即,在形成打击面32a的平面的法线方向(上方向U)上,连结部分32b的长度大于接触板40的内圆周面ICS(参照图5)的长度。其原因在于,在形成打击面32a的平面的法线方向(上方向U)上,在打击面32a与缘部32c之间,赋予所述法线方向上的接触板40的内圆周面ICS的长度以上的间隔。
[0099] 并且,打击面支撑部26的前端部26a形成为带有圆形的形状。其原因在于,使膜构件32不易受损。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下框36的内圆周的直径设定为阶差部24的外圆周的直径以上。由此,当使下框36载置于框架基体22上时,下框36不会与阶差部24产生干扰。此外,记载有在阶差部24与下框36之间具有余隙△1。这是借由使下框36的内圆周的直径稍大于阶差部24的外圆周的直径来加以实现。再者,所谓“使下框36的内圆周的直径稍大于阶差部24的外圆周的直径”,并未考虑制造公差等。所述余隙△1优选的是以如下方式而设定,即,无论公差如何,均在下框36的内圆周的实际直径不小于阶差部24的外圆周的实际直径的范围内使其尽量缩小。
[0100] 图8表示图1的VIII-VIII剖面。VIII-VIII剖面是由与图1的上方向U及下方向D平行且通过打击面32a的中心的平面所切成的剖面。VIII-VIII剖面特别是不含图2所示的装配螺钉80的部分的剖面。
[0101] 连结部分32b的剖面形状并非为直线状,而是弯曲着。其原因在于,接触板40的凸部44与连结部分32b相接触。凸部44的角部44a形成为带有圆形的形状。
[0102] 使图7所示的脚部59自鼓边基体54延伸的长度比接触板40的厚度大出余隙Δ2的程度。由此,在接触板40与鼓边基体54或鼓面皮30的上框34之间,设置有余隙Δ2。其原因在于,使接触板40在与形成打击面32a的平面平行的方向上可顺滑地位移。接触板40之中与内圆周面ICS为相反侧的面可滑动地嵌入于内侧圈72的内圆周槽72a内。
[0103] 借由这样的构成,通过对拉力圈70进行紧固,可对打击面32a赋予拉力。图9(a)及图9(b)是图1的VIII-VIII剖面。
[0104] 如图9(a)所示,在对拉力圈70进行紧固之前,接触板40的凸部44与上框34相接触。并且,接触板40的内圆周面配置于最远离打击面32a的中央的位置。在所述状态下,也是借由存在接触板40,而与无接触板40的情况相比较,与形成打击面32a的平面正交的剖面(图9(a)所示的剖面)上的连结部分32b的长度因凸部44的影响而变长。因此,可对打击面32a赋予拉力。但是,在此之前,借由打击面支撑部26,而将连结部分32b及缘部32c向打击面32a侧拉紧,并且将打击面32a向连结部分32b侧拉紧。由此,对打击面32a赋予了某种程度的拉力。
[0105] 另一方面,如图9(b)所示,若对拉力圈70进行紧固,则拉力圈70的内圆周槽72a向打击面32a中央侧位移。由此,接触板40也向打击面32a的中央侧位移。因此,与对拉力圈70进行紧固以前(图9(a))相比较,与形成打击面32a的平面正交且通过打击面32a的中心的剖面(图9(b)所示的剖面)上的连结部分32b的长度变长。即,打击面32a的拉力增大。
[0106]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拉力圈70进行紧固以前(图9(a)),使内圆周面ICS所描绘的圆弧的半径r(参照图5)等于距离L1。此处,距离L1是对拉力圈70进行紧固以前(图9(a))的与形成打击面32a的平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内圆周面ICS与打击面32a的中心O之间的距离。其原因在于,在对拉力圈70进行紧固以前的初始位置,使内圆周面ICS尽量均匀地与连结部分32b相接触。当接触板40配置于最远离打击面32a的中央的位置时,连结部分32b与接触板40的接触部位描绘出半径为距离L1的圆。因此,借由使内圆周面ICS所描绘的圆弧的半径r与距离L1相等,可使内圆周面ICS与连结部分32b相接触时施加至连结部分32b的拉力变得均匀。再者,借由对拉力圈70进行紧固(图9(b)),距离L2小于内圆周面ICS所描绘的圆弧的半径r(参照图5)。此处,距离L2是对拉力圈70进行紧固时(图9(b))与形成打击面32a的平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内圆周面ICS与打击面32a的中心O之间的距离。因此,内圆周面ICS的两端部施加至连结部分32b的拉力相对于内圆周面ICS的中央部施加至连结部分32b的拉力的相对大小可能产生逐渐缩小的倾向。
[0107]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可获得以下的效果。
[0108] (1)如图9等所示,在形成打击面32a的平面的法线方向(上方向U等)上,在膜构件32之中的打击面32a与缘部32c之间赋予间隔。并且,使接触板40的内圆周面ICS与将打击面
32a及缘部32c加以连结的连结部分32b相接触。此外,借由缩小拉力圈70的两端部间的距离(图2所示的内侧圈72的端部72c与端部72d之间的距离),而使得接触板40向打击面32a的中央位移。由此,借由拉力圈70的紧固,可对打击面32a赋予拉力。特别是,由于可借由使接触板40向打击面32a的中央位移来赋予拉力,因此也不存在打击面32a与鼓边50或压圈橡胶60之间的距离因赋予拉力而发生变化的情况。此外,与使缘部32c向打击面32a的下方向(下方向D)拉紧的情况相比较,容易使鼓12变薄。
[0109] (2)多个接触板40分别设为与连结部分32b的圆周方向上的彼此不同的部位相接触。由此,可使施加至打击面32a的拉力变得均匀。
[0110] (3)将接触板40之中与连结部分32b相接触的部分的形状设为圆弧形状(参照图5)。由此,可使施加至打击面32a的拉力变得均匀。
[0111] (4)将图8等所示的接触板40设为塑料制,并且,利用软质树脂来形成内侧圈72。由此,接触板40容易在内圆周槽72a内滑动。此处,若将拉力圈70加以紧固,则内圆周槽72a与接触板40的接触部位发生变化。因此,借由使接触板40容易在内圆周槽72a内滑动的所述设定(滑动促进设定),可使接触板40顺滑地向打击面32a中央侧位移。并且,借由使接触板40容易在内圆周槽72a内滑动的所述设定,可防止多个接触板40偏在于圆周方向上,从而可均匀地赋予拉力。
[0112] (5)如图8所示,以鼓面皮30的上框34与鼓边基体54之间的间隙大于接触板40的基体部42的厚度的方式而对脚部59(图7)进行设计。由此,可使接触板40在鼓边基体54的下表面上容易地滑动。因此,即使对拉力圈70进行紧固,也可以使接触板40容易地向打击面32a的中央侧位移。
[0113] (6)如图8等所示,在框架20上包含阶差部24,并且在其内圆周侧上构成有打击面支撑部26。由此,在与形成打击面32a的平面平行的方向上,在框架基体22之中载置有膜构件32的缘部32c的部分与打击面支撑部26之间赋予间隔。并且由此,当在形成打击面32a的平面的法线方向(上方向U)上,在膜构件32中的打击面32a与缘部32c之间赋予间隔时,在与平面平行的方向上也在打击面32a与缘部32c之间赋予间隔。此处,当在形成打击面32a的平面的法线方向上,在膜构件32中的打击面32a与缘部32c之间赋予间隔时,若不使打击面32a与缘部32c在与平面平行的方向上分离,则连结部分32b与打击面成垂直。因此,如果膜构件32中没有大的可挠性,则不会均匀地施加拉力。或者,为了均匀地施加拉力,必须对膜构件
32施加塑性变形加工。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平面平行的方向上也在打击面32a与缘部32c之间赋予间隔。借由这样的方式,利用预先使膜构件32带有松弛度等比较简单的方法,便可在形成打击面32a的平面的法线方向上在膜构件32中的打击面32a与缘部32c之间赋予间隔。
[0114] (7)如图8等所示,包含具有圆筒形状的打击面支撑部26来构成间隔赋予元件,所述间隔赋予元件用于在形成打击面32a的平面的法线方向(上方向U)上在膜构件32中的打击面32a与缘部32c之间赋予间隔(参照图3)。由此,打击面支撑部26与打击面32a的整个圆周相接触,因此可适当地抑制施加至打击面32a的拉力变得不均匀。
[0115] (8)如图8等所示,包含基体部42及凸部44而形成接触板40。借由这样的方式,而将接触板40的剖面形状(由与构成打击面32a的平面垂直且通过打击面32a的中心的平面所切成的剖面形状)设为L字状。而且,使连结部分32b与L字状的短边部分(凸部44)相接触。由此,与仅由基体部42来构成接触板40的情况相比较,可在与形成打击面32a的平面正交的剖面(图8等所示的剖面)上延长连结部分32b的长度。因此,可增大施加至打击面32a的拉力相对于接触板40向打击面32a的中央侧位移时的位移量的比。
[0116] (9)在图8等所示的拉力圈70上形成有槽部(内圆周槽72a),并且使接触板40嵌入于所述槽部(内圆周槽72a)。由此,可适当地限制接触板40在构成打击面32a的平面的法线方向(上方向U等)等意外的方向上进行位移的情况。
[0117] (10)利用软质树脂来形成图8等所示的内侧圈72。因此,容易对接触板40均匀地赋予拉力。与此相对,发明人等人发现,当内侧圈72为金属时,由于内侧圈72的刚性过高,因此对拉力圈已进行紧固时由拉力圈所围成的区域的外圆周的形状(近似于圆)容易大幅偏离在数学上精确的圆。即,在所述情况下,拉力容易变得不均匀。
[0118] (11)利用树脂制的内侧圈72以及金属制的薄板状构件(外侧圈74)来构成图2等所示的拉力圈70。此处,当将拉力圈70全部设为树脂制时,在逐渐缩小开环的两端的距离时,拉力圈70容易变得难以承受其力。与此相对,当将拉力圈70全部设为金属制时,由于刚性过高所引起的所述理由,均匀地施加拉力容易变得困难。考虑到这点,利用树脂制的内侧圈72以及金属制的外侧圈74来构成拉力圈70。并且,使用树脂制的圈作为与接触板40相接触的构件。此外,将金属制的圈用来对接触板40进行紧固。由此,可承受拉力圈70的紧固,且使赋予至接触板40的拉力尽量变得均匀。
[0119] (12)如图7等所示,框架20中包含阶差部24。由此,在框架20上载置鼓面皮30时的定位变得容易。并且,也可以使阶差部24作为支撑体而发挥作用,当借由缩小图7所示的余隙△1,而对打击面32a赋予拉力,从而将缘部32c或下框36向打击面32a的中央侧拉紧时,所述支撑体抑制下框36因所述力而破损。
[0120] (13)如图5等所示,借由连结构件46而使多个接触板40彼此连结。由此,与不借由连结构件46将接触板40加以连结的情况相比较,可容易地进行接触板40的组装。而且,可抑制接触板40的配置偏在于连结部分32b的圆周方向上。
[0121] (14)如图5等所示,将接触板40全部设为相同尺寸、相同形状。由此,可使所述接触板40具有对称性,因此容易使施加至鼓面皮30的拉力变得均匀。
[0122] (15)如图9(a)所示,将接触板40的内圆周面ICS所描绘的圆弧的半径r(参照图5)设为距离L1,所述距离L1是对拉力圈70进行紧固以前的内圆周面ICS与打击面32a的中心O之间的在与形成打击面32a的平面平行的方向上的距离。由此,可使内圆周面ICS的中央部优先与连结部分32b相接触。因此,可避免只有接触板40的内圆周面ICS的两端部对连结部分32b赋予拉力。
[0123] (16)如图5等所示,将连结构件46设为随着朝向相邻接的一对接触板40间的中央侧而向外侧弯曲的构件(朝向外侧凸出的构件)。此处,当接触板40向打击面32a的中央侧位移时,相邻接的接触板40彼此的间隔变窄。而且,关于相邻接的接触板40彼此的间隔,接触板40之中内圆周面ICS侧窄于外圆周面侧。因此,借由将连结构件46设为朝向外侧凸出的构件,可在接触板40向打击面32a的中央侧位移时,使连结构件46难以对所述接触板40的位移产生干扰。
[0124] (17)如图5(a)等所示,将连结构件46的形状设为圆弧形状。由此,当借由接触板40向打击面32a的中央侧位移而使得相邻接的接触板40彼此的间隔变窄时,可容易地缩小连结构件46的宽度。因此,可适当地抑制如下情况,即,当接触板40向打击面32a的中央侧位移时,连结构件46对所述接触板40的位移产生干扰。
[0125] (18)如图8所示,使接触板40的凸部44的角部44a带有圆形。由此,可使膜构件32难以被角部44a所损伤。
[0126] (19)如图7所示,使打击面支撑部26的前端部26a带有圆形。由此,可使膜构件32难以被前端部22a所损伤。
[0127] (20)将膜构件32设为包含网状物的构件。包含网状物的膜构件例如与薄膜等相比较,富有可挠性。因此,容易在构成打击面32a的平面的法线方向上在打击面32a与缘部32c之间赋予间隔。
[0128] (21)如图8等所示,将接触板40配置于较鼓面皮30更靠打击面32a的表面侧。因此,与将接触板40配置于较鼓面皮30更靠打击面32a的背面侧的情况相比较,容易缩小构成打击面32a的平面的法线方向(上方向U)上的打击面32a与鼓边50或压圈橡胶60之间的距离。
[0129] (22)鼓边50包含外圆周侧凸部52及内圆周侧凸部56。由此,可提高鼓边50的刚性。因此,可承受由于对膜构件32赋予拉力而施加至鼓边50的拉力。
[0130] (23)包含压圈橡胶60。由此,即使在进行鼓边击打时,也可以降低施加至鼓边50、接触板40、鼓面皮30的缘部或框架20等的冲击。
[0131] <第2实施方式>
[0132] 以下,一面参照附图,一面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33]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包含拉力圈90代替拉力圈70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0134] 图10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拉力圈90的构成。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拉力圈90是制的开环状的圈构件。在拉力圈90的两端部,包含对应于图2的结合构件77、结合构件78的结合构件97、结合构件98。所述结合构件97、结合构件98借由螺栓96而结合。并且,借由对螺栓96进行紧固,可缩小结合构件97与结合构件98之间的距离。在拉力圈90的内圆周上,形成有内圆周槽90a。接触板40嵌入于所述内圆周槽90a内(参照图2)。
[0135] <其它实施方式>
[0136] 以上,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受所述方式的任何限定,可容易地推测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改良。各实施方式也可分别借由将其它实施方式所包含的构成的一部分或多个部分追加至该实施方式、或者与该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或多个部分进行交换等,来对该实施方式进行变形而构成。以下,说明作为所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实施方式。
[0137] “关于拉力圈”
[0138] 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2)中,是使用尼龙作为内侧圈72的软质树脂。但是,软质树脂并不限定于此。而且,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是使用不锈钢板作为外侧圈74。然而,金属圈并不限定于此。金属圈例如也可以为铝等。
[0139] 在所述第2实施方式(图10)中,将拉力圈90设为铝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拉力圈90例如也可以为不锈钢制。
[0140] 并且,拉力圈并不限定于借由缩小开环状的两端部间的距离来缩小由拉力圈所围成的圆的口径的构件。例如,也可以将拉力圈形成为大于360°的圆弧状,并以如下方式而构成,即,拉力圈的一对端部的区域彼此在由拉力圈所形成的大致圆形状的圆周上重合。在所述情况下,所述重合越大,由拉力圈所围成的圆的口径越缩小。再者,在所述情况下,拉力圈优选的是借由所述拉力圈的一对端部中的内圆周侧的端部,而使得拉力圈的内圆周面不包含阶差。换而言之,优选的是使得由拉力圈所围成的区域的外圆周的形状尽量接近于在数学上精确的圆。
[0141] “关于表面侧固定元件与背面侧固定元件之间的间隙的确保方法”[0142]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是利用配置于相邻接的接触板40之间的脚部59(参照图7)来构成表面侧固定元件。而且,利用框架基体22来构成背面侧固定元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利用鼓边基体54来构成表面侧固定元件。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上框34上,形成朝向相邻接的接触板40之间突出且与表面侧固定元件相接触的凸部,并利用所述凸部来构成背面侧固定元件。即使为这样的构成,根据凸部的高度的设计,也可以使表面侧固定元件与背面侧固定元件之间的间隙大于接触板40的厚度。由此,可形成余隙△2(参照图8)。
[0143] 然而,并非必须包含余隙△2。也可以去掉余隙△2,而设为可借由表面侧固定元件及背面侧固定元件来牢固地夹持接触板40的构成。再者,在所述情况下,对拉力圈70进行紧固或松开时,在此之前,预先将装配螺钉80松开。
[0144] “关于背面侧固定元件”
[0145]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将框架基体22(背面侧固定元件)与打击面支撑部26(间隔赋予元件)形成为一体(参照图7)。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分开形成所述框架基体22(背面侧固定元件)与所述打击面支撑部26(间隔赋予元件),并借由螺钉等来加以组装。
[0146] 并且,背面侧固定元件并不限定于设置于框架20上。关于该点,如“关于表面侧固定元件与背面侧固定元件之间的间隙的确保方法”一栏中所记载。
[0147] “关于表面侧固定元件”
[0148]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是利用图7所示的脚部59来构成表面侧固定元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表面侧固定元件例如也可以为鼓边基体54。关于该点,如“关于表面侧固定元件与背面侧固定元件之间的间隙的确保方法”一栏中所记载。
[0149] “关于阶差部与鼓面皮的余隙”
[0150]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无论制造公差如何,均将鼓面皮30的下框36与阶差部24之间的余隙△1(参照图7)设定为在下框36的内径不小于阶差部24的外径的范围内使其尽量缩小的值。此时,可将余隙△1设定为小至如下程度的值,即,借由对打击面32a赋予拉力,使下框36与阶差部24相接触的程度。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即使对打击面32a赋予了拉力时,只要鼓面皮30不受损,余隙△1便也可以为下框36与阶差部24不相接触的程度的值。在所述情况下,借由包含阶差部24,也可以使其具有帮助鼓面皮30与框架20进行位置对准的功能。
[0151] “关于固定元件”
[0152] 固定元件之中设置于框架20上的阶差部并不限定于中空圆板状的阶差部24(参照图3)。例如,作为阶差部,也可以为在圆周上包含多个突起部的构件。但是,并非必须包含阶差部。
[0153] “关于连结构件”
[0154] 将接触板40加以连结的连结构件并不限定于图5所示的圆弧状的构件。连结构件例如也可以设为由等腰三角形的长度彼此相等的两条边所形成的形状。
[0155] 并且,连结构件并不限定于朝向所述外侧弯曲的构件。连结构件例如也可以为朝向内侧弯曲的构件。此外,连结构件也可以为能够伸缩的圆弧状的构件。在比较容易实现该点的方面上,优选的是使圆弧状的构件与接触板40的材质不同。
[0156] 也可以不包含将接触板40彼此连结的连结构件。但是,在所述情况下,优选的是包含限制元件,所述限制元件限制各接触板40向圆周方向的移动,以尽量防止接触板40的配置变得不均匀。也可以利用所述装配螺钉80来构成所述限制元件。其中,作为限制元件,优选的是例如在鼓面皮30的上框34的表面上,设置朝向打击面的中心方向的条纹状的肋(rib)。再者,在所述情况下,优选的也是均等地配置各接触板40。但是,也并非必须进行均等配置。例如在内侧圈72的端部72c与端部72d之间,接触板40不会被内侧圈72施力。鉴于所述情况,也可以越接近于端部72c、端部72d,越增大接触板40的内圆周面ICS与连结部分32b的接触密度
[0157] “关于接触构件”
[0158] a)内圆周的直径的设定
[0159]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9(a)所示,是设为在拉力圈70的拉力为最小的初始位置接触板40与连结部分32b相接触。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借由对拉力圈70进行紧固而使接触板40向打击面32a的中央侧位移,来开始使接触板40与连结部分32b相接触。
[0160]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是将接触板40的内圆周面ICS所描绘的圆弧的半径r设定为距离L1。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此处,距离L1是拉力圈70的拉力为最小的初始位置上的内圆周面ICS与打击面32a的中心O的在与打击面32a平行的方向上的距离。例如,也可以将半径r设定为距离L3(未图示)。此处,距离L3是接触板40向打击面32a的中央侧进行了最远位移时的接触板40的内圆周面ICS与打击面32a的中心O的在与打击面32a平行的方向上的距离。再者,当将半径r设定为小于所述距离L1且大于所述距离L3时,可认为在使接触板40向打击面32a的中央侧逐渐位移的过程中,内圆周面ICS施加至连结部分32b的力成为最均匀的状态。
[0161] 但是,当使半径r小于所述距离L1时,在接触板40与连结部分32b最早接触的时点,接触板40的内圆周面ICS的两端部施加至连结部分32b的力有可能大于内圆周面ICS的中央部施加至连结部分32b的力。为了避免所述情况,也可以将半径r设为稍大于所述距离L1(例如稍大于所述距离的“1”倍且为“1.1”倍以下)。由此,无论接触板40的个体差如何,在接触板40与连结部分32b最早接触的时点,内圆周面ICS之中中央部施加至连结部分32b的力均大于内圆周面ICS的两端部施加至连结部分32b的力。此外,所谓接触板40与连结部分32b最早接触的时点,也有可能为接触板40的初始位置。
[0162] 并且,也可以使半径r小于所述距离L1,并且,使接触板40的内圆周的两端部带有圆形。由此,在接触板40与连结部分32b最早接触的时点,可将内圆周面ICS中的对连结部分32b赋予最大的拉力的部分(内圆周面ICS的两端部)的形状设为带有圆形的形状。
[0163] b)个数及配置
[0164] 接触板的数目并不限定于10个。但是,接触板的数目优选的是4个以上,更优选的是8个以上。此外,并非必须将多个接触板40的所有的内圆周设为相同尺寸。换而言之,也可以将接触板40的内圆周的尺寸(圆弧的长度)设为两种以上。但是,为了对打击面32a均等地赋予拉力,优选的是在与构成打击面32a的平面平行的平面内,接触板40的内圆周面ICS在大致相等角度的各个方向上相对向。
[0165] 再者,也并非必须将接触板40的内圆周面ICS所描绘的圆弧的半径r在所有接触板40中设为共同。例如,也可以将半径设为两种,将圆弧的半径较小的接触板40配置于最接近于图2所示的端部72c、端部72d的位置。由此,对于接触板40之中最难将力作用到与内圆周面ICS为相反侧的端部的接触板40,可有意地缩小内圆周面ICS所描绘的圆弧的半径,从而增大施加至连结部分32b的力。
[0166] 此外,接触板40也可以为不均等的配置。关于该点,在“关于连结构件”一栏中也有记载。
[0167] c)形状
[0168]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是使凸部44(参照图8)之中与打击面32a的中央相对向的一侧的角部44a(参照图8)带有圆形。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0169]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是将由与打击面32a垂直的平面所切成的接触板40的剖面(参照图8)设为L字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接触板40也可以为平坦(flat)的构件。换而言之,并非必须包含凸部44。在所述情况下,关于接触板40的与连结部分32b相接触的部分,优选的也是与图8所例示的形状相同,带有圆形。
[0170] 接触构件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中空圆板状构件的断片的形状。只要与网状物相接触的一侧呈圆弧形状,便容易使施加至连结部分32b的拉力变得均匀。但是,为了使施加至连结部分32b的拉力变得均匀,内圆周面ICS并非必须描绘圆弧。例如也可以为近似于圆弧的折线。此外,接触构件之中与网状物相接触的一侧也可以为直线形状。在所述情况下,借由缩短关于单个接触构件与网状物相接触的部分的在打击面32a的圆周方向上的长度,并且在连结部分32b的圆周方向上均等地配置接触构件,可使赋予至连结部分的拉力变得均匀。
[0171] 再者,也可以借由使内圆周面ICS所描绘的圆弧的半径越靠近构成打击面32a的平面的法线方向上侧而越小,来扩大内圆周面ICS与连结部分32b的接触部位。
[0172] d)其它
[0173] 接触板40并不限定于树脂制。接触板40例如可以为金属制,并且例如也可以为木制。
[0174] 再者,例如,也可以借由使鼓边基体54之中与接触板40相对向的面带有倾斜度,并且使上框34之中与接触板40相对向的面带有倾斜度,而使得当接触板40向打击面32a的中央侧位移时,内圆周面ICS向图8的下方向D侧位移。在所述情况下,根据所述倾斜度的角度,可使内圆周面ICS全部与连结部分32b相接触。
[0175] “关于滑动促进设定”
[0176] 滑动促进设定并不限定于将接触板40与内侧圈72两者设为树脂制。例如,也可以将接触板40之中与内圆周槽72a相接触的部分、以及内圆周槽72a的表面设为树脂制。并且,也可以在所述彼此相接触的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上涂布润滑油或蜡,或者贴滑动胶带。借由这样的方式,无论接触板40或内侧圈72的材质如何,均可使接触板40在内圆周槽72a的圆周方向上容易地滑动。
[0177] “关于使接触构件的位移变得容易的方法”
[0178] 使接触构件的位移变得容易的方法并不限定于设置所述余隙Δ2的方法或滑动促进设定。例如,在图8中,也可以在基体部42与鼓边基体54的彼此相接触的面中的至少一个上涂布润滑剂。此外,在图8中,接触板40的基体部42抵抗重力而与鼓边基体54相接触的原因在于来自连结部分32b的拉力。但是,也可以在基体部42与上框34的彼此相对向的面中的至少一个上涂布润滑剂。这样的构成例如在如下情况下特别有效,即,借由将鼓边50或上框34设为金属,而使得基体部42难以在鼓边基体54或上框34上滑动。此外,如所述实施方式,借由将接触板40、框架20及鼓边50全部设为树脂制,而使接触构件的位移变得容易。
[0179] “关于鼓面皮与接触构件的位置关系”
[0180]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在鼓面皮30的边缘(缘部32c、上框34、下框36)的上侧(向打击面32a打下去的鼓棒所存在的一侧)包含接触构件(接触板40)(参照图8)。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相反。在所述情况下,自框架20去除间隔赋予元件(打击面支撑部26),而在鼓边50上包含间隔赋予元件,并且自鼓边50去除脚部59,而在框架20上包含脚部59,由此将缘部32c配置于较打击面32a更上侧。
[0181] “关于间隔赋予元件”
[0182]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包含圆筒状的打击面支撑部26而构成间隔赋予元件。并且,借由这样的方式,使得膜构件32与打击面支撑部26的接触部分在与打击面32a平行的方向上描绘圆。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多个突起一面隔开间隔一面呈圆形状排列而构成所述间隔赋予元件。
[0183]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包含打击面支撑部26来构成间隔赋予元件,所述打击面支撑部26的与连结部分32b的接触部位带有圆形。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打击面支撑部26的前端部26a的所述VII-VII剖面形状设为三角形状,或设为矩形形状。
[0184]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膜构件32的连结部分32b的半径随着在打击面32a的法线方向(上方向U)上接近于打击面32a而缩小(参照图8)。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初始位置上,将连结部分32b配置成与所述法线方向平行。在所述情况下,借由接触板40向打击面中央位移,连结部分32b在与打击面32a平行的平面上向打击面的内侧位移。
[0185] 再者,间隔赋予元件并不限定于与框架20侧连接的构件。关于该点,如“关于鼓面皮与接触构件的位置关系”一栏中所记载。
[0186] “关于框构件”
[0187] 与网状物的端部连接的框构件并不限定于树脂制。框构件例如也可以为金属制。
[0188] “关于膜构件”
[0189] 膜构件并不限定于网状物。膜构件例如也可以为原声鼓(acoustic drum)用等的塑料薄膜。
[0190] “其它”
[0191]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框架20为树脂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框架20的材料例如也可以为铝或锌,此外,也可以为钢。此处,当使用铝或锌时,优选的是借由压铸来形成框架。但是,并不限于压铸,例如,也可以借由对铝进行切削来形成框架。另一方面,当使用钢铁时,优选的是使用压制(press)加工。
[0192]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鼓边50为树脂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鼓边50的材料例如也可以为铝或锌,此外也可以为钢铁。此处,当使用铝或锌时,优选的是利用压铸(die-cast)来形成鼓边。但是,并不限于压铸,例如,也可以借由对铝进行切削来形成鼓边。另一方面,当使用钢铁时,优选的是使用压制加工。
[0193] 鼓并不限定于电子鼓。鼓也可以为使用了网状物的练习用鼓。而且,鼓还可以为使用了塑料薄膜等的原声鼓。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