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专利分类库 / 固定结构 / 锁;钥匙;门窗零件;保险箱 / 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及使其握柄构件移动的方法

后背内把手组件及使其握柄构件移动的方法

申请号 CN201510745188.7 申请日 2015-11-05 公开(公告)号 CN106065750B 公开(公告)日 2019-07-30
申请人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李昊相;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后背 门 内把手组件及使其握柄构件移动的方法。所述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可以包括:握柄构件,其能够在后背门的下端中移动; 致动器 ,当后背门打开时,所述致动器使得握柄构件移动到第一 位置 ,并且当后背门关闭时,所述致动器使得握柄构件移动到第二位置;以及至少一个驱动线缆,其在所述后背门打开或者关闭时驱动所述致动器。
权利要求

1.一种后背内把手组件,其包括:
握柄构件,其能够在后背门的下端中移动;
致动器,当后背门打开时,所述致动器使得所述握柄构件移动到第一位置,并且当后背门关闭时,所述致动器使得握柄构件移动到第二位置;以及
驱动线缆,其在所述后背门打开或者关闭时驱动所述致动器,
其中所述致动器包括:
带轮,当所述驱动线缆被卷绕时,所述带轮在第一方向上旋转,并且当所述驱动线缆被解除卷绕时,所述带轮在第二方向上旋转;和
圆筒装置,其通过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旋转的带轮而使得所述握柄构件移动,所述圆筒装置包括圆筒;筒芯塞,其安装为相对于所述圆筒向前和向后移动;和移动构件,其连接至所述筒芯塞的一侧,
其中,所述驱动线缆包括通过后背门的内部内侧从车辆的上车顶部分连接到所述带轮的第一驱动线缆及从所述移动构件连接到带轮的第二驱动线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其还包括:
支架,其固定到所述后背门的下端,
其中,所述带轮和所述圆筒装置安装到所述支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其中,所述圆筒安装到所述支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其中,所述握柄构件固定到所述筒芯塞,所述筒芯塞通过驱动线缆而连接到所述带轮,并且所述筒芯塞通过在第一方向或者第二方向上旋转的带轮而向前和向后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其中,所述移动构件安装为通过与所述驱动线缆和所述带轮整体操作而向前和向后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其中,所述移动构件联接为在所述筒芯塞的径向方向上穿过所述筒芯塞,并且,形成有引导槽,所述引导槽在所述圆筒的纵向方向上引导所述移动构件的向前和向后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其中,向所述筒芯塞施加弹性的第一弹性构件安装在所述圆筒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弹性构件在所述移动构件移动远离所述支架的方向上施加弹性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其中,固持件插置在所述第一弹性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移动构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驱动线缆和所述第二驱动线缆围绕所述带轮的外周面卷绕,并且当后背门打开并且所述第一驱动线缆被拉动时,所述第一驱动线缆和所述第二驱动线缆从所述带轮的外周面解除卷绕并且所述移动构件和所述筒芯塞移动远离所述支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其中
所述带轮安装为当所述第一驱动线缆和所述第二驱动线缆卷绕时在卷绕方向上旋转,或者当第一驱动线缆和第二驱动线缆解除卷绕时在解除卷绕方向上旋转,并且所述带轮构造为接收弹性力以通过第二弹性构件而在卷绕方向上旋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其中,所述第二弹性构件是施加周向弹性力的扭力弹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其中,所述带轮设置为具有所述第一驱动线缆围绕其外周面卷绕的第一卷绕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驱动线缆围绕其外周面卷绕的第二卷绕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其还包括引导所述第二驱动线缆的引导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其中
所述引导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一侧处的引导肋状件和联接到所述引导肋状件的引导构件,并且
所述引导构件具有引导孔,所述第二驱动线缆在所述引导孔中被引导。
16.一种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其包括:
支架,其固定到后背门的下端;
一对圆筒,其固定到所述支架并且分别在其中具有中空部分;
一对筒芯塞,其安装为在所述一对圆筒的所述中空部分中向前和向后移动;
一对第一弹性构件,其安装在所述一对圆筒内并且在移动远离所述支架的方向上施加弹性力;
握柄构件,其连接到所述一对筒芯塞;
移动构件,其安装在所述一对筒芯塞之间用以将一个筒芯塞与第二筒芯塞连接;以及带轮,其安装为在所述支架中旋转并且允许第一驱动线缆和第二驱动线缆围绕其外周面卷绕,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线缆的第一端固定到车辆的上车顶部分并且所述第一驱动线缆的第二端固定为围绕所述带轮卷绕,并且
所述第二驱动线缆的第一端固定到所述移动构件的中央部并且所述第二驱动线缆的第二端固定为围绕所述带轮卷绕。
17.一种使得根据权利要求1或16所述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的握柄构件移动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当所述后背门打开时,拉动所述驱动线缆;
通过拉动所述驱动线缆而驱动所述致动器;以及
通过驱动所述致动器而使得所述握柄构件移动到所述后背门的下端中的第一位置。

说明书全文

后背内把手组件及使其握柄构件移动的方法

[0001]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15年4月24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5-0057748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结合于此用于所有目的。

技术领域

[0003] 本发明涉及一种后背门内把手组件,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下述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及使得所述后背门内把手组件的握柄构件移动的方法,所述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具有握柄部分,所述握柄部分构造为当后背门打开时自动地移动到第一位置,从而允许在较矮的用户将要关闭后背门时使其容易地握住所述握柄部分。

背景技术

[0004] 用于装载物体的装载空间设置在车辆的后侧处(诸如,运动型多功能车辆(SUV)或者多用途车辆(MPV)),并且装载空间的开口可以由后背门打开和关闭。
[0005] 后背门安装为从车辆的后侧的上端枢转成与平轴线外切,并且内把手组件安装在后背门的下端中以容易地关闭后背门。
[0006] 内把手组件具有不同类型的结构,诸如,与装饰件集成(trim integrated)型、板件插入型和握柄型,并且可以根据车辆的类型或者车辆的规格而选择性地使用。
[0007] 然而,在后背门打开的状态下,由于后背门的内把手组件定位到较高,矮的用户不能够容易地握住内把手组件。
[0008] 公开于该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致于提供一种后背门内把手组件以及使得所述后背门内把手组件的握柄构件移动的方法,所述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具有构造为在后背门打开时自动地移动到第一位置的握柄部分,因此允许当较矮的用户将要关闭后背门时而可简单地握住握柄部分。
[0010]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包括:握柄构件,其安装为能够在后背门的下端中移动;致动器,当后背门打开时,所述致动器使得握柄构件移动到第一位置,并且当后背门关闭时,所述致动器使得握柄构件移动到第二位置;以及驱动线缆,其在所述后背门打开或者关闭时驱动所述致动器。
[0011] 所述致动器可以包括:带轮,当所述驱动线缆被卷绕时,所述带轮在第一方向上旋转,并且当所述驱动线缆被解除卷绕时,所述带轮在第二方向上旋转;以及圆筒单元,其通过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上旋转的所述带轮而使得所述握柄构件移动。
[0012] 所述后背门内把手组件还可以包括:支架,其固定到所述后背门的下端,其中,所述带轮和所述圆筒单元安装到该支架上。
[0013] 所述圆筒单元可以包括圆筒和筒芯塞,所述圆筒安装到支架上;所述筒芯塞安装为相对于所述圆筒向前和向后移动。
[0014] 握柄构件可以固定到筒芯塞,所述筒芯塞可以通过所述驱动线缆而连接到所述带轮,并且所述筒芯塞可以通过与带轮整体操作而向前和向后移动。
[0015] 移动构件可以连接到筒芯塞的一侧并且安装为通过与所述驱动线缆和所述带轮整体操作而向前和向后移动。
[0016] 移动构件可以联接为在筒芯塞的径向方向上穿过所述筒芯塞,并且所述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形成有引导槽,所述引导槽在所述圆筒的纵向方向上引导所述移动构件的向前和向后移动。
[0017] 向筒芯塞施加弹性力的第一弹性构件可以安装在所述圆筒内。
[0018] 第一弹性构件可以在所述移动构件移动远离所述支架的方向上施加弹性力。
[0019] 固持件可以插置在所述第一弹性构件的一端与移动构件之间。
[0020] 驱动线缆可以包括通过后背门的内部内侧从车辆的上车顶部分连接到带轮的第一驱动线缆以及从所述移动构件连接到带轮的第二驱动线缆。
[0021] 所述第一驱动线缆和所述第二驱动线缆可以围绕所述带轮的外周面卷绕,当后背门打开并且第一驱动线缆被拉动时,所述第一驱动线缆和第二驱动线缆可以从所述带轮的外周面解除卷绕并且所述移动构件和所述筒芯塞移动远离所述支架。
[0022] 所述带轮可以安装为当第一驱动线缆和第二驱动线缆卷绕时在卷绕方向上旋转,或者当第一驱动线缆和第二驱动线缆解除卷绕时在解除卷绕方向上旋转,所述带轮可以构造为接收弹性力以通过第二弹性构件在卷绕方向上旋转。
[0023] 所述第二弹性构件可以是施加周向弹性力的扭力弹簧
[0024] 所述带轮可以设置为具有第一驱动线缆围绕其外周面卷绕的第一卷绕部分以及第二驱动线缆围绕其外周面卷绕的第二卷绕部分。
[0025] 后背门内把手组件还可以包括引导所述第二驱动线缆的引导装置。
[0026] 所述引导装置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一侧处的引导肋状件和联接到所述引导肋状件的引导构件,所述引导构件可以具有引导孔,所述第二驱动线缆在所述引导孔中被引导。
[0027]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案,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包括:支架,其固定到后背门的下端;一对圆筒,其固定到所述支架并且分别在其中具有中空部分;一对筒芯塞,其安装为在所述一对圆筒的所述中空部分中向前和向后移动;一对第一弹性构件,其安装在所述一对圆筒内并且在移动远离支架的方向上施加弹性力;握柄构件,其连接到所述一对筒芯塞;移动构件,其安装在所述一对筒芯塞之间以将一个筒芯塞连接到另一个筒芯塞;以及带轮,其安装为在支架中旋转并且允许第一驱动线缆和第二驱动线缆围绕其外周面卷绕,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线缆的第一端固定到车辆的上车顶部分并且所述第一驱动线缆的第二端固定为围绕所述带轮卷绕,所述第二驱动线缆的第一端固定到所述移动构件的中央部并且所述第二驱动线缆的第二端固定为围绕所述带轮卷绕。
[0028]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一种使得后背门内把手组件的握柄构件移动的方法,其中所述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包括安装在后背门的下端中的握柄构件、使得所述握柄构件移动的致动器和在打开所述后背门时驱动致动器的驱动线缆,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当所述后背门打开时,拉动所述驱动线缆;通过拉动所述驱动线缆而驱动所述致动器;以及通过驱动所述致动器而使得所述握柄构件移动到所述后背门的下端中的第一位置。
[0029] 在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某些原理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所具有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清楚或得以更为具体地阐明。

附图说明

[0030] 图1是示出了采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的后背门的打开和关闭的操作状态视图。
[0031] 图2是示出采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的后背门的立体图。
[0032] 图3是示出采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的后背门的分解立体图。
[0033] 图4是采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的后背门的平面视图,其示出了内把手组件的握柄构件已经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状态。
[0034] 图5是采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的后背门的平面视图,其示出内把手组件的握柄构件已经移动的第一位置的状态。
[0035]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的驱动线缆安装在与铰接机构相邻的后背门与车辆的后侧之间的状态的视图,其中后背门已经关闭车辆的后侧。
[0036]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的驱动线缆安装在与铰接机构相邻的后背门与车辆的后侧之间的状态的视图,其中后背门已经打开车辆的后侧。
[0037] 应当了解,所附附图并不必须是按比例绘制的,其示出了某种程度上经过简化了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各个特征。本文所公开的本发明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形状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
[0038] 在这些图形中,贯穿附图的多幅图形,附图标记引用本发明的同样的或等同的部分。
[0039] 附图标记说明
[0040] 1:后背门
[0041] 2:铰接机构
[0042] 3:固定装置
[0043] 10:握柄构件
[0044] 20:致动器
[0045] 21:支架
[0046] 25:带轮
[0047] 29:第二弹性构件
[0048] 31:第一驱动线缆
[0049] 32:第二驱动线缆
[0050] 40:圆筒单元
[0051] 41:圆筒
[0052] 42:筒芯塞
[0053] 43:移动构件
[0054] 44:第一弹性构件
[0055] 45:固持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56] 现在将具体参考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这些实施例的实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发明与示例性实施例相结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例。而是相反,本发明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例,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同形式及其它实施方案中。
[0057] 图1至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的视图。
[0058] 参考图1和图2,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100包括:握柄构件10,其安装为能够在后背门1的下端中移动;致动器20,其在打开或关闭后背门1时使得握柄构件10移动;以及一个或多个驱动线缆31和32,其在打开或关闭后背门1时驱动致动器20。
[0059] 如图1所示,后背门1安装在车辆4的后部以使得车辆的后部能够打开或关闭,特别地,如图6和图7所示,后背门1的上端安装为借助于铰接机构2而相对于车辆4的上车顶部分枢转。
[0060] 如图1所示,握柄构件10安装在后背门1的后端处。握柄构件10构造为通过下文描述的致动器20而能够相对于后背门1的下端移动。
[0061] 如图2和图3所示,致动器20包括支架21、可旋转地安装在支架21上的带轮25,以及圆筒单元40,所述圆筒单元40通过与旋转的带轮25整体操作而使得握柄构件10移动。
[0062] 支架21通过紧固构件或者焊接而固定到后背门1的下端的一侧。例如,向内凹入部分可以在后背门1的下端的一侧处形成,支架21可以固定到所述凹入部分,并且握柄构件10可以通过致动器20而容易地在后背门1的下端的所述凹入部分中移动。
[0063] 由于带轮25和圆筒单元40安装到支架21上,因而带轮25和圆筒单元40可靠、稳定地安装在后背门1的下端中。
[0064] 带轮25安装为能够借助于支架21上的旋转轴而旋转。带轮25构造为当一个或多个驱动线缆31和32围绕带轮25的外周面卷绕时在第一方向上旋转,并且当驱动线缆31和32从带轮25的外周面解除卷绕时在第二方向上旋转。
[0065]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案,如图2所示,当驱动线缆31和32围绕带轮25卷绕时(请参考图2的箭头K2和S2的方向),带轮25由于驱动线缆31和32的卷绕力而在卷绕方向(请参考图2的箭头W的方向)上旋转。当驱动线缆31和32从带轮25解除卷绕时(参考图2的箭头K1和S1的方向),带轮25由于驱动线缆31和32的解除卷绕力而在解除卷绕方向(请参考图2的箭头UW的方向)上旋转。
[0066]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案,如下文所述,驱动线缆31和32可以构造为在后背门1关闭时围绕带轮25卷绕,并且在后背门1打开时从带轮25解除卷绕。
[0067] 圆筒单元40安装到支架21的一个表面上并且构造为允许握柄构件10通过带轮25的旋转而移动,所述带轮25与驱动线缆31和32整体操作。
[0068] 如图2和图3所示,圆筒单元40包括圆筒41和筒芯塞42,所述圆筒41固定到支架21,所述筒芯塞42安装为相对于圆筒41而向前和向后移动。
[0069] 圆筒41在其中具有中空部分,并且弹性地推动筒芯塞42的第一弹性构件44安装在圆筒41的中空部分中。
[0070] 特别地,当驱动线缆31和32从带轮25解除卷绕时,第一弹性构件44可以通过其弹性力而使得筒芯塞42向前移动,从而使得筒芯塞42被推动远离支架21。相反,当驱动线缆31和32围绕带轮25卷绕时,驱动线缆32的一部分围绕带轮25卷绕从而朝着支架21拉动筒芯塞42,使得筒芯塞42克服第一弹性构件44的弹性力并向后移动,并且第一弹性构件44被筒芯塞42的向后的力压缩。
[0071] 也就是说,当后背门1打开时,驱动线缆31和32解除卷绕并且筒芯塞42借助于第一弹性构件44的弹性力而向前移动,而当后背门1关闭时,驱动线缆31和32卷绕以使得筒芯塞42向后移动。
[0072]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案,第一弹性构件44包括螺旋弹簧并且可以构造为通过其弹性力而推动筒芯塞42远离支架。固持件45设置为接触第一弹性构件44的一端,并且第一弹性构件44的另一端由支架21支撑
[0073] 筒芯塞42插入圆筒41的中空部分中并且安装为向前和向后移动,并且移动构件43连接到筒芯塞42。移动构件43通过与驱动线缆31和32以及带轮25整体操作而向前和向后移动,因此,筒芯塞42可以与移动构件43一起向前和向后移动。
[0074] 移动构件43联接在筒芯塞42之间,从而使得一个筒芯塞连接到另一个筒芯塞。形成有在圆筒41的纵向方向上引导移动构件43的向前和向后移动的引导槽41a。特别地,将引导槽41a限制为具有预定长度,因此,移动构件43的向前/向后行程合适地设置成从引导槽41a的前端到后端。通过设定移动构件43的向前/向后行程,可以对握柄构件10的移动进行适当地控制。
[0075] 同时,固持件45可以插置在移动构件43的一侧和第一弹性构件44的一端之间,并且由于固持件45的部署结构,第一弹性构件44在压缩和扩展时可以稳定地保持在圆筒41的中空部分中。
[0076] 而且,握柄构件10连接到筒芯塞42的外端,并且在筒芯塞42向前和向后移动时,握柄构件10可以在后背门1的下端中移动。
[0077]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案,如图2至图5所示,圆筒单元40包括:对称地固定到支架21的一个表面的一对圆筒41;一对筒芯塞42,其安装为单独地相对于其各自的圆筒41向前和向后移动;以及一对第一弹性构件44,所述第一弹性构件44在其相应的圆筒41内的筒芯塞42的移动方向上施加弹性力。
[0078] 移动构件43联接在一对筒芯塞42之间以将一个筒芯塞连接到另一个筒芯塞,并且固定第二驱动线缆32的一端的固定单元43a设置在移动构件43的中央部分上。
[0079] 握柄构件10的两端都通过紧固构件等联接到一对筒芯塞42的外端。
[0080] 由于圆筒41、筒芯塞42和第一弹性构件44相对于支架21对称地设置,握柄构件10可以更加稳定、平稳地移动。
[0081] 驱动线缆31和32包括从车辆4的上车顶部分连接到带轮25的第一驱动线缆31和从带轮25连接到移动构件43的第二驱动线缆32。
[0082] 如图1所示,第一驱动线缆31穿过后背门1内侧从车辆4的后部连接到带轮25,并且第一驱动线缆31的一端通过固定装置3固定到车辆4的上车顶部分。第一驱动线缆31的另一端固定到带轮25,并且如图2所示,与第一驱动线缆31的另一端相邻的部分围绕带轮25的外周面卷绕或者从所述带轮25的外周面解除卷绕。
[0083] 图6和图7是示出第一驱动线缆31安装在与铰接机构2相邻的后背门1的上端与车辆4的后车门之间的状态的视图。具体地,图6示出后背门1使得车辆4的后部关闭的状态,而图7示出后背门1使得车辆4的后车门打开的状态。
[0084] 参考图6和图7,第一驱动线缆31的一端通过固定装置3而固定到与铰接机构2相邻的车辆4的上车顶部分4a,通孔1a在与铰接机构2相邻的上端中形成,并且第一驱动线缆31构造为通过后背门1的通孔1a而穿过后背门1的内部。而且,用于确保气密性或者防水性或者保护第一驱动线缆31的垫圈5可以安装在通孔1a中。
[0085] 铰接机构2具有联接到车辆4的上部的后方(也就是,联接到车辆4的车顶板4a)的车辆侧铰接支架2a、联接到后背门1的上端的后背门侧铰接支架2b以及设置在车辆侧铰接支架2a与后背门侧铰接支架2b之间的铰接轴2c。
[0086] 在后背门1通过铰接机构2在车辆4的后部处打开和关闭时,固定装置3与后背门1的通孔1a之间的距离可以变化,并且在第一驱动线缆31在定位在固定装置3与后背门1的通孔1a之间的部分的长度变化时,第一驱动线缆31的另一端围绕带轮25卷绕或者从带轮25解除卷绕。
[0087] 具体来说,当后背门1在车辆4的后部上关闭时,如图6所示,第一驱动线缆31的定位在固定装置3与后背门1的通孔1a之间的部分的长度为第一长度L1。
[0088] 当后背门1使得车辆4的后部打开时,第一驱动线缆31的定位在固定装置3与后背门1的通孔1a之间的局部部分的长度为第二长度L2,其大于上述的第一长度L1。
[0089] 通过这种方式,当后背门1从关闭状态改变为打开状态时,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驱动线缆31的局部部分的长度从第一长度L1增加为第二长度L2,并且对应于第一驱动线缆的增加的长度(第二长度L2与第一长度L1之间的差)的第一驱动线缆31被拉动,使得围绕带轮25卷绕的预定长度的第一驱动线缆31被解除卷绕。在这里,第一驱动线缆31在图2的箭头K1的方向上解除卷绕,并且由于第一驱动线缆31解除卷绕,带轮25在解除卷绕方向(图2的UW方向)上旋转。
[0090] 也就是说,当后背门1打开时,第一驱动线缆31被拉动,因此第一驱动线缆31从带轮25解除卷绕,并且带轮25在解除卷绕方向(图2的UW方向)上旋转。
[0091] 第二驱动线缆32的一端固定到移动构件43的一侧43a,并且第二驱动线缆32的另一端固定到带轮25的一侧,因此,与第二驱动线缆32的另一端相邻的第二驱动线缆32的长度围绕带轮25的外周面卷绕或者从带轮25的外周面解除卷绕。
[0092] 当后背门1打开时,第一驱动线缆31被拉动,带轮25在解除卷绕方向上旋转,并且第二驱动线缆32从带轮25解除卷绕。
[0093] 以此方式,由于第二驱动线缆32的一端固定到移动构件43的一侧43a,筒芯塞42和移动构件43通过第二驱动线缆32连接到带轮25,因此,带轮25的旋转移动可以非常容易地转化为筒芯塞42的向前/向后移动。
[0094] 带轮25构造为通过第二弹性构件29接收在卷绕方向(请参考图2的箭头W的方向)上的周向弹性力。也就是说,在拉力不作用在第一驱动线缆31上的情况下,第一驱动线缆31和第二驱动线缆32围绕带轮32的外周面卷绕的状态通过第二弹性构件29的弹性力保持。
[0095]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案,第二弹性构件29可以构造为施加周向弹性力的扭力弹簧并且具有螺旋部分29a和设置在螺旋部分29a的两端处的一对支腿部29b和29c。第二弹性构件29的一个支腿部29b固定到支架21并且其另一支腿部29c固定到带轮25。
[0096] 如图1所示,第一驱动线缆31构造为通过设置在后背门1内侧和外侧的引导结构引导。这种引导结构可以包括沿着后背门1中的第一驱动线缆31的移动路径安装的多个引导辊和引导肋状件。
[0097]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驱动线缆32构造为通过设置在支架21中的引导装置引导。这种引导装置包括设置在支架21的一侧处的引导肋状件23和联接到引导肋状件23的引导构件24。所述引导肋状件具有安装开口23a,引导构件24安装在所述安装开口23a中,并且引导构件24具有筒形结构,其中引导孔24a在筒形结构的中央部中形成,第二驱动线缆32通过所述引导孔24a引导。
[0098] 特别地,如图4和图5所示,引导肋状件23和引导构件24定位在支架21的中央部上,以使得第二驱动线缆32可以在垂直于移动构件43的固定单元43a的方向上设置,因此,第二驱动线缆32可以被更可靠地拉动或者释放。
[0099] 第一卷绕部分25a和第二卷绕部分25b通过带轮25的外周面上的分隔壁27分开。第一驱动线缆31围绕第一卷绕部分25a卷绕,并且第二驱动线缆32围绕第二卷绕部分25b卷绕。以此方式,由于第一和第二卷绕部分25a和25b在带轮25的外周面上被分开的结构,第一和第二驱动线缆31和32中的每个都可以平稳和可靠地围绕带轮25的外周面卷绕或者从带轮25的外周面解除卷绕。
[0100] 将参考图1至图5来描述上述构造的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背门内把手组件的操作状态。
[0101] 当后背门1关闭时(请参考图6),由于第二弹性构件29的周向弹性力,带轮25在卷绕方向(参考图2的箭头W的方向)上旋转,因此,第一驱动线缆31和第二驱动线缆32围绕带轮25的外周面卷绕(请参考图2的箭头K2和S2的方向)。
[0102] 当第二驱动线缆32围绕带轮25的第二卷绕部分25b卷绕时,如图4所示,第二驱动线缆32将移动构件43向后拉,并且当移动构件43被向后拉动时,筒芯塞44向后移动并且第一弹性构件44抵抗其弹性力而被压缩。
[0103] 由于筒芯塞42的向后移动,如图4所示,握柄构件10移动为更靠近支架21并且移动到后背门1的下端中的第二位置。
[0104] 此后,当后背门1打开时(请参考图7),第一驱动线缆31的局部部分的长度增加预定长度(L2-L1),并且在第一驱动线缆31被拉动为对应于第一驱动线缆31的增加的长度时,第一驱动线缆31从带轮25解除卷绕(请参考图2的箭头K1的方向)。由于第一驱动线缆31的解除卷绕力,克服第二弹性构件29的周向弹性力的带轮25在解除卷绕方向(请参考图2的箭头UW的方向)上旋转。在带轮25在解除卷绕方向上旋转时,第二驱动线缆32从带轮25解除卷绕(请参考图2的箭头S1的方向)。
[0105] 当第二驱动线缆32从带轮25的第二卷绕部分25b解除卷绕时,通过第二驱动线缆32而对移动构件43的拉动被终止,并且筒芯塞42通过第一弹性构件44的弹性力从支架21向外推动以向前移动。
[0106] 当筒芯塞42向前移动时,如图5所示,握柄构件10移动远离支架21,因此,握柄构件10移动到后背门1的下端上的第一位置。
[0107] 以此方式,当后背门1打开时,握柄构件10移动到后背门1的下端中的第一位置,因此,即使较矮的用户也可以容易地握住移动到后背门1的下端中的第一位置的握柄构件10。
[0108]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当后背门1打开时,由于握柄构件10通过驱动线缆31和32以及致动器20移动到后背门1的下端中的第一位置,因此较矮的用户能够简单地握住移动的握柄构件10以关闭后背门1,从而可以显著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
[0109] 当后背门1关闭时,由于握柄构件10通过驱动线缆31和32以及致动器20移动到后背门1的下端中的第二位置,因而在后背门1关闭时,防止握柄构件10接触其他部件或者所装载的物品。
[0110] 特别地,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通过应用使得握柄构件10移动的简单机械结构(通过借助于驱动线缆31和32而驱动致动器),而没有使用消耗电力的电气部件(电机或者传感器),因而减少了制造成本并且防止了电力的浪费。
[0111]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当驱动线缆31和32围绕带轮25的外周面缠绕或者从带轮25的外周面解除卷绕时,驱动线缆31和32在带轮的卷绕方向或者解除卷绕方向上旋转,并且圆筒单元40使得握柄构件10根据带轮的双向旋转而移动,因此,握柄构件可以进行可靠地移动。
[0112]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由于圆筒单元40的筒芯塞42和移动构件43通过第二驱动线缆32而连接到带轮25,因而带轮25的旋转运动可以容易地转变为筒芯塞42的向前/向后移动,并且握柄构件10可以根据筒芯塞42的向前/向后移动而稳定地移动。
[0113]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当后背门打开时,由于握柄构件通过驱动线缆和致动器而移动到后背门的下端中的第一位置,因此较矮的用户能够简单地握住移动的握柄构件以使得后背门关闭,从而可以显著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
[0114] 当后背门关闭时,由于握柄构件通过驱动线缆和致动器移动到后背门的下端中的第二位置,当后背门关闭时防止握柄构件接触其他部件或者所装载的物体,因此,可以平稳地关闭后背门。
[0115] 特别地,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由于应用使得握柄构件移动的简单机械结构(通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驱动线缆而驱动致动器),而没有使用消耗电力的电气部件(电机或者传感器),因而减少了制造成本并且防止了电力的浪费。
[0116]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当驱动线缆围绕带轮的外周面卷绕或者从带轮的外周面解除卷绕时,驱动线缆在带轮的卷绕方向或解除卷绕方向上旋转,并且圆筒单元根据带轮的双向旋转而使得握柄构件移动到第一位置或者第二位置,因此,握柄构件可以进行可靠地移动。
[0117]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由于圆筒单元的移动构件通过第二驱动线缆连接到带轮,因此带轮的旋转移动可以容易地转变为筒芯塞的向前/向后移动,并且握柄构件可以根据筒芯塞的向前/向后移动而稳定地移动。
[0118] 如上所述,尽管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方案和附图描述了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但是可以作出各种修改和改变而不离开以下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