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照明用反射器及其制造方法

申请号 CN201480037880.8 申请日 2014-07-09 公开(公告)号 CN105358898B 公开(公告)日 2019-08-16
申请人 夏普株式会社; 发明人 伊藤晋; 小西正宏;
摘要 具备朝向在轴向的一端开口的光出射口(14)而使内周面(13a)进行了扩径的金属制的基材(11)的照明用 反射器 (10)中,在内周面(13a)上的至少与光出射口(1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置由含有陶瓷的 薄膜 形成的并且使光发生散射的薄膜层(17)。
权利要求

1.一种照明用反射器,具备朝向在轴向的一端开口的光出射口而使内周面的直径扩大的金属制的基材,所述照明用反射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周面上的至少与所述光出射口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置由含有陶瓷的薄膜形成的并且使光发生散射的薄膜层,
所述内周面被形成为抛物面,在相对于从该抛物面的焦点朝向所述光出射口的轴向而为60°~90°的环状区域内形成所述薄膜层,所述环状区域的外侧的所述薄膜层的面积占有率大于0%,所述环状区域内的所述薄膜层的面积占有率小于100%且大于所述环状区域的外侧的面积占有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用反射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材与所述薄膜层之间设置缓冲层,所述缓冲层的线膨胀率比所述基材的线膨胀率小且比所述薄膜层的线膨胀率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用反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区域外的所述薄膜层的膜厚小于所述环状区域内的所述薄膜层的膜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用反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膜层将陶瓷以及玻璃作为主成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用反射器,其特征在于,
设置对除所述薄膜层之外的所述内周面进行覆盖的保护层,所述基材由系材料构成,并且所述保护层由所述基材的阳极化覆膜构成。
6.一种照明用反射器,具备朝向在轴向的一端开口的光出射口而使内周面的直径扩大的金属制的基材,所述照明用反射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周面上的至少与所述光出射口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置由含有陶瓷的薄膜形成的并且使光发生散射的薄膜层,
所述基材被形成为在所述光出射口的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开口部的筒状,在相对于从所述开口部的中心朝向所述光出射口的轴向而为60°~90°的环状区域内形成所述薄膜层,所述环状区域的外侧的所述薄膜层的面积占有率大于0%,所述环状区域内的所述薄膜层的面积占有率小于100%且大于所述环状区域的外侧的面积占有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用反射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材与所述薄膜层之间设置缓冲层,所述缓冲层的线膨胀率比所述基材的线膨胀率小且比所述薄膜层的线膨胀率大。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照明用反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区域外的所述薄膜层的膜厚小于所述环状区域内的所述薄膜层的膜厚。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照明用反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膜层将陶瓷以及玻璃作为主成分。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照明用反射器,其特征在于,
设置对除所述薄膜层之外的所述内周面进行覆盖的保护层,所述基材由铝系材料构成,并且所述保护层由所述基材的阳极氧化覆膜构成。
1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用反射器;和
光源,其被配置在所述照明用反射器的轴上且与所述光出射口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所述光源的黄色光的配光特性和蓝色光的配光特性不同。
12.一种照明用反射器的制造方法,该照明用反射器具备朝向在轴向的一端开口的光出射口而使内周面的直径扩大的以铝为主成分的基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用反射器的制造方法具备:薄膜层形成工序,在所述内周面上的至少与所述光出射口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使光散射且以玻璃以及陶瓷为主成分的薄膜层;和保护层形成工序,形成对所述内周面上的所述薄膜层的非形成区域进行覆盖的保护层,
在所述薄膜层形成工序之后进行所述保护层形成工序,通过所述基材的铝阳极化处理来形成由阳极氧化覆膜构成的所述保护层,
所述内周面被形成为抛物面,在相对于从该抛物面的焦点朝向所述光出射口的轴向而为60°~90°的环状区域内形成所述薄膜层,所述环状区域的外侧的所述薄膜层的面积占有率大于0%,所述环状区域内的所述薄膜层的面积占有率小于100%且大于所述环状区域的外侧的面积占有率。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用反射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薄膜层形成工序中,将包含陶瓷的粒子以及玻璃原料的涂料涂覆在所述内周面,从该玻璃原料中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玻璃来形成所述薄膜层。
14.一种照明用反射器的制造方法,该照明用反射器具备朝向在轴向的一端开口的光出射口而使内周面的直径扩大的以铝为主成分的基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用反射器的制造方法具备:薄膜层形成工序,在所述内周面上的至少与所述光出射口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使光散射且以玻璃以及陶瓷为主成分的薄膜层;和保护层形成工序,形成对所述内周面上的所述薄膜层的非形成区域进行覆盖的保护层,
在所述薄膜层形成工序之后进行所述保护层形成工序,通过所述基材的铝阳极化处理来形成由阳极氧化覆膜构成的所述保护层,
所述基材被形成为在所述光出射口的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开口部的筒状,在相对于从所述开口部的中心朝向所述光出射口的轴向而为60°~90°的环状区域内形成所述薄膜层,所述环状区域的外侧的所述薄膜层的面积占有率大于0%,所述环状区域内的所述薄膜层的面积占有率小于100%且大于所述环状区域的外侧的面积占有率。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照明用反射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薄膜层形成工序中,将包含陶瓷的粒子以及玻璃原料的涂料涂覆在所述内周面,从该玻璃原料中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玻璃来形成所述薄膜层。

说明书全文

照明装置、照明用反射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反射光源的出射光的照明用反射器及其制造方法。此外,本发明涉及具备光源和反射光源的出射光的照明用反射器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现有的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具备:由LED构成的光源、和反射光源的出射光并进行聚光的照明用反射器(以下称作“反射器”)。反射器由绕着与光源的光轴一致的轴旋转的旋转体构成,在轴向的一端开口有光出射口,在另一端开口有光源所面对的开口部。反射器的内周面朝向光出射口被扩径。
[0003] 从光源呈辐射状出射的光在反射器的内周面上发生反射,从光出射口聚光为平行光等而出射。
[0004] 在先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40674号公报(第5页~第11页、第1幅图)
[000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90859号公报(第4页~第9页、第3幅图)
[0008]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234650号公报(第4页~第13页、第5幅图)

发明内容

[0009]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0] 近年来,被用作光源的LED等实现了高输出化,从而可利用在聚光照明等照明装置中。此时,呈以光轴为中心的环状地形成黄色成分较强的区域(黄色环),存在被识别辨别为照明光的颜色不均的问题。尤其是,在具备LED元件被包含荧光体的密封树脂密封的光源的情况下,黄色环呈现得较为明显。
[0011]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颜色不均的照明用反射器以及利用了该照明用反射器的照明装置。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降低颜色不均的照明用反射器的制造方法。
[0012]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3]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照明用反射器,具备朝向在轴向的一端开口的光出射口而使内周面的直径扩大的金属制的基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周面上的至少与所述光出射口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置了由含有陶瓷的薄膜形成且使光散射的薄膜层。
[0014]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照明用反射器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周面上的至少所述光出射口的一侧的端部,具有所述薄膜层的非形成部。
[0015]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照明用反射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周面被形成为抛物面,在相对于从该抛物面的焦点朝向所述光出射口的轴向而为60°~90°的环状区域内形成所述薄膜层,并且在比所述环状区域更靠所述光出射口的一侧具有所述薄膜层的非形成部。
[0016]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照明用反射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被形成为在所述光出射口的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开口部的筒状。
[0017]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照明用反射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被形成为在所述光出射口的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开口部的筒状,在相对于从所述开口部的中心朝向所述光出射口的轴向而为60°~90°的环状区域内形成所述薄膜层,并且在比所述环状区域更靠所述光出射口的一侧具有所述薄膜层的非形成部。
[0018]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照明用反射器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开口部的周缘上设置了所述薄膜层。
[0019]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照明用反射器中,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环状区域的外侧相比,内侧的所述薄膜层的面积占有率更大。
[0020]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照明用反射器中,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环状区域的内侧相比,外侧的所述薄膜层的膜厚更薄。
[0021]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照明用反射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层将陶瓷以及玻璃作为主成分。
[0022]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照明用反射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由系材料构成。
[0023]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照明用反射器中,其特征在于,设置了对除所述薄膜层之外的所述内周面进行覆盖的光透过部件或高反射率部件的绝缘体的保护层。
[0024]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照明用反射器中,其特征在于,设置对除所述薄膜层之外的所述内周面进行覆盖的保护层,所述基材由铝系材料构成,并且所述保护层由所述基材的阳极化覆膜构成。
[0025] 此外,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各构成的照明用反射器、和被配置在所述照明用反射器的轴上且与所述光出射口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光源。
[0026] 此外,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构成的照明用反射器、和被配置在所述焦点附近的光源。
[0027] 此外,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构成的照明用反射器、和被配置在所述开口部的中心附近的光源。
[0028]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照明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具有:发出给定的波长的光的发光元件、和被所述发光元件的出射光激发而变换为不同波长的光的荧光体。
[0029]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照明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的输入功率超过10W。
[0030]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照明用反射器的制造方法,该照明用反射器具备朝向在轴向的一端开口的光出射口而使内周面的直径扩大的金属制的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用反射器的制造方法具备:薄膜层形成工序,在所述内周面上的至少与所述光出射口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使光散射且以玻璃以及陶瓷为主成分的薄膜层,在所述薄膜层形成工序中,将包含陶瓷的粒子以及玻璃原料的涂料涂覆在所述内周面,从该玻璃原料中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玻璃来形成所述薄膜层。
[0031]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照明用反射器的制造方法,该照明用反射器具备朝向在轴向的一端开口的光出射口而使内周面的直径扩大的金属制的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用反射器的制造方法具有:薄膜层形成工序,在所述内周面上的至少与所述光出射口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使光散射的薄膜的薄膜层,在所述薄膜层形成工序中,将含有陶瓷的粒子的热固化性树脂涂覆在所述内周面上并使之固化。
[0032]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照明用反射器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具备:保护层形成工序,形成对所述内周面上的所述薄膜层的非形成区域进行覆盖的保护层,在所述保护层形成工序中,通过以铝为主成分的所述基材的铝阳极化处理来形成由阳极氧化覆膜构成的所述保护层。
[0033]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照明用反射器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薄膜层形成工序之后进行所述保护层形成工序。
[0034] 发明效果
[0035] 根据本发明的照明用反射器,在由金属形成的基材的内周面上的至少光出射面的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置包含陶瓷且使光散射的薄膜层。由此,能够抑制从光出射口出射的照明光的黄色环的产生,降低照明光的颜色不均。
[0036]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照明用反射器的制造方法,将含陶瓷的粒子以及玻璃原料的涂料涂覆在基材的内周面,从该玻璃原料中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玻璃来形成薄膜层。由此,能够以低温来形成含陶瓷的薄膜层,能够防止照明用反射器的精度劣化等。
[0037]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照明用反射器的制造方法,将含有陶瓷的粒子的热固化性树脂涂覆在基材的内周面上并使之固化来形成薄膜层。由此,能够在低温下容易地形成含陶瓷的薄膜层,能够防止照明用反射器的精度劣化等,并且削减成本。附图说明
[0038]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0039]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正面剖视图。
[0040]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散热器的立体图。
[0041]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光源的俯视图。
[0042]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光源的正面剖视图。
[0043]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其他光源的俯视图。
[0044]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其他光源的正面剖视图。
[0045]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进一步的其他光源的俯视图。
[0046]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进一步的其他光源的正面剖视图。
[0047]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反射器的内面形状的正面剖视图。
[0048] 图11是用极坐标来表示一般光源的出射光的配光特性的图。
[0049] 图12是用正交坐标来表示一般光源的出射光的配光特性的图。
[0050] 图13是表示一般光源的出射光的蓝色光和黄色光的强度比的图。
[0051] 图14是说明反射器的出射光的光强度的立体图。
[0052] 图15是表示现有的反射器的出射光的蓝色光以及黄色光的强度以及强度比的图。
[0053]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反射器的内面形状的正面剖视图。
[0054]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反射器的内面形状的正面剖视图。
[0055]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反射器的内面形状的正面剖视图。
[0056]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反射器的内面形状的正面剖视图。
[0057]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反射器的内面形状的正面剖视图。
[0058]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反射器的内面形状的立体图。
[0059]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反射器的内面形状的正面剖视图。
[0060]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反射器的内面形状的立体图。
[0061]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反射器的内面形状的正面剖视图。
[0062]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反射器的内面形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3] <第1实施方式>
[0064]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图2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以及正面剖视图。照明装置1在散热器2上设置光源3以及反射器10。
[0065] 反射器10具备铝等金属的基材11。基材11具有:被安装于散热器2的外框部12、和被配设于外框部12的内周侧的光反射部13。在外框部12的底面设置有插通光源3的插通孔12a。光反射部13被形成为在对称轴(轴C)的方向的一端开口有光出射口14并在另一端具有开口部15的筒状。光源3面对开口部15而被配设在轴C上,光源3的出射光在反射器10的内面发生反射而从光出射口14出射照明光。
[0066] 图3表示设置了光源3的散热器2的立体图。散热器2由铝等金属形成,具有:圆柱状的柱状部2a、和从柱状部2a的周面呈辐射状突出的多个散热片2b。光源3在柱状部2a的一端面上被密接地配置。
[0067] 图4、图5表示光源3的俯视图以及正面剖视图。光源3通过在陶瓷的基板5上安装了多个LED元件、EL元件等发光元件6的COB(chip on board,板上芯片)类型的发光模4来形成。
[0068] 在基板5上设置有包围多个发光元件6的周围的框体8,在框体8的内部填充密封树脂7来密封发光元件6。在密封树脂7中包含被发光元件6的出射光激发而变换成不同波长的光的荧光体。由此,光源3在密封树脂7的表面进行面发光。
[0069] 通过发光元件6的集成,从而光源3实现输入功率为10W、50W、100W或100W以上的大输出,可获得高亮度的出射光。由此,光源3的发热变大,因此通过与光源3相比而体积非常大的散热器2(参照图3)来确保高的散热性。
[0070] 作为发光元件6,能够利用蓝色LED、紫色LED、紫外线LED等。作为荧光体,能够利用蓝色、绿色、黄色、橙色、红色的任意一种颜色或者任意多个荧光体的组合。由此,能够从光源3出射希望颜色的出射光。也可以省略密封树脂7的荧光体,将发光波长不同的蓝色、绿色以及红色的3色的发光元件6排列在基板5上。
[0071] 光源3并不限于上述的构成。图6、图7表示其他构成的光源3的俯视图以及正面剖视图。该光源3将多个发光模块4铺设在基座9上而形成。各发光模块4被均匀地配置在轴C(参照图2)的周围,光源3的重心被配置在轴C上。
[0072] 图8、图9表示进一步的其他构成的光源3的俯视图以及正面剖视图。该光源3通过安装在基板5上的各发光元件6分别被半球状的密封树脂7覆盖的发光模块4来形成。也可以铺设多个该发光模块4来构成光源3。
[0073] 在前述的图2中,由金属制的基材11形成的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通过使抛物线绕着轴C旋转所成的抛物面来形成。由此,内周面13a在轴C的方向上朝向光出射口14被扩径。此外,内周面13a被形成为镜面,具有高反射率。
[0074] 在内周面13a上,在后面详细叙述的给定区域设置薄膜层17。此外,在内周面13a上的薄膜层17的非形成部18设置绝缘体的保护层19。
[0075] 薄膜层17由含有陶瓷的薄膜来形成,使内周面13a上进行粗面化来散射光。由此,如后所述,能够降低从光出射口14出射的照明光的颜色不均。此外,由于陶瓷的静电耐压性高,因此更期望在开口部15的周缘(光反射部13的下表面)形成薄膜层17。由此,能够防止接近开口部15的光源3和反射器10的短路
[0076] 薄膜层17的膜厚例如若为10μm程度,则具有颜色不均的降低效果。在为使颜色不均的降低效果进一步提高而还考虑到薄膜层17的机械强度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薄膜层17的膜厚设为50μm~500μm程度。其中,若薄膜层17的膜厚超过1mm,则在薄膜层17易于产生裂纹,因此期望将膜厚设为1mm以下。
[0077] 薄膜层17通过薄膜层形成工序来形成,例如能够将陶瓷的原料涂覆在基材11上之后进行高温烧成来形成薄膜层17。此时,由于陶瓷的烧成温度变为1200~1400℃,因此需要通过高熔点金属来形成基材11。
[0078] 因而,也可以在薄膜层形成工序中,将玻璃制的粘合剂中含有被高温烧成后的陶瓷的粒子的陶瓷涂料涂敷在基材11之后进行烧成来形成薄膜层17。由此,玻璃的烧成温度约为900℃,能够利用熔点低的基材11。此时,玻璃成分也与陶瓷同样,由于静电耐压性高,因此能够不降低绝缘性地形成薄膜层17。
[0079] 此时,玻璃制的粘合剂通过由有机粘合剂将低熔点玻璃的粒子凝固所成的物质来构成。在使低熔点玻璃再熔化时,有机粘合剂由于高温而蒸发,仅留下含陶瓷粒子的玻璃质层。其中,低熔点玻璃的粒子虽然为低熔点,但为了再熔化,需要加热至800~900℃的烧成温度。该烧成温度超过铝的熔点即660℃,因此也可以将在铝中适当添加杂质并进行了高熔点化的铝合金材料用作基材11。
[0080] 此外,在薄膜层形成工序中,期望通过溶胶-凝胶法来形成由玻璃构成的粘合剂。即,在将包含被高温烧成后的陶瓷的粒子以及玻璃原料的陶瓷涂料涂覆在基材11之后,从玻璃原料中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玻璃来形成薄膜层17。
[0081] 由此,能够以200~500℃来形成玻璃制的粘合剂,能够利用熔点更低的基材11。因此,能够使得基材11的材料的选项增加,并且能够降低针对基材11的热所引起的损伤(例如精度劣化、氧化等)。
[0082] 由于铝的熔点约为660℃,因此能够通过利用了溶胶-凝胶法的上述工序而在以铝为主成分的铝系材料的基材11上形成薄膜层17。铝系材料廉价且加工容易,能够获得轻量且高反射率以及高散热性。因此,更期望作为基材11而利用铝系材料,并通过利用了溶胶-凝胶法的上述工序来形成薄膜层17。
[0083] 包含玻璃制的粘合剂和陶瓷的薄膜层17能够将膜厚变薄至陶瓷的粒子的直径程度。例如,若使陶瓷的粒子的粒径尺寸一致为10μm以下,则能够将薄膜层17变薄为10μm。即便使薄膜层17变薄,如果含有充足量的陶瓷的粒子,则也能够在薄膜层17上使光散射。
[0084] 作为粘合剂来使用的玻璃成分也与陶瓷同样,具有耐热性、耐光性、静电耐压性,因此作为照明装置用的反射材料是优选的。尤其是,在利用输入功率为10W~100W或超过该值的光源3的情况下,由于光源3的发热、发光成为苛刻的条件,因此期望如玻璃那样的稳定物质。
[0085] 作为陶瓷涂料中所含的陶瓷粒子,例如可利用光反射性高的氧化锆等。进而,作为烧成陶瓷涂料而形成的薄膜层17的强度增强剂,也可以在陶瓷粒子的一部分中混合二氧化
[0086] 作为光反射性高的陶瓷粒子,除了氧化锆以外,还能够利用具有代表性的无机白色材料即氧化、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锌、硫酸钡、硫酸锌、酸镁、碳酸、钙硅石等。此外,作为高导热性的陶瓷材料,也可以利用氮化铝粒子等。可以利用其他的高反射性或高导热性的陶瓷材料,也可以适当选择这些陶瓷材料的粒子来组合使用。
[0087] 另外,陶瓷材料并不限定于金属氧化物,只要是使来自发光元件的光反射的绝缘性的材料即可。陶瓷材料包含例如含有氮化铝等的广义上的陶瓷、即全部无机固形体材料。如果是这些无机固形体材料之中的耐热性、耐光性、光反射性、光散射性优异的稳定物质,则能够利用任意的物质。
[0088] 但是,利用发生光吸收的陶瓷材料却不适当。例如,氮化硅、碳化硅等一般为黑色,作为进行光反射的薄膜层17的材料是不适当的。
[0089] 关于利用了溶胶-凝胶法的薄膜层形成工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在薄膜层形成工序中,首先,在由金属制的基材11形成的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的给定部分,通过喷涂等来涂覆含陶瓷粒子的陶瓷涂料。其次,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玻璃来形成薄膜层17。
[0090] 溶胶-凝胶法中所利用的玻璃制的粘合剂的烧成温度通常为200~500℃,但将烧成温度设为400~500℃是有效的。由此,能够从在玻璃质的凝胶状态下生成的多孔性的膜中减少孔来提高薄膜层17的绝缘性。
[0091] 因而,更优选将通过溶胶-凝胶反应合成玻璃质的溶胶作为氧化锆粒子的粘合剂来使用的陶瓷涂料,通过喷涂而涂敷在内周面13a,以200~300℃来干燥粘合剂,以400~500℃来烧成。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绝缘性高的薄膜层17。
[0092] 此外,在薄膜层形成工序中,也可以将含有陶瓷的粒子的热固化性树脂涂覆在基材11之后使之干燥、固化来形成薄膜层17。对于热固化性树脂而言,为了防止光源3的发热、受到蓝色光等的强光照射而产生的热固化性树脂的随着时间劣化、变色,利用的是高耐热性以及高耐光性的树脂。作为耐热性以及耐光性优异且透明性高的热固化性树脂,能够利用环氧树脂、硅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氟树脂等。
[0093] 通过热固化性树脂被固定粘接在基材11上的薄膜层17,与通过玻璃制的粘合剂被固定粘接的薄膜层17相比,长期可靠性低,但能够在低温下容易地形成薄膜层17。例如,大多数的硅酮树脂的固化温度为200℃程度的低温。由此,能够防止针对基材11的在制造工序中的热所引起的损伤,并且削减反射器10的成本。因而,能够根据使用目的、使用用途来采用形成了通过热固化性树脂被固定粘接的薄膜层17的反射器10。
[0094] 此外,在薄膜层形成工序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形成薄膜层17。例如,能够通过喷、AD法(气溶胶沉积法)等来形成薄膜层17。喷镀以及AD法,朝向基材11快速地喷射陶瓷粒子来形成薄膜层17。除了喷镀、AD法以外,还有根据粒子的加速方法、所使用的粒子径、粒子的温度等的差异来区分的各种派生方法,但快速地喷射陶瓷粒子来形成薄膜层17的部分是共通的。
[0095] 此时,为使得基材11和薄膜层17的密接性提高,作为前处理,也可以通过喷砂处理对基材11的表面进行粗面化之后喷射陶瓷粒子。
[0096] 进而,也可以在基材11与薄膜层17之间插入缓冲层预防热膨胀、热收缩所引起的薄膜层17的剥离。作为缓冲层,能够利用线膨胀率比基材11小的材料。更优选,作为缓冲层,可以使用线膨胀率比基材11小且线膨胀率比薄膜层17大的材料。
[0097] 具体而言,在对于基材11而利用了铝且对于薄膜层17而利用了氧化铝的情况下,期望作为缓冲层而利用NiAl合金。若将NiAl合金的Ni的重量比率例如设为90%以上,则能够形成具有铝和氧化铝的大致中间的线膨胀率的缓冲层。由此,纵使在由铝构成的基材11中发生了热过程所引起的膨胀收缩,该影响也会被缓冲层抑制,能够防止由氧化铝构成的薄膜层17的剥离。
[0098] 这种缓冲层并不限定于含合金的金属材料,也可以为其他材料(例如树脂)。即,只要在考虑基材11和薄膜层17中实际使用的材料的线膨胀率的基础上,将上述的适当线膨胀率的材料选择为缓冲层即可。此时,若缓冲层为耐热性、散热性优异的材料,则更为优选。
[0099] 保护层19是为了防止基材11的内周面13a的氧化所引起的反射率、聚光性能的下降并确保静电耐压性而设置的。因而,保护层19由透气性低且光透过部件或高反射率部件的绝缘体来形成。
[0100] 保护层19通过保护层形成工序来形成,例如能够将含玻璃成分的涂料涂覆在基材11之后进行烧成来形成由玻璃构成的保护层19。此外,在保护层形成工序中,也可以在涂覆了透气性低且耐光性、耐热性高的透明树脂之后进行固化来形成保护膜19。
[0101] 此外,在基材11由铝系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保护层形成工序中通过基材11的铝阳极化处理来形成由阳极氧化覆膜构成的保护层19。由此,能够形成非常硬质且耐久性优异的铝的阳极氧化覆膜所构成的保护层19。
[0102] 此时,更期望在薄膜层形成工序之后进行保护层形成工序。如此一来,在保护层形成工序中含陶瓷的薄膜层17相对于铝阳极化处理而成为保护膜。由此,仅内周面13a上的除薄膜层17之外的铝系材料露出的非形成部18被阳极氧化覆膜的保护膜19覆盖。
[0103] 若在保护层形成工序之后进行薄膜层形成工序,则需要在保护层形成工序中针对基材11局部进行铝阳极化处理。或者,需要在保护层形成工序中对基材11整体进行了铝阳极化处理之后将形成薄膜层17的区域的阳极氧化覆膜除去。由此,保护层形成工序的工时变多。因而,在薄膜层形成工序之后进行保护层形成工序,能够削减反射器10的制造工时。
[0104] 接下来,说明薄膜层17的形成区域。图10是表示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的形状的正面剖视图。如前所述,内周面13a通过使抛物线旋转所成的抛物面来形成。关于抛物面的通式,在将焦点位置设为(0,δ)时,由式(1)来表示。式(2)是为了简化,而分别用δ对变量z’、ρ’进行标准化,从而置换为z=z’/δ、ρ=ρ’/δ。其中,z’轴、z轴为与轴C(参照图2)一致的抛物面的对称轴,ρ’轴、ρ轴为径向轴。
[0105] 4δz’=ρ’2…(1)
[0106] 4z=ρ2…(2)
[0107] 图10基于式(2)来表示内周面13a的坐标,将抛物面的顶点配置在原点。此时,抛物面的顶点和焦点F的距离为δ。此外,反射器10(参照图2)的开口部15被设置在焦点F上,光源3(参照图2)的发光面被配置在焦点F的附近。
[0108] 薄膜层17相对于光出射口14而形成在相反的一侧(开口部15侧)的端部。更具体而言,薄膜层17被形成在相对于从抛物面的焦点F朝向光出射口14的轴向而度θ为60°~90°的环状区域D内的整个区域。此时,薄膜层17的轴向的长度变为2δ。
[0109] 此外,相对于薄膜层17而光出射口14侧的整个内周面13a成为薄膜层17的非形成部18。由此,在内周面13a上的至少光出射口14侧的端部设置非形成部18。此时,环状区域D的外侧的薄膜层17的面积占有率为0%,环状区域D的内侧的薄膜层17的面积占有率为100%。
[0110] 此外,光反射部13的轴向的长度相对于薄膜层17而设为充分大,从而能够提高聚光性。因而,也可以将光反射部13的轴向的长度设为4δ以上,更期望设为8δ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反射部13的轴向的长度被形成为15δ,光出射口14的直径成为16δ。
[0111] 接下来,说明从反射器10出射的照明光的颜色不均的发生原因。图11、图12表示具备由蓝色LED构成的发光元件6以及包含黄色荧光体的密封树脂7的一般光源3的配光特性。图11用极坐标来表示配光特性,纵轴以及横轴表示将纵轴上的光强度设为1来进行标准化后的光强度。图12用正交坐标来表示配光特性,纵轴为光强度,横轴为相对于光轴的角度θ(单位:°)。
[0112] 在图11、图12中,Ib(θ)为蓝色LED的发光峰值波长即450nm的发光强度,Iy(θ)为黄色荧光体的发光峰值波长即560nm的发光强度。对光源3的出射光进行分光来测定发光强度Ib(θ)、Iy(θ)。此外,图12的发光强度Ib(θ)、Iy(θ)被标准化为根据针对角度θ的积分值而求出的各自的所有光束相一致来进行表示。
[0113] 根据图12,波长为450nm的光的配光特性的半峰半宽度(HWHM)约62°。此外,波长为560nm的光的配光特性的半峰半宽度(HWHM)约64°。与蓝色LED的发光峰值波长(450nm)相比,以荧光体的发光峰值波长(560nm)测定出的配光特性稍宽。
[0114] 这是由于,LED元件的发光相对于光轴而具有指向性,相对于此,荧光体的发光不具有指向性的影响在从密封树脂7出射光时也保留着。由此,在波长为450nm的光中指向性稍窄,在波长为560nm的光中指向性稍宽,但其差如图11所述那样仅为一点点。
[0115] 图13是表示发光强度Ib(θ)、Iy(θ)的强度比Iy(θ)/Ib(θ)的图。在该图中,纵轴表示强度比,横轴表示角度θ(单位:°)。关于强度比,将角度θ=0°设为1来进行标准化。根据该图,在角度θ大的高角的情况下强度比Iy(θ)/Ib(θ)急剧增大。
[0116] 强度比Iy(θ)/Ib(θ)的增大对应于黄色光的成分的比例在高角下增大的情况。即,光源3的出射光的颜色在高角的情况下偏移至黄色。这成为光源3所引起的颜色不均发生的原因。
[0117] 在强度比Iy(θ)/Ib(θ)增大的高角的情况下,如图11、图12所示,发光强度Iy(θ)、Ib(θ)急剧下降。因而,光源3的出射光的颜色不均通常不显著。因此,在通过反射器10对光源3的出射光进行了聚光的情况下,颜色不均被强调。由此,在光轴周边环状的黄色成分被视觉辨识为强光聚集的带状区域(黄色环)。
[0118] 图14是说明反射器10的出射光的光强度的图,表示反射器10的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的立体图。在此,在形成内周面13a的抛物面的焦点F上配置每单位立体角的光强度为I(θ)的点光源。角度θ为相对于从抛物面的焦点F朝向光出射口14的轴向的角度,与相对于点光源的光轴的角度一致。
[0119] 从焦点F上的点光源出射的光在反射器10的内周面13a发生反射而成为平行光线。在将该光投影至与z轴垂直的平面的情况下,若将半径ρ上的每单位面积的光强度设为Iring(ρ),则导出式(3)。此外,在半径ρ与角度θ之间,式(4)的关系成立。
[0120] Iring(ρ)·2πρdρ=-I(θ)·2πsinθdθ…(3)
[0121] ρ/2=cot(θ/2)…(4)
[0122] 根据式(3)以及式(4)可知,Iring(ρ)和I(θ)具有式(5)的关系。
[0123] Iring(ρ)=1/((ρ/2)2+1)2·I(θ)
[0124] =sin4(θ/2)·I(θ)…(5)
[0125] 在式(5)的光强度I(θ)中分别代入图12所示的发光强度Ib(θ)、Iy(θ),从而导出了与z轴垂直的平面上的波长为450nm的光的光强度Iring-b(ρ)以及波长为560nm的光的光强度Iring-y(ρ)。
[0126] 图15是表示光强度Iring-b(ρ)、Iring-y(ρ)以及强度比Iring-y(ρ)/Iring-b(ρ)的线轮廓的图。在该图中,纵轴表示光强度以及强度比,横轴表示半径ρ。其中,通过与z轴垂直的焦点F的面和内周面13a相交的位置为半径ρ=2。强度比Iring-y(ρ)/Iring-b(ρ)表示色偏移,在焦点F附近急剧增加。
[0127] 以下,详细阐述色偏移。首先,与图12对应的发光强度以cosθ给出的理想的朗伯配光特性的光源的半峰半宽度(HWHM)为60°。该光源的出射光在由式(2)给出的内周面13a发生反射后的光强度的线轮廓,根据式(5)可知,在半径ρ=2√2下成为极大。此时的半径ρ所对应的角度θ,根据式(4)可知,为cosθ=1/3(θ≈70.5°)。
[0128] 即,从光源出射的光之中的角度θ≈70.5°附近的光在由式(2)表示的内周面13a发生了反射后,在ρ=2√2的位置呈环状地形成光强度最强的区域。
[0129] 理想的朗伯配光特性(配光:cosθ)的光源的每单位立体角的光强度相对于轴上方向(θ=0°)而在θ≈70.5°时为1/3。然而,越是角度θ大而在接近90°方向(与z轴垂直的方向)的区域被辐射的光,则在内周面13a发生反射之后越是被聚光在接近径向的中心的位置。因而,在与z轴垂直的面上的每单位面积的光强度中,不是θ=0°(ρ=∞)而是接近θ=90°(ρ=2)的θ≈70.5°(ρ=2√2≈2.8)时,光强度的线轮廓取极值(在此为最大值)。
[0130] 接下来,相对于上述的发光强度Ib(θ)、Iy(θ)的光源的光强度Iring-b(ρ)、Iring-y(ρ)的线轮廓也同样在ρ=2√2≈2.8(θ≈70.5°)附近取最大值。
[0131] 发光强度Ib(θ)、Iy(θ)的半峰半宽度比朗伯的情况稍宽,分别为约62°、约64°。因而,光强度Iring-b(ρ)、Iring-y(ρ)取最大值的半径ρ接近z轴,分别成为ρ≈2.7(θ≈73°)、ρ≈2.6(θ≈76°)。
[0132] 前述的图12的正交坐标系所表示的配光特性的发光强度Ib(θ)、Iy(θ)分别标准化为所获得的光束的积分值(所有光束)一致。因而,在图15所示的强度比Iring-y(ρ)/Iring-b(ρ)为1时,相当于色度没有偏倚的基准值。若强度比Iring-y(ρ)/Iring-b(ρ)大于1,则从基准值向黄色侧偏移,若小于1,则从基准值向蓝色侧偏移。
[0133] 在此,在ρ=2√3(θ=60°)时,强度比Iring-y(ρ)/Iring-b(ρ)成为1。在ρ=2√3~2(θ=60°~90°)的范围内,强度比Iring-y(ρ)/Iring-b(ρ)从1到2急剧增加,向黄色侧大幅偏移。
[0134] 在从该基准值向黄色侧偏移的区域的大致中间(ρ=2.6、θ=75°)附近,光强度Iring-b(ρ)、Iring-y(ρ)的线轮廓成为最大。因而,由强度比Iring-y(ρ)/Iring-b(ρ)所表示的黄色的区域和明亮的区域重叠。其结果,在光轴周边的ρ=2√3~2(θ=60°~90°、z=3~1)的区域内黄色成分被视觉辨别为强光聚集的黄色环。
[0135] 另一方面,在黄色环的外侧的ρ=2√3~∞(θ=60°~0°)的区域内,强度比Iring-y(ρ)/Iring-b(ρ)小于1,向蓝色侧稍微偏移。此外,光强度Iring-b(ρ)、Iring-y(ρ)的线轮廓均单调减少。
[0136] 上述为了易于理解说明,示出在抛物面的内周面13a的焦点F配置了点光源的理想情况。实际上,光源3具有有限的扩展度,存在光源3相对于焦点F而偏离配置的情况、因反射器10的加工精度使得内周面13a的形状相对于抛物线而偏离形成的情况。然而,这些情况均与理想状态近似,因同样的原因而产生黄色环。
[0137] 此外,虽然阐述了相对于具有蓝色LED和黄色荧光体的光源的黄色环,但在其他光源中也如图11所示那样黄色光的配光特性相对于蓝色光的配光特性而具有扩展度的情况下,同样将产生黄色环。
[0138] 此外,在其他光源中,存在蓝色光的配光特性相对于黄色光的配光特性而具有扩展度的情况。该情况也因与上述同样的原因,产生蓝色光被强调的蓝色环,从而发生照明光的颜色不均。
[0139] 如前述的图2、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在反射器10的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上设置使光散射的薄膜层17。薄膜层17被形成在相对于从形成内周面13a的抛物面的焦点F朝向光出射口14的轴向而角度θ为60°~90°的环状区域D内的整个区域。此时,薄膜层17的轴向的长度在将焦点F设为下端时为2δ(z=3~1)。
[0140] 因而,成为黄色环的产生原因的角度θ为60°~90°的范围的反射光通过薄膜层17来散射。由此,能够使得波长不同的光的配光特性接近而抑制照明光向黄色侧的色偏移,并且降低该范围的光强度的峰值。因此,能够抑制黄色环的产生。
[0141]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金属形成的基材11的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被形成为抛物面,在内周面13a上设置使光散射的薄膜层17。薄膜层17被形成在相对于从形成内周面13a的抛物面的焦点F朝向光出射口14的方向的对称轴(z轴)而角度θ为60°~90°的环状区域D的整个区域。此时,在将从形成内周面13a的抛物面的焦点F至顶点为止的距离设为δ时,环状区域D的轴向的长度为2δ。
[0142] 由此,在焦点F的附近配置了光源3时,能够抑制从光出射口14出射的照明光的黄色环的产生,降低照明光的颜色不均。
[0143] 此外,由于薄膜层17含陶瓷,因此能够提高反射率,能够抑制薄膜层17所引起的光吸收损耗。而且,由于陶瓷的耐热性、耐光性优异,因此即便在高输出的光源3的发热、发光所引起的苛刻的条件下也能够利用具有薄膜层17的反射器10。
[0144] 此外,在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上,在比形成薄膜层17的环状区域D更靠光出射口14侧的整体,设置薄膜层17的非形成部18。由此,非形成部18上的反射光的光吸收损耗小,能够提高反射器10的聚光性。
[0145] 此外,由于陶瓷的静电耐压性高,因此若在开口部15的周缘形成薄膜层17,则能够防止接近开口部15的光源3和反射器10的短路。
[0146] 此外,通过将薄膜层17的膜厚形成为10μm以上,从而能够可靠地降低照明光的颜色不均。
[0147] 此外,若薄膜层17包含玻璃的粘合剂,并以陶瓷以及玻璃为主成分,则能够在低温下形成薄膜层17,能够利用熔点低的基材11。
[0148] 此时,若将含陶瓷粒子以及玻璃原料的陶瓷涂料涂覆在基材11上并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玻璃,则能够以更低温来形成薄膜层17。因此,能够降低反射器10的精度劣化、氧化等的热所引起的损伤。此外,能够以廉价且加工容易的铝系材料来形成反射器10的基材11。因此,能够削减反射器10以及照明装置1的成本。
[0149] 此外,若将含有陶瓷的粒子的热固化性树脂涂覆在基材11之后使之干燥、固化来形成薄膜层17,则能够降低反射器10的热所引起的损伤,并且能够进一步削减反射器10以及照明装置1的成本。
[0150] 此外,由于设置了对除薄膜层17之外的内周面13a进行覆盖的光透过部件或高反射率部件的绝缘体的保护层19,因此能够防止内周面13a的氧化所引起的反射率、聚光性能的下降,并且确保反射器10的静电耐压性。
[0151] 此外,若通过对由铝系材料构成的基材11进行了铝阳极化处理后的阳极氧化覆膜来形成保护膜19,则能够形成硬质且耐久性优异的保护层19。此时,若在形成薄膜层17之后形成保护膜19,则能够削减反射器10的制造工时。
[0152] <第2实施方式>
[0153] 接下来,图1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的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的形状的正面剖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前述的图1~图10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而不同之处在于薄膜层17的形成区域。其他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0154] 图16与前述的图10同样,基于式(2)来表示内周面13a的坐标,将形成内周面13a的抛物面的顶点配置为原点。
[0155] 薄膜层17被形成在相对于从形成内周面13a的抛物面的焦点F朝向光出射口14的轴向而角度θ为60°~90°的环状区域D内的整个区域。此外,薄膜层17从环状区域D向光出射口14侧被延伸设置了距离ε。
[0156] 相对于薄膜层17而光出射口14侧的整个内周面13a成为薄膜层17的非形成部18。由此,在内周面13a上的至少光出射口14侧的端部设置非形成部18。在非形成部18上设置保护层19(参照图2)。此时,环状区域D的外侧的薄膜层17的面积占有率大于0%,环状区域D的内侧的薄膜层17的面积占有率为100%,因此大于外侧。
[0157] 由此,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能够降低从光出射口14出射的照明光的颜色不均。此外,由于薄膜层17被延伸设置至环状区域D的外侧,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反射器10的聚光性下降,但却能够增大从光出射口14出射的照明光的光点直径。
[0158] 此外,由于环状区域D的内侧的薄膜层17的面积占有率大于外侧,因此能够抑制聚光性的下降来降低照明光的颜色不均。
[0159] 另外,也可以将环状区域D的外侧的薄膜层17的膜厚形成得薄于内侧。由此,能够降低环状区域D的外侧的薄膜层17所引起的光吸收损耗,抑制反射器10的聚光性的下降。
[0160] <第3实施方式>
[0161] 接下来,图1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的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的形状的正面剖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前述的图1~图10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而不同之处在于薄膜层17的形成区域。其他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0162] 图17与前述的图10同样,基于式(2)来表示内周面13a的坐标,将形成内周面13a的抛物面的顶点配置为原点。
[0163] 薄膜层17被形成在相对于从形成内周面13a的抛物面的焦点F朝向光出射口14的轴向而角度θ为60°~90°的环状区域D内,并且从环状区域D向光出射口14侧被延伸设置了距离ε。此外,薄膜层17在轴向上被形成为并排设置的多个带状。
[0164] 相对于薄膜层17而光出射口14侧的整个内周面13a以及各薄膜层17间成为薄膜层17的非形成部18。在非形成部18上设置保护层19(参照图2)。由此,在内周面13a上的至少光出射口14侧的端部设置非形成部18。此时,环状区域D的外侧的薄膜层17的面积占有率大于
0%,环状区域D的内侧的薄膜层17的面积占有率小于100%,但却大于环状区域D的外侧。
[0165] 由此,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能够降低照明光的颜色不均。此外,由于薄膜层17被延伸设置至环状区域D的外侧,因此能够增大从光出射口14出射的照明光的光点直径。
[0166] 此外,由于环状区域D的内侧的薄膜层17的面积占有率大于外侧,因此能够抑制聚光性的下降来降低照明光的颜色不均。
[0167] 另外,也可以仅在环状区域D的内侧形成多个带状的薄膜层17,将环状区域D的外侧的薄膜层17的面积占有率设为0%。此外,也可以将环状区域D的外侧的薄膜层17的膜厚形成得薄于内侧。
[0168] <第4实施方式>
[0169] 接下来,图18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的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的形状的正面剖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前述的图1~图10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而不同之处在于薄膜层17的形成区域。其他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0170] 图18与前述的图10同样,基于式(2)来表示内周面13a的坐标,将形成内周面13a的抛物面的顶点配置为原点。
[0171] 薄膜层17被形成在相对于从形成内周面13a的抛物面的焦点F朝向光出射口14的轴向而角度θ为60°~90°的环状区域D内,并且从环状区域D向光出射口14侧被延伸设置了距离ε。此外,薄膜层17被形成为在周向上并排设置的多个带状。
[0172] 相对于薄膜层17而光出射口14侧的整个内周面13a以及各薄膜层17间成为薄膜层17的非形成部18。由此,在内周面13a上的至少光出射口14侧的端部设置非形成部18。在非形成部18上设置保护层19(参照图2)。此时,环状区域D的外侧的薄膜层17的面积占有率大于0%,环状区域D的内侧的薄膜层17的面积占有率小于100%,但大于环状区域D的外侧。
[0173] 由此,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能够降低照明光的颜色不均。此外,由于薄膜层17被延伸设置至环状区域D的外侧,因此能够增大从光出射口14出射的照明光的光点直径。
[0174] 此外,由于环状区域D的内侧的薄膜层17的面积占有率大于外侧,因此能够抑制聚光性的下降从而降低照明光的颜色不均。
[0175] 另外,也可以仅在环状区域D的内侧形成多个带状的薄膜层17,将环状区域D的外侧的薄膜层17的面积占有率设为0%。此外,也可以将环状区域D的外侧的薄膜层17的膜厚形成得薄于内侧。
[0176] <第5实施方式>
[0177] 接下来,图19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的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的形状的正面剖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前述的图1~图10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而不同之处在于薄膜层17的形成区域。其他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0178] 图19与前述的图10同样,基于式(2)来表示内周面13a的坐标,将形成内周面13a的抛物面的顶点配置为原点。
[0179] 薄膜层17被形成在相对于从形成内周面13a的抛物面的焦点F朝向光出射口14的轴向而角度θ为60°~90°的环状区域D内,并且从环状区域D向光出射口14侧被延伸设置了距离ε。此外,薄膜层17被形成为多个点状。
[0180] 相对于薄膜层17而光出射口14侧的整个内周面13a以及各薄膜层17间成为薄膜层17的非形成部18。由此,在内周面13a上的至少光出射口14侧的端部设置非形成部18。在非形成部18上设置保护层19(参照图2)。此时,环状区域D的外侧的薄膜层17的面积占有率大于0%,环状区域D的内侧的薄膜层17的面积占有率小于100%,但大于环状区域D的外侧。
[0181] 由此,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能够降低照明光的颜色不均。此外,由于薄膜层17被延伸设置至环状区域D的外侧,因此能够增大从光出射口14出射的照明光的光点直径。
[0182] 此外,由于环状区域D的内侧的薄膜层17的面积占有率大于外侧,因此能够抑制聚光性的下降从而降低照明光的颜色不均。
[0183] 另外,也可以仅在环状区域D的内侧形成多个点状的薄膜层17,将环状区域D的外侧的薄膜层17的面积占有率设为0%。此外,也可以将环状区域D的外侧的薄膜层17的膜厚形成得薄于内侧。
[0184] <第6实施方式>
[0185] 接下来,图20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的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的形状的正面剖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前述的图1~图10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薄膜层17的形成区域。其他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0186] 图20与前述的图10同样,基于式(2)来表示内周面13a的坐标,将形成内周面13a的抛物面的顶点配置在原点。
[0187] 薄膜层17被形成在将相对于从形成内周面13a的抛物面的焦点F朝向光出射口14的轴向而角度θ为60°~90°的环状区域D包含在内的整个内周面13a。此时,环状区域D的外侧的薄膜层17的面积占有率为100%,环状区域D的内侧的薄膜层17的面积占有率也为100%。
[0188] 由此,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能够降低照明光的颜色不均。此外,由于薄膜层17被延伸设置至环状区域D的外侧,因此能够增大从光出射口14出射的照明光的光点直径。另外,也可以将环状区域D的外侧的薄膜层17的膜厚形成得薄于内侧。
[0189] 在第1~第6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形成反射器10的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的抛物面的焦点F配置在开口部15上,但也可以配置在相对于开口部15而在轴向发生了偏离的位置。该情况也同样,在相对于从焦点F朝向光出射口14的轴向而角度θ为60°~90°的环状区域D设置薄膜层17,从而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即,至少在光出射口14的相反的一侧(开口部15侧)的端部设置薄膜层17,从而能够降低照明光的颜色不均。
[0190] 此时,针对环状区域D也可以在与光出射口14相反的一侧的区域设置薄膜层17的非形成部18。并且,将保护层19设置在开口部15的周缘,从而能够防止反射器10和光源3的短路。
[0191] 此外,在能够确保光源3的散热性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内周面13a形成为封闭光出射口14的相反的一侧的形状,将光源3设置在光反射部13的内侧并配置在焦点F附近。
[0192] <第7实施方式>
[0193] 接下来,图21、图22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的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的形状的立体图以及正面剖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前述的图1~图10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的形状。其他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0194] 光反射部13被形成为在对称轴(轴C)的方向的一端开口有光出射口14并在另一端具有开口部15的筒状。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通过使直线绕着轴C旋转所成的圆锥面来形成。光源3(参照图2)被配置在开口部15的中心附近。
[0195] 薄膜层17被形成在相对于从开口部15的中心朝向光出射口14的轴向而角度θ为60°~90°的环状区域D内的整个区域。此时,环状区域D的外侧的薄膜层17的面积占有率为
0%,环状区域D的内侧的薄膜层17的面积占有率为100%。
[0196] 在光反射部13的开口部15侧的端部,内周面13a的形状能够通过以开口部15的中心为焦点F的式(2)所示的抛物面(在图22中由虚线表示)来近似。此时,从近似内周面13a的抛物面的焦点F至顶点为止的距离为式(1)所示的δ。
[0197] 因而,与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内周面13a为抛物面的情况同样,成为黄色环的产生原因的角度θ为60°~90°的范围的反射光通过薄膜层17来散射。因此,能够降低照明光的颜色不均。
[0198]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2~第6实施方式同样,可以将薄膜层17延伸设置至比环状区域D更靠光出射口14侧,可以在多个薄膜层17间设置非形成部18。
[0199] <第8实施方式>
[0200] 接下来,图23、图24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的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的形状的立体图以及正面剖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前述的图21、图22所示的第7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第7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的形状。其他部分与第7实施方式相同。
[0201] 光反射部13被形成为在对称轴(轴C)的方向的一端开口有光出射口14并在另一端具有开口部15的筒状。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被形成为将使直线绕着轴C旋转所成的多个圆锥面在轴向上进行连结而得到的形状。光源3(参照图2)被配置在开口部15的中心附近。
[0202] 薄膜层17被形成在相对于从开口部15的中心朝向光出射口14的轴向而角度θ为60°~90°的环状区域D内的整个区域。
[0203] 在光反射部13的开口部15侧的端部,内周面13a的形状能够通过以开口部15的中心为焦点F的式(2)所示的抛物面(在图24中由虚线表示)来近似。因而,成为黄色环的产生原因的角度θ为60°~90°的范围的反射光通过薄膜层17来散射。因此,能够降低照明光的颜色不均。
[0204] 此外,由于通过多个圆锥面来形成内周面13a,因此与第7实施方式相比,能够使内周面13a的形状更接近抛物面,能够提高聚光性。
[0205]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2~第6实施方式同样,可以将薄膜层17延伸设置至比环状区域D更靠光出射口14侧,可以在多个薄膜层17间设置非形成部18。
[0206] <第9实施方式>
[0207] 接下来,图25是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的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的形状的立体图以及正面剖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前述的图23、图24所示的第8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第8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的形状。其他部分与第8实施方式相同。
[0208] 光反射部13的内周面13a被形成为将多个多棱锥台在轴向上进行连结而得到的形状。此外,内周面13a的包含对称轴(轴C)的剖面形状第8实施方式相同。由此,能够获得与第8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0209] 此外,由于通过多个多棱锥台来形成内周面13a,因此与第7实施方式相比,能够使内周面13a的剖面形状更接近抛物线,能够提高聚光性。
[0210]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2~第6实施方式同样,可以将薄膜层17延伸设置至比环状区域D更靠光出射口14侧,可以在多个薄膜层17间设置非形成部18。
[0211] 在第7~第9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光反射部13的开口部15的中心设为表示环状区域D的范围的角度θ的原点,但也可以将从开口部15的中心向光出射口14侧在轴向上发生偏离的位置设为角度θ的原点。由此,通过在该原点附近配置光源3,从而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即,至少在光出射口14的相反的一侧(开口部15侧)的端部设置薄膜层17,从而能够降低照明光的颜色不均。
[0212]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213] 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在室内(工场、体育场所、礼堂、舞台等)的高处照明、活动现场等的大型照明、店铺等的显示器照明、夜晚路灯、招牌用聚光灯、古迹或建筑的补光灯照明、机场等的引导灯、手电筒、手持聚光灯等的照明装置。
[0214] 符号说明
[0215] 1 照明装置
[0216] 2   散热器
[0217] 3   光源
[0218] 4   发光模块
[0219] 5   基板
[0220] 6   发光元件
[0221] 7   密封树脂
[0222] 8   框体
[0223] 10  反射器
[0224] 11  基材
[0225] 12  外框部
[0226] 13  光反射部
[0227] 13a  内周面
[0228] 14  光出射口
[0229] 15  开口部
[0230] 17  薄膜层
[0231] 18  非形成部
[0232] 19  保护层
[0233] C    轴
[0234] D    环状区域
[0235] F   焦点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